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 庚子岁初,病毒肆虐,举国抗疫,全民隔离,静候春暖花开🌹……🙏来日终将无恙,明朝必然更好! </b></p><p><b> 闲暇之余,翻阅旧书,儿时读物《新少年》跃然眼前,捧卷重温,梦回童年:</b></p><p><b> 80年秋,时年九岁,入学启蒙,功课之外,尤好读书。初识《新少年》期刊于校园,图文并茂,别具一格。品读伊始,豁然另一番天地,即使稚气未脱,略识文字,亦觉赏心悦目,津津有味……遂一见钟情,订阅半载,后续几多?已然模糊……奈何年代久远,早已不知所踪。</b></p><p><b> 年过而立, 某日闲逛旧市,二十余册乱置于书丛,历经岁月侵染,芳容依旧,神采依然,恍然故人重逢,或因前缘未了,或算不忘初心,稍作还价,尽收囊中,纵憾其断断续续,不成系列,仍爱不释手,如获至宝……此为幸事!</b></p><p><b> 如今,网购日臻完善,居家即可拾遗补缺。近日无聊,挥霍钱财,选订心仪若干,以偿夙愿,貌似童心未泯,实为闲情泛滥!祈盼风平浪静,飞鸽传书,旧梦重圆,指日可待……🙏</b></p> <p><b>《辽宁新少年杂志社创刊40周年纪念册》</b></p><p><b>——(1950—1990)</b></p><p><b> 《新少年》创刊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曾是当时东北地区唯一的少儿期刊杂志,作为少年先锋队队刊,肩负着党、团组织的重托和使命,服务于广大少年儿童。</b></p><p><b> 70年来,杂志追随国家命运,历经磨难;紧跟时代形势,几番易名: </b></p><p><b> 《好孩子》(1950年4月—1954年9月) </b></p><p><b> 《红孩子》(1959年4月—1961年1月) </b></p><p><b> 《红小兵》(1974年1月—1978年7月) </b></p><p><b> 《新少年》(1978年7月—今)</b></p> <p><b>1974年6期 封面 </b></p><p><b>——把批林批孔的斗争进行到底 佚 名 作</b></p><p><br></p><p><b> </b></p> <p><b> 1976年5期 封面 </b></p><p><b> ——大街小巷 苏 耕 作</b></p><p><b> 《红小兵》发行于文革时期,图文内容与当时的政治氛围紧密相关,基本都是批判、斗争、革命,政治色彩浓郁,严重脱离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那个年代的特色极其突出。</b></p><p><b> 如今,品相好的《红小兵》杂志已经成为文革收藏系列中的珍品,网上有售,价格不菲。</b></p><p><br></p> <p><b>1978年14期 《新少年》创刊号 封面</b></p><p><b>—— 快乐的暑假 宋宝山 作</b></p><p><b> 1978年,全国人民喜迎政治新气象,10月27日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决议,原少年儿童组织『红小兵』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名称。在此之前,辽宁《红小兵》已经在7月第14期更名为《新少年》,依然为半月刊,24开本16页,每册定价0.06元。</b></p><p><b> 《新少年》封面以各种艺术形式展现焕然一新的少儿生活,内容不再以突出政治、阶级斗争为主题,丰富多彩的报导、故事、小说、童话、寓言、漫画、连载、诗词、常识、谜语、游艺……一系列新的专栏交相辉映,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文艺性融为一体,从此开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b></p> <p><b>1980年1期 封面 </b></p><p><b>——三毛的祝贺 张乐平 作</b></p> <p><b>1980年2期 封面</b></p><p><b>—— 猎 刘巨兴 作</b></p> <p><b>1980年3期 封面</b></p><p><b> —— 万象更新 宋宝山 作</b></p><p><b> 宋宝山创作了《新少年》封底内页的系列漫画《宁宁和丁丁》,总编室主任。</b></p> <p><b>1980年4期 封面</b></p><p><b> ——雪停了 尹家琅 作</b></p> <p><b>1980年5期 封面</b></p><p><b>——上学去 徐昌明 作</b></p> <p><b>1980年6期 封面</b></p><p><b> ——有趣的节目 张汝为 作</b></p> <p><b>1980年7期 封面</b></p><p><b>——让家乡更美丽 那启明 作</b></p> <p><b>1980年8期 封面</b></p><p><b>——山花 徐启雄 作</b></p> <p><b>1980年9期 封面</b></p><p><b>——小伙伴 赵华胜 作</b></p> <p><b>1980年10期 封面</b></p><p><b>——鸡 韩美林 作</b></p> <p><b>1980年11期 封面</b></p><p><b>——好朋友 高 燕 作</b></p> <p><b>1980年12期 封面</b></p><p><b>——同 学 刘国辉 作</b></p> <p><b>1980年13期 封面</b></p><p><b>——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申沛农 作</b></p> <p><b>1980年14期 封面</b></p><p><b>—— 牧 归 蒋铁峰 作</b></p><p><b> 在小学,每次眼保健操开始的时候,这一段铿锵有力的女声响彻校园——“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闭眼……” </b></p><p><b> 80年代初期,《新少年》在封面展现了许多学生参加牧羊、 放鸭、采药、植树等生产劳动的场景,这与学校还延续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政策相符,提倡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b></p><p><b> 如今的教育已经在这方面弱化,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升学率,不再考虑综合培养、全面发展,这也是大势所趋吧!</b></p> <p><b>1980年15期 封面</b></p><p><b>—— 欢乐的海滩 宋宝山 作</b></p> <p><b>1980年16期 封面</b></p><p><b>——昆虫研究员 韩 伍 作</b></p> <p><b>1980年17期 封面</b></p><p><b>——又捉到一个 何艳荣 作</b></p> <p><b>1980年18期 封面</b></p><p><b>—— 小演员 郑永吉 摄影</b></p><p><b> 应该是京剧【拾玉镯】孙玉姣剧照</b></p> <p><b>1980年19期 封面</b></p><p><b>—— 欢 庆 潘培德 郭长林 作</b></p><p><b> 貌似【二人转】?</b></p> <p><b>1980年20期 封面</b></p><p><b>—— 金色的秋天 冀维静 作</b></p><p><b> 冀维静原为《新少年》杂志美术编辑,后负责《好孩子画报》编辑工作。</b></p> <p><b>1980年21期 封面</b></p><p><b>——采药归 苏国超 作</b></p> <p><b>1980年21期 13页 [我们的家乡]专栏</b></p><p><b>—— 大佛寺 刘立山 文 李勤学 图</b></p><p><b> 喜欢上《新少年》,这篇短文也是缘由之一,文中的大佛寺(即奉国寺)与校园仅一墙之隔,在校园西南角处垫几块砖头,即可翻墙而入。为了验证佛掌是否真的可以坐四个人打扑克,曾经特意跳墙去看,记得佛像背面过道阴森森,让人瘆得慌!想要的答案,或许是视角过低,或许是修辞夸张,如今还是心存疑问。</b></p><p><b> 后来,大佛寺从84年10月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扩建,在88年7月上中学时还曾赞助一元【捐款名录在90年12月印刷成《义县流芳谱》上有记载】,89年10月竣工后重新对外开放。今年正值建寺1000周年,而我与大佛寺的缘分,恍然间,已近40年了!</b></p> <p><b>1980年22期 封面</b></p><p><b>——上 学 潘小庆 作</b></p> <p><b>1980年23期 封面</b></p><p><b>——我家的鸡 陈衍宁 作</b></p> <p><b>1980年24期 封面</b></p><p><b>——向着北京吹新曲 徐启雄 作</b></p> <p><b>1981年1期 封面</b></p><p><b>——公鸡喔喔啼 宝宝早早起 田 原 作</b></p> <p><b>1981年2期 (寒假游艺专号) 封面</b></p><p><b>——冬天多快活 张世明 作</b></p> <p><b>1981年3期 封面</b></p><p><b>——欢庆有鱼 宋宝山 作</b></p> <p><b>1981年4期 封面</b></p><p><b>——闹花灯 陈力萍 作</b></p> <p><b>1981年5期 封面</b></p><p><b>——开学了 周松生 作</b></p> <p><b>1981年6期 封面</b></p><p><b>——给大地穿上绿衣裳 绍 波 作</b></p> <p><b>1981年7期 封面</b></p><p><b>——开展“五讲” “四美” 活动,做学雷锋的好少年 冀维静 作</b></p> <p><b>《小学生五讲四美一百图》 封面</b></p><p><b>——《新少年》杂志社增刊 (1981年5月) </b></p><p><b> 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b></p><p><b> 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b></p><p><b> “五讲四美” 活动贯穿在我的小学时代。当年,学校安排周三、周五下午休息,美其名曰给的是“学雷锋,做好事”时间,其实,小孩子会干什么!基本都是先找某个家长在单位写一封表扬信,盖上公章,准备好第二天上交应付差事。然后大家疯玩一下午,晚上各自回家再点灯熬油补写作业……</b></p> <p><b>1981年8期 封面</b></p><p><b>——春 花 柯 明 作</b></p> <p><b>1981年9期 封面</b></p><p><b>——有趣的书 陈万金 作</b></p> <p><b>1981年10期 封面</b></p><p><b>—— 爱 杨永青 作</b></p> <p><b>1981年11期 封面</b></p><p><b>——可爱的花朵 尹家琅 作</b></p> <p><b>1981年12期 封面</b></p><p><b>—— 在党的关怀下成长 于振立 作</b></p><p><b> </b></p><p><b> </b></p> <p><b>1981年13期 封面</b></p><p><b>——我和大海 张汝为 作</b></p> <p><b>1981年14期 封面</b></p><p><b>—— 人参果 严定宪 秦一真 作</b></p><p><b> 这幅人参果取材于《西游记》。幼时对小人书情有独钟,《西游》题材尤甚。喜欢徜徉于街边租书摊,不惜平日微薄积蓄,倾囊而出,换得取经路上些许图文片段,乐此不疲……而后略长,常流连于新华书店,驻足于壁柜之前,凝望其精美封面而徒增垂涎,奈何囊中羞涩,兼畏售者冷若冰霜,从未敢冒然开口询价,屡屡怅然而归……此为童年憾事!</b></p> <p><b>1981年15期 封面</b></p><p><b>——考考你 王洪增 作</b></p> <p><b>1981年16期 封面</b></p><p><b>——有趣的玩具 陈力萍 作</b></p><p><b> 记得儿时伙伴们玩儿的是弹玻璃球、打啪叽、拍烟盒、弹弓子、打口袋、踢毽子、跳皮筋……画面上这些有趣的玩具,属于那个年代的奢侈品。</b></p> <p><b>1981年17期 封面</b></p><p><b>——我爱大自然 师小狮 作</b></p> <p><b>1981年18期 封面</b></p><p><b>——大楼房 胡永凯 作</b></p> <p><b>1981年19期 封面</b></p><p><b>——我们爱祖国 晁德仁 作</b></p> <p><b>1981年20期 封面</b></p><p><b>——飞吧,小孔雀 张家万 郑永吉 摄</b></p> <p><b>1981年21期 封面</b></p><p><b>——采山果 温泉源 作</b></p> <p><b>1981年22期 封面</b></p><p><b>——信 鸽 速泰熙 作</b></p> <p><b>1981年23期 封面</b></p><p><b>——争 夺 宋宝山 作</b></p><p><b> 当时能身穿运动服、运动鞋,在草坪上踢上足球,这可能是省市级的少儿队。可惜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足球水平还是任人宰割,惨不忍睹😥!</b></p> <p><b>1981年24期 封面</b></p><p><b>——放学之后 姚鸿发 作</b></p> <p><b>1982年1期 封面</b></p><p><b>——庆新年 那启明 作</b></p> <p><b>1982年2期 封面</b></p><p><b>——幸 福 申 申 李 美 作</b></p> <p><b>1982年3期 封面</b></p><p><b>—— 冬 周宪彻 作</b></p> <p><b>1982年4期 封面</b></p><p><b>——路 上 赵经寰 作</b></p> <p><b>1982年5期 封面</b></p><p><b>——迷路的小弟弟 吴儆芦 作</b></p> <p><b>1982年6期 封面</b></p><p><b>——我栽了五棵树 温泉源 作</b></p> <p><b>1982年7期 封面</b></p><p><b>——春来了 速泰熙 作</b></p> <p><b>1982年8期 封面</b></p><p><b>——姐弟俩 陆汝浩 作</b></p> <p><b>1982年9·10期 (少年英雄谱专刊) 封面</b></p><p><b>——学习小英雄 晁德仁 作</b></p> <p><b>1982年11期 封面</b></p><p><b>——心连心 王美芳 作</b></p> <p><b>1982年12期 封面</b></p><p><b>——岳 云 田 原 作</b></p><p><b> 这幅岳云取材于评书《岳飞传》。 70年代末,评书随着广播大喇叭和收音机走进千家万户,首先是刘兰芳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风靡大江南北,脍炙人口。稍后,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连丽如的《东汉演义》、陈青远的《隋唐演义》、《曹家将》等接踵而来,老少咸宜。后来,随着电视的普及,田连元的《杨家将》成功登陆荧屏推波助澜,以及单田芳的系列评书独树一帜,发扬光大,使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评书艺术达到巅峰。</b></p> <p><b>1982年13·14期 (快活的30天专刊) 封面</b></p><p><b>——假期里 张汝为 作</b></p> <p><b>1982年15期 封面</b></p><p><b>——鱼儿肥 陈万金 作</b></p> <p><b>1982年16期 封面</b></p><p><b>——大自然的秘密 那启明 作</b></p> <p><b>1982年17期 封面</b></p><p><b>—— 放 学 冀维静 作</b></p> <p><b>1982年18期 封面</b></p><p><b>——可爱的小羊羔 胡基明 作</b></p> <p><b>1982年19期 封面</b></p><p><b>—— 欢 度 查 侃 作</b></p> <p><b>1982年20期 封面</b></p><p><b>——祖国的花朵 张汝为 作</b></p> <p><b>1982年21期 封面</b></p><p><b>—— 小将杨排风 曹留夫 作</b></p><p><b> 这幅小将杨排风取材于评书《杨家将》。田连元播讲的评书《杨家将》于1982年在辽宁广播电台播出,轰动一时;1985年,在辽宁电视台录播电视评书,使评书首开先河走向荧屏,一举奠定曲艺大家地位。</b></p><p><b> 杨家将满门忠烈,源远流长。除了七郎八虎、十二寡妇,后代也是英雄辈出:《说岳全传》中的杨再兴、《水浒传》中的青面兽杨志、《神雕侠侣》中的神雕侠杨过……😂</b></p><p><b> 杨家将几代抗辽,相继为国捐躯,小时候对辽国的萧太后心怀恨意。长大以后才知道,萧太后名绰字燕燕,家乡义县就是其家族封地,传说出生于当地九道岭。29岁摄政,两败北宋,缔造澶渊之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近年,政府立其雕像于凌河渡口,这是否意味着杨家将反而成为了我们的敌人?😇</b></p> <p><b>1982年22期 封面</b></p><p><b>——我的小白兔 马寒松 作</b></p> <p><b>1982年23期 封面</b></p><p><b>——心连心 孙 平 绍 波 作</b></p> <p><b>1982年24期 封面</b></p><p><b>—— 心 声 徐启雄 作</b></p> <p><b>1983年1期 封面</b></p><p><b>——我爱祖国我爱党 那启明 作</b></p> <p><b>1983年2期 封面</b></p><p><b>——仙桃会 辽宁美术出版社稿</b></p> <p><b>1983年3期 封面</b></p><p><b>——奶奶在家吗? 伊家琅 作</b></p> <p><b>1983年4期 封面</b></p><p><b>——看花灯 陈万金 作</b></p> <p><b>1983年5期 封面</b></p><p><b>—— 雷锋和红领巾 林 震 作</b></p><p><b> 一九六三年三月,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号召下,全国人民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周恩来总理曾对雷锋精神作过全面而精辟的概括——【 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b></p><p><b> </b></p> <p><b>1983年6期 封面</b></p><p><b>——我种的树 申沛农 作</b></p> <p><b>1983年7期 封面</b></p><p><b>——我们的生活多快活 沈寿林 作</b></p> <p><b>1983年8期 封面</b></p><p><b>——回家吧,小鸟 赵经寰 作</b></p> <p><b>1983年9期 封面</b></p><p><b>——花 儿 俞 理 作</b></p> <p><b>1983年10期 封面</b></p><p><b>——小小牧童 速泰熙 作</b></p> <p><b>1983年11期 封面</b></p><p><b>——好朋友 高 燕 作</b></p> <p><b>1983年12期 封面</b></p><p><b>—— 我们的好姐姐 (张海迪) 冬 梅 摄</b></p><p><b> 1983年5月,党中央发表《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全国掀起宣传、学习张海迪热潮,一位坐在轮椅上追逐梦想的奋斗者,现任中国残联主席。</b></p><p><b> 如果说雷锋精神的核心是无私奉献,那么张海迪所代表的精神内涵算是自强不息吧!</b></p> <p><b>1983年13·14期 (快活的30天专刊) 封面</b></p><p><b>——快活的30天 陈力萍 作</b></p> <p><b>1983年15期 封面</b></p><p><b>——好 玩 胡永凯 作</b></p> <p><b>1983年16期 封面</b></p><p><b>——我爱绿色的家乡 张汝为 作</b></p> <p><b>1983年17期 封面</b></p><p><b>——我们送你 速泰熙 作</b></p> <p><b>1983年18期 封面</b></p><p><b>——花丛里 冀维静 作</b></p> <p><b>1983年19期 封面</b></p><p><b>——我爱祖国 晁德仁 作</b></p> <p><b>1983年20期 封面</b></p><p><b>——羊儿肥 马儿壮 王 霁 作</b></p> <p><b>1983年21期 封面</b></p><p><b>——采种子 曹留夫 作</b></p> <p><b>1983年22期 封面</b></p><p><b>——小鸽子 姜渭渔 作</b></p> <p><b>1983年23期 封面</b></p><p><b>——心 声 胡基明 作</b></p> <p><b>1983年23期 (4—5页) 内容</b></p><p><b>—— 刺字的风波 李 义 文</b></p><p><b> 这是与义县有关的另一篇文章,通过描述北街小学处理学生在手臂上刺字问题的过程和效果,引导读者明辨是非,积极向上。</b></p> <p><b>1983年24期 封面</b></p><p><b>——好朋友 潘小庆 作</b></p> <p><b>1984年1期 ——24期 封面 视频合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