自录书谱跋文

刘恩祥

<h1>  庚子年伊始,正当人们沉浸于欢度新春佳节的繁忙和喜悦之中,不期源于湖北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然来袭,把繁忙刚结,欢度初始的热情瞬间浇灭,人们只能响应号召,呆在家里,以防病毒的传播与扩散。</h1><h1> 平时人们喜欢清闲,一旦把你囿于家中,不得外出时,又觉得无所事事,寂寞难耐。值此之际,忽然想起课堂上曾应允学员讲《书谱》一事。对于《书谱》吾曾粗略浏览数次,在《书画频道》上也听过郑晓华大师讲解,总以为凭着自己的些许文学功底,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当深入接触,认真研读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要比想象中难得多。于是静下心来,先从断句和拾遗始,整整用了两天时间,结合网络原文,才完成了自己尚未断完的《书谱》全文。其间参照网络,又把“汉末伯英下少一百六十六余字”一段补上,对于此段郑晓华老师在讲《书谱》时也作过交代,但未交代短缺内容。我补上的已逾二百字,不知对否?同时亦补上郑晓华老师交代过的《书谱》中缺"意先笔后”的一段。另外还发现《书谱》中“尝有好事就吾求习……”一段,我所参照之网络全文尚缺,于是保留之。</h1><h1> 在诸事完备之后,吾即开始抄录《书谱》原文,一般运用行书抄写,间或少有草书入内,因为此作将成为讲解《书谱》之范本,如临摹《孙过庭书谱》草书,届时不识,平添笑柄,贻笑他人。直至昨天(正月初九)抄录方告收笔。</h1><h1> 《书谱》乃孙过庭之名作,是历代小草中最具特色之代表作品。从内容上讲,是一篇论书文章,文笔十分优美,中间涉及到评论、书体、技法、审美观念、艺术见解等,内容广泛,议论精辟。《书谱简介》云,全卷五百三十一行,字字珠玑,通幅一气呵成,特别是写到后段,笔势纵横、点画狼藉,十分精彩。细观此卷,笔法上汲取了王羲之《十七帖》方圆并用之笔意,字与字之间形不贯而气贯,用笔爽捷圆熟,出入于规矩之中,内藏轨法,且用墨清润,于使转中见点画,通篇展玩,给人以神完气足的艺术享受。《宣和书谱》评其草书,“能逼羲献,妙于用笔,隽技刚断,出于天才,非积习所可至"。米芾《书史》亦谓:“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由是可知,书谱最适宜于初学草书打基础用。由于此帧草书重复字较多,前人讥评曰:“千纸一类,一字万同”,而缺少变化,此乃白璧微瑕,无伤大雅。清朝刘熙载在其《书概》中也说:“过庭草书,在唐为善宗晋法,其所书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阿娜愈刚健",可谓的评。</h1><h1> 细读《书谱》,或者说认真品味,仔细咀嚼,应该说《书谱》乃学书者必读之经典。我们从书谱二字理解,顾名思义,谱乃用来指导练习的格式或图形,以我们熟悉之曲谱论,曲谱乃用以指导指挥家和歌唱者进行练习或演唱的格式或图形,离开曲谱,指挥家和歌唱者就无所是从。书谱亦然。《书谱》从评论始,并通过书体、技法、审美、艺术等入手,给人以学书的指导、宗法、书德、辨伪等诸多详论,他还从《书谱》的由来、编录之内容、古书体之取舍、王羲之传世名作及其内涵、书法学习创作之规律、学习书法的阶段、如何看待自己的书法、笔力与骨气等诸方面给人以深刻、详尽、细致、经典之论述,无论从听觉、视觉乃至感觉而言,给学书者以无尽之享受。</h1><h1> 吾乃书法之门外汉,前论似有班门弄斧之嫌,余深知之。然我之初衷,绝非评论、显摆,而是试图通过不成文之文,以期引起广大学员和书法爱好者对《书谱》的喜爱和青睐,为一旦开学《书谱》加点佐料和调味。另外我讲《书谱》绝非指导大家学习孙过庭草书,而仅是对《书谱》作稍深层次的解读和理解。</h1><h1> 关于本文,学员和书法入门者不妨一读,甚或对你有所启迪和裨益。至于高深层次者乃至书家,亦不妨读之,读来无味,权当敝履而弃之。</h1><h1> 庚子年新春写记</h1> <h3>  正月十二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