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167efb"><b> 很想写一写三里。从1987年在三里中学读高中以来,就一直有这个念头。奈何一直为俗事所缠,竟未能成。这些年来,红尘波诡,悲欢离合,摸爬滚打,收获的尽是遍体鳞伤,身心俱疲。前些日子,三里的朋友忽然寄来几张民间艺人制作舞龙过程的相片,嘱我有空写一写这个即将失传的手工制龙工艺。我憬然而醒,蹉跎几十年,是该写一些东西的时候了。</b></font> <font color="#39b54a"><b> 三里,作为世界长寿之乡上林县的我们,大多数并不知道这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地方。很多人只知道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曾经到过上林,并最眷恋上林的三里。然而,有一个比徐霞客更著名更伟大的人物曾经到过上林,到过三里,并且吃于三里住于三里,人们却知之甚少。这个人,就是同样是明代的王阳明。<br> 王阳明,何许人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他是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等人的共同偶像,他又是被毛泽东、黄宗羲、章太炎、梁启超、李宗吾等人一致推崇的人,他是中国历史上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真三不朽”圣人王阳明,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及文学家。中国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还有一个就是王阳明。王阳明作为心学大师,在世界范围内他是与尼采齐名的伟大哲学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我们的古代优秀文化值得自豪,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打个比方:如果徐霞客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那么,王阳明就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这样的一个圣人来到三里,所为何来呢? <br>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忻城和上林一带爆发八寨起义,1528年,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两广总督兼巡抚,57岁的王阳明和门生林富奉命率军平定。王阳明抚剿结合,以“休养疮痍之民”的怀柔策略拿下了布咳寨(现塘红乡)、龙哈寨(现乔贤镇木山乡一带) ,重新编户,把布咳寨编为抚安里,龙哈寨编为顺业里,这两个里和明军的驻扎地古城里统称“三里”。此即三里一名之由来。之后,王阳明提议设凤化县治所于此,并于嘉靖七年(1528年)设立。后凤化县并入武缘县(今武鸣县),治所不复存在。用现在的话说,三里曾经是凤化县的县城。同时,三里也曾经是“南丹卫”所在地。</b></font> <font color="#b06fbb"><b> 何谓“南丹卫”?就是明朝廷为了平定桂西南暴乱而在南丹设立的一个军事机构。该机构起初设立于现在的南丹县,永乐二年(1404年)卫所士卒因不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不乐居”,朝廷下令将南丹卫从南丹州迁至柳州府宾州上林县东二里(现上林县大丰镇皇周村附近)。南丹卫迁至上林县驻防时间也不长,正统七年(1442年),南丹卫迁至上林二里后再次迁至宾州城内东北角(今宾阳县城南街)。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底,王阳明离任从三里返途,“竟归”,十一月十九病死于南安。<br> 死前王阳明本想把“南丹卫”第三次迁至上林古蓬周安(现忻城县古蓬镇周安村),工程也按照王阳明的意图建筑了一部分,但因匆匆离世,之后两广总督刘尧诲广西巡抚张任等人向朝廷建言迁徙南丹卫于三里,与思恩参将同城驻守。嘉靖万历九年(1581年)五月,几经迁徙的南丹卫治所竣工。参将李应祥择取六月初七日催督南丹卫官军一齐迁入三里新城。史曰三里城“远近基置,隐然一长城也”。<br> 王阳明、林富平定八寨起义之后,“不数年猖獗如故”。钦差整饬兵备副使郑登高继续前来镇压八寨起义,并在现三里的汇水河畔刻上“千军镇”三字,以表其功。之后,任职于三里的明朝官员,又刻了一块“千古伟绩”的摩崖石刻,用以纪思恩府参将李应祥的军功业绩。李郑石刻相映成趣,各表其功,一时传为佳话。</b></font> <font color="#ff8a00"><b> 现如今,漫步于汇水桥畔,还可以看到很多石刻,其中王阳明的“钓矶”最让人注目。</b></font> <font color="#ed2308"><b>石刻落款仁字,即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王阳明于汇水畔刻此二字究为何意呢?据北周明帝《贻韦居士诗》:“坐石窥仙洞,乘槎下钓磯。” 唐赵嘏《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诗:“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遶钓磯。” 宋陆游《晚春感事》诗:“幽居自喜浑无事,又向湖阴坐钓磯。” 于此可见王阳明在繁冗军务之余颇有学前人放情山水之意。其时三里汇水一带古木森森青山隐隐碧水悠悠,“钓矶”二字尽得前贤之趣。<br> 此外,比较著名的石刻还有“汇水桥畔”,这幅石刻,是上林知县王方田上京都之前与诸友于汇水桥畔饯行所书。清光绪十八年秋,王方田上任伊始,辖区内的古蓬寨就出现叛贼,他率领众乡亲七天内平定,因战功得以荣升太守,在赴京师任职之际,同僚之友为他饯别于汇水河边,觥筹交错间王方田就着石壁写了“汇水桥畔”四字。从下面的小字中,可以看出他高升后宴饮时的抒情感怀。</b></font> <font color="#39b54a"><b>“三里周围石峰,中当土山尽出,风气含和,独盛于此;土膏腴懿,生物茁茂,非他处可比。”王阳明去世57年之后,另一个与上林三里结缘的著名人物徐霞客出生了。徐霞客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进入三里城,之后对三里有了上述描述。其时小小三里,俨然是上林的中心。不但是凤化县的治所,同时桂西南的军事机构南丹卫也驻守于此。大量的域外官员带来了中原一带先进的文化、科技和风土民俗。文庙、武庙、城隍庙、钟鼓楼、渡河公、舞龙等中原汉族文化皆于此时开始在三里兴起。今三里城厢一带即三里城核心,三里中心小学南门即三里文庙之处,该庙原有一阁,即文昌阁,雄壮巍峨,香火鼎盛,远近达官贵人无不咸集祭拜。城厢东街,就是武庙了,也即关帝庙,可惜,现已改成三里歌圩,倘能恢复原貌,诚子孙后代之福也。此关帝庙,当年徐霞客初来乍到,曾经在这里置换市钱。关帝庙,听老人说,该庙有7级台阶,很多块青石板还埋没在泥沙下面。武庙附近,还建有城隍庙,以及用于报时与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的钟鼓楼,此外还建有壮族人民信奉的生育女神和儿童守护神的花婆庙。我比较好奇的是城隍庙。城隍庙乃汉族特有之庙,城隍,又称城隍神、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而三里竟然也有,让人肃然起敬。</b></font> <font color="#b06fbb"><b> 如今,岁月流逝,三里城厢粮所大院里的《重修城隍庙碑记》,还记录着乾隆戊午二年重修城隍庙的驻军单位及个人捐款情况。城隍庙残存碑石,文庙武庙等断瓦残垣,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年三里城的辉煌盛况。曾经的太平街、钟鼓楼街、西门街、南街等等热闹景象,已经消弭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br>“三里砖城,周回大三里。东西皆石山排列,自后营分枝南下,中有土山一支,到此而尽。又起一园泡,以城环之。参府即倚建牙(即衙,官府衙门),府周围乔松石余[高刺云霄,]干大皆[三人]合抱,余以为数百年物,按碑,及隆庆初年建府时所植,[栽逾六十年]地气涌盛如此。城久颓,且无楼橹[望楼],陆公特增缉修筑雉堞,创三门楼,东、西、南三门。惟直北当府无门,南门之外,又建南楼,以壮一方之形势,余有《南宣楼记》。”<br> 此乃徐霞客在游记中对三里城的描写之一。到达三里的第二天,徐霞客给镇守当地的参将陆万里写了一封信。陆万里是镇江人,收信后,待徐霞客十分热忱,将他的衣食住行安排得妥帖人微,并多次在内署、东阁、南楼设宴款待,又将弟弟陆玄芝、孙子陆伯恒、内侄刘玉池和刘嘉生介绍给他认识。徐霞客称赞陆氏兄弟“俱长厚纯笃,极其眷爱”。<br> 逗留三里期间,徐霞客在陆万里的兄弟子侄及一干下属的陪同下,悠游山水,探穴寻幽,度过了一段惬意的时光。他与陆万里同游韦龟岩;又在游完周泊隘之后,在陆家南楼,与陆氏亲眷一起,一边饮酒一边看龙灯观民俗;他同忘年交陆伯恒共探白崖堡岩洞,一起在哨官家借宿;又与陆氏兄弟及三个指挥使同游青狮岩,颇有兴致地在洞中石台上畅饮作乐。去往南狮潭的道路崎岖难行,陆万里替他安排马匹,并派部下随行;在演武场上,陆伯恒和刘玉池、刘嘉生两兄弟纵马驰聘,弯弓骑射,为他演练武艺。临行前,陆万里吩咐弟弟、孙子、内侄各自分头设宴替他饯行,更为他准备了钱财厚礼,以及一路通行的马牌和荐书。主人殷勤相待,客人也报之以拳拳之心。</b></font> <font color="#ff8a00"><b> 参将陆万里的府邸,就在现三里政府大院内。当然陆氏府邸,早已荡然无存,现遗址,乃民国所建,原主人是黄宪义。黄宪义(1878∼1948)字子忠。三里镇大黄村人。1912年到广西陆军讲武堂习武,后投到黄忠立部,先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少校营长、少将团长。1920年陆荣廷被陈炯明打败,回桂不久即垮台,黄宪义出任民国百色县县长。1923年解甲还乡。1930年1月任民国上林县长。其时匪患严重,迁江有一股土匪窜至上林,欲占三里圩。黄宪义即率民团到高仁上布堵截,迫使土匪逃返迁江。继后又有三里地方上的蒙林香、覃树林带队到处打劫村民,黄宪义用计收蒙覃后将二人处决。自1928年起,黄宪义多次发动民众捐款修建三里街圩场、街道;并对三里至乔贤镇的交通路面加以修直和扩宽路面。1947年,与韦宗寅、夏文兴、覃杰、韦欧龙、吴国荣等三里知名人士集资建立上林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今三里中学)。现在的政府大院和隔壁的粮所大院曾经是黄宪义的家,这幢骑楼式的建筑,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让人叹为观止。拱形门楼高耸挺立,立足仰望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巍峨古朴之感。<br>以前在三里读高中,很奇怪三里街上为什么讲军话(即桂柳话),而三里周边村庄都是讲壮话。其实三里街上也即旧三里城的人,是明清两朝戍守于此的军人后代。这些后代中,多以箫、植、施、玉、牛等姓为主,其祖先多来自于河南、湖北甚或全国各地。戍边军人的后裔与当地壮民族相互通婚,繁衍生息,已经生活了几代人。如今岁月流走,其后代仍秉承着古代男儿汉军人的刚强气魄,虽然物是人非,但祖先乡音依旧在故土之外的南疆上传承,在岁月的变迁中顽强的固守,生根发芽,如汇水桥畔的江水,滔滔不息。<br>也正是由于这些戍边军人的后代插根于此,才使得三里这个地方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为壮乡增添了不少靓丽的风景。三里渡河公节,就是一个例子。<br>三里的“渡河公”自明朝起就流传在三里的壮族民俗活动,明显是汉壮结合的一个节日。“渡河公”节既有汉族纪念屈原跳江殉国的内容,又有壮族传说兄妹抱南瓜于灭世大洪水中漂流繁衍后代的特点。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三里镇一带的姑娘们聚集在一起,唱着山歌,制作“渡河公”。她们用多种彩布缝绣小布人,布人是明朝装束,小布人怀中抱着一个金黄色的“南瓜”,人们把“渡河公”挂在孩童脖子上,或者放在用木片做成的小船上,点上红蜡烛放到河里,让其沿着清水河漂流。让渡河公渡驱走岁月的不幸和忧伤,寄托来年丰收安康吉样,祈求子孙健康平安地生活。</b></font> <font color="#167efb"><b> "渡河公"的制作为全手工制作,面料多为布料,"南瓜"用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填充,所以闻到“渡河公”里香艾散发出的淡淡清香,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人们制作"渡河公",以此寄托思念亲人、普度生灵、保佑平安、免除灾难的心愿,祈祷未来风调雨顺、富足安康。</b></font> <font color="#ed2308"><b> 此外,三里的马排,也颇具特色。</b></font> <font color="#39b54a"><b> 到三里必吃的两道菜,就是著名的三里马排和香干马肉。这两道菜是戍边于此的三里将士对跟随多年的战马战死后,不忍心把马抛尸野外,遂做成美味佳肴。此外,还有三里酿豆腐、三里扣肉等等,也许,三里人在烹调这些特色佳肴时,念斯在斯的不是菜肴本身,而是那浓浓的千里之外的故园情节。。。。。。<br><br> 2020年2月4日<br> 金色港湾</b></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