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七十年代,我终于如愿以偿的接到了入伍通知书,穿上了军装。这一年的元月初,我们新兵蛋子一起登上了西征新疆的闷罐军列。</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运兵的条件也算不上好,几十个人挤坐着一节闷罐车厢,由于是临时军列,总是走走停停,有时候一停就是几个小时。谁也不知道啥时候走,啥时候停。漫长的旅途,使人感到倍受煎熬。为了打发时间,大部分人都选择,把部队发的被子打开,一个挨着一个打成地铺,躺在被窝里,聊天讲故事或者睡觉 。沿途遇到军供站了,就有幸喝点热水,吃点热饭,如果没有赶到有军供站的地方,部队提前安排有一萝筐烙饼,可以充饥。 </p><p class="ql-block"> 当火车到兰州时,气温随着地理纬度的升高而愈来愈冷,部队开始在车厢里,给每个人都发了件军用皮大衣。再往前走,发现与我们同列火车的一部分新兵,下了火车离去。那时真的不知道要把我们拉到哪里。其实,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能够去当兵就行。</p><p class="ql-block"> 经过七个昼夜的长途跋涉,火车终于到达了乌鲁木齐火车站。部队早已经准备好了的解放牌卡车等在那里,大家匆匆忙忙爬上卡车,不知道又要把我们拉到什么地方。只好晕头晕脑地听从安排,后来才知道,把我们拉到的这个地方叫五家渠,是新兵训练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在卡车驶入训练营区附近时,部队还组织了老兵敲锣打鼓,列队夹道欢迎,一时间觉得还是挺温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到了五家渠,此时正值寒冬腊月季节,冰天雪地里寒风凛冽,呵气成霜。树枝上由于雾里的水分堆积凝固,形成了晶莹剔透的冰花,随风摇曳。爱美的女生似乎格外怕冷,早已把自己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男士们的头发、眉毛、胡子上都挂满了霜花。</p><p class="ql-block">大西北新疆的冬季,到处都是白雪皑皑的银色世界,刚到这个陌生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那么寒冷、神秘、浪漫和一点点的畏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七十年代 营房通往五家渠街区的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我们下车后,都慌忙地拿上自己的行李,跟着新兵连的班长,走进了营房。负责训练我们的新兵班长,早已经把室内的卫生整理干净,煤炉子的火焰正旺,把火墙烧得暖融融的。室温的反差,使我们忐忑不安的心情慢慢的平静下来。</p><p class="ql-block"> 五家渠 新兵连训练基地,是我们团一营的住地。营房是砖混结构住房,大概每间房有20多平方米,入住10人。睡觉的床是木板打造的大通铺,部队发给每个人一个褥子和一条毛毡。要把军绿被子和军大衣按照规定,叠成豆腐块放在铺上。</p><p class="ql-block"> 取暖的方式是传统的烧煤取暖,但是这里取暖的方法,还真的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烧火墙。其办法是在室内用土坯,砌成上下往复的烟道,最后连接烟囱,把烟气排放出来。这个取暖方式虽然比较原始,但是效果不错,火炉烧的火墙温度最高能够达到20度以上。每天的喝水、洗脸等生活用水都靠它来解决。晚上睡觉前,还可以把大头鞋里潮湿的鞋垫,放在火墙上烤干燥,这样穿上更加舒服些。</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我们刚到新兵连时,部队给每人配发了一条毛毡,铺在褥子底下。但是,有一个战友在不经意中发现,他的褥子底下是两条毛毡,他出于好奇,趁没有人时,把那条毡剪成了好几套鞋垫子,准备自己换着用。有一天晚上,他在厕所方便时,给另外一个战友说起了这个事情时,被别人听到后举报 。结果新兵连在连点名时,宣布其因为破坏装具被警告处分,这也充分说明了,才入伍不懂规矩的危害。</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新兵连训练时住的营房</p> <p class="ql-block">新疆的五家渠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北京时间的时差两个小时,在乌鲁木齐北边45公里处。夏天虽然不长,但是也非常炎热,这里的冬天是很冷滴,最低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光是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从内地(新疆人称口内)来的人来说,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刚才到这里的时候,有的人身上起红疙瘩;有的人嘴唇干裂、鼻腔干燥;有的人呕吐、腹泻、肚子痛。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其实都是水土不服的反应,大家或轻或重,过来一段时间后,慢慢的就自然好了,因为这是需要逐渐适应。</p><p class="ql-block"> 新兵连的训练是很严格的。由一个老百姓转变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是要经过一个过程。主要是有这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二是部队条令、条例、规章制度学习贯彻实施;三是基本的队列、射击、投弹等军事技能培训。经过三个月的训练,要求基本上达到部队的合格军人标准。</p><p class="ql-block"> 部队里的生活,也是很辛苦和紧张的。每周除了按照操课表,有序进行训练外,每天早晨起床后,要在十分钟内,整理内务,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放整齐,然后上厕所方便,部队上的说法叫排除故障,接着是扎好腰带,穿戴好鞋帽准备出操。</p><p class="ql-block">这一切看似简单的事情,对于一个才入伍的新兵来说,刚开始总是觉得手忙脚乱,顾头不顾脚,一时难以适应。另外一个事情是,不知道为什么开饭前,还要整队唱歌。明明知道训练后又累又饿,但是,唱歌后才能吃饭,若不认真唱歌,还要从头再来。</p><p class="ql-block">部队里面有些事情,看起来比较机械繁琐,其实是对于培养自己良好习惯养成,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每星期周末的班务会,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发言,最后还要评出一名本周表现好的同志,在星期一的连点名时于以表扬。后来发现,以前不喜欢说话的人变得越来越会说话了;以前不太会写信的人,由原来一封信半页纸就不到,到后来发现他能够写两页纸的私信了。记得有个战友在写乌鲁木齐的“乌”字时,多了一点,写成“鸟”鲁木齐市,当时一些新兵的文化程度确实不高,这个事情竟然成了一时的笑谈。那时经常说解放军是一座大学校,真的是很锻炼人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队列训练的内容,从徒手队列到持枪队列,特别是托枪拔正步,一天下来腿疼脚肿,还真是意志和毅力的考验。我们在电影大阅兵中看到的,仪仗队的严苦训练,真实情景模式是一样的,只不过仪仗队的要求更高更严。最使我忘不了的是,有一天下午的队列训练结束后,在新兵连长做当天的训练讲评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大汗淋漓,刚好连长的讲评结束,我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里,当时如果再迟半分钟,那肯定会晕倒。由此可见,自己的体力透支也是相当的严重。</p><p class="ql-block"> 不仅仅训练的强度大,那时的后勤工作也没有得到好的保障。由于新兵连是一个临时单位,经费来源不足,新兵的饭量也比较大,新疆的冬天本来就缺乏蔬菜,新兵连的蔬菜更加是捉襟见肘,上级配送的大白菜和包包菜(新疆叫莲花白),在不到两个月内就没有了。怎么办,新兵连长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天的食普都是一样东西,即:主食是发糕(玉米面添加糖精)蒸熟,然后犁成现在的蛋糕型状),菜是盐水煮黄豆,喝的饭是玉米粉糊糊汤。这样的伙食持续了月余时间,那时的生活条件确实是相当艰苦的。</p><p class="ql-block">说起这个事情的时候,还真的有人坚持不下去了,我们有一个老乡就当了一次逃兵。据后来了解,这个老乡在当兵前,是大队里的东方红拖拉机驾驶员,那时开拖拉机可是个吃 香的活,给哪个生产队犁地,人家都会巴结着吃吃喝喝,同时也很有面子。怎料想部队的生活条件是那么艰苦,真正当上了兵的时候,觉得事情莫过于如此,生活的反差太大了。他悄悄地跑到火车站,准备回家,部队的领导当时很着急,终于在他没有上火车前把他给找了回来。由于是新兵,部队当时批评教育后,宣布口头警告处分而草草了事。</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的春节,是在新兵连简单愉快的度过的。上级部门给我们送来了一些猪肉,另外还有一些马肉,这对于我们来说,也属于比较稀罕的食品,春节期间的伙食还是得到了改善。</p><p class="ql-block"> 三个月紧张的新兵连生活,在严格的要求中不知不觉度过。特别是在两个多月后的一天,我们终于佩戴上了鲜红的领章和帽徽。这才成了一名真正的军人,那种的感觉到现在都没有忘记。</p><p class="ql-block"> 那两天总是盼着星期天,在休息时间内,我给班长请假后,立马和要好的战友直奔五家渠照相馆,拍照了一张入伍以来的第一张照片,寄回了家乡。父母收到后又放大加洗了几张,加在镜框里,摆放在客厅里明显的地方。那时候想照个照片也不是那么容易,必须到照相馆拍摄,并且还是黑白照片。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许不太了解当时的情况,因为现在随便用手机就可以拍摄上传。时代的发展历程,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的想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家渠这个地方,现在说来我还是真的有点不解之缘。当新兵的时候,第一步跨入新疆这片热土的地方,就是五家渠。那时在新兵训练三个月,虽然新兵训练结束后,我到了乌鲁木齐警备区的军营,但是,在第二年,我又回来到团里的一营农场(五家渠)挖大渠(排碱沟)一个月;第三年上级又让我参加轮训队(教导队)在五家渠培训两个月。在三个年头中,合计有六个月时间,在五家渠这个地方工作生活,真的是一生中难以忘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我记得七十年代后期,五家渠基本上就一条街道,好像是现在的人民路。星期天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邮电所、商店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农六师的八一俱乐部,可以说是五家渠的地标建筑。因为我们刚到五家渠的时候,农六师的领导还安排了一场对我们新入伍军人的慰问演出活动,子弟学校的师生们,演唱了《洪湖水浪打浪》等经典歌曲,还有那漂亮的苏联式俱乐部建筑,一直都留在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但是我最近才知道,由于五家渠发展的需要,八一俱乐部已经在2001年被拆除,闻悉此消息,令人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现在的五家渠市文化广场中心,三角火炬的地方,就是原八一俱乐部旧址所在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营房旁边,这个一年四季自然流淌的泉水,是我们饮水、洗衣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八一俱乐部曾经是农六师政治文化中心的象征。六师的各种重要大会,都在俱乐部召开。放电影和各种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都在八一俱乐部举行。八一俱乐部,给六师职工群众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介绍 ,在解放军进军大西北的时候,解放军6军17师是当时进驻五家渠的部队,也就是电视剧《亮剑》原型王近山将军曾经率领的那支英雄部队,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战功显赫,彰显了中国的军魂、民族魂,是一代天骄。这支部队英雄辈出、骁勇善战。五十年代初,遵照命令就地屯垦戍边,改称为生产建设兵团农6师,是中国军人的特殊奉献,五家渠是一个具有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八一俱乐部是1957年上半年,由时任农六师师长郑云彪,副师长姜胜、韩吉隆,政治部主任赵予征等集体研究决定修建的。那时资金紧缺,运输困难,一切都靠自己动手,到南山伐木,靠马车爬犁运木料,靠自己烧砖施工。</p><p class="ql-block">每逢节假日,八一俱乐部张灯结彩,歌声飞扬,成为五家渠最繁华热闹的地方。凡到五家渠来的客人都要到八一俱乐部转一圈,多数都要在门前留个影,八一俱乐部伴随着五家渠人从1959年建成到2001年建文化广场时拆除,经历了42个春秋。</p><p class="ql-block"> </p> <h3>五家渠沧桑巨变,现代化城市街景。</h3> <h3>五家渠璀璨绚丽多彩的夜晚</h3> <p class="ql-block">我通过媒体了解到,特别是2002年设立县级五家渠市以来,这里的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环境优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五家渠这座乌鲁木齐市美丽的后花园,发展前景非常值得期待。尤其是该市的军垦文化、将军文化、知青文化、郁金香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发展潜力巨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