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各位家长朋友们,2020年这个假期本该是段喜气祥和的时光,本该充满欢声笑语。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家庭计划中的走亲访友、欢度春节、旅游观光、美食盛宴……都成为了泡影!</h3><h3> 疫情之下,让我们暴露了太多太多!被“曝光”的,有人的脆弱的防御能力,也有人的强烈的生存欲念;有懦弱自私的欺瞒与逃离,也有英勇无畏的逆行与请缨;有仓惶混乱的应对体系,也有雷厉风行的建设大军;有尸位素餐的官僚嘴脸,也有英明神勇的仁人志士;有一波一波的谣言造假,也有一幕又一幕的感动瞬间;有一个又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数据,也有一次又一次共克时艰的欣喜;有人性的丑恶之种种,也有人性善良之点滴……</h3><h3> 如此非常时期,我们该如何面对?如此非常假期,我们又该如何度过?估计很多家长现在心情都很烦——眼看着孩子的假期一再延长,何时开学还是未知数,“熊孩子”又无处可去,“宅”非得已,心乱如麻,怎么办?</h3><h3> 于今之计,只有“定”下心来,凝神静气,不浮躁,陪孩子一起读书,阅读中观世界、识天下。定下心来,科学应对疫情,心定则乾坤定!</h3> <h3> </h3><h3> 下面结合我的阅读体验,推荐一些书,这些书可能不会是专家学者心目中的经典,但是一定会比较“接地气”,谨供参考。</h3> <h3> (01至20小学生与家长亲子共读;21至78中学生与家长共读;79至118建议老师及家长朋友们深度阅读)</h3><h3><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01 《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几米</h3><h3> </h3> <h3> 几米的漫画都很出色,家长可大胆地选择。《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这本漫画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本,好多年了,一提起“漫画”我就会想起这本书。这应该是引导我开启儿童心灵大门的一束光!也是我重新认识亲子关系的一个难得的契机,记得当年我和儿子看完了这本书后,我把他紧紧地抱在怀里……一晃好多年过去了,儿子估计早忘了,但我依然记得那一刻,因为这些年我从未忘记——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是你不一定认识!</h3><h3> 这是一本关于“爱与理解”的故事,无关“谴责”,只是在你阅读后,别忘了要和身旁的孩子深深地拥抱……</h3><h3>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02 《小王子》</h3> <h3> 没有读过《小王子》的童年那该是有多么遗憾!<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03《孩子们的诗》果麦 </h3> <h3><br></h3><h3> 感觉一篇篇就似一个个可爱极了的孩子,是珍宝,娇嫩易碎,含在嘴里,捧在手心里,轻轻又轻轻地,怎么疼爱都不够。</h3><h3> 到底要用多久读完这本书?一小时,一整夜,也可以是一辈子。慢慢地读,慢慢地品。丝毫没有倦意。孩子的声音,是天籁,需要你抛掉所有枷锁放下一切包袱,需要你不含一丝杂念,需要你完全敞开心扉,静静地感受,甜甜地回味。</h3><h3> 世上再伟大的作品在孩子的语言面前都如灰尘!</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04《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h3> <h3> 读过这本书,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会对教育充满了期待,都会对学校充满了向往。何止如此,我——一位老师,也因此而对“教育”充满信心。<br></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05《城南旧事》林海音</h3> <h3> 《城南旧事》对大多数人来讲,一定是即熟悉又陌生。因其著名所以熟悉,但是多为碎片化的认识。也因为熟悉,所以很多人都没有安安静静地读一读。现在,还等什么?</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06《战马》迈克尔.莫波格</h3> <h3> 这是一本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也适合教师或家长们阅读,适合那些相信人世间真挚情感的人去读,值得一读!</h3><h3> </h3><h3> 战马乔伊,是充满传奇的一匹高贵勇敢顽强重情重义的马!比许多的“人”更加高贵!之所以高贵并非因其品种,当然艾伯特认为它具有高贵的血统,它的飒爽英姿,它雪白的四蹄火焰似的毛色黑色鬃毛及尾巴,更神奇的是额头上的白十字!这一切,让遇见它的人都着魔一般的喜欢上。但是,它的高贵主要是因为它骨子里的高贵的精神气质,传奇写就的气质。在战场上,它是战士是英雄是军神。在马群里,它是头领是勇敢者是炮火洗礼过的老兵。</h3><h3> </h3><h3> 这是少年和马的故事,是爱与信任的故事,是善良与人性的故事,是超越物种的故事,是关于一个庄严的承诺的故事……</h3><h3> </h3><h3> ——无论你在哪,我都要找到你!</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07《枫林度》曹文轩</h3> <h3><br></h3><h3> 《枫林渡》是著名作家曹文轩新出的“旧作”,1981年写就2014年出版。应该说这本书不是单纯的“儿童文学”,故事是建构在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之上的,你能感受到那个逝去时代的伤痕累累、刻骨铭心。但落点却在一个乖巧文弱的10来岁小女孩蓝蓝身上,围绕着这个小女孩的“回枫林渡”的强烈愿望,艰难地梳理着奶奶姥姥妈妈弟弟,以及逝去的爸爸和保护神稻虎哥这些人物的关系,挣扎在城乡之间、大人物和百姓之间、大杂院和高墙深院之间、爱憎之间、亲情友情之间、甚至善恶之间的一个“悲悯而温情”的故事。拷问着亲情几多、尊严几许、人性几何?当《枫林渡》翻阅至最末页,看着蓝蓝留给外婆妈妈童童的信,心绪难平。根据书中的描述,我作了一首打油诗《枫林渡》,试着描绘那个令蓝蓝魂牵梦绕的枫林渡。</h3><h3> </h3><h3>宽广的原野,蓝蓝的天</h3><h3>油量的树叶,空气清鲜</h3><h3>还有稻虎哥坐在身边</h3><h3>云缝里透着无数道金丝线</h3><h3>织成了金丝雀的霓衫</h3><h3>回枫林渡——</h3><h3> </h3><h3>红色的季节,红色的秋天</h3><h3>红色的枫叶,红色的河岸</h3><h3>无数的桥,无数的船</h3><h3>清脆的鸣叫,美丽的云雀</h3><h3>飞得高远</h3><h3>听,云雀在呼唤</h3><h3>回枫林渡——</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08《蝇王》(Lord of the Flies)(英)戈尔丁</h3> <h3> 这本书读得我浑身发冷啊!<br></h3><h3> 如果有一拨人因为特殊事件如坠机轮船失事等原因流落到一个孤岛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可不是为黄渤的《一出好戏》打广告哈,他有可能“参照”了我要推荐的作品)</h3><h3> 如果这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孩子呢?而且只有这些孩子没有一位“成熟”的大人!这就是《蝇王》设定的场景。接下来发生什么,还请朋友们自己读一读。</h3><h3> 这一故事好像是上帝设置的关于人性、民主、权利、自然等等的探究实验,剔除了两性、虚伪、教化、监督等等外力干扰,纯粹的原初人性的验证。只是选取了一群孩子,让我阅读时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和厌恶……</h3><h3> 的确是一部充满哲理的非常赞的作品!感谢某某推荐。近期某某推荐了多部思想性很强的书籍或影视作品给我,既高兴又充满担忧,这个世界并不喜欢爱思考的人,相比思想的清醒和敏锐,我更希望他拥有傻傻的快乐!并且平平安安!</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09《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h3> <h3> </h3><h3> 如果没读过这本书,那还怎么和小伙伴们聊聊读书的话题?</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0《汉字王国》[英]林西莉</h3> <h3> </h3><h3> 瑞典汉学家所著,读着亲切,饶有趣味,而且很多观点新颖。老外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对汉字的热爱令我这个地道的中国人汗颜并钦佩。</h3><h3> 好书!</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1《我在雨中等你》加思·斯坦</h3> <h3><br></h3><h3> 如果此时窗外阴雨绵绵,如果此时恰好你空闲,或者你是个爱狗人士,也或是喜欢赛车之人。也许这些都不是,但你热爱家人热爱生活,那就足够了,建议你看看这本“畅销书”,虽然我不觉得这本书符合她所谓的排行和名气(甚至有许多不足或缺憾,所以只勉强给三星),但一定会引发读者一些思考,产生别样的感受。</h3><h3> 不可否认,书中讲述的故事的确很温馨很感人,总是不经意间轻轻撩动读者心绪。这是一个以狗的理解去诠释“爱,责任,家庭”的故事——同《义犬八公》《一条狗的使命》一样,都让我们很尴尬地意识到,在狗的视界里,人其实从来都无处遁形。</h3><h3> 书的原名为“The Art Of Racing in the Rain”如果译为“在雨中飞驰”可不可以?</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2《当你老了》叶芝</h3> <h3> </h3><h3> 《当你老了》是诗也是歌……读诗歌是否要讲“眼缘”?可能有一百首一千首在你眼前溜过,你毫不在意。但也许就那么一刻,夜深人静的那一时刻,一首诗歌或几句甚至几字,令你怦然心动……比如,叶芝的这一首诗:</h3><h3> 当你老了</h3><h3> ……</h3><h3>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刻,</h3><h3> 爱你的美丽,用假意或真心。</h3><h3> 但是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h3><h3> 爱你容颜老去时忧伤的皱纹。</h3><h3> 推荐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一九二0年代的诗集,或者就当成最近流行的那首歌,或者更遥远的法国玫瑰诗人的诗歌,的确都有些相似。</h3><h3> 这是一本久远但并不古老的书,</h3><h3> 这里藏着熟睡的爱尔兰灵魂,</h3><h3> 这是20世纪最伟大的情歌,至今传唱!</h3><h3> 当,心在随着铅笔的波浪荡漾,</h3><h3> 我就知道,亲爱的朋友,</h3><h3> 诗歌也会传递超越时空的能量……</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3《动物农场》〔英〕乔治•奥威尔</h3> <h3><br></h3><h3>推荐理由:</h3><h3> 1.作者写了一个任谁看了都会发笑的一个荒诞而又“写实”(历史舞台上频频上演)的故事。</h3><h3> 2.翻译苏福忠三十年后重新审视修订,新版本还增添了奥威尔四篇散文(这散文是吸引我重读的原因)。</h3><h3> 3.奥威尔是英国作家,上世纪四十年代(1943)完成了《动物农场》,隔几年后完成了《1984》,两篇都是经典。读者如果注意到作家成书年份就一定会对其佩服不已的。</h3><h3> 4.读者可能会忍不住浮想联翩,因书中描述的事件不缺雷同者,你要相信这纯属偶然!比如今天的半岛……</h3><h3> 5.千万不要以为作者真的很伟大,思想有多么激进。也许他只是站在殖民者的角度去揣度被殖民的“”低等“”地区人们的想法而已!</h3><h3> 6.但他反极权是一定的。而且,人们越是在“幸福”的时候越要冷静地避免陷入极权的深渊,那一定是痛苦的深渊!</h3><h3> 7.奥威尔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读他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这么说。</h3><h3> 8.感谢这个时代,能让我这个小民看到这样的“偏激”的书!这只能说明时代在进步!</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4《摆渡人》克莱儿·麦克福尔</h3> <h3> </h3><h3> 啥也别说了!没读过?那还不赶紧读!你一定会被深深地吸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5《字源趣谈》陈政著</h3> <h3><br></h3><h3> 有没有喜欢古汉字的同学啊?哎呀,那是乐在其中啊!不信你也读读看。再者,发现一个甲骨文文字(就是认出这个是什么字)国家奖励厚重啊,目前已知四五千甲骨文,被认出的也就一千多,是不是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了?</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6《未来镜像》姚海军 尼尔•克拉克</h3></font></h3> <h3><br></h3><h3> 非常优秀的科幻小说。九位出色的作家,为你心之穹顶打开一扇扇窗,以你难以描画的方式展现着不可思议的未来。其中《以太》《饿塔》《祖母家的夏天》《圆圆的肥皂泡》尤其值得一读。</h3><h3> 略显显不足之处是偶有模仿痕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7《语林趣谈》李屹之主编</h3> <h3> </h3><h3> 非常有趣的一本语文基础素养通识读本。</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8《不宠无惊过一生》丰子恺</h3> <h3> 淡淡书香,慢慢读啊。</h3><h3> 不知道有没有丰子恺的自传,如果有一定买了看看。我脑子里总是想着这个人经历过哪些波澜壮阔的事嗯,没有巨变不会体味到宠辱不惊。不会有这么悲天悯人,不会拥有如此菩萨心肠。你看他对小孩子那个慈爱啊,羡煞人。</h3><h3> “忆儿时”一节,满纸跳跃着童心童趣,让人忍俊不禁。当读到在经纬跳板跌下时,当读到“父亲风雅地吃着螃蟹”时,当读到与豆腐店的王囡囡郊游时,总要会心一笑。然而又不能笑出声。因为纸之背后,总有一丝淡淡的哀伤,每篇文末注定不少的是对杀虐“小动物”的永远的忏悔。</h3><h3> 看“私塾生活”,强烈地感受到时代的进步之幸福,那种昏聩的私塾教育已一去不复返矣。</h3><h3> 还有那“春”,朴实的无可复加。那“秋”,迷离哀苦与无奈。那“初冬”,暖烘烘地快适。还有对“渐”的深刻感触……</h3><h3> 丰子恺的文章被编入课本里的,从小学到大学至少10篇了吧,做老师做学生的,看看总会受益的。</h3><h3> 此书读来还有一大收获,篇篇都有插图,别忘了,作者是个大画家啊,好好欣赏吧。</h3><h3> 这本书,适合在安静的小房间里,就着柔和的灯光,呷着茶,悠悠哉,慢慢地读啊。</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菲利普•迪克</h3></font></h3> <h3><br></h3><h3> 喜欢科幻小说的同学或家长朋友要注意了,这是难得的一本充满哲学意味的科幻小说。原著发表于一九六七年,半个世纪后读来仍毫不违和,堪称科幻经典。</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故事生灵》贾平凹</h3> <h3><br></h3><h3> “人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故事生灵,它影响你的心智,撰写你的命运,一口一口吃光你此生的时光、忧伤和孤独,你也便成为幸运而珍贵的人。”</h3><h3> ——贾平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21《读书的方法与艺术》</h3> <h3><br></h3><h3> 阅读这本书哪天晚上,我恍惚间成了一位服务生,正在为一个小型聚会端茶倒水,递烟点火。什么样子聚会呢?一群读书人畅谈读书之法。有谁呢?鲁迅胡适林语堂,老舍邓拓冯友兰,杨绛金克木王安忆,张炜流沙河周国平……我跑来跑去,忙的不亦乐乎。会室内,各路大咖们悠然自得,不争不吵,畅所欲言,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或抑扬顿挫,间或嗔痴怒骂语重心长……不觉中东方欲晓,各自散去,狼藉的桌面上竟然放着一本会议记录,我如获至宝,看来这是对我这勤勉的服务生以褒奖!这记录就是《读书的方法与艺术》。</h3><h3> 这世间没有哪一本书是一个人非读不可的。每一本书总会在某时某处与一个人遇见,每一个人也总会在某时某处与一本书遇见。遇见是书与人相通的唯一缘由和必然结果。</h3> <h3><br></h3><h3><br></h3><h3> 下面推荐王鼎钧的“作文四书”,个人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我见到的最棒的作文指导丛书。这套书也在台湾畅销四十年!不仅学生读了会受益匪浅,家长读了也一样受益良多,即便只是写个公文做个材料,那也是帮助极大。</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2《讲理》王鼎钧</h3><h3><br></h3><h3> 把议论文写作方法说的最明白的一本书!还非常有趣!!</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23《文学种子》王鼎钧</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24《作文十九问》王鼎钧</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25《作文七巧》王鼎钧</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26《受戒》汪曾祺</h3> <h3> 《受戒》是汪曾祺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子。</h3><h3> 《鸡鸭名家》这篇于用心之处落笔,笔笔传神。写鸡说鸭,那就比鸡群鸭阵闯进你眼帘还要逼真。写人,无论余老五还是陆鸭,岂止活灵活现,简直就成了你再熟悉不过的老友亲朋一般,比老友亲朋更知根知底知意明心。哎呀,服了服了!</h3><h3> 《受戒》平平淡淡的,故事平淡人物平淡语气平淡,只是那为了生活而“受戒”的无奈,时不时地逼仄而来。还有那少男(所谓的小和尚)少女清纯且清醇的爱情直让人不由得生出要去呵护着这一对儿的冲动,不让生活窘迫世俗恶毒杂乱琐碎碍着了他们。受戒,是一份讨生活的差事,是真实的“作弊”,是不避人的放债收租做法事营生杀猪赌钱吃肉耍相好养老婆,是真格讨生活。淡淡的叙来,淡淡的添了几分感慨酸楚怅然。</h3><h3> 最喜欢的还是《鉴赏家》,现代版的高山流水。包你看后印象深刻。</h3><h3> 还有,大小解分清之《异秉》的王二。</h3><h3> 任谁读了《黄油烙饼》都要忍不住落泪,忍不住骂粗口,忍不住叹气的。</h3><h3> 《鸡毛》,讽刺的之能事溜溜达达悠哉悠哉地展现。直叫人忍俊不禁。</h3><h3> 《徙》,时运的弄人。深沉如墨般的云缝里一丝光亮挤出来,只不过照亮了一个纷繁荒诞的时代微小尘世中的几粒尘埃。</h3><h3> 《侯银匠》的漂亮而有心计的女儿。再怎样也逃不脱的“藩篱”和屋里的命运。</h3><h3> 《金冬心》的一句“斯文走狗”让陈聋子蒙蒙的,是应和郑燮?是指袁枚,是说程雪门,还是铁保珊,抑或是金先生?这世上接得住这四字的实在太多太多。</h3><h3> 《瑞云》,哈哈,奇闻异事?看了就知道了,总会让你掩卷沉思。</h3><h3> 还有,书中每一幅插图都很美,聊聊几笔,传神,不知道怎样评价,不懂得欣赏,可就是爱看。</h3><h3> 连续看了两本书,有意进行比较阅读。</h3><h3> 同为随笔,《村上广播》是村上春树先生转型期的一部作品。《受戒》选了汪老先生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我甚至猜测,这本集子里可以有好多篇放进中学语文课本里。</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27《文心》夏丏尊 叶圣陶</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好好读读,语文水平一定噌噌上涨,比上啥培训班都好使。</h3> <h3><br></h3><h3>推荐理由:</h3><h3> 1.上世纪三十年代畅销书,建国后“断档”,21世纪初“堂而皇之”地刊行。今天依然一定会“畅销”。</h3><h3> 2.两位作者,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作序之人,朱自清和陈望道。都是名家!</h3><h3> 3.本书写到三分之二,两位作者成了儿女亲家,这书是送给孩子们的结婚礼物。温馨的故事。</h3><h3> 4.战乱纷扰,烽火连天,国事家愁。教育者赤子之心跃然纸上!</h3><h3> 5.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最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常识类专著。</h3><h3> 6.书中所秉持的观点在今天依然不失为真知灼见!</h3><h3> 敬佩,敬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28《不负韶华好读书》季羡林</h3> <h3><br></h3><h3> 对于季羡林老先生,我只有崇拜膜拜!他是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蜚声国际的东方学大师!</h3><h3> 就是这样一位大家,却无比的朴素低调。他的文章质朴无华,毫不雕琢,发乎内心,直指人心,洞察世事,荡涤灵魂。</h3><h3> 读一读老先生的书,瞧瞧世人蝇营狗苟何其可笑,看看自己追名逐利羞愧难当,问问去日蹉跎蒙昧嗟叹不已,想想明天闻到不迟豁然开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9《打开民国老课本》李斌</h3> <h3> </h3><h3> 假期在家不想再看课本了吧?要不咱们翻开民国老课本看看?你觉得这主意怎样啊……</h3><h3> 民国,一个改天换地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又令人失望到底的时代,政治黑暗军阀横行外辱接踵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烽火连连灾难重重……但,也曾有黄金十年(26至36),也曾是争鸣百家中西并举大师云集风骨傲然,还有这——民国课本,假如不幸生在民国,唯一聊以慰藉的是,还有这像样的老课本……</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30《三体》刘慈欣</h3> <h3> </h3><h3> 此书不仅是科幻!读此书不仅是休闲!全书共三本《地球往事》《黑暗森林》《死神永生》。朋友向我推荐时,我并不感冒,虽然这书曾获雨果奖,因为我并不认为中国的科幻小说会好到哪里去,以前看过一些日本的科幻,觉得虽然追逐离奇惊异,但总体还算有 “科”有“幻”。从没想过国内科幻会吸引我。但“三体”一开读,就是收不住了,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里面天体物理理解较难),几乎一气呵成,看得自己“荡气回肠”!对中国科幻人肃然起敬。简单点评吧,其实自己毫无底气,不过为了推介,也要罗嗦几句。第一部感觉“写实”与“奇幻”完美结合,丝毫不觉是科幻,什么文化大革命,基石,红岸工程,竟然信了。那个四光年外的三体文明,神秘,苦难,毁灭,牵着你走,而且故事代入的方式很独特。应该说第一部最严谨。第二部离奇宏大,仿佛整个人都在宇宙中飘荡。尤其是那个森林法则,你不会怀疑。突然让你发现原来人群和星群有共同之处。第二部最为智慧。第三部简直就是神话。但除了那个预言故事太过罗嗦有些地方混乱之外,文笔可是全书最好的,读着读着发现原来是个亘古以来最凄美的爱情故事。送心爱的女人一颗星!是真的星球,是宇宙,是宇宙消失后的……DX3906——<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31《白雪乌鸦》迟子建</h3><p style="text-align: left;">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1910年发生在哈尔滨的那场大瘟疫,充斥着死亡、恐惧、诡异……110年过去了,今天这一幕是否有着相似之处?!只是人们啊,总是选择性遗忘,遗忘了我们不该忘却的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32《考工记》王安忆</h3><h3><br></h3> <h3> </h3><h3> 《考工记》这本书适合慢慢读,你可以慵懒地窝在藤椅里读,沐浴着清晨温暖但不炙热的阳光,旁边桌上要放一杯清茶,这可不能少。当然,有一只打着呼噜的雍容沉稳的猫就最好不过了。别指望读上好久,有可能读着读着就困了。困了就困了,眯一小会,梦里梦外的,低回慢转的,就看见江南蒙蒙细雨,就听见弄堂里的吴侬暖语,就置身于上海的霓虹灯下,就飘忽进了源远流长的黄浦江上的一尾乌篷船,目不暇接地呆眼旁观着战火硝烟、生灵涂炭、改朝换代、冷暖人间的一幕又一幕。</h3><h3> 上面说的无比惬意的读书情景纯属虚构哈,实际上我这两天出差,基本上是“苦”读,要么是窝在酒店昏暗的房间里读,要么是在颠簸的大巴车上读,要么是“钉”在飞机座椅上读……奔波,才是是生活的真谛啊!不过,正因为咱是读书人,所以一切困境都可以“蔑视”,一切浮华都可以鄙视,因为读书人思想是自由的,视界便开了,格局便阔了,生活也就处处美好了……</h3><h3> 各位看官,此《考工记》非春秋“考工记”,为什么要起这么个名字呢?读后,仍不得其解,望哪位高人指点。</h3><h3> 谈谈小说讲了什么人的故事吧😄 讲的是一个单纯善良而又懦弱卑微的,藏起火热情感后平静面对“起起落落”的,旧社会走出来的,胆战心惊又平淡乏味的,连自己都厌了自己的,也曾经有过短暂潇潇洒洒的“小开”滋味的,“毫不起眼”的如蝼蚁一般的芸芸众生中一出道尽悲欢离合的故事。</h3><h3> 想起书中人物大虞的一句话,令人动容,他是对主人公说的,说“我们俗人,只求平安!”</h3><h3> 想一想,尘世中的我们,何尝不是退缩着,逃避着,知道自己已如灰霾一般渺小,却还是会恐惧这样那样,怕了,怕了这造化弄人!</h3><h3> 咱们俗人,只求平安,只求平安!</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33《惰者集》[日]小平邦彦</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注意,这是本关于数学或者准确地说是关于数感的书)</h3> <h3><br></h3><h3> 数学大师的随笔文集,语言平实,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回味无穷……</h3><h3> 书中所指的数感和我们所了解的数学的核心概念“数感”不是一回事,书中所阐述的也并非纯专业的知识,否则全是专业的内容我也看不懂!作者是沃尔夫奖的获得者,应该是亚洲第一位,但该书内容与数学定理几乎关联不大。倒像是一位老者悠闲地呷着打抹茶,同后辈学子们细数数学以及数学教育的奥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4《浪潮》托德.斯特拉瑟</h3> <h3><br></h3><h3> 书中讲了一个可以让每一位阅读者都会深思和警醒的故事!</h3><h3> 建议中学生一定要看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35《岛上书店》[美]加布瑞埃拉·泽文</h3> <h3><br></h3><h3> 这本书原本受众应该很小,书中直接提到或间接涉及的美欧作家著作不少于200本。那么,这就必然有个语境的问题,美国国内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一定会从书中“会意”到很多“意趣”,此书畅销和热卖就是必然的了。继而到欧洲国家,相似的文化体系也会使得读者群巨大。但是,在中国,我相信绝大多数普通的读者也和我一样,对书中提及的多数美欧著作几乎没有涉猎,语境狭窄许多,对这本书的理解必然不够深刻。就好比把鲁迅的书译到印度或南美一样。所以这是我只评三颗星的原因。并且,我觉得在中国有如此高的评价似乎还有“排行榜”的影响,那么,这就对读书本身有所歪曲了。</h3><h3> 即使如此,依然阻挡不住“岛上书店”发出的精神之光,光耀小岛,光耀任何心灵尚未荒芜之地。</h3><h3> 还有,每章之前的书评都让我心动,是爸爸送给女儿的温暖的“精神小窝”。</h3><h3> 唯书与爱,不可辜负。</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6《解密》麦家</h3><h3> </h3><h3> </h3> <h3> </h3><h3> 读麦家的《解密》,沉浸在神秘的想象空间里,冷眼旁观一位位游荡在天才与疯子边缘的人。叹服麦家对神秘陌生领域的抒情式描述,虽然从不正面画像,但你可以畅快地信马由缰。其实我猜他根本不知道怎样如实说明真实的密码世界。还是靠“玄”更来劲。根据是里面对于几个数学知识的诠释稍显“稚嫩”。但依然很“唬人”。<br></h3><h3> 这是麦家新出的“老作品”。麦家曾是个军人,少不了有军人情结,或许自己身子弱,所以渴望用高智商打赢战争,其实是打败身边的“强人”。他的确接近过他渴望已久的秘密部队,但没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失败了,而这失败恰恰引领他走向了另一个成功,一条光明的坦途。《暗算》的第一篇改编成电影《听风者》,书影同名的《风声》,这些改编比较成功,至少比现在改编成电视剧的《解密》要好许多,这部电视剧真是戏弄观众糟蹋原著。</h3><h3>我似乎记得尘埃落定也是他写的。很显然错了。</h3><h3> 但稍遗憾的是觉得他的才情太过局限,“破译密码”是神秘的话题,但不能成为永久的素材。只是改动了叙事方式不足以跨越。期待麦家能有令读者惊喜的转变,我是忠实读者群的一员。</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37《文化苦旅》余秋雨</h3> <h3> </h3><h3> 这是一本27年前就令我心动的书。</h3><h3> 如今旧书重(新版),依然能引起共鸣。当年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真是触动很深,第一次知道我们国家、民族还有那么多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奥妙精深的物质文化;第一次意识到该用怎样的历史关去审视自己的文化历史;第一次发现原来游记能写的这么深刻;第一次接触到笔调如此轻快自如的书写;第一次窥见有如此思想的社会公知……</h3><h3>山水风物,文化灵魂,人生真谛,无论你赞同与否,他是融会贯通确实一绝。</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38《时空折叠》[美]彼得.克莱恩斯</h3> <h3><br></h3><h3></h3><h3>推荐理由如下:</h3><h3> 1.故事引人入胜、情节明快精彩;非常好的一部小说。</h3><h3> 2.推理最上乘、悬疑其次、科幻再次,但都属于高水平!</h3><h3> 3.彼得是个不折不扣的少年天才。19岁修了英国文学考古学量子物理和现代艺术四门博士课程。这样的人写出来的作品在细节方面绝对是精雕细琢。</h3><h3> 4.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可在家长引导下阅读此书,这本书是绝佳的一部科普读物。</h3><h3>稍显不足之处是,高科技设施设备描述以及绝密境地的描写显得有些LOW,但可以脑补。</h3><h3> 鉴于是读书推荐不是读后感,所以不能剧透,但是本人可以负责地讲,这部书的确很吸引人。</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39《蒋勋说宋词》蒋勋</h3> <h3> </h3><h3> 理想的生活状态,首先要拥有闲暇。然后“读读写写看看”,即“读些喜欢的书,写点随性的文字,偶尔看看窗外的世界”,简单说就一个字“宅”,它事勿扰。个人浅见。</h3><h3> 《蒋勋说宋词》,适合清晨读的书。</h3><h3> 这本书言说的是传统文化中璀璨明珠——宋词,但是通篇下来你不会觉得太过严肃,没有几处是深刻的剖析,随处可见浅浅的娓娓道来,喜欢这份平静。</h3><h3> 几乎没有尖刻的评论,总是很柔和地看待词人及词,比如“李煜”“姜夔”,甚至欧阳修。</h3><h3> 绝对没有强加政治使命,就是谈词,哪怕是民族英雄辛弃疾,或者政治楷模范仲淹。</h3><h3>也没有刻板地说韵谈律,自自然然,词如生活,唱K聊天,不俗亦非雅。就这样看苏轼秦观晏殊晏几道。</h3><h3> 连批评也是和和气气的,而且对于严苛批评他人的人也那么温和地分析,如李清照。</h3><h3> 读读吧,比高中语文老师比大学文学课教授的课耐听。</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40《数学之书》克利福德.皮寇福</h3> <h3><br></h3><h3> 科普性很强,无论是否数学专业都可以愉快地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41《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巴西]保罗.柯艾略</h3> <h3><br></h3><h3> 这是一个讲述西班牙原野上的牧羊少年寻梦的故事。正如书中所言:寻梦过程中的千辛万苦,看似无意义,实际上就是梦想意义的本身。恰恰是实现梦想的可能性,才使生活变得有趣。</h3><h3> 老撒冷王麦基洗德说,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做什么,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的时候,最终一定能够得到。因为这愿望来宇宙的灵魂,就是你在世间的使命。永远,也不要放弃你的梦想,因为你的心在哪里,宝藏就在哪里。</h3><h3> 我觉得 这本书适合各类年龄群,儿童可以在大人的阅读中听到爱与温暖;男孩则,心动于冒险和未知;女孩,或许会牵挂着圣地亚哥的喜乐哀愁。少年,读到梦想与坚持,;青年,思考爱与人生真谛;中年,体会自然哲理;老者,洞明死生。马克图布!</h3><h3> 我一放下书就向我儿子做了推荐。</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42《我的另一个舌头》王蒙</h3> <h3><br></h3><h3> 本书中有三类短文特别好,一是写文革前后维吾尔族老百姓的生活那几篇,另外就是写作者学语言的小趣事,最触动我的是回忆自己老师的这篇,简直就像是小学生写的作文,但因其真挚,所以感人。值得一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43《文言文常识》张中行</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掌握一些文言文常识还是有必要的,不然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44《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h3> <h3><br></h3><h3> 寒冷的冬季里无需工作无需奔波只是躲在温暖的小屋里读书,幸福感爆棚啊。</h3><h3> 王小波英年早逝。作为读者即使对其作品有一些不满意也不好太苛刻。如果小波长寿一些,七十八十,估计会名声大噪。会有更多人喜欢他。他的精神内核颇似鲁迅!这一点我最为敬佩!</h3><h3> 实话实说,我实在不喜欢他叙事的语言,总觉得有一肚子怨气,恨铁不成钢倒也罢了,可又不像,那就难免小气了。不过,他的独立而倔强的身躯,他勇敢而深刻的入世姿态,我佩服!</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45《民国的腔调》胡竹峰</h3> <h3> 一次到上海培训,蓦地想起周立波,想起他的所谓“腔调”。是啊,人是要活出个腔调来,否则寡淡无味,有啥意思?读读《民国的腔调》,咂摸咂摸嘴,看看,哪一款腔调对味儿?<br></h3><h3> 二十世纪初的三四十年间,外辱内患,改朝换代,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政治昏聩,民不聊生……如果说,这样的乱世当出枭雄,英杰辈出,尚可容易理解。但,何以涌出如此多的名士,如此多的大师,如此多个赤子之心不改、铁骨铮铮不屈的文人墨客?</h3><h3> 民国文人多是那种心灵自由的,欲望外边少块遮羞布的“赤裸裸”的人。现今人,多为心灵套上枷锁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甚或依赖了离不了了种种桎楛,欲望深远而无度。</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46《清华园日记》季羡林</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峥嵘岁月镌刻的名士风流—一本清华园的日记</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47《哲思录》顾城</h3> <h3> </h3><h3> 顾城,有评论家称其“堪称现代汉语成为诗的语言以来最纯粹的诗人”。</h3><h3> 他自认为是“追求天然为旨归”之人。</h3><h3> 全书分几个部分,以“话题”的形式展开,包括谈“诗”,谈“生活”,谈“中西”等。</h3><h3> 在谈“生活”中说,“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安心的地方就是家,家是一种心境”</h3><h3> 谈“传统”部分令我最为欣赏。很多观点非常赞同。比如他认为中国哲学体现为一种修养和性情,虽然完全没有逻辑的过程。</h3><h3>比如,“魏晋疯而不笑,明末笑而不疯——趣味即神明”。“人要靠精神支撑才能站立,两个脚一个站在虚无中,一个站在生活中。”还有,他对红楼梦人物的剖析绝对“入木三分”。</h3><h3> 在谈“读书”部分中讲,“你不会只靠蜡烛照亮前进的道路。更不能仅靠书来懂得人生”。说说的真好!</h3><h3> 但是读书,读好书,的确会让你的事业、人生有所不同。</h3><h3> 甚易知,甚易行。</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48《中国当代小说十讲》曹清华</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完全可以当做著名大学的名教授的讲座来看,当个旁听生也好。</h3> <h3><br></h3><h3> 曹清华也许不是“大家”,但其“讲稿”绝对精彩!做老师的,喜欢文学的,或搞研究的都可以看看,从中一定能汲取营养。</h3><h3>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49《声色记》王亚</h3> <h3> </h3><h3> 这本书得来居然缘于“误判” 。乍一看书名及简介,以为此书是“说文解字”一类的呢😄觉得很新奇,竟然有人研究起汉字的“声色”,还柔和了汉字的“美”与“情意”,而且还有“温度”,那可要仔细看看了。哪成想竟然是一篇篇精致的短幅散文,山水画一般。也算误打误撞上一本好书!</h3><h3> 待阅读此书时,刚翻看几页,就觉得有些尴尬,满纸的脂粉味儿,若不是随身再无其他书,断不会看下去的。后来,耐着性子看下去,总算看出点滋味了。</h3><h3> 可以肯定的是,这书不是研究汉字的,虽然每篇文章都以一种与颜色相关的汉字做题目,虽然美篇都是对“字”的独特理解与剖析,但依然算不上说文解字。那写的又是什么呢,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尘世里芸芸众生,是对色彩斑斓的草木的心印了悟,是镌刻了聚散离合故事的精美器物,是瓜瓞绵长的坐起行止,也是清雅蕴藉的花酒诗和……总之,大多数是品相极佳的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声色”记。</h3><h3> 稍稍有点遗憾的是,作者虽然文思泉涌,视域宽阔,跳跃机敏,但总觉得过于浅表,每每是只接了一层皮儿,丝毫不愿深入下去的意思。有些文章中辞藻堆砌选词矫揉生硬牵强,行文过于雕琢。这文风显然不是我喜欢的那类。但,意境很美,风格清丽,且自带芬芳。有几篇特别值得推荐如,“绛”、“椿”、“芣”。说到底我就是一粗人,难免不懂欣赏。相信一定有慧眼人,会喜欢,会欣赏。</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50《胡适谈读书与做人》胡适</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家庭教育中从来不能回避“读书与做人”,与其长篇大论地说教,不如和孩子一起来读书,看看胡适怎么说。</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51《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h3> <h3><br></h3><h3> 清晨悠闲地开启这本封面简洁的书,子夜前凝重地合上了它。薄薄的三百页翻开的是荡气回肠的鄂温克百年风云。</h3><h3> 放下书,耳边,拴着金色铃铛的木库莲清脆而幽杨的声音依然在回响。</h3><h3> 每个民族都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世代传颂的爱情故事,或壮烈或哀怨或凄美或惊艳。而这里每一个爱情故事都是那么真实那么纯净,心为之战栗。</h3><h3> 这里有动物的故事,熊的,驯鹿,马,灰鼠,蛇,它们早已与族人融为一体。</h3><h3> 这里有酋长和萨满神的故事,也是鄂温克族的魂灵的故事。</h3><h3> 还有父子兄弟姊妹婆媳祖孙间的亲孝之事,你可能会随着故事欣喜气愤忧伤大笑愤慨哀怨。但绝没有龌龊和卑劣。</h3><h3> 还有和汉族人,日本人,苏联人之间的纠葛,没有夸张没有遮掩,就是在叙述发生过的事。</h3><h3> 二十一世纪到来,鄂温克族人要走出山林了,无论情愿与否,甚至来不及细细的思量。激流乡书记说,放下了猎枪的民族才是一个文明的民族,况且放下了枪是要保护森林。</h3><h3> 她却说,我和我的族人还有驯鹿,从来都是亲吻森林的,从来也永远不会成为那些数以万计进山伐木的文明人</h3><h3> 白那查山神在哭泣。</h3><h3> 当他们走出了森林,来到繁华而陌生的世界,文明碾碎了他们纯净的心灵,摧毁了他们丰饶的内心,他们还能回到山里吗?山还在吗?。</h3><h3> 我躺在酒店里柔软的床上闭上眼睛,仿佛睡在能看到星星的希楞柱里。耳畔是鄂温克人低沉而沙哑的歌声,抑或呜咽。</h3><h3> 读一读吧,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的心灵在额尔古纳河清澈沁凉的河水里荡涤一回。让喧嚣尘世里的躯体有个短暂的歇息。哪怕只有一次。</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52《柔软的宇宙》吴京平</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喜欢天文物理的中学生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如果是不喜欢天文物理的人呢?读了之后就会喜欢了。</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53《无比美妙的痛苦》约翰.格林</h3> <h3><br></h3><h3> 这本书开篇平淡无奇,互助组和各类癌症名称倒也触动过我的神经,但毕竟老套而且少年文学味十足。告诉自己多少次了不能相信什么排行榜,还是被涮了。几欲放下,但翻开书而不看完对我来讲更是折磨。于是看了,当看到61页,我就断定我的坚持是正确的,到82页,我认定这一定是本难得好书。到第91页,我很难过产生过放弃念头。读到127页,奥古斯塔斯说“因为这是我的人生,妈妈,它属于我”。我就知道难以放下了。到196页,我确定今晚彻夜难眠。到240页,读到“在你有限的日子里给了我永远,我满心感激”,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读者读到这会吝啬眼泪。后来我全然忘了是在读书。天还没亮?书的最后几页,译者说“这是关于爱和恐惧的故事”。合上书,想看看昨晚是否错过了什么?下了一整夜的雨。</h3><h3> 宇宙需要制造然后又毁灭一切可能之物,今天是它她他,他日你也相同。</h3><h3> 这世界,不是满足所有人愿望的大工厂啊。</h3><h3> 在这个世界上你没法选择受不受伤害,但可选择让谁来伤害你。</h3><h3> 我越来越相信,每个人,无论怎样,每个人在这世上总有一个守护她(他)的天使——</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54《宋诗选注》钱钟书</h3> <h3> </h3><h3> 光影之下的瑰丽——且看宋诗里的铁骨柔情。</h3><h3> 有宋一代总是不够自信。因为没有自信的资本。渴望尽复汉唐之地,却无奈只有偏安东南,且越来越局促。内忧外患。</h3><h3> 说到宋朝的荣耀,必不能少宋词,这是国人千百年来华丽的外衣,哪怕遮蔽的是面黄肌瘦腹内空空,也难掩色彩绚丽的光影。</h3><h3> 然而,宋词里虽不乏华丽辞藻,歌舞升平,却忘记了百姓真实的生活是天下三分二分贫。光影之下还好有宋诗,让那个风雨飘摇的朝代拾起来一缕缕不屈的意志。宋诗普遍能反映现实的黑暗,理性主导,托物言志。成为一条热血涌动的时代暗流。世事庄周蝴蝶梦,春愁臣甫杜鹃诗。先放下唐诗宋词,且顾光影之下倔强的宋诗。</h3><h3> 书的编者是钱钟书,这是一位值得敬仰的老实的学问人。他参考了许多史料来证明诗歌的真实。</h3><h3> 与这本书相关的当代名家不仅作者钱钟书,还有郑振铎,何其芳,余冠英。是不是增平添了几分厚重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55《平面国——一个多维的传奇故事》</h3> <h3><br></h3><h3> 第一层面来看,中学生可以当做数学课外读物,培养锻炼空间思维,特别是三维视图方面的体验。</h3><h3> 第二层面来看,是一本科幻读物,站在低纬度生物的视角看,无疑是走进了玄幻的高维世界。</h3><h3> 第三层面,讽喻小说,魔幻现实。作者是几世纪前的“贵族”,他对“阶级”的丑恶的批判和揭露在当时来讲绝对是“大无畏”!</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56《美的历程》李泽厚</h3> <h3> </h3><h3><br></h3><h3> 美的历程,美妙体验。</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57《人生很短,做一个有趣的人》汪曾祺</h3><h3><br></h3> <h3><br></h3><h3>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推荐这本书的理由,那就是“有趣”!</h3><h3> 这本书是我进入2018年翻开的第一本书,我的新年心愿和书名相合,也想做个有趣之人。不过,书读的不算“麻利”,当然这本书也不适合一气呵成。断断续续的,每天只能挤空读一点,这又让我深切体会到能读书才是幸福愉悦的事,相比那些徒劳无功的努力,相比那些被淡漠冷眼的付出,相比那些无人理会的压力,相比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相比那些无端的猜忌,相比那些可怜的绊子,相比那些笑话般的官僚文书……能给自己留点时间读点书,真是难得的幸事。</h3><h3> 汪老先生的文章应该没有刻意去形成“架构”,他也不赞成如此,他称之为“组织”,他苦心经营的“组织”,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只是平淡质朴,只是娓娓道来,只是如话家常。</h3><h3> 据说,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可我觉得就是现世一老庄,文坛一陶潜。过着说着一种生活,宁静、闲适、恬淡的生活。</h3><h3> 老先生的作品很应其主张,“纳外来于传统,融奇曲于平淡,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正如他本人所希望的,文章有益于世道人心,使人心田滋润,生活美好。人的感情富于美,有诗意,生活就不辛苦不累,颠沛人生就可以坐下来歇一会儿。虽觉眼前生意满,但知世上苦人多!</h3><h3> 嗟乎,斯人已去,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呜呼哀哉。</h3><h3> 窃以为略显不足有三,一是不同文章多有重复内容,编辑人员缺乏精炼,丧失整体感观。二是章节划分略显刻意,有违老先生一贯风格。三是感觉是后人进行的汇编,并非老先生自己整理,那就有了凑数非正版之嫌。</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58《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h3> <h3> </h3><h3> 《苏菲的世界》这书应算是哲学科普书,生动又充满情趣,真是想不到哲学史书居然还可以写成这样子呢。虽然是写给青少年看的,不过我觉得成人很适合看,老师更应该看。如果对哲学感兴趣,那这本书必不可少,如果没兴趣,只要翻开这本书一定会喜欢上的。</h3><h3> 本书叙事采用复式结构。三个主人公,复调结构,苏菲是虚构的,席德是虚构的,艾伯特也是虚构的。但三个虚构的故事交错一起,一层一层铺排,充满玄幻。有点《盗梦空间》的赶脚,只是不知道谁在谁的梦里。这梦更是扑朔迷离。看过《星际穿越》了吧,导演估计少年时受过这本书的影响。那穿越是不留痕迹滴。</h3><h3> 全书出现了多种形式。明信片,书信,讲义,诗歌等。不会令你觉得单调枯燥。</h3><h3>还有,真的没读过比这本书还要好的西方哲学史书了……</h3><h3> 稍有遗憾,一是中国哲学元素太少,也就三两处,没把大中华放在眼里啊……再者,许多物理学家的人名翻译的不标准,和我们中学大学课本里的有出入,读时费了一番心思去对接。</h3><h3> 不过瑕不掩瑜,我依然要评五颗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59《国学与人生》傅佩荣</h3> <h3><br></h3><h3> 此书可视为国学入门导引之书或修身静心读物;对于从事语文者,当为一部难得的典籍注释;于国学爱好者,则如一位能直抒胸臆且具真知灼见的辩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60《我们的荆轲》莫言</h3> <h3> </h3><h3> 换换口味,看看话剧。想轻松地看,可以,这本书很搞笑。想深入细看,没问题……</h3><h3> 写小说的莫言写的话剧也好看!七节话剧十节话剧都好。没看过此剧本舞台上出演,所以只能谈谈读剧本的感受。</h3><h3> 首先,作者是真想看看人物的内心,想探明那些说不出口的真实。那些君王龙凤那些英雄豪杰那些猛男烈女那些市井小民的真实,心里的真实和心理的真实。所以把历史剥层皮,把人心晒出来看。你觉得幽默,但是丝毫笑不出来;你觉得深刻,但却不愿去相信;你觉得是历史,但分明就在当下;你觉得真遥远,但活灵活现的身影妥妥地就在身边;你觉得太过荒诞,但直觉告诉你,其实也就这么回事,只不过是一部剧。到最后,是悲剧喜剧闹剧正剧都不重要了!</h3><h3> 莫言说,这是他的“第三部”话剧,莫言说自己是写话剧“出身”的。不过我是第一次看他的话剧。但他的小说就像是话剧,《蒜苔》是这样的,《檀香刑》也是这样的。</h3><h3> 所以,“每一部优秀的小说里其实都包藏着一部话剧”,每一部话剧其实也都是一部精彩的小说。无论小说还是话剧,其灵魂不外乎——故事,人的故事。是人,终归是有缺陷的;做事,不可能达到完美。但是,做人做事,我们至少可以——追求,追求纯粹,追求内心的安宁!</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61《南北笔记》贾平凹</h3> <h3> </h3><h3> 案头书枕边卷!</h3><h3> 这本书绝对可以当做案头书经常翻看的。陕西真是人杰地灵,非常喜欢当代陕西三大作家,中国文坛上,陕南陕北关中各占一杰。希望有朝一日能到陕西慢慢地游历一番,好好感受一下陕西的人陕西的物陕西的风光山水陕西的让人感动的要流泪的厚重文化!</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62《七堂极简物理课》[意] 卡洛·罗韦利</h3> <h3> </h3><h3> 《七堂极简物理课》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圈量子引力理论创始人卡洛.罗韦利所著。这本书我毫不犹豫地给了六颗星。理由如下:</h3><h3> 1. 一本小书,堪称“短小精悍”,适合旅行途中或睡前放松或秋日沐浴阳光时的短暂阅读,正值国庆长假,此书来的正是时候。</h3><h3> 2. “大道至简”,那么高深的理论却可以如此浅显地娓娓道来。佩服之至。</h3><h3> 3. 读此书让人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又常可引人遐思。</h3><h3> 4. 做老师的要懂点“时髦”的科学话题,不然“唬”不住孩子们!</h3><h3> 读后点滴感悟:</h3><h3> 1.“正直”不是宇宙的主题,“弯曲”才是!空间是弯曲的,光线是弯曲的,连时间也是弯曲的。</h3><h3> 2.数学方程是何等重要啊!整个化学学科都基于一个方程。任何一个方程都有可能蕴含一个世界。</h3><h3> 3.从“量子跃迁”天马行空地想到,任何物体的构成都是用点“描出”的,即使再微小也有空隙,那么“穿墙术”是可行的,科幻片中一物体从人体中穿过去也是可行的。</h3><h3> 4.爱因斯坦坚持认为确有独立于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我想,如果有,那就是上帝!</h3><h3> 5.科学上,找到“没有”比找到“有”更难,但更有价值。</h3><h3> 6.也许“没有永恒”才是“永恒”。</h3><h3> 7.热量为什么从热的物体跑到冷的物体上?只是概率大而已,也就是从冷的物体传递热的物体也是有可能的,只是概率小而已!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有些物理现象没什么必然的解释,只不过是概率而已,又是数学。</h3><h3> 8.“存在”只不过是幻觉!瞬间也好,顽固而持久也罢。</h3><h3> 9.每个明天,我们都会发现世界并不是原先看上去那样。</h3><h3> 10.阴与阳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共同生长,只不过生长形式不同!</h3><h3> 11.看不清的比看得清的更广阔,未知的比已知的更有吸引力。</h3><h3> ……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63《漫长的告别》雷蒙德·钱德勒</h3> <h3><br></h3><h3> 如果喜欢看推理小说,这本书是比较适合;</h3><h3> 如果喜欢看言情小说,这本书寄予多重悲情;</h3><h3> 如果喜欢看纯粹文学,这本书堪称经典;</h3><h3> 如果喜欢看侦探小说,这本书的推理水准百年不落;</h3><h3> 如果喜欢看悬疑电影,估计很快就会有改编的影视大制作!</h3><h3> 况且,村上春树为此书做了两万字的序,推崇备至。钱钟书亦赞颂有加!</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64《茶馆》老舍</h3> <h3><br></h3><h3> </h3><h3> 《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茶馆》对很多人来讲都不陌生,原来高中课本里有节选,《龙须沟》也有节选课文。不知是不是那个年代的原因,还是戏剧本身的要求,这语言啊朴实的不能再朴实,这人物也是个性鲜明,代表性强,决无重叠。老舍真是不折不扣的人民文学家。要说其著作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给人民看的文学”。他提出“文学是以美好的文字为心灵的表现,”文字应该“脱去花艳的衣裳”等等都特别值得尊崇!老舍的作品都很写实,这与其自身有生活体会息息相关,虽为满族正黄旗但年幼丧父,母亲在平民窟给人洗衣服糊口。尝尽了最底层社会的苦难与挣扎。</h3><h3> 据了解《茶馆》曾发表在《收获》上,《收获》是我初中时就喜欢上的刊物。由此又平添了几分对《茶馆》的喜爱。有人说,1968年老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第一名),但 因老舍于66年去世,所以才给了川端康成。不知此事真假?</h3><h3> 提到老舍的离世,真是莫名的悲愤,这个曾经19岁任北京方家胡同小学校长,解放后又成为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的以歌颂新社会为己任的老人怎么就自杀了呢?1966年的八月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令人费解的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老舍之死谜云依然!历史到底能让我们相信什么?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前车可鉴,又用什么保证不会重蹈覆辙?</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65《二十四诗品》司空图</h3> <h3><br></h3><h3> 诗品韵析,词清句丽,风貌独特,后世难及!</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66《隐藏的现实——平行宇宙是什么》〔美〕布莱恩•格林</h3> <h3><br></h3><h3>推荐理由:</h3><h3> 1.作者布莱恩•格林是个高颜值的帅哥,而且超高智商,是物理学家和超弦理论家,是国际知名的科普明星。关键是这么聪明还这么帅!简直没天理。我这样描述后是不是朋友圈内靓女们心动了?那就行动吧!</h3><h3> 2.这本书出版不久销量即达百万,主要读者群在欧美,讲汉语的也要跟上世界文化潮流不是?</h3><h3> 3.虽说“科普读物”,但读下来真不容易!我是断断续续零零散散接近半个月才算“爬”完,经常是“一头雾水”。但是,的确非常有趣,否则我也不会坚持读下去。</h3><h3> 4.一定会让你“脑洞大开”。读后我发觉最大的收获是让我经常可以畅快地“天马行空”,想象能力一定提升一大截。</h3><h3> 5.与考试无关。儿子问我,如果就这本书的内容出套题考考我能得多少分?还有考试?!如果有考试我根本就不会读的!读这本书完全是兴趣和好奇,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索。想起最近有家长热心地向我们同事“透信”,说教研室内部统计数据显示我校在全市统测中成绩傲娇,在区内遥遥领先,并建议我们也宣传宣传……还是不要宣传了吧,素质教育提了好多年,如今还是动不动就讲“考试”就论“分数”,素质观念何在?相比考试分数,儿童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何其重要!比分数重要的事情还有,对阅读的热爱,对“学问”的崇尚,对自然的探索,对社会的追问……</h3><h3> 6.书中关于宇宙的描述真是美极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67《红豆生南国》王安忆</h3> <h3><br></h3><h3> 不剧透,自己看。只说感受一点.:谁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一本好书当可超越时间空间,何止万里,何止一人的万里?何止各色人等的万里之行的感悟?就像王安忆的这本书,艰难的保姆,落魄的阿叔,坎坷的偷渡客,酸楚的钻石王老五,还有飘洋过海的淘金者……时间跨越半个多世纪,空间跨越大半球,他们行的何止万里路,他们捱的何止万千天!他们深切的悟和痛,你又怎能一一去亲受。所以说,还是读书,小小的一本,已是往事越千年,已是人面桃花,已是天上人间。行万里路不难,读万卷书试试?</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68《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h3> <h3> </h3><h3> 秋日凉爽的清晨,读完这本小书后想到了一个词,叫“书之友谊”,是善良的、真诚的、纯洁的而且偶尔浪漫的关系,是高尚灵魂的对话。遗憾的是,书中提到的书籍基本没读过,少了许多的“会心一笑”,也许退休后能专门定个时间读一读英国文学。</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69《古诗源》沈德潜<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假如,当你在课本中看到一首名家的诗词,你能立刻指出这首诗词可能是模仿或学习了更远古时候某一作品,你居然知其“源头”!是不是很威!</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其实,阅读这本书的作用远远不止于此!</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70《三杯茶》葛瑞格•摩顿森</h3> <h3><br></h3><h3> 《三杯茶》是早些年买回的一本书,听说过关于这本书的评价,一直没看。今早又要长途旅行,收拾了几本书,其中就有这本。正如我所期待的那样,这是本真正的好书,一定会触动内心,无论你是教师还是其他什么人!我不相信会有人读了这本书后无动于衷……</h3><h3> 这本书类似报告文学,语言平实但不平淡,写作手法不加雕饰却一样扣人心弦。当然,这些与书中所传递的那种精神力量相比都不值一提。</h3><h3> 该书讲述的是葛瑞格(一名登山运动员)在遇险被救后承诺要为巴基斯担山民建一所学校。之后,他为此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已然从攀登一座座有形的山峰,到悄悄地攀登更伟大的属于自己的高峰!</h3><h3> 说他是英雄,没错,一个跋山涉水顽强不屈勇敢无畏穿行于贫瘠恐怖与硝烟交织的土地上的人当然是英雄!但不如说他只是一个有坚持的“说到做到”的普通人。因为我们太需要这样的人了,直到这成为普通之事。我们需要更多人懂得一个人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别人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目标。</h3><h3> 很多读者都喜欢“扣题”的那句话: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一杯茶,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这体现了巴基斯坦淳朴的民风和善良人的期许。但我觉得最为重要的其实是这三句后面的话:你要细细品上三杯茶,放慢脚步,好好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和达到最终目标同样重要。我们能学到的东西远比能教给别人的多。这恰好解了我近来心头之困惑。</h3><h3> 如果你认为建学校和其他修桥铺路一样只是善举,那就错了!为教育奉献绝不仅仅是慈善!当科尔飞村被恶棍以阻止建学校恫吓勒索了他们最为珍视的唯一的财产12头祭祀公羊后,哈吉阿里安慰大家“很久以后,那些公羊早被杀吃了,可我们的学校还在,迈赫迪只是得到食物,而我们的孩子永远拥有了教育”。 </h3><h3> 年青的老师们,师范院校的同学们,当你决定报考师范院校时其实你已经做出了承诺,庄严的承诺。你就有责任信守诺言,“我们正在努力的事情也许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但是如果没有了一滴滴水,大海一定会变小。”</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71《国文趣味》姜建邦<br></h3> <h3><br></h3><h3> 这本小书实在有趣!民国三十五年出的“老书”。</h3><h3> 该书适合理科生夯实文字功底、小孩正在读书且有意愿辅导小孩的家长、正想积累教学素材的语文教师、喜欢读点文学文字研究类书籍是的人、中学生等等。</h3><h3> 引用原书中名家推荐词:</h3><h3> 作者是一位老实而坦诚的读书人,可以在任何时刻与你促膝闲谈。他把文字和文学当作自己的宝藏,带着几分自得,向人指点迷津。面对这样的谈话,是足以让人舒适怡然的!</h3><h3> 当然,作为民国时期的文人,所著作必然有不和时代之处,比如,图书馆检索,字典查字,易混易错字(非简化)等。读者自行甄别取舍。</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72《哲学人生》冯友兰</h3> <h3><br></h3><h3> 第一,不要见到哲学就嫌弃,这本书真的不烦人,语言真不晦涩难懂,都是大白话。</h3><h3> 第二,本书并非全是什么高深问题纠结问题终极问题,而是答疑解惑,就是些成熟年龄之人冷静思考后对年轻人生活疑问的智慧回答。</h3><h3> 第三,冯友兰的名头的确很大,但这本书里作者可是像一位中小学教师,循循善诱。</h3><h3> 哲学似无用而有大用,因为它关系到人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73《低吟的荒野》西格德•F•奥尔森</h3><h3><br></h3><h3><br></h3> <h3><br></h3><h3> 好书,美文。每一章节每一段落每一句话都值得用心欣赏细细品味。宁静之美——</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74《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h3> <h3><br></h3><h3> 清晨悠闲地开启这本封面简洁的书,子夜前凝重地合上了它。薄薄的三百页翻开的是荡气回肠的鄂温克百年风云。</h3><h3> 放下书,耳边,拴着金色铃铛的木库莲清脆而幽杨的声音依然在回响。</h3><h3> 每个民族都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世代传颂的爱情故事,或壮烈或哀怨或凄美或惊艳。而这里每一个爱情故事都是那么真实那么纯净,心为之战栗。</h3><h3> 这里有动物的故事,熊的,驯鹿,马,灰鼠,蛇,它们早已与族人融为一体。</h3><h3> 这里有酋长和萨满神的故事,也是鄂温克族的魂灵的故事。</h3><h3> 还有父子兄弟姊妹婆媳祖孙间的亲孝之事,你可能会随着故事欣喜气愤忧伤大笑愤慨哀怨。但绝没有龌龊和卑劣。</h3><h3> 还有和汉族人,日本人,苏联人之间的纠葛,没有夸张没有遮掩,就是在叙述发生过的事。</h3><h3> 二十一世纪到来,鄂温克族人要走出山林了,无论情愿与否,甚至来不及细细的思量。激流乡书记说,放下了猎枪的民族才是一个文明的民族,况且放下了枪是要保护森林。</h3><h3>她却说,我和我的族人还有驯鹿,从来都是亲吻森林的,从来也永远不会成为那些数以万计进山伐木的文明人</h3><h3> 白那查山神在哭泣。</h3><h3> 当他们走出了森林,来到繁华而陌生的世界,文明碾碎了他们纯净的心灵,摧毁了他们丰饶的内心,他们还能回到山里吗?山还在吗?。</h3><h3> 当我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仿佛睡在能看到星星的希楞柱里。耳畔是鄂温克人低沉而沙哑的歌声,抑或呜咽。</h3><h3> 读一读吧,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的心灵在额尔古纳河清澈沁凉的河水里荡涤一回。让喧嚣尘世里的躯体有个短暂的歇息。哪怕只有一次。</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75《人生》路遥</h3> <h3> </h3><h3> 路遥的《人生》值得今天的青年用心一读。</h3><h3>附上我的读后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少年与中年的不同“人生”视域</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年后重读《人生》有感</h3><h3> 少年时读《人生》,的确奉若人生圣典。曾激发了少年人那时隐时现遮遮掩掩的“狼性”。少年不狂谁堪狂?少年不争何时争?或许,这是许多如今的中年大叔那个时代的共同情感。</h3><h3> 那时候喜欢的人物当然是“高加林”。回想起来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h3><h3> 第一是身份认同。同样是社会底层少年,家境贫苦,地位卑微,父母是典型的胆小怕事小心谨慎“良民”,如履薄冰地度日。</h3><h3> 第二是形象认同。同样是众人眼中“争气”的孩子。读书刻苦,家长可引以为傲。</h3><h3> 第三是情感认同。同样心比天高,或者说好高骛远。同样有股子倔犟。渴望能走出令人困顿的小天地,渴望更好的空间施展才华。</h3><h3> 因此,在阅读此书时基本上是把情感完全投射到这位长着剑眉的英朗的后生身上。随着他的失落而失落,随着他的转机而兴奋,随着他的情窦初开而心旷神怡,随着他的爱情的破碎而落寞,随着他的理想崩塌而跌落谷底……</h3><h3> 三十年后竟然又与此书偶然“邂逅”,当重新打开此书,却发觉曾经的少年多么地“愚钝”!不禁惊呼,“人生”里面真正值得敬佩的恰恰不是“高加林” ,更不是其他一众“男爷们”,而是“女娃子”!不仅是“纯朴美丽善良”的刘巧珍,还有曾被认为“心机势利”的黄亚萍,甚至更多的女配角……她们都有着共同的令人佩服的闪光点,那就是——敢爱敢恨敢担当。</h3><h3> 巧珍喜欢那个帅气的“文化人”加林哥,就大胆地追求,勇敢地表白,即使她的加林哥不会干农活,妹子也会上山劳动养活哥。爸爸反对就和爸爸抗争,村里人嘲笑就向全村人“较劲”。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喜欢的后生即使跑断腿也坚决连面都不露。做了错事不管是自己的亲人还是村长,一样狠狠地骂,毫不留情面。当自己的情郎变心了,也很快走出“底谷”,痛痛快快地切割,痛埋在心里,人还有继续抬着头活着……</h3><h3> 即使是那个不受读者欢迎的黄亚萍,何尝不是个敢爱敢恨敢担当的人?!想爱就勇敢去追,不爱就斩钉截地地断。你看她和前男友克男的绝交信里,还要求前男友祝福她……虽然难以令人释怀,但不得不承认做事干脆果断!</h3><h3> 总之,巧珍亦或亚萍都值得赞誉。当然,对于巧珍的评判绝不仅仅是多年前认为的那个善良纯朴的乡下老实妹子,而是因为,她们的人格值得敬佩!</h3><h3> 反观曾经的“偶像”高加林,却原来是那样的胆小懦弱,爱与恨都不敢直抒胸臆!爱的被动勉强猥琐,恨的憋屈偏激无力。更没有担当,没见到哪一件事是为他人负责,只看到时时处处都会有人为他担着事。最要命的是,太过依赖,难以独立更奢谈自立。甚至从来都是在被他人左右,从来都是希望被他人拯救,几起几落看似世事无情,实则是必然如此。显然,这是一个长不大的大男孩👦……</h3><h3> 三十年后,重读《人生》,感谢曾经激发自己抗争欲望和冲破桎梏的勇气,感谢人生里各个人物给予自己的价值判断,感谢《人生》赋予我那个年代的人生观,更感谢三十年后重读时,让我对人生有了重新审视和思考……</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76《自由与包容,西南联大人和事》任继愈</h3> <h3> </h3><h3> 即将要高考的同学,你是否对心目中大学充满了向往?了解一下西南联大吧,那会让你信念更坚定!</h3><h3> 1.一九三七年,中国正值内忧外患,国耻永世警醒国人。这一年可载入史册的事件还有很多,其中之一当是两个“联大”的成立。西北联大因其存在时间较短,影响力不如西南联大这个存在8年的“临时”大学。</h3><h3> 2.西南联大堪称近代中国的奇迹,无论是教育还是文化抑或学术,都是巅峰。读一读关于西南联大的书,了解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会让我们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华对中国精神更加认同更加自豪更加自信。</h3><h3> 3.西南联大的先生们,是真正的大师!人格独立,精神高尚,博学而笃志,严谨而开明!如今还有这样的大学吗?还有这样的大师吗?我们之所以这样地怀念是因为永远无法企及了吗?</h3><h3> 4.我一直渴望能到一所真正的大学里读书学习,向敬仰的教授、大师求教,哪怕放弃安稳舒适的生活,哪怕头悬梁锥刺股的过程,哪怕只能偷艺旁听,哪怕只有几个月或几周甚或几日,若当下存在像西南联大里的大师们这样的“高人”,我愿五体投地归诚向往。但是,联大不再,大师难再。</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77《论语今读》李泽厚</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不读《论语》怎敢说自己没有虚度假期?这个假期就读这本吧,“论语”版本多了去了,你每个假期读一种,保证在大学毕业前都不重样。</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读着《论语》,仿佛看见——</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春秋参天之树上一片叶摇落,继而,俯仰秦汉恢宏气度,划过魏晋魁奇风骨,跨跃南北朝的纷乱与融合,浸润一些汉唐的风韵,感染一点宋明理想。然后,飘忽着,悠悠然,掠入大江大河,申申如也,夭夭如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78《大众哲学》艾思奇</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哲学通识读本,最好的,没有之一!关键是,真的能读懂……希望中学生们都能读一读。如果觉得毫无益处,你来找我,我等着!</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79《借山而居》冬子</h3> <h3> </h3><h3> 相比与冬子,网上大火的李子柒算是后来人。……</h3><h3> 这本书适合慢慢地读,读两遍或者更多。</h3><h3> 1.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书中的语言都是作者自己的。</h3><h3> 2.你会钦佩作者很富有,尽管他经常断炊少穿。但是那种富足是真切的有质感的糙手的欣慰的。富足其实就藏在平淡的深处,富足显现缘自专注深刻的思考,深刻的思考源起自由!作者拥有自由的头脑,自由的双脚,自由的语言!除了自由还是自由!</h3><h3> 3.你会萌生很多念头,不切实际的念头。想想还是可以的。</h3><h3> 4.别指望你遇到一位名家读到一本现在或将来的名著。这本书一定不会,因为作者本就不想。</h3><h3> 5.读了不会后悔!</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80《独药师》张炜</h3> <h3><br></h3><h3> 诚如作者所说“以此书献给那些倔强的心灵”。</h3><h3> 不得不承认张炜的书实在太过细腻逼仄。像作者其他作品一样,有很强的带入感。</h3><h3> 不知道什么原因使得近年多省高考选了张炜的作品做考题,这可能会是对张炜的一种“诋毁”</h3><h3> 《独药师》时代大变革硝烟味浓烈,清末的大革命与小人物悲戚命运同等暴烈地裹挟血与火袭向那么个骄傲稚嫩倔强的半岛首富季府主人“独药师”第六代传人季昨非。我敢说,他的蜕变与强大的历程牵绊着任何一位翻看这本书的人。</h3><h3> 书中人物的一些争论同样令人凝思而不得其解。比如“仁善”,杀伐是不是有仁善与大恶之分?比如“革命”,倡暴力就是扬罪恶?比如长生,物我一统无消无益即为永生?比如死亡,死亡是荒谬绝伦的事?比如爱,比如教化……</h3><h3> 还有,故事发生在胶东半岛的青岛,有可能与青岛著名的酒业有点渊源,哈,这有点八卦。</h3><h3> 只能说,这是一本厚书,这是一本有厚度的书。</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81《草色连云》高尔泰</h3> <h3><br></h3><h3> 高尔泰是一位画家美学家敦煌学家。写书让他名噪一时。所以也是一位作家。但他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除《寻找家园》外我只见过今天推荐的这一本《草色连云》。当年看《家园》一书,搅得我老泪众横。今日看其《草色》,有点欣喜,也有点失望。不过,他依然是把灵魂放于高处不肯低头屈辱的人,自然是高贵的人。所以,我依然不减对他的崇敬。</h3><h3> 曾听一位师者言,知识分子最明显的特质是具有批判精神。但我觉得更重要的似乎是求真!是敢于说真话,执着于求真相,勇于捍卫真理!</h3><h3> 高尔泰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有良知的知识分子!</h3><h3> 高言,他的写作只应答心灵,无关义务使命。其实,这使命感已渗入血液。</h3><h3> 作者思想有很强穿透力,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值得推荐,值得一读。</h3><h3> 有一处遗憾,书中《哪敢论清白——答萧默先生》一篇有点纠缠,感觉低了份儿,失了清骨。其实有些事不辨未必是低头。高尔泰自己也引用鲁迅“一个人处在要为自己辩诬的位置就已经是屈辱的了”。高老师,既然如此,何必要论呢,清者自清,观者也明,若遇不能自主判断的读着,辨又何益?</h3><h3> 高老先生对于特定历史时段的真实记录令人敬佩,但其关于其他方面的“杂议”却不敢恭维!</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82《直到那一天》〔法〕米歇尔·普西</h3> <h3><br></h3><h3>推荐理由:</h3><h3> 悬疑的情节足以让你废寝忘食;</h3><h3> 细腻的描写足以让你赞叹不已;</h3><h3> 严密的推理足以让你深深信服;(有几处瑕疵不足为奇)</h3><h3> 相信这个故事一定会被搬上荧幕,一定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大片!</h3><h3> 正在享受假期的朋友们,不妨抽出三五个晚上休闲时光,阅读吧!</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83《谈修养》朱光潜</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84《螺丝在拧紧》亨利.詹姆斯</h3> <h3> </h3><h3> 轻松一点,可以把此书当做家庭教师和熊孩子斗智斗勇的故事。</h3><h3> 这本说被定义为恐怖小说玄幻文学,这一点我不认同。虽然我在阅读时的确也经常感到头皮发麻或者脊梁骨浸凉,但我想可能是因为飞机上或大巴车上空调风太猛吹的不舒服而已。</h3><h3> 我也不赞同简单地把这部小说归为灵异鬼魂之类,拍出的电影也定位为惊悚鬼怪类!这不应该啊!</h3><h3> 我倾向于心理剧,这样更有味道,更好看。没有什么鬼魂,只是“心结”。</h3><h3> 或者,这位乡村女教师其实是一位精神疾病患者……</h3><h3> 无论如何,故事的确很吸引人,环环相扣,就像正在拧紧的螺丝……</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85《北鸢》葛亮</h3> <h3><br></h3><h3>附上我的读后感</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缠乱的风筝线——《北鸢》读后的叹息</h3><h3>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北鸢》,可能这本书的光环太过耀眼,以致看后好生失望😞感觉书里的故事和我此时的心情一样,都是犹如两根缠绕一起的风筝线!《北鸢》和葛亮,推崇者众多,但我还是想勇敢地表达一下自己不同的观感!正如掩卷时的几声叹息……</h3><h3> 叹息之一,北鸢,人物关系真有点乱,真的遗憾。都说编筐编篓,一定要条陈清晰,许多名著人物关系虽然繁杂,可作者大家们总能捋顺的很清楚,比如《红楼梦》,比如《水浒》。当然以此相提并论的确是对作者葛亮太过苛求啦。可以看得出,作者是慕着“名著”去雕琢自己的作品的,无奈却有“东施效颦”之嫌。恕我不敬哈!</h3><h3> 叹息之二,很显然主人公就是“两只风筝”,文苼和仁桢,但是前半部好多篇章中这二人只是“蜻蜓点水”,而且点的毫无必要,明显就是为了时刻提醒读者“这是主人公”!而对其他人物不分主次的泼墨就显得功底太浅,要知道有些人物必须要简练,能简练并且能为重点人物服务那才是作者的水平。很显然,葛亮老师还不够洗练,不懂得取舍,大概是因为取材于家族往事吧,瞻前顾后了的缘故。唉,好多人物好像没有想好就出来了,就像永安,这个人物设定到底意义如何?红娘吗?</h3><h3> 叹息之三,对文苼的设定太过格式化。这个人物是应该“耀眼”,但小说从一开始就要不断地给他寻找“祥瑞”,襁褓中被“弃”时就已经“天生异禀”“与众不同”,婴儿时就对众人“一视同仁”,抓周时就“目无俗物”,青春萌动时居然能“心如止水”,大风大浪前“气定神闲”,这是个天生的“麒麟”?毫不需要后天的“磨练”,那与这个“显贵”的家族又有何干?岂不是与故事主旨相背离?我认为此处也是一处败笔!不知会有人认同吗?</h3><h3> 叹息之四,笔触太过阴郁。整篇读着大多数时候是压抑着的!压抑的不想写文字表达压抑。</h3><h3> 叹息之五,主题飘忽,难承大义 。昭德算是“奇女子”“女丈夫”了!但其他人物终究太过模式化,那个时代的标签太过明显。去除渲染,则滑落为家族史,甚至是充斥奇闻轶事花边新闻的文邹邹的口述家史。原本可以家国大义为主旨的,也的的确确有这个必要,文中本有几处已然要拨动这根神经,比如“小蝶”比如“言秋凰”比如“仁钰”,假如,作者不是以真实家族中的家长“文苼”为主人公,而以“仁钰”为主线,以昭德言凤凰小蝶等作为烘托,那将是何等气势澎湃!放下了家族的架子,拿起了家国的大义,不好吗?</h3><h3> 作为读者,虽特别敬佩葛亮先生,但如实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应该不会被诟病吧!</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86《大设计》霍金</h3> <h3><br></h3><h3> 这是一本比较容易接受的科普读物,能看得出作者和译者尽可能地使其语言更平实。值得一看,而且能够看进去,虽然有大部分内容依然不可理解,如“塌缩的纬度”“概率幅度”“量子论”,但依然掩盖不住本书迷人的魅力,使你一边“费解”一边饶有兴致……</h3><h3> 读此书时一方面对一些问题是有了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一些疑问,这无庸赘述,相信不同的人会有自己的感悟。但是有几点“题外”的感想觉得不吐不快!</h3><h3> 一是,求知欲是人与生俱来的特性,教育者要呵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有责任激发儿童的探索欲,培养其探索宇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这一点来看,某学校的校训“才华贡献人类”毫不为过。</h3><h3> 二是,人类终极使命就是要探索宇宙、探索多宇宙,探索未知世界,为人类自身,甚至更宏远。</h3><h3> 三是,探索宇宙刻不容缓,必须要竭尽所能,要穷尽人类智慧。</h3><h3> 四是,也许人类探索宇宙的障碍来自人本身的思维局限,不远的将来可能迎来新的科学变革,真正天翻地覆的变革,突破人的视界, 由非人(如智能机器衍生智慧或超越人类的外智慧)使得探索迈出实质性的跨越!</h3><h3> 科学新一次的变革不应再缺少中国人的声音,甚至由中国人主导也未可知。这样的人也许就是学校里今天或明天的那个“顽童”,问题是,教育者们做好了准备没有?</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87《在无趣的时代活得有趣》(周国平)</h3> <h3><br></h3><h3> 周国平的文字,至情至性,冷峻的表述下缓缓流淌着醇厚的温柔,读着读着,你的浮躁就会抽丝剥茧般慢慢剥离,让人感到恬淡而精美。</h3><h3> 阅读,其实就是与思想者对话,不限时间地点,不限古今往昔。只要你的思想领地打开,就可与智者相约,然后,你就会发现这场景,似曾相识啊!</h3><h3> 有时,好比多年不见的老友,一见面就是重重的两拳锤向你胸腹,见你踉跄且咳嗽,还要嘲笑你真是老了真是老了,然后紧紧地拥抱,接下来,不论眼前是美食大餐还是家常小炒或花生咸菜,不论是啤酒白酒粗茶冷水,一概兴致盎然,一准侃侃而谈,一律通宵达旦。</h3><h3> 有时,好比一位干练紧致的粗壮中年汉子,短短的根根直立密实黑亮的头发时刻告诉你他的倔强与“尖锐”,你只能恭恭敬敬地斟上一杯茶,双手捧至他面前。他则一手垫在脑后,一手掐着快要烧手指的香烟,双眼盯死了嘴里鼻孔呼出的烟圈,慢条斯理地说,这人呐——</h3><h3> 有时,又好比一位不修边幅的智者,幽深的目光上下打量你一番,然后不屑地注视着慵懒的手上松垮地握着一双木制筷子夹起的一颗油亮的花生豆,淡淡地倾诉早年经着的那人那事,一段话结束,一个故事就翻篇,一颗豆子就甩进微张的嘴里,嘎巴嘎巴旁若无人地嚼着。你再好奇的问东问西,他都置若罔闻,只顾自若有所思。</h3><h3> 阅读,时间总是过得好快!</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88《霜鬓何妨》等4本 蔡澜</h3><h3> </h3><h3> 蔡老爷子的书,读着那叫一个通透,文字通透,活的通透!</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89《小岛经济学》彼得.D.希夫</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看点经济学方面的书也是不错的,公民必备基本素养提升吗!这本书算是通识读本。</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0《雪泥爪印》等7本 黄苗子</h3><h3><br></h3><h3> 黄苗子的这套书读着真亲切!人亲切,中山人吗!文亲切,仿佛就是身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在娓娓道来……</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91《爱默生家的恶客》木心</h3> <h3><br></h3><h3> 木心的文学素养文字功夫,以及其博学其睿智其思考之深刻,皆如星耀天穹,只能仰视膜拜。这本书是木心的杂文选编,初看觉得确实有点“杂”,细思量,是否就是要东方西方古今远近各种文体多样手法的荟萃呢?也说不定。</h3><h3> 第一辑中《圆光》最耐寻味。第二辑稍显晦涩。但第三辑,尤其是末尾两篇作者言取自《二拍》并有删减的小说,实在不知是何用意?而且不明与前两辑有何内在外显的关联?</h3><h3> 曾和朋友聊起读书,问我读书多无趣啊,想想也是。但看看现如今人们熙熙攘攘地不亦乐乎之事更是无聊,还不如读书!</h3><h3>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92《21世纪,重读马克思》乔纳森.沃尔夫</h3> <h3><br></h3><h3></h3><h3> 读几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不是政治学习任务,更无关业务提升,纯属满足探究欲望,兴趣使然。</h3><h3></h3><h3> 我有时也比较疑惑,如果不了解马克思主义,那么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的一些人,信仰什么?又如何践行?如果不了解马克思主义,那些反对或向马克思主义嗤之以鼻的人,在反对什么,在批判什么?</h3><h3> 强烈建议家长读读《马克思》,不然,当你的孩子和你争论政治议题时,你说点啥呢?</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93《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史景迁(英国)</h3> <h3><br></h3><h3> 该书讲了三百年前的一段“狂人怪事”。但是讲的“非同一般”,开卷便被深深吸引,欲罢不能。</h3><h3>此书“奇”在以下几处:</h3><h3> 一,明明是讲一段历史,却讲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拍成电影电视剧必定叫好。</h3><h3> 二,明明是一个“路人皆知”的史料,确却让读者处处觉着新鲜刺激,直呼原来还有这么多“密料”!</h3><h3> 三,明明是个外国人所写,其对中国历史认识之深分析之透见解之彻令人毫不犹豫地折服!</h3><h3> 四,明明是以历史为题材“小说”,却写成了“学术报告”,这研究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h3><h3> 史景迁,了不起的史学家汉学家!</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94《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史景迁</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个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书籍,比千百个中国作者写的中国历史书籍要好的多,多得多!史景迁的系列作品有十多本,都值得一看。尤其是讲求历史考据的历史爱好者,不可错过!</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95《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史景迁</h3> <h3> </h3><h3> 读书需要带着质疑和批判,著书立说更不可缺少质疑和批判,做学问亦如此。这可能是知识分子或社会公知们的应有的特质。<br></h3><h3> 很欣赏作者旁征博引的考证精神!虽然文中许多地方难以令人信服,或者根本不愿意相信,但这种探究的精神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h3><h3> 看看这本书吧,我们看惯了“自己人”写的历史,也看看“别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历史以及中国人,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但不能永远不去看。</h3><h3> 另外,很喜欢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这个系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6《乌合之众》古塔夫.庞勒</h3><h3>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作者应该算是大众心理学研究的鼻祖吧,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97《芳华》严歌苓</h3> <h3><br></h3><h3> 如果一个人的阅读都不是自由的,思想都不是自由的,那还有什么是属于自己的呢?这本书就是随意的选择,是因为严歌苓,是因为书名,是因为封面的设计。虽然读后没有原来期待的那种兴奋,严歌苓好作品印象深刻,如《陆犯焉识》,但依然是打开了一个对于自己绝对陌生的“”领域“”之窗,看到了光耀之下的凄楚,看到了人性扭曲背后的挣扎,更看到了绝望时代的芳华。</h3><h3> 每个时代总有每个时代的骄傲与悲伤,回忆并述说曾经的时代,就会不可避免的“选择性记忆”,正如书中所说“记忆也要成长”。 《芳华》作者无疑是选择了质问和抨击,无论是对“英雄”对“人性”对“高尚”对“善良” ,都有她的迟疑与笃定,信仰与迷茫。</h3><h3> 那个造神的年代走远了,时代所造的英雄并未彻底走远,偶尔被拿出来敲打一下利用一下掩饰一下怀旧一下,但造出来的终究不会永恒。造出来的英雄不应该被指责唾沫,倒是造英雄的“时势”和左右时势的社会令人恐惧,能造英雄,必然能造鬼雄,或者是鬼怪祸害,人在这样的时代里还能抱有多少人性良知?天知道……</h3><h3> 想起了狄更斯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h3><h3> 这本书没有目录,没有章节,没有篇名,没有序言,没有后记。开头未必说明开始,结束不一定就是结尾。感觉是想到哪就写哪,写丁丁时来几页小曼,写刘峰时插一些淑雯,本来也是相互关联,但就是觉得随意,随意的书,随意的写,难道我们还不随“意”读吗?</h3><h3> 不过,个人觉得如果把这个故事浓缩成一幕戏剧一部电影会更好些,尤其是文工团排练的那些场景戏剧性很强,一定会很好看。(读此书,写这篇读后感时,并没有拍成电影)</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98《过于喧嚣的孤独》(捷克) 赫拉巴尔</h3> <h3><br></h3><h3> 本书的内容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写一个平凡、默默无闻、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这让我想起了卓别林电影里的那些可怜的小角色。</h3><h3> 米兰·昆德拉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很遗憾,我没能品出其如此高的价值,毕竟我只是个普通读者。我只能说这本书很特别。读着读着便被深深地吸引,陷入一种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我封闭的境地。他的文字具有这个能力,能把读者带入他设定的那种境地里,哪怕是那些令人作呕的脏乱不堪的处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9《笑林广记》</h3><h3><br></h3><h3> 《笑林广记》是清末一本“幽默故事大全”。今天的相声小品许多桥段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源头。顺便,巩固一下文言文知识。</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00《人论》卡西尔</h3><h3><br></h3><h3> 不容易读进去,试试吧。</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01《酒国》莫言</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莫言的小说都不错。《酒国》算是莫言魔幻现实主义的又一代表作吧,很“莫言”的一本书。</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02《望春风》格非</h3> <h3><br></h3><h3> 故事讲述主人公赵白鱼(伯渔)孤苦飘零压抑无奈冥冥中注定又晚来慰藉的一生。儒里赵村的风雨飘摇的过往,人去屋空的昨天,荒凉凄然的今天,看不到明天的明天,。还有村里众生之象,浓缩了各方人各处事,浓缩了时代变迁,浓缩了人性的多面与善变。于纸上你会赫然可见人性美丑,随意挑拣真假面具。可见近代历次的政治活动大潮中人们的滑稽可怜又无可奈何的应对。</h3><h3> 有人说此书是向乡村的告别之作,我不认可,应该是迎接未来的宣言。</h3><h3> 当还剩下几十页就读完时,和同事讨论此书,我颇多微词。估计最多给此书评3颗星。主要是觉得时间线索混乱,叙事结构碎片化零散跳跃。还有就是悬念不悬,有些又太过故意渲染,再有就是对人物的描写刻画表面化,对背景时代的淡化等等。</h3><h3> 但是,当读完最后部分,知道了作者设定这故事的讲述记录者就是主任公,一个早早成为孤儿“”没多少墨水“”老来得到真爱的沧桑的“呆子”,且在写作中任由老婆春琴“定夺”时,我知道自己真是又浅薄了一回。看来,看似随意且混乱的叙事风格正是格非要给这本书定下的一个基调,不得不佩服!</h3><h3>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恰是我到东北出差的几天。回东北近似于回故乡。更有一番滋味。</h3><h3> 春风来了,偶尔会带来沙,但春天的脚步不会停,春光里的绿树红花蓝天白云也一定会不期而至!</h3><h3> 望春风,意踟蹰。故乡在北,一路向南。</h3><h3>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03《巨婴国》</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家长一定要读一读,不然,难以避免把孩子培养成巨婴的悲剧,甚至自己也极有可能……</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04《北上》徐则臣</h3><h3><br></h3><h3> 徐则臣,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上》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牵挂。</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05《资治通鉴》司马光</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如果有兴趣读一读经典,那就读《资治通鉴》,文言文版,那叫一个大气恢宏!</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06《鼠疫》加缪</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h3><h3> 虽然比较沉重,但也应了当下。一场疫情让太多太多东西暴露无遗……</h3> <h3><br></h3><h3> 拿起这本书,脑海里一下子闪现出“非典”以及非典时期的记忆。《鼠疫》里,他们称这场变了种的(实际上每一次新的疫情都不会和过往的完全一样)鼠疫为“淋巴结炎”,官方称为“非典型性淋巴结炎”,开始是“淋巴鼠疫”,后来是“肺鼠疫”。</h3><h3> 人类历史上关于鼠疫的记载从不缺少,尽管人类不断进步,但那些古老的瘟疫从未被赶跑。加缪的《鼠疫》和迟子建的《白雪乌鸦》写的都是抗争鼠疫的故事。但与《白雪乌鸦》那种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不同,这本书的阅读是从乏味开始的,慢慢的,乏味感越来越强,看书名时的神秘感已荡然无存。渐渐怀疑那些褒奖此书者叵测居心。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个明明可以粗声大气说话的人非要压低再压低嗓音,又或者明明是声嘶力竭都不过分偏偏又细弱如蚊,明明是该悲愤同情或者惊恐,可真实是只有压抑压抑!</h3><h3> 直到第三部第四部,才渐渐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在世界文坛有如此高的地位了。作者如一位哲学家,甚或先知或人类精神导师,深刻而豪不留情面地剖析人性,把人的自私软弱愚昧一一剥离外衣放到阳光下炙烤,同时也把人的善良勇敢抗争毫不掩饰地释放出来。至于说,使用文字或什么写作手法,只需看看描写检察官的儿子受“虐”那段就明白了,作者的前几篇章的平淡无奇的叙述,是有意为之,更显其文字的炉火纯青。</h3><h3> 这本书任谁读了都很难心情平静。不由得你不“杞人忧天”。</h3><h3> 根据医书所载,鼠疫杆菌永远不会死,也不会消失,他们能在家具衣被中存活几十年,在任何可能的角落里躲藏悄悄变异强壮并耐心等待。下次鼠疫光顾时,人们该怎么办呢?每一次瘟疫肆虐前人们总是认为当下的医学或社会组织的能力都足以应对,但结果却是人们再次为人类的狂妄无知而付出惨重的代价!《白雪乌鸦》里等到严冬的到来,疫情才疲惫继而溜走,《鼠疫》里也是要到最严寒的一月,或者再加上曾经屡次失败的血清,瘟疫才退让。前些年的非典呢?人在灾难中到底学到了什么呢?如果瘟疫真的再次肆虐,人们该如何应对?我能想到的办法就是“离群索居”,傍山而居。</h3><h3> 鼠疫最可怕的可能不是死亡,而是啃噬人们对生的信仰,以及那无时无刻不被碾压的尊严。但多数情况下,人们并未绝望 ,人们安慰自己的话就是“总有比我更受束缚的人”。然而,这也是唯一可以安慰一下的想法。</h3><h3> 其实,人类与苦难抑或死神的抗争从来没有真正胜利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人的内心中值得赞赏的东西远比要唾骂的多!</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07《寻找家园》高尔泰</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不知道什么缘故,读这本书时曾让我老泪纵横……</h3> <h3><br></h3><h3> 随便写几句吧,谈不上读后感更不是推荐词,因为相比此书,其他语言就苍白无力了。</h3><h3> 1. 高尔泰不是作家,但其文学底蕴文字功底不输国内当前任何著名作家。《家园》中的每一篇都堪称一流散文!选几篇放入中学教材或拓展阅读材料未尝不可!</h3><h3> 2. 高尔泰本是画家,从小心属自由画界,但自认不是正路牲口;是美学家,但美学没有给他任何好事,苦难倒是如影随形。是哲学家,但始终是被打倒的那一种,历次运动无一幸免。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写出来的东西一定不俗。</h3><h3> 3. 高这个人有钢铁的意志,倔强的个性,耿直的肠子,无畏之胆量,赤子之纯心,更多的是,一肚子不合时宜!可贵的是透过文字可以直观其心!</h3><h3> 4. 如果这个暑期我只能选一本书,我应该选这本《寻找家园》,本来是买了几本送给朋友,因其质量和“厚度”好过之前的那本老朋友送我的简本,所以留下一本。早就惦记着要再读,假期有空再次重温,依然受到深深地触动。好书不输时间。</h3><h3> 5. 真心期盼朋友们看看这本书!</h3><h3> 6. 《没有地址的信》这一篇最是牵肠挂肚,但我不敢或不愿先看,留待最后看,看了还是忍不住……</h3><h3> 7. 我并非认同作者的所言所想,甚至觉得过于偏激,太过自我。但是,我的确喜欢他的文字。</h3><h3> 8. 还有一句题外话:</h3><h3> 德国总理默克尔说:“每个德国人都必须反思自己在过去的作为和不作为。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德国正视历史的做法是对的,可以让后代不重蹈覆辙。”</h3><h3> 9. 向正视自己国家民族历史的人士致敬!</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08《候鸟的勇敢》迟子建</h3> <h3><br></h3><h3> 这是一部清丽的小说,也是一个简单干净的童话。</h3><h3> 打开书,看到第一句话,“早来的春风最想征服的,不是北方大地还未绿的树,而是冰河。”我就知道,这又是一本拿得起放不下的书了。全书最后一句“他们很想找点光亮,做方向的参照物,可是天阴着,望不见北斗星,更没有哪一处人间灯火,可做他们的路标。”至此,故事讲完,但听的人却不愿就走。</h3><h3> 这是一个讲述候鸟的故事,顺便讲了讲候鸟人,顺便也说了说守护候鸟的人,顺便的,讲了讲人性的善恶,人的渺小与狂悖,自然的浩瀚与宽容,人与自然的冲撞与和谐,也顺便讲了讲尘世污秽和理想境地,还有就是讲了一个童话……</h3><h3> 这本书其实就是一个童话,给大人们看的童话。</h3><h3> 简单的,干净的,清清爽爽的。</h3><h3> 如果说迟子建的作品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思无邪!无论是管护站研究站还是娘娘庙(别定为宗教信仰吧,苦命人藏身之处而已),无论是林业局瓦城或者南方,其实都只是栖身之所,心有时跟着,有时又被弄丢……读一读吧,带你走近一片纯净的山林。</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09《第七天》余华</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余华和他的《第七天》,在我看来,至今无人超越!</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10《理念的力量》张维迎<br></h3> <h3> 《理念的力量》无疑是一本好书,认为是好书并非因为完全赞同书中的观点,而是因为它能启发你更多的思考。这本书我要推荐给朋友们、同事们,理由如下:</h3><h3> 1. 公民思想普及读物。本书要传达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都是在理念的推动下出现的”。理念从哪里?“自由市场”!普通人的理念比精英的理念更重要。这本书不是简单地讨论经济问题的书,而是社会的问题,全民的问题。作为公民,应该有所了解。</h3><h3> 2. 可以自由地读。全书24章,随便从哪一章开始读都可以。</h3><h3> 3. 真敢说话。不去判断其言论对与错,但作者的人品一流,就是真脊梁硬骨头,很多话那是我们公开场合不敢讲的,私下场合也不敢说的。</h3><h3> 4. 思想深刻。你看看就会有同感。</h3><h3> 5. 洞见未来。可以预见一下未来中国的变革之路。</h3><h3> 6. 网络热议。近日张维迎与林毅夫的“大辩论”吸引了众多国人关注。建议多方面了解二人的想法主张。</h3><h3> 7. 茅于轼先生很看好他,是他的伯乐。</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11《活着》余华</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读这本书时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就是,心揪着,想落泪,但是,得憋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12《应物兄》李洱</h3> <h3> </h3><h3> 《应物兄》这本书值得推荐。书很厚,上下册两大本,近85万字,需多费时日才能读下来,君不妨也来几个通宵达旦?!</h3><h3> 1.如果用一个词替换书名,那就应该是“脸谱”。</h3><h3> 2.书中每章皆以开篇头一个词做标题,仿《论语》。文中故事也与儒家与论语与当代儒学“研究”者缠缠绕绕着。</h3><h3> 3..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的读后感,那就是,一枕黄粱梦,斯文值几分!如果用一个词语,那咱生造个歇后语吧,即,中国古典建筑美学精髓——( )。</h3><h3> 4.小说里人物庞杂,各色人等三教九流。大学者,大教授(最多,主体人群),高校校长,研究生,博士生,天才,怪才,蠢才;高官,贪官,纸牌官;富商巨贾暴发户;和尚,花和尚,假和尚,富豪大和尚。小偷,地痞,二流子。中国人,美国人,假洋鬼子,真华侨,假华侨。当然也有大师,教育家,科学家,真正师者。有些嘴脸也许你早已见识,或正在体验,或再也不愿见,只是这些假戏真戏每天都在上演。有些面具也许你的生活里习以为常,也可能并不多见,那就好好嚼吧嚼吧。看看这些自以为聪明之人的“一出好戏”。</h3><h3> 5.这本书描绘了在背向僵直群山脚踏长长玻璃栈道,带着面具舞蹈的一群人,几阅尽知识分子众生相。</h3><h3> 6.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相互变异的方式洋洋洒洒杂陈铺叙开来。为此,作者还特意在开篇就描述了应物兄与自己对话,自己听见自己“说”看见自己“做”明白自己“心”。但恰恰是这“两种视角”在转换推拉过程中常常“迷失”了,令读者很难“通透”,读来总是不舒服,难以顺畅。</h3><h3> 7.虽说是以第一人称口吻叙事,但作者没有采用单线索链条式结构“安排”人物出场,而是采用“蛛网式”辐射呈现,这有情可缘,因为人物过多,但是,这种线索扯拉的形式与本文叙事视角有冲突,所以令人感到线索混乱,每个线头扯起来不是那么紧,线头断处又不是那么干脆利落,织就的东西也就难以成为上乘锦缎。</h3><h3> 8.全篇围绕“太和院”的筹建为主线展开,以迎候大儒程济世为核心事件轰隆轰隆推开展开。这么高层次的事,没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是难以读下去的!</h3><h3> 9.这本书,像一首叙事长诗。开始是娓娓道来,继而是深情款款,然后是嬉笑怒骂,接着就是若有所思,700页之后,感觉就是,喃喃自语,再后来是,絮絮叨叨。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前面大部分是在揭露,揭露人性,揭露本性,揭露丑恶嘴脸。后面呢?后面突然转向,要昭示真挚而伟大的爱情?要弘道人世里“似有若无”的真善美?而后又堕入红尘,腌臜世界,你哪里可逃?其不知,没有纯粹的真,没有纯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美。真善美只是宇宙万物中的点点滴滴,寄寓在芸芸众生心底里的闪念间……若偏要“提纯”,偏要剥开了细细去看,那便失去本性了,就好比出土的稀世文物,一揭开“面纱”,顷刻间“灰飞烟灭”。</h3><h3> 9.读至全书尾声,我仿佛听到应物兄回答应物兄的那句话,他是应物兄,他还活着……是的,人若已然走,茶岂留余温?困了就要睡,累了就歇息。因为,曲未终人未散故事还未完……</h3><h3> 10.上述文字纯属贾雨村言,理科老师不懂文学,行家们莫耻笑,兴趣而已,痛快痛快嘴罢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13《边将》韩石山</h3> <h3><br></h3><h3> 1.难得的一个好故事,扎扎实实的一本书。讲述的是明朝边关将领杜如桢传奇一生。端的是:</h3><h3>一部浩浩汤汤家国史,一首荡气回肠边塞诗。</h3><h3>一枕金戈铁马男儿梦,一波缠绵悱恻情恨劫。</h3><h3> 2.书中铺展着边塞长卷,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一幕幕沙场光影,摄人心魄,大漠风扬,气势恢宏。更有无可奈何,怎忍物是人非,恁地也令人唏嘘喟叹。</h3><h3> 3.掩卷遐思,一威武边将跃然而现。拈下几句以记:</h3><h3>独挽一弓千羽生,大漠孤烟愁亦浓。</h3><h3>无边旷野吞落日,山叶无霜也尽红。</h3><h3> 4.初次听闻“唐诗宋词明边策”。深悟:战不如防,防不如和。和不如通,通不如同。</h3><h3>略显不足:叙述冗长拖沓,愚以为50万字缩至30万字足矣。人物深度不够,语言多为浅白。线索深埋不足,情感冲力稍弱。相比《山本》似还差了一个层次,更难以与名家相比。</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14《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h3> <h3><br></h3><h3> 这是我2018年看的最吃力的一本书,常常要回头重读,章节过后还要简单梳理,否则就“不知所云”。即使这样,也耗时较多,40万字的书竟然断断续续地读了一周还多。遗憾的是作者多处观点我都持反对意见,不接受。他的论证方式有些我也不赞同。举的一些事例也比较片面。特别要指出的是,对于中国大陆的视角,他关注的时间主要是20世纪末以前,核心关注点也就是90年代之前几十年。这就造成“短视”与“片面”。要知道90年代后期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变化之大堪比“建国初始”“改革开放”。当然,那时书已出版。</h3><h3> 但是,如果你能够耐下心来读一读,那么相当于给自己洗洗澡了,身体表面的污垢尽除,一身轻松!</h3><h3> 如果你还能时不时地有所触动,那么真是见效果了,好比春天郊游,看到春意,心则放飞。</h3><h3> 如果你真能自我反思,或者敢于直面自我之丑陋,甚或不惧刮骨疗毒!那么,估计你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了,到那时,人格必然盛开!</h3><h3> 如果能够在个人文化自觉自强的基础上奔走呼号,唤起国人文化觉醒,那真是令人敬佩至极。对此,我则可望而不可及!</h3><h3> 这本书,我还要找时间重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15《山本》贾平凹</h3> <h3> </h3><h3> 如果假期你只选一本书看,那就选《山本》吧,不会令你失望。</h3><h3> 该书500页50万字一气呵成,不分章节,一叙到底,宛若沉沉的梦,梦过几十年,梦醒似初睡。</h3><h3> 语言恁地直白,毫无修饰,毫不违和。没有什么大段情感描写,但那情和爱热烈而澎湃。没有多少抒发感怀,但平实的一字一句中都透着浸凉气息。</h3><h3> 描述太过冷酷,战场硝烟杀人放火摧残人性的一桩桩事都那么冷冰冰地道来,瘆人啊,直冷的人战栗不已,牙颤心也颤。就连对“游击队”的描述也伤人心,咋就不顾及咱们红色革命先驱的形象呢?我甚至都怀疑真实性,或者书里所说的游击队根本不是我们认为的游击队。书里那个都是假的,借个名而已。</h3><h3> 光怪陆离而不觉。能和动物鬼神通灵的预见未来的周一山,脚印👣仓金金蟾转世的陆菊人,各种怪异诡谲的动物,你明知道是“胡扯”,可就是被这“”狐言“”所迷住了。</h3><h3> 巍巍秦岭上,一部人吃人的黑暗史啊,也是一场追求光明的抗争史。即便是岭上的固若金汤的涡镇,也同样逃离不了历史漩涡。</h3><h3> 摘录两段话吧:</h3><h3>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人一生的劳碌,就是日光下的劳碌。万物令人困乏,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已有的事,后必再作,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是没有打仗了……人们都在一起生活着,是邻居,是同族,是亲戚朋友,可谁又顾及了谁呢,沙握起来是一把,手松开了沙从指缝里全流走,都气势汹汹,都贫薄脆弱,都自以为是,却啥也不是啊。”</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16《逝年如水》周有光</h3> <h3><br></h3><h3> 1.这是一位112岁历经晚清北洋民国新中国“四朝”屡次“受难”的老人的口述。之前零零散散看过他的一些文章,早就无比敬仰。今年,在“上帝总归还是记起”这位老人之后,我就决定一定要完整阅读这厚厚的一本自述传记,因是崇敬也是怀念!</h3><h3> 2.这是享誉海内外的语言学家(中国拼音之父)文学家经济学家的胸怀坦荡的声音!是那么地朴实无华,就如邻家老爷爷讲的妙趣横生的故事。</h3><h3> 3.这是一位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思想者对中国百年历史的真实而深刻地述说。没有遮掩,无需夸张,铁骨铮铮!</h3><h3> 4.这是一位与老伴(当年合肥四美,连襟是沈从文这些大家)相濡以沫70载的情种!用一生守护曾经的一诺,诠释着情比金坚!</h3><h3> 5.这是我所听闻的最为豁达之人,“有趣味”是他看待这世这人的最佳视角。</h3><h3> 6.这是一棵大树,如同老人家居所院内那棵百年老树一样,历经沧桑,但荫蔽大众,泽被后人!</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17《随园食单》清•袁枚</h3> <h3><br></h3><h3> 已过不惑之年,读书逐渐成为自我休闲之道,无功利之求更无非做不可的压力。更多的是随性而选随心而读。窃以为处安身立命的专业所需书籍需精磨细研外,其他的书皆可根据喜好深浅自定。</h3><h3> 就如《随园食单》,可以说是闲书一本,当然也可以看到其中的托物言志。</h3><h3>但,更多的是看出所谓的文明人的“矫情”,文化人的情怀,清高者的个性,不羁者的洒脱。</h3><h3> 在须知单中他开宗明义地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在戒单云:“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作戒单。”这些都颇能引起共鸣。</h3><h3> 其实,袁枚最为人熟知的应为其诗文贡献,比如《随园诗话》。随园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杂兴诗》里描写随园是:“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据说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诗情画意,令人想往。</h3><h3> 还有高中语文课本里的《黄生借书说》里那几句常拿来调侃的名言,“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h3><h3> 值得敬佩的,还有袁枚的爱民,个人非常羡慕其受民拥戴。(以下摘自文献)乾隆五十三年,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到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h3><h3> 当然,最羡慕的还是袁枚的洒脱和通透!</h3><h3>先生24岁中进士,随后入翰林。33虽辞官,50多年的随园闲适的生活。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袁枚对曰:“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h3><h3> 在《咏筷子》诗中他言道:“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古来能达如此透彻者又有几人?洒脱何其难啊!</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18《思考中医》刘力红</h3> <h3> </h3><h3> 当下,读读中医类的书有必要。今后,读读中医方面的书也很有必要。</h3><h3> 为了读这本书我做了些准备,即使如此,这本书看得也很累,等“啃”完之后,梳理一下只是认识此书精髓的一二,不是十之一二,是百之一二。但,这就足够了,因为我因此书而改变了懵懂意识中对中医的错误认识,读此书过程中常常有顿悟的感觉。我也深信,中医之济世救人无可替代,中医的哲学价值胜于其医学价值!</h3><h3> 在专业领域,对此书的观点自然褒贬不一,但这丝毫不影响此书传世的价值!出版十多年了,这本书从来不缺忠实的读者。读此书时常常为中华文明而自豪感油然而生。</h3><h3> 赵州庭前柏,香岩岭后松,栽来无别用,只要引清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