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记忆:十五的元宵十五的灯

蜗牛也是牛

<h3>  中国人过年,一般说来,从腊八到正月十五都是年。等到过了十五,吃了元宵,闹过了花灯,这才算辞旧迎新给年划上了句号。要不说,喝了腊八粥、吃过初一饺子,十五的元宵,就是年的"最后晚餐";看罢春晚、逛过庙会,十五的花灯,就是年的华丽谢幕了。</h3><h3>&nbsp; &nbsp;&nbsp; 在我小时候的六、七十年代,记得元宵节的晚上,家里只煮元宵,别无他物。那时候,在郑州市行政区居住的人,都知道花园路口"鸿兴源"、新通桥"广州酒家"的元宵最有名气,人们常去这两个"正宗老店"排队买元宵。买元宵要收粮票,一两粮票三个元宵。所以,家里煮好元宵,姥姥就会问:吃几个?一般回答都是三个、六个、九个。都是按"两"计数,没有说吃四个五个的,除非吃到最后,你再添加一个两个。&nbsp;</h3> <p class="ql-block"> 老字号“广州酒家”,今天的元宵包装。</p> <h3>&nbsp; 元宵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个问题,在小时候一直很纠结。你别说城市的孩子,只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小学五年级以前,我还真没见过猪走猪跑)。就说这里面裹馅儿,严实无缝的元宵吧。外面是滴水不进的檽米面,里面是滴水不漏的糖心,它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省出版社家属院的小屁孩儿们,为这事儿争吵过好几回。有的说像包饺子一样,是包出来的;有的说像炸鱼那样,馅儿外面挂面糊的。后来,大家基本打成了一个共识:元宵里面的糖心馅儿,是用医院大针管子打进去的!</h3><h3>&nbsp; &nbsp; 时间到了1977年,有一次去广州酒家买元宵。我无意中看到酒店在路边现场制作,这才知道:原来,元宵是滚出来的呀!只见工人在一个铺着檽米面的簸箩里,放进去玫瑰、五仁、芝麻、山楂等做的小方块馅儿料,然后,双手不停的上下摇晃簸箩。馅儿沾上稍带点水分的面粉,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没有几分钟,乒乓球大小"天衣无缝"的元宵就做成了。呵呵,这时候,心中的那个"千古之谜",才得以破解。</h3><h3>&nbsp; &nbsp; 晚饭吃过元宵,就要去看灯。给我印象,郑州组织大型的元宵节灯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最多,规模也大,有时还会放些烟火礼花。但这些年就不行了,政府再也没有出面搞过灯会活动。有一种说法,是外省组织灯会,因人多出了踩踏事件,死了人,处理了不少领导干部。咱们郑州从中汲取教训,多一事儿不如少一事,少一事儿不如都省事。这么着,政府已经有十多年不办灯会了。谁也不知道,郑州什么时候再有一个花灯满园,礼花满天的元宵节?</h3> <h3>  开封灯会。 2019.2.24摄</h3> <h3>  过去,只要十五有灯会,在我是孩子的时候,就跟家属院的熊孩子一起去"闹"花灯;待我有了孩子做了父亲,我又领着孩子去"赏"花灯。</h3><h3>&nbsp; &nbsp; 记的九二年的时候,孩子上四年级,人民公园组织了一个很大的元宵灯会。走进那晚的公园,如同走进了一个灯的世界。山上是灯,水里是灯,路上是灯,树上也是灯。花鸟鱼虫,楼台亭阁,五光十色,流光溢彩。孩子一路欢呼雀跃,高兴极了。后来他写作文说:……公园里的灯,多的数不过来:有正方形灯、有长方形灯、有圆形灯、有扁圆形灯,有三角星形灯、有五角形灯。有金鱼灯、有鲤鱼灯,有大兔子灯、有小兔子灯,有大狗灯、有小狗灯,有大猴子灯、有小猴子灯,有大象灯、有小象灯,有大船灯、有小船灯……(呵呵,为了节省你的阅读时间,我就不再往下引用了)。</h3><h3> 我看完满篇写这灯那灯,足足有百十个灯的文章,读出来一身汗。我就问他:你怎么不写写你的感受,写这么多灯干啥?孩子的回答,差点儿没让我背过气去。"老师说,这次作文,要写够300字儿!"哎吆玛雅,字不够,灯来凑!这篇作文,绝对是灯笼开会,滥"灯"充数!</h3> <h3>  开封灯会。 2019.2.24摄 </h3>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是国家的困难时期,那时候,几乎没有什么灯展灯会。那时的十五过节,大都是自己或是家里大人扎个小灯笼。自己做灯笼,是找竹帘子上拆下来的旧簚条,用缝衣线、细铁丝简单地捆扎成骨架,在外面糊上彩纸,画上线条图案,最后,在里面立个蜡烛头。做出来的灯笼,简单的就扎一个方的、圆的形状。稍复杂一些的,会扎个五角星,有手巧的,还能扎出个鱼和兔子来。</p><p class="ql-block"> 等到天黑,出版社家属院的孩子们,都会提着各自的小灯笼,出来"显摆",比比谁家的灯笼做的好看?烛光照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男孩女孩,三五成群,叽叽喳喳地沿着家属院的甬道,在每家门前,来回展示自己的灯笼秀,直到里面的小蜡烛燃烧殆尽。</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家属院的男孩儿还常常使坏。我和“老猫”“找牙”几个“赖孩儿”,就会猫腰躲在一个房角处,看有女孩子挑灯过来,偷偷地用弹弓打灯笼。打破的灯笼,里面的火苗就会随风点着外面的纸。拎着烧的只剩下架子的灯笼,女孩子会哭着往家里跑。我们一帮熊孩子幸灾乐祸,跳着脚儿齐声大喊: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p> <p class="ql-block"> 童年的欢乐。 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  说到做灯笼,我在内蒙古当兵时,看过当地人做的冰灯。1976年,我在察右中旗羊场沟淘金点过春节。到了十五的晚上,村里的人家都在土房子门前窗台上,点上一支蜡烛。还有的人家,在大门前放一个自做的冰灯。做冰灯,要先在水桶里注满水,放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室外冻实,再倒出来"冰坨子",把里面掏个空心,点上蜡烛。根据水桶的形状,做出来的冰灯有圆柱型的,也有方柱型的。冰灯点亮后,晶莹剔透,特别地好看。</p><p class="ql-block"> 1991年,我们单位还做过一个大型机械彩灯。那年,郑州市在二七广场周边组织元宵灯会。上面指派任务,要各单位做灯送展。我们单位由王庚挑头,在锅炉房里边设计、边焊接,做出了一个五米多高的盘龙灯。那年的元宵节前后,龙灯一直立在二七塔西边工商银行门前的路上。到了晚上,推上电闸,龙和柱子上的彩灯都会点亮。随着中间柱子的旋转,昂头向上的盘龙也跟着转动起来,跃跃欲飞,栩栩如生,引的不少市民留足观看。据说,因为做的效果不错,后来,二七区和建中街办事处还颁了奖,很是风光了一把! </p><p class="ql-block"> 方宏 2019年正月十五写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方宏,网名:蜗牛也是牛。1953年4月出生,祖籍江苏泗洪,出生地河南淮阳。曾在郑州市纬五路一小和纬五路中学读小学、中学;1970年12月入伍,在陆军30师88团服役;1976年3月退伍;在河南省直一家卫生事业单位工作,现已退休。</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