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文革十年

老杨树

<h3>  我与文革十年与“十年文革”在时间点儿上几乎同步。<br> <br>  我于1964年秋入学读一年级,至1974年春节前高中毕业,一共念了九年半的书。<br><br>  这接近十年的基础教育,却经历了我国“四清”、“文革”两场政治运动的洗礼和锻炼,也感受了“邢台大地震”的威力和恐惧,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丰富多彩的一段磨砺。</h3> <h3>  一、入学<br><br>  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北平原那场大水的第二年,我要上小学了。<br><br>  中秋的一天上午,爹领着我到我们村小学去报名。<br><br>  进入学校办公室,只见一瘦高个戴眼镜的男性老师端坐在椅子上,和蔼地问我,姓什么,叫什么,多大了,并一一记录在一张表格上。然后指着旁边的窗户对我说:“你能数一数窗户有多少格子吗?”<br><br>  那个时候我们村还没有玻璃窗户,是那种木制糊着毛头纸的小方格花窗,分上中下三部分,上下两部分固定,各为两层,每层八个小方格,中间为活动部分,能支起来为室内通风,分六层,每层也是八个小方格。<br><br>  对我来说,数数乃小菜一碟,我顺利数完。老师说,很好,你通过了,明天来上学吧。上了学才知道,他就是我的班主任老师,也是校长。<br><br>  那个时候,一般都是八岁入学,可我已近九岁。我们同学之间岁数相差较大,大的十岁,小的七岁。<br><br>  我本来上一年就该上学了,但我妹妹还小,娘再让我看一年,“你明年再上吧”。没想到这迟到的一年,确阴差阳错地改变了我的一生。<br><br>  爹也感觉有点儿耽误我了,索性先让我在家自学吧。爹是旧社会高小毕业,我哥正上四年级,于是,爹和哥就成了我的第一任老师。<br><br>  哥给了我他一年级用过的语文课本。哥教我汉语拼音,爹教我认字和算数。<br><br>  我学习很用功。到入学时已将一年级语文上下册倒背如流,二十以内加减法张口即来,乘法“小九九”口诀滚瓜烂熟。<br><br>  至今我还记得好多课文。<br><br>  语文第一册课文:<br><br>  第一课:一、二、三、四、五<br><br>  第二课:六、七、八、九、十<br><br>  第三课:人、手、足、口、耳、目<br><br>  第四课:上、中、下、大、小、多、少<br><br>  第五课:马、牛、羊、鸟、虫、鱼<br><br>  然后是单元总结,“比一比、认一认”。<br><br>  第某课:《一群大雁往南飞》<br><br>  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br><br>  语文第二册课文:<br><br>  《哥哥毕业回到家》:小喜鹊,叫喳喳,哥哥毕业回到家。放下笔杆拿起锄,跟着大伙儿种庄稼。南山坡上种玉米,北山坡上种南瓜。记工算账样样会,还教社员学文化。又能文,又能武,文武双全人人夸。<br><br>  《卖菜》:卖菜,卖菜!卖得什么菜?韭菜。韭菜老,买辣椒。辣椒辣,买黄瓜。黄瓜一头苦,买点儿马铃薯。昨天买得没吃完,请你买点儿葱和蒜。葱和蒜,人人爱,又做汤,又做菜,今天吃了明天还要买。<br><br>  《司马光砸缸》、《一只乌鸦口渴了》等等。<br><br>  所以说,让我数窗户格子岂不是手到擒来。<br><br>  由于我学习好,年龄大、认真负责,开学后不久后,我就当上了班长。<br><br>  我的班主任老师叫张健康,瘦高个,窄长脸,架一副深度黑框近视眼镜,年龄四十上下,朱家庄村人,离我们村不过三五里。他和蔼可亲,虽然每节课都带着教鞭,但进教室后,他便把教鞭放在讲台上,从来没有用过。对调皮的学生,最多嗓门提高一度。久而久之,调皮的同学,也不闹腾了,只要是他的课,再没有交头接耳、搞小动作的现象发生。<br><br>  张老师有时有事儿,他便让他闺女代课。小张老师不到二十,同样亲和力很强,我们都爱听她讲课,她的课确要生动多了,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老师。<br><br>  张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外村老师。我们班教室旁边有一小耳房,就是他的厨房,生着一个小煤火炉,大多自己做饭。有时候晚上回家,或是遇星期天,煤火炉灭了,第二天一早,他就开始生炉子。天冷了,张老师就把煤火炉搬到了办公室,又取暖,又做饭。<br><br>  学校看门的老人是一个武术爱好者,也是外村人。每天早晨,他都要舞上一阵大刀。他的大刀跟关公的大刀一模一样,我掂量过,沉沉的,估计有十多斤。我对武术比较着迷,每天早上,都要欣赏到结束,才恋恋不舍地走进教室。<br><br>  我们村的小学只有一至四年级,高小要到邻村老营村去上,我哥就在老营上高小。说起老营的高小,我还想起一件尴尬事儿。那是我头入学的一天下午,当时我正与小伙伴们游泳,顺便洗了裤衩挂在树枝上晾晒,突然想起来,我哥正在考高小。于是,我和小伙伴们光着屁股就跑去看热闹了。你们想想,那时我已经九岁了,也不害臊。我也知道丢人,蹲在墙根儿,使劲夹着双腿,抱着膝盖,护住那儿,看着哥哥考试。话又说回来,那时,农村男孩子上学前夏天大多都是光着屁股的。<br><br>  回家娘知道后,一边笑,一边不断地数落着我。这件事也让我彻底觉醒,从此后,再没光屁股出过门,当然除了游泳的时候。<br><br>  这件事儿,我后悔不已。至今,我还不时梦见没有裤子穿,夹着腿、捂着脸往没人的地方钻。</h3> <h3>  二、地震<br><br>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 <br><br>  二年级,过年后开学不久,一天下午,我们正在上体育课。操场不大,就在教室中央的空地儿上,离教室不过二十米左右。<br><br>  体育老师姓周,本村人,是我一个远房亲戚,管她叫姨。<br><br>  一曲“打靶归来”未完,突然,“呼隆隆”的闷雷声由远而近,紧接着天摇地动,“地震了!又地震了!快集中!”周老师大声叫喊着。<br><br>  同学们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女同学尖叫着,男同学推搡着,迅速围抱在周老师四周。<br><br>  数秒后,地不晃了,同学间,你看我,我看你,死一般的寂静。“哗……!”不知是谁带的头,同学们潮水般地涌向教室。<br><br>  “不许进教室!不许进呐!”周老师大声呼喊着。<br><br>  我们似乎没有听见老师的呼喊,挤进教室,慌乱地将书本装进书包,搬起凳子,迅速跑回操场。同学们喘着气,涨红着脸,拿着个人的物品,惊恐地围在老师身旁。<br><br>  “轰隆隆……!”地震又来了!<br><br>  “呼啦啦……呼隆……噗通!”眼瞅着,我们班教室的房檐子整体掉了下来!塌下来的砖头堵住了教室门口,尘土滚滚而来,碎砖头溅到了我们的脚下!<br><br>  “好险啊!”老师同学无不惊讶地张嘴、瞪眼、屏住了呼吸!一张张小脸蜡黄、雪白、黄白相间!<br><br>  如果同学们动作慢一点儿,如果两次地震时间间隔稍微短一点儿,如果慌乱中进出教室门口堵塞、耽误的时间久一点儿……简直不敢想象。<br><br>  还好,这一切都没有发生。<br><br>  这就是著名的“邢台大地震”,震级七点二,震中在邢台宁晋县,离我们村不过五六十公里。本次地震,是一系列大地震中最大的一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六级以上共发生了五次,小的余震不计其数。<br><br>  大约半个月前,就发生了我一生以来经受的第一次地震。这天半夜,“噔噔”地敲窗声把我们一家从梦中惊醒,当时我还认为谁在敲窗叫起呢。爹迟疑了片刻,突然说:“快起来!这是地震了。”<br><br>  “小时候我经受过一次,不过没有这么大的动静,橱子上的锁钥只是晃悠了几下。”爹喘口气,掩饰不住心中的慌张,“地震时,要迅速远离房屋建筑,防止倒塌砸伤。”爹一边解释,一边催促我们快一点儿穿衣跑出去。<br><br>  不一会儿,大街上就传来了嘈杂地人声。大人们大声地传授着躲避地震的经验,小孩们张着大嘴不解地小心听着。大人们议论着,小孩们嬉闹着,一直到天亮,再没有发生余震,人们才三三两两陆续回了家。<br><br>  说实在的,只是发生了小小的一次,而且十多天了,平安无事,所以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重视。我们照样天天上学,社员们们照样日日出工。<br><br>  一般来讲,小震是先兆,过后就是大震。可当时谁也不知道,确实是无知,大队、学校也没宣传防震的知识,特别是没有落实防震的具体措施。<br><br>  还好,这次地震发生在白天,学生上学,社员们都带着未上学的孩子到生产队干活去了,行动不便的老人也是三三两两坐门口聊天,再加上有上一次的小震预演,所以村里没有发生一例伤亡事故,附近村庄也没听说。<br><br>  这次地震,住人的房屋倒塌的不多,柴火棚子、猪窝、羊圈、墙头等辅助设施倒塌的不少。经过两年前那场大雨,不结实的房屋已经倒塌完了,剩下能住人的房子都是相对结实一点儿,并进行了适当加固修缮,也是这次地震房屋倒塌少、无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br><br>  主要房屋虽然倒塌的很少,但普遍受到了伤害。栏水塌了,房檐掉了,山墙歪了裂缝了,等等比比皆是,大部分成了危房。<br><br>  学校暂时放假了。<br><br>  生产队号召每家搭窝棚,不允许睡在房子里。各家各户急着加固房屋、修理病害。我们小孩子都不敢单独呆在家里,每天我带着妹妹,跟着娘到地里玩耍。<br><br>  回家后,娘不许我们兄妹进屋,她一人在屋做饭,饭熟后再拿到当院吃。<br><br>  几天后的一天下午,地震又来了。我带着妹妹,正跟着娘种山药,大地摇晃的非常厉害,怎么也站不稳,队长大声喊:“快爬下!爬下!”<br><br>  地震停止了。我们不约而同地向村庄望去,啊!村子上空一股黄烟腾空而起,慢慢向村庄四周扩散,那是倒塌的房屋卷起的灰尘在蔓延。大人们瞪着眼、张着嘴、屏住气,久久沉默着,思量着……<br><br>  还好,大部分房屋未倒,只是修好的又坏了,裂缝又大了。<br><br>  天气逐渐热了起来,雨水也渐渐多了起来,窝棚里也慢慢不适应再住下去了。胆子大的先回到了屋里,你看我,我看你,人们陆续回到了房间。<br><br>  学校也复课了。<br><br>  万幸,这是最后一次。</h3> <h3>  三、破四旧<br><br>  地震的事儿渐渐淡忘,“四清”运动也不能停止,“破四旧”行动更是如火如荼。<br><br>  我们学校,在老师的指引下,各个同学分片包干,负责自己家附近的住户进行“破四旧”。<br><br>  首先从自己家入手。在爹娘的配合下,搜集了我爹的《三侠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旧书,找出了我娘出嫁时的平时不舍得穿的绿色缎子棉袄,翻出了“四郎探母”京剧戏装油画吊卦,交到了大队。<br><br>  然后到我们本家族一个奶奶家,把她家大门楼两个砖雕狮子砸了下来。<br><br>  就连房子后山墙上的“泰山石敢当”砖刻的五个字也要砸毁,我们家的也没放过。<br><br>  这是老师分派的任务,必须无条件完成。大人们看着我们满街找,到处砸,谁也不敢吭一声。<br><br>  一天中午放学回家的路上,偶尔看到一个老人,肩背粪框,后背背着一块儿纸箱板,上面用毛笔书写七个黑色大字:张某某地主份子。前面三个字显然是他的名字,倒着写,并用红笔打了三个X。我认识他,他可能又来看望他的舅舅、舅妈来了,按辈分我还要叫他爷爷呢。后来上初中时,他的二小子是我的同学。<br><br>  我非常纳闷,这是为什么?我们村怎么没有这样的事情?莫非“四清”清成份、清理阶级队伍就要这样做出标记吗?<br><br>  我寻思着不觉地到了家门口,猛一抬头,一块儿长型木牌子钉在我家门口右墙垛上,上书“富农”两个黑色毛笔字。我立刻气不打一处来,伸手抠下木牌扔在右侧的空地上。<br><br>  我气冲冲地进得家门,忿忿地对娘问道:“门口那块儿牌子怎么回事?我摘下扔了!”<br><br>  “我的小祖宗,可不得了了,你赶快钉上去!”娘听后大惊,迟疑了片刻然后厉声吩咐到。<br><br>  爹解释说:“这没什么,这就是一个标记,是村里要求的,你刚才没看到你张爷爷身子上背的牌子吗?起码咱们村还没让你爹背着呢。”<br><br>  我不情愿地返回大门,寻回木牌,重新钉上。<br><br>  这是我对我们家“成份”的初步认识,只是感到了一丝屈辱,实际上,更大的威力、影响远远不至于此。<br><br>  不久,“四类份子”们就开始扫大街了。<br><br>  我们村六个生产队。一二三队在前街,四五六队在后街,我们家是五队,平时与后街的同学接触较多,自然也熟悉的多得多。正好,一个生产队一个“四类份子”,负责清扫本队的大街。四队是个地主份子,他儿子小名狗狗,是我的同学;五队就是我们队,是个反革命份子,他是国民党的一个排长,参加过台儿庄大战,他三小子叫三儿,也是我的同学;六队也是一个反革命份子,他是日伪时期的区警察所所长,他儿子叫谦谦,同样也是我的同学。三儿、谦谦他爹正当壮年,都是天还未亮就打扫完了,可能是身强体壮,也可能是羞得见人。唯有狗狗他爹已步入老年,腿脚不利索,走路晃晃悠悠,我上学的时候,有时他还没有扫完。不光是扫街慢,就是到队里干活,他也要提前出发,否则,当天的活计是不能按时完成的。<br><br>  我家的成份没有“份子”,所以没有给我爹分派任务。至今我都没有弄明白,有“份子”和没“份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br><br>  大队里经常召开批斗大会、忆苦思甜大会,四类份子们就是批判的对象。他们脖子上挂着大牌子,上书他们的名分“某某某份子”,同样,名字倒着写,并用红笔打上X。民兵们带头高呼口号,“打到某某某!只许你老老实实,不许你乱说乱动!”<br><br>  “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是对地、富、反、坏、右“四类份子”们的基本要求。至此,我才感到了私自摘下“富农”牌子的后果。<br><br>  还未到期末的一天,张老师迟迟未来上课。正在翘首以盼,一新面孔的老师走进课堂。她首先自我介绍,我叫张淑玲,本村人,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班主任,语文老师。<br><br>  新张老师是第二生产队的,三十上下,中等身材,形象姣好,开口即笑,显得和蔼可亲。<br><br>  怎么回事儿?张老师可是我们学校最好的老师,怎会不教我们呢?难道教别的班级了?下课了,突然看见张老师一人,正将铺盖卷夹在自行车后座上,然后推着自行车,惺惺地走出学校。全校师生,静静地站立着,没有人吭气,没有人相送,只是远远地目送张老师走出学校,直至消失在村外……<br><br>  终于还是来了。他是被遣送回家,被开除公职,只是因为家庭成份是“富农”,是被清理阶级队伍的对象。<br><br>  上星期天,我正在家里温习功课,忽听街里人生嘈杂,锣声响起。我立即奔向街上,锣声响处有好多人,东张西望地看热闹。挤进人群,只见一男人,头顶的头发剪了个“十”字,“十”字的笔画足有一寸多宽,十分醒目,手里拿一小铜锣,一边走,一边敲,一边大声说:“我叫郝某存,反党反人民!”后面一左一右寸步不离跟着两个陌生人。<br><br>  我认得他,是我家邻居,在外村教书,家庭成份“富农”,他儿子比我低一年级。大人们议论着,“又一个遣送回家的。”<br><br>  在他之前,我们村已经回来两个了,都是教书的,象张老师那样,无声无息自己回来的,他们两个家庭成份都是“上中农”,唯有他这么夸张,这么“风光”。<br><br>  他目光呆滞,低着头,木纳地嘟囔着、敲打着回到了家。他本来性格内向,胆小怕事,经此一事,羞愧的好长时间也不出门。</h3> <h3>  四、大字报<br><br>  天气渐渐变冷了,“文革”开始了。<br><br>  一天的自习课上。张老师拿着墨水、毛笔、还有一摞旧报纸来到了课堂。她笑着说:“想必你们也知道了,咱们村已经贴出了很多大字报,校长已经安排,咱们也要写大字报。是给我写,写我的缺点,写我对待你们不好的地方。不要不好意思,这是对我的帮助,是为了我好,为了能让我更好地教你们学习。”<br><br>  刚升入三年级不久,毛笔字课程还没开,就当作“四旧”给取消了,我们都不会写毛笔字呀!<br><br>  张老师接着说:“我知道你们不会用毛笔写字,今天就临时讲一讲如何握笔、如何写吧。不怕写不好,只要能看得清就行。写好后张贴在后面的墙上,又不往外展览。”<br><br>  说实在的,在家里,爹已经教我毛笔字、珠算很长时间了,毛笔字的基本笔划已经基本掌握。笔砚墨我哥有现成的,就因为无钱买纸,所以练习的很少。<br><br>  张老师虽然任课时间不长,但她天生的亲和力以及一丝不苟地教学精神,还是感染了大部分同学,给她提意见哪有呀?多不好意思呀!<br><br>  在张老师不断地要求和请求下,同学们都知道我的毛笔字还凑活,把目光都转向了我,我不得不首先拿起毛笔。<br><br>  写什么呢?我灵机一动,写了起来。<br><br>  “张淑玲——张老师要求,必须直呼其名,你太温柔,有个别人上课说话,你不骂不打,还长时间看着他对他微笑。”<br><br>  “张淑玲,二丫故意将自己的作业本皮弄烂了,你不但不生气,还替他换皮。”<br><br>  等等,都是些明为批评,实则表扬的事例和语气。<br><br>  我故意字写得很大,就是为了凑篇幅。一气写了十多张,贴在了后山墙上。<br><br>  张老师看了大字报,收住了笑容严肃地说:“这可不行,要写我真正的缺点,否则我是过不了关的。”<br><br>  张老师离开后,班上最调皮的两个同学,拿起笔写了起来。<br><br>  “张淑玲,那天老干儿(自称)没有完成作业,你让他站着听课,对革命小将打击报复。”<br><br>  “张淑玲,二丫(自称)偷着抽烟,你告诉了二丫他娘,你是叛徒特务。”<br><br>  好家伙,真能上纲上线,一派大人们的口气,字迹龙飞凤舞,笔画粘连,黑乎乎的乱成一团,连猜带想勉强才能认清。<br><br>  张老师看后,先是皱了皱眉,然后尴尬一笑说:“挺好,贴到墙上吧。”<br><br>  校长带着全校老师对各班进行了检查,看完大字报没有说话,默默地走了。张老师跟在后面,临出教室门回头一笑,好像在说,谢谢同学们,我过关了。<br><br>  过了几天,张老师把大字报小心揭下来,一边整理一边说:“这是同学们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我要保存好,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当一个称职的好老师。”<br><br>  给张老师写大字报的那两个同学,一个叫老干儿,一个叫二丫。他俩岁数最大,学习最差,自己不学习,还经常扰乱课堂秩序,专门给老师出难题,曾气哭过张老师多次,是出了名的捣蛋鬼。<br><br>  给老师提意见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批判“叛徒、内奸、公贼刘少奇”。每个人都要写,校长、任课老师也不例外。<br><br>  张老师带头,写完贴在教室的墙上。同学们无不例外地争先恐后写好贴好。好家伙,教室全部贴满,遮住了斑驳破旧墙壁,倒是特意装修一般。<br><br>  张老师还要求,家里要布置《学习栏》,要将写好的各类文章张贴在栏中。<br><br>  我比较听话,回家后就布置《学习栏》。我用红纸剪成长条,贴在我的卧室墙上,粘成一个边长一米的方形框,让爹用毛笔在红纸写上“学习栏”三个字,贴在方框的上方。呵!真不错!我满足地笑了。<br><br>  之后,我陆续将批判刘少奇的文章、学习“老三篇”读后感、学习毛主席语录“学习心得”等贴在《学习栏》中。每天看着栏中的文章不断增多,我经常沾沾自喜,非常有成就感。<br><br>  看了村里大人们的大字报,我们学校的大字报简直就是小儿科了。<br><br>  我们村供销社位于村中心,坐北朝南三间卧砖到顶的青砖房,供应凭证采购的食盐、煤油、棉布等以及其它日常用品,附近村庄的社员们也要到这里来采购。<br><br>  供销社前面是一空地儿,面积有一两千平。<br><br>  空地儿的南侧一口大眼水井,全村的日常生活用水都要到这里来打。<br><br>  大眼井旁边一棵洋槐树,两个同学拉手才能合抱过来。<br><br>  大眼井的南侧是一个五六十米直径的大水坑,周边街道的雨水汇集于此。<br><br>  大水坑周边是一二十米宽的街道,四通八达,“四清”前阴历逢三、七日的大集摊位,就摆在大水坑的四周。<br><br>  就这么一个地方,由于它的中心位置,它的实用功能,当然不让地成为了我们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中心,也是我们小孩子打闹玩耍集中地。大人们从来没有给它起过名字,我暂且叫它“中心广场”吧。<br><br>  大人们的大字报就张贴在中心广场四周民房、供销社的墙上。<br><br>  大字报每天都在更新,全部匿名,天不亮就已经贴满。<br><br>  每天一早,学生不上学、社员不出工、民兵不上岗也要先睹为快。我也不例外,是这里的常客,大字报的内容,都是新鲜事儿,很是吸引人。<br><br>  开始,都是针对现任和上任村委及成员提意见。后来,慢慢发展为对村干部的亲属、朋友、家族等进行人身攻击,相互诋毁。显然是别有用心,大有夺权与反夺权之势。<br><br>  一天早起,我正专心拜读。突然,出现了针对我爹的大字报。我的心突突跳着,一目十行溜了一遍,大概意思是:冒名顶替,混进革命队伍;不老实做人,秘密串联,出谋划策,充当黑军师等。<br><br>  我迅速跑回家里,告诉了爹娘。爹娘听后大惊!面如土色,瘫坐在地上,我的爹娘是队里无人不知的老实人,那能经得住这种局面。<br><br>  这意味着我爹是死不悔改的阶级敌人,不久后就有揪出来批斗的可能。我的本家一个爷爷是现任大队秘书,我爹解放初曾在保定地区工会工作,他的历史问题单位早有定论,而且我爹诚实厚道,人缘极好,一贯兢兢业业,从没仇敌。这显然是敲山震虎,意在沛公,目的就是搞垮现村委,抢班夺权。<br><br>  这期间,我的姑表哥也看到了这张大字报。<br><br>  当天下午,我姑及时出现在中心广场,面对拥挤的人群,开始了她的自发地“忆苦思甜”大会。<br><br>  “解放前,因为家里穷,不得已才把我的小弟弟送了人。乡亲们都知道,我弟弟是多么的一个厚道人,说他是狗头军师,是瞎了你的眼睛,满嘴喷粪!”我姑越说越激动,竟开了骂腔,说完后,把大字报扯下来撕得粉碎,并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她那过去的故事。<br><br>  原来,我爹是抱养的,是她的亲弟弟。<br><br>  我在一边看得真真的,“真解气!”我们家终于与贫雇农沾上边了,看谁还敢小看我们家,我露出了一丝笑意。<br><br>  其实,我早就知道是我亲姑。通过这件事情,更加深了我们两家的亲情关系。当年的大年初二,姑就带着爹以及我们兄妹三个,拜见了还健在已七十多的亲奶奶和众多亲属,等于爹认了祖,归了宗。<br><br>  姑的演讲发挥了显著作用。整个“文革”我爹安然度过,再没有受到任何冲击。我真佩服我姑勇敢、担当、泼辣、外向的性格和勇气。</h3> <h3>  五、红小兵<br><br>  大字报的泛滥,迅速演变成两个派别之间的明争暗斗。<br><br>  当权派我称其为“红派”,以现任村委及其追随者为主。名曰“赤卫队”,左臂着红地儿黄字“赤卫队”袖章。<br><br>  造反派我称其为“皇派”,以上任村委及其追随者为主。名曰“红卫军”,左臂着红地儿黄字“红卫军”袖章。<br><br>  统一左臂着红地儿黄字“红卫兵”袖章的青年人,则以现有基干民兵为主。虽然都戴“红卫兵”袖章,但也随家长分成了“红派”和“皇派”。<br><br>  我们学校也分成了两派。红派由校长、相应老师、红派家长的孩子组成;皇派由副校长、相应老师、皇派家长的孩子组成。<br><br>  两派之间经常轮流组织召开批斗大会、忆苦思甜大会、游行示威等活动,都要邀请我们学校师生参加助威。<br><br>  有一次批斗皇派头头,一老者发言,说到义愤处,一边振臂高呼口号,一边高举拳头,走向皇派头头,似要动武。说时迟,那时快,台下人群中不知谁大声呐喊“保皇”,一声令下,人群攒动,红卫军们个个龇牙瞪眼,紧握双拳,似乎要冲上台去。老者的拳头在空中划了几个圈儿,终没落下,台下愤怒的人群也没冲上去,武斗危机终没爆发。<br><br>  自此,赤卫队员们又称红卫军是“保皇派”。<br><br>  一天的自习课,张老师来到了课堂说,现在我要分发红小兵袖章,拿到袖章的同学,出门上学都要佩戴。我、狗狗、小允儿、两个调皮蛋儿以及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没有拿到。<br><br>  我很委屈。“四清”前,我第一个加入了少先队。“四清”中,少先队作为“四旧”也清除掉了。这次颁发红小兵袖章,在我看来就是少先队的替代,为何没有我的呢?!同样,为何也没有小允儿的呢?她的学习成绩可始终排在前四名呀!<br><br>  回家后,我闷闷不乐。爹问我:“怎么回事儿?”<br><br>  爹知道原因后笑到:“这有何难,我给你做一个。”<br><br>  爹扯了一块红布,用毛笔书写上“红小兵”三字交给了我。<br><br>  第二天一早,我戴上红袖章,兴高采烈,蹦蹦跳跳跑到学校。<br><br>  张老师看到了,立即沉下脸来,把我拉到墙根儿,严肃低声命令道:“快摘下来!”<br><br>  “为什么?!”我不解地问。<br><br>  “你家成份……”<br><br>  “啊!”<br><br>  又是“成份”,我明白了,不是我不优秀,是成份惹的祸,是我没有资格。我立即哏儿屁着凉——没脾气了。当然,我也知道小允儿为什么也没有了。她爹叫小亨,是上届村委会计,批斗大会上经常见到他的尊容。<br><br>  狗狗更甭说了,他爹是“地主份子”,虽然已是耄耋之年,步履蹒跚,也要扫街、挂牌陪榜。<br><br>  “狗崽子”之类的那有资格佩戴“红小兵”袖章,充当革命小将?<br><br>  说到狗狗同学,他有一个小毛病,说得难听一点儿,就是好“发贱”。他活泼好动,时常对邻桌、对经过他课桌前的同学摸一下、扭一把,然后偷偷嬉笑。这一点儿小动作,小孩子吗,喜欢乐呵,可时间一长,确实让人心烦。<br><br>  老干儿和二丫这两个捣蛋鬼,本来就不愿意学习,狗狗的行为给他俩提供了捣蛋的理由。上课前、课间、自习课等老师不在的时候,这两个就拿狗狗作乐、出气。狗狗一反抗,拳打脚踢是常事儿,厉害的时候,则扒下衣服,用柳条抽打后背,条条红印立即泛起老高。狗狗则高声哭啼,甚至抽泣到放学。<br><br>  我们的课桌多是用榆木做成的,长长的桌面,没有抽屉,一桌四至六人。凳子是个人的,我的凳子还是借的呢,同学们都专心保护。狗狗的凳子,凳面有无数手指粗细的黑洞,那是两个捣蛋鬼用烧红的火柱烫的。<br><br>  冬天到了,教室生了煤火炉取暖,由值日生轮流照管。小孩子,技术差,炉火经常熄灭。张老师要求,值日生必须提前到校,上课前生好炉火,教室里不能有烟,不能影响上课。<br><br>  老干儿和二丫可好,又找到了一个捣蛋的机会。他俩不是用火柱捅灭,就是往炉子里浇水,或是用砖盖上炉火,故意让炉子冒烟,还故意关闭门窗,直至上课钟敲响,他俩才匆匆打开门窗放烟,有时半节课时间过了,才能上课。<br><br>  对他俩个的恶行,同学们敢怒不敢言,老师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谁都怕打击报复,谁都怕戴上袒护“狗崽子”的帽子。<br><br>  随着“文革”的深入,正常的学习秩序已经打乱。《毛主席语录》、“老三篇”成为了教材,写作文就是批判刘少奇,大部分时间不是参加批斗会,就是游行示威,加上两个调皮蛋的不时捣乱,四年级时,大部分女生、狗狗、老干儿、二丫等陆续退了学。<br><br>  有一段儿时间, “红小兵”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站岗放哨。利用上课前、放学后的闲暇时间,三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手持自制的木质红缨枪,站在两个村庄必经之路上,对经过的村民社员进行毛主席语录检查考试。<br><br>  我虽然不是红小兵,但也要参加。我的岗位是去老营村的必经之地水渠石桥处。只要遇到一人,我们便说出一条毛主席语录的上句或下句,让来人回答下句或上句,回答不上来,就反复教育,直至学会,才能通过。<br><br>  使用最多的是“斗私、批修”、“抓革命,促生产”、“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等比较简短的经典语录。<br><br>  在检查中,经常遇到一些故意捣蛋的村民。一次,老营村一人通过时,一直嬉皮笑脸,不严肃,不认真,一开始不回答语录,却硬要通过,我们几个同学同时用红缨枪顶住他的身体。<br><br>  “批修,请回答上句。”我大声问道。<br><br>  “豆shi(音湿。方言,就是黄豆酱)。”他一边笑,一边漫不经心地说,显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br><br>  这还了得,这是公开歪曲毛主席语录,是反革命行为。<br><br>  我们异口同声大声道:“反革命,到大队去!”<br><br>  他立刻收住了笑脸,正经地说:“我……我口吃,发音不准,是斗私,斗私。”他态度诚恳,表情严肃,显然,他才感到个中厉害。<br><br>  “你不严肃,故意耻笑革命小将!”<br><br>  “竟敢说,毛主席语录是’豆shi’,你就是现行反革命!跟我们去大队部!”<br><br>  我们几个用红缨枪顶着他,朝大队部走去。离大队部也就四五百米,刚走到一半儿远迎面碰上来检查工作的校长。<br><br>  老营村离我们村不到一公里,两个村的人大部分都互相认识。<br>  <br>  见到校长,他立即向校长求饶:“刚才是我不对,我不该嘻嘻哈哈,我不该口齿不清,说错了话。”<br><br>  校长问清情况,给我们使了个眼色说:“这样吧,让红小兵小将再考你一次,如果答对了,就放你走。”<br><br>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请回答下句。”我心想,给你出一个难一点儿的,叫你得瑟!<br><br>  他顺利回答完毕,只得放他走了。<br><br>  那个时候,戴红袖章的红小兵可牛了,谁敢看不起红小兵,就是看不起革命小将,就是反对毛主席,揪出来立即批斗游街。这是碰到校长了,否则,扭送大队后,免不了游街示众。</h3> <h3>  六、游行<br><br>  整个三年级,参加最多的活动就是游行示威。<br><br>  红派组织的活动由红卫兵中的赤卫队打头,校长带队,全体老师、学生参加;皇派组织的活动由红卫军打头,副校长带队,同样,全体老师、学生参加。低年级在前,高年级殿后,每班一名领队领头呼喊口号。围着村边的主要街道,反时针游行一圈,最后聚到中心广场,由高年级领队带头,统一呼喊口号,然后解散回家。<br><br>  这已经成了固定模式,每周至少一两次,中午放学后开始。呼喊口号的内容,基本都是警告对方“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之类的。<br><br>  这天,游行照常进行,但有些异样。只见打头的红卫兵增加到十来个,并手拿四五个白纸糊的一米多高的大帽子。这种纸帽子并不新鲜,批斗会上被批者有时就带着这样的帽子。游行莫非要变成批斗会呀?!我心里不禁一怔。<br><br>  队伍出发不久,就拐进了一条小街,停止在一家门口。不一会儿,红卫兵就押着一人出现在门口。只见这人头戴白纸高帽,低头猫腰,身披棉被,面容憔悴。我认得,他就是小允儿的爹,已被批斗多次,至于为什么披着被子,街边看热闹的老太太们议论着,说他有病了,还没有好利索,正在发着烧。<br><br>  我没有注意到小允儿的表情,也没注意她是否继续参加游行了。<br><br>  队伍转入正道,继续前进。又高又尖的纸帽子,在队伍的前面晃来晃去,非常显眼。同学们的口号声似乎越发高亢有力,此起披伏。<br><br>  队伍转入东街,在村东的大水坑北沿儿停下来。我已经明白,今天是要揪出红卫军的头目来,游他们的街。小允儿她爹不是红卫军头头,但他属于皇派,又是上任村委,红派当然不能错过这次机会好好照顾他一下,让他陪榜,也震慑一下造反派的嚣张气焰。<br><br>  一个带高帽子的男人被红卫兵押了出来。他叫小甫,大个子,小平头,一边走,一边喃喃自语,“我们的上头是江青同志,胆敢批斗我?”他就是红卫军的二头目。他经常提到江青,红派从不理会,从不忌惮,照样批斗。我也经常纳闷儿不得其解,他既然说红卫军的上面是江青同志,赤卫队怎么还敢批斗他呢?<br><br>  队伍行至后街,红卫兵将红卫军的大头目押了出来。他叫大巨,大脸高个,足有二百斤以上。他面带怒色,晃悠着偌大的身躯,昂首挺胸走出门口。一个红卫兵给他戴上纸帽子,他立即扯下撕碎摔在地上。紧接着,红卫兵们拿出绳子,倒背剪捆住了他的手腕,给他重新扣上一个纸帽子。<br><br>  大巨和小甫是我们村皇派红卫军的头头,听说也是县里造反派的不小的头头,经常参加上面的活动,接受上面的指示,领导我们村造反派的斗争。<br>  <br>  游行接近尾声,前队已进入中心广场。突然,队伍骚乱,后队变前队,迅速向后跑去。大约一百多米后停下,只见红卫兵押出一年轻妇女。她二十出头,中等身材,面容姣好,垂拉着脑袋,脖子上挂着一双破鞋。<br><br>  破鞋,她真是个“破鞋”,我认识她。她叫小妮子儿,是我们一个队的,干农活,她的确是一把好手,摘棉花,掐谷穗,手疾眼快,无人能比。她爹叫小狗儿,皇派,是我队的“贫协代表”,为人奸诈,传说是皇派的幕后军师。<br><br>  她的“靠山”叫小波,皇派,也是我们队的,三十出头,头大腿短,但口齿伶俐,风趣幽默,简直活宝一个,是上任村委的团支部书记。虽然名声不太好,但在“文革”运动中,他没有受到冲击。<br><br>  听说媒人在她娘一再哭诉下,多次登门,但小妮子儿无动于衷,誓言誓死不嫁,直至文革过后接近四十,小波肝癌去世后她才嫁人生女。<br><br>  游行队伍全部聚集到中心广场后,校长亲自领头振臂高呼口号。三个“大高帽”,一双“破鞋”,在红卫兵的押解下,一字分开,站于队伍面前,在震耳欲聋地呼喊声中,低头哈腰,面如死灰,瑟瑟发抖。<br><br>  程序完毕,带头的红卫兵厉声道:“今天到此结束,要保存好你们的帽子,下次传唤,立即报到!解散!”<br><br>  这是最有趣、最有特点的一次大游行、大游街。<br><br>  有时我在想,那时的人们不可想象的狂热,就因观点不相同,站队不一致,兄弟反目,朋友成仇比比皆是。都是老乡亲们,祖祖辈辈住在同一个村庄,出门不见进门见,是什么魔力使人们如此疯狂到这种地步?!<br><br>  但,我还是感到非常解气。因为,小狗儿很可能就是我爹大字报的幕后黑手,也是我家“富农”的坚定制造者。</h3> <h3>  七、斗地主<br><br>  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两派的争斗也越来越激烈,社员们都小心翼翼,个个变得神经质,人人自危,生怕祸从口出,遭对方暗算,惹祸上身。<br><br>  好多胆小怕事儿之人,不敢公开派性,不敢参加活动,但是他(她)们是心有所属的,不是红派就是皇派,中间派是没有的。他(她)们中有的人充当奸细一角儿,暗中监视观察,遇有风吹草动,立即向所属组织汇报,简直就是“地下工作者”。<br><br>  爹娘是本分之人,虽然心属红派,但从来不敢参加任何活动,不敢议论任何事情,老老实实干活挣工分。<br><br>  老远,“地主份子”,年近花甲,心属皇派。他是一个多事儿之人,爱显摆自己。在红、黄两派组织的批斗大会上,他必是陪榜之人,每当大会开到高潮时,押解他的红卫兵或红卫军,都要踹上他几脚,以彰显组织者的合法性和大会的隆重与成功。<br><br>  最近,他又摊上事儿了,摊上大事儿了,听说他把毛主席像倒挂在茅房里。这还了得!<br><br>  揪出来批斗。<br><br>  掌灯时分,我们小孩子喜欢看热闹,早早就来到了大队会议室。<br><br>  会议室灯火通明,两个气灯一前一后,照亮了每个角落。<br><br>  两个红卫兵,押解着老远,进入了会议室,嘈杂的人群立刻静了下来。<br><br>  另两个红卫兵搬来一长条凳,抬来一实木大黑板,比我们班的黑板足足大了一倍,是红卫兵们学习毛主席语录用的。黑板的挂绳是用黄豆粗细的铁丝制作的,看来,有人故意换成了铁丝。<br><br>  “上去!”一红卫兵指着长条凳厉声命令道。<br><br>  “伸出脖子来!”<br><br>  老远哭丧着脸,乖乖地伸长了脖子。他穿着厚厚的黑色大棉袄大棉裤,天好似还没有那么冷。他弓着腰,伸着脖,活似一只老乌龟。<br><br>  两个红卫兵抬着黑板,重重地挂在他的脖子上。黑板约有四五公分厚,估计四五十斤重。老远身体晃了一下,差点儿从凳子上掉下来。<br><br>  “不忘级阶苦,牢记血泪仇!”<br><br>  “只许你老老实实,不许你乱说乱动!”<br><br>  “打到某老远!”<br><br>  有人领头大声呼喊,口号声此起彼伏。开场仪式过后,批斗大会正式开始。<br><br>  我同学小偏儿他娘首先站起揭发批判。她是有名的“大辣椒”,身材五大三粗,大脚板,性格泼辣,敢说敢为,始终戴着赤卫队红袖章。<br><br>  我们村有一座大庙,大庙的主人信奉道教,年过百岁,每天上下学我都要经过他家的门口,却从未见过这位老人。<br><br>  有一天学校游行至大庙门口,像往常一样,队伍行进到“四类份子”家门口时,都要停下针对其类别呼喊相应口号。<br><br>  在一旁看热闹的“大辣椒”突然大声高喊,“打倒某老道,滚回老营去”。老道独女,招的老营村上门女婿。他老头子叫大根儿,慌忙说道,人家已过百岁,何必呢。“大辣椒”脸一横,叉着腰,转向他老头子,振臂高呼“打到某大根儿”。同学们也跟着呼喊,大人们却“哈哈”大笑起来。<br><br>  “你为什么把主席像倒挂在茅房里?”<br><br>  “你按的什么心?”<br><br>  “你就是想回到旧社会,让我们吃二遍苦,受二茬罪!”<br><br>  “大辣椒”连珠炮似的一通质问和指责。<br><br>  “打到某老远!”<br><br>  “只有老实交代,才是你唯一的出路!”<br><br>  又是一波呼喊,一声紧似一声,一声高过一声。<br><br>  “说!为什么?”<br><br>  “说……”<br><br>  群情激愤,所有人都在厉声质问。<br><br>  “我……我………我没有呀!”老远支支吾吾、浑身哆嗦着小声道。<br><br>  “我让你没有!?”旁边的红卫兵一边呵斥,随手就是一拳。<br><br>  老远身体晃了一晃,另一红卫兵及时拽住了他的胳膊,才没摔下来。<br><br>  自此,老远再不吱声,任你呼天唤地,任你拳打脚踢,始终弥撒着眼,随着黑板晃来晃去,身体也不断地扭动着。<br><br>  这是他的防身之技。他肥大厚实的棉袄棉裤也是有备而来。身体肯定无大碍,脖子肯定有问题。<br><br>  红卫兵们也无计可施,索性使出刹手锏。带头的“呵”的一声,左右两个红卫兵各架住他一只胳膊,另两个红卫兵握住黑板,来回摇了起来。整个会议室沸腾了,人们呼喊着,高举手臂,向老远涌来。<br><br>  “噗通”一声,老远倒了下来,连同长条凳一起,被黑板压在下面。<br><br>  不知是铁丝勒到了肉里痛的,还是红卫兵没有架稳,或是人们冲击力太大,反正是倒在了地下。<br><br>  人们的气出了,消了。斗争大会没有任何结果。<br><br>  至于他到底干没干那事儿,再也没有人追究过。<br><br>  我们村的“四类份子”成分还是比较复杂的。既有传统的地主富农,还有两家道教,一家天主教,一个国民党的排长,一个日伪警察所长。这些人中,都老老实实,认真扫街,低头陪榜,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唯有老远,不识时务,不但受到屈辱,还时常尝到皮肉之痛。<br><br>  说到天主教,老营村是一个集中地,信教教徒足有几十家。天主教组织中有一职务,听大人们说叫“妹妹”,女性,终身不嫁,专门伺候教主。老营村就有一个“妹妹”,批斗她的场面也很刺激。红卫兵让她跪在长条凳上,双臂各举一块儿土坯,每块儿十六斤,是过去盖房打里(内墙)用的。当时这位“妹妹”看来已步入老年,不一会儿她就支持不住了,胳膊下垂,土坯搁在肩膀上。红卫兵看到立即大喊“举起来”,吓得“妹妹”赶紧举起。没有两分钟,“妹妹”又坚持不住了,于是红卫兵就是一阵拳打脚踢。<br><br>  唉!人们好似中了魔,失去了理性,疯狂到了极点儿。</h3> <h3>  八、尖刀班<br><br>  眼看皇派声势渐微,每况愈下,情急之下,要搬救兵助威。<br><br>  “四清”时,公社就派来了工作队,协助指导村委开展工作。这个时候,如果上级派来工作队也属正常。<br><br>  一天,正上课,张老师宣布,咱们村要来“支左”工作队,现在咱们去迎接。<br><br>  校长亲自带队,全校师生列队欢迎,站在三队的记工屋前等候。<br><br>  三队记工屋位于中心广场大水坑的东沿儿,门前场地宽阔,不光是三队集合、派活、记工、开会的地方,也是我们小孩子玩耍的地方,距离我家也就二百米左右。<br><br>  记工屋已经布置一新,作为“支左”工作队的办公地点。<br><br>  接近中午,一队十多名青年男女,个个身着背包,双臂半挽袖管,左臂着红卫兵袖章,头戴绿军帽,身穿绿军装,脚踏绿军鞋,打头的男青年高举红旗,上面刺绣着“尖刀班”三个黄色大字,雄赳赳、气昂昂来到我们面前。<br><br>  我们村民兵连长带头鼓掌欢迎,随后发出雷鸣般的掌声。<br><br>  “尖刀班”来自旧城中学在读高中学生,不知受谁之托,徒步来到我村“支左”。旧城距我村北十二华里,远远而来,“尖刀班”的精神面貌给人第一印象确实不错。<br><br>  “尖刀班”成员分别住到了赤卫队成员家中,吃饭交钱、交粮票。他(她)们头几天访贫问苦,了解情况,指导解决问题,夜里加班加点儿整理材料。<br><br>  后来,人们注意到“尖刀班”成员频频出入皇派重点人物家中,这引起了红派的注意。<br><br>  现任村委才是“左派”代表,跟“右派”打得火热那能是“支左”?莫不是皇派的帮凶?<br><br>  直至一天皇派组织的批斗大会上,“尖刀班”领队亲自上台批判现任支书,红派才恍然大悟。原来,“尖刀班”是皇派搬来的救兵。旧城中学校长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造反派。<br><br>  课间,有的同学说,“尖刀班”正在整理村干部的黑材料,要送到上面去。有的说,听说“尖刀班”要夺权了,红卫军要上台了。<br><br>  一天夜里,红派正在集会,地点儿就在支书家西邻院子里。突然,一个青铀瓦盆隔墙飞进,“啪嚓”一声落在院内,差一点儿砸到人群。<br><br>  “这是那个王八犊子干的!“大辣椒”高声喊道。<br><br>  红卫兵们跑出院门,只见几条黑影迅速消失在夜色中。<br><br>  这真是有恃无恐。这显然是借着“尖刀班”的淫威,发动恐怖袭击,为抢班夺权制造声势。<br><br>  赤卫队员们一致意见,明天必须将“尖刀班”赶走,并向公社汇报。<br><br>  第二天一早,校长亲自带队,集合了大部分红派教师和学生,在数个红卫兵的指挥下,高呼“打倒尖刀班,滚回旧城去”。<br><br>  “尖刀班”成员,正在记工屋集中整理资料,不知详情,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愤怒人群,异常尴尬,匆匆收拾个人物品,衣冠不整,夹着“尖刀班”的旗帜,灰溜溜地逃跑了。</h3> <h3>  九、忆苦思甜<br><br>  “文革”高潮过后,侮辱性的批斗大会、游街示众等活动基本停止,正面性的活动还是比较多。<br><br>  “九大”召开的当晚,接近十点,我已经睡下,屋内的喇叭突然传来大队支书的声音,要全体社员,包括学生,迅速集合,庆祝“九大”召开。<br><br>  在爹的催促下,我们一家赶到中心广场。这时,无数的煤油灯如闪烁的星星,又似黑夜的萤火,漂浮在人群中。张家爷爷的灯笼是用红纸做的,金鱼外形,非常好看。以小队为单位,队长领头振臂高呼口号,社员们随声附和。一阵风突然刮来,灯火摇摆不定,张家爷爷的纸灯燃烧起来,他急不急地大口吹着气,灯罩瞬时燃尽,惹得大伙儿“哈哈”大笑起来。约一刻钟时间,队长再想不出新词继续呼喊,停了一会儿,他突然宣布,“回家睡觉”!<br><br>  社员们放工、小孩子们打草回家,胆儿大一点儿的会经常偷一些玉米、山药、瓜菜之类的,拿回家尝鲜解馋。为此,大队专门组织民兵,不定时在村口必经之地突击检查,如被查获,轻则训斥没收,重则免不了遭游街示众。<br><br>  我们队就有一人,跟我哥岁数不相上下,他们家是皇派,胆子很大,多次被查扣还不思悔改。一天,他再次被查,大队长终于忍无可忍,叫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游街示众。那时,村办初中尚未成立,他已无学可上,是一名小社员。他背着打草的粪框,手举三个玉米,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两个民兵左右保护,围村一圈儿。真是丢人现眼啊!<br><br>  我们学生参加最多的还是忆苦思甜大会。不过,因为已知的原因,我没有机会体验。“九大”后的一天,机会终于来了。<br><br>  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包括“四类份子”子女,列队进入大队会场,一阵“拉歌”过后,大队长宣布,忆苦思甜大会现在开始。<br><br>  一位老人,缓缓步入讲台。他叫老倔头,红派,“光棍”,是大队长的哥哥,他的侄子是我同学。<br><br>  老倔头爷爷一直站着,双手按着桌子,环视四周,咳嗽了两声,清了清嗓子,高声道:“听真话,还是听假话?”<br><br>  “真话!”我们大声回应。<br><br>  “这可是你们让我说真话的!”<br><br>  他开始演讲。“过去,我给地主扛长活!”他慢悠悠地,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台下鸦雀无声。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更是屏住呼吸,像听小说似的,恐怕漏掉一字。<br><br>  “东家对我特别好,吃的是米糁子饼子大青豆。东家的女人和孩子不许上桌,等我和东家吃完了,她们才敢上桌吃。”他的语速突然加快加高,脸也涨的通红。会场死一般沉寂,人们一丝不动,惊讶地伸长脖子,看着台上。<br><br>  “下去!下去……”突然,台上台下有人先后高喊。<br><br>  “不像现在,山药面饼子都吃不饱!”他继续快速大声说道。<br><br>  两个民兵立即冲过去,把他押下台去。<br><br>  “你们让我说真话,现在又……”他一边挣扎着,一边回过头来叫喊着,被民兵推搡着,进了台后的大队部。<br><br>  一场惊心动魄的场面,确实惊动了所有人。大队长上任时间不长,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听说会后,有人上报,公社调查后,看他是雇农,“光棍”,“五保户”,又老了,最后不了了之。大人们却说,肯定是他兄弟力保,否则,不会就这么痛快就没事儿了。<br><br>  这位爷爷说得米糁子饼子大青豆,是指小米面掺上青豆(黄豆的一种)面做成的饼子。小米较玉米奇缺,认为小米营养好。掺上豆面,营养增加,饼子变得更为喧腾好吃。我吃过小米面饼子,我认为,没有玉米饼子好吃,这可能因人而异吧。<br><br>  大会会场终于静了下来,下一个演讲的代表走上台坐下。他叫周某某,是二队队长,贫农,皇派。<br><br>  “旧社会,我家人多地少,打的粮食不够吃。春天饿肚子,夏天光膀子,秋天吃野菜,冬天光脚走。”他语速平稳,不慌不忙,像是在背书,环视着人群,不愧为当队长的,说出话来,一套一套的。同学小声跟我说,他讲过多次了。<br><br>  “我家租了地主家十多亩地,打得粮食一半儿以上交地租了,剩下的根本不够全年吃,全靠山药、甜打(蔓菁)、榆钱儿、马生菜(马齿笕)等辅食、野菜充饥。”<br><br>  “遇到欠收年景,就要靠借粮度日,来年还要连本带利儿,一块儿偿还。”<br><br>  “年景不济那年(指1942年),天大旱,粮食几乎颗粒无收。没有办法,俺娘带着我们兄弟,远走藁城逃荒要饭。要得山药,当天吃掉;要得饼子,则晒干储存起来。直到天冷,我们才每人背着一袋饼子干回到了家,全家人就靠这几袋饼子干,掺上米糠、山药拐子等,才度过了饥荒”。<br><br>  他说的这一段,倒是跟我姑说得相当一致。<br><br>  “遇上极端情况,就要卖儿卖女。”他没有举例说谁家发生过这种情况。<br><br>  “新社会,毛主席领导我们翻了身,我们贫下中农当了主人,过上了无比的幸福生活,我们衷心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br><br>  “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他突然站起来,振臂高呼。<br><br>  “不忘级阶苦,牢记血泪仇,世世代代不忘本,永远革命向前进!”台上民兵领头大声高喊。台下人群立即站起,一齐高呼。<br><br>  忆苦思甜大会顺利结束。<br><br>  我盼望的忆苦饭没有安排,实在遗憾。<br><br>  我一边走,一边思索着。队长讲的平平淡淡,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既没有黄世仁的逼债,更没有刘文彩的狠毒。吃糠咽菜,“吃食堂,瓜菜代”的年代不也是那样吗?<br><br>  要饭的,现在就有呀!每当中午吃饭时,要饭的就来了。我娘心好,总是给人家端一碗稀粥,一个饼子,还加一块儿老咸菜。可好,前脚没走,后面又来一个,在别人家要不到,在我家却能吃个半饱。她们都是献县一带的,住在亲戚家,也是将饼子晒成干,攒多了就送回老家去。<br><br>  至于老倔头爷爷的演讲,真不敢恭维,这种事情第一次听说,完全颠覆了课本上、广播里……所讲、所闻。回家后我问我娘,娘说,反正咱们家是这样的,你爷爷你爹和长工吃完后,要立即给他们倒上茶水,我和你奶奶才能吃饭。<br><br>  真的这样吗?可能是个别现象吧!土改可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蒋介石撤退台湾后,第一件事儿就是进行土地改革,只不过是方式不同罢了。没有土改,革命不可能取得成功!</h3> <h3>  十、听书<br><br>  “话说神镖将胜英胜子川,善使一把鱼鳞紫金刀,三只斤镖甩头一子,打遍南七北六十三省,行侠仗义……”<br><br>  爹那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神秘、时而欢快的声音,正在讲述《三侠剑》故事。<br><br>  黢黑的卧室,伸手不见五指。只能听见我们“哗哗哗……”刳搽玉米粒儿的声音,娘“哧……哧哧”纳鞋底儿抽线的声音。<br><br>  文革的第二年秋后,供销社供应的煤油断断续续地,不久就断了货,无奈,开始供应柴油。柴油灯火苗冒着黑烟儿,又味又呛,早晨洗脸抠鼻子,两个小手指像摸了锅底灰。天渐渐变冷了,柴油变成了猪头冻,先要烤化,才能点着,时间不长,柴油也没了。<br><br>  没有办法,天黑后,只能与天同在,都变成了睁眼瞎。<br><br>  农村的习惯,天黑才能收工。没有油灯,做饭吃饭却是万万不能的。从此,队长宣布提前收工回家,保证天没完全黑下来,摸索着能吃完饭。<br><br>  学校本来放学就早,老师留下的一点儿作业,自习课上早就写完了,只是晚上预习课文的习惯坚持不了了。<br><br>  冬天的夜长的很,不可能吃完饭就睡觉吧?<br><br>  所以,黑着灯干点儿活儿,即能驱寒取暖、排忧解闷,又能干了该干的活儿计,真乃一举三得呀!再配以爹的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武侠故事,吸引着我们兄妹三个以及西院几个同龄伙伴,积极地参与进来。<br><br>  还没到过年,一年的口粮玉米就刳搽完了,队里分的花生种子也剥完了,棉花桃也掰完了,娘把全家人一年穿的鞋底儿也纳完了。<br><br>  爹的记性非常好,文革前他的藏书很多,也特别喜欢武侠小说。几个月的时间,爹给我们讲了《三侠剑》、《三侠五义》等故事。<br><br>  《三侠剑》中主人公侠客胜英胜三伯父,三只斤镖压绿林,甩头一子镇乾坤,一把金刀安天下,南七北六第一人,行侠仗义,扶危济困,忧国忧民的侠义之举,激励着我幼小的心灵,曾暗暗发誓,长大后也要做这样的人。<br><br>  《三侠五义》中主人公御猫展昭展熊飞,夜深人静之时换上夜行衣靠,施展轻功,蹿房越脊,飞檐走壁,生擒采花淫贼,功夫了得,除暴安良,确实羡慕至极。受之影响,就是走向古稀的我,仍然不时梦见自己,煽动双臂,展翅高飞,跨越沟渠、翱翔林间,爽快极了!<br><br>  还在夏天,六队的徐爷爷,每天晚饭后,就坐在中心广场大眼儿井旁边,如同说书的艺人,宣讲《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传统书目。乘凉的人们足有上百人,坐着小板凳,围在他的周围,星星静静地眨着眼,青蛙不时叫几声,如痴如醉,沉浸在故事情境中。每到紧要关头,徐爷爷总是嘎然而止,“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留下悬念,煞是遗憾啊!第二天晚上,我会早早前去,抢占有利地形。<br><br>  文革开始几年,没有人重视上学。没有老师的教导,没有家长的催促,小孩子谁会主动学习呢?老师讲台大声讲,学生下边小声嚷嚷,如同进入了养蜂场,“嗡嗡”声有时盖过讲课声,老师大都摇摇头,默不作声,下课钟响,夹着课本立即消失,学生则像放风的鸭子,拥挤着冲出教室,打闹起来。<br><br>  回家后,爹就是我的老师,他的综合知识水平并不比我们学校老师差。我比较喜欢写作文,坚持每周一篇,爹给我批阅讲解。爹又教我写毛笔字、打珠算,这是学校没有的课程。<br><br>  受徐爷爷和爹讲故事的影响,我又喜欢上了读小说。那时的农村,哪有课外书籍?只能四处搜罗,互相借阅。<br><br>  与同学传阅,偷偷读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小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禁书。爹说,这应该是他以前的藏书,“破四旧”时被人偷偷留下来的。《红楼梦》我在五年级、初中、高中毕业时读过三次,可都没有读完,书中婆婆妈妈、家长里短的情节,实在是提不起我的兴趣。这些书大都是旧版半文言繁体字,无意中既提高了我的认字能力,又丰富了我的阅历和写作水平。<br><br>  我姥爷、舅舅都是教书先生。无意中,从他家中翻出一些现代书籍,姥爷看我爱不释手的样子,对我说,你拿走吧。我如获至宝,高高兴兴回家抽时间读了起来。《红旗谱》、《播火记》、《野火春风斗古城》,记述了主人公地下党员杨晓东等一批仁人志士,在古城保定坚持抗日锄奸的动人故事。《红日》,记述了主人公连长石根荣(好像是这个名字),在解放战争攻打孟良崮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林海雪原》中杨子荣的光辉形象,现代京戏《智取威虎山》还是比较忠于原著的。<br><br>  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小说还是杂文诗歌,不管是长篇还是短篇,简直让我上了瘾,着了迷。只要找到一本,恨不得不吃不喝不睡,也要一气看完。白天上学,早起、中午、下午放学后都要到地里拾柴火、打猪草,只有晚上是自已的时间。看书看到天亮,是常有的事。一次冬天围着被窝看书,为了增加亮度,我把煤油灯放在腿上,时间一长,腿部发麻失去了知觉,无意中动了一下,却将油灯顶翻,灯中煤油全部洒在棉被上。<br><br>  从初二开始,学习逐渐进入正轨。为了少耽误功课,我有意识控制读长篇的冲动,只选择性的读一些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的短篇小说或文章。<br><br>  通过听书,引起了我的读书兴趣,进而间接又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考高中,我语文成绩全公社第一。全国高考,高中毕业务农近六年时间,在没有任何复习的情况下,百分卷我竟得了近八十分,在各科成绩中是最好的。</h3> <h3>  十一、中学<br><br>  大概从四、五年级时开始,由“文革”前的秋季开(入)学,改为了春季开(入)学,小学学制由六年改为了五年,我的小学因此上了五年半。<br><br>  在五年级时,又普及了中学教育。升初中没有考试,全班同学直接搬着自已的凳子,由小学部搬入不到二百米远的初中部。<br><br>  初中由周边七个村庄联合办学,老师同学也来自这些村子,称为“联中”。<br><br>  红黄两派的争斗,多少辈人累积的乡情、友、谊、甚至亲情一朝反目成仇。<br><br>  我队的一个乡亲辈儿的爷爷,中农,皇派,识文断字,不善言辞,就是那个“九大”庆祝会上打着金鱼灯笼的张爷爷。与其他家庭不同的是,他家正屋中堂后墙常年贴着“马恩列斯毛”伟人像,卧室还张贴着“朱德”像。我们都觉着他与众不同。<br><br>  听说有一次与人闲聊中,说过“人民公社不如单干好”之类的话,于是红派就有人趁机举报,并在公社有关人员调查中,实名作证,致使其以“反革命罪”入狱七年,刑满已近八旬,没几年便一命呜呼。<br><br>  调查中,他曾效仿“孙膑”装疯卖傻。有一天刚下过雨,满街泥泞,他趁着全队社员集合上工之时,光脚踩泥,站在他家接近四十米长的土墙头上,歪歪扭扭,走了几个来回。他的家人,乡亲们无论怎样呼喊,他仿佛没有听见,仍我行我素。<br><br>  到了晚上,他倒在他家的猪窝里,抱着猪躺在猪粪里,吓得他家的猪离得远远的看着他。请来家族大辈儿叫他,他也无任何回应,“呼噜呼噜”地喘着,活着眼儿,好像睡着了。<br><br>  就是这些弱智的行为,也没能阻止无产级阶专政的铁拳,砸向他的狗头。<br><br>  他们家和举报人一家,自此结下了仇恨。不管大人小孩儿,见了面谁也不搭理谁。就是现在,已经过去五十年了,两家后人还是面和心不和。<br><br>  初一时,我们村来了一连解放军,大人们说,是来搞“大联合”的,这在全公社,也是独一份。我们村的派性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红卫军、赤卫队也是我村两派的专属名称。其他村庄只有红卫兵,贴贴大字报、斗一斗不“老实”的“四类份子”罢了,从没像我们村闹出了那么多的花花样儿,两派之间是该联一联合了,是该融一融合了。<br><br>  解放军的到来,通过走访安抚,两派的争斗明显好转了。<br><br>  我们学校腾出一间教室,作为战士们的厨房。他们分散居住在贫、下中农家中。<br><br>  战士们白天集中精力说和两派“大联合”,夜晚访贫问苦,早上在我们学校操场训练。<br><br>  熄灯、起床号定时响起。悠扬的号声和着月光,穿透夜色,回荡、漂浮在星空,社员们、同学们也不自觉地早睡早起,整个村庄嫣然一座兵营。<br><br>  课间,我感到新鲜,经常接近厨房观看。第一次见到了白花花的大米。同时也看到,战士们吃剩下的饭菜,直接倒入门前的大瓮里。每天下午,学校旁二队饲养员前来挑走瓮内剩饭喂猪,还不时挑出肥大的猪肉片填入嘴中,站在不远处的我也不禁口水直流。<br>  <br>  近水楼台先得月。<br><br>  体育老师换成了解放军战士,是为教练。训练的科目是正步走、拼刺刀两项。当然不是真正的拼刺刀,是战士们训练时用的,木棍头上镶嵌一橡胶套,胸前穿上绿色防弹衣。先是对着甘草人训练,熟练后才两人对练。没有那么多装备,总共十来套同学们轮流练习。<br><br>  “预备用……枪!”教练是外地人,操着浓重的沧州口音喊着口令。“枪”字出口,我们便同时向对方刺去。当然,间隔很远,枪头刺不到对方的胸膛。两个教练给我们做示范时,可不是这样,是真的冲刺,“枪”字一出,枪头便同时刺到了对方的胸膛,防弹衣发出“吭吭”的响声,巨大的冲击力,也迫使两人同时向后退去。<br><br>  音乐课的老师也换上了连队的文艺干事。<br><br>  “天上布满星,月亮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涌上了我的心,止不住的辛酸泪挂在胸……”文艺干事那动情、颤抖、婉转的歌声,直唱的我们泪流满面,抽泣不止。<br><br>  “太阳那个出来呀,红艳艳,老百姓那个一心呀,胜过苍天。劈开了那个万丈高山岭呀,挖穿了那个地下的老龙泉……”文艺干事那高亢、饱满、洪亮的歌声,直唱的我们心潮澎湃,怒花开放。<br><br>  至今,学过的这几首歌曲,我还能哼上几声。特别是《天上布满星》,只要哼起,心里就一阵阵发酸、发凉。<br><br>  学校还开设了《农业技术》专业课,进行了学工、学农实践。<br><br>  在老师的厨房,新砌筑了小烘炉,学打蘑菇钉,就是故宫大门上的那种大蘑菇头的钉子。蘑菇头的形状最不好掌控,不是大就是小,大部分是半个头,或是偏向了一方。<br><br>  在学校厕所旁边开垦出了一块儿地儿,学育树苗。我自告奋勇,上到中心广场那棵大槐树上采集种子。谁知上到树尖儿,忽听“嗡”的一声响,猛抬头,才看到头顶半米处,一大碗似的野蜂窝,大红蜂们落在了我的头上、脸上、脖子上……十几米高,那敢松手,迅速滑下,扎破了手指,划破了肚皮。足有十来天没能上学,眼睛睁不开,看不见东西,丢人呀!<br><br>  学校组织去县城进行了串联。参观了县文化馆、烈士陵园、辛集中学校园,并聆听了一场国民党时期县长家保姆演讲的忆苦思甜大会。<br><br>  初一下学期,学习突然紧张了起来。学校杜绝了一切社会活动,师生专心教学,中断了多年的考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了。夏、秋、寒三个期中、期末考试,全部移至操场进行,每个人间隔二至三米,防止作弊。我也当上了语文课代表,赵老师还额外教授了句子成分、修辞方法等课本上没有的知识。<br><br>  初中毕业,我赶上了第一次考试升学的机会。公社高中成立第二年,我以平均九十九分总分第四名的成绩,考上了高中。<br><br>  距高中驻地八里,每天早早小跑入校,中午自带干粮,学校伙房蒸笼热一下,喝一杯“蒸馏水”,大多扒桌子上打个盹儿,下午继续上课。<br><br>  一次打开蒸笼,大锅中飘着一只像气吹起来的大老鼠。那个中午,同学们只吃了玉米饼子老咸菜,没有喝水。<br>  <br>  虽然辛苦,却是学了一些东西。可是,临毕业,学校召开了一次师生大会,孟校长代表学校做了检查,他说,这两年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在我校的回潮现象,不能再这样进行下去了。<br><br>  毕业采取的“开卷”考试。毕业照片上的时间是1974年1月。<br><br>  没有继续升学、参军、进厂当合同工的机会,只有一条路,老老实实回生产队务农。</h3> <h3>  在娘的一再要求下,我参加了回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三次高考,又巧遇大中专一张卷的良机,终于在大专初选线上被中专录取。<br><br>  入学前,爹急急忙忙赶到公社拿回通知,我家“成份”由“富农”变为“贫农”。老天爷给我们家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br><br>  哥说,还好,弟赶上了。哥高小毕业后,一边在生产队劳动,一边跟随我家南邻一退职老艺人学习京胡,几年后琴艺几近专业水平,曾多次报考县里各工厂的文艺宣传队,可提及家庭成份时,没有一个工厂敢录用。后来天赐良机,地区京剧团看上了哥的技艺,却也不敢录取,而录取了一个老营村一刘姓远不如哥的贫下中农子弟。<br><br>  妹妹初中毕业就当上了小社员。高中推荐升学,她没有机会。<br>  <br>  我是幸运的。是娘让我晚上了一年学,赶上了第一次考试入学的机会,我上了高中;是娘一再要求下,使我坚定了信心,抓住了时机,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窘境。<br><br>  感谢我的爹娘,我的兄妹,还有我的未婚妻。是他(她)们每天几毛钱的工分,供养着我完成学业,过上了比他(她)们好了不知多少倍的生活。<br><br>  文革结束,万物复苏。我家的邻居、还有另两位乡亲恢复了教书工作,现已退休。张老师是退休了?过世了?因我不常回家,不得而知。<br><br>  可怜我的老爹,一个老实巴交的老农,满脑袋高粱花子,穷困潦倒,省、市工会多次串访,让人扯来扯去,终没所愿,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到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