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元曲三百首简介</p><p>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道,成为中国古代文人聪明才智的见证。元曲盛于元代,它不同与唐诗宋词的典雅瑰丽,而是大量使用口语方言,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以其广阔的题材、独特的风格,以及直白押韵的语言,深得历代文人的青睐。本文选取元曲代表作三百余篇,集注释、赏析为一体,将元曲艺术的精粹尽显书中,值得广大读者慢慢赏读。</p><p><br></p><p><br></p><p><br></p><p>资料来源:古诗文网、古诗词典、古文岛、百度文库、古诗词名句网、百度百科、查字典诗词网。</p><p><br></p><p>整理:愿你快乐。</p><p>入声字标注:愿你快乐。</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u>注:入声字标注依据搜韵平水韵。</u></b></p><p><br></p><p>搜韵 中原音韵</p><p>https://sou-yun.cn/zyqr.aspx</p><p><br></p><p>搜韵 平水韵 总目</p><p>https://sou-yun.cn/QR.aspx</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多音字辨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畜 屋韻,入声 (chù,xù):音触。《说文》田畜也。引《淮南子》注言:田之污下黑土者,可畜牧也。</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畜 宥韻,去声 (chù):音嗅。《左传·僖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疏》养之曰畜,用之曰牲。</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br></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咽 屑韻,入声 (yè):音噎。《广韵》哽咽。《集韵》声塞也。</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咽嚥 霰韻,去声 (yàn):《玉篇》吞也。亦作咽。《谭子化书》闻珍羞之名,则妄有所咽。</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咽 先韻,平声 (yān):音燕。《说文》嗌也。《玉篇》咽喉也。</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咽繁体或异体字:咽嚥</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br></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棹 效韻,去声 (zhào):</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棹 觉韻,入声:树枝直上貌</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棹繁体或异体字:櫂</span></span></p> <p>古诗简介</p><p>《黑漆弩·游金山寺》是元代散曲家王恽所写的一首小令。这首小令先描写了金山寺雄伟壮阔的景象,后抒发自己内心游览之后的豪迈之气,想象力丰富。这首小令先运用典故,之后还采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将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p><p><br></p><p>翻译/译文</p><p>苍茫无边的万顷之波上一座孤峰矗立,天竺寺众佛寺仿佛是从一片水面上托出。金山像一只巨整,伸头从江面上满咽数杯,将江山的秀色浓绿尽行摄取。蛟龙深恐游人燃起犀角照耀出它的本来面目,兴起风浪,翻滚起巨大如屋的浪头。任它夕阳西下,而扬起船棹掉转船头踏上归途的船只穿梭纵横,我只愿好好地享受这平生未见过的壮丽奇景。</p><p><br></p><p>注释</p><p>正宫:宫调名,元曲十二宫调之一。黑漆弩:曲牌名,小令用,又名“鹦鹉曲”“学士吟”。</p><p>金山寺:也叫江天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的金山上。</p><p>岑(cén):底小而高的山。</p><p>上天竺:指上天竺寺,位于杭州灵隐山。</p><p>金鳌头:金山最高处的金鳌蜂。</p><p>“蛟龙”句:意为蛟龙在忧虑,害怕有人燃着犀牛角深入水中.照出它们的丑恶形相。</p><p>棹(zhào):船桨.此处指船。</p><p><br></p><p>赏析/鉴赏</p><p>创作背景</p><p>据王恽《游金山寺》诗注云:“庚寅岁十一月二日来游”,又后记云:“至元庚寅冬,予自福建北归渡江作此诗,未尝示人。”可知王恽在至元二十七年(1290)冬,自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北归途中游览了金山寺。因苏轼作有《游金山寺》,所以他也以此为题,追赋了这首小令。</p><p><br></p><p>文学赏析</p><p>《游金山寺》以雄浑的笔触描写了金山之地山、水、寺的纷呈姿彩,绘出了一幅宏丽的山水美景图。</p><p>“苍波万顷孤岑矗”,首句即重笔描述山水的壮观:一座耸直的孤山矗立在万顷苍波中央,这一特别的壮丽景观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原来的金山在长江之中,经历岁月泥沙的淤积而渐渐接近南岸,直到清康熙年问才与南岸接连。作者填曲时,金山尚在水中央,因而第二句描绘水中的山仍写“是一片水面上天竺”。</p><p>王恽的本意是游金山寺,此时却被阔江峻山吸引,无意入寺。在远观山、水、寺之后,他开始乘舟巡江邀游。只见高高的金山倒映在水面,遮蔽了阳光,江水显得黝黑深沉,神秘莫测。忽然江风吹来,波涛涌起,浪峰上下翻落,令人心惊。‘卣此他产生了奇特的联想:“蛟龙虑恐下燃犀,风起浪翻如屋”,一定是因为水底的蛟龙担心游人点燃犀角向龙宫窥探,才兴风作浪吓退游人。金山旁江水翻涌的雄浑景观,借由这一神奇的想象形象地展现出来。</p><p>远观近赏,景象雄浑奇妙,诗人游兴难尽,因而流连不返:“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眼见夕阳西下,众舟纷纷离去,他却任由船只在斜晖里随意飘荡,尽享这放纵山水的畅快,补偿自己生活中的缺憾。</p><p>整支曲子风格雄浑阔大,造语奇崛,写景则气势非凡,言怀则逍遥自适,以壮景写豪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相得益彰。这支曲子表现了作者怡情山水、追求逍遥自由的人生理想。</p> <p>赏析/鉴赏</p><p>起首两句的对仗,概括了诗人在园林中所望见的秋景。“庭前”和“水边”是两处代表性的地点,暗示出诗人在四处徘徊,也在百般寻觅。但秋天对于诗人实在是太无情了,这两句中的“尽”和“彻”就不留一点余地。这两个字也正是景句之眼。既然是“落尽梧桐”,诗人的判断显然是基于未尽之时绿叶繁茂的秋前情形;同样,“开彻芙蓉”,首先浮现在他脑海中的也必然是旧时荷花盛开的热闹景象。枝上萧索,水面凋敝,这现实与记忆之间的巨大反差,自然会勾惹起悲秋的心情。可明明是作者因红衰翠减而伤感,第三句却偏偏说成是红翠善解人意,因迎合人的心绪而自甘衰残。诗人的这种自我怨艾,一来反衬出心中无可奈何的悲感的沉重,二来也表现了他对园林中美好事物的一往情深。</p><p>正因为诗人将所见的秋景与自己系结在一起,才会有四、五两句的神来之笔,而在心情上发生一个完全的转折。</p><p>我们在秋天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秋风卷着落叶扑面飞来,碰到身上有时就像粘住似的,好一会儿才飘落地面。诗人此时,就有一片“辞柯霜叶”缠上了他。何以见得?因为在上文的气氛中,飞舞在空中的霜叶只会加深“落尽”的印象,唯有停落在身上的片时的流连,才有可能启发诗人新的思考。霜叶“辞柯”而依人,这本身就沟通了“意同”的两者间的联系。“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在多情善感的诗人眼中,其“飞来”完全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及含情脉脉的行为;而“题红”在其“红叶题诗”典故的原始意义上,则饱含着真、善、美的生活激情。秋天固然有萧瑟的一面,但对热爱生活的诗人来说,却同时意味着希望和奋起。这一“辞”一“就”,尽翻前案,将初时悲秋消沉的气氛一扫而空,无异化衰朽为神奇。小令别出机杼的结尾,令人拍案叫绝。</p> <p>注释</p><p>①五陵儿:指豪贵子弟。五陵,指长安郊外五座汉代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和平陵,为豪富聚居之地区,因建陵时迁豪富与其地故得名。</p><p>②管弦触水:指管弦弹奏的乐声在湖上飘荡。管弦,管乐和弦乐。</p><p>③莺花市:指莺啼花开的春色迷人之处。</p><p>④颦眉黛:形容远处的雨后春山,好像西施皱着的青黑丽眉。</p><p>⑤鬓(bìn)丝:鬓发。</p><p><br></p><p>赏析/鉴赏</p><p>创作背景</p><p>马致远用“水仙子”曲牌写了四支小令,歌咏春夏秋冬四报的西湖景色。关于这组曲子产生的过程,同时代的散曲家刘时中《水仙子》引言中有一段说明:‘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玉局翁诗也。填词者窃其意演作。世所传唱《水仙子》四首,仍以‘西施’二字为断章,盛行歌楼乐肆间,每恨其不能佳也。且意西湖西子,有秦无人之感。嵩麓有樵者,闻而是之,即以春夏秋冬赋四章,命之曰《西湖四时渔歌》。其中所说嵩麓樵者,就是卢疏斋。由此可知这几支曲是马致远与刘时中同时应卢挚之邀和作的。三作现都收入《全元散曲》,以马作最为清新活泼。</p><p><br></p><p>文学赏析</p><p>写西湖之春的诗词曲可谓汗牛充栋,然此曲别是一番情调。前三句写西湖繁华,抓住了游人在春风暖日中徜徉之感受,突出一个“闹”字,管弦、莺歌,更有花团锦簇;“不知音”二句乃言西湖春景之“宜”,即所谓“宜晴宜雨”,“宜酒宜诗”等等一西湖无时不美,无处不美;</p><p>最妙自然还在末三句,作者感受之细微与独到,是极饶创造性的。特别是末句,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春之西湖与睡足了的西施醒来之比并,真可谓神来之笔,大可玩味。</p><p><br></p><p>作者马致远简介</p><p>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汉族,元大都(今北京)人,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元代著名戏曲、杂剧作家。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至元(约始于1264)之前,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p> <p>古诗简介</p><p>《拨不断·布衣中》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通过抒写王霸之业的无用以及六朝宫殿的荒芜,表达了作者对世人所推崇的功名霸业的否定和蔑视。全曲创造性地化用唐代许浑《金陵怀古》诗句,富有新意,并具有自己的精神和风格。</p><p><br></p><p>翻译/译文</p><p>在平民百姓之中,试问那几个英雄人物,称王称霸建立功业究竟有什么用处?你看那六朝宫殿,如今长满了高高低低的禾黍;千万名达官的坟墓上,如今远远近近长满了楸树和梧树。只不过像是一场恶梦。</p><p><br></p><p>注释</p><p>⑴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拨不断:曲牌名。又名“续断弦”,属双调宫曲调。此调流行于南宋和元代。全曲六句,句句押韵。</p><p>⑵布衣:指平民百姓。</p><p>⑶王图霸业:成王的宏图,称霸的大业。</p><p>⑷六代:即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在今南京建都。</p><p>⑸楸(qiū)梧:两种树木名,既是制棺的用材,又是墓地常植之树。楸,梓树的一种。冢:坟墓。</p><p>⑹恶梦:一作“噩梦”。</p><p><br></p><p>赏析/鉴赏</p><p>创作背景</p><p>马致远早年专注于求取功名,但在长期得不到重用的情况下,他开始看破红尘,追求超然物外的生活,转而厌恶追逐功名。在这种心境之下,马致远作了多首《拨不断》无题小令,现存十五首,由于曲中有明显的叹世主旨,明代《雍熙乐府》多加上了“叹世”的标题。此曲即为其中之一。</p><p><br></p><p>整体赏析</p><p>此曲起首两句“布衣中,问英雄”,显示了两个方面的历史事实:一是历史上“王图霸业”的缔造者,尽管都被戴上了“天命所归”、“真龙天子”的桂冠(这情形就同他们失败了就被换上“贼”“寇”的帽子一样),但实际上多来自“布衣”;二是布衣们视这些幸运儿为“英雄”,并将此视为终生奋斗的最高目标。这后一方面看来尤使作者不满,故要向“英雄”们“问”上一问。第三句初看也有点似问非问。“成何用”本身便有不成用的意味。不过作者在这里实有问意,因为随后他便自问自答,并通过揭晓的答案来阐明了全曲的主旨。</p><p>“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是工整而精警的对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经·王风·黍离》)远在西周就产生过对于废宫禾黍的嗟叹。“高低”既切“禾黍”又切“宫”,“远近”既切“楸梧”又切“冢”,足见造语的警策。</p><p>这首小令,是化用唐代诗人许浑名作《金陵怀古》入曲的。许浑的原诗是这样的:“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台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p><p>从内容上看,许浑原诗首尾两联主要是抒情,中间两联侧重于写景。马致远基本上一字不动地保留了颔联两句,这两句是诗人登临时眼中所见之景,没有这两句,览古凭吊之情就失去了依据。而诗中其他各句,由于律诗与小令毕竟差异很多,保留的余地不多。在这种情况下,马致远舍其次要成分,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首尾两联兴亡之感的抒发上。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开国之君,都是出身微贱登上皇帝宝座的,都所谓的布衣中的“英雄”。和许浑一样,马致远蔑视他们,认为他们的王霸事业,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恶梦而已。在马致远看来,古今英雄争王称霸,做得高官显赫,但最终化为尘土,这如同做了一场恶梦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曲子中流露出的历史虚无感和厌世感,是元代文人作品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p><p>从艺术上看,马致远此曲对许浑原诗的化用,是有新意,有创造性的。此曲由于具有自己的精神和风格,遂能与原诗并峙,为人们所传诵。</p> <p>翻译/译文</p><p>猛然间窗外传来声声报晓,怎不叫人心头着恼?</p><p>那报晓声唤出了太阳,在云树间挂得高高。</p><p>欢情正浓,不想分别时刻已到,心头渐渐被愁意笼罩。</p><p>千金良宵,再添数刻时分,老天又何必计较?销魂时节,就是多饶一更,想来也不妨大道。</p><p>如今恩爱的鸳鸯心惊胆跳,和美的情侣分道扬镳。</p><p>叫人舍不得离开被窝,好久才懒懒地着衣下床,挨一刻一刻是好。</p><p><br></p><p>注释</p><p>①金乌:太阳。旧传日中有三足乌,故以“金乌”代日。</p><p>②扶桑:神树名。《山海经》说它高三百里,植于咸池之中,树上可居十个太阳。</p><p>③闰:在正常的时间中再增加出时间。阴阳:大道,此指道理。</p><p>④牙床:象牙床。</p><p><br></p><p>赏析/鉴赏</p><p>这首曲中的“晓起”,意味着男女情侣的“惊却”与“拆散”。起首一句点出“晓”字,就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和心绪。晨鸡报晓,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作者在前着一“无端”,在后怨一“何忙”。前者说明了“欢娱”的投入,后者则预示了“分散”的逼近。“唤却金乌,飞上扶桑”是对旭日东升的艺术性说法,也有讳言早晨来临的意味。这是作者《青楼十咏》中的一首,因为是露水夫妻,所以晓起有如此不舍。但全曲无浮浪轻薄之意,感情可谓深挚。元散曲在社会上的传播,青楼歌咏也颇起了一番作用。因此作者选上这样的题目,郑重其事地进行创造,是不该非议或奇怪的。</p><p>作者将“晓起”的“起”字仅在最后两句完成,在此前铺垫了良宵苦短、分别在即的背景,屡述了这一特定场景下惆怅惊惋、难分难舍的细腻心情,构思颇为新颖。尤其是“好良宵”、“喜时节”两句对仗,更是表现出有情人之间依依不舍的至文妙语。以后贯云石有《红绣鞋·欢情》:“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儿妨什么。”末句颇为人称道,殊不知实是该曲开了先河。</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多音字辨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隻 陌韻,入声 (zhī):音炙。《说文》鸟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只,持二隹曰双。</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只 纸韻,上声 (zhǐ):音纸。《说文》语已词也。《诗·鄘风》母也天只,不谅人只。</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只繁体或异体字:只隻衹秖祇</span></span></p> <p>翻译/译文</p><p>你在褒斜古道上冒着冰冷的大雪行走,地上泥泞湿滑走起来如同登天一样艰难。过了一年才到了吴头楚尾的江西豫章,一路上乘坐江船历经风雨。只希望你身体健康,对不平之事心里能过得去,不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钱。从今往后,只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过上温饱的山村林园生活就可以了。</p><p><br></p><p>注释</p><p>人月圆:曲牌名。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p><p>细君:特指妾。</p><p>褒斜路: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p><p>吴头楚尾:指古豫章一带。因位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而得名。</p><p><br></p><p>赏析/鉴赏</p><p>创作背景</p><p>《为细君寿》可能是魏初任江西提刑按察使时所写。他当时已是五十几岁的晚年了,乃作者为自己的妻子祝寿而写的一首散曲。</p><p><br></p><p>文学赏析</p><p>这首“人月圆”是魏初为妻子祝寿的小令,题目“细君”即指妻子。此曲话虽家常,情则半生。第一句“冷云冻雪褒斜路”,经典在“路”字;接着“泥滑似登天”一句既状写路面,也说出走路之态。“路”,一方面借喻魏初作为丈夫走马上任的官途,另一方面隐喻为妻子相伴半生的人生路。合而赏之,魏初感激妻子一直风雨相随,与他走过许许多多云雪漫天、泥滑难行的岁月。</p><p>曲句“年来又到”写刚到任。吴头楚尾连成一线的,是长江。江南水乡风景中最有象征意义的,自是“风雨江船”。然而不要轻易放过“风雨”二字,因它与披盖云雪的“褒斜路”互相呼应,暗中写出深厚的感激之情。</p><p>行歌到此,夫妻情义跃然纸上。之后展呈祝福语。“但教康健,心头过得,莫论无钱”,相信只有写给童子才用如斯闲话家常的口吻作贺雨词。</p><p>“从今只望,儿婚女嫁,鸡犬山田”写出老年夫妇的心愿:儿女成家立室,晚年门庭恬和平静,在田园享受生活。魏初较前有《水调歌头·室人降日以此奉寄》词,为纪念迎娶妻妾一周年而写的。下阕云:“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青崖集》卷三)虽然此词没有说明奉寄的是妻子还是姬妾,但字里行间表达父母对儿女幼时在膝,长大婚嫁的愿望,拿来和“人月圆”对读,可以互相比较。</p><p>此曲为作者祝妻寿之曲,情调明快,韵律自然。全曲洋溢着作者一切顺应自然、热爱生活、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心绪。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着日常生活中的哲学情趣。</p> <p>翻译/译文</p><p>译文</p><p>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官船来往频繁如乱糟糟的麻,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p><p>军队听了军队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假?</p><p>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水流干鹅飞跑,家破人亡啊!</p><p><br></p><p>译文二</p><p>喇叭锁呐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p><p>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p><p>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p><p><br></p><p>注释</p><p>1.朝天子:曲牌名。</p><p>2.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p><p>3.唢呐:写作“锁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形扩声器。民乐中常用。</p><p>4.曲儿小:(吹的)曲子很短。腔儿大:(吹出的)声音很响。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p><p>5.官船:官府衙门的船只。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p><p>6.仗:倚仗,凭借。你:指喇叭、唢呐。抬:抬高。声价:指名誉地位。(宦官装腔作势,声价全靠喇叭来抬。而喇叭其所以能抬声价,又因为它传出的是皇帝的旨意。矛头所指,更深一层。也暗示其狐假虎威的嘴脸。)</p><p>7.军:指军队。愁: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了加强对军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军队长官的行动,十分讨厌。</p><p>8.哪里:同“那里”。辨:分辨、分别。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共:和。</p><p>9.眼见的:眼看着。吹翻了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p><p>10.吹伤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p><p>11.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是宦官害民的严重后果。水尽鹅飞,“官船”就不能长久来往,这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比喻家破人亡。</p><p><br></p><p>赏析/鉴赏</p><p>主旨</p><p> 表面上引用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借物抒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p><p><br></p><p>赏析</p><p> 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这是喇叭最突出的特征,一“小”一“大”的对比中,也流露出作者的爱憎之情。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声价”即名誉地位,按理应是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就说明喇叭、锁呐的品格是卑下的。小令第三层展示喇叭、唢呐用途的另一面:为害军民,即在为官船抬声价的同时,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老百姓一听到喇叭、唢呐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小令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通篇咏喇叭咏得真切,咏得让人信服。</p><p><br></p><p> 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的借题发挥之作,是有所寄托的。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p><p><br></p><p> 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p><p><br></p><p>创作背景</p><p> 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p><p><br></p><p>赏析二</p><p> 这首散曲作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宦官装腔作势地丑恶面目,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据蒋一葵《尧山堂外记》中载:“正德间阉寺当权,往来河下无虚日,每到辄吹号头,齐征夫,民不堪命,西楼乃作《咏喇叭》以嘲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磐作这首散曲的用意。</p><p><br></p><p> 从写作上看,这首散曲可分为三层。前六句状物,其中“曲儿小”二句抓住“喇叭”,“唢呐”的特征,通过“曲儿”的“小”和“腔儿”的“大”的对比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曲儿”本来很小,很细,但是声音经过“腔儿”的放大,就能传扬四方。这里借“曲儿小,腔儿大”来比喻宦官出行的形态,讽刺宦官,貌合神投。宦官原属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倚仗帝王的宠信大摆威风。他们一出皇宫,就狐假虎威,装腔作势,气焰嚣张,先前的唯唯诺诺,奴颜婢膝烟消云散,前后判若两人。“ 曲儿小,腔儿大”最能表现宦官的无耻情态,极富讽刺性。“官船”一句抓住“乱如麻”的特点,“乱”表现了宦官酷吏 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丑恶面目。他们在河中横冲直撞,为非作歹,如入无人之境;“如麻”极言其多,更加突出其骄横野蛮的情态。官船越多,人民受害越深。“全仗你抬身价”一句指的是宦官装腔作势的丑态。“你”表面上是指“喇叭”,“唢呐”;实际上是直戳封建最高统治者,藏而不露,含而不显。宦官如此放肆,正因为有最高统治者做他们的靠山。这里作者对当权者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对宦官剥削人民欺压百姓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进一步说明社会风气的腐败。</p><p><br></p><p> 中间三句从听觉方面分别就“军”和“民”两个方面剖析了宦官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愁”是这一层的中心。“军”为何而愁?原来,明代中叶,社会黑暗,宦官当权,他们不仅是皇帝的侍从,也是皇帝的耳目和鹰犬。因此宦官在封建统治集团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惯于搬弄是非,颠倒黑白。所以,军官士兵一听说宦官要来,都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地恭维捧场,深怕万一有什么闪失, 被他们抓住把柄,遭到迫害。“民”为何而愁?原因不外乎这几种:抽丁,征税,纳捐。这些宦官“手把文书口称敕”(白居易《卖炭翁》),以王命自居,以势压人,同时表面上又装出堂而皇之,名正言顺的样子,手段阴险而毒辣。“哪里”一句依前两句而来,宦官的危害使人民闻风而“惊”,闻声而“怕”。这样,地痞流氓有机可乘,以假乱真,冒名顶替,趁火打劫。这一句是前两句的延伸和总结。作者猛烈地抨击了宦官专权的罪恶,他们把整个社会搞得乌烟瘴气,使得人人自危。揭露有力,批判深刻。</p><p><br></p><p> 如果说上面一层,作者是从整个社会这一角度来反映宦官的罪恶,那么,最后三句是从宦官对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来着笔的。</p><p><br></p><p> “吹翻了这家”是近指,“吹伤了那家”是远指,远近结合,可见范围之大,危害之大。“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这一句从危害的程度来说。“水尽鹅飞”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这里是借“水尽鹅飞”比喻民财全部被搜刮干净,人民为了缴粮纳税,已经倾家荡产,粮无粟粒,钱无分文。其次,这儿的“水尽鹅飞”跟”竭泽而渔“是同意语,作者严整地警告统治者,你们这样做,只能进一步加重人民的负担,激起人民的反抗,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寻苦果。这一层作者从广和深两方面分析了宦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讽刺了宦官在运河沿岸装腔作势,,鱼肉百姓的罪恶行径,传达了人民对宦官的恨。</p><p><br></p><p> 王磬的《朝天子•咏喇叭》托物言志,反映深刻。在结构上,全面围绕“吹”字来组织文字,言“吹”之状,写“吹”之果,绘统治者爪牙“吹”之形,吐人民群众对“吹”之恨。层层推进,有条不紊。以“乐”声来抒“愤”情,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与百姓的对立,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在写法上,运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喇叭与宦官相联系,“性发于此而义归于彼”,把所咏的物于所讽的人关合的相当巧妙,使人读后非常痛快。这首散曲取材精当,比拟恰当,很富有讽刺性,像这样针对当权者嬉笑怒骂的作品,在曲坛上是比较少见的。</p> <p>古诗简介</p><p>《南吕·一枝花·咏喜雨》是元代文人张养浩的一首曲作。是作者在陕西救灾时所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开篇“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久旱逢雨的喜悦心情,表现其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的关心。后面表示希望这大雨一连三天不停住,哪怕下得街道成了五大湖、大水淹没了所有大路,最后一句“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实为点睛之笔。这首曲子感情深挚,语言朴实无华,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形象的比喻的运用,为作品增色不少。</p><p><br></p><p>翻译/译文</p><p>为国为民,我鞠躬尽瘁、沥血呕心,</p><p>求来了这一场雨,宝贵得如玉如金。</p><p>老百姓空盼了好几年,</p><p>今天终于把大地滋润。</p><p>干枯的庄稼绿色新。</p><p>春天回来了,使万物欣欣,令我高兴;</p><p>逃荒的百姓,仍颠沛流离,使我遗恨。</p><p>老百姓呆不住了便抛家别业,</p><p>灾民们受不了时才离乡背井。</p><p>我恨不得</p><p>把遍地野草都变成茂密的庄稼,</p><p>让河底沙石都化做澄黄的金珠。</p><p>直到家家户户都生活得富足,</p><p>我也算没有糟踏国家的俸禄。</p><p>眼睁睁看着天灾成害无所助,</p><p>让我只急得白发长满了头颅。</p><p>多谢老天爷的扶持帮助,</p><p>老百姓从此没有哀叹处。</p><p>但愿这大雨一连三天不停住,</p><p>哪怕下得街道成了五大湖、</p><p>大水淹没了所有大路,</p><p>也还洗不尽老百姓这几年受过的苦! </p><p><br></p><p>注释</p><p>①祈雨:古代人们祈求天神或龙王降雨的迷信仪式。值玉值金:形容雨水的珍贵。</p><p>②沾濡(zhān rú),浸润,浸湿。</p><p>③省:通“醒”。焦枯:指被干旱焦枯的庄稼。</p><p>④恨流民尚在途:指雨后旱象初解,但灾民还在外乡流浪逃荒,作者心中引为憾事。</p><p>⑤当不的:挡不住。</p><p>⑥翻腾:这里是变成的意思。菽(shū )粟:豆类和谷类。</p><p>⑦天禄:朝廷给的俸禄(薪水)。</p><p>⑧没是处: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p><p>⑨雪满头颅:愁白了头发。</p><p>⑩赤子:指平民百姓。罢叹叶:再不必为久旰不雨叹息了。</p><p>⑾霖霪(yín):长时间的透雨。</p><p>⑿渰(yǎn):同“淹”。九衢:街道。</p><p>⒀犹自:依然。</p><p><br></p><p>赏析/鉴赏</p><p> 作者官居高位时直言敢谏、与时不合,便中流涌退、回家隐居。朝廷几次征召,他都不出来。但为了关中百姓大旱之苦,他却高龄出仕。他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救济灾民,夜晚向天祈祷,白天出外赈灾,整日辛劳,有时因念百姓疾苦而痛哭不已,四个月后便病倒去世了。关中一带百姓哀痛如失父母。作者因此受到人民的景仰和赞扬,被历史公认为好官。</p><p><br></p><p> 好官为百姓而死,坏官把百姓整死。因此中国人有赞扬好官的传统。但好官确实太少了,而且越来越少。</p><p><br></p><p> 人民永远记得为他们而死的好官,但也不会忘记整死无辜百姓的坏官,因为他们还要亲手把其中最坏的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去。</p><p><br></p><p> 套曲 〔一枝花〕《咏喜雨》,是他在陕西救灾时所作,比较真 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在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p><p><br></p><p> 久旱逢雨的喜悦心情,表现其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的关心。感情深挚,语言朴实无华。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形象的比喻的运用,为作品增色不少,艺术效果尤为显著。</p> <p>翻译/译文</p><p>在菊花开放的时候,我正好回来了。伴着虎溪的高僧、鹤林的好友、龙山的名士;又好像杜甫、陶渊明和李白;还有洞庭山的柑橘、金华的名酒、西湖的肥蟹。哎,楚大夫你可不要见怪呀!</p><p><br></p><p>注释</p><p>⑴双调:宫调名,十二宫调之一。拨不断:曲牌名。又名“续断弦”,属双调宫曲调。此调流行于南宋和元代。全曲六句,句句押韵。</p><p>⑵虎溪僧:指晋代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寺前有虎溪,常有虎鸣。鹤林友:指五代道士殷天祥,据传他曾在镇江鹤林寺作法使春天的杜鹃花在重阳节绽开。龙山客:指晋代名士孟嘉。征西大将军桓温在重阳节携宾客游龙山(在今湖北江陵县境内),孟嘉作为参军随游,忽然被风吹落了帽子,遭到人取笑,他泰然自若,从容作答,四座叹服。</p><p>⑶杜工部:即唐代诗人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p><p>⑷洞庭柑:指江苏太湖洞庭山所产柑橘,为名产。东阳酒:又称金华酒,浙江金华出产的名酒。西湖蟹:杭州西湖的肥蟹。</p><p>⑸楚三闾:指屈原。屈原曾任楚国三闾大夫。</p><p><br></p><p>赏析/鉴赏</p><p>创作背景</p><p>此曲当是马致远晚年的作品。在仕途中抑扬了大半辈子的马致远,晚年时还没有飞腾的机会,一直浮沉于风尘小吏的行列中。二十年俯仰由人的生涯,留给他的,该有多少辛酸的回忆!马致远后期散曲中,不止一次提到宦海风波,时时准备退出官场,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这首小令就作于马致远归隐之后。</p><p><br></p><p>整体赏析</p><p>此曲起首“菊花开,正归来”二句,用陶渊明归田的故事,点明自己是在菊花盛开的时节隐居山林之下,同时此处的菊花暗示了作者的高尚品格。马致远的确像陶潜那样,感到以往生活之可厌,是误入了迷途,而归隐才算是走上了正道。以下三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在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为鼎足对,一气而下写出“归来”的乐趣和妙处,将三组美好之事、高雅之人聚集在一起,极力妆点:虽然闲居野处,并不谢绝人事,不过所交往的,都是虎溪高僧、鹤林道友、龙山佳客这样的高人雅士,过的是如同自己崇仰的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那样诗酒自娱的生活,在草堂东篱之间自由自在地享用洞庭的柑橘、东阳的美酒、西湖的螃蟹,再也没有虚伪的追求利益的奸佞小人,也没有险恶的黑暗官场,也没有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这样不被世事所羁绊的田园生活,自然让人为之陶醉,乐在其中矣。马致远早期对社会的愤慨之情,突转为对官场生活的释放,对归隐生活的赞赏,玩世之情喷薄而出。对于马致远的归隐,有些友人可能不太理解,因而在小令的最后,他才用诙谐调笑的口吻,作了回答:“楚三闾休怪!”这里,一点也没有否定屈原本人的意思在内,也不是完全忘情于天下,而是含蓄地说明,当权者的统治太糟,不值得费力气为它去卖命。这是他归隐的动机所在。</p><p>此曲用典较多,但并不显得堆砌。由于这些典故都比较通俗,为人们所熟知,以之入曲,抒写怀抱,不仅可以拓展作品的思想深度,而且容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p> <p>古诗简介</p><p>《柳营曲·江上》是元代散曲作家查德卿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借自然景物来表现理想主义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首句勾画了一幅渔翁孤舟闲漂图,接着显现出天晚时渔翁在江上的感情流动的轨迹,最后以人生慨叹作结。小令妙在最后两句,把渔翁那种飘逸洒脱、悠然自得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全曲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婉转曲折、起伏跌宕的情致,颇见艺术匠心。</p><p><br></p><p>翻译/译文</p><p>烟雾笼罩下的小船自在悠闲,雨水批湿的蓑衣又被风吹干,渔翁酒醒时江上天色已晚。听鸟鸣叫,流水潺潺,乐趣恰似严子陵隐居富春山。轻轻摇着船儿驶过江湾,寒波里垂下一够鱼饵。抬头贪看月亮,不留神放开了鱼竿。回过神来,看那小船已顺流而下,荡进了蓼花滩中。</p><p><br></p><p>注释</p><p>⑴柳营曲:越调曲牌名。</p><p>⑵烟艇闲:此句写烟水之中小船静静地停泊着。</p><p>⑶关关:鸟和鸣声。</p><p>⑷富春山:一名严陵山,汉严子陵曾隐居耕钓于此,上有子陵钓台。在今浙江桐庐县西。</p><p>⑸兔魄:月亮。</p><p>⑹蓼(liǎo)花:蓼是一种水边生长的植物,花如穗,有红有白。</p><p><br></p><p>赏析/鉴赏</p><p>这首散曲是借自然景物来表现理想主义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的一则例证。曲中所写的渔翁,实际上是个科场失意的文人。失意后,他退隐江滨,但却不能割断蟾宫折桂的欲念,因而在强作闲适的同时,心灵上又挤压着沉重的苦闷。</p><p>首句勾画了一幅渔翁孤舟闲漂图。小船自在消闲,蓑衣雨湿风干,渔翁饮酒睡醒,表明看来确是一派悠然自得的气象。但仔细体味,渔翁冒雨自炊,饮酒就醉,醉则昏睡,醒则漂归,既无渔钓之意,又无赏景之心,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他胸中凝聚着难以解脱的苦衷,不然不会独自借酒浇愁、整天沉湎醉乡。</p><p>船上饮酒,醉醒已是傍晚,但闻啼鸟声与流水声交织在一起,清脆悦耳,其乐趣不减当年严子陵隐居富春山。“啼鸟关关,流水潺潺”、“数声柔橹江湾,一钩香饵波寒”,俱是清丽流美,宛然仙家境界。但此曲的渔翁仍未能不食人间烟火,“回头观兔魄,失意放鱼竿”,便显示了生活现实所给予的创伤。前时写“渔翁醉醒江上晚”,是力图表现他旷放自在的一面。如今看起来,他的“醉醒”,也不无愤世嫉俗的激烈意味了。</p><p>欧阳修有《渔家傲》词,下阕有句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此曲的结尾,很可能是受到了欧词的启发。船儿不是一直那么听话的,只要主人意有旁骛,失了操纵,便只受水流摆布。“看,流下蓼花滩”,因为贪看水中的月亮,一不留神握渔竿的手松开了,只能眼睁睁望着渔竿从蓼花滩上漂下去。这表现了渔翁“失意”的深重程度。不过作者仍把小船留在蓼花滩一带,不曾送入红尘,那么渔父清醒过来,重新提起渔竿,“乐似富春山”,是不成问题的。或许“流下蓼花滩”的对象,也可释为“鱼竿”,如宋王庭珪《江亭即事》云:“江水磨铜镜面寒,钓鱼人在蓼花湾。回头贪看明月上,不觉竹竿流下滩。”但观此曲,解作小船“流下”更胜。</p><p>这首曲中的“渔翁”是文人化了的。在元曲中,“隐逸”与“叹世”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此曲作者不过想把这两面都写到而已。清李调元就很明白这一点。他把自“数声柔橹江湾”至“流下蓼花滩”六句,统统视为“他人不能道也”的俊语。(见《雨村曲话》)</p><p>此曲解开一般闲适小令一味沉醉山水之乐的纱幕,真实地表现出科场失意文人在不得不隐逸山水时内心所压抑着的痛楚,坦诚深切,读来确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p> <p>古诗简介</p><p>《南吕·干荷叶·南高峰》,此曲从杭州名胜景色引起联想,抚今追昔讽刺昏庸的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吴越国王钱镠之流妄图于一隅苟延残喘,结果只是一场幻梦,抒发了作者对兴亡之叹。特别是“吴山依旧酒旗风”一句令人不由得想起“六朝旧事如流水”、“今人犁田古人墓”等感叹历史兴亡的诗词名句。这种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也与他曾出家为僧的经历有关系,因此使人读来沉重、悲凉,发人深思。</p><p><br></p><p>注释</p><p>①南高峰,北高峰:杭州西湖旁的两座山峰。</p><p>②烟霞洞:南高峰下烟霞岭的石洞。</p><p>③吴山:在杭州西湖东南,杭州名胜之一。</p><p>④两度:两次。指五代时吴越和南宋先后在临安建都之事。</p><p><br></p><p>赏析/鉴赏</p><p>此曲从杭州名胜景色引起联想,抚今追昔讽刺昏庸的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吴越国王钱镠之流妄图于一隅苟延残喘,结果只是一场幻梦,抒发了作者对兴亡之叹。特别是“吴山依旧酒旗风”一句令人不由得想起“六朝旧事如流水”、“今人犁田古人墓”等感叹历史兴亡的诗词名句。这种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也与他曾出家为僧的经历有关系,因此使人读来沉重、悲凉,发人深思。</p> <p>赏析/鉴赏</p><p>马致远写了二十多首“落梅风(寿阳曲)”重头小令,内容都是言情,都写得情韵绕梁。这支小令是其中之一。</p><p>这支曲子写一个独守空房的年轻女子的哀诉,放在诗歌中,便可加上“闺怨”的标题。散曲与杂剧不同,往往不需要“自报家门”,便可从曲文的情调和构思中来判断出主人公的身份与处境,这也是这首小令饶有兴味的一个方面。</p><p>“月堕霜飞,隔窗疏瘦,微见横枝”(宋杨补之《柳梢青·梅》)、“寻常一样窗间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耒《寒夜》),都说明了梅月映窗特有的动人效果。此曲的起首三句,不动声色,也描绘了月明人静时的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然而,小令的女主人公却别有怀抱,窗前的梅影不仅未使她愉悦,反而使她感到一种遭受嘲弄的意味。曲末的两句,就造成了这样的转折。</p><p>“梅花笑人休弄影,月沉时一般孤零”,是绝妙的构思。它承接了前文的“玉梅斜映”,利用梅花“弄影”、含笑的芳姿,而挑现出女主人公在长夜中“孤另”的事实。本来人自人,梅自梅,梅花即使不存在媚人的本心,至少也无“笑人”的用意,而作者却故意将两者牵惹在一起,且以此作为女子的愤言,则女主人公的孤零、悲愁,就发扬到了极点。更妙的是女子还对梅花的弄影作了进一层的推断,想到了“月沉时”,那时梅花花影随之隐没,自怜不暇,也就无法再“笑人”了。梅花“孤另”与否,其实与月色毫不相干,作者故作文心,以“痴语”的表现手段,便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女子独守空闺的深怨。全曲五句,“人”、“花”、“月”各重复出现两次,却因作者构思的婉曲,令人不仅无累赘之感,反觉愈转愈妙。小令以五分之三的句子写景作为铺垫,而于末两句力为逆折,拈出题旨,且使前时的月窗梅影由清美转为清凄,举重若轻,可谓扛鼎之笔。以梅喻人、衬人固是诗歌常法,而小令于喻于衬更为曲折奇巧,语淡韵远,确是一首难得的佳作。</p> <p>注释</p><p>①四块玉:曲牌名。入“南吕宫”。小令兼用。定格句式为:三三七、七、三三三。</p><p>②冷:凄冷,萧条。</p><p>③商女琵琶:此处暗指白居易的《琵琶行》。</p><p>④和:连,连同。</p><p>⑤酲(chéng):喝醉了神志不清。喻指酒浓。</p><p>⑥醒:醒悟,觉醒。</p><p><br></p><p>赏析/鉴赏</p><p>创作背景</p><p>自从《琵琶行》问世后,凡路经浔阳江的文人墨客都会情不自禁的怀念起一度贬谪江州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更使久滞下僚游宦他乡的马致远产生了真切的共鸣。元朝大德年间,词人隐居之时路径此地时怀古伤今,借他人之事悲自己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曲子。</p><p><br></p><p>文学赏析</p><p>“送客时,秋江冷。商女琵琶断肠声。可知道司马和愁听。”瑟瑟秋水,朗朗秋月,江滨送客,以酒饯行,歌女弹着送别的曲调,牵引出作者万般的离愁别绪,和着愁绪倾听着这断肠的曲调,时问仿佛己倒流,依稀可见当年唐朝诗人自居易贬谪江州时,浔阳江头夜送客,写下《瑟琶行》的情景。如今作者身临其境,郁郁不得志的遭遇使之对此诗产生了真切的共鸣。</p><p>“客乍醒”,是小令的收尾之笔,也是整篇的高潮,虽言“客”醒,实则主人和客人都己醒来。明写从酒中清醒过来,暗指作者从宦游生涯中醒来,产了强烈的隐归山野之心。一个“醒”字,表明了作者的醒悟,猛然意识到自己的仕途已到此为止,再在宦海沉浮已无多大意义,只有隐归山林,享受山村野趣,才是自己应该选择的道路。</p><p>词人把自己的经历、感受融迸了对历史往事的追思中,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沉浮宦海、郁郁不得志所产生的矛盾心情,这也是元代下层文人的普遍情绪。</p><p>本首小令怀古伤今,虽然篇幅较短,但辞句清淡,韵味悠长,与自居易的《琵琶行》一脉相通,表现出略带忧伤的官场失意情思。</p> <p>注释</p><p>①买臣:朱买臣,西汉会稽人。半生贫困,以樵薪为生,而不废诵书。五十岁时终被荐任会稽太守,官至丞相长史。</p><p><br></p><p>赏析/鉴赏</p><p>起首的两句对仗,把樵夫的生涯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又诗意十足。这样,就自然带出了“且做樵夫隐去来”的结论。然而,句中的这个“且”字,又同时透露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果然,作者随即便从一字句的“柴”上,生发出朱买臣樵薪故事的感想。朱买臣有两件事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一件就是《汉书》所载的:“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后来朱买臣做官回到故乡,他那再嫁的妻子自然是羞悔难当,民间因而还发明了“泼水难收”的故事。从《汉书》的记载来看,朱妻的“求去”主要起因于口角,但后人多视之为读书人因贫困未遇而蒙受的奇耻大辱,所以朱买臣丢了老婆,却反而大大增加了知名度。第二件是汉武帝在诏授朱买臣会稽太守时,说过一句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这两件事对普遍处于困顿失意的元代知识分子来说,都是颇具刺激性的。所以小令中虽只写出了“买臣安在哉”五字,却是集中了怀才不遇,富贵难期,读书无用,屈抑难伸的种种愤慨。朱买臣幸而未在“樵隐”中埋没,然而“安在哉”,也就是像他这样如愿以偿、自拔于贫贱之中的例子,如今是休想再出现了。</p><p>由此可见,作者是有意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起首两句意境颇美,之后却越来越不堪,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痛苦。而曲中的意脉又十分连贯,由“樵夫”引出“柴”,由柴引出“买臣”,由“安在哉”引出“空岩”,“空岩外,老了栋梁材”在字面上又与“樵隐”契合。</p><p>作者另有一首《金字经·渔隐》:“絮飞飘白雪,鲜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章法构思与该篇全同。既以“隐”的理想化色彩权且作为自宽自慰,又抑压不住对“未济”现实的愤懑。这种散曲留给世人的印象,恐怕就是“挣扎”二字了。</p> <p>注释</p><p>①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这天晚上,民间有挂彩灯,观彩灯的习俗。</p><p>②今岁嗟呀:今年到处都是叹息的声音。</p><p>③闹红尘:尘世热闹。香车宝马:豪华的车马。</p><p>④消乏:消沉,贫乏。</p><p><br></p><p>赏析/鉴赏</p><p>这首散曲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小令描写了往年元宵节的热闹、欢乐气氛,同时又写了写作当年元宵节的冷清,百姓的愁怨。今昔对比,反映出明代国家日渐衰败,百姓生活每况愈下的情形,对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对官府的残酷统治表示强烈不满。</p><p><br></p><p>此曲用“今岁”、“往岁”的对比手法, 描写了元宵节冷落的景象。“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 怨也千家。”正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实况和广大人民对反动统治的愤懑情绪。据《尧山堂外纪》载:“弘治、正德时,‘高邮元宵最盛, 好事者多携佳灯美酒, 即西楼为乐。……后经荒岁苛政, 闾阎凋敝, 良宵遂索然矣。’”这段话正可做为这首小令的最佳注脚。</p> <p>注释</p><p>①鹦鹉洲:在今武汉市汉阳西南长江中。</p><p>②父:对老年男人的称呼。</p><p>③觉来时满眼青山暮:醒来时感到满眼青山都染上了暮色。</p><p>④甚也有安排我处:甚,此处做“是”讲。指天公安排他作了渔父。</p><p><br></p><p>赏析/鉴赏</p><p>这是元代文学家白贲所作的一首小令。乍看该曲是礼赞隐逸生活,实则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说自己是个不识字渔夫实为对社会的愤激之语。以下所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渔父生活,也可作如是观。“算从前错怨天公”的“算”字,是习用的勉强承认的词。“错怨天公”作者是怨天公没有给他安排一个能够发挥才能的地位。“甚也有安排我处”也并非从心里表示满意。此处“甚”字,也是带有勉强承认的语气,实质是对天公的安排,极大不满,暗含着怀才不遇的怨愤。这种情绪,在元代一般汉族文人中普遍存在。当时,在民族歧视政策下,汉族文士多不能为国所用。白贲自然亦然,只是作些地方小官,且为时短暂。这支曲道出了当时一般文士共有的心声。</p><p><br></p><p>作者白贲简介</p><p>白贲(约1270-1330前),字无咎,号素轩,祖籍太原文水(今属山西),南渡后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善画,能散曲,是元散曲史上最早的南籍散曲家之一。南宋遗民诗人白珽长子。延祐年间由省郎出知忻州,忤监郡,去职。至治间起为温州路平阳州教授,历常州路知事,终南安路经历。是知名元曲家,《太和正音谱》以其曲为上品,称为“如太华孤峰”,据《全元散曲》,今存小令二支,套曲四套(其中残套一套),所作〔鹦鹉曲〕相当有名,和者颇多。亦善画,并能诗,《元诗选·癸集》甲集存其诗二首。生平事迹见《元诗选·癸集》小传,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有生平考证。</p> <p>注释</p><p>①“筑墙”句:传说是一个从事版筑的奴隶,在傅岩那个地方劳动,高宗“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岩)中。……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见《史记·殷本纪》。</p><p>②“钓鱼”句:钓鱼的,指吕尚,即姜太公。《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丽彡},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载与俱归,立为师。”西伯,即周文王。按“非虎”《宋书·符瑞志》作“非熊”,后又由“非熊”论为“飞熊”,因有“飞熊入梦”的传说。</p><p>③也么哥:也作“也末哥”。语尾助词,无义。此句在这里重复两遍,是《叨叨令》的定格。</p><p>④“梦中”句:这是化用《庄子·齐物论》中的“梦之中又占其梦焉”的意思。</p><p><br></p><p>赏析/鉴赏</p><p>此曲写人生虚幻如梦,反映了作者因对当时社会失望而产生的愤激情绪。围绕一个“梦”字,用典写实,对比鲜明,揭露深刻。</p> <p>注释</p><p>①南北合套:曲有南北之分。南曲用五音阶,用韵以南方(主要为江浙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四声,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北曲用七音阶、无入声,用韵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为准。元杂剧主要用北曲。南北曲曲牌不同。元散曲一般指北曲,也有作南曲的。这里选入一组南北曲合套,聊备一格。</p><p>②暂尔参商:即暂时分别。参商,天上星宿名。参星即二十八宿中的参宿,商心即心宿,两星东西相对,此出彼没,互不相见。</p><p>③螿(jiāng ):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叫。</p><p>④“恼刘郎”二句:刘郎本指东汉刘晨。传说他与阮肇二人入天台山采药,曾误入仙境,遇二仙女留宿。潘郎:本指晋潘岳。据说他容貌很美,在路上行走,妇女们都向他扔水果。但这里都只是借用。</p><p>⑤零瀼(ráng):零落、沦落的意思。</p><p>⑥桃叶桃根:桃叶,晋王献之妾;桃根为其妹,两人皆善歌。</p><p><br></p><p>赏析/鉴赏</p><p>全曲并非纯然自抒怀抱,其形式结构带有明显的虚构色彩:或正或侧,或写实或幻想,或议论或叙述,从多层面多角度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细腻的相思之情。</p><p>首曲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是深秋风雨夜,主人公孤枕无眠,盼归期。这是实写。第二曲由实到虚,由自己思念伊人转而想像伊人思念自己的愁苦情态。第三曲实写主人公思念之极入梦,梦中与伊人短暂欢会,谁料又被风起蝉声打破。第四曲主人公回到现实,发起议论:“才离了一时半刻,恰便似三暑十霜。”表达了主人公殷切的思念。第五曲又由实到虚,回忆与伊人的种种过去,怀念伊人的多情姿态。第六至八曲都是实写主人公的担忧与思考,表现了主人公的一往情深与思念之苦。尾曲是主人公对未来团聚的想像与愿望,以聊慰自己心中的苦思,是虚写。</p><p>全曲内容丰富,想像多样,虚实相间,善于引用词意境描写和抒发主人公的细腻心思,酣畅淋漓,也显示了作者的功力深厚,如李白《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结构上也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影子。作者也引用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以更确切地描写主人公的处境和内心独白,如借用“刘郎”“潘郎”写因梦被打破,感到相思难以排遣的烦闷。以“崔张”这个典型故事反思和提醒自己不能三心二意等等。</p> <p>注释</p><p>①修竹:长长的竹子。珊珊:珠玉互击的声音。</p><p>②鸾:鸾镜,背面铸有鸾凤图案的铜镜。眉山:女子的眉毛。</p><p><br></p><p>赏析/鉴赏</p><p>小令起首两句用工整婉丽的对仗,显示了一种小词的婉约风味。娟娟秀竹在风中摇曳撞击,如敲金戛玉,这是“声”;小雨润如酥,在花朵上留下斑斑点点的水痕,这是“色”。绘声绘色,为曲中女子的出场,预设了清扬幽悱的环境与气氛。这两句婉美的景语,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隐点出春天的时令,二是衬示出女子柔媚幽娴的闺媛身份。至于第三层作用,下面会讲到。</p><p>第三句在句式上同前两句相似,却不能成为工对,主要是因为“心情”为并列复词,与“修竹”、“小雨”的主从形式不类。无论作者是否有意如此,客观上造成了它们之间的间离效果。这一句是对前面景语的主观反应。春色如许,女子的心情却是“有恨”,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悬念。</p><p>四、五两句,将第三句的“心情”具体化和形象化了。“一声长叹”,是“有恨”,是“懒懒”。“临鸾不画眉山”,更是“懒懒”,更是“有恨”。小令到此戛然而止,不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读者对于其中的缘故,却是非要探索个水落石出不可。</p><p>现在不妨来看看本篇“离愁”的标题。没有它的提示,我们初读之下,只是感受到曲中女子的一种无端的惆怅,似乎题目定为“闺愁”也未尝不可。但仔细一想,却发现题目中这个“离”字妥切至极,全然更易不得。女子已经对着鸾镜,为什么“不画眉山”呢?原来这就是“离愁”导致的结果,她实在有太多的理由放弃梳妆。这可能是她忆起了离别的情景,心事重重,也可能是离别造成了她的憔悴,览镜时伤感红颜非昔。但更合理的解释,是良人一去不回,还为谁去画眉打扮呢!这就像《诗经·伯兮》中说的那样:“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语译为:自从丈夫去征东,柔发如草乱蓬蓬。难道没有香膏洗?更为谁人去妆容!)“临鸾”的“鸾”字本身就隐含着“鸾凤和鸣”、“孤鸾悲镜”的意味,触景伤情,谜底就在“离愁”的“离”上。理解了这一点,“一声长叹”,就再不只是寻常闺情的闲愁幽怨了。</p><p>回过头来再重读这支小令,发现“离愁”的题旨无句不含,一开始就隐伏着了。原来风竹珊珊,自有寂寞清凄的意味;小雨润花,同时也就容易勾起青春伤逝的感想。春色纵好,其奈离人何!处于离人地位的女子,对此隐忍不发,仅是“有恨心情懒懒”,这是与她矜贵身份相应的一种自持。然而鸾镜前终于按捺不住,露了形迹,正说明了“离愁”的浓重,实属无法排遣。起首两句景语实是情语,预作伏笔,这是它们所具有的第三种作用。这支〔天净沙〕笔致如此婉曲,意境如此蕴藉,草蛇灰线,经玩味后方得大白,确实令人拍案叫绝。它与前选吕止庵《天净沙·为董针姑作》布局构思相近,两相比较,本作似更绰具词风。</p> <p>翻译/译文</p><p>请问古往今来谁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是三国的农夫诸葛亮,一个是周朝的渔翁姜太公。一个隐居南阳,一个栖身东海海滨,都是一举成功。诸葛亮名成八阵图,姜太公梦兆飞熊并写下《六韬》兵书。但转眼霸业都成空,带来无穷的遗恨。如今只看到蜀道上的寒云,渭水上的秋风。</p><p><br></p><p>注释</p><p>①一位农夫:指诸葛亮。因为他曾经“躬耕南阳”。</p><p>②一个渔翁:指姜太公,因为他曾经钓于渭水。</p><p>③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即隐居。南阳:今属河南,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p><p>④栖身东海:《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处士,隐海滨。”</p><p>⑤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卧龙:指诸葛亮。</p><p>⑥六韬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的一部兵书。分文、武、虎、豹、龙、犬六韬。飞熊:周文王得姜太公的梦兆。</p><p>⑦蜀道寒云:极言蜀道之险峻。</p><p>⑧渭水秋风:言在羁旅中过生活。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渭水:姜太公曾垂钓于渭水边。</p><p><br></p><p>赏析/鉴赏</p><p>查德卿的这首《蟾宫曲·怀古》抒发的是怀古咏史之意。作者在开篇第一句就写出了自己的疑问,他问道“问从来谁是英雄?”,紧接着他便在曲中写到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查德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在此处点明了怀古的对象,同时也做出了评价。</p><p>“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南阳,东海是两处地点,分别承接“农夫”与“渔翁”,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曾经在南阳过着隐居的生活,而姜太公也曾经在渭水之滨垂钓,同样过着悠闲恬淡的日子。</p><p>“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则是说明诸葛亮和吕尚的丰功伟绩,进一步表现他们两个作为英雄所做出的功绩。</p><p>“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这句由追寻历史转为了对历史的感慨,说诸葛亮、吕尚所建的“霸业”终究是一场空,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逝了。</p> <p>翻译/译文</p><p>江边的亭子,背衬着天际的残霞和树木。平坦的沙岸上芳草簇簇,弥漫着淡淡的烟雾。行人跳下马来,把坐骑在杨柳荫中拴住。夕阳西下,近水近山,各有村庄和人家的居屋。</p><p><br></p><p>注释</p><p>①阳关:地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这里泛指边远地区。</p><p>②红尘:闹市的飞尘,形容繁华。</p><p>③阑干:即栏杆。</p><p><br></p><p>赏析/鉴赏</p><p>此曲共四首,前三首为:“长江万里归帆,西风几度阳关。依旧红尘满眼。夕阳新雁,此情时拍栏杆。”“楚云飞满长空,湘江不断流东。何事离多恨冗?夕阳低送,小楼数点残鸿。”“数声短笛沧州,半江远水孤舟。愁更浓如病酒。夕阳时候,断肠人倚西楼。”四首皆含“夕阳”二字,而互无密切的联系,可见作者的“闲题”,是类似于画家就某一灵感作随意素描式的试笔。以“夕阳”为背景,便决定了作品意境的苍凉基调。</p><p>这首小令写的是夏末秋初的江乡风景。前两句是静景的铺陈,由最远处的“江亭”、“远树”、“残霞”,到中景的“淡烟”、“芳草”、“平沙”,于开阔的意象中融入了苍茫的情思。这种排比景物、组合层次来汇总印象的手法,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及白朴《天净沙·秋》中已有先例,作者无疑是受到他们的影响。但第三句就迅速将镜头拉近,出现了具有人物身影与动态的特写,句法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自然而然使这一句成为全曲的中心,引人瞩目和深味。</p><p>“绿柳阴中系马”,并无进一步的交代,作者甚至不提示系马者的身份。但因前两句充溢着旷远、清寂和苍凉的气氛,其惯性便决定了思维的导向。可知此处的“系马”决不是一种轻快、得意的举动,其行为者也必然别有隐衷。这就使读者可以意识到那是一位行客游子,风尘鞅掌;柳阴系马,为的是得到暂时的歇息,或者是一种无奈的寻觅。由情景交融而至以景导情,这正是作品妙味的表现。</p><p>末两句又返回绘景。“夕阳”的加入增添了画面的苍凉,“水村山郭人家”则证实了第三句中主角身份的推论。而这样一来,游子的漂泊与人家的安居又形成了意质上的对比。“绿柳阴中系马”本身也成为大块空间中的一景,而客愁旅恨,则在水村山郭、夕阳人家的静景中弥散开来。情景又一回交融,此时的悲凉足以撼动人心,“闲题”的妙味,也就更觉咀嚼无穷了。</p> <p>赏析/鉴赏</p><p>曲不像诗词,它的本质是俗文学,题材俗,内容也俗。这首曲子所唠叨的,全是“东村里”“南庄上”的鸡毛蒜皮,还有什么鸡呀、马呀、牛呀,房上的屋脊,檐下的流水沟等等。这些农村里土里土气的土物,完全充塞了整首小令。甚至连小令中的叙述口吻和情态,也让人感到“俗气逼人”。那撒谎人站在村头上,从“东村里鸡生凤”一直吹到“俺家的茄子大如斗”,像戏曲中的丑角一样在那儿量俗相,让人极度厌烦。这样,嘲谎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就是要嘲讽那些说谎吹牛的俗人。全曲体现了元曲通俗的特色。</p><p>这是一篇讽刺小品,有两个特点。一是用说谎人的口吻构成全曲,而不加丝毫评判或叙述。这样便逼真生动地凸现说谎人的声口、性格。二是说谎人的谎言全部取材于农村生活常见现象。其实,这样的谎言一听就知道是假,根本起不到骗人的作用,作者在此只是用夸张的手法,来揭穿谎言的实质罢了。</p> <p>注释</p><p>①睡海棠:比喻杨贵妃。</p><p>②明皇:指唐玄宗。</p><p>③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相传杨贵妃善舞此曲。</p><p>④玉环:杨贵妃字玉环。</p><p>⑤禄山:即安禄山。</p><p>⑥蜀道难:指安禄山攻入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之事。</p><p><br></p><p>赏析/鉴赏</p><p>马嵬坡又名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北。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误国,酿成“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明皇仓皇向四川逃难,路过马嵬驿时,扈从的禁卫军哗变,求诛杨氏以谢天下。玄宗为了稳定军心,被迫缢死杨贵妃。这首小令以曲写史,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p><p>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有人认为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限,仍有“女人祸水”的消极思想。其实这是此类话题的传统论见,作者不可能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p> <p>赏析/鉴赏</p><p>这是一首元代的散曲,属于小令。“沉醉东风”是曲牌名;“维扬怀古”是曲子的标题,“维扬”,古地名,今江苏扬州。“怀古”,忆古思今,奠定全曲伤感的基调。首句“锦帆落天涯那答”化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锦帆应是到天涯”,“锦帆”,借代的手法,代指皇帝华丽的游船;“那答”,那边。意思是说:皇帝的游船已经到了天涯那边,旧的王朝已经灭亡了。紧承标题中的“怀古”二字。</p><p>次句“玉箫寒、江上谁家?”声声悲怆的箫声从江上传来,凄神寒骨,透彻心扉,究竟是何人吹奏的如此令人销魂的曲子呢?一“寒”字,一语双关,不仅道出了曲声之悲,同时运用通感的手法,巧妙地传达出诗人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可谓“传神且意蕴丰富”。</p><p>“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诗人寻声望去:惨淡的月光下,萧瑟的冷风中,楼阁台榭空荡荡的,殿堂屋宇残败破落,一派萧条。姜白石亦曾道“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波心荡,冷月无声”,不同时代的诗人道出了相同的感受!</p><p>心中的维扬古城,梦中的秦淮河畔,诗人不禁伤今怀古“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一度繁华”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扬州路,娉娉袅袅,豆蔻梢头,画船箫鼓,青楼梦好:好一派歌舞升平、繁华锦绣;却而今,满耳涛声依旧,暮笳凄凄,玉人箫声何处在,再不能驻马桥边,赏红药看画船!</p><p>梦中的扬州,眼前的维扬,虚虚实实,相互掩映,诗人心中更添无限酸楚,昔盛今衰,万千感慨!</p><p>这首小令采用对比的手法,着重表现维扬今昔的不同,今日的维扬萧条破败,冷冷清清;昔日的维扬箫鼓歌吹,兴盛繁华。全曲抒发了作者对沧桑兴替、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p> <p>注释</p><p>寒儒:贫穷的读书人。</p><p>谩:徒然,枉自。</p><p>须索:应该,必须。</p><p>题桥柱:司马相如未发迹时,从成都云长安,出城北十里,在升仙桥桥柱上题云:“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此桥。”</p><p>《长门赋》: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退居长门宫,闻司马相如善作赋,以黄金百斤请其作《长门赋》,以悟主上。武帝看后心动,陈皇后复得宠。</p><p><br></p><p>赏析/鉴赏</p><p>写作背景</p><p>作者生活的时代缺乏赏识人才的君王,而作者的追求和理想主要地于能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这个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作者作此由慨叹读书无用、求取功名的艰难,决定归隐是最好的归宿。</p><p><br></p><p>作品鉴赏</p><p>这首小令有个特点,即用了“顶针续麻”的手法,也就是将前句的结尾,用作后句的开头。马致远是这种巧体的始作俑者,所以在形式上还不十分完整,到了后起的散曲,如无名氏《小桃红》:“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由自,自寻思……”“顶针”的表现就更为严谨了。</p><p>这首曲虽未点出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名字,其实却是以他的遭际生发,来“叹寒儒,谩读书”的。司马相如是元散曲中凭借真才实学而得青云直上的典型。作品将他题桥柱、乘驷马车、作《长门赋》的发达经历分为三句,一一作为“寒儒”的比照;后者终究有所不及,只得“且看了长安回去”。言下之意,于今即使有司马相如一样的高才,最终也得不到应有的赏识。作者欲擒故纵,一步步假设退让,最后还是回到了“寒儒”的原点。末句亦无异一声叹息,以叹始,以叹终;感情色彩是十分鲜明的。</p><p>严格地说,本曲在逻辑上是不很周密的,比如“读书须索题桥柱”就不是“谩读书”的必要条件,乘了驷马车,碰不上“谁买《长门赋》”,与“看了长安回去”的结局也成不了因果联系。但我们前面说过,本曲在形式上具有“顶针续麻”的特点。这一特点造成了邻句之间的紧密接续,从全篇来看,则产生了句意的抑扬进退。文势起伏,本身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在论点的支持上未能十分缜密,也就不很重要了。</p><p>“且看了长安回去”,似乎也有典故的涵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出门西向而笑。”唐代孟郊中了进士,得意非凡,作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曾被人讥为外城士子眼孔小的话柄。“寒儒”们还没有孟郊中进士的那份幸运,“看了长安”后不得不灰溜溜打道“回去”,“长安乐”对他们来说真成了一面画饼。这种形似寻常而实则冷峭的语句,是散曲作家最为擅长的。</p> <p>赏析/鉴赏</p><p>这是一首抒情曲,题作“愁怀”,但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个风雨交加之夜,写环境的凄凉,以自己对风雨的独特感受,来曲折地表达自己内心悲怆的愁怀。此曲以风雨起兴,用复沓手法,交错嵌入“风雨”二字,反复咏叹,语义回环,气势贯注,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作者没有直接写愁,而且似乎说自己正在做着“好梦”,愁是风雨“卷起”的。这种含蓄的写法,令人更感到愁怀的深切难言。全曲每句均以风、雨起头,风、雨排列的次序有所变化,而风雨始终贯穿全篇。这在诗词中是大忌,而在散曲中,却是别具一格的文字体式。这样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一唱三叹的效果,使全曲别有一种音乐的美。</p><p><br></p><p>这首曲子非常别致。就内容说,题目为《愁怀》,但曲中却并没有具体写愁,而是通过反复写风风雨雨,写作者对风雨的独特感受,从而把读者也带进“风雨”的情境之中,这样来曲折的表达自己悲怆凄凉的愁怀。就形式说,这首曲子每句均以风雨起头,风雨二字始终贯穿全篇,而风、雨的排列次序有所变化。这样回环往复,反复咏叹,有助于情绪的尽情抒发,也使整首曲子如珠玉一串,具有和谐的形式美。结尾的三句叠韵反复,更是造成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感,语音绕梁,言有尽而意无穷。</p> <p>翻译/译文</p><p>秦汉的帝王坟墓已经埋在茫茫草野之下。那以后历代江山易主,就像天边的月亮时圆时缺那样迅速变幻,司空见惯。我家里堆的是书画,窗前栽的是松桂,满地长的是薇蕨。侯门深似海,何必去拜访呢,白云自有自己的快乐。到如今世事依然不堪。看茫茫天地之间,竟见不到一个英雄,一个豪杰。</p><p> </p><p>注释</p><p>陵阙:指帝王的坟墓。</p><p>山人家:山居的人,作者自称。</p><p>堆案图书:形容藏书丰富。案,桌子。</p><p>薇蕨:皆草本植物。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以“薇蕨”为隐者之粮。</p><p>侯门:泛指官宦显贵人家。</p><p>刺谒:求见,拜访。刺,类似后来的名片。</p><p><br></p><p>赏析/鉴赏</p><p>写作背景</p><p>本篇是作者一首述志寄怀之作。作者生活在元末。这时社会动乱,危机四起。元朝日趋崩溃,农民起义到处涌起。作者家居无锡,这时张士城正在这里拥兵称王,社会极不安定。倪瓒是一位高士,一生抱清贞绝俗的态度,工书好学,笃于自信,以书画名噪一时。但他也不能与世隔绝,更不能对社会的动荡无动于衷。这首小曲,抒发了他对历史和现状的感慨,直接表现了他的生活态度,生动地反映了这位杰出的山水画家的思想品格,很值得重视。</p> <p>翻译/译文</p><p>眼前是横挡的重重青山,弥漫着千万缕烟雾。看不到你憔悴的面容,分别后我独倚篷窗活活地受苦。恨不得跳进大江,随着东流的江水一块逝去。</p><p><br></p><p>注释</p><p>①双调:宫调名。</p><p>②寿阳曲:曲牌名。</p><p>③疏斋:元代文学家卢挚的号。</p><p>④玉堂人物:卢挚曾任翰林学士,故称。玉堂:官署名,后世称翰林院。因翰林院为文人所居之处,故元曲多称文士为“玉堂人物”。</p><p>⑤篷窗:此指船窗。</p><p><br></p><p>赏析/鉴赏</p><p>创作背景</p><p>在珠帘秀和卢挚二人分别时,卢挚到江边送行并做了一小令《寿阳曲·别珠帘秀》送给她。珠帘秀在接到那首小令以后,用原调写此小令回赠卢挚。卢挚,号疏斋,所以此小令名为答卢疏斋。</p><p><br></p><p>文学鉴赏</p><p>“山无数,烟万缕。”,一方面是直道眼前精算,渲染分手时的气氛,一方面也有起兴与象征的意义。那言外之意是说:无数青山将成为隔离情人的障碍,屡屡云烟犹如纷乱情丝,虚无缥缈而绵不绝延。</p><p>“憔悴煞玉堂人物。”,原来尽管行程缓缓,“山”、“烟”等外景不时扑入眼帘,而在作者脑海中浮现、心底里念叨的是卢挚。由景到人,说出送别之人的悲凉意绪,实业反衬出自己的悲伤。“憔悴煞”与卢挚所作“痛煞”相呼应,表现出卢挚对珠帘秀的一片深情,同时也形象地道出了别离的痛苦。</p><p>“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据卢挚原作中“华传尔载将春去也”一句可知,珠帘秀将乘船离去,也许这是一次长久的离别,也许是一去不返,成为永诀,因双方的心情都很沉重。行舟将发,作者想到等待自己的是寂然一身,孤倚难眠,只有那滔滔的江水与悠悠的离恨与自己做伴,这样的处境实在难以忍受,因而说是“活受苦”。由此而想到了死,一死了之,岂不万事都得到了解脱。“恨不得随大江东去”一句就是这种心愿的表白。至此,作者的感情到达了高潮,全曲也在悲锴沉痛的调子中结束。可贵的是,作者以死殉情的愿望不是用哀艳低沉的调子写出,而是以慷慨悲凉的词语表现。[5]</p><p>《寿阳曲·答卢疏斋》这首小令一改男女情爱的意象,把脉脉之情置在无数山中,万缕烟里,以及东去的大江之上,全然都是开阔宏伟的大自然意象。曲中也用了“煞”字,但这一字用得巧妙,以“代言体”的角度让这位玉堂人物自己去憔悴了。“大江东去”是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演绎过来,竟用到了思爱之情上,这也是此曲的独到之处。</p> <p>注释</p><p>空皮囊:比喻人的肉全、躯壳。言人的躯壳是一个皮做的无底袋子。</p><p>干骷髅:形容人的干瘪的骨架。</p><p>拖刀计:比喻挖空心思,使尽机谋。</p><p>担山力:比喻费尽力气,搬掉大山。</p><p>也么哥:也有写作“也波哥”“也未哥”的,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在这两个重叠句句尾加上“也么哥”三字,是[叨叨令]的定格。</p> <p>注释</p><p>这是作者《燕山八景》组曲,今选其二。</p><p>芦沟晓月:元代燕山(今北京地区)八景之一,地点在今北京市西南芦沟桥,桥为金大定(1161—1189年)时所建,跨永定河上。</p><p>“起宿霭千寻卧龙”二句:形容声沟桥姿态的雄伟美丽。</p><p>蟾宫:月宫,俗传月中有蟾蜍,故称月为蟾宫。</p><p>西山晴雪:元代燕山八景之一。西山在今北京市西北。</p><p>地展雄藩:意指西山为北京屏障。雄藩,雄伟的屏藩。</p> <p>注释</p><p>“姜太公”句:句谓姜太公不该轻易罢隐做官。相传姜太公八十岁还在磻溪垂钓,后来在这里遇到周文王,才施展他的才华,扶周灭商,被尊之为“师尚父”。姜太公,即吕尚。磻溪:水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北流入渭水。</p><p>“韩元帅”句:汉高祖筑坛斋戒,拜韩信为大将。韩信在“灭项兴刘”的斗争中,建立了十大功劳,后被吕后杀害。</p><p>“羡傅说(yue)”句:傅说,殷高宗的贤相。相传他曾隐居于傅岩(今山西平陆县),做泥木工。版:版筑,两版相夹,实土其中,杵筑成土墙,今称“干打垒”墙。</p><p>“叹灵辄”:灵辄,春秋时晋人。《左傅》宣公二年:晋灵公设了埋伏,打算攻杀赵宣子。有一个人倒戟以御公徒,冒死相救,使宣子得免于难。宣子问其故,那人说:我就是你在翦桑救的那个饿人。问其姓名住址,不告而退。原来赵宣子在翳桑打猎,看到灵辄饿了,给了他饭吃,还让他带一份给他的老母。</p><p>“劝豫让”句:豫让,原是知伯的家臣,后来知氏被韩、赵、魏三家所灭,他从“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出发,“漆身为癞,吞炭为哑”,毁势变容,为知伯报仇。事败被杀。见《史记·刺客列传》。</p><p>凌烟阁:唐太宗图画功臣的地方。后因以喻褒扬功臣的场所。</p><p>连云栈:高入云霄的栈道。喻危险的仕途。</p> <p>注释</p><p>①物情螳捕蝉:喻强者欺侮弱者。《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后也。”</p><p>②世态蛇吞象: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吞象,三岁而出其骨。”</p><p>③行藏:出仕和退隐。</p><p>④松花酿:一种淡黄色的酒。又叫“松醪”。</p><p>⑤山翁醉似泥:李白《襄阳歌》:“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本句中“山翁”泛指隐居山林的人。</p><p>⑥追思莼(chun)与鲈:此指张翰见秋风起,便想起家乡的莼羹和鲈鱼脍,于是挂冠归田的故事。莼:多年生水草,嫩叶可烧汤。</p><p>⑦鸡鹜乱争食:喻平庸的人为一饮一啄而斗争。《楚辞·九章·怀沙》:“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鹜(wu):鸭子。</p><p>⑧鹬蚌任相持:喻双方事持不下,第三者得利益。《国策·燕二》:“赵且伐燕,苏代谓燕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拊其啄。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鹜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p> <p>赏析/鉴赏</p><p>这是一首运用高度夸张手法、表达强烈讽刺意义的小令精品。起首三句,在三个分述和一个总括中,无一字言“贪”,而贪者形象自然跃然纸上。五六七句用三个逐步深入的意象,继续挖掘贪者之心:对一切可以捞一把的事物,从不轻易放过。鹌鹑吞到嗉里的豌豆,他要掏出;鹭鸶细长腿上,他要劈下精肉;蚊子小肚内,他要刮出脂油。这一系列艺术的夸张和形象的比喻,鲜明地突出了“贪小利者”的本质。结句精警,抨击有力。所谓“老先生”者,实指元代的各级官吏。全曲寓庄于谐,嬉笑怒骂,皆成妙文,体现出元曲爽朗、幽默、风趣的特色。</p> <p>注释</p><p>⑴早言:先说,就说。两罢:谓双方拉倒,断绝恋爱关系。</p><p>⑵碜可可:凄惨可怕的样子。耍:开玩笑。</p><p><br></p><p>赏析/鉴赏</p><p>这首小令,作者截取了青年男女恋爱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进行描写,拟一个女子的口吻诉说她的内心忧虑,极富情趣。</p><p>“心间事,说与他。动不动早言两罢。”这个女子对她的恋人爱得非常深,把心里话全掏出来告诉他。可是那个男子却动不动就提出分手。但女主人公把爱情看得十分纯洁,容不得半点沙子。“罢字儿碜可可你道是耍,我心里怕那不怕?”听了恋人一句难定真假的话,便吓成这样样子,生动地表现了这个恋爱中的女子对爱情的认真态度,体现了她的天真与纯洁。</p><p>这支小令感情淳朴,人物情态生动,心理描写细致逼真,读来快人耳目。</p> <p>注释</p><p>⑴侬:吴语方言,即“我”。鹦鹉洲:在今武汉市汉阳西南长江中。</p><p>⑵父:对老年男人的称呼。</p><p>⑶睡煞:煞,表示极度之词,此指睡得沉酣香甜。</p><p>⑷觉来时满眼青山暮:醒来时感到满眼青山都染上了暮色。</p><p>⑸甚也有安排我处:指天公安排他作了渔父。甚,此处做“是”讲。</p><p><br></p><p>赏析/鉴赏</p><p>元代知识他子社会地位卑下,得不到统治者重视。作者感于时事,作此曲。乍看此曲是礼赞隐逸生活,实则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说自己是个不识字渔夫实为对社会的愤激之语。以下所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渔父生活,也可作如是观。“算从前错怨天公”的“算”字,是习用的勉强承认的词。“错怨天公”何事作者没有明讲,读者可推知其所怨乃是天公没有给他安排一个能够发挥才能的地位。“甚也有安排我处”也并非从心里表示满意。此处“甚”字,也是带有勉强承认的语气,实质是对天公的安排,极大不满,暗含着怀才不遇的怨愤。</p><p><br></p><p>这种情绪,在元代一般汉族文人中普遍存在。当时,在民族歧视政策下,汉族文士多不能为国所用。白贲自然亦然,只是作些地方小官,且为时短暂。这支曲道出了当时一般文士共有的心声。</p> <p>翻译/译文</p><p>诸葛亮曾亲自以草屋为家,抱膝长吟,从容潇洒,可惜早早被刘备骗出山来经营天下。</p><p>他谈笑间轻而易举地奠定了三分汉室的格局,却忘了南阳在雨中耕作的旧日生涯。</p><p>那西风卷尽了历史的风流繁华,往事随着大江滚滚东去,怎不叫人感叹嗟呀!</p><p>一直到现在,渔夫樵子还谈起诸葛亮在赤壁大战中的传说和佳话,大概也算是英雄的一种结局吧!</p><p><br></p><p>注释</p><p>①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长江南岸,三国时孙权、刘备合兵在此大破曹操的军队。</p><p>②赚出:骗了出来。抱膝梁父:指隐居的诸葛亮。</p><p>抱膝:手抱住膝盖,安闲的样子。史书记诸葛亮隐居时,“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p><p>梁父:本指《梁父吟》,相传为诸葛亮所作,这里代指诸葛亮。</p><p>③汉鼎三分:将汉帝国一分为三。鼎,旧时视作国家的重器,比喻政权。</p><p>④南阳:汉代郡名,包括今湖北襄樊及河南南阳一带。诸葛亮早年曾在南阳隐居耕作。</p><p>⑤彻:直到。</p><p><br></p><p>赏析/鉴赏</p><p>发生于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人们登临赤壁,无一例外地会缅想起这段往事。这场大战是由东吴周瑜指挥而击败曹操的,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也还是在赞美周郎。到了元代,民间的三国故事流行,诸葛亮在大战中的神机妙算和丰功伟绩于是深入人心。</p><p>这支散曲便以诸葛亮为代表对象。作品的上片,从诸葛亮南阳躬耕的出处说起,只在第三句凭着“笑谈间”三字,隐隐点出了赤壁大战的影子。“笑谈间汉鼎三分”,简短的一句便概括了诸葛亮建功立业的从容和游刃有余的才干。然而,第四句又滑回“南阳烟雨”,可见诗人怀古的思绪,并不停留在赤壁战场,而是进入了人生思索的更深层次。在诗人看来,诸葛亮为“汉鼎三分”的努力是付出惨重代价的,使他再不能重回隐居的生活中去,他的出山得不偿失,是上了刘备的当了。“赚出”二字,用语偏激,言下有无穷的惋惜之意。这种从怀古的本景宕开一层的写法,显示了诗人心绪的联翩与感慨的深沉。</p><p>〔幺〕篇用一个“叹”字领起,揭开了诗人的感情世界。原来,他是在吊古,更是在伤今。以伤今的眼光吊古,怎能不为古人叹惋。扑面来阵阵的西风,眼前是滔滔的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豪杰安在。只不过在渔夫樵子的闲谈中传说着罢了。结局如此,那么诸葛亮何必要出山施展才干,建立功勋。还不如留在茅庐“抱膝”、“耕雨”好呢。这四句又只有“大江东去”四字同“赤壁怀古”隐隐关联,其余皆是脱羁的思绪。但前片着眼于历史,〔幺〕篇着眼于现况;前片的首句是诸葛亮的出处,〔幺〕篇的末句则是他的“了处”。前后既对比,又呼应,合在一起,便是借怀古以抒发对现实的感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缅怀周瑜,这一支曲子缅怀诸葛亮,两者的宣泄方式不同,从“怀古”拉回到现实人生的径路却是一致的。</p> <p>[四]“万里”句:东汉名将班超(32——102),从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至永元六年(公元94年),陆续平定莎车、龟兹、焉耆等贵族的叛的畅通。任西哉都护,封定远侯。后以久在绝域,年老思乡,乃上疏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见《后汉书·班超传》。</p><p>[五]“七里”句:此指东汉大隐士严光。他“少有高名,与光武同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见《后汉书·逸民传》。</p><p>[六]“晓日”句:言气运好,就可以得到君主的信任。长安,汉、唐时代的首都,故以长安代君主。这是用晋明帝小时所说的“日远长安近”的故事,事见《世说新语·夙慧》。</p><p>[七]“秋风”句:这是说唐明皇在安禄山叛乱时,匆忙逃到西蜀的故事。白居易在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长恨歌》中说:“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纾登剑阁。峨眉山下少行,旌旗无光日色薄。”正是写忱一段的艰苦历程的。蜀道难,是乐府古曲,历代作者,皆写其艰险之状。李白在《蜀道难》中,曾以“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描写其地形之险阻。</p><p>[八]星星:形容鬓发斑白。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p> <p>④萧娘:唐以后对女子的泛称。周邦彦《夜游宫》:“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p><p>⑤琴剑:古代知识分子的行装。</p><p>⑥“则一片”句:只有一片赤诚的心。至诚心,非常诚恳的心意。《汉书·楚元王传》:“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数 麌韻,上声 (shǔ):音籔。《说文》计也。《易·说卦》数往者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数 遇韻,去声 (shù):音捒。算数也。《群经音辨》计之有多少曰数。</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数 觉韻,入声 (shuò):音朔。频数也。《礼·祭义》祭不欲数,数则烦。</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数繁体或异体字:數</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读 屋韻,入声 (dú):音独。《说文》诵书也。《徐锴》曰读犹渎也。若四渎之引水也。</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读 宥韻,去声 (dòu):音豆。《增韵》句读,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读繁体或异体字:讀</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br></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画 卦韻,去声 (huà):音话。绘也。</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画 陌韻,入声 (huà):卦画也。</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画繁体或异体字:畫</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br></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多音字辨析:</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盖 泰韻,去声 (gài):音丐。苫也。《左传·襄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盖 合韻,入声:音盍hé。亦苫盖也。《集韵》青齐人谓蒲席曰蒲盖。</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盖繁体或异体字:蓋</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br></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度 遇韻,去声 (dù):音渡。《说文》法制也。从又,𢉙省声。</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度 药韻,入声 (duó):音铎。《尔雅·释诂》谋也。《诗·小雅》周爰咨度。</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br></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恶 药韻,入声 (ě,è):音垩。《广韵》不善也。从心亚声。</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恶 遇韻,去声 (wù):憎也,疾也。《左传·隐三年》周郑交恶。《注》两相疾恶也。</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恶 虞韻,平声 (wū):音污。安也,何也。《论语》恶乎成名。《孟子》居恶在。</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恶繁体或异体字:噁惡</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br></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塞 职韻,入声 (sè,sāi):音㥶。填也,隔也。《礼·月令》孟冬,天地不通,闭塞成冬。</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塞 队韻,去声 (sài):音赛。边界也。《礼·月令》孟冬备边境,完要塞。</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塞繁体或异体字:僿</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br></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识 职韻,入声 (shí):音式。《说文》常也。一曰知也。</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识 寘韻,去声 (zhì):音志。与志同。记也。</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识繁体或异体字:識</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br></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说 屑韻,入声 (shuō,yuè):音阅。与悦通。《玉篇》怿也。</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说 霁韻,去声 (shuì):音税。《玉篇》亦谈说也。《增韵》说诱,谓以言语谕人,使从己也。</span></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说繁体或异体字:説</span></span></p> <p>注释</p><p>[一]磨障:折磨,障碍。</p><p>[二]恩光:犹“恩德”,此指高监司放赈救民。</p><p>[三]取:语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得”“着”。时雨:下得正是时候的好雨。</p><p>[四]旱魃(ba):旱神。《神异经》:“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p><p>[五]料钞:元初发行的新币,它是以丝料作本位的,故名“料钞“。加三倒:旧钞兑换新钞,要加三成,这是说钞票贬值。倒:兑换。</p><p>[六]折四量:打四折计算。这是因为钞票贬值,买粮时只能打个四折。</p><p>[七]殷实户:富裕户。殷实,富裕,厚实。</p><p>[八]停塌户:囤粮户。元代有“塌仓”,即堆栈。停塌,就是停积起来的意思。</p><p>[九]吞象心肠:比喻贪得无厌的心。《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吐其骨。”</p><p>[十]甑生尘:形容贫苦人家断炊已久。典出《后汉书·范冉传》:“(冉)所止单陋。有时绝粒。……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p><p>[一一]米如珠:形容物价昂贵。</p><p>[一二]那里每:犹言“怎么”“何处”。</p><p>[一三]枵(xiao)腹:饿着肚皮。枵:空虚。</p><p>[一四]黄不老:一种野莱。熊掌:一种珍贵的食品。</p><p>[一五]糇粮:干粮。</p><p>[一六]荻笋、芦蒿:皆野生植物。{口庄}:同“{口童}”,吞、咽的意思。</p><p>[一七]上苍:天,上帝。</p><p>[一八]等闲参与商:随便分离。等闲,轻易,随便。参、商,二星名,一西一东,此出彼入,永远不能相见。这是借以喻骨肉分离。</p><p>[一九]私牙子:私商,走私的商人。</p><p>[二○]则:只。发迹:旧谓一个人由贫穷而富贵。无徒:坏家伙,无赖之徒。</p><p>[二一]牙钱:佣钱,买卖介绍人从中得到的行佣钱。</p><p>[二二]昏钞:破烂了的纸币。</p><p>[二三]将官府行唐:对官府那边搪塞。行,这边,那边。唐,同“搪”。</p><p>[二四]实惠:实际的好处。虚桩:空事,虚假的行为。</p><p>[二五]弃饥画饼:喻用空想来进行欺骗。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载:智闲禅师不能回答祐和尚所提出的问题,“归堂,遍检所集诸方语句,无一言可将酬对,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于是尽焚之。”</p><p>[二六]印信凭由:指关防、单据。</p><p>[二七]社长:一社之长,见睢景臣《般涉调·哨遍·永祖还乡》注[二]。知房:分管县衙门内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管事书办。</p><p>[二八]尪赢(wangying)伛偻:瘦弱驼背。</p><p>[二九]饿殍(piao):饿死的人。</p><p>[三○]鹄(hu)立:谓如鹄之延颈而立,形容焦切的期待。《后汉书·袁绍传》:“今整勒士马,瞻望鹄立。”鹄:天鹅。</p><p>[三一]似汲黯开仓:汲黯,字长儒:西汉有名的直臣,多次犯颜敢谏,面折廷过。《史记·汲黯列传》:“何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汲黯)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贫民。”这里指的是这件事。</p><p>[三二]区处:分别处置。</p><p>[三三]生放:放债生息。</p><p>[三四]填沟壑:言倒毙在野外。《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p><p>[三五]无偏党:没有偏私。</p><p>[三六]发政施仁:言行仁政、施仁义。</p><p>[三七]展草垂缰:言变犬马以报恩德。展草的故事,讲的是三国时李信纯醉卧在草地上,碰巧草地起了火,他的爱犬黑龙往返水池,用自己的皮毛沾水以浸草地,隔断火路,以救其主。垂缰的故事是前秦苻坚被慕容冲追逐,跌落水中,其马跪了前足,使得援缰上马,登岸逃走。</p><p>[三八]“覆盆之下”二句:喻政治黑暗,见不到光明。</p><p>[三九]萧曹:萧,萧何;曹,曹参。都是西汉的贤相。</p><p>[四○]伊傅齐肩:跟伊尹、傅说并列。伊尹,是商汤的贤相,傅说是殷高宗的贤相。</p><p>[四一]周召班行:与周公、召公是一类的。周公旦、召公奭者是成王的贤相。</p><p>[四二]紫泥宣诏:古代皇帝的诏书要用紫泥封面,加上印信。</p><p>[四三]玉笋朝班:言朝班中出类拔萃的人。《新唐书·李宗闵传》:“(闵)典贡举,所取多知名士,若唐冲、薛痒、袁都等,世谓之玉笋。”</p><p>[四四]金瓯:喻完整的国家。《南史·朱异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p><p>[四五]攀龙附凤:这里喻依靠君主以建功立业。</p><p>[四六]和鼎调羹:喻宰相处理政事,犹厨师烹调食物,咸得其宜。</p><p>[四七]貂蝉:达官贵人的代称。《后汉书·舆服志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王当},附蝉为文,貂尾为饰。”济楚:严整的样子。</p><p>[四八]衮(gun)绣:古代皇帝及上公所穿的卷龙袍。峥嵘:非凡的气象。</p><p>[四九]珂珮:玉制的装饰品。珂,马勒上的饰物。珮:玉珮。丁当。珮玉的响声。</p><p>[五○]绣衣郎:这里指提刑按察司。《汉书·百官公卿表》:“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滑,治大狱。</p><p>[五一]相门出相:言后继有人。《史记·孟尝君列传》:“臣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p><p>[五二]粒我蒸民:使老百姓有饭吃。《书·益稷》:“蒸民乃粒。”丞民:众民,亿万人民。粒,动词,言以谷物为食。</p><p>[五三]东湖:湖名。在今江西省南昌市东南。</p><p>[五四]云卿苏圃场:苏云卿,广汉(今四川射洪)人。《宋史·隐逸下·苏云卿传》:“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p><p>[五五]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因不满宦官专政,不应徵聘。世称“南州高土”。</p> <p>赏析/鉴赏</p><p>这支曲子题为村居,首句即用“茅舍”领起,点出环境,用“宽如钓舟”写明住宅的简陋。第二句用一“闲”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的乐趣。三句“江青白发明”,进一层写出村居的时日已经不短,着意写出久在村居之乐趣。四句用寒霜的早至,来衬出得以早赏秋菊的乐趣。第五句化用“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诗意,显出了村居无拘无束之乐趣。第六句抓住“江糯吹香”这具有特征性的农作物,用“满穗秋”三字写出田野的丰收在望,并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背景。这既是景语,又是情语,借“江糯”系酿酒的最好原料,来暗写村居往来者的开诚相见之情怀,同时为下句铺垫。结句,进而写出村居生活中人们情谊的深厚,使这支曲子富于感染力。</p><p>本厥词应是作者在政治生涯挫折期的放空之作,虽极力点缀赋闲生活的悠然自得,在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人生履历映衬下,却显得愈加放不下。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的学子,读书而仕,主流的“正常”的心态必定是要实现自己一生青云直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诉求,因此本厥词内外两层意义的赏析,非常有趣。</p> <p>[五]揾:揩试。</p><p>[六]“雁还也”句:雁在秋天回来,而归期相约却在清明,所以见到雁,就更加思念人。</p> <p>注释</p><p>[一]寸心:区区之心。何逊《夜梦故人》诗:“相思不可寄,直在寸心中。”</p><p>[二]霜落吴江冷:这是用唐诗人崔信明的断句“枫落吴江冷”,而易“枫”为“霜”。</p><p>[三]楚甸:楚地。这里泛指江南地区。</p><p>[四]功名揽镜看:意思是说拿起镜子来看,朱颜已老,而功名未就。这是化用杜甫《江上》“勋业频看镜”的诗意。</p><p>[五]悲歌把剑弹:这里暗用冯谖弹铗的故事。《国策·齐四》:冯谖在孟尝君家里作客,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于是倚柱而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铗,剑柄,弹铗,就是弹剑。</p><p>[六]心事鱼缘木:喻不能实现的想法。《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缺乏自知之明,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批评他:“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p><p>[七]前程羝(di)触藩:喻进退两难。羝:公羊。句意是羊角触在篱笆上,进退不得。</p> <p>注释</p><p>⑴“风吹皱”句:风吹得池水皱起了波纹。语出五代南唐冯延巳《谒金门》词中“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句。这里形容内心掀起的情感波澜。寒玉:翠玉。比喻清凉晶莹的池水。</p><p>⑵画楼:华美的楼房。此处指闺房。</p><p>⑶杜鹃:一种小鸟,俗称布谷,亦称杜宇。传说为蜀帝杜宇所化,叫声凄惨,听上去好似“不如归去”。</p><p><br></p><p>赏析/鉴赏</p><p>李致远这首小令状写离情。前三句写景,后二句写情。开头即以“斜阳”、“春雨”渲染雨后春晚的寂静落寞。“风吹皱一池寒玉”,初看是对外在世界的描写,其实亦是对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的揭示,不妨视为过渡句。第四句“画楼中有人情正苦”才开始正面点题,直接道出离人之“苦”。尾句“杜鹃声莫啼归去”,表达了企盼离人早归的殷切之意。整个作品用语含蓄,使相思的凄苦表达得更为深沉。</p> <p>翻译/译文</p><p>雪后初霁,天地仿佛一个巨大的冰壶,一片皎洁晶莹。我前往西湖去看梅,骑着小驴踏着雪渡过溪上的小桥,嘲笑王维的《雪中骑驴图》与这境界相差太远。拣几处好的梅景,在那里提壶饮酒。对着壶中的美酒,看着眼前花如笑颜般的倒影——倘若无钱饮酒,自然可以典当自己的宝剑来换酒喝,尽可醉倒在这西湖!</p><p><br></p><p>注释</p><p>①老逋:指北宋诗人林逋,因其爱梅,故此代指梅花。</p><p>②王维:唐代大诗人。</p><p>③提壶:倒酒。</p><p>④当剑:把佩剑典当掉。</p><p><br></p><p>赏析/鉴赏</p><p>湖山雪霁,皎洁晶莹,犹如玲珑剔透之冰壶,在此清寒之境探寻梅花,可谓清雅之至。而探梅目的,又在寻求林逋诗意和王维画境的同时,流露出作者追攀古人高远超脱的风雅。“雪晴天地一冰壶”,以比喻写出了湖山雪霁的皎洁晶莹。“竞往西湖探老逋”,“老逋”,以人代花,显得别有情味。“对酒”三句,复以不负好景的豪兴,抒写了与唐代诗人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相似的情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醉倒在西湖”,是诗人摆脱一切拘束而沉湎于极乐境界的写照。</p><p>曲中作者写到两次“笑”,“笑王维作画图”:作者踏雪寻梅之美景雅趣远非王维画笔所能形容,是自我得意之笑。“对酒看花笑”:自己与梅花相对,两情相悦,是花下饮酒陶醉的笑。</p> <p>《醉太平·警世》是元代文人汪元亨所作的一篇文言文。汪元亨(生卒不详),元代文学家。字协贞,号云林,别号临川佚老,饶州(今江西鄱阳)人元至正间出仕浙江省掾,后迁居常熟,官至尚书。他生在元末乱世,厌世情绪极浓。所作杂剧有三种,今皆不传。</p><p><br></p><p>注释</p><p>①苍蝇竞血:象苍蝇争舔血腥的东西一样。喻争权夺利为极可鄙的事。</p><p>②黑蚁争穴:李公佐《南柯记》中的大槐安国与檀萝国争夺领士,也可鄙可恶。恶(wu):厌恶。</p><p>③急流勇退:比喻做官的人在顺利或得意时,抽身退隐,以避祸远害。</p><p>④“叹乌衣”句:言繁华易歇,好景不常。乌衣:指乌衣巷,六朝时王、谢豪族所居。刘禹锡有名诗《乌衣巷》。</p><p>⑤“怕青山”句:吴、越是两个互为仇敌的国家。因以喻敌对的势力。</p><p>⑥混龙蛇:喻好坏不分,贤愚莫辨。</p><p>⑦结诗仙酒豪:言结交一些诗朋酒友。诗仙,李白之伦。酒豪,刘伶之属。</p><p>⑧伴柳怪花妖:天天眼花、柳结成伴侣。柳怪,古柳。花妖,名花。</p><p>⑨白云边:高山傍。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草团瓢:圆形的草屋。也叫“草团标”。</p><p>⑩征贤诏:征用贤才的诏书。《晋书·王褒传》:“(褒)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此以王褒自比。</p><p>⑾长安道:喻追求功名,争夺权利的场所。</p><p>⑿灞陵:汉文帝的陵墓,在长安城东,附近有灞桥,是当时人们送别的地方。</p><p>⒀俊倒:笑煞,十分高兴。</p> <p>注释</p><p>⑴乞巧:旧时风俗,夏历七月初七夜晚,妇女在月下穿针,向织女星祈祷,乞求智巧。</p><p>⑵织女牵牛:指织女星和牛郎星。牛郎星也叫牵牛星,是天鹰座中最亮的一颗星,它隔着银河与天琴座中的织女星遥遥相对,夏季晴朗的夜晚清晰可见。民间神话传说中,织女是天帝的孙女,与牛郎结合后,不再为天帝织云锦。天帝划了一道天河将二人隔开,只允许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过鹊桥相会。</p><p><br></p><p>赏析/鉴赏</p><p>农历七月七日,相传牛郎织女每年的这天在天河相会。中国古代妇女,有在这天趁着月光引线穿针以乞求心灵手巧的习俗。这首小令赞颂牛郎织女永远不变的感情,他们“万古情依旧”,实在让人羡慕,而人间的离愁别恨,却难有休止的那一天。曲子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p> <p>注释</p><p>[一]越娘背灯:故事见《青琐高议·越娘记》。越娘是越地女子,受辱后自缢于松林,鬼魂与杨舜愈初会时,面壁背灯不语。元人有《凤凰坡越娘背灯》杂剧,今不传。</p><p>[二]煮海张生:指张生与龙女的神话故事。元人有《沙门岛张生煮海》杂剧演其事。</p><p>[三]桃源仙子遇刘晨:指东汉刘晨、阮肇且入桃源遇仙子的故事。元人有《刘晨阮肇误入桃源》杂剧演其事。</p><p>[四]崔怀宝逢着薛琼琼:故事见《岁时广记》及《丽情集》。少女薛琼琼清明游赏踏青,与崔怀宝相逢,情投意合,经乐供奉杨羔摄合,结成婚姻。元人有《崔怀宝月夜闻筝》戏文演其事。现存佚曲十一支,见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p><p>[五]谢天香改嫁柳耆卿:指妓女谢天香与柳耆卿的故事。关汉卿有《大尹智宠谢天香》杂剧演其事。柳耆卿与谢天香热恋,不想进取功名,大尹把谢天香取回家中,逼使耆卿上京应考,及第后,让他们夫妻团圆。</p><p>[六]刘盼盼昧杀八官人:妓女刘盼盼在沦落风尘中,与八官人结为夫妻。元人有《刘盼盼》杂剧演其事,今不传。</p><p><br></p><p>赏析/鉴赏</p><p>句法对仗工整,每句后两字叠用、以衬托情思之缠绵。远山近水,杨柳桃花,香风暮雨无一不勾起女子的思念。视角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转移,实质上是对每日思念的描述,而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不言而喻。第二层直接描摹女子的相思情态。前四句在写法上是每句重复两三字,有一唱三叹之妙,说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而这种日复一日折磨的结果就是玉肌消减、衣带渐宽。末尾摹拟一个局外人的口吻询问,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纯情坚贞。全曲大量运用叠字、叠词,含情脉脉、如泣如诉,情致哀婉动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p><p>“自别后遥山隐隐,更哪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棉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有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王实甫《别情》)</p><p>这首曲是用两支小令组成的,即《十二月》与《尧民歌》。它描写了闺中女子思念远离家乡的心上人的情形。曲子借境抒情,山、水、桃、柳、内阁、重门无不紧系思念之情,最后描写伤心的泪痕重重,以致身躯瘦损,衣带宽松。一种哀婉动人,不容易捉摸的感情,经过作者以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形象的描述,将它表露无遗。</p><p>在小令《十二月》中,起句中的“自别后”可以说是点明了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接着作者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展现出一幅凄清零落的景色。山是遥山,水是远水,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其对仗句中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棉、醉脸、香风、暮雨“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二是加强了寥廊冷落的感觉,加倍地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可谓情景交融。</p><p>而在《尧民歌》中,作者便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连环与夸张的手法写少妇相思之苦。其中的语言虽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如“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表达的是少妇的闺怨情绪,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又怎么能不忧伤呢?作者用散文句法,使得意思显豁,明白如话,再加上“忽地”,“怎地”等口语的运用,读起来使人感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少妇等待归人,每天以泪洗脸,“新啼痕压旧啼痕”,实在悲苦。日子就在相思中过去了,瞧,少妇身体又瘦损了,连腰带都宽了三寸。</p><p>结句塑造了一怨妇的体态,增强了形象感。在韵律上,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是对仗中的两句对,使曲子在优美音韵中结束。</p> <p>翻译/译文</p><p>装模作样的人居然早早当上了王朝公卿,恶狠好斗、蛮横无礼的人竟享受着万钟的俸禄,胡说八道、欺世盗名的人竟能在社会上层畅行无阻,总而言之都是胡闹,说英雄可到底谁是英雄?五眼鸡居然成了岐山的凤凰,两头蛇竟被当成了南阳的诸葛亮,三脚猫也会被捧为姜子牙!</p><p><br></p><p>注释</p><p>⑴双调:填词之格式。词之由前后两阕相叠而成者,谓之“双调”,有前后同段、换头与前后不同之分;仅一段者谓之“单调”。</p><p>⑵铺眉苫(shàn)眼:即舒眉展眼,此处是装模作样的意思。三公:大司马、大司徒与大司空,这里泛指高官。</p><p>⑶裸(luǒ)袖揎(xuān)拳: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这里指善于吵闹之人。万钟:很高的俸禄。</p><p>⑷大纲来:总而言之。</p><p>⑸哄:指胡闹。</p><p>⑹五眼鸡:好斗的公鸡。</p><p>⑺岐(qí)山:在今陕西岐山县。鸣凤:凤凰。</p><p>⑻两头蛇:毒蛇。</p><p>⑼南阳卧龙:即诸葛亮,这里泛指杰出的人才。</p><p>⑽三脚猫:没有本事的人。</p><p>⑾渭水飞熊:即周代的太公吕尚,这里指德高望重的高官。</p><p><br></p><p>赏析/鉴赏</p><p>这首小令讥讽时政尖锐的揭露了元朝当政者卑劣腐朽的面目,揭露世风的龌龊败坏。语言犀利泼辣,比喻极具特色,夸张的描写,揭露尖刻有力。</p><p>这是元散曲中一支妙语连珠的著名作品。首尾两组工整的鼎足对,尤见精彩。</p><p>起始的三句中,“铺眉”与“苫眼”、“裸袖”与“揎拳”、“胡言”与“乱语”是句中自对,互相又成为工对;“时”与“十”同音,借与三、万作数字对。“铺眉苫眼”等三组词语活画出了无赖与白痴的形象,与达官贵人的身份本身形成了绝妙的讽刺。而三句从文意上看侧重点又有所不同:第一句讽刺内阁,第二句讽刺武将,第三句讽刺高官。总而言之,“都是烘(哄)”,满朝文武全是些瞎胡闹的乌龟王八蛋罢了。</p><p>末尾的鼎足对,数字对数字、地名对地名、动物门对动物门不算,妙在同句之内的鸡与凤、蛇与龙、猫与熊还都有形状相像的联系。一头是文人习用的雅语颂辞,一头却是民间口语中带着詈骂性质的语汇,凑在一起,冷峭而生动。三句也各具侧重点:第一句揭示凶横,第二句揭示狠毒,第三句揭示无能。这就让人们清楚地看出,元代社会中各种自封的或被吹捧出来的风云人物,究竟是些什么样的货色。这三句承接前文“早三公”、“享万钟”、“成时用”而写,作者矛头直指上层统治集团的高官要人,是一目了然的。两段之间,“大纲来都是烘”结上,“说英雄谁是英雄”启下。得此两句愤语绾联,“讥时”的题意便充分地显露了出来。</p><p>作者这种庄俗杂陈、嬉笑怒骂而尖峭老辣的散曲风格自成一家,被时人称作“张鸣善体”。明代曲家薛论道就有一首仿“张鸣善体”的《朝天子·不平》:“清廉的命穷,贪图的运通,方正的行不动。眼前车马闹轰轰,几曾见真梁栋。得意鸱鹗,失时鸾凤,大家挨胡厮弄。认不得蚓龙,辨不出紫红,说起来人心动。”语言虽不及本曲灏辣,却能得其神理。</p> <p>注释</p><p>①灯花占信:古人以灯花为吉兆。</p><p>②鹊报佳音:《西京杂记》:“乾鹊噪而行人至。”</p><p>③不付能:刚刚能。</p><p>④觉来时:醒来时。</p><p>⑤杜鹃声:杜鹃啼声如“不如归去”。</p><p><br></p><p>赏析/鉴赏</p><p>油灯芯爆结成花形,喜鹊在窗外啼叫,这一切只有闺中的有心人才会注意到,并将它们作为占卜的吉兆。然而,“又无功”说明带来的失望远不止一次,“耳过风”也说明一回回“佳音”的靠不住。三、四、五三句,补明了闺中人占信卜兆的缘由,是丈夫远出,独守空闺,“因此上惨绿愁红”。“惨绿愁红”本是暮春的大自然景象,曲中用来代替人物心境,颇为新警。结尾三句以好梦惊残、愁听鹃声的特写,坐实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与独居的悲伤。全曲皆以思妇的口吻表出,似断似续,忽东忽西,如闻喁喁泣诉,十分动人。</p><p>这首小令写思妇的闺怨,多用婉曲之笔代替平直的陈述,如以灯花占信无功、鹊报佳音成空,表现良人久出不归,以“惨绿愁红”代表内心的凋残悲伤,以“杜鹃声啼过墙东”,暗示思妇对行人“不如归”的期盼,等等。施展这类的小巧是散曲的擅长,而在闺情、闺怨题材中,恰可起到使情致更为绵邈婉曲的增饰作用。</p> <p>赏析/鉴赏</p><p>这首小令作于初秋月夜,景色怡人之时,从而衬托作者闲迁淡泊的情怀。</p><p>天净沙,越调,曲牌名,单调二十八字,五句四平韵、一叶韵。又名《塞上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