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家乡康庄

鬲津渡

<h1>  康庄,一个美丽的名字。</h1><h1> 《尔雅》曰:"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康庄,即通达、宽阔、平坦。康庄大道,就是宽阔平坦的大路。</h1><h3></h3><h1> 家乡康庄,是在六百年前康姓先祖移民此地以姓立村。先民深谙康庄之意,在村里预留出了宽阔的马路路基。在六百年后的新千禧年初,平整拆围,拓成一条宽约三四十米的当街,建成一条七八米宽的水泥路。伫立街头,东西相望,宽敞辽阔,一览无余。</h1><h3></h3><h1> 先民是智慧的,村庄是选址在一处高台上。从村子的地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四周有东河西河北河,这里的河,是低洼的地。村南也是低洼,离村半里路就是一条河,村民叫它南河。这是一条非常有名的古河河道一一无棣沟。徐福东渡为秦始皇求长生仙丹,就是从这条河向东出海的。村北、西处高台上多是良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大水中,村民的房屋没有被淹,但出村只好将各家各户的条凳拿出来,排出有二里地。</h1><h1> 村里现在只有郭、杨二姓。原来立村的康姓搬至高湾,刘姓也早早迁出。全村有六百多人,郭姓占绝大多数。郭姓先祖,在明末清初从郭家桥迁来,是清朝举人。家道传承,成就了康庄的文化小村。闻名百里八乡的刀笔二爷,帮穷人写状子打官司、协调乡邻纠纷、戏扰权贵地痞等,成为为贫民百姓仗义执言的化身。已知上世纪初,村里的私塾就具相当规模。本村有一批私塾先生,有的在本村教学,有的到外村教学。抗战爆发后,先后有多名学生,或以教学为掩护进行抗日宣传,或直接走上抗日一线。上世纪五十年代,有数人走进大中专院校。</h1><h1> 康庄人勤劳朴实,肯于吃苦,持家有道。稍有余钱多用于买地。因此,在土改前,康庄的土地面积远远超过周边村子,人均拥有量最高。土改时,给外村拿出了好多土地。至今,还有多户的坟地在邻村的地里,因为当时属于自家的土地。</h1><h1> 人民公社生产队那会儿,尽管有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的枷锁,但在每年秋后,还是要搞一些队里的副业,或组织社员去六四一油田、塘沽盐场干苦力。分田单干后,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起初,倒粮食的比较多。因为买价与卖价相差无几,有些人就往大豆玉米里掺土坷垃。曾在一夜之间,一座场园屋子被扒平。将扒下的土坯,砸成与豆粒大小的坷垃粒,在傍晚的时候去卖,这样赚的多些。随后,村里买织网机子的人多起来。塘沽开发区来招工,村里的青年学生一扫而空。</h1><h1> 康庄,曾是一个绿林掩映、桃李芬芳、枣花飘香的生态之村。因管理技术落后,投入成本高收入少,将果木树大多砍掉。现今村里的枣树较多,大都集中在百姓家的房前屋后,地里的非常少了。现在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小麦,村民们靠天吃饭,不下雨地耩不上,就没有收成。</h1><h1> 一代热爱土地的人慢慢老去,年轻人不屑去土里刨食,不愿重复父辈们"锄禾日当午"的日子,土地流转或成趋势。空心村,留守儿童,光棍汉,成为村庄现实。</h1><h1> 我不敢远观,也不敢畅想。那些村庄自然美景、乡风民俗,还能保持多久?还是选些有代表家乡的生态景像,提前下载到我们的记忆里吧。</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