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60年代到1980年代,那究竟是怎样的年代?没有生动记录的怀旧,难以满足追忆者的追忆、好奇者的好奇。幸运的是,翁乃强老先生的《彩色的中国》弥补了这个遗憾。</p><p>《彩色的中国》收录了445张彩色老照片,在8万张彩色反转片里反复挑选出来。其中,70张作品原底,作为“无法复制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p><p>他是中国著名摄影师 作品曾创下拍卖最高记录</p> <p>△ 翁乃强,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奠基人。</p> <p>△ 作品《大海航行靠舵手》曾创下中国单张历史题材摄影作品最高拍卖记录。</p> <p>△ 1977年1月,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人民群众到天安门寄托哀思。</p> <p>△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图中是高考考生</p> <p>六十年代</p> <p>△ 20世纪60年代,海南通什(今五指山市)的黎族村民在山上放牛。</p> <h3>△ 20世纪60年代,海南黎族的农民在水稻田中劳动。</h3> <p>△ 1960年代初期,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五一”劳动节“大头娃娃”表演。</p> <p>△ 1960年代初期,“五一”劳动节,在公园等待表演节目的孩子们。</p> <p>△ 1966年,北京东长安街的大字报和人们购买油印小报的场景。</p> <p>△ 1967年,北京东长安街举行“纪念秋收起义四十周年”的宣传活动。</p> <p>△ 1968年广东的一户农家,孩子正在为奶奶朗读毛主席著作,墙上还张贴着多张毛主席像。</p> <p>△ 1969年,群众庆祝党的“九大”胜利闭幕,中央民族学院的师生表演节目。</p> <p>△ 1966年12月25日,串联学生翻越江西井冈山黄洋界。</p> <p>△ 1966年,火车上的串联学生</p> <p>△ 串联学生在水利工地上向农民宣传毛泽东思想。</p> <p>△ 1966年,学生大串联到卢沟桥,前队的学生在桥上写字,给后队提示方向。</p> <p>△ 1968年,广东珠江工厂送青年工人参军</p> <p>△ 1968年,知青们刚刚乘船来到北大荒新建的知青点。</p> <p>△ 知青修建桥梁。</p> <p>△ 动手盖房子</p> <p>△ 赶猪出来吃食</p> <p>△ 用拖拉机在秋收</p> <p>△ 采石场政治学习。</p> <p>七十年代</p><p>△ 1970年,云南中甸新联大队大串联的学生在新疆翻越达坂。</p> <p>△ 1970年,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知识青年在与农民话家常。</p> <p>△ 1970年,云南中甸,新联大队少年阅读《毛主席语录》。</p> <p>△ 1971年,河北固安,小学生在麦收时节参加劳动——挑麦种。</p> <p>△ 1971年,秋收时节的劳作间隙,宣传队员表演数来宝。</p> <p>△ 1970年,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知识青年与农民一起下地劳动。</p> <p>△ 1971年,“三八”号在黄海捕获大量对虾,为国家创造外汇。</p> <p>△ 1970年代,江苏淮安农民在手工缝制地毯</p> <p>△ 1970年代,浙江嘉兴的绣娘正在做绣花鞋面。</p> <p>△ 1970年代,首钢轧钢厂建成试车。</p> <p>△ 1972年,广州电业局女子带电作业班在维护高压线。</p> <p>△ 1970年,毛主席畅游长江四周年之际,什刹海举行纪念活动,少年们背着红缨枪泅渡。</p> <p>△ 20世纪70年代初,王府井工艺美术商店的瓷器展,吸引了市民的围观。</p> <p>△ 1971年,故宫重新对外开放,围观的市民。</p> <p>△ 20世纪70年代,北京故宫城墙下的剃头师傅和他的老主顾。</p> <p>△ 20世纪70年代,故宫东华门城墙下早读和锻炼身体的人们。</p> <p>△ 20世纪70年代,北京街头卖蝈蝈的小贩,自行车上挂满了蝈蝈笼子。买蝈蝈玩是当时孩子们的童年乐趣之一。</p> <p>△ 20世纪70年代,上海外滩,清晨练习太极拳的人们。</p> <p>△ 20世纪70年代,湖南衡阳南岳镇,一位年轻的爸爸背着娃娃在看小人书。</p> <p>八十年代</p><p>△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跳集体舞的年轻人。</p> <p>△ 20世纪80年代,西单的一家理发店向行人展示新发型的照片,招揽生意。</p> <p>△ 20世纪80年代初,春节期间的地坛庙会异常热闹,人们兴致勃勃地逛公园,买小吃,看大戏。</p> <p>△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冬天的早晨,人们冒着风雪去上班。</p> <p>△ 湖南衡阳南岳镇,在街口玩耍的孩子们。</p> <p>△ 北京春秋季沙尘时期,系着纱巾防尘的女士。</p> <h3>本文素材好男儿根据网络资料编辑整理</h3><h3>好男儿微信号:18796203990</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