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文化遗产——滚龙连厢

易欣悦

<p style="text-align: left;"> “滚龙连厢”又名莲湘,是湖北省恩施市宣恩县李家河镇源起并传播的一项土家族民间舞蹈,因其同持连厢和莲花落子舞动而得名,其“滚、翻、弹、跳”的表演内容,“古拙,新颖,独特,活泛”的表现样式,有着极高的研究与艺术价值,<b>被誉为“民族舞的瑰宝”!</b></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滚龙连厢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技术性高于审美性的原生态滚龙连厢,其产生于上世纪30-50年代,是具备典范性的舞蹈,这类舞蹈最正宗的舞法仅被少数人所掌握;第二种是运用原生态滚龙连厢元素创编的舞蹈,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快速繁盛起来。</h3> <h3>  舞者手持一根长约1米、两头镂空后镶入铜钱并挂上红绸的竹杆,轻松灵活地敲击身体各个部位,使其发出清脆的金属撞击声,同时配以轻松明快的调子、通俗易懂的唱词,表演起来动作或劲爆粗犷,或优雅柔美。 2009年,“滚龙连厢”被列为<b>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连厢</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连厢历史起源,它的前身是一种戏曲表演形式——连厢,<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连</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厢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宋朝末期,在那时已经有了连厢的词谱:“宋末,有安定郡王赵令畸者,始作“高调鼓子词”,谱《西厢》传奇,则纯以事实谱词曲间,然犹无演白也。”</span></h3> <h3><b>  侯安星</b>,滚龙连厢第二代传承人,宣恩县李家河乡冉大河村人,县公路段退休工人,现年已70多岁。侯安星从小喜爱文艺,十几岁就师从周树庭学打莲厢和莲花落,逐步将周树庭的滚龙莲厢全套技艺学练成形,得到周的肯定和推介。退休后,他也展现出了打莲厢的才艺。</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执法和舞法</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其执法和舞法有:执棍、捏棍、三六棍、一四棍、捏板、二拍花、仙女摘花、雪花盖顶、拦腰捡柴、跑马射箭、铁拐李、转身花、太公钓鱼、黄龙缠腰、地盘龙、三点头、燕子衔泥、鲤鱼板子、懒龙翻身、地盘子、跳龙门、旋磨心、双打手掌花。</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服饰</h3><h3> 滚龙连厢服饰与土家族民族服饰为主,男女式样有所区别,男艺人因年龄的不同所穿服装略有差异,老年男性多包黑色头巾,穿长袖对襟上衣,穿着裤脚较短且肥大的长裤,服饰颜色以青、蓝、深红、黑色纯色、暗色为主。青年男子多不包头巾,穿长袖和无袖对襟背褂,裤子与老年男性一致。</h3><h3> 女不包头金,穿满襟上衣,绣满各种彩色的花纹,下装由于动作限制穿裤装较多,较少穿裙装,全身服饰镶以宽、窄花边,颜色较之于男子服饰明亮得多,多用天蓝,粉红,大红,亮黄等亮色系。</h3> <h3>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李家河这个占地面积小,位置偏远的小城镇,得到了全方面的保护。其道具组合之新颖,舞动之独特,是众多民间舞蹈所不能企及的。土家族滚龙连厢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为传统小镇注入时代活力。</h3> <h3>  当代滚龙连厢发展多元,价值多样,在舞台、课堂、民间三大多元发展道路中传递了丰富的舞蹈价值。</h3><h3> 而如今,滚龙连厢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有着诸多问题,比如舞蹈语言风格化的弱化;大众健身选择多样化,传承人处境艰难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人类的共同宝藏,是各族人民世代智慧的结晶,而我们身为新一代的新青年,也要继续传承历史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弘扬中华文明!</h3><h3> —<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809易欣悦</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