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学到理学!国学那些事儿多着呢

苗の邨

<h3>  因讲《论语心得》名满天下的于丹教授,听说下课了!还剩下个一直喋喋不休在跟我嘚瑟国学的佳老师一连说了八个他心中的“最国学”都没说到正点上!<br> 真不想知道这些老师们把《论语》学的什么样了!只知道孔子穷其一生,周游列国到处漂泊,却到处碰壁,最后才明白过味儿来:老子教训的好,按老子说的干准没错!“克己复礼”吧!多干脆?够痛快。<br> “克己复礼”才是孔老夫子孔老师活了几十年到最后才奏响的一曲最精彩的华章。还是老子看他灰心丧气才支招说:傻孩子,别瞎整了!你也都挨个儿见识了那么多诸侯国国王,一个个看上去人五人六的,其实全都是草包一个,“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想忽悠他们你那几下子还差着辈儿呢!这儿有现成的东西,“掏出干粮能扛饿”!于是乎《周礼》到了孔夫子手里。 <br> 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周礼》这个千古绝唱拿出来学透了落实到行动上,国家就好治理多了!这世界就有了大爱了!能活学活用《周礼》绝对好事!但非一朝一夕,要把《周礼》融化到血液里,并落实到行动上得有个过程,需要慢慢来。<br> 为了“克己复礼”这四个字,后来还诞生了以董仲舒等为代表的儒家,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r> 历史的车轮一直不断向前滚。多年以后,从发展的眼光看,儒家这条路已经显得明显不够宽泛。到了唐末,以韩愈等为代表的儒家宗师们面对儒家的衰败(他们自己用了个好听的名词叫“式微”)不得不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个儒学复兴运动。 <br> 韩愈等发起儒学复兴运动的最终结果产生了“新儒学”!<br> “新儒学”较之前的儒家思想更为宽泛,也就是说内容更多了些。韩愈等通过儒学复兴运动,开拓了思路,拓展了原来的儒家思想。<br> 那么他们都拓展了哪些内容呢?概括起来说就是把儒家、道家、佛家,乃至阴阳,墨、兵、诡等多家的精华融为一体了。也确实宽泛多了,更接地气,也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br> 到了后来,周敦颐、张载、程、朱、王等宋、明理学大腕们经过几代人的丰满,完成了新儒学到理学的华丽蜕变!从“克己复礼”到“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 理学也分许多门派:理学、心学、相数学、气学等等等…… <br> @苗怀敬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游文坚插话!回复:坐月子,闲的太无聊。游先生乃北宋历史典故“程门立雪”主人公之一游酢后裔)这八个字蒋委员长曾引用过 <br> @苗怀敬 ,现在熊十力,牟宗三这样的学者,又把新儒家大大的,拓展了一下,不仅囊括了道教佛教,还囊括了科学和民主 (张俊生插话。答:苏东坡、文彦博、司马光、黄庭坚、蔡京、秦桧、严嵩,一直到清代的李光地等很多学者(包括我这个非学者)都在致力于理学的发扬光大,到底谁的对,谁做的最好,历史会给出公正的评判的,清之后这些人一概不提,也不参与他们是非的争辩。民国之后,尤其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人心不古,不能提!)<br> 这几年“国学”貌似挺时尚,一下子冒出很多国学教育的学者乃至培训机构。其实很多口口声声在“从事”国学培训教学的人压根儿都没弄清什么是“国学”!一提到“国学”就是尊师,还有敬老云云!难道说国外的教育就不尊师,不敬老,是欺师灭祖?误人子弟要不得。 <br> 什么是国学?什么最国学?一句话东方文明的核心和精髓是“河洛文化”。也就是“河图洛书”的相关文化!就是“河图洛书”的文化及其衍生出来的系列相关的文化。毫无疑问“河洛文化”就是最国学的文化。<br>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抱残守缺、断章取义,为赶时髦一哄而上搞“国学教育”很容易误人子弟!</h3> <h3>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典出晋代刘琨《劝进表》 大意为: 对于个人,凡事多加思虑、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能使智慧与潜能得到启发;对国家而言,一些坎坷波折,可以增进民族团结,激发人们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斗志,促使国家走向复兴强盛。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此典故激励国人。 无独有偶,当年,北伐时期的蒋委员长用亦用此八字激励将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