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事物总是有两面性,这不,如果不是防控疫情,这个时候郭建表弟肯定带着三舅奔向武汉工作了。因为防控,都只能呆在老家,闲着也是闲着,总得找点事做,总不能老是喝酒打牌看电视聊天……因此,我们又看到了三舅重操旧业,重拾起他估计有二十年以上没有动过的刀,把家里与竹子有关的东西都拾掇拾掇……</h3> <h3> “篾匠”,一个00后,包括90后不知道是何物的工种,年轻一点的可能只知道“木匠”,其实,在我们老家,“篾匠”与“木匠”、“泥瓦匠”、“铁匠”以及油漆工,缝纫师傅并称为“手艺工”。而“篾匠”,通俗点讲就是与竹子打交道的手艺人。他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和想象力,把一根根简单的竹子变成各式各样的日常生活工具,给竹子赋予了更多更有意义的生命与价值!</h3> <h3> 我家舅舅们(有篇文章我说过我有六位亲舅舅)年龄相差很大,大舅比六舅要大二十多岁,每位舅舅都有着自己的特长:大舅在柴油机厂上班,二舅是木匠,四舅相对书读多一些常年在外工作,五舅搞装修,六舅学电子。而我的三舅就是长期与竹子打交道的“篾匠”。</h3><h3></h3> <h3> 我儿时的那个八十年代初,是农村相对贫困但又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有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氛围的时代,大家都为有好的出路或者说有好的收入,去学一技之长。外公家人口众多,子女们都秉承了外公的勤劳朴实,又具有一定的开拓进取精神,每个人都找到了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手艺。那时候,手艺人是值得尊敬的,他不光为了自己谋生,那更是勤劳与上进的具体表现,而那些什么都没有学的人就会给人留下“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印象,甚至找个媳妇都难!那个时候长辈们都会说:学门技术,走到哪也不缺饭吃,还好找老婆!</h3><h3></h3> <h3> 我三舅,就是在那个社会背景下,拿起了篾刀(专用工具,据说想学就要自己去买,以示决心),走上了一条靠自己勤劳与智慧的谋生之路。我们老家那竹子多,几乎每个有山的村子都会有片小竹林,所以,三舅这篾匠的手艺也算是因地制宜,可以说是取之方便,用之不竭。</h3><h3></h3> <h3> 学手艺不光是要学会,更重要的是学精,与其它手艺传统的评价标准相同,篾匠的功夫好坏也取决于这几个因素:结实、耐用、美观、省料、如主人的意……如果能达到这几点,只要你的功夫到家,请你的人自然会多,而你最开始的初衷也就不然达到:有多的收入、更多人尊重!而且篾匠的展示面与木匠和泥瓦匠以及油漆匠不同,它展示的机会更多,与缝纫师倒有得一拼(很巧的是我三舅妈就是缝纫师),因为篾匠制作出的物件使用率非常高,就像人穿衣一样,经常要展示出来,装谷子的箩筐、装柴的圆箕(估计很多人不懂,我感觉那是我老家特有的)、晒菜的团箕、晒稻谷的田箕、拔猪草用的篾篮,以及蒸笼、竹椅、竹床、竹扁担、斗笠等等,还有如扫帚样小物件等。这些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会经常与大众见面,谁家用的精美耐用,其他人就会问是哪个篾匠师傅做的,下次也就会请。</h3><h3></h3><h3></h3> <h3> 三舅师从谁我没有去问过,但三舅凭着自己的勤劳与朴实,靠着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在我们那方圆十里八村享有很高声誉,他制作出来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广受大家喜爱,所以大多数时候他根本忙不过来,请他的人得排队!每次三舅来我们家做工,我都会围着三舅转,或站或坐或蹲在他身边看他怎么干工,有时帮点小忙,当然也能帮大忙:拔篾。就是当破篾后,大部分竹子需要破成薄薄的一长片,这除了要篾匠师傅破篾功夫高(这是见师傅功底真章的关键之一),还得要有人配合,这是个体力活,也是锻炼小孩力量的好时机,有力气的拔着跑,没力的只能拔着走。当然,得懂得体力分配,总是跑的话到后面估计你走都走不动了。那些有力气的小孩总会受到师傅的赞扬(这在那个年代是个很高的褒奖)。</h3><h3> </h3><h3></h3><h3></h3> <h3> 做什么事都是有乐趣的,有时候小孩在拔篾跑的过程中,师傅会在无关紧要的那一根时用篾刀夹一下,小孩会突然急停,甚至有时会摔倒在地,引起周围人的开怀大笑,这也是一种氛围调剂,印象中三舅也弄过我一两回😄!那时候的日子是充实的,那种氛围现在基本上不复存在了。有好几回,三舅摸摸我的头问我长大了要不要当篾匠,我忘了是怎么回的,不过三舅后面说的“还是好好读书”我倒是记得很清楚,可惜我辜负了舅舅的期望!</h3><h3></h3> <h3> “术业有专攻”,三舅凭着他的智慧学会了篾匠这门属于他的手艺,并以此艺开始了他走南闯北的谋生生涯,那个年代,能出县城敢出县城的人不多,三舅算是一个急先锋,为了有更好的发展,他毅然离开了家乡,用自己的技艺开始了属于他自己的闯荡,我不知道他中间经历了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有机会拧瓶酒好好跟舅舅探讨探讨),再回来时,三舅带回来他的爱情,我有了三舅妈(一位勤劳善良并也有一技之长的江南女子)!</h3> <h3> 转眼二十七年过去了,自入伍后我就没再见过三舅操刀干活了,再见就是这次表弟发的视频,从视频里看到,三舅的技艺依然那样熟练,短短时间做出的簸箕依然那样精美,这又应了那句老话:三年学不精,十年丢不掉!看着三舅操刀的视频与图片,勾起了我很多孩童时的回忆。而“篾匠这门手艺现如今会的人越来越少,我想照此下去,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h3><h3> 一个特殊时期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先前许久未见的事物,我想不光是我三舅,相信很多人现都在重拾过去,让无聊的隔阻之日有更多的乐趣!我想,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精神,任何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了我们自我升华的脚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