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 3.月是故乡明

露珠的声音

<h3>  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 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br></h3> <h3>首先,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一定要认真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至少三遍。读的过程中,把不认识或把握不准的标记下来。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可以多读几遍。<br></h3> <h3>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发现自己读错的地方,要多读几遍。</h3> <h3>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 “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br></h3> <h3>你知道课文的作者是谁吗?快来了解一下。《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体味吧。<br></h3> <h3>这些是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会读了吗?请你认真的读三遍!</h3> <h3>以下是本课的重点词语,你会读了吗?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了吗?来,我们一起来学习!</h3> <h3>解决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去学习这篇课文吧!</h3><h3>问题一:</h3> <h3>问题二:</h3> <h3>问题三:</h3> <h3>快来看看,你找对句子了吗?</h3> <h3>同步练习</h3><h3>一、读一读,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在烟波浩渺(miǎo mǎo)的海边,我们点起篝(gòu gōu)火。听着海浪声,看着 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萌(méng míng)发。抬头望去,那澄(dèng chéng)澈 (chè 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 (2)那位耄(māo mào)耋(dié dé)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 绿色,各色花朵点缀(zuì 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二、给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 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 ) (2)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 (3)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 三、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烟波浩渺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此不疲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相映成趣 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br></h3> <h3>【答案】 一、(1)miǎo gōu méng chéng chè (2)mào dié zhuì 二、(1)陪衬(衬托) 不可胜数(不可计数) (2)大概(可能) (3)恍然大悟 (茅塞顿开) 三、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br></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第二课时</h3><h3><br></h3><h3><br></h3><h3>同学们,刚才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了“月是故乡明” 这句话的出处,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当你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时,心中一定也引起无限遐想,也一定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那就说说面对月亮你都想起过那些诗句?把你想到的诗句发到群里吧!</h3><h3> 当你面对明月,想起古人的诗句时,你是否想到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接下来,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寄托在明月中的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br></h3> <h3>看过了例句,你会写了吗?想一想,把你写好的句子发到群里,看谁写的最精彩吧!</h3> <h3>把这些词语读一读,抄在你的积累本上。</h3> <h3>拓展延伸:</h3> <h3>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己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读着读着仿佛是自己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br></h3> <h3>主题概括</h3> <h3>同步练习</h3><h3>一、在括号里加上表示数量的词语。</h3><h3>一( )月亮 一( )柱子 几( )大苇坑</h3><h3>一( )明月 一( )知了 几( )土山</h3><h3>二、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四字词语,意思不变。 </h3><h3>1.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亮的光辉充满四周,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h3><h3>2.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以后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漂泊天涯。( )</h3><h3>3.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蓝而广阔无际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h3><h3>三、默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h3><h3> 四、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h3><h3>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h3><h3>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h3><h3>1.上面两段话选自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家 写的 。</h3><h3>2. 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选择正确的答案( )</h3><h3>(1)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h3><h3>(2)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h3><h3>(3)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h3><h3>(4)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h3><h3>3.你对“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一句中的“此”是怎样理解的?</h3><h3> </h3><h3>4.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却写了那么多童年趣事,多余吗?</h3> <h3>【答案】 一、一(个)月亮 一(个)柱子 几(个)大苇坑 一(轮)明月 一(群)知了 几(座)土山 二、1.清光四溢 2.离乡背井 3.碧波万顷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答案不唯一。) 四、1.季羡林 月是故乡明 2.(1)(2)(3)(4) 3.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对这两件事的回忆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4.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br></h3>

故乡

月亮

坑边

课文

明月

词语

大苇

作者

篝火

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