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 书香弥漫一一一市四小四数组读书分享

开心

<h3><b>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人生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书是一个人精神上的朋友,是这个世界能馈赠的最好、最优秀的礼物。</b><br></h3> <h3><b>2020年的寒假,是一个特殊的寒假,受疫情影响,我们虽不能像医生、护士那样冲到前线,但我们可以利用特殊的假期,好好充电!假期里我们四年级数学组的老师们共读了《听吴正宪老师听评课》《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等书,大家边读边记录精彩的点评,从书中获得真知,从书中不断成长!</b></h3> <h3><b>读书的样子真美!</b></h3> <h3><b>罗红玲老师的读书感悟:这段时间我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要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很多时候,我们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总是机械的教给学生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却没有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教出来的效果也许并不差,但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只是一味的教,学生只是一味的学。读完这一辑,吴正宪老师告诉了我,课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展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成功,享受到幸福。</b></h3><h3><b>今后我将注意把自己的听课体会及对教学的见解和感受与同事们分享,在评课交流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成长。</b></h3> <h3><b>边读边记!很用心!</b></h3> <h3><b>李园园老师的读书感悟:这个寒假,我认真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在吴老师的评课中,老师们感悟着吴老师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体悟这什么叫“专业的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b></h3><h3><b>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对一节课效果的评价。吴老师的评课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参与评课,以学生的视角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论教。二是注重与教师的对话,使教师在交流与思考中互相启发,提出好的观点、好的方法,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着又是智慧的奉献着。三是注重方向引领,评课不应仅仅着眼于一节课在技术层面的设计,更要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值的讨论,使评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b></h3> <h3><b>专注的样子很美!</b></h3> <h3><b>陈巧梅老师的读书分享:读完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每一个案例都能看到教师有效指导与学生思维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的火花,真的很让人着迷,让你不得不感叹:“教学真的是一门艺术!”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指导我要不断进取。细细体会,数学教师应当努力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妙,在探索中除了学会数学知识,还要形成积极的情感、智慧的思维和完善的人格,让数学教学成为激发学生潜能、积蓄学生能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b></h3> <h3><b>认真的样子很美!</b></h3> <h3><b>王娜娜老师的读书感悟:《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读书感悟&nbsp; </b></h3><h3><b>“大问题”教学是通过认知基本矛盾的解决,生成数学教与学的一种大视野和大智慧。它贴近教学前沿,是小学教改的冲锋号。“大问题”教学关注课堂的主要内容,便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它是一种新的教学结构,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以 探究为主的问题。为教之道在于导﹗为学之道在于悟!怎样以“大问题”为导向来进行教学,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b></h3><h3><b>1.充分钻原教材,精准把握问题。</b></h3><h3><b>教师在上课前要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隐性内容,提出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点的“大问题”。在此问题上着力,能够四两拨千斤。教学重难点会如同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b></h3><h3><b>2.变“小问题串”为“大问题”。</b></h3><h3><b>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将“大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学生自主探究。基于“系统思维”,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重视学习过程的教学。</b></h3> <h3><b>记录的好用心!</b></h3> <h3><b>何敏敏老师的读书感悟:寒假期间,阅读了黄爱华老师的著作《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收获颇多!什么是“大问题”?黄爱华老师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将课堂中的“大问题”定义为“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b></h3><h3><b> 在当今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把研究重点放在提问技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是为了“牵引”而问,而在“为了不教”而问、“为了不问”而问上下功夫的老师还很少。“大问题教学”倡导的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提出问题为终极目标,改变课堂上一问一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形式,教师提问要问得少、问得精、问得活,问得高! 我对于“大问题”是这么理解的,它是一个相对概念。和那些教师精心预设的帮助教师强有力控制课堂的琐碎的“小问题”来比,它的“大”体现在它总是针对一节课或者一个环节的核心发问。这样的问题有定的难度,学生不能马上就给出问题的答案,需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才能寻到答案,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和“小问题”一问答的解決方式相比,“大问题”的“大”还体现在它培养的不在是个体英雄主义,而是团队合作能力。“大问题”教学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倡导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推进“大问题”的探究,使得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b></h3><h3><b> </b></h3> <h3><b>认真样子很美!</b></h3><h3><b>王肖红老师的读书感悟:假期中我读了余秋雨的《傅雷家书》,的确无论是在战乱时期还是在和平的年代里,家书都是无比珍贵的。在那薄薄的的信封里,装着的不仅仅是那一行行用亲情凝成的字,更是难以丈量的,比天还高比地更厚的爱。 当你在一万尺的高空中时,爱的力量能够感受到你的微笑;当你在一百尺的深海时,爱的力量能够感受到你的心每一次有规律的跳动。父母不仅仅是父母,他们还是我们的老师,医生,厨师,工人,顾问……在摔倒时,我们有父母;在肚子饿时,我们有父母;在数学题不会做时,我们有父母;在青春期时,我们有父母……父母的高尚无私,领着我们上前;父母的教导鼓励,给予我们动力。他们是动力的源泉,惟有这种动力,才给予我们多姿多彩的人生。<br></b></h3> <h3><b>张建培老师的读书感悟:读《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有感 从这本书中,深深体会到了“大问题”教学的心脏便是问题。数学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的富有挑战性。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便是数学界一颗耀眼的明珠,虽然他没有给出证明,但是能提出这个问题,便是对数学界不可磨灭的功绩。黄爱华在书中还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关注差异,其核心在于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孩子们的基础不一样,对待同样一个知识,学生的理解自然会存在差异性,而在课堂中如果不关注这个差异性,那么势必无法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所有学得,不是让前20%没有提升就是让后20%学生毫无收获。黄爱华老师的建议是“由难到易,分层搭梯”的教学策略----把研究空间最大、对学生而言挑战最高的任务摆在第一,这满足了班级中部分学优生的需要,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能;对中等或中上程度的学生也是一种刺激,挖掘出他们最大的潜能。针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一步一步由难到易设计层次性问题,给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搭好脚手架。</b></h3> <h3><br></h3><h3><b>屈晓辉老师的读书感悟:大问题教学的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学生思维发展。在课堂的每句对话都是思维的交锋。通过对话、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大问题”教学的课堂上,师生开展充分的实践活动,经历共同的生命成长,整个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b></h3> <h3><b>我们都知道,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可以 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 更高。“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让我们以审视的目光阅读书籍,与书 为友,以书为鉴,让一缕书香伴你我同行!新学期,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从书中汲取营养,让我们通过阅读,走向更好的自己。</b><br></h3>

学生

教学

问题

老师

教师

课堂

评课

感悟

读书

吴正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