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半拉城子》(一)红砖大窑:作者;李永勤

永勤

<h3>提起半拉城子,对于上了年纪的老哈尔滨人并不陌生,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和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巨大变迁,人们渐渐地把它淡忘了,淡忘的无影无踪……</h3> <h3>现在的道里区工农大街也就是五六十年代,人们所称呼的半拉城子,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h3><h3>据哈尔滨志记载,半拉城子是金代一座古城遗址,因其城垣残缺故称半拉城子。</h3> <h3>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巨大变迁,一提起它都会唤起儿时的美好回忆,对半拉城子这个名字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怀念,这里有不为人知的传说和故事。</h3> <h3>半拉城子不大,过了故乡向西有一条很直又很长,但不宽的马路,因那个年代交通工具都以马车为主,所以人们把公路称为马路,马路是用沙石铺成的,后来用砖加宽了一些,因为没有下水,在马路两侧各挖了一条很长的排水沟,人们管它叫壕沟,马路的南侧住户不多,除了工厂就是菜地,大部分住户都在路北。</h3> <h3>因为是城乡结合部,所以在这里居住的有工人也有农民(菜农),他们大多数来自闯关东的山东人和河北人,当他们站住脚后,有更多的人投亲靠友,相继而来,据说这条街上有两大姓氏,一是李姓一是韩姓,他们勤劳能干,待人友善在工作之余,他们开荒种植蔬菜,自己吃不了,就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他们和睦相处,过着自给自足快乐的小日子。</h3> <h3>当年半拉城子的房子,大多都是高低不平的土坯草房,后来才有了红砖瓦房,由于草房多,几乎每年都发生火灾,有时还火烧连营,这里的道路不好,每到夏天一下大雨就泥泞不堪,出入困难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h3> <h3>最初这里没有公交车,没有医院,后来砖厂成立了卫生院,没有像样的商店,看场电影,洗个澡都要去当时的顾乡屯。</h3><h3>后来砖瓦厂俱乐部,为这里的百姓提供了服务。</h3> <h3>后期开通了,从顾乡到二砖厂的九路公交车,公交车体不大,很像现在的送子车,所以大家都把它叫大鼻子车和大老鳖,因车的质量差,封闭不好,每到冬天四处漏风,车一开特别冷,即便不远的路程,也把人冻得一个劲儿的跺脚,一直跺到下车为止。</h3> <h3>(64年我毕业于顾乡二小学校,班主任老师是:陈传洪老师,</h3><h3>记得在改建新敎学楼时,同学们参加了,从二砖厂搬运红砖活动,以及相关的劳动,也可以说新楼房也有,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h3><h3>上图:64年时的校舍</h3><h3>下图:70年代的校舍)</h3> <h3>上图是:工农小学校大门</h3><h3>下图是:工农校校舍</h3> <h3>《工农校舍》</h3> <h3>当时这一地区有两所小学,一所是顾乡第二小学校,(后来改名叫康复小学),一所是工农小学校,后来砖厂和曙光机械厂各自成立了子弟校,但时间不长就停办了,中学只有15中。</h3> <h3>上图是:67年在我的母校15中,于校友和宋振业老师合影。</h3><h3>下图是:哈市第15中学校原貌。</h3> <h3>那个年代的中小学生,不论家有多远,不论年纪大小,没有家长接送的,都是结伴自己背着书包上下学。</h3> <h3>因为半拉城子,这一带土质条件特别好,所以哈尔滨的砖瓦厂大部分都建在这里,大大小小近十个,由于当时没有高建筑,十几个高高的大烟筒,很远就能看得见特别显眼。</h3><h3>当然,这里最让人感到壮观和气派的,当属有二三层楼高的红砖大窑,远远望去,巍然屹立,像城堡一般,一座接着一座。</h3> <h3>这里的坯棚子(烧砖前用来存放土坯的棚子)轱辘马(用来运土和土坯的能在铁轨上跑的车)到处可见,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风景线。由于落后,劳动工具都很原始,取土时先用炸药炸一个大坑,再用人一镐一镐的刨,一锹一锹的挖,工人们顶着烈日赤着上身,挥舞着三齿子(一种刨土用的工具)站在十几米高的土坡上取土装车。</h3> <h3>《生产出来的土坯子,进行晾晒干了后,在装入大窑烧制成红砖》</h3> <h3>他们身上流淌的汗水变成了泥道道,不时地用毛巾擦着,时间长了,取土的大坑也渐渐地大了,深了,最深的能达到20米左右,工人们从地面顺着斜坡向下铺一条铁轨,地面上塔一个很简易的小房子,(人们管它叫小机器房子),里面装一台卷扬机,用钢丝绳拉着装满黄土的轱辘马,这也算是当时的机械化了!</h3> <h3>这里生产出来的优质红砖红瓦运往全市各地,为建国初期的国家建设贡献着力量。</h3><h3>整个这条街上运送砖瓦和拉料的汽车,马车川流不息。</h3><h3>汽车的喇叭声和老板子的吆喝声,使原本偏僻寂寞的老街喧闹了起来,给它带来了生机和活力。</h3> <h3>后来由于土源的关系,有一部分砖瓦厂搬到了黄山,或大部分改成了工厂和学校,从此半拉城子的砖瓦厂渐渐地消声匿迹,淡出了历史,成为了记忆。</h3> <h3>《多么熟悉的大窑,童年时期和小伙伴们,经常来这里捡煤糊。》</h3> <h3>记得原二瓦厂改成了珍珠岩厂,也就是现在的报达小区的一部分,原第六制砖厂改成了印刷机械厂,也就是现在的0451小区,当时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半拉城子有两条较宽的大沟,人们叫它&lt;炮台沟&gt;位置在现在的收容所和环卫车队中间。</h3> <h3>原第七制砖厂改为了照相机厂,也就是现在群力新苑小区的一部分,原第八制砖厂改为了省财政干校,(现在的武警指挥学校)原第九制砖厂建成了居民小区,因在24门商店后面,所以大家把它叫做24门大院里,(是现在的漫步巴黎小区一部分)。</h3><h3>原房地局转厂,成为了现在的新城小区……</h3><h3><br></h3> <h3>上图是:原第八制砖厂的大机器房子,也是近70年的老建筑了,一直保留完好至今看到它,会给人带来童年的趣事,和遐想。</h3><h3>后来这里成了,&lt;松花江医疗器械厂&gt;。</h3> <h3>半拉城子的发展和变化,与那个年代的砖瓦厂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比如带动了大批人员的就业,生活条件的改善,政治文化的普及,以及地域的提升等等,这些都将成为老半拉城子人,抹不掉的记忆和怀念。</h3> <h3>《我记忆中的半拉城子》</h3><h3>(二)下甸子</h3> <h3>半拉城子地势很高,马路北,当时有三条东西街道,再向北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湿地了,湿地的面积很大,东到顾乡大坝,西到朱顺屯和四方台已西,北到松花江,也就是现在的整个群力新区。</h3><h3>因和居住区有二三十米的高差,所以大家都管它叫下甸子,如果站在湿地草坪上向南望去,半拉城子就像在较平坦的高山上一样。</h3><h3>下甸子是儿时最美好,最快乐的天堂。它那肥沃的土地和辽阔的水域,蕴育着茁壮生长的万物,同时也养育了这一地区勤劳善良的人们。这里有故事,有传说一提起它,人们都会有总种神奇般的美好回忆和向往。</h3> <h3>每到春风送暖,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季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小伙伴们有的在大人的带领下,有的三五成群结伴从南岸来到了下甸子,从岸边向里走不远,就会看到有无数个高低不平的塔头墩子?(资料记载,塔头墩子的形成需要百年的时间)</h3> <h3>翠绿的湿地中,盛开着千姿百态的鲜花,有很多叫不上名字,其中最显眼的有开着蓝色花朵的马莲花,和开着黄白色花朵的鸡头米花。</h3><h3>花草的芳香很远就能闻到,时而浓郁,时而淡爽,让人不知不觉就陶醉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h3><h3>不少人喜欢把鲜花摘下来,带回家插在水瓶中,供全家人分享。</h3> <h3>此时各种鸟儿从南方相继归来,他们掩饰不住重回故乡的喜悦,呼朋引伴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在这一望无际的草原湿地上空翩翩起舞,这里是他们生息安家的最好地方,过了不久,便开始在塔头墩子的鲜草丛中筑巢产蛋,那个年代下甸子,人烟稀少,没有污染自然条件特别好,所以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鸟儿特别多,其中人们最熟悉莫过于野鸭,大雁和长脖老等(一种像鹤类的鸟伸着长长的脖子,站在水中等待的抓鱼吃,所以大家叫他长脖子老等),每到产蛋时候,小伙伴们便结伴前来捡鸟蛋,有人把捡来的野鸭蛋放到自己家的火炕上,居然还服出了小野鸭子!</h3><h3><br></h3> <h3>上图:当年下甸子里,野鸭子成群结队有的事。</h3><h3>下图:下甸子里,站在水面上的,长脖老等。</h3> <h3>夏天到了,草也长高了,蚂蚱飞,蝈蝈叫,蛙鸣像潮水般涌来荡去,好不热闹,青蛙在水面跳来跳去,总能吸引更多的小伙伴们。草蚂蚱既干净又好吃,用油一炒香气扑鼻,是非常廉价的美食,简直让人无法抗拒。</h3><h3><br></h3> <h3>《草蚂蚱》</h3> <h3>上图:螳螂</h3><h3>下图:扁担钩</h3> <h3>《蝈蝈》</h3> <h3>这里的水域辽阔,鱼虾很多,从南岸向北走几十米远,东西各有一个大水泡,东头叫黑鱼泡盛产黑鱼,西头的叫片儿泡盛产鸡头米和菱角,(一种能吃的水生植物)中间有一条很长的水沟和两个泡子相连,如同一个大哑铃。水沟的南侧地势高一些,人们管它叫二道杠,这里长满了各种的植物,水草,野芹菜,野薄荷,接骨草,艾蒿……盛夏时节,小伙伴们,经常来这里摸鱼洗澡,在一人多高的芦苇荡里撒欢嬉戏,打闹。</h3><h3>回想起来,真要感谢上苍恩赐给人类如此美妙的世界!</h3> <h3>上图是:片儿泡子里长滿了,菱角秧。</h3><h3>下图是:从水中捞上来的菱角,在锅里煮熟,挺好吃的。</h3> <h3>上图:是泡子里的野生,鲫鱼。</h3><h3>下图:是泡子里的,野生虾。</h3> <h3>上图:黑鱼泡和片儿泡子里的,老头鱼特别多。</h3><h3>下图:泡子里的野生鲶鱼。</h3> <h3>说起黑鱼泡,夏天里每到夕阳西下之后,从黑鱼泡方向总是传来一种声音,酷似吹瓶子口的声音,人们说那是黑鱼再叫,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人讲后屯子,(工农三道街)一户人家办喜事,有一个长胡子的老头,大大方方来参加婚礼,虽然谁都不认识这个老头,但由于结婚是喜事,所以没人计较去问,等喝完喜酒,这老头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下子消失了,此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老头是黑鱼泡里的黑鱼精变的,这个老头被描述的有模有样,竟然惹得小伙伴们总是幻想着有一天,能和这老头有个不期而遇呢!</h3><h3>(下图是黑鱼棒子)</h3> <h3>每年的夏末初秋,松花江进入汛期,经常涨大水,由于当时防洪措施差,一涨水,整个草原湿地变成汪洋一片,岸边的菜地被淹了,免不了让人沮丧;但涨水也给这里的人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知道水大鱼就多,大家用各种方式去抓鱼,就连刚能拿动拔网子的孩子们,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拔一维达萝(小水桶)。大的留着吃,小的喂鸡鸭,还可以卖给养鸡户。</h3> <h3>《乌拉草》</h3> <h3>这里还盛产着咱东北的三宝一一乌拉草,每到秋季人们都去把它割回家,晾晒后用木棒砸软了,留着冬天放进棉乌拉鞋里取暖用,有的还拿到顾乡小市上去卖,换些零钱补贴家用,想想当年下甸子这片草原湿地,真的称得上是,咱半拉城子人的”鱼米之乡”啊!</h3><h3><br></h3> <h3>秋去冬来,草木枯黄,微风拂过,草甸子里的草起伏荡漾,像一片金黄的海洋,这段日子是这一地区,人们最忙的时候,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兄弟,有的是全家一起上阵,手拿镰刀,绳子条件好的,还推着车子去下甸子割柴草,芦苇,那时每家门前和院子里都有一个高高的柴草垛,留着做饭和取暖用。</h3><h3><br></h3> <h3>冬天,顶着刺骨的寒风,走在黑鱼泡和片儿泡的水面上,向下望去,冰里夹杂着各种水草和五彩缤纷的冰花,千姿百态,清晰可见,走着走着,看着看着突然”咔”的一声巨响,那是冰层断裂的声音,吓得人魂不附体,睡梦中有时还被吓醒,可是时间长了,听得次数多了,人们也就习惯了,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以为然了。</h3> <h3>时间如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儿时的下甸子也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历史,这也成为了老半拉城子人的记忆,遗憾和思念。</h3><h3>《完》</h3><h3><br></h3><h3>2016年定稿</h3><h3>2020年制作</h3> <h3>(看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建在了当年的湿地上,童年儿时的半拉城子一一下甸子,那就是我的一场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