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0的春节,注定艰辛且难忘!腊梅的清香还在枝头萦绕,而我们的城市却如此的寂静!关闭的门,封锁的窗,寥寥几人的街头,也只是看见匆匆而又漫长的身影。牵挂,焦虑,流言,恐慌;坚持,战斗,抗击……一切的一切都汇聚在冠状花蕊的中央!蓝色的,黑色的,粉色的口罩,点缀着寂静的新年病区!口罩上方一双双空洞甚至恐惧的眼睛!</h3> <h3>2020年的新年,没有了喧闹,没有了烟花爆竹!一个新的名词SARI,像黑客一样,悄无声息的蔓延……蔓延……。当钟南山院士吹响战斗的集结号时,我们开始了这场惨烈没有硝烟的战争!</h3> <h3>疫情一开始,共产党员林丽丽医生就把孩子送回了乡里老家。每天一个电话回去报平安顺便叮嘱孩子居家。当那天孩子哭泣着在电话那头喊:“妈妈,你说的我都记得,我就是怕你和爸爸死了……”。一个平时看似沉稳、不拘小节的“女汉子”,流泪了!挂完电话,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连续上了15个小时急诊的她,顾不上休息,又站在了党员先锋岗上,为门诊第一线的导诊妹妹们分担压力!</h3> <h3>鲍福全医生年前都回了外地老家,想着能孝敬一下常年不在身边的父母。但疫情大于天,接到电话,他二话没说连夜赶了回来,站在了抗疫一线!</h3> <h3>科室收住第一例疑似病例时,有着“朱一针”美名的护士朱万芳,主动请缨:“疑似患儿反复穿刺、取样,都会增加我们自身的感染几率,还是我来护理这个孩子吧!”后来,陆续又住进了第二个第三个疑似病例。每当有姐妹要求替换她时,朱老师总是拦着:“反正我已经接触了疑似病例及家属,要感染就感染我一个人吧,大家都不要再争了,保护好自己,等我真的倒下时你们再进来接替吧!”</h3> <h3>勤奋好学的沈小敏是科室的年轻医生,也把孩子送回了胡集老家。想着我们科室的门急诊大夫们,防护物资贫瘠,把家里囤积的本打算送回胡集老家的口罩捐了出来,她说:“护士长,我跟娃子和爸妈交代了,让他们不出门,不出门就用不到这些口罩,这些就给老师们用吧,总比普通口罩安全一些!”</h3> <h3>“妈妈,我只要你好好的!”护士长李吉华上大学的闺女,从南昌回来只跟妈妈待了一周的时间就去了舅舅家,母女俩有太多的悄悄话还没说完呢。一句“我只要你好好的”,是对我们所有战斗在一线的爸爸妈妈们的期望!</h3> <h3>经过了10余天的抗击疫情,儿童病例不像最开始想象的那么乐观,疑似病例多了起来。科主任汪中宝,作为一名老党员自告奋勇作为首批志愿者进入了“玛丽龙头医院”隔离区。家里三位老人,两个孩子,全交给了爱人。但他无怨无悔,临行他对我们说:“隔离区才建成投入使用,肯定有很多条件达不到,我过去了可以更好地与领导沟通,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你们在家里,一定要把病房保护好!把家守住了!”</h3> <h3>科室徐玉芳主任也有半个月没有休息了,为了科室住院患儿的病情和预防二次感染,她每天都查房会诊,碰到疑似病例反复和CT室张主任及感染科刘主任讨论,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并注意做好自己和病人防护,安抚好患儿家长的情绪。田传萍医生还有两年就退休了,在这次重大疫情面前,毅然克服着自己身体不好的困难,一直坚持在一线!</h3> <h3>同为党员的徐桂林医生,爱人也在急诊抗疫第一线;两个孩子的欧丽黎医生,老公支援新疆短暂的探亲假回家也没时间陪;家里有个高三备考生的王洁老师;担负着科室人员物资保障的吕益艳老师;入党积极分子马诗锐医生;川妹子夏燕医生;刚进修回来还没来得及休息半天的石德一医生;常年受着病痛折磨的杨秀英医生;还有那片甘当绿叶的郑昆医生;还有一直在新生儿特护室坚守,为那些柔嫩娇弱的小宝贝支撑起安全屏障李海鸥护士长和杨丽护师;………还有那些自己都还是孩子的小美护们,有的不顾自己的安危冲在了病毒面前,有的发动自己的家人为科室募捐物资,还有一个准妈妈王璐护士说:“护士长照顾我,不让我去一线,我拖累大家了,那我就给老师们送点儿好吃的吧。”每天都有太多太多的感动在发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无论生死,不计报酬,义无反顾向前冲锋,与时间赛跑,向病毒宣战!他们是父亲也是儿子,是母亲也是女儿。但生命重于泰山 !疫情就是命令!他们身为白衣战士只能身先士卒。</h3> <h3>他们的身影就是黑暗中的灯塔,让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和力量!</h3> <h3>他们的名字叫做——战士!</h3> <h3>“把家守住了!”是的,我们逆行是因为我们背负着宜城人民的信任;我们逆行是因为我们肩上担着的责任;我们逆行是因为我们要守护我们的家!此时,我已热泪盈眶,远处朝阳冉冉升起,一束寒梅在姿意绽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