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下册教学设计与反思——第八单元

付小鱼

第八单元<br>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br>【教学内容】<br>教科书P98~101 内容。<br>【教学目标】<br>1. 会认12 个生字,会写12 个生字。<br>2.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的语气。<br>3. 默读课文,根据课后表格,复述故事。<br>4. 理解急性子和慢性子的人的不同特点,并找到和他们友好相处的诀窍。<br>5. 若是顾客和裁缝性格对调,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请你发挥想象,写一个小片段。<br>【教学重点】<br>默读课文,根据课后表格,复述故事。<br>【教学难点】<br>发挥想象,根据提示,写一个小片段。<br>【教学过程】<br>第1课时<br>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br>1. 我们班上有急性子和慢性子的同学吗?你们和他相处时有何感觉?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当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人碰到一起时又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板书课题)<br>2.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br>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br>(一)自主预习。<br>1.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在文中框出生字,给生字表里的生字注音。<br>2. 标出理解、不理解的词句。<br>(二)预习反馈。<br>1. 出示带有认读生字的词语。<br>2. 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开火车读,并说出识字方法。<br>3. 巩固记忆。男女对读、分组比赛读、齐读。<br>三、规范写字,书写指导<br>1. 观察生字位置和结构,思考:书写这些生字需要注意什么?<br>2. 练习写字,教师指导。<br>(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br>(2)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br>四、再读课文,理清顺序<br>1. 师: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br>(第一部分(1~13 自然段):写急性子顾客想在慢性子裁缝这里做一件冬装;第二部分(14~29 自然段):写急性子顾客一再改变做衣服的要求,最后发现慢性子裁缝根本还没开始剪裁衣服。)<br>2. 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br>(写急性子顾客三番两次改变自己做衣服的要求,整天毛毛躁躁,而慢性子<br>裁缝虽然答应得好,却迟迟没有给急性子顾客裁衣服的故事。)<br>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br>师:这节课我们主要疏通了本课文字词,并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两个性格相反的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br>第2课时<br>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br>回顾故事内容:谁能按衣服的变换或时间的变化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br>二、自读课文,深入探究<br>1. 学习第一部分。<br>(1)课文第1 自然段交代了什么?<br>(交代了发生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冬天”是故事发生的时间,“裁<br>缝店”是故事发生的地点,“顾客”是人物。)<br>(2)从第2 自然段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br>(知道了:①顾客的要求是做件棉袄;②他已经跑了三家裁缝店;③他知道<br>自己性子急;④他想知道裁缝什么时候能做好衣服。)<br>(3)裁缝为什么要说“我和别的裁缝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呢?<br>(因为他比较了解急性子顾客的性格特点,知道其不仅性子急,要求多,而<br>且善变。他提前和顾客打好招呼,说自己是慢性子的裁缝,这样就免得以后和<br>顾客闹不开心。)<br>(4)裁缝是怎样挽留顾客的?结果如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br>(因为他知道顾客性子急,所以不管哪个季节拿到棉袄都会穿上,但是如果<br>季节不对,穿上棉袄会被人笑话,所以他一定要“明年冬天”做好棉袄,这是<br>为了顾客着想。而且,棉袄一定会做得美观大方,令人羡慕,所以顾客动心了,<br>决定把做棉袄的活交给慢性子裁缝。)<br>2. 学习第二部分。<br>(1)顾客一共改了几次主意?结果如何?<br>(顾客一共改了三次主意。头两次裁缝都答应了。只有最后一次顾客想改成<br>春装,要求接袖子,裁缝没同意。)<br>(2)想一想:听裁缝说“还没开始裁料”时,顾客会说些什么呢?<br>(顾客会气愤地说:“你这个裁缝,明明知道我是一个急性子,你却一点儿<br>也不着急,居然还没开始裁剪,你不知道我着急吗!你这样拖拖拉拉,我什么<br>时候才能穿上衣服啊!”)<br>3. 回顾全文。<br>(1)裁缝说他是个慢性子裁缝,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看待的。<br>(示例一:我觉得裁缝不是真的慢性子,是因为顾客是个急性子,裁缝说自<br>己是慢性子,是为了能和顾客更好地沟通而使用的权宜之计;示例二:我觉得<br>裁缝是真的慢性子,尽管他与顾客沟通得特别融洽,但是他做事的的确确是个<br>慢性子,你看,顾客已经改了三次主意了,他居然还没有裁剪布料,这就充分<br>看出他是个慢性子的裁缝。)<br>(2)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br>(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都不能太毛毛躁躁,也不能太慢慢腾腾,应<br>该不急不慢,张弛有度,懂得分寸。)<br>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br>1. 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根据关键词及标点的提示,读出裁缝和顾客的语气。<br>2. 指导朗读,通过神态、动作及标点符号的提示,体会人物性格。<br>交流急性子顾客的急: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急性子顾客的急?<br>四、课文总结,学习复述<br>1. 师:这个故事多么有趣呀,你能回家后给家长讲讲吗?只有会复述了,才能<br>讲给家长听。<br>2. 填写课后表格,根据表格复述故事。<br>3. 组内练习复述。推选代表全班展示复述,评选优胜小组。<br>五、读中学写,拓展延伸<br>师:四天的时间,顾客的服装要求接连发生四次变化,若是顾客和裁缝性格<br>对调,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写一个小片段。<br>【板书设计】<br>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br>裁缝:慢性子<br>顾客:急性子<br>【教学反思】<br>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我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读、自悟。但在朗读阶段仍需要提供一定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点还需要在日常阅读中巩固。 26.方帽子店<br>【教学内容】<br>教科书P102~104 内容。<br>【教学目标】<br>1. 会认“橱”“改”等8 个生字。<br>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br>3. 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br>【教学重点】<br>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br>【教学难点】<br>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br>【教学过程】<br>第1课时<br>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br>1. 你们都见过哪些帽子,他们都是什么形状呢?有一家店里却只卖方帽子,这是什么情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方帽子店》。(板书课题)<br>2.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br>3. 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br>(1)为什么这个店要卖方形的帽子?<br>(2)这个方帽子店后来怎么了?<br>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br>1. 自由读课文并标上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br>2. 检查预习和生字词掌握情况:(1)同桌之间互读课后生字及词语。(2)指名读生字卡上的生字及词语。(3)开火车读词语。<br>3. 识记生字。<br>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br>1. 自由读课文1~6 自然段,想一想:<br>(1)这家帽子店为什么只做方帽子,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br>(2)人们戴着方帽子舒服吗?为什么还要戴呢?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br>2. 汇报交流。出示相关句子:<br>(1)我们从来都是做方帽子,方帽子才是好帽子,不能改的。<br>(2)它们圆圆的脑袋藏在方帽子里,紧的地方太紧,宽的地方太宽,冬天戴着不太暖,夏天戴着却热得满头汗。舒服吗?真不舒服!<br>大人们总是这样回答:“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br>通过课文内“从来”“真不舒服”“一直”等词来理解人们的思想保守、不愿改变。<br>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br>1. 小组合作学习7~10 自然段,想一想: 小孩子们喜欢戴方帽子吗? 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br>2. 汇报交流。出示相关句子:小孩子们可不喜欢戴方方的帽子,他们喜欢用纸做出圆的、尖的、香蕉形的帽子,戴在头上,又舒服又漂亮。<br>“假如我们用布做成真的帽子……”<br>“那戴在头上就更舒服了。”他们设法找到一些布,试着做了几顶圆帽子,<br>像碗一样扣在头上,很舒服。<br>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了,想出了许多帽子的式样,碗形的、香蕉形的、圆筒形的……<br>(1)学生读相关句子,通过重点读“可不喜欢”“喜欢”“又舒服又漂亮”“假如”等词语来理解孩子们不愿墨守成规,喜欢创新。<br>(2)说一说,除了圆的、香蕉形的、圆筒形的帽子,你还能想出什么式样的帽子?<br>3. 自由读课文17~20 自然段,想一想: 后来的人们还喜欢方帽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br>4. 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br>5. 新帽子店开张后受到了顾客的欢迎,为什么?<br>6. 读了这一篇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br>(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应该跟着转变。)<br>五、读中学写,拓展延伸<br>1. 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br>2. 若是一直只有方帽子,又会是什么情况呢?请你发挥想象,写一个小片段。<br>【教学反思】<br>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还需练习,不够熟练,有待加强。 27.漏<br>【教学内容】<br>教科书P105~108 内容。<br>【教学目标】<br>1. 认识“脊”“颠”“旋”等8 个生字,会写“喂”“贼”“偏”等13 个生字。<br>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br>3.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br>【教学重点】<br>1.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br>2.引领学生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体会故事的寓意。<br>【教学难点】<br>对本课内容的深度理解以及字词的掌握。<br>【教学过程】<br><br>第1课时<br>一、谈话导入<br>1.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害怕的时候吗?最害怕什么?你们害怕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谁来做一做。那你们想不想看看老虎和小偷害怕时的样子呢?<br>2. 出示老虎和贼的图片。<br>看,他们害怕的样子像什么?(球、毛线团。)像球在干嘛呀?(滚。)再<br>看他们滚下来又变成什么样子了?(脏兮兮的、满身满脸都是泥巴。)<br>3. 什么事情会让老虎和贼同时害怕成这样呢?接下来讲的就是关于老虎和贼为什么害怕的故事。我们来看一看吧。<br>二、随文识字<br>1.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课文,并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br>2.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br>(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br>(2)小组之间利用识字卡片互相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br>三、整体感知<br>1.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br>(1)老婆婆说的“漏”指的是什么?<br>(2)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什么?<br>2.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br>(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br>(2)全班交流思考题:老婆婆说的“漏”是指什么?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什么?<br>四、指导书写<br>1. 教师范写,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生字。<br>2. 学生书写,老师检查书写情况。<br>3. 学生自由书写,巩固生字词。<br>五、理清脉络<br>1. 师:故事是分几个部分写的?<br>2.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思考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br>(第一部分(1~9 自然段)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第二部<br>分(10~18 自然段)虎和贼偷驴不成,反而被对方吓昏了过去;第三部分(19~20自然段)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br>六、课堂小结<br>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8 个会认的字,会写了13 个字,了解了老虎和贼偷驴不成的过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研究。<br><br><br>第2课时<br>一、回顾旧课<br>1. 检查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读。<br>2. 谈话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虎和贼偷驴的过程,现在,我们<br>继续探究“漏”是什么,到底多么厉害。<br>二、细读品析<br>1. 这个故事里讲到了谁?这头驴长得怎么样?<br>2. 老虎、贼会和他们之间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谁来猜一猜。(老虎想吃驴,贼<br>想偷驴。)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因为他们贼头贼脑、偷偷摸摸、鬼鬼祟<br>祟的。)<br>3. 老虎和贼到底有没有到老公公家来呢?(来了。)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br>4. 他们这样做有没有把屋里的老公公和老婆婆给惊醒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老公公和老婆婆在里屋说起话来。)<br>5. 老虎和贼听到老太婆说怕“漏”,他们会怎么想?(这“漏”会是什么呢?)<br>6. 播放图片,学生阅读,师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图意。<br>7. 他们越想越害怕,害怕成了什么样子?又怕成了什么样子?还怕成了什么<br>样子?<br>8. 为什么老虎和贼会害怕得摔跤、撞树、还像球一样在地上滚呢?<br>9. 他们害怕的漏可能会是什么?请大家来猜一猜。<br>10. 学生自己看图, 理解故事“漏”。<br>11. 道德教育:漏雨可怕吗?(不可怕。)那么老虎和小偷为什么会害怕成那个<br>样子呢?(学生回答)<br>12. 师小结:因为他们不知道漏是什么,再加上他们又想去做偷驴、吃驴这样的<br>坏事情,所以心里就特别害怕,这就叫“做贼心虚”。那么你们以后要不要<br>去学他们做坏事呀?<br>三、拓展延伸<br>如果老虎和贼一开始就知道漏是房子漏雨,他们还害怕吗?那么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们在活动结束后去想一想,编一编,画一画吧!<br>【教学反思】<br>这篇课文读起来通俗易懂,语言平实、浅显易懂。短短的文字充满趣味性并告诉孩子们一个大道理。学生学完后能够复述故事,但对于编故事还有一定的难度。 &nbsp;28.枣 核<br>【教学内容】<br>教科书P109~111 内容。<br>【教学目标】<br>1. 会认“核”“妻”等10 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br>2. 默读课文,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br>3. 发挥想象,续编故事。<br>【教学重点】<br>默读课文,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br>【教学难点】<br>发挥想象,续编故事。<br>【教学过程】<br>第1课时<br>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br>1. 你们见过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吗?我们今天就要去认识这样的一个小朋友了。<br>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枣核》。(板书课题)<br>2.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br>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br>1.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br>2. 检查生字词。<br>(1)指名读,齐读。<br>(2)重点指导“衙”字。<br>3. 指明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r>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br>1. 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br>画出相关语句。<br>2. 学生分小组讨论。<br>3. 汇报交流:<br>(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br>(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br>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br>(2)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br>(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br>(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br>(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br>(5)最后一段中的“大摇大摆”写出了枣核的什么性格特点?<br>四、再读课文,复述故事<br>1.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本课的写作顺序。<br>2. 请学生按顺序复述故事。<br>(1)学生自读课文,列出本文的写作顺序。<br>(枣核出生→枣核勤快→枣核帮乡亲们追回牲口→枣核智斗县官)<br>(2)学生按顺序复述故事。<br>五、回顾课文,续编故事<br>1. 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br>2. 学生练习,续编故事。<br>【板书设计】<br>枣 核<br>名字来历 勤快能干 救出牲口 顺利脱险<br>【教学反思】<br>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读、自悟。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但续编故事难度偏大,在课堂上无法完成。

课文

故事

顾客

裁缝

生字

枣核

慢性子

帽子

学生

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