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翻译黑胶唱片的故事之十三</h3> PCNH 4 Stokowski Spectacular<br>第一面:<br>1、约翰·菲力浦·苏萨《星条旗永不落》<br>(管弦乐改编:斯托科夫斯基)<br>2、穆索尔斯基《霍万斯基党人之乱》前奏曲<br>(管弦乐改编:斯托科夫斯基)<br>3、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Op.325<br>4、米哈伊尔·伊波利特洛夫-伊万诺夫《萨达尔游行》选自《高加索素描》 第二面:<br>1、埃玛努尔·夏布里埃 《西班牙交响狂想曲》<br>2、海顿《如歌行板》选自《F大调弦乐团四重奏》Op.3,No.5<br>3、圣桑《骷髅之舞》(小提琴:西德尼·萨克斯)<br>4、勃拉姆斯《g小调匈牙利舞曲第一号》<br>5、柴可夫斯基《又一次》选自《浪漫曲六首》Op. 73-6<br>6、柏辽兹《匈牙利进行曲》选自《浮士德的诅咒》<br><br>演奏:英国国家爱乐乐团<br>指挥: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br> 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1882年4月18日-1977年9月13日);美籍波兰指挥家;在牛津大学皇后学院毕业后,入伦敦音乐学院;1905年去美国任管风琴手兼合唱指挥;1908年在辛辛那提交响乐团任音乐指导;1912年任费城管弦乐团指挥,将该团训练成为以音响绚烂华丽、效果丰富多采而著称的乐队;组织全美青年交响乐团、纽约市交响乐团和美国交响乐团。他从1917年开始录制唱片,1929年开始作广播演出,并作有巴赫、德彪西等作品的乐队改编曲;斯托科夫斯基的指挥风格豪华壮丽,对比强烈,充分发挥了乐队的表现力,令人叹为观止。 斯托科夫斯基为了使费城交响乐团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乐团,于是便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其中包括撤换一些不称职的乐手和改变乐队常规的排练位置,他还废除了弦乐演奏必须弓法一致、管乐吹奏必须统一换气的作法,以便使乐队的发声更具有灵活性,斯托科夫斯基花费了10年的心血和独出心裁的训练,使费城交响乐团从一个普通的乐团而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的一流乐团。 斯托科夫斯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并且酷爱音响学,他经常和一些音响专家在贝尔实验室进行音响试验,斯托科夫斯基也是第一个从事电影工作的指挥家,他和美国动画片大王迪斯尼合作的动画片《幻想曲》,首次运用卡通和真人相结合的手法,并配以宏大的管弦乐演奏获得了意外的效果,在这部影片中,斯托科夫斯基充分发挥了他的管弦乐天才,改编了许多古典音乐名作,并配以迪斯尼奇幻莫测的精美画面,构成了一幅幅迷人的多彩图景,当时使用的是18个不同声道录音,这实际上就是早期立体声的先驱,但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39年就运用这些手法。<br> 斯托科夫斯基艺术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那独一无二的音色,坚实、浑厚、富有光泽以及独树一帜的句法。 圣桑的这首《骷髅之舞》创作于1874年,也被称为《死之舞》,题献给他的好友——法国女钢琴家雷米妮。 1875 年在巴黎首演,由法国指挥家、小提琴家爱德华·科隆指挥。这首乐曲是根据法国诗人亨利卡萨利斯的诗创作的。诗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每年万圣节的午夜,死神会从坟墓中召唤死人出来,死神拉着小提琴,骷髅们为他跳舞,直到黎明时停止,这时骷髅们必须回到坟墓,到第二年的万圣节再出来。 圣桑的《骷髅之舞》,旋律怪诞离乱,丰富绚丽,既阴森又不乏趣味。圣桑在创作的过程中,旋律采用了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圣咏《愤怒的日子》的曲调,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了死神在墓地里为一群骷髅拉小提琴的“派对”场景,使整部作品具有神秘、恐怖的特色。<br> 曲子开始的时候,竖琴在弦乐器持续和弦的陪伴下,准确的拨出来十二个附点二分音符。宣告鬼魔的时辰已经到来,墓地的石门随即大开,众鬼魂都从自己的坟墓中爬了出来。其中为首的一个拿着一把小提琴,这就是死神,他正在调试他的乐器......接着群魔乱舞的时刻便开始了...... 尽管音乐是讲述的是妖魔鬼怪,但由于旋律娓娓动听、高潮时澎湃激昂,再加弦乐和打击乐完美的配合,此曲栩栩如生地塑造出大批骷髅闻曲起舞的“卡通”形象焕发出一种热闹、激扬的舞会气氛,使人百听不厌! <font color="#167efb"><b>背景音乐:</b></font><div><font color="#167efb"><b>圣桑《骷髅之舞》</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演奏:英国国家爱乐乐团 </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指挥: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b></font><font color="#b06fbb"><br></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