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上学习资料最全,一篇在手,学习语文不愁,助力停课不停学!!

陈向明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各位老师,各位孩子,各位家长!这个美篇主要链接了义务教育语数电子版教材!以及统编版语文课文朗读链接,北师大版数学一到六年级微课,一到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预习建议!统编版语文一到六年级每个单元的日积月累,古诗词背诵课文。同时,编辑了语文学习资源!可谓一篇在手,学习语文数学不愁!疫情面前,延期不延学!请相关老师,家长在家督促孩子多读推荐的课外书!可以预习语数一单元,背诵日积月累以及古诗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更新了人教版的义务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所有电子版教材!适合学生自学!请家长放心!</p> <p><a href="http://bp.pep.com.cn/jc/"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官方版的义务教育所有电子版教材</a></p><p><a href="http://bp.pep.com.cn/jc/ywjygjkcjc/xxywjsys/?from=singlemessage&amp;isappinstalled=0"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一到六年级语文教学用书</a></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aIFcV58D7RLVA4q0GitJ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一到六年级上下册课文朗读链接</a></p><p>语文教学用书老师使用!</p><p>电子版教材统编版语文,手翻页,好用!!</p><p><a href="https://mp.bookln.cn/q?c=120BVNRR3CF&amp;sh=sh&amp;vt_=1582164156917&amp;_logined=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二年级语文微课</a><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j3xhhbrOrAeh8C2hP2McEA"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一到六年级语文慕课</a></p> <p><br></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_SCgfVCViiR0H5U2m6FR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统编版一年级到六年级微课</a></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SLrsT7UerrbNfMww2LDBw"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修复版一到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微课链接</a></p><p><a href="http://www.topath.net.cn/topath/732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一年级语文慕课</a></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DD0D0ai_RaBzqMaR26z94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统编版语文一到六年级第一二单元作业设计</a></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XJ_4F5vhxxrkpqM3TvDmQ"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小学语文一百节微课涵盖习作双基知识点</a></p><p>&nbsp;&nbsp;&nbsp;&nbsp;&nbsp;这一百节微课内容丰富,学生可以认真听讲,针对学生习作以及语文基本能力的微课!强力推荐!!!</p><p>&nbsp;&nbsp;&nbsp;&nbsp;&nbsp;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指导六个步骤:一.阅读电子课本,二.阅读预学建议,三.观看微课并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四.根据课文中描写有特点的句段进行仿写训练,五阅读课外书并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是积累新鲜感的词句、背诵有特色的句段、写人物的评价、写读后感),六.背诵古诗词。</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pf0oo1k?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春天的歌——献给春天</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j55l75r?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走过樟湖,我眼中的故乡(学生下水文)</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n1ncsqv?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我的小学》陈向明回忆旧镇的樟湖中心小学</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kt79k0z?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流经故乡的那条水渠</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hvihwui?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网页链接&nbsp;走不出的坑坪里</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ni90zfw?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散文《站台》</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b0gv5ja?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南平九峰山祖诗</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g4gvhww?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父亲的菜园子</a><a href="https://www.meipian.cn/2nfxccog?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过年的那些事》曾经的童年,曾经的过年!</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b0gv5ja?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南平九峰山一组诗!!</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hvihwui?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走不出的坑坪里》樟湖人的绿道,童年的回忆</a><a href="https://www.meipian.cn/28q29dp0?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老宅•童年•记忆》古镇不再来,只存记忆中!</a><a href="https://www.meipian.cn/238sv2h6?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故乡的桥,心中的梦》故乡的桥牵动浓浓的愁绪</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2p2xtxk?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解不了乡愁,记忆中的故乡,那些儿时的故事始终萦绕脑海!</a><a href="https://www.meipian.cn/28viz0es?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茶之人生,品茶之感,爱茶的人喝茶的感悟《茶逸•茶怡•茶意》</a><a href="https://www.meipian.cn/26fk9frm?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生命中的河流——闽江》我的母亲河</a><a href="https://www.meipian.cn/1y1gi4q7?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生活如诗,诗意生活,把生活过成如诗歌一般!</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pf0oo1k?share_from=self&amp;user_id=6052365&amp;uuid=a2931611d9c54cdec14b0a156fd0cea3&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605236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8ca2c14b58a2ca0ff21e6d3dacb5a87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春韵</a></p> <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sj-P7FBVQUU9jhmpdzoGw"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统编版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学生自学以及家长知道建议!</a><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P88wbnFigG7qUgkfvtDxw"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统编版六年级语文学生自学以及家长指导建议!</a></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9fZJHa-GUblxajOw7093h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统编版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学生自学以及家长指导建议!</a></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GA93nl6tvj9uwEMcJ97yw"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统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学生自学以及家长指导建议!</a></p><p><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ITnIEwAT3nYtbyzLgQC5Q"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统编版一,二年级语文学生自学以及家长指导建议!</a></p>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u6wDZ1ZGdGvJBTLGYWpCg"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一到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以及必背古诗词</a><br></h3><h3><br></h3><h3><br></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gGEXdvrtxcnmG2Qo1Ze4A"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统编版语文一到六年级微课链接</a><br></h3><h3><a href="http://bp.pep.com.cn/jc/ywjyjks/ywjygjkcjc/index.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官方链接义务教育所有电子版教材</a><br></h3><h3></h3> <h3>学习资源:课程标准《附录1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1-6年级</h3><h3>1.江南</h3><h3>汉乐府</h3><h3>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h3><h3>鱼戏莲叶间。</h3><h3>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h3><h3>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h3><h3>2.长歌行</h3><h3>汉乐府</h3><h3>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h3><h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h3><h3>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h3><h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h3><h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h3><h3>3.敕勒歌</h3><h3>北朝民歌</h3><h3>敕勒川,阴山下。</h3><h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h3><h3>天苍苍,野茫茫,风水草低见牛羊。</h3><h3>4.咏鹅</h3><h3>[唐] 骆宾王</h3><h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h3><h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h3><h3>5.风</h3><h3>[唐] 李峤</h3><h3>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h3><h3>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h3><h3>6.咏柳</h3><h3>[唐] 贺知章</h3><h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h3><h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h3><h3>7.回乡偶书</h3><h3> [唐] 贺知章</h3><h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h3><h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h3><h3>8.凉州词</h3><h3>[唐] 王之涣</h3><h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h3><h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h3><h3>9.登鹳雀楼</h3><h3>[唐] 王之涣</h3><h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h3><h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h3><h3>10.春晓</h3><h3>[唐] 孟浩然</h3><h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h3><h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h3><h3>11.凉州词</h3><h3>[唐] 王翰</h3><h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h3><h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h3><h3>12.出塞</h3><h3>[唐] 王昌龄</h3><h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h3><h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h3><h3>13.芙蓉楼送辛渐</h3><h3>[唐] 王昌龄</h3><h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h3><h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h3><h3>14.鹿柴</h3><h3>[唐] 王维</h3><h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h3><h3>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h3><h3>15.送元二使安西</h3><h3>[唐] 王维</h3><h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h3><h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h3><h3>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h3><h3>[唐] 王维</h3><h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h3><h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h3><h3>17.静夜思</h3><h3>[唐] 李白</h3><h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h3><h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h3><h3>18.古朗月行(节选)</h3><h3>[唐] 李白</h3><h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h3><h3>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h3><h3>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h3><h3>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h3><h3>19.望庐山瀑布</h3><h3>[唐] 李白</h3><h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h3><h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h3><h3>20.赠汪伦</h3><h3>[唐] 李白</h3><h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h3><h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h3><h3>2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h3><h3>[唐] 李白</h3><h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h3><h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h3><h3>22.早发白帝城</h3><h3>[唐] 李白</h3><h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h3><h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h3><h3>23.望天门山</h3><h3>[唐] 李白</h3><h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h3><h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h3><h3>24.别董大</h3><h3>[唐] 高适</h3><h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h3><h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h3><h3>25.绝句</h3><h3>[唐] 杜甫</h3><h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h3><h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h3><h3>26.春夜喜雨</h3><h3>[唐] 杜甫</h3><h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h3><h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h3><h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h3><h3>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h3><h3>27.绝句</h3><h3>[唐] 杜甫</h3><h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h3><h3>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h3><h3>28.江畔独步寻花</h3><h3>[唐] 杜甫</h3><h3>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h3><h3>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h3><h3>29.枫桥夜泊</h3><h3>[唐] 张继</h3><h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h3><h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h3><h3>30.滁州西涧</h3><h3>[唐] 韦应物</h3><h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h3><h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h3><h3>31.游子吟</h3><h3>[唐]孟郊</h3><h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h3><h3>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h3><h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h3><h3>3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h3><h3>[唐] 韩愈</h3><h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h3><h3>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h3><h3>33.渔歌子</h3><h3>[唐] 张志和</h3><h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h3><h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h3><h3>34.塞下曲</h3><h3>[唐] 卢纶</h3><h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h3><h3>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h3><h3>35.望洞庭</h3><h3>[唐] 刘禹锡</h3><h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h3><h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h3><h3>36.浪淘沙</h3><h3>[唐] 刘禹锡</h3><h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h3><h3>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h3><h3>37.赋得古原草送别</h3><h3>[唐]白居易</h3><h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h3><h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h3><h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h3><h3>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h3><h3>38.池上</h3><h3>[唐] 白居易</h3><h3>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h3><h3>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h3><h3>39.忆江南</h3><h3>[唐] 白居易</h3><h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h3><h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h3><h3>能不忆江南?</h3><h3>40.小儿垂钓</h3><h3>[唐] 胡令能</h3><h3>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h3><h3>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h3><h3>41.悯农</h3><h3>[唐] 李绅</h3><h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h3><h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h3><h3>42.悯农</h3><h3>[唐] 李绅</h3><h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h3><h3>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h3><h3>43.江雪</h3><h3>[唐]柳宗元</h3><h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h3><h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h3><h3>44.寻隐者不遇</h3><h3>[唐] 贾岛</h3><h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h3><h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h3><h3>45.山行</h3><h3>[唐]杜牧</h3><h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h3><h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3><h3>46.清明</h3><h3>[唐] 杜牧</h3><h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h3><h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h3><h3>47.江南春</h3><h3>[唐] 杜牧</h3><h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h3><h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h3><h3>48.蜂</h3><h3>[唐] 罗隐</h3><h3>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h3><h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h3><h3>49.江上渔者</h3><h3>[宋] 范仲淹</h3><h3>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h3><h3>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h3><h3>50.元日</h3><h3>[宋] 王安石</h3><h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h3><h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符换旧符。</h3><h3>51.泊船瓜洲</h3><h3>[宋] 王安石</h3><h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h3><h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h3><h3>52.书湖阴先生壁</h3><h3>[宋] 王安石</h3><h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h3><h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h3><h3>5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h3><h3>[宋] 王安石</h3><h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h3><h3>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h3><h3>54.饮湖上初晴后雨</h3><h3>[宋] 苏轼</h3><h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h3><h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h3><h3>55.惠崇春江晓景</h3><h3>[宋] 苏轼</h3><h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h3><h3>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h3><h3>56.题西林壁</h3><h3>[宋] 苏轼</h3><h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h3><h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h3><h3>57.夏日绝句</h3><h3>[宋] 李清照</h3><h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h3><h3>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h3><h3>58.三忂道中</h3><h3>[宋] 曾几</h3><h3>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h3><h3>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h3><h3>59.示儿</h3><h3>[宋] 陆游</h3><h3>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h3><h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h3><h3>60.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h3><h3>[宋] 陆游</h3><h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h3><h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h3><h3>61.四时田园杂兴</h3><h3>[宋] 范成大</h3><h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h3><h3>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h3><h3>62.四时田园杂兴</h3><h3>[宋] 范成大</h3><h3>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h3><h3>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h3><h3>63.小池</h3><h3>[宋] 杨万里</h3><h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h3><h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h3><h3>6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h3><h3>[宋] 杨万里</h3><h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h3><h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h3><h3>65.春日</h3><h3>[宋] 朱熹</h3><h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h3><h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h3><h3>66.观书有感</h3><h3>[宋] 朱熹</h3><h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h3><h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h3><h3>67.题临安邸</h3><h3>[宋] 林升</h3><h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h3><h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h3><h3>68.游园不值</h3><h3>[宋] 叶绍翁</h3><h3>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h3><h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h3><h3>69.乡村四月</h3><h3>[宋] 翁卷</h3><h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h3><h3>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h3><h3>70.墨梅</h3><h3>[元] 王冕</h3><h3>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h3><h3>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h3><h3>71.石灰吟</h3><h3>[明] 于谦</h3><h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h3><h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h3><h3>72.竹石</h3><h3>[清] 郑燮</h3><h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h3><h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h3><h3>73.所见</h3><h3>[清] 袁枚</h3><h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h3><h3>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h3><h3>74.村居</h3><h3>[清] 高鼎</h3><h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h3><h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h3><h3>75.己亥杂诗</h3><h3>[清] 龚自珍</h3><h3>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h3><h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天才。</h3> <h3>学习资源:四到六年级“综合性学习”内容</h3><h3>四年级“编小诗集”</h3><h3>1.收集现代诗(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h3><h3>2.抄写喜欢的诗(专门的摘抄本、工整抄写、注意写清楚作者和出处);</h3><h3>3.创作一两首诗;</h3><h3>4.装帧成册(给诗集取名字、制作封面和目录)。</h3><h3>五年级“写简单的研究报告”</h3><h3>1.阅读《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和旁批,认识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h3><h3>2.搜集资料(可以是自己的姓氏,也可以是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材料);</h3><h3>3.整理资料、模仿写一篇简单的研究报告(有关姓氏的,或体现汉字特点的)。</h3><h3>六年级“制作成长纪念册”</h3><h3>1.收集、筛选成长资料(最能反映你小学生活的、有代表性的资料);</h3><h3>2.给收集的资料分类[可以是按年级分的“编年体”,也可以是按内容分的“栏目式”(如,多彩生活、才艺集萃、班级之最、毕业赠言,等)];</h3><h3>3.编排成长纪念册[取名字、设计封面、在扉页上写“卷首语”或“成长感言”、编辑正文内容(如,每张照片配以简短有趣的文字介绍、每个部分加一个合适的小标题、自己的满意的文章或节选,等)]。</h3> <h3>学习资源:五、六年级补学的文言文</h3><h3>1.司马光</h3><h3>选自《宋史·司马光传》</h3><h3>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h3><h3>2.守株待兔</h3><h3>选自《韩非子·五蠹》</h3><h3>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h3><h3>3.精卫填海</h3><h3>选自《山海经·北山经》</h3><h3>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h3><h3>4.王戎不取道旁李</h3><h3>选自《世说新语·雅量》</h3><h3>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h3><h3>5.囊萤夜读</h3><h3>选自《晋书·车胤传》</h3><h3>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h3><h3>6.铁杵成针</h3><h3>选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h3><h3>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h3><h3>7.少年中国说(节选)</h3><h3>梁启超</h3><h3>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h3><h3>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h3><h3>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h3><h3>8.古人谈读书</h3><h3>一</h3><h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h3><h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h3><h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h3><h3> ——《论语》</h3><h3>二</h3><h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h3><h3> ——[宋]朱 熹</h3><h3>三</h3><h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h3><h3> ——[清]曾国藩</h3><h3>9.自相矛盾</h3><h3>选自《韩非子·难一》</h3><h3>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h3><h3>10.杨氏之子</h3><h3>选自《世说新语·言语》</h3><h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h3> <h1>学习资源:<font color="#ed2308">四到六年级补学的一般学习方法9条</font></h1><h3>1.怎样摘抄“好词好句”?</h3><h3>◇读书时,画出写得好的语句,记录在摘抄本上。</h3><h3>◇归类摘抄。把描写同类事物的语句分门别类地写下来,经常翻看,对习作很有帮助。</h3><h3>◇摘抄时,遇到写得生动的语句,在旁边写写感受,特别喜欢的还要背下来。</h3><h3>◇在摘抄内容的右下方注明出处。</h3><h3>2.怎样理解/写清楚一段话的意思?</h3><h3>◇抓住/写好关键句。一段话中往往有一句话能表达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其他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这句话,有的时候在一段话的开头,有的时候在一段话的末尾或中间。</h3><h3>阅读时,找到这样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段话的意思。</h3><h3>写作时,写出这样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得很清楚。</h3><h3>如《赵州桥》第3自然段,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作者写了一个关键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并放在段落的开头,后面的内容,就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h3><h3>3.怎样复述故事?</h3><h3>◇复述前多读几遍课文,熟悉课文内容。</h3><h3>◇复述故事不是背诵文章,而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讲出来。</h3><h3>◇可以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也不会遗漏。</h3><h3>◇如果要简要复述,就要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其他内容可以适当省略。如讲《西门豹治邺》,调查民情这个情节不是主要内容,可以复述得简单一些;而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主要内容,要讲得详细一些。</h3><h3>◇如果想把故事讲得生动、有吸引力,还可以尝试:第一,换一种人称讲,如讲《猎人海力布》,用海力布的口吻来讲,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对故事情节进行“添油加醋”,如讲《牛郎织女》,可以把哥哥嫂子赶走牛郎、独占家产的情节说得更具体些。</h3><h3>4.怎样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h3><h3>◇关注文章题目。有时文章题目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观潮》《盘古开天地》,等等。</h3><h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h3><h3>◇把几件事连起来。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h3><h3>◇注意文体。文体不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也不一样,如,写人记事的文章,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小说(童话、故事等)可以抓住情节来把握,如,《穷人》一共写了(主人公桑娜)“等渔夫回来”“看望西蒙并抱回孩子”“忐忑不安地等待”“告诉渔夫西蒙的事/渔夫同意抱养”四个情节;说明文,要抓住所说明事物的特点;议论文,要注意作者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事例,等等。</h3><h3>5.怎样作批注?</h3><h3>◇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是很好的阅读方法。读文章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随时都可以作批注。</h3><h3>◇批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可以标画出相应的词句,也可以在旁边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批语。</h3><h3>◇读完文章,作完批注,再重新读一下文章和批注,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会有新的收获。</h3><h3>◇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作的批注,了解别人对文章的想法,丰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h3><h3>6.怎样解决阅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h3><h3>◇阅读时,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来,用笔记在书中或笔记本中。</h3><h3>◇可以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h3><h3>◇可以查资料或工具书。如,为什么“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查资料知道了琥珀的形成需要几千万年。</h3><h3>◇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同学。</h3><h3>7.怎样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h3><h3>◇首先,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也就是要能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感情。如《圆明园的毁灭》表达的是痛惜之情,《少年中国说》表达的是壮志豪情。准确把握住感情基调,这样才能读出感情。</h3><h3>◇其次,注意朗读技巧。如,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课文的感情。如读《圆明园的毁灭》第1自然段,可以读得慢一些,语调低沉一些,来体现沉痛的心情。而读《少年中国说》第1自然段,语调可以高一点,读出节奏,才更有气势。</h3><h3>8.怎样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h3><h3>◇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有时是直接抒发的,如《父爱之舟》的最后,作者深情地感叹:“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h3><h3>◇间接抒发。作者有时把浓厚的感情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用心品味,如《慈母情深》有一个细节描写:“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从中可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容易,再结合上下文体会到“我”的羞愧和自责。</h3><h3>◇阅读时,关注课文中抒情的语句,品味令你印象深刻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h3><h3>9.怎样写出人物的特点?</h3><h3>◇不仅要细致观察、长期观察,还要运用一些写人的基本方法。</h3><h3>◇选用典型事例,把它写具体。人与事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往往在做事情,与别人相处时,才显出自己的特点,习作时应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件。如《两茎灯草》,通过写严监生临死前仍惦记节省灯油这件事,表现他的吝啬、腐朽。</h3><h3>◇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如,为了表现车夫祥子旺盛的生命力,《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细致描写了他结实健美的身体;为了表现小嘎子的机灵,《摔跤》生动刻画了小嘎子的一连串动作……还可以运用描写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活。</h3><h3>◇可以描述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如,曹小三在观察师傅刷墙时,从崇敬到质疑再到崇敬的心理变化,侧面反映了刷子李的高超技艺。</h3> <h1>学习资源:<font color="#ed2308">统编教科书(一到四年级)《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的新内容</font></h1><h3>(一)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h3><h3>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h3><h3>2.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荀子》</h3><h3>3.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董遇</h3><h3>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h3><h3>5.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h3><h3>6.志当存高远——《诫外生书》</h3><h3>7.有志不在年高——《传家宝》</h3><h3>8.轻诺必寡信——《老子》</h3><h3>9.失信不立——《左传》</h3><h3>10.小信成则大信立——《韩非子》</h3><h3>11.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h3><h3>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h3><h3>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h3><h3>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h3><h3> ——《弟子规》</h3><h3>12.爱人若爱其身——《墨子》</h3><h3>13.不迁怒,不贰过——《论语》</h3><h3>14.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h3><h3>15.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h3><h3>16.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h3><h3>1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h3><h3>1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h3><h3>19.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苏轼</h3><h3>20.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h3><h3>2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h3><h3>22.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h3><h3>2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h3><h3>2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h3><h3>25.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h3><h3>26.不怨天,不尤人——《论语》</h3><h3>2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h3><h3>(二)古诗词(含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不在课程标准推荐目录中)</h3><h3>76.画鸡</h3><h3>[明] 唐寅</h3><h3>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h3><h3>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h3><h3>77.梅花</h3><h3>[宋] 王安石</h3><h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h3><h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h3><h3>78.舟夜书所见</h3><h3>[清] 查慎行</h3><h3>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h3><h3>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h3><h3>79.采莲曲</h3><h3>[唐] 王昌龄</h3><h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h3><h3>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h3><h3>80.大林寺桃花</h3><h3>[唐] 白居易</h3><h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h3><h3>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h3><h3>81.嫦娥</h3><h3>[唐] 李商隐</h3><h3>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h3><h3>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h3><h3>82.独坐敬亭山</h3><h3>[唐] 李白</h3><h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h3><h3>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h3><h3>83.采薇(节选)</h3><h3>选自《诗经·小雅》</h3><h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h3><h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h3><h3>行道迟迟,载渴载饥。</h3><h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h3><h3>8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h3><h3>[唐] 杜甫</h3><h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h3><h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h3><h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h3><h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h3><h3>8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h3><h3>[宋] 王观</h3><h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h3><h3>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h3><h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h3><h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h3><h3>86.浣溪沙</h3><h3>[宋] 苏轼</h3><h3>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h3><h3>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h3><h3>潇潇暮雨子规啼。</h3><h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h3><h3>休将白发唱黄鸡。</h3><h3>87.清平乐</h3><h3>[宋] 黄庭坚</h3><h3>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h3><h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h3><h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h3><h3>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h3><h3>88.卜算子·咏梅</h3><h3>毛泽东</h3><h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h3><h3>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h3><h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h3><h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h3><h3> 1961年12月</h3><h3>(三)传统民歌</h3><h3>1.数九歌</h3><h3>一九二九不出手,</h3><h3>三九四九冰上走,</h3><h3>五九六九,沿河看柳,</h3><h3>七九河开,八九雁来,</h3><h3>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h3><h3>2.二十四节气歌</h3><h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h3><h3>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h3>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33PxOpNkb9W3GFwZODKWAw"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统编版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预习建议</a><br></h3>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aIFcV58D7RLVA4q0GitJg"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统编版一到六年级语文课文朗读链接</a><br></h3> <h3>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教学建议(第一单元)</h3><h3>总体建议:根据教科书编排意图(特别是单元导语、课后练习、课前导读、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栏目的提示)设计教与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保证学生接受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思维处于高层次上运行,努力使“教·学·评(考)”良性互动。</h3><h3>教科书各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一览表附后。</h3><h3>第一单元:</h3><h3>※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h3><h3>※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h3><h3>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之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辛弃疾《清平乐·村居》</h3><h3>◇教科书第一次出现“词”这一文体。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作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如,《清平乐·村居》就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题,中间“·”叫连接符号(也有用空一格的)。“茅檐低小,……白发谁家翁媪?”四句为上阕,其余四句为下阕。上阕和下阕之间,一般空两格(也有空一行的)。</h3><h3>1.朗读古诗词,了解意思。结合注释和词典,能大致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如,这三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点:描写乡村春天美景。具体看:</h3><h3>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是“树头新绿”“菜花”(油菜花)正浓。更动人的是“儿童”形象——儿童急走追黄蝶——黄蝶飞入黄花中“无处寻”,儿童会怎样呢?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并容易与孩子的生活关联。阅读时,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h3><h3>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纯粹写景,色彩斑斓,静动结合,煞是动人。作者选取典型的景(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黄——色彩斑斓的静景;蜻蜓蛱蝶自由翻飞——活泼可爱/也富色彩的动景)构成一幅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乡村景致,喜爱之情自然流露。</h3><h3>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描写的是一幅温馨恬静的农家生活图景。(1)茅屋虽小,但风景极好;(2)家长虽老,但感情极好;(3)人口虽少,但极勤劳/极可爱。</h3><h3>2.想象“情景”、体会情趣。(1)《宿新市徐公店》,主要是“宿新市徐公店”所见之景,情趣在那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想象儿童“追”与所追“无处寻”的表现和心情,再关联自己的生活体验,“情趣”自然出。(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主要是景的“色彩”和“动静”,以及隐含其中的“丰收”喜悦。(3)《清平乐·村居》是“白发翁媪”相亲相爱闲适静好之美、“大儿”“中儿”勤劳之美、“小儿”淘气之美,这“三美”大概是宋代乡村人间最美了。——至于辛弃疾当时的“矛盾复杂内心”,对于今天四年级的小孩子来说,可暂且不管。</h3><h3>3.背诵古诗词、抄写古诗词。抄写这三首古诗词(注意古诗抄写/默写的格式)。鼓励默写。朗读背诵毛泽东《卜算子·咏梅》。</h3><h3>第二课:《乡下人家》 陈醉云</h3><h3>1.散文。《乡下人家》以优美的语言给“乡下人家”绘制了6幅风景人情画,表现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表达作者对乡下“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的景、人、事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这6幅画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联系的纽带是:(1)乡下人家的朴素和谐的生活(对生活的热爱)、(2)作者对乡下人家的赞美和向往的情感。</h3><h3>2.整体把握。(1)前6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犹如散落的“珍珠”,最后一个自然段像一条“红线”将珍珠串成精美的项链,挂在“乡下人家”的胸前。这个文章大结构要把握住。(2)这6幅画按照时间[1-4自然段大致为春天(白天)→第5自然段为“夏天”(傍晚)→第6自然段为“秋天”(夜里),故有“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之说]和空间(围绕“屋子”转:“屋前瓜架”→“门前”→“房前屋后”→“屋后”→“门前”→“屋前瓜架”)交错的顺序排列,风景中有人事、人事在风景中。这种顺序看似复杂,但只要抓住题目“乡下人家”这一关键,就一目了然了。这也是“乡下”与“城市”的重要区别——“乡下”人与自然总是融合得天衣无缝、和谐自然。把握住这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对作者的用意就不会偏:并不是不爱城市,而是向往乡村。</h3><h3>3.概括、体会与运用,享受文学审美乐趣。(1)以课后第1题为阅读任务,分别给“画”“取个名字”——为“加小标题”训练做铺垫(具体→概括)。其训练顺序(思维的展开过程)一般为:朗读→说画面→抓住关键词语概括自然段内容→提炼为“名字”(“名字”是高度概括的,就像人的姓名,要么两个字、要么三个字、要么四个字,再多就不好记了。但这种概括,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无须面面俱到、更不宜一个标准答案),如,第1幅,主要写屋前(空间)瓜架(景物)各种瓜开花结果如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如何)。这是“自然段主要内容”,若要取“名字”,这么长别人记不住,就必须提炼——留下最主要的——景物,于是,第一幅的名字为“瓜架”或“屋前瓜架”。如此示范思维展开过程,后面5幅就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完成“取个名字”的概括任务。(2)概括之后,要展开(概括→具体)。重点琢磨作者怎么“画”这幅画(结合课后第3题)——获得“意”“言”“情”三丰收。这一环节,要善于抓住激发思维的“点”,如,“新鲜的”“矛盾的”“陌生的”词句段,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提问)深入思考。比如,“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笋)探出头来”、“(母鸡)率领”、“(纺织娘)唱起歌”,等等。(3)展开之后,要体会(外在→内心)。“体会”的途径在朗读(自己读给自己听)、默读默会,让自己沉浸其中、享受审美乐趣。(4)体会之后,要迁移运用。学生打心眼里认同,就“占”为已有。或抄写、或批注、或小练笔(运用到新情境中。可以结合“词句段运用”栏目的练习)。</h3><h3>4.“选做”:你眼里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用一段话写下来。“你眼里的乡村景致”失于“笼统”,不易落实。建议提供几幅(典型的乡村)照片,引导学生“借”一点作者的构思和语料,写一段话。或先写下来,再琢磨怎么向作者“借”。</h3><h3>第三课:《天窗》 矛盾</h3><h3>1.散文。《天窗》,写乡下屋子顶一种功能性装置“天窗”、表现“孩子们”富于想象不受拘束的天性(即“活泼会想”)。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极具挑战性。挑战之一,对这样的“天窗”太陌生;挑战之二,由“天窗”引发的“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太玄乎。怎样化“陌生”为熟悉、化“玄乎”为实在,是对教师引导的最大挑战。建议回到文字本身和编者意图。</h3><h3>2.仔细检索、理解“言中意”。(1)读懂“天窗”。默读课文,找到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天窗的位置”“开天窗的原因”。“找到”是检索信息,相对简单;“自己的话说出”是理解信息并运用信息的能力。书本中的信息,只有到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才可能理解了。教学时,避免以“读出”代“说出”。(2)读懂“孩子们”。开天窗的原因,对于成人来说,只是“借光”——好理解——当然,那时基本没有电灯(即便有,也不舍得点。这是现在的孩子陌生的);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唯一的慰藉”。这怎么理解?①找到“慰藉”。即4-7自然段,第4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的段末分别提到“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而“慰藉”的具体内容,则在第5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②理解“慰藉”。第5自然段,写孩子们夏天阵雨时,透过天窗“看见……想象……”的(若是没有天窗,则没有办法),满足了孩子们的好玩与好想象的自由;同样,第7自然段,写孩子们晚上,透过天窗“想象……夜的美丽神奇”(若是没有天窗,则没有办法),满足了孩子们的好想象的自由。至于透过天窗“看见”和“想象”的内容的道理,则不要过于纠缠,即课后问题“‘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不宜过多讲解、分析,给文学语言、也给想象留一点儿余地。因为文学不是科学、即便是科学,四年级的孩子也未必理解。那么,重点在哪里?在默想默会(想象)——以想象理解想象。</h3><h3>3.探讨“无”与“有”、“虚”与“实”。(1)找到相关信息。文中的“无”“有”“虚”“实”的具体内容;(2)琢磨“怎样……看出”。注意文章最后一句的关键词“活泼会想”。正因为孩子们“活泼会想”,才能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3)推想对自己的价值。由于“活泼会想”而“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所以我们也要努力“活泼会想”/老师创造条件助长孩子“活泼会想”。</h3><h3>第四课:《三月桃花水》 刘湛秋</h3><h3>1 散文诗。对于“散文诗”,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如,三年级《花的学校》。六年级还会读到鲁迅的《好的故事》),重点在于感受语言美、想象美、情趣美,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h3><h3>2.朗读与想象。朗读时,不仅要调动自己的声音,更要调动自己的想象;不仅要读给别人听,更要读给自己听(诵读)。在朗读中体会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敏锐语感。</h3><h3>3.适当点拨。(1)“桃花水”,实为春天的溪水(北方刚开河的)。为什么称之为“桃花水”?文学化呗,即春天桃花开,夹岸桃花艳如彩霞;落英纷纷于潺潺溪水中(是否想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多么美丽而富有诗意啊。(2)冻了一个冬天的溪水开化了,自然先听到的是流水声——故以声音开头“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3)调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回忆《大自然的声音》一课)。3-4自然,集中写听觉感受;5-6自然,集中写视觉感受。如何把同一事物写得具体、丰富?最需要调动联想和想象,比如,写桃花水的声音,作者想到了“小铃铛”“竖琴”“拖拉机的鸣响”“和麦苗谈心”“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等等。这些联想和想象,都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让学生感受到:要写好景、要写具体,对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很重要。</h3><h3>4.鼓励背诵和抄写。特别是1-2自然段、6-7自然段,背诵之后,可以抄写下来。</h3><h3>再结合“词句段运用”栏目的内容,练习“照样子写一写”(有的孩子暂时不写,就好好地抄)。</h3><h3>口语交际:转述</h3><h3>※弄清要点,转述时不要遗漏主要信息。</h3><h3>※注意人称的转换。</h3><h3>本次口语交际属“功能”型,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用到的。</h3><h3>1.记住要点。要确保转述不遗漏、不走样,关键是“记住要点”。而分点叙述是“记住要点”的法宝。因此,被转述的内容,一般都分点呈现,如果没有分点,要及时用笔记下要点。</h3><h3>2.转换人称。可以先做一做转换人称的单项练习,再综合运用。</h3><h3>习作:我的乐园</h3><h3>1.认真阅读教科书中的习作提示,按照提示准备、写作和分享。</h3><h3>2.选定“乐园”、想好“乐事”、回味“乐趣”。这个“乐园”一定是“你的”!这些“事”(可以不止一件)一定是“你(当然可以有同伴)做的”且一定是“乐”的!教科书已经给了6个点,这只是“引子”。</h3><h3>3.照样子填表格。</h3><h3>地点(乐园)</h3><h3>→</h3><h3>环境(乐景)</h3><h3>事件(乐事)</h3><h3>感受(乐趣)</h3><h3>村头小河边的草地</h3><h3>→</h3><h3>→</h3><h3>草地上有绿草、野花、昆虫、鹅群……</h3><h3>放风筝、看天空变化的晚霞……</h3><h3>在大自然中自由玩耍,真快乐!</h3><h3>注:此表头为笔者所加。</h3><h3>4.写下来。写下来之后,先读给自己听,看能不能“乐”自己(不能,就改一改);再读给同学听,看能不能“乐”同学(不能,就让同学提一提意见,再改一改)。</h3><h3><br></h3><h3> 黄国才</h3><h3> 2020年2月6日</h3> <h3>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教学建议(第二单元)</h3><h3>总体建议:根据教科书编排意图(特别是单元导语、课后练习、课前导读、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栏目的提示)设计教与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保证学生接受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思维处于高层次上运行,努力使“教·学·评(考)”良性互动。</h3><h3>正版中小学电子教材下载地址(官方发布):http://bp.pep.com.cn/jc/。</h3><h3>教科书各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一览表附后。</h3><h3>第二单元:</h3><h3>※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h3><h3>※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h3><h3>◇本单元教学任务比较重,有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有口语交际,有习作,紧接着“快乐读书吧”。</h3><h3>◇本单元的“阅读要素”上承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问策略”,其课文·科普类第一次接触,下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课后练习两次提到“查找/查阅资料”,此能力将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重点训练。</h3><h3>◇本单元“习作要素”(“奇思妙想”),上承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奇妙的想象”、第八单元“这样想象真有趣”、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和 过一天”(和动画片中的人物),下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插上科学的翅膀”。</h3><h3>第一课:《琥珀》 [德国]柏吉尔,译者顾均正,选作课文时有改动</h3><h3> 1.默读,提问题,并试着解决。(1)回顾并运用上学期“提问策略”单元学过的提问策略,提出不懂的问题。建议用表格提醒或将问题置于表格中(先将编者提的问题,置于下表中):</h3><h3>提问角度</h3><h3>从课文的内容</h3><h3>从课文的写法</h3><h3>从课文得到的启示</h3><h3>问题清单</h3><h3>(2)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尝试解决。同学交流→推选“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尝试解决(不妨以编者的问题为例,做示范教学,然后解决推选的问题)。</h3><h3>2.默读,把握住课文介绍“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内容。说明类(科普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时,一般以“介绍……”为主动词。(1)找到“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内容,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形成琥珀→发现琥珀→琥珀的样子和价值);(2)聚焦第一部分(形成琥珀),注意表示时间、有关变化的词,划分琥珀形成过程。如,很久很久以前(时间),蜘蛛捕食苍蝇被松脂包住(事件)→积成松脂球,挂在老松树上→后来(时间),陆地下沉海水上涨被淹没在泥沙下面(事件)→又是几千年过去(时间),成了化石。这种概括,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难度,教学时,可以先以第一个“过程”的概括为例,教学生怎样抓住主要信息并提炼之,然后,让学生尝试往下概括。还要用好课后“阅读链接”的资料,辅助之。(3)对照这个“过程”图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特别提醒:是“说说”,不是“读/读读”。“说说”必须经历“读”→概括→默读/默想→“说说”等训练过程。“说说”,是“用自己的话”,只要不遗漏重要信息就可以)。</h3><h3>3.探究“推测”的依据,培养逻辑推理力。“推测/推想”,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推测/推想”是非常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科普读物的“强项”。(1)认真琢磨最后一个自然的内容(“已经知道的事情”),理出有哪些“已经知道的事情”;(2)“推测”文章作者是怎样推测的。如,为什么说蜘蛛“扑”苍蝇(依据琥珀中蜘蛛苍蝇在一起;再加常识——蜘蛛吃苍蝇);为什么时间是“一个夏日”的“晌午”而且“太阳热辣辣”(依据松脂形成的条件);为什么“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依据:一化石形成的条件、二是在海边发现的),等等。</h3><h3>4.查一查关于“化石”。当然,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所有市面上卖的“琥珀”都是人造的。</h3><h3>第二课:《飞向蓝天的恐龙》 徐星</h3><h3>1.默读,提问题,并试着解决。(1)运用表格提醒,比较熟练地提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h3><h3>提问角度</h3><h3>从课文的内容</h3><h3>从课文的写法</h3><h3>从课文得到的启示</h3><h3>问题清单</h3><h3>(2)选择一两个“最值得思考的问题”,组织讨论,倾听解决过程。</h3><h3>2.默读,快速找到“介绍”恐龙“演化”过程的内容,运用图示,简要概括。(1)琢磨第三自然的作用,感受科普文清楚明白地提醒读者注意所要介绍的内容的构段方式的写作特点;(2)重点默读第四自然段,注意关键词语的提示(训练提取最关键词句),尝试画“思维导图”(提倡多样化,但要简洁易“画”)来理“演化”,如:</h3><h3>(3)默读默想,对照各自的“思维导图”,模仿解说员,解说(“模仿解说员”解说,又与“用自己的话说说”有所不同,特别注意:①角色意识——解说员;②对象意识——一般是“陌生人”听你的解说;③“解说”的“解”,有解释之义,因此,“陌生人”可能会对你所说的进行提问——要你补充解释,等等)。</h3><h3>3.琢磨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学习语言表达。(1)删除对比,揣摩遣词造句的精准、体会表达科学知识的缜密,如,把“不过,另一种看法是,……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删除,看妥不妥当,等等;(2)直接提问,引发思考。如,课文第一二自然写什么,能不能删除?</h3><h3>4.小练笔。(1)摘抄“好词好句”。温习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交流平台”的摘抄的方法,摘抄本课的好词好句;(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摘抄;(3)模仿“数千万年后,……以植物为食。”写一段话。</h3><h3>◇补充新知:对偶。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对语句,对称地并列起来,表达一个相近、相对或相连的意思,这样一种修辞方法,就是对偶。……它的形式是整齐匀称的,节奏、音调也是和谐的。因此,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好念好记又好背诵,能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对偶这种修辞方法能把要表达的内容突显出来,有较强的表现力(彭先初编著 《修辞自学入门》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第153-154页)。</h3><h3>第三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刘忠范</h3><h3>1.运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1)回顾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如,①关注文章题目;②关注开头、结尾两个自然段;③关注自然段和自然段的首句/尾句,等等。(2)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把握主要内容。让学生试着把文章题目、每个自然段的首句,放在一起,加深对科普类/说明类文章表达式的认识。如,</h3><h3>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h3><h3>刘忠范</h3><h3>纳米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高新技术。……</h3><h3>什么是纳米技术呢?……</h3><h3>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h3><h3>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h3><h3>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h3><h3>文章内容是不是一目了然了?</h3><h3>2.采用“我问你答”的方式,熟悉课文,并加深理解。(1)同桌之间,模仿第二自然段首句,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什么是纳米技术呢?什么是纳米呢?我们身边的纳米技术在哪里呢?……(2)“我问你答”练习。一个同学问,一个同学答(找到相关内容读→用自己的话说);(3)回顾文章题目、自然段首句、以及开头与结尾,强化“这一种”行文格式。</h3><h3>3.抓住重点句/自然段,初步感受运用了“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好处,为五年级上册正式学习“说明白”做铺垫。如,(1)“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琢磨这样比较(1纳米球·乒乓球·地球)的好处(不一定要说明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只让学生直观感受——发表见解);(2)第二自然段,琢磨首句“什么是纳米技术呢?”的作用(回顾前一课《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三自然段首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再回忆三年级下册《花钟》第二自然段首句“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等等);(3)第三、四自然段,琢磨首句与后面内容的关系、后面内容之间的关系,等等。</h3><h3>4.结合查找的资料,说说纳米技术还有哪些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运用实例。注意是“说说”,而不“读读”!从“读”到“说”既是内容理解的加深、也是语言表达的提升,必须经历(再次强调):</h3><h3>读熟→提炼(思维加工、理解记忆)→转化(由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由作者的表达转化为读者的表达)→说出(能说出来、而且说得好——才真正把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学会”了,也“会学”了)。</h3><h3>同时,有意识地渗透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说新闻”——的指导。</h3><h3>在此基础上,“选做”——发挥想象,说一种自己想出来的纳米运用的例子。有意识地渗透本单元的习作——“我的奇思妙想”——的指导。</h3><h3>第四课:《千年梦圆在今朝》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写</h3><h3>课前导语:默读课文,说说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h3><h3>1.默读,把握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即“说说”“怎样逐步实现的”)。既然是“逐步”,必然涉及两个维度:时间和事件,因此,可以借助表格、坐标图等工具梳理内容,使之简明扼要、一目了然。这是阅读科普类作品的一般“支架”。(1)运用某一种“支架”提炼关键信息,如,坐标图:</h3><h3>(2)根据坐标图提供的信息,说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得以实现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3)琢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飞天梦”实现的脚步,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成就,“语文式”地融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教育。</h3><h3>2.交流查阅的资料,补充“2019年1月3日”之后中华民族“飞天梦”的重要时间点和重大事件,激发学生爱学习、爱科学、爱党爱国的热情。</h3><h3>3.回顾这四篇课文,比对课文标题,训练对文章题目的评鉴力和对自己习作的拟题力。可以提问:你最喜欢(《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千年梦圆在今朝》)哪个题目?根据文本说明理由。特别提醒:(1)理由说明要充分利用文本信息,有理有据;(2)打开思路、同中求异,力戒“标准答案”;(3)一般地说,科普类作品的题目,就是主要内容的最精提炼——说明式的。当然,也有例外——如,千年梦圆在今朝——属散文式的。</h3><h3>口语交际:说新闻</h3><h3>※准确传达信息。</h3><h3>※清楚、连贯地讲述。</h3><h3>本次口语交际属“独白”型,是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h3><h3>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特别注意:(1)“新闻的来源”——来源要权威、可靠;(2)“不要随意更改内容”;(3)“说说自己对这则新闻的看法”——表达看法。建议关注近段时间全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h3><h3>习作:我的奇思妙想</h3><h3>1.温习:(1)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的“奇妙的想象”的习作;(2)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写的“这样想象真有趣”的习作;(3)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的“我和 过一天”的习作(和动画片中的人物,不是现实中的同学之类),等等,这些习作都属于“想象类”习作。</h3><h3>好好琢磨:这一次的“奇思妙想”,你的所“思”所“想”与前三次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经过这个单元(科普类)的学习,你的“思”与“想”进步了吗?在哪方有所提升?特别注意是想“发明”什么。</h3><h3>2.想清楚、写清楚:(1)想发明的东西(取个“奇”“妙”的名字);(2)它的样子(可以配图示);(3)它能做的特别的事(别人想不到、目前也没有的)。</h3><h3>3.指导的关键:(1)不求同;(2)无须“合理”;(3)只要写“清楚”。</h3><h3>附:教科书各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一览表</h3><h3> 黄国才</h3><h3> 2020年2月13日</h3><h3>附:教科书各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一览表</h3><h3>年级</h3><h3>“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h3><h3>一下</h3><h3>曹文轩 陈先云 主编《读读童谣和儿歌(一)(二)(三)(四)》人民教育出版社</h3><h3>二下</h3><h3>《神笔马良》《七色花》《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愿望的实现》《一起长大的玩具》</h3><h3>三下</h3><h3>《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h3><h3>四下</h3><h3>《十万个为什么》《看看我们的地球》《灰尘的旅行》《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h3><h3>五下</h3><h3>《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h3><h3>六下</h3><h3>《鲁滨孙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h3> <h3>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教学建议(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h3><h3>总体建议:根据教科书编排意图(特别是单元导语、课后练习、课前导读、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栏目的提示)设计教与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保证学生接受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思维处于高层次上运行,努力使“教·学·评(考)”良性互动。</h3><h3>正版中小学电子教材下载地址(官方发布):http://bp.pep.com.cn/jc/</h3><h3>附件1:教科书三到六年级“综合性学习”编排一览表</h3><h3>附件2:教科书各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一览表</h3><h3>第三单元:</h3><h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h3><h3>※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h3><h3>※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h3><h3>◇这是“综合性学习”单元。跟三年级的编排一致,既有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即“语文要素”的第二三点),又有阅读教学的任务(即“语文要素”的第一点)。而五六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是纯粹的综合性学习。</h3><h3>◇本单元编排的课文都是“现代诗”。现代诗这种文体,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还记得三年级下册学过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四年级上册学过《现代诗二首·刘大白的&lt;秋晚的江上&gt;徐志摩的&lt;花牛歌&gt;》吗?),也读的不多。这个单元要集中学习6首现代诗,还要“小试牛刀”创作一二首呢!</h3><h3>第一课:《短诗三首》 冰心</h3><h3>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1)现代诗的朗读,既要开声地读(读给别人听),也要轻声地读(读给自己听)。开声读时,要读得慢一些,要读出“行距”、“节距”,如果有押韵的诗要读出韵脚(读得饱满一些);轻声读时,要边读边想象、边读边琢磨。直至熟读成诵、自然流畅。(2)体会诗歌的韵味(“韵味”,即情趣、趣味、意味,等等)。要体会韵味,就必须或带着问题、或展开想象、或连接生活,等等,“试图还原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比如:</h3><h3>《繁星》(七一),在“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三个特定的空间/时间,唤起了作者/你的哪些“回忆”?这些“回忆”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作者留下了巨大的“空白”,需要你去想象、去补充、去体味。如果你不能填补这个“空白”,就等于白读!换言之,这首诗的“韵味”完全靠你的“填补”能力,填补得好,韵味就足;填补得孬,韵味就弱;不填补,韵味就无。教学时,不妨让学生想象,先描述一下各自回忆起的“事”;然后反复朗读。</h3><h3>最后,强化对现代诗的特点的认识(①留“空白”——像国画的留白——让读者想象。如果都写出来,“韵味”就差了;②可以不押韵)。</h3><h3>《繁星》(一三一),则在一个感叹句之后,连用三个反问句,表达出诗人强烈的情感。同时,还使用押韵,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那么,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什么的强烈情感呢?主要是对“大海”的,但是,作者又以有光的“星”和有香的“花”为铺垫。至于“思潮”指什么、它与“波涛”有什么关联,等等,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就不必“纠结”——这也是读诗所必要的“偷懒法”。你只要通过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表现出来,就可以了。</h3><h3>最后,强化对现代诗的特点的认识(③蕴含强烈的“情感”/情绪;④可以押韵)。</h3><h3>《繁星》(一五九),与(一三一)相似,起句一个感叹句,点明所写的对象——母亲。母亲,值得写的太多了,诗人只写了母亲的“怀”,只说“我”遇到“心中的风雨”“只躲到”母亲的怀里。进而,我们自然会想“心中的风雨”指什么(即与“天上的风雨”有什么不同)?躲到母亲的怀里后会怎样?教学时,引导孩子充分发表“个人见解”,体会“母亲的怀抱”就是“母爱”的代名词;“只躲到你(母亲)的怀里”就是歌颂“母爱”的诗歌式。</h3><h3>最后,强化对现代诗的特点的认识(⑤内容是“剪影”/“瞬间”;⑥抒情是“含蓄”)。</h3><h3>2.背诵、抄写,巩固现代诗的特点。先背诵后抄写/默写,特别注意《繁星》这三首诗的行款格式,并写清楚作者和出处。</h3><h3>☆布置“综合性学习”活动(即教科书“活动提示”):(1)诗歌来源:报纸、杂志、书籍,等等;(2)现代诗(建议将《白桦》课后的“选做”,也纳入其中,作为一项内容);(3)自己“喜欢的”——倡导做批注——写一写喜欢的理由;(4)专门抄写本;(5)工整地抄写;(6)写清楚作者和出处(“出处”包括:①报纸/杂志/书籍名;②出版单位;③出版时间;④所在页码,等等。在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交流平台”摘抄“好词好句”时学过)。</h3><h3>第二课:《绿》 艾青</h3><h3>1.朗读,读出“感觉”,读出惊喜之情。(1)编者直接告诉我们,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大自然的景象”似乎不用琢磨,“诗人的‘感觉’”需要好好思量,比如,哪些诗句/节,着重写“感觉”、其“感觉”是不是新鲜、独特,等等。如,“绿得发黑、绿得出奇”是“感觉”,“发黑”表示绿得很深很深,比较好理解;“出奇”在哪里?三四五节都侧重写“感觉”。你看“刮的风”“下的雨”“流的水”“阳光”都是“绿的”,这“感觉”就有点“出奇”了——真是“情(对‘绿’情有独钟)人眼里满是‘绿’”。(2)体会“所有的绿”会“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这种奇妙感觉。为什么呢?首先是“感觉”;其次是因“风”(记住“刮的风是绿的”);第三,“按着节拍”,主要是因为诗人喜爱,便将风吹动“绿”演化为有节奏的音乐,于是情与景便完全融合为一了。(3)朗读·想象、想象·朗读,不知不觉背诵下来了。边背诵边想象……</h3><h3>2.对比阅读,感受现代诗与散文的同与异。“阅读链接”中宗璞的《西湖漫笔》(节选),同样是写“绿”、同样优美、同样有节奏(长短句式错落有致)。相比较,实在得多:(1)实在的地点(“灵隐”);(2)实在的景物(道旁古木、飞来峰树木、小径青苔),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描写对象,在现代诗《绿》中,都没有——或者说都是虚的。</h3><h3>3.抄写/默写。注意提醒最后一行第一个字的位置。鼓励把宗璞的《西湖漫笔》也抄写下来。</h3><h3>最后,强化对现代诗的特点的认识(⑦独特/出奇的“感觉”;⑧所诗歌对象可以比较“虚”,如,《绿》的第一节,好像凭空“捏造”——“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一样。)</h3><h3>第三课:《白桦》 [苏联]叶赛宁 译者顾蕴璞</h3><h3>1.朗读。这首诗是苏联的叶赛宁写的,当然是俄文。译者顾蕴璞一定是支持现代诗也要“押韵”的,所以,译文押韵很明显,读起来好听、背起来畅快。那就先朗读、背诵吧。</h3><h3>2.了解诗歌反复歌咏的内容。如果艾青的《绿》是歌咏“绿”(宗璞的《西湖漫笔》描绘“绿”),那么,叶赛宁的《白桦》是歌咏(白桦)“白”了。诗人怎样把对白桦的“白”的独特“感觉”写出来呢?(1)直接描写,如,洁白、玉立(既有形又有色);(2)联想,如,银霜、雪花、白雪皑皑;(3)衬托,如,以“金晖”衬托、以“朝霞”衬托;(4)形象化,如,“涂”“披”“雪绣”(极妙)“玉立”“抹”,等等,极富动感。通俗地说,诗人“绞尽脑汁”地、“全方位”地把自己对“白桦”的喜爱描绘出来、把“白桦”的“白”渲染出来,给读者留下鲜明的、深刻的、美丽的印象。</h3><h3>3.抄写。鼓励背诵。</h3><h3>最后,强化对现代诗的特点的认识(⑨鲜明的印象/形象;⑩可以写实)。</h3><h3>☆检查“综合性学习”的情况,“小试牛刀”写写诗。(1)交流各自的抄写本,看看抄的诗:①来源比较广(不提倡只从一本诗集上抄);②内容比较丰富;③形式比较多样,等等。当然,还有字迹工整、有批注、有出处,等等,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2)创设若干情境(如,图片、影像、语言描述,等),让学生写写诗。建议教学时把握:一,鼓励学生放胆写,不宜多“指导”;二,写出来之后,再琢磨琢磨(首先,“形”要“像”,如分行、分节;其次,神要似,总得有点儿新奇的想像、或深挚的情感,等等)。</h3><h3>再补充收集与诗有关的故事或资料。</h3><h3>第四课:《在天晴了的时候》 戴望舒</h3><h3>课前导语: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结合自己喜欢的诗句,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用诗的形式,写写自己看到过的雨后天晴的景象。</h3><h3>1.朗读,背诵。鼓励抄写。 </h3><h3>2.关注“象”、琢磨“意”。正如叶继奋所说,诗歌的文体形式基本可概括为包含节奏、韵律、意象、意境的“四要素”。读诗歌,又如余光中所言:“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在天晴了的时候》,你注意到诗中的“象”了吗?(1)圈出“象”(即景物),如,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新阳、溪水、暗绿——云的脚迹。当然还有隐藏了的诗人自己。(2)关注怎么形容这些“象”。找出诗人用以形容“象”的词语,发挥想象、充分感受“象”的形象,为“还原”“内在之意”作准备。如,“泥路”是“温柔”、“小草”会“炫耀”、“小白菊”“不再胆怯”“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凤蝶儿”会“闲游”“曝书”、“新阳”是“推开”、“溪水”是“晕皱”、“暗绿——云的脚迹”是“闲游”,等等,无须用太多的脑力琢磨,就能得出都“拟人化”了、都有了生命——而且带有“新的”意味!这个“意味”的感受,便是“象”之“意”了。(3)“试图还原”——推导“内在之意”。由于诗人敏锐地感受到了雨后天晴“万‘象’更‘新’”的“象”——即赋予“象”以诗人的思想、情感等等“意”,将此众多“意象”联起来,诗的“意境”全出:是不是有一种重获新生、重现光明的“境界”——抗战胜利的曙光——在里头!尤其是“小草”炫耀新绿、“小白菊”不再胆怯、“凤蝶儿”抖去水珠曝着阳光、“新阳”推开了阴霾,等等,向读者传递出强烈的“万象更新”的气息、“抗战胜利”的气势。教学时,顺势补充(或学生查阅资料)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1944年6月,当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很快就证实了我们由“象”到“意”的“还原”过程和结果,获得丰富而深刻审美体验。</h3><h3>3.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背诵。只有体会到了诗歌蕴含/诗人赋予的感情,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否则,就只是字面上的“装腔作势”或肤浅的“隔靴搔痒”了。</h3><h3>4.再次尝试写写小诗。教学时,可以营造自然界的“雨后天晴”(图片、影像),也可营造内心世界的“雨后天晴”(语言),让学生即兴创作。如果暂时写不出来的,可以抄写“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的内容。</h3><h3>最后,强化对现代诗的特点的认识(⑾意味深长的“意象”/“意象”群)。并用表格整理本单元四课现代诗的特点:</h3><h3>课文</h3><h3>☆集中做“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h3> </h3><h3><br></h3> <p>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教学建议(第四单元)</p><p><br></p><p>总体建议:根据教科书编排意图(特别是单元导语、课后练习、课前导读、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栏目的提示)设计教与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保证学生接受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思维处于高层次上运行,努力使“教·学·评(考)”良性互动。</p><p>正版中小学电子教材下载地址(官方发布):http://bp.pep.com.cn/jc/</p><p>附件1:教科书三到六年级“综合性学习”编排一览表</p><p>附件2:教科书各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一览表</p><p><br></p><p>第四单元:</p><p>※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p><p>※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p><p>◇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动物的散文(以叙事抒情为主),与《鲸》这类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一般不带感情色彩)不同。这一点,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把握住。</p><p>◇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很重:一是内容多。从阅读方面看,三篇都是精读课文,还有两个“阅读链接”一个“资料袋”;从习作方面看,有一个“小练笔”一篇大习作;二是要求高/思维深(极具挑战性)。要“体会表达特点”、要“体会语言的趣味”,还要比较同一位作家笔下的不同文章(《猫》与《母鸡》)和不同作家笔下的同一类文章(丰子恺的《白鹅》与俄国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在“表达上”的相同与不同。</p><p><br></p><p>第一课:《猫》 老舍</p><p>《猫》,内容(包括感情)很直白,但给人的感觉好像很复杂(因为写了很多事情);形式也很清晰(特别是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以及第六自然段第一句话),但是,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层次”(因长句子和转折关系)容易使学生“迷糊”,再加上要体会“表达特点”(涉及作家老舍的语言风格等),无形中又增加了难度。如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四年级的学生“渡难关”,是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p><p>&nbsp;&nbsp;&nbsp;&nbsp;1.默读,调动已有经验,把握课文内容层次。(1)注意段落提醒。分自然段写,是写作技巧;分自然段读,是阅读技巧。我们从三年级就开始训练了。教学时,提醒学生注意课文自然段的特点,学生就能快速地粗略把握文章结构,如,第一自然段一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第五自然段一句话:这种古怪的小动物,真让人觉得可爱。如果再加上第六自然段的首句——“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的话,文章的内容和感情,不都明白地写在那里了吗!接着,要理解的是,作者怎样写出猫的“古怪”但又“可爱”、小猫们怎么“好玩”的。</p><p>&nbsp;&nbsp;&nbsp;&nbsp;“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了淘气。”的“好玩”是读成第三声“hǎo”玩,还是读成第四声“hào”玩?可以在阅读之后,结合内容和学生的理解来辨析。(一)“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hǎo)玩了”,是作者由满月的小猫们好(hào)玩而产生的情感(就像对成年猫的“古怪”而“觉得可爱”一样)——因小猫们“好(hào)玩”而觉得“好(hǎo)玩”;(二)“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hào)玩了”,是作者对满月的小猫们“性格”的概括,就像对成年猫“性格”的概括(“实在有些古怪”)一样。最后,作者因小猫们“好(hào)玩”同样产生了情感——“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即“好(hǎo)玩”。这种辨析,不在唯一答案,而在学生有理有据的表达。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有理有据地表达,表明对内容有了深刻地理解。</p><p>(2)用“思维导图”梳理层次。“思维导图”能将读者对内容的分析、理解、评鉴等看不见的内部“思维”过程清晰化、可视化,其作用不言而喻。但是,“思维导图”重在“思维”和“导”,而“图”一定要简洁易画。示例:</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p><p><br></p><p><br></p><p><br></p><p><br></p><p><br></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p><p>对照自己的画的“思维导图”,默想具体内容。</p><p>2.朗读,体会感情,感受“表达特点”。作者对猫的“喜欢”在“思维导图”中也一目了然。你也借助作者的文字喜欢上猫了吗?要朗读出感情,不仅要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更要“移情于己”与作者感同身受,才能朗读到位。在朗读的过程中(或者在朗读之前的提醒/指导中)体会“表达特点”。文章到底隐藏了作者哪些独特的表达特点呢?教学时,要举例子、要作比较,方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体会出。如,以第二自然段为例。(1)通过比较,感受作者巧用“语气词”:</p><p>拿“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与“它老实,很乖。……它贪玩……”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这两种表达方式,意思是一样,都说猫既“老实”又“贪玩”的古怪特点,但是,语气不同——加上语气词“说……吧”“的确是啊”等等,显得“柔软”又像“聊天”,因“柔软”“聊天”而流露出“可爱”(本来性格“古怪”是不太“待见”的);如果把语气词去掉,就显得“刚硬”——像板起脸来“公事公办”——那种“可爱”也就没有了。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可能那猫就在他身边“用身子蹭”他或在他“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呢。</p><p>(2)通过比较,感受作者巧用“可是”——转折——表达丰富的内容。我们试着把第二自然段的两个“可是”删除,会发现前后两层意思(矛盾)就会“断裂”——真正自相矛盾了。而加上“可是”,让读者清晰地感到意思的矛盾,表达的连贯,正好表达出猫性格的“古怪”。从写作的角度说,“可是”后面的意思是作者更想强调的。</p><p>(3)由于作者的确喜欢猫,所以,并不把猫当作一般动物,而“好像是养着一个好儿子,或是好女儿”(夏丏尊的《猫》),因此,作者把猫当“人”来写,所用之词,如,“无忧无虑”“尽职”“温柔可亲”“给自己解闷”,等等,都是用来描写人的。由于把猫当作人来写、用上这些写人的词汇,喜爱之情就更浓厚也更自然。再拓展到“阅读链接”,你会发现作家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但对“猫”的喜爱之情相同。</p><p>3.小练笔,“小试牛刀”迁移表达。有了这样的认识,顺势练一练,“照样子”写一写(一段话)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或植物)。在指导时,还不妨回顾一下三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观察”。</p><p><br></p><p>第二课:《母鸡》&nbsp;&nbsp;老舍</p><p>1.默读,抓线索理结构。继续运用上篇课文的阅读方法,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等等,迅速抓住情感线索和文章结构。请看:</p><p>&nbsp;&nbsp;&nbsp;&nbsp;(首句)我一向讨厌母鸡。……</p><p>&nbsp;&nbsp;&nbsp;&nbsp;(过渡)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p><p>&nbsp;&nbsp;&nbsp;&nbsp;(尾段)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p><p>情感变化一目了然(对照这个结构,“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就简单了——只要转换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即可)、文章结构也一目了然。写文章有什么可怕啊——你看“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课后“资料袋”)的老舍先生,都这么写。作家这么写,我们就顺着文章思路来读——读也不难。难的是,我们得琢磨:作者是怎样把这点儿“意思”写具体、他这样写好在哪里?</p><p>2.琢磨作者怎样把“讨厌”和“不敢再讨厌”写清楚、写具体。教学时,可以有两种思路:(1)运用上述框架“顺着”理解。1-3自然段写“讨厌”,作者写得非常直白:“听”也讨厌(看)也讨厌。5-8自然段写“不敢讨厌”,同样直白:(白天)不讨厌“夜间”也不讨厌。不妨再用“思维导图”展现(不赘)。(2)以编者的问题(即课后第二题)“逆着”求证。倒数第二自然段首句“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真是这样吗?我们可以一一对应。它“负责”:在保护鸡雏安全(第五、八自然段)、温饱(第六自然段)、教导生活本领(第七自然段),都尽心尽力(“第一责任人”);它“慈爱”:如让食(第六自然段)、护幼(第七自然段“它还半蹲着……它若伏在地上……它一声也不哼。”);它“勇敢”:如,警戒、出击、放声啼叫(真是为了孩子“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同学们还记得《麻雀》吗);它“辛苦”:你看它白天忙“夜间”也没得好休息,难道还不辛苦吗?老舍先生的用词——个个都不虚——即“用词很严谨”。</p><p>3.比较阅读,挑战思维。四年级的学生,要进行篇与篇的比较,并且是比较“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这处,的确有难度、有挑战,是真正的“深度阅读”。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住度:一,只是“比一比,说说”而已;二,尊重学生的“见解”(只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就值得鼓励),切忌罗列概念、统一标准。当然,可以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思路(思维模型),比较“表达上”的异同,可以从文章结构、用词造句(语言风格)、隐含意味等方面进行。</p><p>文章结构:《猫》(见前文的“思维导图”),是开放的;</p><p>&nbsp;&nbsp;&nbsp;&nbsp;《母鸡》(见本文第“1”点),是封闭的(“圆形结构”),结尾呼应开头。</p><p>用词造句:都用长句子:《猫》“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p><p>《母鸡》“……它立刻警戒起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把动物当人来写:《猫》比较明显(见前文。不赘);《母鸡》没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语气词的运用:《猫》比较明显(见前文。不赘);《母鸡》没有。</p><p>隐含意味:《猫》没有隐含意味,就是表达对猫的喜欢、喜爱。</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母鸡》隐含对“母亲”的赞美。作者写“母鸡”实际上是写“母亲”(母鸡护雏等等都是本能,母亲育儿才真正伟大)。即文章中的“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p><p><br></p><p><br></p><p><br></p> <p><br></p><p>第三课:《白鹅》&nbsp;&nbsp;丰子恺</p><p>1.朗读,沉浸在语言文字中。《白鹅》的语言的“趣味”在哪里、学生又如何“体会”到一二?(1)不带“学习任务”、也不“打预防针”地朗读,让学生完全放松地沉浸在语言文字中。就是学生自己轻声地朗读——一定自己听得见——多读几遍。老师不妨也朗读——像学生一样地读。全身心地感觉一下那“白鹅”,是不是有“趣”有“味”——“白鹅”的“趣味”就是“语言的趣味”。(2)你觉得丰子恺的语言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地方?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感受。比如,①四字一停顿特别多(数了数,一共16处。如,“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等等。);②长句子特别多(长句子里又包含N个短句子。如,“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③运用大量的形容人言行举止的词来形容白鹅、狗,等等(如,“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喝水、吃泥、吃草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④不同的词汇形容同一样东西(如,同写白鹅的叫声,就有“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厉声叫骂”“昂首大叫”,等等);⑤数量词的用法灵活新鲜(如,一日三餐、一样、三眼一板、一狗,等等);⑥口头语、书面语、文言语夹杂着用(如,“这白鹅,是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等等),等等等等,都是所谓的“语言的趣味”吧。课文的词汇极其丰富,同学们分类摘抄下来吧,还可以批注自己的感受哦。</p><p>2.默读琢磨,作者怎样把“高傲”写清楚、写具体。教学时,用问题引导:如,在作者笔下,白鹅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或者作者笔下的白鹅给你什么印象?作者在行文中,明确告诉我们:高傲。(1)总说特点、情不自禁赞叹。如第一自然段末句:“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独立成段,其作用不言而喻(①从上下文看,承上启下;②从下文看,总括下文;③一句话独立成段,自然还有强调作用、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等等)。这种写法并不高明,但很常见很有用,同学们在习作中不妨多用。(2)接着,紧紧围绕这个自然段,分层具体写叫声、步态和吃相。写“叫声”,与狗比;写“步态”,与鸭与“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不知京剧净角们心里怎么想)比,相对而言,都是略写,但是,白鹅的“高傲”(不一样的叫声、不一样的步态)已跃然纸上。同学们读到这,是不是自然而然想起唐诗“鹅,鹅,鹅……”(骆宾王《咏鹅》)、想起上学期接触的那只“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啄我,扇动翅膀来扑打我”的“老公鹅”来(任大霖《牛和鹅》)。对!如果你在阅读时,有意无意地连接阅读经验浮想联翩,就是一位优秀的读者哦!写“吃相”,最详细也最有趣!你看“鹅老爷”那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那脾气(“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那派头(“我们不胜其烦……非有一个侍候不可……”),等等,“真是架子十足!”这白鹅的吃相,是不是让你忍俊不禁;这白鹅的“高傲”,是不是直逼眼前!我们是不是可以向作者学上一招半式——要突出动物的特点,就要把能体现其特点的事“不胜其烦”地写下来!不信,你再默想一下“狗‘偷’鹅饭”那一幕幕……</p><p>3.默读默想,作者怎样把对白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者对白鹅的喜爱自不待说,我们只想探究的是: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秘诀、它与《猫》《母鸡》有什么不一样的“高招”。(1)直接抒发,毫不吝啬。如,“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2)特殊的称谓、特别的感情。如,称白鹅为“鹅老爷”,说它“真是架子十足”但心甘情愿地“侍候”。(3)从所叙事例、所造词句中流露。如,写鹅的步态,想到“京剧里的净角”;写鹅的吃相,想到“饭馆里”;写鹅“昂首大叫”,想到“人们供养不周”;还有花那么多的笔墨写“狗‘偷’鹅饭”,像导演不惜用“特写镜头”一样,等等,都饱含真情、深蕴爱意。我们仿佛看见作者在写这一篇文章时的那种惬意、那种满足、那种陶醉的情态。</p><p>4.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表达上”的特点。(1)文内对比。作者为了突出鹅的“高傲”,反复拿其他动物与之比较,如,写鹅的“叫声”,不断地与狗比较,“不亚于狗的狂吠”、甚至于想到人的“责备”,都有利于我们对鹅的叫声的理解(因为狗的狂吠、人的责备,我们会更熟悉些);如,写鹅的步态,与鸭进行比较、甚至于想到“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不仅让我们分辨了鸭与鹅的细微区别,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鹅的“特别的爱”。(2)文外对比。再看“阅读链接”中俄国的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两位作家都对鹅“情有独钟”;都特别关注鹅的姿势、步态、腔调以及“唯我独尊”的“派头”;都以“贵人”尊称或尊喻之——丰子恺尊称其“鹅老爷”诺索夫尊喻其“海军上将”,等等。但是,叶·诺索夫《白公鹅》的结尾——“它要是知道了连它自己也属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话,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交给母亲,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那可就要大吃一惊了。”——真是大煞风景(虽写的是实话)、乃一大败笔也!</p><p><br></p><p>习作:我的动物朋友</p><p>1.温习:(1)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的习作;(2)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观察日记”(同学们坚持写观察日记/日记了吗?),等等。</p><p>2.想清楚、写清楚:(1)想清楚写什么动物(要是自己熟悉的小动物);(2)想清楚它的特点(可以配图哦);(3)建议通过事情把它的特点写清楚。</p><p>3.特别提醒:教科书上提供的三条资料,只是“引子”,不可拘泥。</p><p>◇知识链接:……就整篇文章说,必须充分顾到“上口”和“入耳”两个条件,说起来挺顺当,听起来不含糊,才能使读者完全懂。……无论斟酌用修辞手段或者描写技巧,考虑用简炼的短句还是繁复的长句,准备用文言词语或者如吕先生所说的“发掘口语潜力”,总之抓紧一点:是不是合乎平常说话习惯。平常有这么说的,习惯这么说的,并不是生撰生造,才决定用上,否则一概不用。真能做到这一点,写成的文章就禁得起说和听的考验,说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第486-487页。)</p><p>附件1:教科书三到六年级“综合性学习”编排一览表</p><p>附件2:教科书各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一览表</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黄国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2月28</p> <h3>集中做“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h3><h3>1.合作编小诗集。教学时,注意以下指导:(一)分好小组;(二)给内容分类(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角度分);(三)配插图(宜简不宜繁、与内容谐调);(四)给小诗集取名字和制作封面(努力创意);(五)目录(模仿教科书)。特别注意:要鼓励所有付诸行动的学生,同时,鼓励做得特别出色的小组/个人。</h3><h3>2.举办诗歌朗诵会。教学时,注意以下指导:(一)按教科书的建议,放手让学生自组织、自讨论、自拍板;(二)对所选的“主持人”的主持、对“朗诵”等做一些专业的指导。指导的要点见“语文要素”:</h3><h3> ◎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h3><h3> ◎表情、手势要自然。</h3><h3>(三)有条件的,朗诵会时,可以请一些家长参加,并手机拍摄,以便会后重看点评和存档(无限珍视学生的智慧成果)。</h3><h3>◇补一补现代诗</h3><h3>不认识“现代诗”,如何教学生学现代诗?正如统编小语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在教科书培训会上所言:听了几节现代诗的课,发现老师们都不知道什么是现代诗,教得都不是“现代诗”。不知道“什么是现代诗”,教出来的怎么会是“现代诗”呢!</h3><h3>什么是现代诗呢?</h3><h3>可以先看看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提供的资料,但是,这些资料远远不够。我们再读一读以下几则文献资料吧。[按:下文中的“新体诗”即现代诗。]</h3><h3>夏丏尊 叶圣陶:诗这个名称包括的东西很多,凡是含有“诗的意境”的都可以称为诗。所以从前的古风、乐府、律句、绝句固然是诗,而稍后的词和曲也是诗,现在的新体诗也是诗,只要中间确实含有“诗的意境”。……诗是最精粹的语言,最生动的印象。……新体诗应该全是新的,形式和意境都是新的。……作新体诗的人虽不主张一定要押韵,但自然音节还是要讲究的。……必须洗练得十分精粹了的,音节又和谐,又自然,才配收容到新体诗里去。……“诗的意境”的得到并不在提起笔来就写,而在乎多体验,多思想。(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08年版 第221-226页)</h3><h3>夏丏尊 叶圣陶:诗的成立不专在叶韵、字数、平仄等形式方面,还靠着它的本质。……这所谓“诗意”“诗趣”以及画中所表出的“诗境”都指诗的本质而言。可见诗的本质不但凝结而成诗,也可以含蓄在别的东西里头,正像糖和盐不但凝结而成粒粒的结晶体,也可以融化在液体里头一样。……含有情绪、情操、想象的语言、文字就含有诗的本质。……必须是一个含有诗的本质的意思,用精粹的语言表达出来,那才是“诗”。(夏丏尊 叶圣陶 《七十二堂写作课》开明出版社2017年版 第093-096页)</h3><h3>沈从文:胡乱写一点感想不能算诗,思想混杂信手挥洒写来更不成诗。……好诗……却极与生活的体念和工夫有关系,因为要组织,文字在一种组织上才会有光有色。(沈从文 《文学课》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年版 第113页)</h3><h3>叶继奋:诗歌的文体形式基本可概括为包含节奏、韵律、意象、意境的“四要素”。……所谓“意象”,即“意”与“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结合。……正如余光中所言:“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从诗歌的整体着眼,调动其想象、联想,弥补“空白”,把诗中散在的多个意象联接为一个艺术整体。只有这样,才能融入诗歌特定的意境,追寻氤氲于诗中的无限意味,领略宁静幽深的艺术境界。(叶继奋 《文学课堂审美论》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年版 第183-191页)</h3><h3>江弱水:好的声音会带来审美愉悦,好诗人能发出好声音,而最好的诗人发出了最好的声音。(江弱水 《诗的八堂课》商务印书馆 2017年版 第78页)我们要肉感地去感知一首诗的文本的肉身。(江弱水 《诗的八堂课》商务印书馆 2017年版 第82页)</h3><h3>小结:(1)现代诗一定分行,但是,分行的,未必都是诗/现代诗。诗/现代诗一定是含有“诗的本质”/“诗的意境”的。(2)现代诗的语言“独特”,但是,“独特”的语言,未必都是诗/现代诗。诗/现代诗的语言必须“洗练得十分精粹”、“音节又和谐,又自然”,即江弱水所谓“好声音”。</h3><h3>附件1:教科书三到六年级“综合性学习”编排一览表</h3><h3>附件2:教科书各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一览表</h3><h3> 黄国才</h3><h3> 2020年2月18日</h3> <h3>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教学建议(第一单元)</h3><h3>总体建议:根据教科书编排意图(特别是单元导语、课后练习、课前导读、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栏目的提示)设计教与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保证学生接受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思维处于高层次上运行,努力使“教·学·评(考)”良性互动。</h3><h3>教科书各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一览表附后。</h3><h3>第一单元:</h3><h3>※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h3><h3>※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h3><h3>第一课:《古诗三首》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杨万里的《稚子弄冰》、雷震《村晚》</h3><h3>1.朗读古诗,了解意思。结合注释和词典,能大致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如,这三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点:可爱的孩子形象。具体看:</h3><h3>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童孙”模仿“村庄儿女”们劳动的情景——虽“未解”但好玩。</h3><h3>杨万里《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摄取“稚子”“弄”冰——用“彩丝”“穿”冰当“银钲”“敲”着玩——的瞬间情景。这样的“玩儿”已近绝迹——南方更是如此。学生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学种瓜”多少还有“劳动实践”,稍微熟悉一点),只有靠文字去想象了。想象不到也没什么,了解此诗“拍”了一个“稚子弄冰”的镜头,就好了。</h3><h3>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画了一个“牧童”“横牛背”“吹”“短笛”的形象,虽然同样陌生,但是,“牧童”吹短笛,在以往的古诗(袁枚《所见》)和古文(苏轼《书戴嵩画牛》)中接触过。这首诗还是典型的“景+事”的格式。</h3><h3>2.想象“情景”、体会“乐趣”。(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想象童孙学种瓜的“情景”(人—童孙,景—春天桑阴下,事—种瓜),体会童孙的“乐趣”——小孩子对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总是兴致勃勃的、感到好玩的(联系下一篇课文《祖父的园子》“我”铲地、浇水的情景;关联自己的生活体验);(2)《稚子弄冰》想象稚子弄冰的“情景”(人—稚子,景—冰天雪地、银装素裹,事—将金盆里的冰脱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银钲敲、发出来的声音如玉磬叮当响、还未敲两下冰碎了一地),体会稚子的“乐趣”——想到冰还能作玉磬敲(发出声音那一刻的惊喜)、还想到没想到一敲即碎(那一碎的惊慌而“拍手哄然”);(3)《村晚》想象牧童吹笛的“情景”(人—牧童,景—牧童横在牛背上归家、在草满水满的池塘边,一轮夕阳正倒影其中,事—牧童横牛背吹短笛),体会牧童的“乐趣”——横牛背的惬意、吹短笛的自信、劳动的满足(当然还有大人们的夸赞),等等。</h3><h3>想象体会到了,就说出来(老师、同学补充);说出来之后,再朗读(默读)回味。</h3><h3>3.背诵古诗、抄写古诗。抄写这三首古诗(注意古诗抄写/默写的格式)。鼓励默写。朗读背诵孟郊《游子吟》。</h3><h3>4.小练笔。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把时间、地点、人物交待清楚;把事件写具体(①动词运用;②心情描写;③可“添加”人物)。可以先把古诗工整抄写在作文纸上方,再改写。</h3><h3>第二课:《祖父的园子》 萧红</h3><h3>1.长篇小说的节选。《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因此,是小说——即便节选出来的很像写人记事的散文。就小说而言,这篇节选特点明显:(1)环境描写篇幅大、用意深;(2)情义浓(对祖父的怀念、对自由自在的童年的怀念);(3)语言“陌生化”(文学色彩浓),集中表现在对“园子”景物的描写上(随心所意地写自由自在的景、表现自由自在的时光/性情)。</h3><h3>2.整体把握。以课后第1题为阅读思考线,把握住:(1)园子特别(注意关键词的提示,如,“大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所做(①概括写“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②铲地,即“祖父铲地,我也铲地”、③祖父教“我”区分狗尾草与谷穗、④“我”跟园里的小动物“玩”、④“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⑤“我”玩累了,把草帽遮在脸上睡了。)</h3><h3>3.重点体会“我”的内心感受。(1)从所描写的景物上“体会”(自由的景与物,折射“我”内心对“自由自在”的向往);(2)从所描写“我”跟祖父做的事/玩上“体会”(“我”在祖父那是那样的自由自在,进而体会到①对祖父的怀念、②对童年的怀念——多么想“回到‘那时’‘那园’,可怎么回得去呢!”)——可以对比课后“阅读链接”——这种“内心感受”更明显。</h3><h3>4.加强朗读想象、默读想象的训练,让学生沉浸到“那情那境”中,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包括语言的活泼、自由等语言美)。</h3><h3>5.拓展阅读萧红《呼兰河传》(重点读第一章、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尾声)。</h3><h3>第三课:《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h3><h3>1.散文。浓厚的抒情色彩,是这篇散文的特点。“月是故乡明”,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联想(尤其是古诗词),同时,也会想到琦君的《桂花雨》。这篇散文的结构也比较典型:(1)开头、结尾短;(2)开头、结尾呼应;(3)开头、结尾直接抒情;(4)开头、结尾与标题密切联系。</h3><h3>2.概括与体会。(1)在故乡望月(无山有水的故乡,水与月“相映成趣”);(2)在他乡望月(济南、北京、欧洲、北京——朗润园),无论如何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3)这种落差,自然引发思考——为什么?实际上也无须“思考”——因为作者直接写出“月是故乡明”、因为学生已有“旧知”(《桂花雨》)即“思乡”——“月”已经不是自然界的月,而是“情”即思乡之情。</h3><h3>3.拓展练习。搜集思乡的诗文(主要是古诗词,建议搜集之后,熟练背诵、工整抄写)。</h3><h3>第四课:《梅花魂》 陈慧瑛</h3><h3>1.散文。叙事性比较强,情在人事中,而此“情”与《月是故乡明》稍有不同,还包含了“气节”——即梅花“魂”之所指——集中在倒数第四自然段。</h3><h3>2.概括与体会。(1)概括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注意关键词句的提示——即表示时间的词“我很小的时候”“我五岁那年”“有一天”“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回国的那一天”“多少年过去了”——概括主要内容。关注关键词的提示从三年级开始训练,一定要持续。关键词(往往是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找到了,“事件”就容易概括了;(2)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不难,文中处处直接写出来,只要找到即可。思维的深入在于:①注意外祖父同是对“墨梅图”的不同表现,作者这样描写(重点部分)的意图是什么,得好好琢磨;②第二自然段诗句的引用;③“点睛”式的细节描写(如,用保险刀片刮去污迹、风撩乱银发,等等)。</h3><h3>3.讨论题目“魂”。(1)梅花“魂”指什么?(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直接写)(2)联想中国诗词、国画中的“梅花”,琢磨其“意”。(3)联系学过的文章的题目,体会“月是故乡明”“梅花魂”这类题目的好处。</h3><h3>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h3><h3>※认真倾听,在交流时边听边记录。</h3><h3>※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h3><h3>本次口语交际,其实是“专题采访·记录”(课外)→“根据记录·口语表达”(课内)</h3><h3>1.确定对象。采访谁(建议采访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h3><h3>2.采访提纲。参考教科书“问题清单一”/“问题清单二”列出自己的采访清单。</h3><h3>3.实施采访。这是最关键的一步。(1)家庭或社区(建议在家庭);(2)边听边记录要点;(3)适当追问(不清楚、想进一步了解时);(4)整理记录。</h3><h3>4.班级交流。一是检验课前的功课;二是得到及时反馈(指导/肯定)。(1)根据记录讲(对象)故事;(2)说说采访或听了(对象)童年故事的感受。</h3><h3>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h3><h3>1.认真阅读教科书中的习作提示,按照提示准备、构思、写作和修改。</h3><h3>2.选定“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1)一件事;(2)事关自己的“成长”(即触动自己、使自己“懂事”了,如《慈母情深》);(3)“印象最深”。</h3><h3>3.默想“经过”和“感受”。在自己的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再经历”。</h3><h3>4.写下来。是怎么样“经历”就怎么写。只管写、不管其他。</h3><h3>5.修改。(1)朗读。主要检查“顺不顺”;(2)修饰:①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否写清楚;②“印象深”的是否写具体(比如,人物语言、心理活动、内心感受),再向《祖父的园子》《梅花魂》学一学;③注意开头、结尾段落(向《月是故乡明》学一学);④想一个题目。</h3><h3>6.誊抄。</h3><h3><br></h3><h3> 黄国才</h3><h3> 2020年2月5日</h3> <h3>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教学建议(第二单元)</h3><h3>总体建议:根据教科书编排意图(特别是单元导语、课后练习、课前导读、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栏目的提示)设计教与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保证学生接受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思维处于高层次上运行,努力使“教·学·评(考)”良性互动。</h3><h3>正版中小学电子教材下载地址(官方发布):http://bp.pep.com.cn/jc/。</h3><h3>附件:教科书各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一览表。</h3><h3>第二单元:</h3><h3>※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h3><h3>※学习写读后感。</h3><h3>◇这应该是最具挑战性的一个单元了,课文都选自古典四大名著(长篇小说),且紧跟着的“快乐读书吧”要求阅读原著。据此,阅读教学不仅要完成课文的学习任务,还要以此为读古典名著的“引擎”。</h3><h3>◇前三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都入选原人教版教科书,都是作家根据民间口头故事创作的;第四篇(《红楼春趣》)是第一次入选教科书,是纯粹作家创作。</h3><h3>◇阅读时特别注意:(一)“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二)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三)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h3><h3>第一课:《草船借箭》根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相关内容改写</h3><h3>1.默读,整体把握。(1)测一测默读的速度。回顾并运用上学期第二单元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记录第一次默读全文所用的时间。再默想故事(“精彩回放”),检测一下默读的效果(如,记住了哪些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等等);(2)浏览课文,动笔圈出人物(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确立主要人物(诸葛亮);(3)结合课文题目(《草船借箭》),默想“借箭”经过。</h3><h3>2.简练概括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故事内容。(一)概括情节的思路:(1)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2)按照人物出场顺序概括(人物+事件),如,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造十万支箭)→周瑜吩咐军匠不配合、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对周瑜隐瞒实情→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主要情节,即“草船借箭”:第三天四更出发→擂鼓呐喊→曹操“送”箭→满载而归)→周瑜派军士搬箭/诸葛亮完成任务。(文字表达意到即可,但一定的简练)。(二)简要复述故事内容(即“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情节概括出来了[思路(2)],复述就容易了。复述前,先对照情节图默想一遍。</h3><h3>3.抓住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这是重要的小说阅读力(欣赏力/审美力),也是人生成长力——从小说人物为“镜”“照见”自己。(一)周瑜。之所以第一个看周瑜,是因为故事开篇(第一自然段)即说“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显然周瑜是故事的“发动者”。这一句,作者明白告诉我们周瑜的特点:会“妒忌”人(小心眼/气量小/忌妒心强)。进而产生疑问(引发阅读兴趣——一探究竟):为什么要妒忌、怎样妒忌、妒忌如何,等等。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就会特别关注周瑜“妒忌”的事件(言行举止):①周瑜“明知”(正常情况下)“三天造十万支箭”是不可能的,还“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定他的罪”的依据);②周瑜不但不配合还从中作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假权害人);③派“密探”(鲁肃。可惜周瑜看错了人。这也是他不如诸葛亮的地方)探听信息(以便随时调整干扰诸葛亮造箭进程);④自怨自叹(这一层不容易理解,可以参看“名言”——“既生瑜,何生亮。”——当然这是小说。见《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好好琢磨课文最后一句话: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二)诸葛亮。诸葛亮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正因为“熟悉”才容易脱离文本而概念化。“抓”人物特点“感”人物形象,一定要基于文本、深入文本。不妨从周瑜的“长叹”开始,“倒”过来看诸葛亮。诸葛亮的特点“神机妙算”(正因为神机妙算,胜利在握,就显得从容)。即琢磨诸葛亮“神机妙算”到了哪些人/事?①算到周瑜“妒忌”/“定罪”自己,所以他郑重叮嘱鲁肃“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②算到鲁肃“正直”、不会害自己,所以,他请鲁肃帮忙(相信他会帮自己)。③算到曹操“多疑”(用兵在诈),如“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算人”。④算到天气。第三天会有大雾(“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⑤算到曹操的兵力(多少箭手、短时间能够射多少支箭);⑥算一条“快船”一个“草把子”的受箭能力。即向鲁肃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⑦算水上行船和受箭的特殊需要。即“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这是“算事”。诸葛亮的“从容”,注意作者一笔写神态——“诸葛亮笑着说”的“笑”意。(三)鲁肃。鲁肃比较复杂,关键在他为什么会帮助诸葛亮?(四)曹操。在此故事中很简单,但在《三国演义》中非常复杂。要想进一步了解,去读原著《三国演义》吧。</h3><h3>4.比较“阅读链接”一段原著内容,找得到课文与之对应的段落就行;如果能把这段文字读得流利更好。</h3><h3>总结一下此课初步学习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1)知道是小说;(2)概括情节、讲述故事;(3)关注人物特点/形象;(4)要读原著。总之,始终要在指向高层次阅读能力上下功夫!</h3><h3>第二课:《景阳冈》 选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作课文时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h3><h3>1.默读,整体把握。(1)继续测默读速度。重点运用“不理解的字词”先跳过去的策略,提高阅读速度。(2)第二次默读,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再猜一猜意思(猜不着的,也就罢了)。(3)默想故事“精彩回放”,抓住“主要人+主要事”,注意地点变化。</h3><h3>2.简练概括故事情节、创造性复述“武松打虎”情节。(一)结合课后第2题,模仿(琢磨编者所给“喝酒”——只说最主要的事件)概括“小标题”(精练概括,温习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喝酒→()→()→()”。(二)根据情节图,默想整个故事经过。(三)默读“打虎”的内容(6-7自然段),抓住连续动作描写(虎/武松),理出“你来我往、生死搏击”的经过(连接武打片的“慢镜头”):跳出/闪在青石边→一扑/一闪→一掀/一躲→一剪/又闪在一边→一兜/一棒→一扑/一跳→搭在/揪住一按→挣扎/纳定乱踢→扒泥/按下→没了些气力/左揪右打→迸出鲜血/棒打。对照以上“慢动作”“精彩回放”经过。(四)朗读,争取读顺、读熟。(五)详细复述。对照“慢动作”用自己的话讲。(六)创造性讲。脱稿讲→“添油加醋”讲(试着边讲边演,或“我讲你演”)。</h3><h3>3.感受武松形象、训练思辨力。(一)感受武松形象、体悟武松“可爱”。(1)从“吃酒”看武松。关注“酒家”与武松的对话——注意武松“心里藏不住话”——心理活动都在“话”中;关注两个动作描写:“武松敲着桌子叫道”、“去身边取出些碎银子”;(2)从“上冈”看武松。①一路猜忌“酒家”、直见“一张信印榜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盖了公章的)才信;②想折回去又不干(“寻思道”)。(3)从“打虎”看武松(相对简单,作者直说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能全面反映武松人格魅力/武松可爱(普遍人性)的还是在“吃酒”和“上冈”两件事上,要好好琢磨、体会。(二)有了这样的“武松印象”,自然能对别人的评价(课后第4题: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作出自己的判断——关键是以文本提供的资料为依据,把“理由”说充分。(这两种“评价”都不够全面、都没有关注武松复杂的个性。)</h3><h3>4.关注语言特点,感受民间故事“口耳相传”以及方言特色。《水浒传》也是根据民间故事写出来的,不像《红楼梦》纯属作家创作而成。《景阳冈》中处处是民间方言口语(在故事情境中,再结合生活经验,基本能猜着大致意思),感受感受民间口语特色,开阔眼界。没准自己写作文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家乡方言俗语,烙上地方特色——好!</h3><h3>5.实践作业。(一)按现行通知/公告的格式,改写故事中的“榜文”。(二)续编故事。想象武松“挨下冈子来”重遇“酒家”的情形,编一段故事。(三)模仿课后“资料袋”,给“酒家”取个外号( 酒家),并说明理由。</h3><h3>总结一下此课(增加的)初步学习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5)猜读;(6)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7)对人物要有自己的看法;(8)连接影视。</h3><h3>第三课:《猴王出世》 选自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一回,选作课文时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h3><h3>1.略读课文。课前导语:“默读课文,遇到不太明白的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教学任务很明确:(1)“遇到不太明白的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阅读古典名著都适用。(2)“说一说”石猴“出世”与“成王”经过,其实就是简要“复述”。同时,还透露了故事的主要情节。</h3><h3>2.概括故事情节。石猴出世→石猴成王(探水帘洞→讲水帘洞→带领众猴住进水帘洞/拜而成王——这几个情节要重点训练)。根据情节讲“出世”与“成王”经过。</h3><h3>3.朗读第一自然段,感受语言特色,比如,精准动词运用、对仗、文白相映,等等,通过朗读体味语言的美感。</h3><h3>4.连接电视剧(影视形式)的对石猴出世、成王的影像(有条件可以现看、没有条件可以在脑子里“精彩回放”),感受不同媒介的特点,体味阅读的乐趣。</h3><h3>第四课:《红楼春趣》 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编者所加</h3><h3>◇笔者特别提醒:课文《红楼春趣》与《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七十回差别很大(编入“培训用书”中此课与原著基本一致),但是,课文下方注释没有像前三篇一样标注“选作课文时有删节”字样。</h3><h3>以下节选拙作《探究“春”“趣”之奥秘 享受文学阅读之“愉悦”——略读课文&lt;红楼春趣&gt;(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和意图说明》</h3><h3>课文《红楼春趣》,节选自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是这一回的第三个情节、也是尾声,讲的是宝玉、黛玉等青春年少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也是大观园(“理想国”)最后一次快乐而纵情的聚会。</h3><h3>作为略读课文,编者提示(即编者意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读读课文,能大致读懂就可以。读后和同学交流: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h3><h3>那么,如何落实编者意图、上好《红楼春趣》,让学生感受到“红楼春趣”内容与形式兼美,进而感受到文学名著阅读的审美乐趣,使之成为阅读《红楼梦》的“引擎”? </h3><h3>教学目标</h3><h3>1.能比较熟练地概括“放风筝的故事”情节,说出对宝玉的“印象”,探讨“放风筝”表达的“趣”;</h3><h3>2.能结合《红楼梦》的阅读经验(或有所了解的)以及对比课后“阅读链接”(林庚《风筝》),初步探讨《红楼春梦》“春”和“趣”的含义(谐音和伏笔/隐喻),体验文学阅读的审美乐趣,激发阅读《红楼梦》原著的兴趣。</h3><h3>意图说明:(1)之所以提“概括情节”,是因为小说(节选),还因为“主要内容”已经由编者概括出来了,而且,“放风筝”的情节概括有一定的思维挑战性;(2)说出对宝玉的“印象”,是读小说的“规定动作”(关注人物形象)、也是“编者意图”;(3)探讨“红楼春趣”中“春”和“趣”的含义,体验文学阅读审美意趣,是“把文学当作文学”(叶继奋《文学课堂审美论》浙江大学出版社)来教的必然,也是使小学高年级学生可能阅读《红楼梦》的必然要求。因此,这两条目标既符合“略读”课的特点、又符合文学作品阅读的规律。</h3><h3>预习要求</h3><h3>1.了解《红楼梦》(五年级上册冰心《忆读书》);</h3><h3>2.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h3><h3>3.借助“课前导语”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所涉及的人物和关系。</h3><h3>意图说明:做好预习,被列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足见其重要性。这里预习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温故”;第二件事,是高年级学生课前必须(若到高年级,“正确、流利地朗读”还要耗费课内时间,那么,课堂教学绝对“耗时、低效”);第三件事,是预习所“习”的内容,包括课文、课前导语和课后练习/阅读链接。</h3><h3><br></h3><h3><br></h3> <h3>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教学建议(第三单元)</h3><h3>总体建议:根据教科书编排意图(特别是单元导语、课后练习、课前导读、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栏目的提示)设计教与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保证学生接受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思维处于高层次上运行,努力使“教·学·评(考)”良性互动。</h3><h3>正版中小学电子教材下载地址(官方发布):http://bp.pep.com.cn/jc/。</h3><h3>附件:教科书各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一览表。</h3><h3>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h3><h3>※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h3><h3>※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h3><h3>※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h3><h3>◇小学生开始学习做“简单的研究”啦!</h3><h3>◇这是最具挑战性的、最具持久作用的单元,是“做学问”的启蒙单元。这个单元明确要求“开展简单的研究”、“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虽然,只是“简单的”,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前承“提问题”、“搜集、整理、引用资料”,后接撰写“学术性小论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再后来……</h3><h3>◇这个单元的教学,真正是“功夫在课外”了。</h3><h3>关于这个单元的教学,笔者曾做过专门研究,拙文《指导学生尝试做研究和学术表达——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的价值追求和教学建议》,将在近期刊登于《小学教学》上;《群文阅读对“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价值分析》,将在近期刊登于《湖南教育》上。现将这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提炼如下,待其见于刊物之后,全文引用。</h3><h3>1.《指导学生尝试做研究和学术表达——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的价值追求和教学建议》</h3><h3>第一部分,统编教科书综合性学习单元的调整及其价值追求。对统编教科书由原人教版编排15次综合性学习,压缩为4次的意图进行分析,认为“更加整合也便于实施”,是寻求“1+1>2”的效果。</h3><h3>第二部分,“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建议。提出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领会课程标准和统编教科书的理念、完全落实精神,采取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引领实践的策略,达成教学目标。所谓“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引领实践”,通俗地说,就是做中学、学中做,讲究方法又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h3><h3>第三部分,尝试写简单研究报告的独特价值和教学建议。认为尝试写简单研究报告是最具研究“含金量”的学习任务——即最具研究“含金量”的阅读与写作综合体。虽然,它在2001年就进入小学语文课程视野(按课程标准要求,实属“规定动作”),但是,近二十年的实践表明,“尝试写简单研究报告”几乎名存实亡。提出要带领学生潜心琢磨教科书提供的范例(《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把握“简单的研究报告”的实质和基本框架(思维模型),然后“依样葫芦”,尝试写作。</h3><h3>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做学术研究”的意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报告表达能力,即掌握“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文献研究→解决问题(以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的思维范式。</h3><h3>2.《群文阅读对“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价值分析》</h3><h3>第一部分,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前世今生”。对“简单的研究报告”的提出、发展等作了比较详细的文献研究,理清其来龙去脉,并发现小学生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在上世纪初的上海就有了。</h3><h3>第二部分,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落实不到位及其原因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教科书的编排问题;二是教师的能力问题;三是“研究报告”本身“耗时耗物耗精力”问题。</h3><h3>第三部分,群文阅读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必要条件。认为“群文阅读”(与统编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的“1+X”阅读类似)与“简单的研究报告”的展开过程(“议题/问题提出”、“结构化多文本/文献研究”、“达成共识/问题解决”)高度一致,是落实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还有许多路径。比如,习作教学,就可以把习作素材的收集变成“文献阅读”,把习作的构思和行文变成基于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的展开,即“简单的研究报告”,以此来提升小学生阅读和习作的“含金量”。</h3><h3> 附件:教科书各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一览表</h3><h3>黄国才</h3><h3> </h3> <h3>一、检查预习(略)</h3><h3>二、概括与理解</h3><h3>(一)用一句话概括(借助“课前导语”检索)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板书:放风筝)</h3><h3>(二)故事中提及哪些人物、及关系(学生说、补充):</h3><h3>意图说明:(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是一个检索的问题,因为编者已经在“课前导语”中明白告诉了;(2)“提及”的人物,是检索,但故事短人物多,有一定难度;(3)“人物之间的关系”就要建立在学生是否阅读过《红楼梦》的基础上了,需要师生、生生互助。这个环节为下一步概括情节打基础。</h3><h3>(三)概括“放风筝的故事”情节,并说说对宝玉的“印象”</h3><h3>1.默想“放风筝”的经过。</h3><h3>意图说明:默想默会,是非常重要的“回忆”策略,也是重要的“整体把握”策略,还是“想象画面”的训练策略。此处即是。</h3><h3>2.概括情节:课文围绕“宝玉、黛玉等放风筝”,先后写了哪几个情节/场景?</h3><h3>板书:送还→放起来→放飞走</h3><h3>意图说明:(1)这是小说节选(虽然像“记实性散文”),所以要“概括情节”;(2)这里的“情节”其实是“放风筝”的三个阶段;(3)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较深的理解、较高的思维,必须训练,何况前面已经有《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的阅读基础。</h3><h3>3.对着板书(情节)默想故事,交流对宝玉的印象。</h3><h3>[教师点拨:交流“宝玉印象”,是重点、也是难点。训练步骤:讲解何谓“印象”→找到描写宝玉的内容→交流“印象”(比如,性子急、好玩、受宠爱、对丫鬟们蛮好,等等,只要有一点依据即可)→默读默想描写宝玉的内容]</h3><h3>意图说明:(1)再次默想,增强熟悉度;(2)文学阅读,对主人公的“印象”,很重要;读者“感觉到”的“印象”,更值得“珍视”,这是文学审美教育一途。</h3><h3>以上为“略读”《红楼春趣》的基本任务,是一般性阅读。以下训练,则将使阅读带有“探索性”、将其推向“深度阅读”。</h3><h3>三、探索与提升</h3><h3>(一)读题目《红楼春趣》,探究“春”“趣”</h3><h3>如果让你为这个故事加个题目,你会用什么?(为什么叫《红楼春趣》?)</h3><h3>意图说明: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不在词句的表面意思(词典语义信息),而在探讨文字背后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活动的审美信息”(叶继奋,同上)。这个环节的教学,试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加题目,然后对比,引导学生初步“触摸”《红楼梦》无限丰富的审美信息之“冰山一角”,而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分步实施,逐步促成深度阅读的发生,实现文学“‘悦’读”。</h3><h3>(二)探讨“春”的特殊含义。在这个情节中,“春”有哪些含义?</h3><h3>1.表示时间:春季(插图、课后“阅读链接”、二月春风放纸鸢);</h3><h3>2.表示年龄:青春(少年——参与放风筝的,除李纨外,大都是青少年);</h3><h3>3.表示心理:希望[(一)(对黛玉)带走病根;适时补充原著原文(二)(对宝黛)一起作伴;(三)(对探春)美好婚姻,等等。]</h3><h3>意图说明:(1)探“春”的含义,前两项比较容易,第三项比较困难,需要补充原著原文,进行讨论和引导;(2)也只有对此领悟,方能体会作者用心之良苦,感受文学作品阅读的审美“愉悦感”,否则,无须煞费苦心读《红楼梦》。</h3><h3>(三)探讨“趣”的特殊含义。在这个情节中,“趣”表现在哪些方面/怎样写出“趣”?</h3><h3> 直接语词:“有趣”重复2次、“笑”重复11次,等等</h3><h3>直接写: 人多热闹:放风筝好玩</h3><h3> 放风筝有两层意思:放起来和放飞走(放晦气)</h3><h3> 谐音:风筝名的谐音,如“大蝙蝠”“一连七个大雁”,等等</h3><h3>间接写: (大福)(凄艳/凄雁/妻厌)</h3><h3> 伏笔:“放晦气”是一种迷信,黛玉的“病根”是放不走的</h3><h3>练习:快速浏览“阅读链接”(林庚《风筝》),圈画出文中的风筝名,对比表格(见表一),琢磨曹雪芹的风筝名的用意(帮助理解谐音与隐喻)。</h3><h3>表一:曹雪芹《红楼春趣》与林庚《风筝》人物/风筝名对比表</h3><h3>曹雪芹《红楼春趣》:人物与对应的风筝名</h3><h3>林庚《风筝》:风筝名</h3><h3>人物</h3><h3>风筝名</h3><h3>人物</h3><h3>风筝名</h3><h3>嫣红姑娘</h3><h3>蝴蝶</h3><h3>龙睛鱼的尾巴</h3><h3>黛玉、宝玉</h3><h3>美人</h3><h3>玲珑的小人</h3><h3>探春</h3><h3>大凤凰</h3><h3>纸球、彩色的纸条</h3><h3>晴雯/三爷</h3><h3>大鱼/大螃蟹</h3><h3>灯笼</h3><h3>宝琴</h3><h3>大蝙蝠</h3><h3>老鹰、蜈蚣</h3><h3>宝钗</h3><h3>一连七个大雁</h3><h3>水桶样子的</h3><h3> 意图说明:“趣”的探讨,(1)“直接写”的,比较贴近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2)“间接写”的,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大,但不能不作尝试和探究。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第一,讲解法。重点讲“谐音”和“伏笔”。谐音,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如,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茶名“千红一窟”(千红一哭)、酒名“万艳同杯”(万艳同悲),等等;伏笔,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如,《红楼梦》第五回的词曲隐藏了大量的情节线索,等等。第二,对比策略。重点与“阅读链接”的《风筝》一文的风筝进行对比,发现曹雪芹给风筝取名总是“有意而为”(想要给人物的风筝“寓什么意”或“埋下伏笔”就叫什么名),而林庚给风筝取名是如实记录(天上的风筝是什么就叫什么名)。</h3><h3>(四)还想知道更多吗?去读《红楼梦》吧。</h3><h3>意图说明:由一篇节选到读原著,是编排《红楼春趣》的真正目的——即便难以“真”读,囫囵吞枣亦可。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都是古典四大名著的节选,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铺垫阅读古典名著的路子、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紧跟在后面的“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明确(“你读过这本书吗”)必读《西游记》,鼓励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h3><h3>总结一下此课(增加的)初步学习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9)适当引入原著原文,比较阅读;(10)补充必要的文学常识。</h3><h3>口语交际:怎样表演课本剧</h3><h3>※主持讨论时,要引导每个人发表意见。</h3><h3>※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h3><h3>本次口语交际,主要要做好“纸上谈兵”,即按编者给的三步去做:选课文→分角色→怎么演(这是重点,要讨论、尝试写“剧本”);再在“课后”排练表演课本剧(未必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表演”,也未必在课堂内。)</h3><h3>可以回忆/补学(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课后“阅读链接”;课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内容。</h3><h3>习作:写读后感</h3><h3>读后感。这种文体,有一定的格式和内容表达方式(可预见性作文)。</h3><h3>1.认真阅读教科书的习作提示,好好消化“写读后感”的要求;</h3><h3>2.真“读”书,才会有“感”(其实是“批注”的增长版、格式化);</h3><h3>3.认识作文的“题目”与“副标题”(新知),好好指导学生拟合适的题目;</h3><h3>4.温习《古人谈读书》、冰心的《忆读书》和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五年级上册);必要时补学四年级上册“学习批注”单元的批注策略;</h3><h3>5.写完后,读出来,并和同学交流(尤其是选同一本书的同学)。</h3><h3> 黄国才</h3><h3> 2020年2月10日</h3> <p>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教学建议(第四单元)</p><p><br></p><p>总体建议:根据教科书编排意图(特别是单元导语、课后练习、课前导读、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栏目的提示)设计教与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保证学生接受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思维处于高层次上运行,努力使“教·学·评(考)”良性互动。</p><p>正版中小学电子教材下载地址(官方发布):http://bp.pep.com.cn/jc/。</p><p>附件1:教科书三到六年级“综合性学习”编排一览表</p><p>附件2:教科书各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一览表</p><p><br></p><p>第四单元:</p><p>※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p><p>※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p><p><br></p><p>◇这个读与写的“语文要素”非常一致,读写密切联系、良性互动。这一点要贯穿教学始终。</p><p>◇关于“内心”。第一次用“内心”一词,提出“体会内心”/“表现内心”的要求。那么,“内心”与“心情”(四上第六单元)、“思想感情”(四下第一单元、五下第一单元)、“感情”(五下第六单元)、“情感”(六下第三单元)、“品质”(四下第七单元、六下第四单元),还有“内心感受”(五下第一单元《祖父的园子》),等等,到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看看各工具书对“内心”的解释(除数学术语外):</p><p>《现代汉语词典》:心里头。</p><p>《辞海》:心里。</p><p>《汉语大字典》:心,指内心,如:心中不安;心里烦闷。</p><p>《汉典》(网络版):心或思想。古人以心为思想的器官,因心和思想皆在身内,故称为“内心”。</p><p>综合起来看,这里“体会内心”的“内心”,比较复杂也比较宽泛,包括诸如:心里感受、心里想法、心里活动(心理活动)、心里波动、情绪,等等,内心世界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内心”。“体会(人物)内心”,关键要具体到(课文)人和事(必要时还要借助资料),设身处地地与人物“感同身受”。</p><p><br></p><p>第一课:《古诗三首》之王昌龄的《从军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p>1.朗读古诗,理解意思,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时,注意把诗歌的韵脚读得饱满些。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能说出诗句的大致意思。如,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抒发强烈的报效/热爱祖国的感情。具体看:</p><p>王昌龄《从军行》,“景+事”抒情式。“景”(一二句)描写苍茫辽远的边塞景,“事”(三四句)书写铿锵悲壮的沙场事,抒发诗人戍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内心)。</p><p>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题明确“有感”,同样是“景+事”抒情式。“景”(一二句)描写“出篱门迎凉”所见(未必是实见)气势恢宏、壮丽高阔的大好河山,“事”(三四句)诗人面对如此雄伟的山河心潮澎湃(内心)——想到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痛苦(“泪尽”)与愿望(“南望”),自然流露对“王师”的期盼和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p><p>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言律诗,纯粹叙事抒情。叙什么事?诗写得很明白(当然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1)题目明示“闻”(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2)首联,“忽传”(忽然传来……),“初闻”(一听到就……);(3)颔联,“却看”(回头看……),“漫卷”(抛书而起——那“喜”那“狂”);(4)颈联,“放歌”“纵酒”“作伴”“还乡”;(5)尾联,“即从”“穿”“便下”“向”(回到家乡了),只要把这一系列动作抓住,诗人那一泻千里、一气呵成(“还乡”了)的情事仿佛就在眼前。所以,古人有此乃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之感叹。“快”在何处?一行动快速;二心情畅快。由此,所抒之情自然而然喷薄而出:爱国之情(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思乡之情(因战争而背井离乡、因战胜而还乡到家),但都蕴含在“叙事”中。</p><p>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又品味出诗人的感情,就要把自己“理解”和“品味”到的表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努力地把自己“幻化”成诗人(但愿永远不要经历战争),边读边体会、边读边感受。不仅要听同学/老师朗读,更要听自己的朗读,品味自己朗读的味道。自己对自己的朗读要有感觉、要有认同,才好。</p><p>2.背诵古诗、默写/抄写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抄写(鼓励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意古诗抄写/默写的格式。鼓励学生尝试写行楷字,逐步提高书写的速度(参看“语文园地”的“书写提示”)。</p><p>3.背诵“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的两首古诗: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1)朗读/背诵;(2)结合资料了解大致意思;(3)抄写(既然会背,就默写)。</p><p><br></p><p>第二课:《青山处处埋忠骨》&nbsp;&nbsp;晓年</p><p>1.报告文学/叙事散文。这是一篇非常特殊的文章!(一)人物特殊;(二)内容特殊(包括情感);(三)形式特殊(包括结尾),等等,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为数不多的“特殊”文章体式之一。这些“特殊”体式,我们接触过或即将接触的有,《小狗学叫》多种结局/没有结局、习作例文《风向袋制作》、简单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故宫博物院》《金字塔》非连续性文本、《鲁滨逊飘流记》梗概+节选、《为人民服务》讲演稿、《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议论文),等等。这样的特殊的文章类,要特别注意。</p><p>2.整体把握,概括“两部分内容”。(1)默读课文,抓住人物默想事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基调。这篇课文,“事”不复杂,但涉及的人物比较多,默读时,快速圈画人物、并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毛主席、彭德怀、毛岸英、秘书,还有高瑞欣。(2)概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复杂在于:(一)有电报(全文引用),(二)有插叙(“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这次怎么会……”);第二部分,复杂在于:(一)时间跨度(……第二天早上……),(二)人物内心世界复杂而丰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删繁就简,就容易了,如,第一部分:毛主席得知最心爱的长子岸英在朝鲜前线牺牲;第二部分:毛主席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毛主席签字同意把岸英安葬在朝鲜)。</p><p>3.抓关键语句(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品味语言。全文只描写两句语言,但这两句顶千万句!先看第一句:</p><p>&nbsp;&nbsp;&nbsp;&nbsp;“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p><p>毛主席突然得知“最心爱的长子”岸英牺牲,怎么能接受又不得不接受!万千思维(回忆“当年,……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奔涌心头,千万言语只化着“岸英!岸英!”声声呢喃;万般不舍只化着“岸英!岸英!”轻轻呼唤!这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对儿子的至亲至爱;这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对儿子的至真至诚。第二句“若有所思地说道”,让学生慢慢地读、轻轻地读,但要清晰而坚决。(2)品味神态。紧紧抓住作者对毛主席眼神的描写:</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p><p>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毛主席的“目光”,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这是人之常情;“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这是伟人之常理。“常情”与“常理”纠缠在一起,毛主席“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作出决择!但太沉重、太不舍,因此,当要签字时,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从这两处“目光”的描写以及最后“泪水打湿”枕巾,让我们感受到一位伟人的“常情”“柔情”,也感受到一位伟人的“理智”和“信念”。(3)品味动作。同样,课文不多的动作描写,表现毛主席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p><p>动作少,更显事体极大;动作少,更显情体极深;动作少,更显内心极复杂!这些,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未必能体会得到、也不一定要体会到,只要让学生默默地感受、默默地思考,有所得、有所意会,即可。(4)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就“静静地”朗读(注意,我提“‘静静地’朗读”),读给自己听、听自己的读。切忌齐读、“放声”读!</p><p>4.关注语言形式、强化“特写镜头式”刻画人物。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是一体两面,水乳交融的,并不是“什么内容需要什么形式、什么形式匹配什么内容”(这样说其实是“貌合神离”),而是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换言之,不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也不存在没有形式的内容。我们这里说“关注语言形式”的意思是,相对而言,这种形式新鲜、特别,需要学习者琢磨、习得。(1)文章分两部分,明白用数字标明“一”“二”,并隔行。这不是第一次接触,在三年级学过《昆虫备忘录》(汪曾祺。三下),四年级学过《小英雄雨来》(管桦)《我们家的男子汉》(王安忆)《芦花鞋》(曹文轩)(都在四下)。这样明示课文分为两个部分各说一件事/情节,省得学生“分段”。(2)全文引用式。即第一部分,引用电报全文。这是第一次接触。写文章常常引用别人的一句诗或几句话,一般都用引号放在句子中,如刚学过的《梅花魂》。如果是引用别人的整段话或整篇文章呢?本文就提供了规范格式(①隔行;②不同字体;③还有的采取所引之文的首行及以下各行再空两格)。(3)“单镜头式”与“特写镜头式”描写。“单镜头式”,如,文章第一部分开头一个自然段一个“镜头”:“中南海,毛主席的卧室。”第二自然段也是一个“镜头”:“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第二部分开头一个自然段一个“镜头”:“秘书走了进来。”等等。“特写镜头式”,文章中对毛主席的描写,都采取“特写镜头式”,如,毛主席“见到这封电报起”的那一整天,他的行、心和言,都用“镜头”特写,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等等。使用“特写镜头”来描写人物的作用不言而喻。(4)意味深长的结尾。文章结尾两句诗:</p><p><br></p><p><br></p><p><br></p><p><br></p> <p><br></p><p>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p><p>这是作者艺术地化用,非常贴切、非常厚重、非常深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好好欣赏、品味,领略一二。(一)借助资料、理解意思。这两句诗化用得很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查《成语词典》了解“马革裹尸”的意思和出处,再呈现资料:</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岳飞墓前墓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陆游《醉出西门偶书》: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p><p>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p><p>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毛泽东《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p><p>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p><p>这是厚重的文化。有了这些文化资料,意思自在其中、无须多言。(二)关注形式、体会意味。两句诗作为结尾、而且另起一自然段,其一,起强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其三,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就像我们会去查阅这些资料一样);第四,呼应了文章标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即文章题目),等等。教学时,再次强化了阅读文章要关注结尾、习作要注意写好结尾的意识。(3)结合资料、强化育人。编者还要求查阅“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故事”,这些故事无疑都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精神的最好注解。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教育融入故事、融入诗句、融入学生心田,滋养学生的心灵。</p><p><br></p><p>第三课:《军神》&nbsp;&nbsp;毕必成</p><p><br></p><p>1.传记性散文。时间(按文中信息,事情发生在上世纪一十年代中期)、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都交待得很清楚。主要人物(刘伯承)和次要人物(沃克医生)的精神品质/个性特点表现得都很饱满。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非常精彩,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很大。</p><p>2.关注人物形象,品味人物内心。课文所讲述的事件很明白,因此,可以把阅读的主要精力放在“人物形象”上。这篇课文,作者在叙事上很有意思,对主要人物(刘伯承)的着墨似乎不如次要人物(沃克医生)。教学时,可让学生统计一下“沃克医生”一词出现多少次?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怎样写这两个人。(1)先看次要人物沃克医生。第一,关注他的态度变化(琢磨为什么)。“头也不抬,冷冷地问”(职业医生·普通病人)→“眼睛里闪出一丝迟疑,冷冷地问”(职业医生·有点不一样的病人)→目光柔和(军医·军人)→“生气地说”(军医·有点不一样的军人)→“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军医·不一样的军人)→“由衷地说”(有点不一样的军医·很不一样的军人)→“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不一样的军医·非常不一样的军人)→“惊呆了,大声嚷道”(很不一样的军医·军神)→“脸孔上浮出慈祥的神情,……挥手让护士出去……注视着病人,说”(非常不一样的军医·军神)→“肃然起敬”(医神·军神刘伯承)。这个变化过程理出来,沃克医生的形象是不是非常清晰、可敬可佩。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沃克医生的一个细节——支开护士,关上手术室的门,才让“病人”“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又可以看出沃克医生是什么样的人?(这里就要结合一些资料了,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即使不看资料也不难理解。)第二,关注沃克医生的语言,一位极专业的、极干练的、极谨慎的、极真诚的医生形象,是不是“听”得出来。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沃克医生,一方面是塑造沃克医生形象、表现医生人格和对沃克医生的敬仰;一方面由于沃克医生的所有表现都与主要人物(刘伯承)紧密联系,所以写沃克医生,同时也在写刘伯承——侧面写。(2)再看主要人物刘伯承。前面已经分析了以沃克医生来写刘伯承,不赘。我们重点琢磨刘伯承的内心。如,①从语言“听”内心:病人(刘伯承)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这句话,似乎有矛盾,什么叫“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如果承认自己是军人,应该说“你说对了,我的确是军人。”如果硬不承认(隐瞒身份),应该说“不!我是邮局职员。”刘伯承之所以那样回答,他的内心是很复杂的(是经过短暂而慎重地思考的):第一,从沃克医生的话中,迅速地判断沃克医生的“人品”——不“坏”——无须瞒也瞒不过;第二,既然无须瞒又瞒不过就只得承认,但是,与沃克医生的交情尚浅,不能直白说(“交浅不言深”)只能委婉地承认“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第三,如果不友好回应(“微微一笑”),待会儿做手术他“为难”(坚持“使用麻醉剂”)我怎么办?②从行为“看”内心:“病人(刘伯承)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使刘伯承忍受这样大的痛苦呢?答案只有一个:由坚定的信念而来的强大内心。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是“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结合资料,我们就知道,刘伯承元帅用这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做什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以连沃克医生都情不自禁地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当我们体会到人物的内心,就“发出自己的声音”——用朗读来表现对“军神”的敬仰和对“医神”的敬佩之情。</p><p>3.创造性复述,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复述课文的能力,我们从二年级开始训练,经历详细复述(三年级),到简练复述(四年级),该练习创造性复述故事了(五年级上学期已经训练过,如《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二)》,还有刚刚在第二单元复述过的《景阳冈》之“武松打虎”)、并且要有比较高的水平才对(到六年级,还有说梗概呢)。本课编者要求以沃克医生的口吻来讲故事,就是要转换叙述的视角——课文是以第三人称来讲的——现在以第一人称(沃克医生)来讲。如这样开头:</p><p>我是沃克医生,德国人。我在重庆临江门外,开了一个诊所。一天,我端坐在桌后低头看一本故事书,感觉进来一个病人。……</p><p>教学时,让学生琢磨一下,这样开头的依据,然后练习。学生若能把这个故事讲好,内容就理解了、内心就体会了、(对刘伯承)崇敬之情就表达了、语言形式也掌握了。</p><p>&nbsp;&nbsp;&nbsp;&nbsp;同样,读“阅读链接”中的《丰碑》,就以“军长”的口吻来讲这个感人的故事。如果能够讲得好,就足够了。</p><p><br></p><p>第四课:《清贫》 方志敏</p><p>课前导语:默读课文,说说你从方志敏的自述和他同两个兵士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再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p><p>1.散文。叙事性比较强,因此,“形”一点儿也不“散”,“神”又很“聚”。从“形”上说,都是“我”的自述(注意第一自然段末一句的提醒“……一桩趣事”);从“神”上说,标题、自述的字里行间以及最后一自然段,都清晰地透露出来——“洁白朴素的生活”(在最后一自然段)。其中“洁白”是指“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在第一自然段)。读完此文,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一位革命烈士——方志敏——不!是无数像方志敏一样的革命烈士的感人故事,记住并践行无数革命烈士的精神品质——过“洁白朴素的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p>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利用表格整理关键信息(可以引用原文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从对比中突显共产党员的美德,从中受到感染教育。</p><p>“我”/共产党员</p><p>“我”家里</p><p>国方的伟人/国民党当官的</p><p>国方兵士</p><p><br></p><p>朴素的生活</p><p>都用之于革命事业的</p><p><br></p><p>3.朗读对话/讲述“趣事”,体会品质。方志敏的品质是显而易见的。有挑战的倒是“朗读”——能不能读得就像方志敏与两个国方兵士“对话”(说话)。教学时,要特别提醒:(1)提示语的提示;(2)对话内容(包括标点符号的提醒)。更建议:把方志敏讲述的“一桩趣事”复述——创造性地复述(特别表现出那“两个国方兵士”的丑态、方志敏的淡定和蔑视)出来。</p><p>单元教学结束,好好回顾强化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铭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践行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林则徐的誓言:</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苟利国家生死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岂因祸福避趋之。</p><p><br></p><p>抄写(按“书写提示”要求)而成座右铭。</p><p><br></p><p>习作:他&nbsp;&nbsp;&nbsp;&nbsp;&nbsp;了</p><p>1.认真阅读教科书中的习作提示,按照提示准备、构思、写作和修改。</p><p>2.写人记事表“内心”。(1)对象——他(当然,你也可以尝试“创作”:习作中的“他”就是你自己);(2)内容——发生的事;(3)新要求——从多个角度写“他”当时的表现(越具体越能反映内心)。所谓“多个角度”,即从言行举止、外貌神态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和细腻描写。</p><p>3.注意习作标题——他&nbsp;&nbsp;&nbsp;&nbsp;了。你所填的这个词,就是“中心意思”,所选之“事”与所写“具体表现”都要突出个中心意思。如果你更有想法,也可以另取一个更新颖的标题,避免“千篇一律”。</p><p>4.修改后誊抄。建议尝试写行楷字。</p><p><br></p><p><br></p><p><br></p><p>黄国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2月25</p> <h3>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教学建议(第一单元)</h3><h3>总体建议:根据教科书编排意图(特别是单元导语、课后练习、课前导读、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栏目的提示)设计教与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保证学生接受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思维处于高层次上运行,努力使“教·学·评(考)”良性互动。</h3><h3>教科书各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一览表附后。</h3><h3>第一单元:</h3><h3>※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h3><h3>※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h3><h3>第一课:《北京的春节》 老舍</h3><h3>1.散文。例举老北京过春节的种种活动,表达对生活的热爱。语言“京味儿”浓。</h3><h3>2.整体把握。以时间为轴,在各“时间点”(找出相关语词)上列出“活动”项目,直接感受春节的热闹(内容)和例举式的安排(形式,写一段时间里的活动的一般格式,注意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过渡连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h3><h3>3.讨论“详略得当”的好处。(1)根据时间轴上的活动,直观“详写”的部分;(2)讨论有详有略的好处(先由学生连接上学期的内容自由发言→联系交流平台进一步感受→迁移到阅读链接舒乙的《北京的春节》和斯妤的《除夕》)。</h3><h3>4.关联生活。默读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说一说2020春节“自己怎么过”,二者对比,体会时代气息。</h3><h3>5.小练笔:(1)模仿写一写2020“我的春节”,努力做到“一详一略+感受”;(2)完成“词句段运用”中的练习。</h3><h3>第二课:《腊八粥》 沈从文</h3><h3>1.散文。与《北京的春节》不同的是:(1)此文主要写人——八儿的可爱(“馋”)和家庭的温馨(妈妈与八儿的对话,好好入情入境地“说”和体会);(2)传统美食——腊八粥的制作以及营造出的温馨家的味道。</h3><h3>2.讨论“详略得当”的好处。与《北京的春节》相比,相同的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概括详写、略写的内容);不同的是:详写的内容主要与表现八儿特点(“馋”/可爱/亲子温情)密切关联。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作者详写一定有他的意图(突出“中心意思”)。</h3><h3>3.朗读体会。重点朗读妈妈与八儿对话部分,注意八儿的年龄特点、并关联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话的形式,感受:(1)母子情深;(2)对话描写的形式特点(学一招)。</h3><h3>4.关注沈从文的语言特点。(1)第一自然写腊八粥这种美食(关联郑振铎的《燕子》、鲁迅的《少年闰土》的第一自然段);(2)细腻而独特描写,如,“单看它那叹气样儿”,等等。</h3><h3>5.小练笔。模仿第一自然段,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美食。</h3><h3>第三课:《古诗三首》之韩翃《寒食》、选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王建《十五夜望月》</h3><h3>1.朗读古诗,了解意思。结合注释和词典,能大致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如,这三首诗都各是一个故事(片段),都各写了一种传统习俗(回忆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h3><h3>2.琢磨古诗表达的情感。(1)《迢迢牵牛星》,结合五年级上册学过的民间故事《牛郞织女》,体会其表达的情感;(2)《十五夜望月》,联系学过的有关“月”的古诗,体会“游子的思亲”之情。</h3><h3>3.背诵古诗、抄写古诗。结合《语文园地》的“书写提示”栏目,抄写这三首古诗。鼓励默写。朗读背诵汉乐府《长歌行》。</h3><h3>第四课:《藏戏》 马晨明</h3><h3>1.散文。介绍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的传奇故事和特色,增长见识,增进文化认同。</h3><h3>2.略读课文。(1)默读,了解主要内容(是一个“比对”工作,因为“主要内容”已经写在“课前导读”中。“比对”即琢磨编者为什么这样概括);(2)按“课前导读”的阅读任务阅读:①准确圈画描写藏戏特色的内容→标注重点词→说出藏戏特色;②用“思维导图”画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藏戏(见图一);③默想,这样分几个方面写的好处,再特别关注一下文章开头四个自然段的表达形式。</h3><h3> </h3><h3>图一:“藏戏”内容“思维导图”</h3><h3>习作:家乡的风俗</h3><h3>1.认真阅读教科书中的习作提示,按照提示准备、构思、写作、修改和结集。</h3><h3>2.确定一种风俗(最好是自己亲自参与了的):</h3><h3>(1)查阅资料。包括问问家长、上网查查资料等,为丰富习作内容做准备;</h3><h3>(2)构思习作。好好回顾《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的思路结构,确定一种自己比较喜欢的,构思自己的习作(建议列提纲、并标注详/略);</h3><h3>(3)写作·修改。想好后,一口气写下来→朗读→对照先前你喜欢的范文(详写了没有/为什么详写)→用规范的符号修改(修改一处是一处)→誊抄;</h3><h3>(4)结集。与班上的同学的习作装订在一起:①取名;②写卷首语;③目录(最好主民评选,排序)(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一步可以暂缓)。</h3><h3><br></h3><h3> 黄国才</h3><h3> 2020年2月5日</h3> <h3>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教学建议(第二单元)</h3><h3>总体建议:根据教科书编排意图(特别是单元导语、课后练习、课前导读、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栏目的提示)设计教与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保证学生接受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思维处于高层次上运行,努力使“教·学·评(考)”良性互动。</h3><h3>正版中小学电子教材下载地址(官方发布):http://bp.pep.com.cn/jc/。</h3><h3>附件:教科书各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书目一览表。</h3><h3>第二单元:</h3><h3>※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h3><h3>※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h3><h3>※学习写作品梗概。</h3><h3>◇这应该是六年级最具挑战性的一个阅读单元了。三篇课文都节选自外国文学名著(还记得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吗?由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时隔一年——跳到外国文学名著,如何?同学们长大了,视野也开阔了吧!),还要阅读和写作一种新的文体——梗概。并且紧跟着的“快乐读书吧”要求阅读这三篇课文节选自的那几部原著呢。</h3><h3>◇阅读时特别注意:(一)“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二)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三)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h3><h3>第一课:《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本文选自《鲁滨逊漂流记》,作者是英国的丹尼尔·笛福,译者鹿金,选作课文时有改动。</h3><h3>课文在节选内容前,编排了《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所谓“梗概”,是指整部书的“大略的内容”。还记得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缩写故事”吗?梗概就相当于缩写故事了。</h3><h3>1.默读梗概,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同学们已经做过这种练习了(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了《景阳冈》),只不过,这一次的概括又进了一步,即编者只给了第一个小标题“‘流落荒岛’→”,后面还要用几个小标题呢?你仔细地琢磨编者给的第一个小标题,不难发现“小标题”就是对“情节”最简略的概括:一个小标题=一个情节。接下来的概括,要特别关注鲁滨逊“流落荒岛”做了哪些大事——把有关“大事”的关键信息找出来(当然,自然段和表示时间的词是最好的提示。因此,在默读时,可以标注自然段序号、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加以提炼,就可以了。如此,第二个情节/小标题:“上船找物”或“上船找东西”(特别提醒:能四个字最好,实在不行,五个字、六个字也行——核心是准确精练)→荒岛定居→()→()→()→()→回到英国。</h3><h3>2.对照小标题默想(精彩回放)鲁滨逊二十八年的荒岛生活,是不是油然而生敬佩(不可思议)之情和疑问之绪?便想了解更多的细节——读原著(节选)吧!</h3><h3>3.读节选的片段,概括鲁滨逊克服的困难、体会他心态的变化。(1)找到关键语句,加以概括。因为鲁滨逊遇到的困难,都由“我”直接说出来了。如,第一自然段开头“我现在处在一个令人忧伤的、没有言语交流的生活场景中”——“困难”是什么——独自一人/绝对孤独。这些“关键语句”很多时候都在自然段段首(三年级时就训练过了)。(2)遇到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就含着“心态”(也大都直接由“我”直接说出来)——把这些“心态”都找出来,“心态的变化”也就出来了。如,独自一人(困难)/必须接受(克服困难、也是心态),等等。把所有心态[从“必须接受”(有点勉强)→“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我着手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尽我可能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就很积极)]连起来,鲁滨逊的形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出来了。</h3><h3>4.走进文字,感受鲁滨逊的形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光光知道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不够,还要“走进”文字,发挥想象,“触摸”人物内心,避免概念化、扁平化。(1)找出直接描写“我”的行动、内心独白的语句,进行分析,推导出“我”的形象。教学时,抓住一二句,引导学生分析,示范,然后放开去,让学生自己琢磨、同伴讨论,尽可能比较具体而全面地认识鲁滨逊这个形象。如,“我的理智现在已经逐渐能够控制我的沮丧心情,我开始尽可能地安慰自己,把我遇到的风险和幸运作个对比,使自己能够心平气和。”这句话,第一,非常直白地告诉我们:能用“理智”“控制”“沮丧心情”,使自己能够“心平气和”,善于“安慰自己”,等等——这是多么重要的心理品质——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如此;第二,间接地写出来的,“把我遇到的风险和幸运作个对比”——这是什么?是策略、是行动,即有策略地行动起来——遇到困难艰险,光自我安慰是不够的,要“理智”——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地采取行动。你看“我”这样一对比,“宽慰”就会深入内心、持久地发挥积极作用。如此,我们可以从鲁滨逊身上发现诸如:信念、积极心态、勇敢、耐心、毅力等品质。(2)教学到此,还不够,还要通过“追问”“反诘”等教学策略,发掘隐含在人物品质背后的信息。教师可以发问:光有鲁滨逊个人品质就够独自一人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二十八年”吗?或作者为什么要写“根据我的估算”“我几次到船上去,取出了许多东西”“想尽办法还是制造不出墨水来”“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我一一记下我经历的事情”等内容呢?引发六年级的学生思考:知识、工具、写作,等等,现代文明的重要性(适当联系作者笛福,以及写作时代背景)。这对于激励学生发奋学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志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鲁滨逊对于当下孩子的价值,不仅有锻造“必备品格”的作用,也有培养“关键能力”功能。这也是文学审美的内在要求。</h3><h3> 5.把节选与梗概比对,在具体与抽象之间多走几个来回,感受描写性语言与叙述性语言的同与异,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1)找到节选与梗概对应的内容,反复比对阅读,琢磨梗概之“概”(删减、压缩、改写)了什么,渗透“写梗概”的指导;(2)体会读梗概与读原文各具妙趣、不厚此薄彼(文体不同,功能各异)。(3)选做:模仿作者的表达形式,列出“坏处与好处”,再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h3><h3>6.想了解更多,阅读原著(《鲁滨逊漂流记》)吧!</h3><h3>第二课:《骑鹅旅行记》(节选) 本文选自《骑鹅旅行记》,作者是瑞典的塞尔玛·拉格洛芙,译者高子英、李之义、杨永范,选作课文时有改动。</h3><h3>略读课文。课前导语:“《骑鹅旅行记》是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读读下面这个片段,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作品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鹤之舞表演大会’‘大海中的白银’,猜猜它们又将讲述怎样的神奇?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原著读一读。”</h3><h3>解读导语:(1)“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注意“他的世界”包括外部和内心两个“世界”。“外部世界”要注意别人的反应;“内心世界”要注意前后的变化。(2)“猜猜……神奇”,一要温习旧知(三年级上册学过的预测策略);二要充分利用该片段所提供的信息;三要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大胆想象。“猜”了就要说出来,也不妨写下来。(3)读原著。其实,不是“有兴趣的话”,而是应该(紧接着的“快乐读书吧”在“相信你可以读更多”中提到读该著作)。</h3><h3>特别提醒,《骑鹅旅行记》(节选),是“成长小说”,所以要特别关注主人公尼尔斯的“成长历程”。要以尼尔斯“照见”每一位孩子——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是这篇课文的独特价值。</h3><h3>1.默读,抓主要人物、概括主要情节。(1)圈出人物,知道主要人物;(2)圈出地点;(3)在此基础上,概括情节(画出情节图):变成小狐仙→去找小狐仙(遇麻雀→遭鹅/鸡→斗黑猫→逢牛群→赏美景→观雁/鹅→骑飞鹅);(4)对照情节图,默想“精彩回放”,感受作者想象的大胆奇妙,强化审美体验。</h3><h3>2.聚焦“变化”,反思自我。(1)利用主问题,引发阅读思考:从尼尔斯的遭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男孩?从他身上,你是否“读到”了你自己?重点阅读“遭鹅/鸡”“斗黑猫”“逢牛群”“观雁/鹅”四个情节,完成表格:</h3><h3>禽言兽语</h3><h3>尼尔斯表现</h3><h3>公鸡</h3><h3>他活该!他扯过我的鸡冠!</h3><h3>捡石头扔 骂</h3><h3>猫</h3><h3>揪我的尾巴</h3><h3>恼怒 扑……羞得</h3><h3>牛</h3><h3>给你一蹄子 用木鞋打 把马蜂放进 多次……</h3><h3>后悔 垂头丧气 难过</h3><h3>雁/鹅</h3><h3>他想 跳下来 抱住</h3><h3>从这张表格提供的信息中,尼尔斯的形象(复杂而非简单的)一目了然。(2)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假“禽言兽语”来写尼尔斯?启发学生对文学审美(“寓教于乐”)的理性认识,自然迁移培养学生编童话故事的能力。(3)琢磨尼尔斯的变化进程,感受“变化”之不易,使学生更理性客观地对待自己和同伴。</h3><h3> 如果说鲁滨逊是成人“立志”“处世”的“样子”,那么,尼尔斯就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影子”。</h3><h3>3.猜测更多“神奇”,不妨验证。学生有了对“遇麻雀→遭鹅/鸡→斗黑猫→逢牛群→赏美景→观雁/鹅→骑飞鹅”丰富体验,便不难猜测“鹤之舞表演大会”的“神奇”了,但是,对“大海中的白银”的猜测会更困难——不管怎么样,大胆地无拘无束地“猜”吧——“猜”本身就是发展语言和想象力!当然,适当把原著拿出来,验证一下,既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亦可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还是激发学生阅读《骑鹅旅行记》的“引线”。</h3><h3>4.探讨环境描写的作用,补充新知。读小说,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前面对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都比较多,此课不妨关注一下“环境”的作用。比如,“这天天气好极了。水渠里流水潺潺,树上嫩芽满枝,小鸟在耳边欢唱。”“这天天气格外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拂面,这时飞行真是一种享受。”为什么要写天气、为什么要写得这样美?引发学生思考、琢磨。就这两处而言,(1)丰富故事内容;(2)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3)更重的是:第一处反衬尼尔斯的心情(“他却坐在那里十分难过”——以喜衬悲);第二处烘托鹅将飞行。教学时,不妨简要讲解一下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扩充学生的背景知识,这对提升学生的阅读欣赏力不无帮助。</h3><h3>第三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本文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是美国的马克·吐温,译者俞东明、陈海庆,选作课文时有改动。</h3><h3>略读课文。课前导语:“汤姆·索亚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著名的儿童形象。默读课文,说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在他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是身边伙伴的影子吗?如果你还想知道汤姆的其他故事,就去读一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吧。”</h3><h3>相对前两篇节选而言,这篇节选更艰涩难读。好在只要求说说“特别吸引你”的情节——不过好像不明显,以及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似乎也不像尼尔斯那样“贴心”(贴近孩子的心)。但如果读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就不一样了。因此,“节选”的教学,一定要把它放到整本书中、一定要引发对整本书阅读的兴味,才是“好的”。换言之,从整本书“瞰”节选、以节选“窥”整本书,是“节选”类课文教学的基本原则。</h3><h3>1.抓住人物、概括情节。(1)圈出人物(包括表示时间、地点等信息的词语),这对概括情节非常有帮助(学生应该熟练了)。本节选人物及关系还是比较复杂的,如,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撒切尔法官家里(撒切尔太太的丈夫应该是位法官)、她(波莉姨妈)的丈夫、信使、汤姆、贝琪、哈克、道格拉斯寡妇、印江·乔埃(还在洞里)。(2)情节。理出了人物、时间、地点,再注意自然段的提醒,概括情节就比较容易了。圣彼得斯堡镇(因找不到人)哀悼→村里(因找到人)狂欢→汤姆讲述→汤姆和贝奇恢复→看望哈克→汤姆告知印江·乔埃还在洞里。(3)根据情节图默想故事。</h3><h3>2.走进人物、感受形象。汤姆敢于“探险”的形象,故事直白地写出来了。那么,这个教学内容的重点在哪里呢?在语言的表达上!即第四自然段“汤姆躺在一张沙发椅上”给“热切的听众”讲“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这段文字的内容不难,作者明白告诉我们“汤姆讲历险过程”,其表现的汤姆形象也不难——探险、吹嘘,难得是作者怎样转述汤姆所“讲”。教学时:(1)特别关注两个重复的词“怎样”“如何”(“怎样”一词重复6次、“如何”一词重复4次。在张友松翻译的版本中,都用“怎样”一词);(2)一次“怎样”/“如何”表达一次探险;(3)具体怎么个探险,只有靠同学们(读者)“脑补”/想象了。让学生明白“哦,原来还可以这样表达”——又多了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这就是叙述性语言。</h3><h3><br></h3><h3><br></h3><h3><br></h3> <h3>稍作比对、“触摸”历险。在即将结束“外国文学名著”(节选)阅读之时,不妨让学生回顾一下这三篇节选,尝试发现同是“历险”(“漂流记”亦是“历险记”),它们有什么不同?比如,鲁滨逊漂流记,属于成人且现实感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属于孩子且梦幻感强;汤姆·索亚历险记,则介于二者之间。</h3><h3>4.要想了解更多,就去读一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吧!</h3><h3>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h3><h3>※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h3><h3>※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h3><h3>本次口语交际,不仅仅是“同读”,更重要的是“说明观点”和“分辨观点”。这是指向“评鉴”(既评价内容、也评价语言形式)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读书,只有读到有观点且能“使观点更有说服力”、还能“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这个份上,才算是真读书——既能沉入书中又能跳出书外——这书才是自己的了。同时,这本书也获得了“新生”。</h3><h3>书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读者读得好。</h3><h3>怎么做呢?教科书教你——</h3><h3>◇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h3><h3>◇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h3><h3>◇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h3><h3>◇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h3><h3>◇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h3><h3>……</h3><h3>这是“教科书式的”(也就是最基本、最规范的),老老实实去实践吧!</h3><h3>当然,这是读文学作品(准确地说是小说、童话之类的)。如果读科普读物、读人物传记等等作品呢……</h3><h3> 教学时,一要引导学生抓住一点,说得充分些,不宜面面俱到;二要认真倾听别人、丰富自己;三不妨写下来(只有写下来,才是自己的)或写读后感(温习五年级下册学过的)。</h3><h3>习作:写作品梗概</h3><h3>作品梗概。这种文体,与缩写、写读后感一样,都有一定的格式和内容表达方式(可预见性作文)。</h3><h3>1.认真阅读教科书的习作提示,好好消化“写作品梗概”的要求;</h3><h3>2.按教科书所教的“三步”写(教学时,一要做示范;二要“小步子”);</h3><h3>3.写后读给同学听(尤其是让“同读一本书”的同学一起交流);</h3><h3>4.耐心而细致地修改。</h3><h3>◇补充新知:叙述性语言。(1)温故: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时,对比过“梗概”与“节选”的语言,也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特别琢磨了作者转述“汤姆讲历险记”的语言。(2)新授:叙述性语言是相对“描写”性语言而言的。“描写一语本来是从绘画上来的。写作的人把文字作为彩色,使用着绘画的手法,记叙他所选定的事物,使它逼真,使它传神。这就是写作上的描写。”“描写的最粗浅的方式是使用形容词语和副词语。如‘小汗粒’而加上‘微细到分辨不清的油一般的’的形容词短语,就把小汗粒的形和性描写出来了;说‘赤露的胳膊向下垂着’而加上‘软软地’的副词,就把身体困倦的情状描写出来了。”(夏丐尊 叶圣陶《七十二堂写作课》,开明出版社,2017年版,第72页)这样的语言就是描写性语言。如果只是把“现成的事物报告给读者知道”——如“他脸上流着小汗粒”——就是叙述性语言了。</h3><h3><br></h3><h3>黄国才</h3> <p>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教学建议(第四单元)</p><p><br></p><p>总体建议:根据教科书编排意图(特别是单元导语、课后练习、课前导读、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栏目的提示)设计教与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保证学生接受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思维处于高层次上运行,努力使“教·学·评(考)”良性互动。</p><p><br></p><p>第四单元</p><p>※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p><p>※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p><p>※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p><p><br></p><p>第一课:《古诗三首》之李贺《马诗》、于谦《石灰吟》、郑燮《竹石》</p><p>1.朗读古诗,了解意思。(1)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和词典,了解诗句大致的意思,然后再朗读;(2)借助注释,说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这三句诗,第一句的“意思”最难“说出”。指导时,要先“意会”,后“说出”,否则,“快走踏清秋”是难以说出它的“意思”的。当意会到诗人以“马”喻己,希望能快快地驰骋边塞、征战卫国,就能把这句诗的意思(切忌所谓“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不是“英译汉”)说出来了:何时将要戴上金络脑,驰骋大漠燕山(边塞)征战卫国。(3)这三句诗的意思能说了,诗人的“志向”也大体了解了、对诗人的“感情”也出来了。再朗读,才可能做到“有感情”。特别提醒的是:这三首诗的朗读,要将读者“幻化”为诗人,自己读给自己听——以明心志。</p><p>2.明“志向”、知“方法”。“志向”,是“关于将来要做什么事,要做什么样人的意愿和决心”。(1)这三首诗要表达的“意愿和决心”都比较明显、直白,如,《马诗》驰骋边塞征战卫国、《石灰吟》要留高尚的节操在人间(把单元导语页的[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结合进来)、《竹石》“咬定”要做的事(要做的人)就决不“放松”。运用的“表达的方法”也比较明确——借物喻人、借物性言人志(六年级的同学接触得多了)。具体地说,《马诗》,表面是写马的“意愿和决心”,实际上是写诗人的“意愿和决心”;《石灰吟》诗人吟诵“石灰”的特性,就是吟诵自己的本性——表白自己的志向;《竹石》诗人表面写生于“石”上的“竹”(“咬定”“立根”“坚劲”)坚劲,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像竹一样的意志和决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2)不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志向,相机引导:领悟“立下志向并不难,实践志向难上难”! </p><p>3.背诵古诗、默写《竹石》(诗人的名“燮”要指导一下,还可以引进“难得糊涂”,拓展视野——语文要素“查阅资料”),鼓励将另外两首也默写/抄写。</p><p><br></p><p>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nbsp;&nbsp;李星华</p><p>1.回忆录。作者李星华回忆父亲——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牺牲的事情。结合查阅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了解李大钊以及1927年这个时间背景。</p><p>2.把握整体、表达清楚。(1)既然编者告诉我们“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回忆录一般都按时间顺序),那么,默读课文时,就应该动笔快速“找到”/找齐表示时间的词句,在此基础上,概括在各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事情。最后,像作者那样——“十六年后”回忆——父亲牺牲的经过,历历在目、催人泪下。(2)说出“给你印象最深的事”。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一要尊重学生的“印象”——“最深的事”可能因人而异;二要把事“说”清楚(既可以说得具体一点,也可以说得概括一点),但不是读课文内容。</p><p>3.体会李大钊的“品格”。体会人的品格,关键看处事中人的言行、神态、乃至外貌等外在表现,所蕴含或表现出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等。(1)找到文中相关语句,把李大钊的言行、神态、外貌与当时所处的环境/事件联系起来琢磨;(2)教学时,可以各举一例,做示范。如,外貌+神态描写:“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是“我”时隔“十几天”后在法庭上见到的父亲的样子。“乱蓬蓬的”长头发与“平静而慈祥的”脸,形成鲜明对比,“乱蓬蓬”说明受过刑,并且李大钊知道形势异常严峻,料知这是与家人“最后的一次见面”,还能镇定“平静而慈祥”,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力量和多么坚定的信念啊。特别关注文中的两句话——“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课文对李大钊的外貌描写并不多,但有此一处足矣。教学时,可以将对阎振三的一笔外貌描写(“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也纳入其中,感受在李大钊家连工友都是铮铮铁汉、堪称革命英雄。再看语言描写:“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两个反问句,表达态度之“坚决”;两个陈述句,表示革命工作重于一切,为了伟大的革命事业,父亲早已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了。学生有所体会,就要好好朗读,把体会到的“品格”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朗读指导时要特别注意:一,这是对母亲——至亲至爱的人——说的话;二,这是“决心”的自然流露,朗读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等等,都要服务于严肃的气氛,亲切而坚定、柔中带刚。</p><p>4.琢磨作者表达的“好处”。高年级阅读,篇章意识要不断加强,鉴赏能力要不断提高,不仅要有阅读量/类的积累(增“量”),也要阅读知识的扩充(提“质”),才能实现。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就编排了对一篇文章“好的开头”和“好的结尾”的专业分析和文学鉴赏,恰逢其时。我们来看《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与结尾。开头:</p><p>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p><p>两句话,第一句写时间,说“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为什么?发生了什么事?自然而然引发读者疑问、激起阅读兴趣!第二句马上回答“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父亲的“被难日”,当然“永远忘不了”,同时,父亲是怎么“被难”的?进一步“逼迫”往下读;“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紧扣标题。这种开头,是“回忆录”一种格式,也是电影常用的吸引观众的技巧。这种开头,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倒叙”。紧接着,就“顺序”释疑——“那年春天,……”</p><p>结尾:</p><p>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p><p>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p><p>又回到了开头“4月28日”父亲“被害”。这样就与开头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亦称“圆形结构”——强化了文章的整体性。就此文而言,还起到强调的作用,让我们永远铭记革命先烈、愐怀革命先烈。</p><p>教学时,可以此为契机,结合“交流平台”的提示、用表格梳理一下,学过的典型课文的开头/结尾,巩固提升篇章意识和鉴赏能力。</p><p>课 文</p><p>开 头/结尾</p><p>好 处</p><p><br></p><p>少年闰土</p><p>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p><p>1.美的画面,预示美的故事;2.提示印象最深的事;3.提出故事的主人公;4.吸引读者往下读。</p><p><br></p><p>5.交流查找的关于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等等,先烈的革命事迹,深受革命“红色文化”的熏陶,深植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能说会背”,即“说”革命先烈的事迹(不是读);“背”叶挺的《囚歌》(“阅读链接”)。</p><p><br></p><p>第三课:《为人民服务》&nbsp;&nbsp;毛泽东</p><p>1.讲演稿。《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的讲演。讲演稿属于“宣言”。“宣言就了题目详说理由,目的在叫人了解所发表的意志或主张是合理的,应该的,从此生出一致拥护赞成的精神来。”(夏丏尊 叶圣陶 《七十二堂写作课》 开明出版社 2017年版 第156页)“为人民服务”一经发表,就成为共产党的宗旨,是共产党的初心、始终不渝。</p><p>2.朗读课文,熟读成“讲”。既然《为人民服务》是集会上的讲演,那么,我们就要读得像“讲演”那样,才算“读到家”了。编者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特别注意,“有感情地”只是一个笼统的提法,要具体到“这一课”、即琢磨读此文的“有感情”与读彼文的“有感情”的不同,如,《为人民服务》的“感情”是作者对“意志主张”饱含的“热烈的决心,坚定的态度”。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把“热烈的决心,坚定的态度”重现出来,影响听众,使听众对作者的“意志主张”深深地赞许和认同。这才是此文“有感情地朗读”的本义。教学时,请同学朗读课文,尽量让其站在讲台上,对着全班同学朗读/讲演。还可以推荐优秀者或全班/年段同学,在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中向全校师生朗读/讲演。这是“立德树人”教育全过程全方位融入教学的“语文”方式。</p><p>3.概括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所讲的意思、并说出来,同时琢磨“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篇课文太精练了,要概括意思还真有难度,不过,我们惯用的“关注自然段”可以大派用场。全文五个自然段,每个自然都讲了一个方面的意思:</p><p>第一自然段(重点在第二句话),提出“我们这个队伍”的目标宗旨“为人民服务”。</p><p>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是关键、第三句话是重点,整合起来:论述“死的意义”、提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p><p>第三自然段比较复杂,但层次分明。第一层,前四句提出观点:采纳批评意见;第二层,第五句例证观点:采纳党外人士的意见;第三层阐明采纳批评意见的意义:队伍兴旺。我们再回头琢磨第一层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先看内容(①不怕别人批评。紧接着对“别人”进行阐释②什么人都行。再接着两句话重申态度③说得对、有好处,我们就照办。)→再看形式(将关联词单独抽出来:因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就……。)→最后“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特别注意,编者只要求“想想”,即琢磨、意会,不必“说”出来,这是符合六年级目标要求的。“想想”而有所领悟之后,就好好地朗读、好好地讲演,将抽象的逻辑关系化为具体的语言感觉。</p><p>第四自然段更为复杂,先讲要团结全国大多数人民走革命道路,再讲怎样面对困难,接着讲怎样看待牺牲,最后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综合起来看,就是要团结起来解放全民族(为人民服务)。</p><p>第五自然段,承接上一个自然段(团结),讲团结整个人民的一种方法——“开追悼会”。因为,这个讲演是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的。</p><p>所以,教学时,要让学生查阅有关张思德的资料,查阅“1944年”这个时代背景,在此交流交流。</p><p>4.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出处,并阅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见“阅读链接”),回顾前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以及查阅的“无数革命先烈”的革命事迹,进一步增进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之力,用“红色文化”染红孩子的生命基因。</p><p><br></p><p>第四课:《金色的鱼钩》杨旭</p><p>导读提示:这篇小说讲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事。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然后和同学交流: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来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p><p>1.小说。编者告诉我们“讲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事”,那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情节——是一个重点;在这件事中,主人公是谁——人物形象(“什么样的人”、怎样塑造出来)——是另一个重点。记住,阅读小说,就要遵循小说阅读的一般思路——关注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才显阅读效益。是否想起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在心里闪过——“小说”写长征与“诗词”写长征有什么不同——的念头。那就先背一背《七律·长征》吧。再在脑子里过一下学过的有关长征的课文,如,《丰碑》。</p><p>2.较快速度默读,准确概括情节。(1)课文篇幅长,运用什么策略提高默读速度呢?用读小说的方法——关注人物和情节——来提高速度。开篇第一自然段很重要,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2)概括情节。注意表示时间的词句(往往都在段首)——抓住它——能快速概括情节(这也是概括小说情节的一般方法):老班长带我们→(“一天”/“从那以后”)老班长钓鱼做汤→(“有一次”)老班长嚼“我们吃剩的鱼骨头”→(“第二天”)老班长命令我们吃鱼汤→(“挨了一天又一天”)我们接近草地的边了→(“这天上午”)老班长牺牲→“我”珍藏鱼钩。</p><p><br></p><p><br></p> <p>3.细读老班长的“言行”,体会老班长的品格。情节三四五集中描写了老班长的“言行”,随便挑出一二处,老班长的坚定“党性”和高贵品格便突现在眼前,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如,</p><p>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p><p>老班长猛抬起头……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p><p>老班长……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p><p>(1)先观其“行”。“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为什么?把谎言编得更真,多么善良又可爱!“支吾着”,为什么?“谎言”被戳穿,好像犯了什么错误一样,但马上想弥补,使“我”相信。其目的只为了“三个病号”能多吃一点点,多么真诚又可爱!“一把把我搂到身边”,一个“搂”既是上级对下级,为不让“两个小同志”察觉,又像父亲对孩子,心思多么细腻、体贴又温暖!(2)再听其“言”。“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做为“上级”“保姆”“勤务员”的老班长应该从来都没有说过谎吧,你看他一说谎就“漏洞百出”——怎么可能“一起锅就吃”呢!“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老班长像小孩犯了什么错似的“我,我……”支吾起来,同时还不忘“圆谎”——“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其实“吃得”非常“干净”了!真是为了“三个病号”老班长不但绞尽脑汁、而且早已将自己置之度外了。“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咱们俩是党员”——时时不忘自己是“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多么坚定的党性!“可不要再告诉别人”——谆谆嘱咐,只为照顾好同志、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这样琢磨,老班长的形象就“活动”在我们眼前、老班长的品质就“感动”在我们心里。</p><p>&nbsp;&nbsp;&nbsp;&nbsp;有所感动,就轻声地或默默地读一读“老班长‘嚼我们吃剩的鱼骨头’”这个情节(内容)吧。然后,再找一个情节来琢磨、体会,与同学交流思考所得。</p><p><br></p><p>口语交际:即兴发言</p><p>※提前打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p><p>※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p><p>1.即兴发言。顾名思义,立“即”就“兴”(一般是别人出的“话题”“问题”“内容方向”,等等)“发”表“言”论。这是极具挑战的一项“能力”,其难就难在“即”“兴”上,因为,你没有太多的时间思考那“兴”、组织语言表达对“兴”的看法、感想、感受,等等。而“即兴发言”又经常用到、而且非常有用。所以,我们要好好练习,提高自己的即兴发言水平。</p><p>2.训练“即兴发言”的要点:(1)迅速抓住“话题”的要义,不偏题;(2)快速打个“腹稿”——在心里想清楚发言稿——说的内容和顺序(先说、后说、重点说的内容);(3)注意场合。比如,在爷爷的寿宴上,就轻松热烈点;如果是爷爷的追悼会,就要沉重严肃点,等等;(4)注意对象。比如,在同学会上,就随意活泼点;如果是家长会,就谦虚严谨点,等等;(5)博览群书、积极实践,才是最最关键的。俗语说得好“临时抱佛脚”,迟了!</p><p>3.教学时,先让学生认真默读编者的要求;再以编者所给四个话题,准备发言,有针对性地指导;接着“实战”——抽签选话题即兴发言(关键是老师做好足够的话题——确保每位同学不重复,当然可以向同学征集话题——这也是一项非常好的学习任务);最后点评(有条件的,可以邀请部分家长参加、手机录像,以便“回看”,同时,也是珍贵的“成长档案”)。</p><p><br></p><p>习作:心愿</p><p>还记得上个学期的课文《灯光》吗?回忆一下“只有二十二岁”的“著名的战斗英雄”“郝副营长”的心愿;琢磨一下作者王愿坚是怎样叙述故事表达“郝副营长”的心愿的。</p><p>1.认真阅读教科书中的习作提示,按照提示准备、构思、写作和修改习作。</p><p>2.特别注意这次习作的新要求:(1)注意“选择材料”。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愿的材料应该比较多,一定要选择最能表现“你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的材料;(2)注意“选择表达方式”。教科书给我们罗列了“记叙故事”“写信”“写日记”“诗歌”等四种表达方式,你擅长哪一种、或者你认为哪种方式更适合表达“你的心愿”、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你的同一个心愿——可能别有风味哦!</p><p>3.这里特别提醒“写日记”的方式。如果你选择写日记的方式表达你的心愿,我们建议:不要只写一篇日记,而是连续的多篇日记——记载自己心愿的产生、变化、定型的过程,那才不辜负“毕业生”呐!因为我们从三年级就开始写日记了。要以连续日记的方式表达心愿,就必须“连日”琢磨心愿、及时记录琢磨历程。因此,进入这个单元的学习,浏览整个单元的内容、明确整个单元的任务,应该是“单元第一课”——当然也可以是“单元预习第一课”——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该如此。</p>

语文

六年级

统编

文章

可以

少年

内容

课文

单元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