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年气

李永强

<h1>  鲁迅先生说过,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h1><h1> 是啊,春节到了,人们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历尽千辛万苦,想尽一切办法,都要放下手中的事情,回家过年!仿佛过年是天底下最大的事情!</h1><h1> 可是我觉得,现在过年好像少了点儿什么!过去过年,缺的是年货,少这没那,少吃没穿,但年气儿很浓,人们沉浸在过年的快乐之中;现在的年货丰富了,该有的都有了,但年气儿没了……这是好事,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平时就和过年一样,甚至比过去过年还要好出千倍万倍,吃穿不愁,快乐无忧。</h1><h1> 然而,我还是眷恋那渐行渐远的年气!</h1> <h1>  记忆中的年气从腊八节开始。就像童谣唱的那样:“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离离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童谣充满了浓浓的年气,中国人传统中骨子里、丢不掉扯不断、心心念念的年就在童谣声中拉开了帷幕……</h1><h3> </h3> <h1>  我记忆中过年是很快乐的事情,尽管那时候家里经济并不宽裕,但儿时的我却理解不了大人的艰难和他们经历的心酸,脑海里浮现出的只是快乐的回忆。</h1><h1> 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母亲为过年做准备的劳碌的身影。淘麦子,磨白面,赶年集,买年货等。尤其是打扫房子,挑一个晴朗的日子,一大早草草吃点东西,母亲就会带领我们把家里所有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院子里,然后彻底地打扫屋子,尤其是厨房。把一年的灰尘和不如意都清扫出去。尽管母亲用包头把自己的头部裹得很严实,但到最后依然看起来像舞台上的包公一样,只能看到眼珠的转动。扫除工作完成之后,把白土和成很稀的泥水,用苕帚蘸着泥水漫那被烟火熏黑的墙壁和四周漏烟的锅头。被泥水漫过的地方在干透之后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等这一切做完,我们把院子里所有的东西归位之后,太阳就已经落山了。这时候母亲会做一大锅切得很宽的面片,寓意来年有宽宽展展的日子。</h1> <h1>  吃完饭,母亲会打一盆浆糊,把小方桌放在炕上,让我们在桌子上给报纸刷浆糊,母亲在我并不流利的读报声中,把一张张报纸很细心地糊在墙上,顶棚上。我往往会半途而废,在家人们一起为改变房子面貌而努力的欢笑声中进入了梦乡。第二天一睁眼,看到房子的面貌焕然一新,所有的报纸整齐排列,色彩鲜艳的年画和雪白的窗户纸上鲜红的窗花,把房间装扮得亮堂而雅致,美丽而温馨,心中感受到的是浓浓的年气和满满的幸福……</h1><h1> 至此,过年的脏活算是干完了。为了干干净净过新年,我们在父母的带领下,步行十几里路到临潼县城,在位于西街的澡堂子每人花两毛钱洗个澡。澡堂子里雾气蒸腾,弥漫着浓烈的汗酸味,浑浊的温泉水里涌动着下饺子一样裸着身子的人群。他们惬意地浴在水里,认真地清洗着一个冬天的征尘,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对于忙碌的庄稼人来说,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洗完澡后,感觉浑身上下都是轻松的,连走路都有一种浮在云端的感觉,仿佛只有这样才配得上过年的新衣服。</h1><h1> 我们过年的新衣服都是母亲自己动手制作的,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裁缝。一块块布料经过母亲的巧手裁剪和几个晚上趴在缝纫机上的熬夜之后,会变成我们身上款式新颖,不落俗套的新衣服。我穿上母亲别出心裁设计的带有四个兜的上衣,或者姐妹们穿上用边角料做的蝴蝶结装饰的衣服,常常会引来无数小伙伴羡慕的目光和由衷的赞叹!但这些衣服在试穿之后都要放进柜子,大年初一才能拿出来穿上。</h1> <h1>  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是过年最重要的时候,在这之前都是忙碌地做着准备工作。好像那些都是过年前要走的程序一样,是必不可少的。母亲在厨房蒸包子的时候,会用面蒸两条鱼,两只鸡。两条鱼在蒸熟冷却后,用红色的毛线拴起来挂在卧室的墙上,两只鸡和包子一起放在瓦瓮里,表达着年年有积余(鸡鱼)的美好愿景。我父亲或者哥哥会在院子里把烧成液态的滚烫的柏油浇在买来的猪头和猪蹄上,为的是拔掉褶皱里的猪毛。随后,父亲就用猪蹄熬制冻肉,并在包子蒸完后煮肉。而我们熬夜不睡,即使头沉得像鸡啄米一样,也倔强地坚持说自己一点儿也不瞌睡的原因,就是等着肉出锅后,可以啃起过肉的骨头,那种肉香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好像流淌在血液里,刻在了骨子里,永生难忘。现在再也吃不到那么香的肉了……</h1> <h1>  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炕上,享受着电灯的光明,整个冬天都点煤油灯照明,终于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熬年守岁,等待新旧更替,迎接新年到来。大家叙说着一年来的经历和趣事,讨论着来年的计划和打算,总结着阅历中的得失与成败,期盼着人生中的进步和提高……母亲和我姐忙着包饺子,这是初一一大早我们的早点,也是一年里最丰盛的一次早饭。家家户户吃饺子,据说饺子象征着银元宝,预示着来年发财!这时候,我的父亲会默默地坐在炕脚底的炉子边,微笑地看着我们,做我们忠实的听众和耐心的服务员。给我们倒水,炉子上给我们烤着包子,烤得焦黄干脆的包子是我们最美味的宵夜,就着油泼辣子,吃得鼻尖冒汗,一种满满的幸福感从心底升起!</h1><h1> 尽管年三十晚上睡得很晚,但初一早上是要早起的。因为是新年第一天,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图个好彩头;另外我们都惦记着早一点儿起来好穿上新衣服;最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吃饺子。这天的饺子是要有所剩余的,暗喻着年年有余。过年的讲究很多,说话也有许多禁忌,不可以乱讲的。我至今还记得我哥讲过的关于初一吃饺子的趣事。讲的是过去有一个东家,给伙计在大年初一吃饺子,一个伙计问:“煮的饺子怎么烂完了?”东家听到后赶紧说:“呸呸呸,咋那么不会说话呢?一年到头了,不能说烂了,应该说今年的饺子都挣了”。到了第二年,煮的饺子都很好,那位伙计说,“东家,今年好,一个都没挣!”把东家气得翻白眼儿。</h1><h1> 在过去,过年吃饺子还有一个讲究,那就是把一枚洗干净的硬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了这个包着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他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成为一个幸运的人。记得有一年,我去族里一位奶奶家送一封信,正赶上饺子出锅,奶奶热情得非得让我吃一碗饺子,我吃到了那枚五分硬币。我悄悄地把硬币揣进兜里,跑回家高兴地告诉母亲:“妈,我在奶奶家吃饺子,吃到了五分钱!”后来,奶奶来我家串门,母亲把这件事告诉了奶奶,奶奶笑了。她说:“怪不得呢,吃完饭都说没有吃到硬币,我还把剩余的饺子都用筷子插了一遍,都没有找到,原来有福的人在这儿呢!”说得大家哈哈大笑!</h1><h1> 吃完饺子,我们这些孩子们就会急匆匆地去找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们玩儿,其实就是炫耀自己的新衣服,等着人们夸奖自己的新鞋子!往往会给自己的口袋里收获一些瓜子花生糖果之类的“奖励”,然后和小朋友结伴一起去下一家,寻求物质和精神上的“战利品”。</h1><h1> </h1> <h1> 过了初一就开始出门走亲戚了!那时候,长辈们往往会给小孩子一块或五毛钱做压岁钱。尽管心里很高兴,迫切地想给自己的新衣服的口袋里装一些“私房钱”,但孩子们大多还是会假装客气一番,然后在母亲“您这样会惯坏他们的”的客套声中,愉快地把钱小心翼翼地装进口袋深处,再用手在口袋外边拍拍,怯怯地说一声谢谢,撒欢儿地跑出去玩了。</h1><h1> 除了出门,更热闹的就是待客。我们那儿过年待客,每一个村子都有固定的日子,我们村定在了初四。一大早,卖菜的小贩就会到待客的村庄,拉着装满菜蔬的架子车沿街叫卖。“卖豆腐了!”,“鲜嫩的菠菜”,“白菜蒜苗粉条子”,“洋芋便宜了”……还有个别做生意的小贩也不愿意放过这个赚钱的机会,“西安来的雪花膏,没有瓶瓶拿纸包”……商贩们来往穿梭,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h1><h1> 中午吃的臊子面。家家户户都在初三下午压好了碱面,初四一大早做好臊子。把肉,豆腐,土豆,胡萝卜,白菜,木耳等切成小丁,把蒜苗,葱,生姜等切碎炒出香味,倒入肉丁炒至七八分熟时,倒入其余的菜炒熟出锅。然后烧水,烧开后倒入适量臊子,加入用水稀释的粉芡,烧熟后加入菠菜和调料,便做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臊子。待客人来时就可以下面,将面捞出沥干,给碗里加满臊子,调上酱醋和油泼辣子,那真是色香味俱佳的待客美食,有的人一顿能吃五六碗。</h1><h1> 下午是炒菜,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丰俭随意。但朴实的庄稼人总是尽自己所能,拿出最大的努力,尽量把席面办得丰盛一些,让客人们都吃好一些,哪怕自己再艰苦,也不能在待客这一天哭穷。客人们酒足饭饱之后纷纷告辞离去,主人也觉得功德圆满,心满意足!</h1><h1> 晚上,生产队会给村民们放一场露天电影。大人们呼朋引伴,三三两两带着凳子去看电影,不管放什么电影都是人山人海,因为邻村的村民们也会来赶热闹,银幕的正反两面都有很多的观众,连墙头都坐满了不肯带凳子的年轻人,尽管天气还冷,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看电影的热情。</h1><h1> 孩子们打着灯笼走街串巷,或转悠在广场附近,口里念念有词,“打灯笼,寻娃娃,寻不见了寻他妈,他妈忙着做年饭,娃娃圪蹴着剥大蒜”,呼唤着小伙伴儿们出来集会,或者念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提着灭了的灯笼默默地回家。</h1> <h1>  过去浓浓的年气在岁月的流逝中渐行渐远,童年美好的记忆在时光的长河中慢慢淡忘。尤其是公元2020年的春节,我们因为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蜗居在家,想起了很多童年时过年的零碎细节,写下来慢慢品味……</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