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一个有着110年历史的工厂,今天仍坐落在济南繁华的城市之中,在城市大拆大建大发展中没有伤筋动骨、异地搬迁,工厂基本轮廓仍沿袭着建厂时的设计蓝图,仍遗存着建厂时的建筑且保护完好,仍保留着历史文化和传承,这样的工厂在国内屈指可数,这就是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隶属中国中车)。在百年历史变迁中,工厂冠名十几种之多,但济南市民仍习惯叫“铁路大厂”,这一叫就叫了百年。</font></h3> <b>“铁路大厂”的由来</b><br> 1907年清政府与英德两国签订了《津浦铁路借款合同》。因运营需要建设了三个厂,北有天津厂,南有浦口厂,中有济南厂。济南厂为三厂之大,专修蒸汽机车、客车和货车。济南厂的厂址就选在了位于城西三公里的大槐树庄。1909年,德国工程司进驻大槐树庄,开始了勘探、设计和筹建工作。1910年,济南厂正式开工兴建。当时官方的厂名是:津浦铁路局济南机器厂。开建始初,从官方到民间,习惯叫“大槐树机厂”。1913年4月工厂投产时,面积之大、工人之多、设备之先进,在济南首屈一指。因此,铁路大厂取代了以大槐树为象征的称谓,任凭历史风云如何变幻,铁路大厂这个俗称延续到至今并成了地理的坐标。 <h3><font color="#010101"> 建厂时的工厂大门,后来在门后空地两侧加盖了职工宿舍,这门是进入厂区的必由之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建厂时进入生产厂区的大门,工人习惯叫二门。这是一座典型的欧式风格的大门,1993年工厂转产改造时拆除,现在它只留在了铁路大厂人的记忆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工厂南大门,民国时期经过改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建厂时厂区平面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建厂时厂区平面图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建厂时厂房设计图纸 (有些设计图是印制在绢上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建厂时厂房设计图纸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建厂时厂房设计图纸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建厂初期的进口设备,1993年转产货车时都处理掉了,这是留用的一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建厂时厂房一角,仍可看到德国建筑的设计风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建厂时工厂厂徽。厂徽体现了大槐树的特征:一棵茂盛的大槐树轮廓,衬托着一只两翼伸展的车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津浦铁路局的路徽</font></h3> <b> “红房子”工人运动发源地</b><br> 110年前,在厂西门不远处,建了一片工人住宅,叫“红房子”宿舍。建厂时,厂房、办公、居住等建筑用砖都是由工厂自建窑厂烧制的。用这种红砖还专门建了十几排平房,专供从天津、胶东招聘的技术工人居住,因一改中国传统的青砖青瓦,工人称叫“红房子”。在“红房子”居住的一个张姓钳工师傅,在自家院里办起了“公所”,挂出了“大槐树机厂公所”的牌子,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济南影响极大。 1921年春天,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刚刚成立,王尽美、王荷波就来到“红房子”公所介绍苏俄的情况,宣传马克思主义,教工人们识字读书,同工人交朋友,发现并培养了李广义等多名工人骨干分子。在他们的亲自指导下,1921年6月上旬,以红房子公所为基础,成立了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工人俱乐部,这是山东省第一个具有工会性质的组织。红房子不光是对红色建筑的称谓,红房子也成为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的发源地,为中国革命培育了红色火种。<br> <h3><font color="#010101"> 红房子公所旧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王尽美之孙王军在接受济南电视台采访,身后的这一幢幢楼就是红房子原址。七十年代改建为楼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济南文史》杂志刊登“走近济南铁路大厂红房子”</font></h3> <b> 山东省第一个企业工会组织</b><br> 工人俱乐部办起了四处工人夜校,吸收300多名进步工友参加。在王尽美和罗章龙的亲自指导下,1922年6月18日,山东省第一个企业工会组织—济南大槐树机厂工会正式宣告成立。共产党员李广义担任工会副委员长。王尽美帮其制定了工会简章。7月9日,《山东劳动周刊》复出的创刊号上,刊载了大槐树机厂工会成立的消息,王尽美撰写了热情洋溢的祝词:<br>好了 好了<br>劳动界一线的曙光 <br>放到我山东来了<br>你是握着南北交通的枢机<br>你是传播文明的利器<br>你要为山东劳动界多少同胞<br>首先把这个担儿挑起<br>…………<br> 从此,“铁路大厂”的工会组织成了山东省、济南地区工人运动的排头兵和风向标。<br> <h3><font color="#010101"> 《山东工厂史选》1959年出版,其中有7篇是铁路大厂老工人回忆录,真实记录了建厂初期工会组织和党支部开展活动的情况。</font></h3> <b> 山东省第一个企业党支部</b><br> 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及党的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王荷波、罗章龙亲自到工厂领导发动工人运动,进行革命实践。1922年初,罗章龙介绍工人骨干李广义加入了党组织,这是工厂第一个共产党员,他还成为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第一批会员。1924年冬,上级党组织派刘子久到工厂组建了临时党支部,党员14名,刘子久担任临时支部书记。1925年3、4月间,经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了济南市第一个工厂党支部———中共津浦铁路济南大槐树机厂党支部。李广义担任支部书记。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时全国共有党员994名,而“铁路大厂”已有16名,占全国党员总数的1.6%。在建立党支部的同时,还组织建立了团组织,共有团员25名。工会组织和党、团组织的成立,使工人运动有领导、有组织的开展,取得了一次次胜利,成为济南乃至山东工人运动和党的活动的中心。<br> <h3><font color="#010101"> 铁路大厂党支部、工会旧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王尽美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工厂工会组织、党组织的成立王尽美都亲自指导,作了大量宣传工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罗章龙是中共创建时的党员之一。1922年初,罗章龙来到工厂,同工人骨干交朋友,发展了工厂第一个党员李广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王荷波1916年南京浦镇机厂工人, 192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京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员。他同王尽美一道到工厂组织工人学习,发动工人运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刘子久, 1924年冬,上级党组织派其到工厂组建了临时党支部,担任临时支部书记。解放后曾任劳动部常务副部长等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济南党史研究》杂志刊登专题研究:“山东最早的企业工会组织和党组织为什么会诞生在铁路大厂”</font></h3> <b> 轰炸铁路大厂,掐断日军运输</b><br> 为切断日本侵略者的物资运输线和机车修理生产线,1945年3月23日,盟军派出了29架B24型轰炸机对铁路大厂和济南火车站进行了轰炸。在工厂投下了100多颗炸弹,炸毁了多处厂房和设备,造成机车生产瘫痪,使日军没有机车运输。轰炸工厂重要目标的标识图,就是由工厂地下共产党员姜仲三与动力车间技术员王印增合作完成的。此图通过地下交通线转送到盟军,半个月后实施了这次轰炸,日军的军需运输遭到沉重打击,1945年9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br> <h3><font color="#010101"> 炸弹分布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炸弹分布图说明</font></h3> <b> 100多年的大槐树是历史的见证</b><br> 1909年由德国工程司在大槐树庄一棵有着百年树龄的老槐树附近打下了建厂的第一根标杆,以大槐树为中心扩展建厂。这棵与“大槐树机厂”建厂同期的大槐树,是原圈在厂区墙内槐树林其中一棵。1956年工厂建宿舍时圈出厂外,现只留下这一棵。2003年此地改建楼房时,此大槐树被保护下来。这棵百年的大槐树,用它100多年的成长,见证了“铁路大厂”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日本侵略占领、国民党统治的一个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这棵大槐树也更加茁壮茂盛。 <br> <b> 第一任德籍厂长办公楼</b><br> 这座日尔曼风格的百年建筑是工厂第一任德籍厂长道格米里的办公大楼(现为厂史馆)。1909年6月竣工。这座大楼的设计者就是济南老火车站的德国设计师赫尔曼•菲舍尔。<br> 这座大楼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一层地面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二、三层采用木梁结构。整体采用对称式设计,门廊、阁楼、门窗等细部装饰上呈现出德国建筑特色。<br> <h3><font color="#010101"> 第一任德籍厂长道格米里的办公大楼(现为厂史馆)。这座大楼的设计者就是济南老火车站的德国设计师赫尔曼•菲舍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德国设计师赫尔曼•菲舍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办公大楼原图。楼顶的老虎窗在上世纪40年代大修时加宽、去掉5个烟囱,但仍保留着建筑的原始风貌和基本格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个阁楼的屋顶骨架,是折扇型骨架或是几何三角型骨架,非常简洁明了。木架的深颜色与白的墙体相结合,形成的反差给人以美感,由此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这与中国的屋顶采用的斗拱、梁柱结构有着很大不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阁楼房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木制楼梯仍结实耐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楼层拐弯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最能体现日尔曼风格的是这座大楼的门廊和立柱。这种柱式叫陶立克柱,是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意味最深长的三种柱式之一,它有16个凹槽,凹槽相交是一个平面,刚劲粗犷,力透着雄健之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座大楼的门锁及把手是原配,其造型是橡树叶的变形体。橡树是德国的国树,是德国及欧洲许多民族喜爱的植物。它已经100多年了,至今仍在使用。当你手握把手、打开门锁,你握得是一段百年的历史故事、打开的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殿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窗户把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楼正面三角型山墙顶端有一块三角型木雕图案,这个花型是对称的,其图案看似橡树叶的造型,中间有一颗橡子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座大楼的屋顶就是使用的这种牛舌瓦,每片瓦都有100年的历史。牛舌瓦背面中间德文 “R.KAPPLER & SOHN TSINGTAU ”,大体意思是“卡帕拉(音译,指姓)家族企业在青岛制造的瓦”。这个砖瓦厂约在1899年投入生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济南文史》杂志刊登“济南铁路大厂的历史与建筑拾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德国设计师赫尔曼•菲舍尔的孙女西维亚和丈夫在厂史馆参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西维亚手持工厂百年厂庆纪念册留影</font></h3> <b> 第一任厂长道格米里的别墅</b><br> 这座楼是第一任厂长的别墅,它与厂长办公楼遥相呼应,也渡过了100多年的岁月。当时这座楼的周围用木栅栏与其它楼隔开,楼前楼后均是花园,楼前有一棵高大的白丁香树,开花时节,香飘四溢。<br> <b> 高级管理人员公寓楼</b><br> 这座大楼是建厂初期专供德籍高级管理人员居住。从它外露的木骨架和不对称的建筑外形上,更显德国的建筑风格。由于欧洲战争,1914年德国人撤走后,工厂交由北洋政府管理,此后它一直作为管理人员的公寓使用。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大楼先后作为托儿所、职工疗养院、工会办公使用。<br> <b> 园丁房</b><br> 这座小房是花园园丁的用房。建厂时,在它前面是三座小洋楼,洋楼的前后都用木栅栏围着,种着花草树木,犹如一座座小花园,那园丁就住在这座小房里,每天辛勤的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着。今天,这座小房成了幼儿园的办公室,仍然是“园丁”房,不过,今天的园丁是幼儿教育的园丁,她们每天在这里备课,辛勤的工作着,培育的是祖国的花朵。<br> <b> 四维亭</b><br> “四维亭”,建于1917年,是工厂建厂初期的建筑遗存。四维取自于管仲《国颂》文中,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孙中山是四维的积极倡导者,当时以“四维”取名的亭、桥、堂等不在少数。四维亭的取名彰显了铁路大厂人对孙中山的尊敬与崇拜。亭子整体虽然呈现中国特色,但亭帽木结构仍用德国几何结构的建筑模式,而不是中国卯榫梁柱结构。顶瓦乃是德式牛舌瓦,六柱用的不规则五角棱柱,而不是圆柱,这与纯中式亭子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br> <b> 德式水塔</b><br> 这座德式水塔应该说是工厂最早的构筑物了,应该在工厂大规模开建前就建成投用了,因为在它的东侧就是窑场,需要水塔提供水源。这座水塔高约20余米,直径6.75米,这座塔的腹壁直径上下是一样粗的,但塔体的腹壁是自下而上逐渐往里收,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在人的视觉上感到上细下粗。塔顶也是木构架,构造形式如雨伞一样,原塔顶也是采用的牛舌瓦。设计形式上呈现出欧洲建筑的风格,据说也是德国设计师赫尔曼•菲舍尔的设计。这座塔是建筑与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一个作品。<br> <b> 德式油库</b><br> 这座油库的位置与水塔在同一中轴线上,1909年6月就竣工投用了。建厂初期,济南仅有的一家电灯公司所发的电也仅够城里大户人家使用,工厂建设只能靠油发电提供动力源。为了卸油桶方便,它的北面紧靠铁路线。油库内顶呈半圆型,为防火和安全,用土做了包层,从它坚固的大门上,仍可想象到当年油库的重要地位。<br> <h3><font color="#010101"> 油库前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油库后门</font></h3> <b> 德式澡堂</b><br> 这是一座德国建筑风格的小房。它低矮的石质窗台同厂长办公楼的窗台如出一辙,它的房顶原先也是铺的牛舌瓦,因厂长办公楼顶维修,撤换到大楼楼顶,剩余部分收藏在大楼地下室内。根据建筑结构布局分析,它应该是一座小澡堂。在这么近的距离内,两座门紧紧相挨,屋内有一堵墙相隔。门的各一侧都有一低矮的窗户,屋内地面低于屋外水平面。在小房的东侧有一锅炉房,有可能为后来更换锅炉时重建,而它的地面高于屋外水平面。从它的屋面形式看,仍与中国建筑有所不同,可能是沿袭了原先德式建筑的特点吧。<br> <h3><font color="#010101"> 窗户已改造加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屋内地面低于屋外水平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改造后的锅炉房</font></h3> <b> 老线路老钢轨及老东门</b><br> 这条伸向远方的铁道线路是建厂初期的一条线路。这条铁路线最早与胶济线、津浦线济南火车站连接,进厂修理的蒸汽机车、货车、客车都从这条线路上通过。原先这条线路上铺得都是钢枕,是由德国生产的。后来都换成了木枕或水泥枕,不过在这最后的50公尺里,还是1910年德国生产制造的钢轨。八十年代通往这座大门以外的线路被拆除,但这座大门被永久地定格在这里。这两座门垛子历经百年的风雨洗刷,仍默默无闻地守卫在这里。<br> <h3><font color="#010101"> 进厂修理的蒸汽机车、货车、客车都从这条线路上通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修理的机、客、货车从这个大门驶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门门垛子,现仍保存完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厂史馆展品中有十多种不同年代的百年钢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汉阳造钢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两根标有汉阳不同厂名和年代的钢轨为什么生产年代相隔不久,而使用不同的厂名,为我们留下了疑问。据历史资料记载,汉阳铁厂1893投产,有6个大厂、4个小厂,其中大厂中有一个钢轨厂。那个年代称汉阳钢铁厂的厂,至今未找到相关的历史记载,也期待专家学者和文物爱好者对其钢轨上厂名的来历释疑。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济南文史》杂志刊登“铁路大厂百年钢轨史话”</font></h3> <b> 铁路大厂早于济南解放4天</b><br> 1948年9月15日拂晓,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了西郊飞机场,9月20日解放了工厂。9月24日济南战役结束,全城解放。<br>攻城战斗打响后,在铁路大厂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党员和工人骨干,主动为解放军攻打驻守经二路上的国民党靖绥区司令部(现邮政局大楼)引路,引导解放军避开设在马路两侧和路口的碉堡,采取穿巷翻墙挖洞等办法,绕到敌人背后,歼灭了据点敌人,为济南的解放做出了贡献。<br>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工厂西墙,解放军从这里进入,解放了工厂。</font></h3> <b> “江南号”机车伴随着隆隆炮声,驶向江南</b><br> 为响应“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按照济南铁路管理局关于死车复活的指示,1949年4月21日,全厂职工开始动工抢修一辆废弃多年的机车,并将其命名为“江南号”。经过9天的艰苦奋战,4月30日,胜利完成了“江南号”机车的抢修任务,支援了解放大军南下。<br> <h3><font color="#010101"> “江南号”机车竣工留影</font></h3> “<b>新中国号”机车向新中国献礼</b><br> 1949年10月1日当天,工厂青年代表齐聚一堂,提议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修复一台“新中国号”火车头和一辆‘新中国号’二等客车,作为青年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礼物。这一提议得到全厂职工的响应,从青年组织的义务劳动变成了全厂职工的行动。工人们在保证完成计划任务的同时,加班加点,放弃休息日,终于在10月25日晚11点,“新中国号”机车点火,汽笛发出启动的长鸣。 <br> <h3><font color="#010101"> 抢修新中国号机车竣工纪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中国号机车、客车出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工人出版社专门为新中国号机车出版了画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工人出版社专门为新中国号机车出版了画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中国号机、客车业余抢修纪念章</font></h3> <b> 万国机车修理厂</b><br> 解放前后,中国铁路线上跑的机车大部分是日本、法国、英国、德国、波兰、美国、比利时、苏联等国家生产的各种类型的蒸汽机车,那时中国可以称之为蒸汽机车的万国博览会。新中国成立后,铁道部调整了工厂产品结构,将货车修理调整到黄姑屯(沈阳)工厂,将客车修理调整到三桥(西安)工厂, 1955年成为专业化蒸汽机车修理工厂,承修过十多个国家生产的多种型号的机车,被誉为“万国机车都能修”的工厂。<br> <h3><font color="#010101"> 工厂修过的机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工厂修过的机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工厂修过的机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工厂修过的机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修理的“毛泽东号机车”出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毛泽东号机车”进厂检修时召开誓师动员大会</font></h3> <b> 从机车修理到机车制造</b><br> 1958年,工厂试制成功第一台“跃进”型机车,到1961年共生产制造“跃进”型机车117台。之后,又相继制造了“上游”型机车、“泰山”型内燃机车等产品,结束了只修不造的历史。<br> <h3><font color="#010101"> 跃进型蒸汽机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泰山型内燃调车机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游型蒸汽机车</font></h3> <b> 结束机车修理,转产货车制造</b><br> 1993年8月31日,工厂举行了最后一台蒸汽机车出厂和新造货车剪彩仪式。正式告别蒸汽机车修理,跨入货车新造领域。从新中国成立到1993年结束蒸汽机车修理,工厂共完成蒸汽机车修理14402台,创全路修车数量之最,工厂还曾创造了年修机车545台的全路最高纪录,为中国铁路运输做出了巨大贡献。<br> <h3><font color="#010101"> 工厂自转产生产货车以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持续提高,设计、创新能力越来越强,产品、出口品种越来越多。产品多元发展,绿色环保、智能机械等五大产业后劲十足,一个产品多元、现代化的工厂正在崛起、壮大。一百年前德国到济南建厂,一百年后,铁路大厂到欧洲建厂,产品打开了欧洲市场。一个世纪的轮回,铁路大厂已今非昔比,另世界刮目相看。</font></h3> <b> 铁路大厂赋</b><br> 山东省会,泉城济南,有百年老厂焉,曰铁路大厂。大厂之大,何谓之耶?建厂初始,员工四百,方圆六十公顷;配套津浦,修理机车,设备八十余台,济南首屈一指,民称铁路大厂。百年之中,大厂冠名十次之多,犹如过眼云烟,随历史推进而消退,铁路大厂却留在民间词汇中,印在城市记忆中。百年岁月,铁路大厂之称历经百年而延续,成为历史名片,文化品牌一部分。厂区新貌,史迹并存,蕴藏百年文化之精神;百年建筑,今之安在,展示百年老厂之沧桑。 <br> 铁路大厂,位处齐鲁腹地,雄踞泉城市里,南枕泰山之脉,北与黄河为邻,秉承齐文化之情义,弘扬鲁文化之信义。铁路大厂,始在近郊,今之大厂,置身城中。交通便利,信息快捷,集四面八方洽谈客;真挚待友,诚信待人,迎五洲四海投资商。走出厂门,闯进国际市场,走出国门,结交世界朋友。厂区大道通途顺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后发之势似锦前程,众人携手谱写华章。 <br> 大厂醇厚,厚之于史,史于底蕴,层层积淀。波澜壮阔一长卷,举目尽收一百年。齐鲁第一家工会,曾让这座城市掀起涛天狂澜;齐鲁第一家支部,曾使齐鲁大地党旗迎风漫卷。一大代表,王尽美播火燎原,烛光下同工友彻夜长谈;工人领袖,薛文英组织请愿,厂门前激昂着罢工呐喊。数百志士,前赴后继,力挽狂澜;数千工友,向往光明,斩木揭竿。翻开史册,波澜壮观,仿佛看见,大厂人英勇斗争砸断锁链;仿佛听见,《国际歌》旋律高亢耳边盘旋。峥嵘岁月,被血和汗浇洒多少遍;血色历史,用铁和钢铸锻多少年。<br> 一九四八年济南得解放,九月十五日大厂迎黎明。工厂回归人民,工人当家作主。献工献物,工人复工,恢复生产,大厂复兴。抢修“江南号”机车,支援解放军南下,负重致远,逐鹿中原,纵横驰骋; 抢修“新中国号”机车,支援新中国建设,快马加鞭,风驰如箭,逐日追风。新造“跃进型”,举全厂之力,巧夺天工;新造“上游型”,积全厂之慧,精益求精;新造“泰山型”,纳全厂之才,马到成功。年修机车,创造同行年产奇观,遐迩闻名;修车总数,登上全路产量之冠,业内称雄。大厂人不曾忘记,蒸汽机车,昂昂汽笛,诉说着对祖国满腔赤诚;共和国不会忘记,国有企业,无私奉献,记载下大厂人不辱使命。<br> 经济潮涌,一石激起千层浪,铁路发展,蒸汽机车落西阳。停修机车,扫尽抑郁,还蓝天明朗;新造货车,点燃激情,飞蓝天畅想。此景此情,热血滚烫流淌,此心此境,豪情沸腾奔放。脱掉油渍工服,脱去几代惆怅;扔进燃烧大火,化作腾飞凤凰。抢转产时间,职工摩拳擦掌;抓历史机遇,人人焕发能量。当年立项,当年改造,当年出车,大厂速度,锐不可当;新老产品,平稳过渡,转产不停产,如诗似歌,余音绕梁。一年之中融入几代人之梦想,百年史册刻下大厂人之荣光。<br> 世纪钟响,豁然开朗,铁路大厂,心驰神往。乘开放之东风,承载使命和希望;借改革之伟力,重塑自信和自强。挣脱桎梏,冲破羁绊,求实求新求观念解放;班组裂变,包容人才,聚心聚劲聚员工思想。改革年、成本年、管理年、开拓年、转型年,年年结出丰硕成果;用青春、用理想、用激情、用胆略、用智慧,步步踏成发愤图强。多品种、小批量、快节奏、适应市场,竞争有方;高品质、高质量,高速度、回报用户,重塑形象。产品多元,协同发展,“五业”并举旗鼓相当;科技创新,研发为先,“五所”聚才济济一堂。月产货车,创造历史记录;年造货车,突破设计大纲。多元产业,业绩突飞猛长;新品辈出,争夺更大市场。钢构产业,异军突起,创造同行最高产量;风电基地,拔地而起,百亿强企我武惟扬。大手笔绘就发展蓝图,新思路再让思绪飞扬。何等欣喜,何等酣畅,快哉快哉!<br> 铁路大厂,百年辉煌。抚今追昔,史诗荡气回肠;仰天浩歌,诗篇再谱新章!今日大厂,展翅翱翔。攻坚破难,意志顽强;冷对危机,决不彷徨。实力、活力、凝聚力,合力跃马飞缰;党心、民心、责任心,同心势不可挡。只有一个目标,快速成长;只有一个主题,发展向上。以行动诠释科学发展理念,以行动实践和谐社会理想。<br> 雄哉!铁路大厂,雄风重振新崛起;承前启后,再写百年新篇章!<br> 伟哉!铁路大厂,伟业腾飞新跨越;科学发展,再铸百年新辉煌! <br><br><b>注释:</b><br><b>建厂初始,员工四百,方圆六十公顷:</b>厂址建在济南外城3公里大槐树庄,厂名为“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由清政府向德国借款,德国设计,于宣统二年(1910年)施工营建,民国2年(1913年)4月1日正式投产。当时占地面积574121平方米,全员411人。<br><b>配套津浦,修理机车,设备八十余台:</b>当时主要任务是修理津浦铁路北段(由天津至山东省南境峄县)的机、货、客车。设备82具,是济南最早的大厂。<br><b>百年建筑:</b>建厂时的办公大楼、厂长道格米利(德国人)的宿舍、水塔、油库等仍保存完好。<br><b>齐鲁第一家工会:</b>1922年6月18日,在王尽美直接领导下,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工会正式成立。这是山东省企业最早的工会组织。<br><b>齐鲁第一家支部:</b>1925年三、四月间,经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共津浦铁路济南大槐树机厂支部。这是山东省企业最早的党组织。<br><b>王尽美:</b>中共一大代表,1921至1923年曾多次来厂宣传马列主义,发动工友,组织开展工人运动。<br><b>薛文英:</b>1914年入厂,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工厂党支部书记。1928年选为中共山东省委党委。两次被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英勇不屈。1930年夏,党组织营救出狱,被敌人折磨得奄奄一息,送回原籍后逝世,终年38岁。1990年8月1日追认为烈士。<br><b>一九四八年济南得解放,九月十五日大厂迎黎明:</b>1948年 9月14日夜,济南战役打响,15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了西郊飞机场后,解放了济南西部及大槐树一带地区。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br><b>抢修“江南号”机车:</b>1949年4月,全厂职工为支援解放军南下,解放全中国,昼夜奋战,将一台报废的机车修复,命名“江南号”。<br><b>抢修“新中国号”机车:</b>1949年9月,为庆祝新中国诞生,全厂1600名职工参与了“新中国号”机车抢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献上了厚礼。<br><b>新造“跃进型”:</b>1958年,工厂制造成功第一台“跃进型”蒸汽机车,揭开了由修理到制造机车的新一页,至1961年,共生产制造117台,有力支援了铁路运输。<br><b>新造“上游型”: </b>1991年试制生产上游型机车,6月30日新造第一台上游型机车剪彩,至1993年转产前共生产制造24台。<br><b>新造“泰山型”:</b>1989年9月20日,工厂与大连机车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具有八十年代国内先进水平的“泰山”型工矿用内燃调车机车。该车25吨轴重,采用液力传动,无级调速,液力换向等新技术。1993年通过技术鉴定,被定为GK1G型,中车公司批准列入GK型工矿内燃机车系列。至1998年先后生产制造794KW、1000KW内燃调车机车45台。<br><b>年修机车,曾创同行年产奇观:</b>1978年,全厂职工开展“学大庆,做铁人”活动,创造了年修机车545台的好成绩,创同行业年修车最高记录。<br><b>修车总数,登上全路产量之冠:</b>1993年8月15日,工厂承修的最后一台蒸汽机车JS6272号顺利交车。至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总共修车14402台。在机车修理工厂中修车总数为最高。圆满结束了济南厂修理蒸汽机车的历史使命。<br><b>当年立项,当年改造,当年出车:</b>1993年1月18日,铁道部批复工厂转产制造货车可行性研究报告。以C62A(N)为代表产品,设计纲领为年造货车4000辆。厂房建设、工艺布局调整、设备制造安装随之进行。6月9日,第一辆样车开始试制, 9月按新机构进行货车生产,年底生产制造货车227辆。实现了转产货车工程当年立项,当年改造,当年出车。<br><b>新老产品,平稳过渡,转产不停产:</b>1993年一边修理、制造蒸汽机车,一面进行技术改造。8月31日不仅完成了全年蒸汽机车修理计划,还完成了转产货车的工艺调整,机构调整和人员培训。超额完成了当年生产制造C62A(N)型货车200辆的生产计划。创造了大型企业主要产品结构调整,新老产品平稳过渡,转换不停产的优异成绩。<br><b>班组裂变,包容人才:</b>班组裂变、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等理念得到贯彻落实,充分调动和发挥了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打破了过去多年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和管理模式,促进了公司快速扩张发展,实现了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br><b>改革年、成本年、管理年、开拓年、转型年:</b>公司每年确定一个发展主题,2006年定为改革年、成本年;2007年定为管理年;2008年定为开拓年;2009年定为转型年。<br><b> “五业”并举旗鼓相当:</b>是指货车制造业、风电装备业、机电装备业、环保业、智能机械业。<br><b> “五所”聚才济济一堂:</b>是指轨道车辆研究所、风电装备研究所、机电装备研究所、环保工程研究所、智能机械研究所。<br><b>月产货车,创造历史记录:</b>2008年9月生产各型货车502辆,创月产货车最高记录,具备了年产货车6000辆生产能力。<br><b>年造货车,突破设计大纲:</b>2008年生产货车4214辆,首次达到并突破4000辆的转产设计生产纲领,货车生产能力进入国内同行业三强。<br><b>百亿强企我武惟扬:</b>把企业建设成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化、集团化和科技创新型的百亿企业。 (此文写于2010年)<br>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