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之美(第二集)

罗加莲

<h3>夲集景点:敦煌莫高窟、呜沙山、月牙泉</h3> <h3>原创作品/罗加莲</h3> <h3>(一)、千年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h3><h3>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h3><h3>敦煌市是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镇,南枕祁连山,西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北塞山、东峙三危山。敦煌恰好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自古以来是中外商旅贸易往来的必经之地,曾几何时,热闹非凡。</h3><h3>莫高窟相传于公元344年开始建造,距今已有1670多年的历史。洞窟密布在崖面上,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这座沙漠高处的石窟也称“千佛洞"。敦煌市和莫高窟地处沙漠戈壁中,犹如沙漠中的一页绿舟。</h3><h3>莫高窟各窟均是由洞窟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壁画绘画和彩塑大部份均以佛教为主要题材。绘画是在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描述,其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数故事、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堪称佛教美术博物馆,最精美的佛教艺术文化遗存。1987年门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h3>面对如此悠久的佛教艺术瑰宝,我早已渴望久矣。但是,为了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洞窟中的佛像文物免受摄影闪光灯等的再度侵蚀影响,莫高窟管理处严格规定禁止游人拍照。故此洞中艺术物像一律只观不拍,我们没能留下一张照片。只好在洞窟外拍点外景到此一游的纪念照片。参观时正值旅游旺季,游人多,参观分批次,限时,限洞窟(每批次只开了5个洞窟)由讲解员讲解,洞中灯光很暗,人多时间紧,我们只好匆匆而过。为让朋友们对洞中情况有些了解,故从网上下载了10张图片,以示朋友们欣赏了解。</h3><h3><br></h3><h3><br></h3><h3><br></h3> <h3>说明:以下10幅照片全是网上下载。我们也没能参观这些洞窟。但所幸的是,参观了"藏经洞”17号窟。</h3> <h3>我们一来到莫高窟,映入眼帘的是干涸的河床一大片沙漠,戈壁,莫高窟就建在这左边山崖面上。这里常年高温干旱少雨,全年降水量只有500毫米,年蒸发量却是2500毫米。</h3> <h3>这里的白桦树特别有特色。</h3> <h3>每队游客听讲解员讲解。</h3> <h3>敦煌市中心的街心花园耸立的“反弹琵琶"塑像。创意造型均来自莫高窟壁画。</h3> <h3>(二)、鸣沙山、月牙泉。</h3><h3>著名的鸣沙山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鸣沙山白麓。</h3><h3>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称为塞外风光之一绝。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呜,水以神而益秀。</h3><h3>鸣沙山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又名神沙山。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而相互运动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多种效应,发出嗡嗡响声的地方称为鸣沙地。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产生的鸣响,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从鸣沙山上往下看,沙丘星罗棋布一个接着一个。如果人们从山顶向下滑去沙子就会发出阵阵的声响。</h3><h3>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而不枯竭,风吹沙不落尉为奇观。素有沙漠第一泉之美称。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1994年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h3> <h3>鸣沙山上游人如织</h3> <h3>人们在鸣沙山上尽情地玩耍,留连忘返。</h3> <h3>当晚霞升起,都不愿离去。</h3> <h3>月泉古柳,栽植于1892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树干高3.14米:干围2.86米。玉泉古柳几经风雨,百年沧桑,树干心枯皮活,是鸣沙山月牙泉变迁的唯一历史见证者。</h3> <h3>当晚彩霞满天。</h3> <h3>我们踏着晚霞,依依不舍离开鸣沙山!</h3><h3>夲集完。请朋友们关注下集(三)</h3><h3>茶卡盐湖一天空之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