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老师的小本本

罗维伦

<h3>  我认识雍景明老师是在1975年。</h3><h3> 1975年,文化宫的几支队伍——话剧队、京剧队、曲艺队、合唱队都在招收新成员,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一片蓬勃景象。我那时刚从部队回来,搞忘了是怎么得到消息的,出于对话剧的热爱,于是想去话剧队报名。我父亲带着我找到文化宫一位领导带去找到雍老师报名,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雍老师。</h3><h3> 当时旁边的一间教室里京剧队也正在报名,他们的报名方式就是“唱一段”。我父亲是一个老票友,挺以我为自豪的,就让我去唱了一段沙家浜的“朝霞映在阳澄湖畔”。操琴的老师上厕所去了,他的副手给我拉琴。刚唱了两句,琴师回来了,听到这么正宫正调的唱腔,赶紧从副手手上接过琴拉了起来。一曲唱罢,京剧队的老师们非常高兴,表示愿意接收我为新成员。但我还是愿意到话剧队,就这样,我成了话剧队的一员,也认识了杨康、诸锡年、张蕾、徐传凯、陈国安……等老师,和他们成了好朋友。</h3><h3> 话剧队的活动场地是在露天舞台。雍老师在那里给我们讲课排练。有时候不排练,就在露天舞台旁边楼上雍老师的家里听他聊天,“锑锅换底”。说是聊闲天,其实在这当中也给我们传授了很多表演的经验和诀窍,让我受益匪浅。比如他讲到他曾经在一部剧里演一个很小的角色,一个没有一句台词的乞丐,坐在城墙跟的一张破席子上。几声锣响,差人上场赶众人下场,大家一哄而散,就这么点戏,,下了场也就完成任务了。但雍老师在这个小角色的一点点出场时间里也“抠”出了一点东西(他经常用右手食指做着“抠”的动作给我们讲演员要在角色人物里“抠”戏)。既然演的乞丐,这床破席子就是他的全部家当,每天要靠他睡觉的,所以他设计跑了两步以后又反身回去抱起那床破席子再跑。导演看了觉得这个设计很好,保留!这样,这个小角色就在舞台上多争取到了几秒钟的时间。这个例子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表演中我也注重了合理使用道具。</h3> <h3>  </h3> <h3>  上面是电视剧《雾都》里的一场戏,剧本没有关于道具的提示。我是根据现场的情况,设计了轻推麻将牌里的“發”表示升官发财,弹过去“白板”表示下场要洗白。导演看了觉得很好,特地加了两个特写镜头。</h3><h3> ~~~~~~~~</h3> <h3><br></h3><h3><br></h3><h3> 雍老师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随身的一个神秘的小本本。那个本子简直就是一张联络图,上面记着全市各单位厂矿里文艺人才的名单,不晓得到底有好多。每到要排一个大戏的时候,他小本本一翻,就能找出合适的人来。</h3><h3> 我记得成功完成排练并公演的大戏第一个是《抓壮丁》,雍老师小本本一翻,找来了肖化演王保长,那真是活灵活现。因为经费紧张没有钱,服装道具很多都是因陋就简。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成功的演出了好多场。</h3> <h3>《抓壮丁》剧照。参演者有肖化、罗维伦、曹登愚、杨德渝、罗泰林、石道明……</h3> <h3><br></h3><h3><br></h3><h3> 还有一部大戏是《豹子湾战斗》。雍老师把他的小本本一翻,找来了原海政文工团回来的李崇义老师和后来到了重庆话剧团的郑梅竹老师主演。参加演出的有我、杨康、陈国安、诸锡年等。还有一些人,想不起来名字了。大家认真的训练(剧中有刺杀比赛的戏,我担任了刺杀教员),认真的排练,终于成功公演。这部戏是在重棉厂礼堂演出的,受到重棉厂广大职工的欢迎。遗憾的是演出的场次不多,没有过到瘾。更遗憾的是没有照片留下来,不能跟大家分享。</h3> <h3>  粉碎“四人帮”后,有一部以“四、五事件”为背景的戏火遍全国,就是宗福先写的话剧《于无声处》。很多专业的、业余的剧团都在排演这部戏,其风头之劲赶得上样板戏。重庆工人话剧团也排演了这部戏。这次跟前面说的那几个戏不一样了,是由市总工会拨款,财大气粗了。雍老师又把他的小本本一翻,调集了最强的班子,我把他列在下面:</h3><h3>导演:</h3><h3>邹 速~原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h3><h3> 李崇义~原海政文工团</h3><h3>演员:</h3><h3>欧阳平~冯泽民(原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h3><h3>何 云~A高玉君(重庆铁路局)B杨晓韵</h3><h3>何是非~崔明礼(原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h3><h3>梅 姨~刘 璐(原思茅军分区)</h3><h3>何是非妻~彭老师(原煤矿文工团)</h3><h3>何 为~罗维伦(原达县军分区)</h3><h3> 看看这个阵容,实力不让重庆话剧团。这才是重庆工人话剧团,这才是重庆工人话剧团演的戏。雍老师则全力做好上下联络沟通和保障工作,保证了排练和演出的顺利。我们带着这部戏下基层,到区县,进厂矿。有时在礼堂,有时在露天舞台。时值重庆的冬天,演夏天的戏,穿一身短打,冻得瑟瑟抖,还要做出热得很的样子,真是说不出的辛苦。凭着大家心里的一团火,几十场演下来没有一场有失误。</h3><h3> 后来为了配合“新长征”的宣传,我又参加了雍老师受命组建的宣传小分队。他的小本本一翻,找来了金钱板大师李国仲老师,西师的大提琴胡老师和其他一些人,又是一圈全市巡回演出。</h3> <h3>  每一次雍老师把他的小本本一翻,我就要认识一些新的朋友,参加一些新的演出活动。而在雍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中日合拍的电视剧《望乡之星》当群演,则是我进入影视剧拍摄的开始。</h3><h3> 几十年时间里,雍老师不知疲倦、兢兢业业地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不间断地培养舞台新人,即使退休以后仍不停歇,继续培养从厦门带回来的一批学生和后来单独到他家里去学习的学生,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今作此一篇小文,以表对雍老师的怀念之情。</h3> <h3>  说明:因为几十年的时间太长,我又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所写内容全凭脑子里的记忆。有好多朋友的音容笑貌已经浮现在眼前,可就是想不起来名字,有所遗漏在所难免,得罪得罪。恳请大家不要骂我,我真不是有意的。我的文字也说不上“功底”,写得杂乱,恐难入诸位法眼。唯一可以自我安慰的是所写内容绝无编造,绝对真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