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个平静如水的摄影大师</h3><h3> 齐太平</h3><h3> 这篇关于卢施福先生的文章似乎不是我能够写的,因为他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著名摄影家,在中国摄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我是在七、八十年代才进入摄影圈的无名小辈,又身处穷乡僻埌的基层,难得有缘和他直接交往,获得亲身感受,而且那时他因年老体弱,早已淡退摄坛,停止了摄影活动,如今不仅社会上一般人不知道他,就是摄影圈内的人也对他知之甚少。1989年我调来池州从事摄影工作,在摄影活动中,认识了当时贵池木器厂的青年工人、业余摄影爱好者王庆东。他利用低端的照相机和自制的放大机,竟创作出一幅幅黑白韵味十足的照片,连连在省内外影展和报刊上入选和获奖。我很惊诧,问他可有高人指点。他满怀深情地对我说,他能够获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多亏摄影前辈卢施福先生的帮助、支持和康诗讳先生的指导。他开始自学摄影时,苦于摄影水平难以提高,在闭塞的小城又找不到导师指导,也不顾人家情况如何,不问青红皂白地贸然写了一封拜师求教的信请《安徽画报》的编辑转交卢施福先生。其时,卢老已年逾八十,已从《安徽画报》的工作岗位上退下休息多年,体弱多病,患半身不遂,只能以轮椅代步。卢老在看到这个不曾见过面的年轻人的信后,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诚恳地要求前来看望他的画报社记者康诗讳先生(后任省摄协主席)代他收下这个徒弟,康诗讳不负卢老重托,至今仍和王庆东保持着师徒情谊。对于卢老真诚无私的帮助,王庆东既没有送上拜师礼,也一次不曾登门拜望过,使人感到卢老真正地远离世俗功利。八十年代末,王庆东所在的木器厂倒闭,工人失业待岗,王庆东凭借着自己扎实的摄影艺术基本功,开起了影楼,’娶妻生子’’生意虽然做得很艰难,日子还是过得有滋有味,这是后话不提。王庆东写信向卢老拜师求艺的故事,勾起我记忆里对卢老的模糊印象。那是六十年代初,我在合肥读书期间,一次到省博物馆参观革命历史文物陈列,不经意间走进同期在那里举办的一个摄影展览的展厅,许多如诗似画的黄山照片令人流连忘返。一位老摄影家模样的人正向观众解答他们求教的问题,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一下子就把当时在人们眼中还是很时髦、很奢侈的摄影艺术拉近了和普通大众的距离,也引起了我对摄影艺术的朦胧向往。后来得知这位老摄影家是卢施福先生,举办的是他个人摄影作品展览。想不到十多年后我也改行搞起了摄影,恐怕可以说,这次偶遇算是对我最早的摄影启蒙吧。卢施福先生(1898——1998),广东中山人,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十年代在在上海行走医。1931年他和陈传霖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我国早期最大的摄影社团“黑白影社”,研究影艺,出版刊物,举办展览,为增强我国早期摄影艺术在国际摄坛上的地位倾注了最大的精力和智慧。他的摄影作品题材广泛,包括风景、肖像、花鸟、静物、人体、百姓生活等,“逼真、诚实、简洁”,“色调丰富,妙趣模生,顺手拈来,都成佳构”,曾入选法、英、美、匃牙利、瑞士、印度、加拿大等国和香港地区的国际摄影沙龙,获得国际奖牌10多次。1956年为支援内地建设,由上海调来安徽担任省干部疗养院内科主任。1958年调《安徽画报》任摄影记者,才正式进入专业摄影队伍,已是花甲之年,旋任省文联顾问。1998年是他诞辰100周年,省摄协举办一个纪念活动,邀我参加。我想,我没有什么实在的话要说,无非发些虚空赞颂之词,有什么参加之必要呢?卢老一生淡泊名利,是个平静如水的人,他的影艺业绩事迹已载入中国摄影史册,在身后还需要什么声名鹊起呢?这次纪念活动不仅公众媒体、就是摄影界内部的报刊也没有片言只字的报道,这很好,我们何必要打扰他的在天之灵呢?</h3><h3> 2002年8月12日</h3> <h3>黄山东海皓月(多底合成)</h3> <h3>劍石峰</h3> <h3>乍浦牛</h3> <h3>古松探云</h3> <h3>梦笔生花</h3> <h3>华容道关公挡曹</h3> <h3>顽童</h3> <h3>羡慕</h3> <h3>六月的柔情</h3> <h3>天安门,北平,1933年</h3> <h3>驼队,北平延庆青龙桥,1933年</h3> <h3>铁店,上海,1929年</h3> <h3>战火,上海闸北,1935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