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建国70周年之际,有幸走近新中国阅兵史上第一支女兵方队。</div><div>她们是新中国第一支受阅女兵方队,在1984年10月1 日国庆35周年阅兵盛典中展示了英姿飒爽、一往无前的中国女兵风采的朋友们。</div><div><br></div><div>这支由422名北京军区军医学校学员、战士组成的“钢铁”方队,经过常人难以想象的“严酷”训练,取得了通过天安门横、竖、斜线整齐,踢腿、摆臂、步幅、步速合乎标准规定,通过时间误差仅0.75秒的世界纪录!</div><div><br></div>她们创造的纪录至今无人能及,受阅后,女兵方队受到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通令嘉奖。14国外国驻华使节的夫人们集体给女兵方队送来一个插满鲜花的大花篮,赞扬她们为全世界的妇女争了光。<br><br><div>北京军区军医学校的前身,是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1939年创立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div> 当年的英姿,气势! 世界阅兵史上,受阅部队横排面没有超过20人的。她们是25人的排面,每个徒步方队,都由14个排面组成,加上两名领队,是352人,这也是世界纪录。 陈守信,当年北京军医学校副校长,1984年受阅女兵方队总领队。从接受任务到方队走过天安门,他经历了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从“解散重组”这样大的问题到服装、化装等看似的小问题,其艰辛曲折造成的心理跌宕、煎熬,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位老人在记者问到他这些问题时,哽咽说到“太难了!” <div><br></div><div>当年,这些年龄大都不足20岁的姑娘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从一名普通的学员迅速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div><div><br></div><div>钢铁是这样练成的——<br><div><br></div><div>静站,是保持军人姿态的基础训练,也是锻炼体能的一种方法。只有能在长时间内保持正确姿势静站,才能在受阅之前漫长的等待和正式接受检阅时始终保持挺拔的军姿;才能保证以正步进行分列式时上身正直挺拔,不晃动,走出全方队的横线、竖线和斜线。这是受阅部队由始到终必下大工夫的训练课目。<br></div><div><br></div><div>最初她们站一分钟姿势就变形,不到3分钟就有晕倒的,而到后来在雨夹雪的恶劣天气的训练中,静站30分钟保持标准姿态不变!!!</div><div><br></div></div> 1984年3月13日下午,按训练计划最后一个课目是静站30分钟。不料刚站好就下起了小雨,天越来越暗,也越来越冷,不一会儿竟下起雪来。雪越下越大,女兵们帽子上、肩上、背上都积了一层白白的雪花。雪花在脸上化成了雪水,从脸上、耳朵上直往下滴。她们穿的是部队发的胶鞋,站在雪地里脚冻的生疼,凉气从脚心直往上蹿,好像牙都在打颤。<br><br>要不要提前下课?方队总领队、学校的副校长陈守信思想斗争也很激烈。但还是下决心坚持下去……<br><br>随着教练员喊出“时间到!”,这些女兵们的脸上放出了异样的光彩。这是她们克服了多少难以想象困难,多少次战胜自我,终于成功挑战成功的自豪和喜悦。<br><br>这一站,站出了中国女兵的风采,站出了中国女兵的坚强,站出了中国女兵的英姿……<br><br>多少年后,女兵方队的队员们常常提起不能忘记的第一件事就是“雪中静站”这一段值得骄傲的壮举。 近一年的训练,其艰苦和困难接踵而至,但是她们心中有祖国,抱定信念,让祖国人民、世界人民看到我是女兵,我是新中国的女兵,坚韧、顽强、拼搏着走了过来,走到了天安门广场!第九排面的队员毛燕玲,谈起当年受阅说,别看我的位置在方队中间,通过天安门时,我就觉得全世界都能看到我!<div><div><br></div><div>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她们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div></div> 第一排面的排头兵石华,为使双腿并紧,在睡觉前,让同学帮忙用背包带捆上腿睡觉,直到一个月后被领导发现才不再捆。 严格训练 绑上沙带练踢腿 严格要求 在宿舍里坚持训练 北京籍的战士常玉敏因练正步用力过猛,把一只脚的大拇指甲顶得掀了起来,并且化脓了,她一咬牙,硬是自己把这个指甲拔掉了,用纱布包扎了下继续训练。 她们就是这样练,一个个练肿了腿,磨破了脚,下了操腰酸腿疼,上楼都很困难。<div><br></div><div>一次合练时,赵玲的鞋带突然绷断了,没走几步鞋就踢飞了,但是她在队列里一步都没停,光着脚走完了100米的正步。<div><br></div><div>方队的训练从零下十几度到零上几十度都经历过。再冷再热,都是照常训练。</div></div> 她们有困难,有痛苦,但是也有让我们这些比她们老的老兵、女兵羡慕的地方,那个年代,我们都知道的那个年代,她们就被允许烫发,而且是请四联的师傅给烫发;请战友歌舞团的老师教她们跳舞,请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化妆师教她们化妆。哪个姑娘不爱美,有了这些,增强了她们的形体美和柔韧性,增强了体质,提高了素养。她们不仅站立、走正步扬国威,扬军威,还在全世界面前表现了中国姑娘的柔美,中国女兵的矫健。<div><br></div> 看看,烫发后的姑娘多漂亮! <h3 style="text-align: left">记住后排中间那位姑娘,后面有她的故事</h3> 经过了这样的严格训练,走过了天安门城楼,这些女兵都被培养成了优秀的军人,在体质、颜值、气质、拼搏精神上非常优秀的女性,几十年来,她们活跃在祖国各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她们不论是在什么行业、什么岗位,都在那里发光发热,成为那里的骨干力量。 还记得上面那张照片后排中间的那位姑娘吗,当年方队第四排面的排头兵,框子兵。这就是现在的她,谢秋娜,96年转业,经公务员考试到民航总局工作,后调入国航集团,在快递公司担任过市场部经理、 人力资源部经理,现为工会主席。现在她还担任受阅女兵方队合唱团的团长,领着姑娘们弘扬阅兵精神 象个顽皮的小姑娘 李静,2007年随联合国维和部队到西非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在医疗分队担任护士长。 当年的李静已经四十岁了 利比里亚非常的热,地表温度在60度,和当时她参加阅兵时阅兵村的帐篷里的温度有一拼。 带领维和官兵列队接受联合国向中国维和官兵的授勋仪式,扬国威、扬军威!<div><br></div><div>在回国时,联合国要给中国的维和官兵授勋,授勋仪式上要阅兵,因为李静参加过阅兵,所以让她作为领队,是当时维一的女兵,而且是岁数最大的一位,和一群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一起走正步。在地表温度60度的情况下,脚面都烫红了,脚底都磨了泡,也不肯只作指导不参加训练。<div><br></div></div> 高玉华,毕业后分配到301医院工作至今,参加了联勤部队第一届党代会,作为党代会的代表,接受了习主席的接见 在联勤部队第一届党代会上 还在部队工作的三位女兵,自左至右。李淑君,白俊萍,周青 李淑君,第5排面,在原北京军区医院护士、护士长、总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98年抗洪抢险,2008年汶川地震,非典时期在隔离病房工作了一个月。 李淑君曾获得国际护理界的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 李淑君在隔离病房 白俊萍,当年领队之一,现在联勤保障部队983医院任训练队主任 84女兵方队,两位领队,右边这位是白俊萍,左边的是孟伟。领队的要求比其他队员更高,她们付出的辛苦也比别人更多。 周青,当年方队第二排面最后一名,框子兵,现在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青说:国防大学有个阅兵场,划着75厘米的线,每当我走到那就会不自觉地按75厘米往前走,好象当年走在天安门前的时候。阅兵精神已渗透到我们的骨髓,溶入到我们的血液里了,永远不会忘记,也是我们终生的财富。 韩雪峰,第25排面框子兵,98年转业到新华社国内部,参加了9·3阅兵的观礼,当军乐响起,国歌奏响时,她泪流不止,当女兵方队走到天安门广场,一声“向右看”,她也情不自禁地想呼喊“一——二”,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潘玉霞 ,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路冲垮了,伤员下不来,她们就想到更前面的阵地上去,但是当时是不允许女兵去前线阵地的。正好团长下来慰问,在迎接团长时,她们把碗里的酒一饮而进,震撼了团长,而且阵地上确实需要医护人员,因此潘玉霞等3名同学被批准,当夜就跟着团长一起上阵地了。阅兵方队中还有20多位同学一并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陈萍,当年在方队第一排面第15名钉子兵,现在安贞街道办事处工作 郭娟 当年在方队第九排面第19名,毕业后分配到原北京军区总医院政治部政治协理员 唐蓉,当年在方队第六排面第24名,97年转业到太原市地方税务局 董旭,转业后分配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北分行工作,现为总行女职工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石红,我的同事,标准的军人姿态。当年方队第一排面第10名,钉子兵。她的故事是反映了当时训练艰苦的最典型的例子。<div><br></div><div>在阅兵村时,一天半夜,刮起了龙卷风还夹着暴雨,把她们的帐篷刮翻了,被褥等都被卷走了,大家都起来拴帐篷,又去把被风卷走的被褥追回来,可她由于训练疲乏一直睡得很香,雨下到她身上竟然一无所知。等到第二天早上出操时她还问班长:地怎么是湿的?昨晚下雨了吗?一中队中队长刘顺兴听到这个小战士这样问,很是无语,既心疼队员们训练的这么辛苦,又觉得帐篷都刮翻了,狂风暴雨中还睡的那么香,真是不可思议。</div><div><br></div><div>这件事当年就在方队成了一个“笑谈”,每每谈起,石红都很不好意思,但是又很愿意与大家分享此事,因为这是她们艰苦训练的真实写照,也是她们骄傲的资本。<div><br></div><div>石红转业到企业的工作后,依然保持当年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倾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近些年,已经打了一个抗战年度,八年来不辞辛苦,往返北京、长治之间解决问题,披星戴月赶飞机,频次如同我们乘坐公交车,但仍然乐观、热情、助人、从容。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组织原方队战友参加社会活动。那种不知疲倦,活力充沛的状态很是感人。</div></div> 在航空博物馆组织原方队走正步快闪时担任领队,左是84阅兵时的领队白俊平, 管亚新,当年方队第二排面第十名,钉子兵,转业后到北京市通州 区人民法院工作。当年训练时为了尽快达标,经常凌晨起来,用部队发的袜子装上沙子绑到腿上,到操场上加班训练。 康辉,当年方队第七排面的排头兵,框子兵,毕业后分配到301医院工作 石华,方队一排的排头兵,也就是整个方队的第一个兵的位置,基准兵,整个方队行进的方向、步幅都以她为准。当时为达标睡觉时用背包带绑腿的那位 荣杰,当年方队第六排面框子兵,现在中国作家协会工作 还有在1990年亚运会期间,举行的我国第一次礼仪小姐评选,当选第一名的就是方队第一排面的李琳。<div><br><div>袁明,被调到邓小平同志身边工作,直至小平同志去世</div></div> 邵雅梅,是北京十大优秀民警之一 张媛,参加了9·3阅兵,为领队之一 王玉萍,现在贵州扶贫一线 阅兵精神,阅兵情怀<div><br>1984年阅兵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这群女兵仍然是永远没有解散方队,永远是一个集体,是永远的方队。<br><br><div>2015年9·3阅兵前,军视的主持人卫晨霞提出以84年的受阅女兵可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搞一个走正步快闪,以慰问正在训练的阅兵方队,为他们鼓劲、加油、助威。<div><br></div><div>从84年阅兵场出来后31年了,第一次那么大的集合,可是不到十天就聚集了近100 名当年受阅方队的女兵在航空博物馆演出了一场正步快闪,激动了她们自己,兴奋了在场的人们,在9·3阅兵现场慰问演出时播放了快闪的视频,产生了强烈的反响。</div><div><br></div></div></div> 31年后,她们用当年的正步鼓励新时代女兵,传承军魂,为她们加油! 以快闪为契机,成立了“国庆受阅女兵合唱艺术团”。<div><br></div><div>当年第四排面的排头兵谢秋娜是现在合唱团的团长,她说:快闪把我们姐妹们又聚在了一起,我们就想,还应该做一些什么事,用一种什么载体去传播正能量,传播阅兵精神,就组建了国庆受阅女兵合唱艺术团。</div><div><br></div><div>她们用她们强大的气场,活跃在社会活动中,展示她们的风采,弘扬阅兵精神,传承、传播着顽强、拼搏、向上,为祖国争光的奋斗精神!</div> 参加纪念建军92周年军民联欢会 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现场 为了庆祝建国70周年,军视特邀当年第一支女兵方队参加《老兵你好》的节目录制,述说当年的故事,传承阅兵精神。 谢秋娜、董旭作为代表在《老兵你好》节目中接受采访<div><br></div> 亮相军视大舞台 英姿飒爽 当年的方队第一排面教官,王俊光,原三军仪仗队队员,后在50周年国庆时为阅兵总教练。 当年的教官到现场指挥,站立踢腿,严格要求不减当年 陈校长指挥原女兵方队队员们演唱他自己写就的阅兵歌:<div>“顶烈日,战狂风,我为人民苦练兵,</div><div>不怕流汗,不怕累,坚持到底是英雄,</div><div>顶烈日,战狂风,我为祖国苦练兵,<br></div><div>不怕流汗,不怕累,天安门前立新功。”<br></div> 展示当年的英姿 致敬老兵 《老兵你好》节目录制后的合影 参加为退役老兵的颁奖活动,为退役老兵喝彩。”若为战,召必回“,气势如虹。 参加企业周年庆 <div>一次受阅,一生荣耀<br></div><div><br></div><div>她们从天安门走过,天安门已经铭刻在她们的心里。</div><div><br></div><div>阅兵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愈发深切了。</div><div><br></div><div>近些年,每年的国庆节,这些受阅女兵们都要去天安门广场为祖国庆生,为祖国歌唱。</div> 祖国70周年庆 国庆70周年受阅女兵自办联欢会为祖国庆生 回忆当年 婀娜多姿 怀念军营生活 端庄典雅 柔情似水 这些姑娘特别的爱美,开朗、活泼,一说照相,立刻就围了上来 开始就三、五个人要拍照,你在对焦的功夫,立刻就变成了几十个 又要准备出发了,现在她们这个方队,这个合唱团就经常活跃于不同层面的社会活动中,展示她们的风采,弘扬阅兵精神。 最后,还要说说我的这位同事,阅兵精神,阅兵情怀在她那里表现的真是太充分了,就是她,在新婚之夜,非让新郞陪伴她到天安门走了一圈。在2004年国庆节那天,她把受阅服装拿出来熨烫平整,把皮靴擦亮,心情就象当年准备去天安门受阅一样激动。 受阅女兵合唱艺术团的团长谢秋娜说:“经历了破茧才能蜕变成蝶,我们超越自我,挑战自我,无所畏惧,从不言败!“这就是阅兵精神在她们身上的体现<br><br>她们有句话:“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让我想起来小时候看过的一套书《星火燎原》,想起了红军精神,她们传承了这种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她们大部分人离开了部队,脱掉了军装,但是服装变了,精神状态没变,当年的气质没变,那种傲气、自豪、自信,那种荣誉感、使命感已经溶入血液里。<br><br><div>每年都有阅兵,每年都有这样一批人接受严格的训练,严肃的教育。想想,就是这样的一批一批的人,在受到了严格的训练,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后,从天安门广场走了出来,走到了祖国的各个地方,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就有希望,后继有人,长江后浪推前浪,星星之火,一定能够燎原!<br><br></div> 注:<div>1材料来源:<div> 陈守信校长著《阳光女兵》;军视视频;网上有关图片;本人拍照。</div><div>2 钉子兵框子兵:方队四边的兵叫框子兵,每排的五、十、十五、二十的兵叫钉子兵,四边的框架和中间的钉子能保持准确的步幅和步速,全方队就能走出横、竖、斜三条直线。</div><div>3 修改、校订石红</div><div><div> </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