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龙江二中东迁新址已经十年了,声名远扬的她不仅是那与时俱进,富丽堂皇的新校舍,更因为她是航天英雄翟志刚的母校。在她与龙江县医院相邻的老校址,在上个世纪九零年代,我也曾在那里学习拼搏,度过一年紧张而又忙碌的时光。</span></p> <h1> 那时罕达罕河流域连续几年发大水。特别是1993年夏的汛情,仅次于后来1998年那百年不遇的洪水,沿河的我村,低洼地块尽数被淹,没有了收成。</h1><h1> 这年秋天的开学季,几尽全家之力,倾囊而出,我来到县城里的龙江二中读书,准备来年再战“七七”“七八”“七九”高地!(那个年代高考的日子)</h1><p><br></p> <h1> 当时的龙江二中共有两个补习班,我所在的文科补习班共有七十余名学生,集中了全县大部分的“文科精英”。当然,第二年的全县文科状元的确出现在我班,这位来自广厚乡的陈姓学子考上了北京一所知名大学。当年尚无“985”和“211”之说,莘莘学子们都以进京为荣。</h1><p><br></p> <h1> 初入县城读书,人生地不熟,一片茫然。好在结识了几位同是乡下来的农家子弟,为了省钱,便随众人来到人称“李哥”家食堂吃饭。说实话,确实省,管饱吃,平均摊。李哥李嫂非常热情,且李哥是电业局职工,用电不花多少钱,因此别人家禁用的电炉子在他家是做饭的工具。</h1><h1> 虽然伟人领导的红军在井冈山上关于茄子曾有: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个精打光的诗句,而且还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那也是被封锁的无奈之举。对于此,我们是深有体会。电炉子上坐焖锅熥馒头尚可,用它炖秋茄子味道却不敢苟同。由于火候上不去,茄子不是炖,是被水煮熟滴!那生豆油味也忒难吃了!咸些尚可,权当咸菜,如果淡了,真是难以下咽!</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仅如此,我们的宿舍也非常有特点。虽是一户马姓人家后院的瓦房,却无任何取暖设施,早晚还得闻着房东烀熟食散发出的浓重的时膻时臭的味道。时值初冬,房主人告诉我们,另谋福地吧!不用说我们也要白白了,每日深夜里的寒冷早已通知了我们,傻小子的火力再壮,也睡不了这凉炕(床)。而且每日清晨洗漱,需敲碎水缸表面的薄冰才能取水。</span></p> <h1> 然而,茄子的噩梦才仅仅开始。第二年开春,几经辗转又来到了位于二中学校后的一户景星老乡家。中午一顿饭八毛钱,炖茄子干儿大米饭。如果去别人家食堂吃鲜茄子,最低一元钱。为了省两毛钱,我和同桌吃了一个半月。后来实在受不了茄子干儿油水少,说辣不辣、略有馊捂的令人作呕的味道,便又“转移阵地”了。读到此或许会人问,怎么尽跟茄子硬核上了呢?哎,这不是罗锅上山——钱紧嘛,所以啥便宜吃啥呗!</h1><p><br></p> <h1> 初夏的晚放学,我们同寝的四个大小伙子突发灵感,自己买菜买饭吃。AA制买了黄瓜,干豆腐,馒头,来到了寝室。啥餐具也没有,房东也比较抠门。于是,现在审计局上班的于姓同学说,自己别嫌乎自己,用脸盆拌。以水为净,多涮几遍!黄瓜,干豆腐切成丝,撒上他从自家带来的精盐,拿出自备的筷子便开“造”了。时隔多年,依然记得这顿“脸盆拌凉菜”,那是有生以来吃得最有情趣,最别具风味的一顿饭,吃得真香,特别是那刀切馒头的麦香味仍咂嘴弄舌,念念不忘。</h1><p><br></p> <h1> 其实,吃不饱是每一位住宿生共有的通病,除非是家境特好的。我们所在的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于乡下,土里刨食的父母能把孩子供到这步田地已然是尽了“洪荒之力”,所以每个人都紧衣缩食、精打细算。那时每到周六下午,放半天假。我便去同在县城的姐姐家改善伙食。姐姐家原本家境较好,后遭变故,举步维艰。可即如此,姐姐仍在每个周六下午包饺子给我和另一个同是住宿生的姐夫的侄女改善生活,成了我们的充电桩,加油站。</h1><h1> 那年春天的一个下午,也许是真饿了,一碗接一碗,我连吃了七碗二米饭,姐夫看得目瞪口呆!而且,当时的碗比现在的碗大一号,这还不算小半盆菜。吃罢,我摸着鼓起的肚子,好像还能吃。这就是传说中的“饭桶”、“草包肚子”吗?其实就是缺油水!而且,令人尴尬的是,每日上下学回寝室,经过的街面是熟食摊床一条街。从中午到晚自习四次路过。特别是夏夜,繁星点点,凉风习习,那香味一直扑鼻而来。而我们这些囊中羞涩的穷学生,对于那油汪汪,香喷喷的美食也只能过过眼瘾,咽咽口水。更多时,萦绕的美味伴我们挑灯夜读,鼾然入梦。</h1><p><br></p> <h1> 现在,每当《舌尖上的中国》的音乐一响起时,便不由自主地想起舌尖上的高中生活:</h1><h1> 面对汪涵做的广告——老坛酸菜面,其实哥早在1992年就吃过浑汤的酸菜挂面条,相当的酸爽劲道,实际应是酸菜未洗面未熟;</h1><h1> 还有 1993年春天吃过的苶葱馅的饺子,苶葱者,无人食之的菜园弃物也!这个只有周日才供应的奇葩饺子当时也吃得杠香;</h1><h1> 还有那半生不熟,带着浓浓的生土豆浆味的土豆丝;</h1><h1> 还有那颜色乳白,一点鸡蛋味都没有却貌似和豆腐脑有近亲的所谓鸡蛋羹......</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高考几乎是农家子弟“鲤鱼跳龙门”的唯一途径。诚如电影《遇见你真好》中的台词所述,进了复读学校就像进了庙,四百尼姑,八百老道。白天念经,晚上祷告……我们许多人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为了心中那个梦,那一个苦尽甘来,仿佛触手可及的梦,压抑着青春的萌动,拼搏,奋进,执着绝决,永不言弃!虽然直到毕业,尚有相识未语者,但彼此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是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舌尖上的高中生活,舌尖上的青葱岁月,虽然清苦,但回味深刻,那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那种虽无鲜衣怒马却布衣天下的胸怀,那种坚定执着、明天会更好的信念,在悠悠的岁月长河中,不时泛起浪花朵朵!又如同一首经典老歌,旋律舒缓,低回婉转,总能撩动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