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br> 16.宇宙的另一边<br>【教学内容】<br>教科书P60~62 内容。<br>【教学目标】<br>1. 认识“吁、篇”等6 个生字,会写“淌、秘”等10 个生字。<br>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说说课文都写了宇宙另一边的哪些秘密。<br>3. 感受作者奇妙的想象,并能试着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什么秘密。<br>【教学重点】<br>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都写了宇宙另一边的哪些秘密。<br>【教学难点】<br>感受作者奇妙的想象,并能试着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什么秘密。<br>【教学过程】<br>一、提出问题,激趣导入<br>师:在宇宙的另一边到底有什么?有像这边一样的城市、一样的街道、一样的孩子吗?那里的孩子怎么生活,怎么学习呢?那里的孩子会看见什么样的自然风景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索宇宙另一边的秘密吧。<br>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br>1.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br>2. 课件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认读。<br>3. 老师范读课文,注意感情和节奏。学生跟读。<br>4. 根据问题,再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对的地方及时指正。<br>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br>课文是如何描写宇宙另一边的世界的呢?请试着划分段落,并总结段意。<br>全文可分为三部分:<br>第一部分(1~5):浩瀚的星空引发了“我”无限遐想,“我”想象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br>第二部分(6~9):“我”始终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想象宇宙另一边神奇的数学课堂。<br>第三部分(10~12):“我”向大家分享“我”的美好想象,大家被宇宙另一边的世界迷住了。<br>四、阅读想象,理解感悟<br>朗读第1~5 自然段,回答问题。<br>1. 这个“秘密”真的是星光告诉“我”的吗?是什么引起了“我”的无限遐想?<br>(这个“秘密”不是星光告诉“我”的,而是“我”看着浩瀚的星空,感觉<br>宇宙是那样的广袤而神秘,从而引发了“我”对宇宙的无限遐想。)<br>2.“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这里的倒影指的是什么?(PPT 出示倒影的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倒影的意思)<br>(“倒影”是指倒立的影子。它与景物自身总是相反的。所以宇宙另一边的<br>世界就像水中的倒影一样,与“我”这边的真实世界是相反的、相对的。)<br>3. 你觉得在宇宙的另一边,还有哪些与这边不一样的自然现象?预设:<br>师:通过读前文我们知道宇宙另一边有和我们一样的世界,但是那个世界里<br>发生的事情和我们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相反,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筋想一想,还会有哪些奇妙的事情发生?生1:在宇宙的这一边,候鸟要飞去南方过冬,在宇宙的另一边,候鸟都得飞去北方过冬。生2:在宇宙的这一边,大树深深地扎根在泥土里;在宇宙的另一边,大树迈开腿到处跑,喜欢呆在哪里就呆在哪里……<br>第1课时<br>一、复习导入<br>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宇宙另一边的世界真是奇妙,那边的雪可能会在夏天下,那边的太阳甚至有可能从西边升起,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看看在宇宙的另一边还有什么奇妙的事情会发生呢?<br>二、品读课文<br>1. 朗读第6~9 自然段,回答问题。<br>“早春二月”乘以“竹外桃花三两枝”,再乘以“春雨贵如油”,还可以等于什么?<br>快想一想,说一说吧。<br>师:这样学乘法真是有趣,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还可以等于“乱<br>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哪位自信的小朋友可以大胆地举手回答一下这个问题。<br>2. 朗读第10~12 自然段,回答问题。<br>(1)“我”为什么感到有些尴尬?(因为“我”想象中的宇宙另一边的世界太神奇、太美好了,“我”沉浸其中,都忘了“我”正在上语文课。老师发现了“我”想得入神的情态,所以“我”感到有些尴尬。)<br>(2)在宇宙的另一边,他们的习作课还会写什么?会怎样写?<br>(在宇宙的另一边,在习作课上,如果要写花,就得闭上眼睛,想象花的样<br>子,然后慢慢地变成一粒花的种子,生根、发芽,沐浴阳光雨露,最后看谁的花开得最美,花开得越美,习作的分数就越高。)<br>三、整体回顾<br>1. 读完课文,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br>2. 宇宙另一边的世界和“我”这边的世界有什么不一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br>3. 课文写了宇宙另一边的哪些秘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br>四、课文小结<br>本文描写了“我”对宇宙的无限遐想,“我”想象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在那个世界中自然界万物与这一边截然相反,课堂更是新奇有趣……想象妙趣横生,展现了一个美好的童趣世界。<br>五、拓展延伸<br>1. 想象一下: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和同学交流,看谁想得更奇妙。<br>预设:<br>生1:当我考60 分的时候,宇宙另一边的他会不会考90 分呢?<br>生2:在宇宙的另一边,果树倒着长在半空中,它们的根努力靠近太阳,吸<br>取更多的能量,树上结出了更多更甜的果实。一阵风吹过来,苹果呀、梨子呀、枣子呀扑腾扑腾往下掉。地上的小朋友可开心啦,拿起小篮筐,捡了这个又装那个。<br>2. 课下搜集《宇宙的另一边》这本书的其他作品读一读,并把自己觉得想象奇<br>特的地方摘抄下来和同学交流。<br>【教学反思】<br>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对宇宙另一边世界的畅想,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所以本篇课文我重点抓住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体会“我”想象中宇宙另一边的神奇,二是由“我”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由畅想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我从具体语句中慢慢引导,由一个点的想象扩散到越来越丰富的想象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由此,我也体悟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抓重点、执“牛鼻”,把控课堂教学。 17.我变成了一棵树<br>【教学内容】<br>教科书P63~65 内容。<br>【教学目标】<br>1. 会认7 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br>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br>3. 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br>4. 发挥想象,根据课后内容,编写你自己想象的故事: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巧妙的事?<br>【教学重点】<br>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br>【教学难点】<br>发挥想象,根据课后内容,编写你自己想象的故事。<br>【教学过程】<br>第1课时<br>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br>同学们,你可有过奇思妙想,希望自己变成别的什么?文中的小朋友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这样,玩的时候就没人打扰了。他真的变成树后,发生了许多奇妙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br>二、初读课文,字词学习<br>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标出自然段。<br>2. 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状、丁、零、肠” 。<br>3. 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br>(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br>(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br>(3)归类识字。 <br>(4)重点词语解释。<br>希望:( 多义词) ①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②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愿望;③希望所寄托的对象。 <br>担心:放心不下。 <br>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br>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br>1.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而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也表明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br>2. 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在段落前标注出来。(共有23 个自然段。)<br>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br>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br><br>第2课时<br>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br>1. 指名朗读生字、新词。<br>2. 指名朗读课文,开火车读。<br>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看看“我”变成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br>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br>1. 同学们想象一下,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会是什么样子的? ( 出示图片) <br>2. 第4 自然段哪句话交代了“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 <br>(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br>3. 同学们,你们想想,普通的树上都会长些什么呢?而“我”变的树上又长的<br>是什么呢?<br>(花、叶、水果…… 鸟窝) <br>4. 这些鸟窝有什么特点呢?“我”会邀请哪些小动物来住在鸟窝里呢? <br>(各种形状都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小白<br>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 <br>5. 妈妈来了,“我”的心为什么会“嗵嗵地跳着”呢? <br>(因为“我”害怕妈妈发现这棵树是“我”变成的。) <br>6. 妈妈要求住进三角形的鸟窝,“我”为什么“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呢? <br>(“我”高兴是因为妈妈不知道“我”变成了树,可以尽情地玩;“我”失<br>望是因为妈妈居然不认识“我”了。)<br>7. 妈妈从背包里拿出了哪些好吃的东西呢?课文是如何写“我”馋得流口水的<br>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br>(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课文没有直接写“我”馋得流口水,<br>而是先由狐狸用“下雨了”表明有水滴落;马上又用“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br>来说明并非下雨,引起读者思考;然后用小鳄鱼、小松鼠、小白兔的猜测来一<br>步一步地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最后再由“我”自己亲自揭晓答案——“水珠是从<br>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含蓄地点明了“我”是馋得流口水。这样写能起到引<br>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r>8. 猜想一下,妈妈“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br>(猜想一:因为妈妈最了解“我”,一直都知道“我”已经“变成了一棵树”。<br>猜想二:因为是“我”幻想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而不是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br>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br>1.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br>本文记叙了“我” ,表明了 。<br>(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br>2. 本文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请试着简要分析一下。 <br>(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得和人一<br>样具有动作和感情。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某事<br>物的某个特点。如“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一句就运用了拟人的修<br>辞手法,写出了各种形状的鸟窝随风摆动的样子,形象生动。) <br>3.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些什么感悟呢?<br>(母爱是最无私的感情。母爱如春天的甘霖,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我们的心田。<br>这种爱,温柔而深沉!我们常常埋怨自己的母亲啰嗦,但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br>不难感受到她们的关怀。不管是慈爱还是严厉,我们都要相信,那是她们爱的<br>体现。这个世界上,最纯洁而又最真挚的爱莫过于此。)<br>四、拓展想象,说话训练<br>1. 本文想象大胆,语言生动、有趣,让我们再来读读吧!<br>2. 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想一想,<br>和大家交流一下,并写下来。<br>【板书设计】<br>我变成了一棵树<br>我:长鸟窝的树 各种形状<br>住满亲朋:小兔子、小松鼠、妈妈 想象奇妙、有趣<br>妈妈:知道我是树<br>【教学反思】<br>本课所包含的想象都十分有趣,十分天真,想象大胆,学习这篇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们大胆想象,但是编写自己想象的故事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课后需要继续巩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