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学生“主体性”神话的误区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李桂秋

天天向上

<h3> 走出学生“主体性”神话的误区</h3><h3>&nbsp; &nbsp; &nbsp; &nbsp;——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nbsp; &nbsp;李桂秋</h3><h3> 新课程改革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学生在教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这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在一味强调学生主体性的课堂中孩子们学的并不愉快,甚至有些学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我们过于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神话,从而使学生真正“主体性”的发挥成了形式。佐藤学教授通过观察很多一线课堂,在《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中为我们分享了他的观点,这些来源于一线实践的真实材料能给予我们很多思考。</h3><h3> 关于“主体性”神话,佐藤学教授认为,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学生”。佐藤学赞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他认为不应该出现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这一种倾向。“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一味的强调学生“自已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等,即只针对“学生”这一要素,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比如有的课堂老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很肤浅,让学生自己组成合作小组,让学生自己选择下一个发言的对象,甚至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不断的出现学生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其实仔细想一想,这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不正在我们的课堂中“上演”吗?我们能说这就是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吗?这实际上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假象,是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佐藤学谈到形式主义的案例时吓了我一跳,他谈到了“手势”教学,谈到了小学“闹哄哄”的课堂,谈到高中孩子们“拒绝发言”的课堂,甚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补充”这个词语开始在教室里也流行了起来,读到这些案例我真的是不敢相信,其实平实我们的课堂中很多看似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做法都是肤浅的,甚至是教师大一统思想下对孩子们训练的,比如孩子越到高年级越静悄悄不想发言,比如课堂上孩子们说话的套路等等,其实我们已经走近了主体性教学的误区,这些都是一种被简化了的学习,是一种教师暗自操作下的虚假主体性,是将学生视为被操作的对象,进而想轻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维持课堂秩序的方法。难怪我们的课堂效率很低,难怪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我们还自认为是在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已经走近了学生“主体性”的误区。</h3><h3> 那么如何超越“主体性”神话?佐藤学教授在书中阐述,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学习活动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同伴的交流、教材的引导和学习环境这四者结合起来才能够得以生成和发展。如果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只会让学生放任自流,主体性就会丧失了它本来的从属关系而成为悬挂在半空中的“主体”。由此,我们应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那种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课堂氛围很融洽,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只在表面上进行的课堂教学。</h3><h3> 突破“主体性神话”,师生之间要加强互动,要加强交往。学生是在交往中受到影响得到启发,进而成长起来的。课堂上要重视倾听。倾听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是的,学习是需要倾听的,倾听教材的意思,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话语,倾听自己的心声,这样才能很好地建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地倾听学生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准确领会学生的意思,把握学生的感受,进而采取进一步地积极地应对。这种应对,可能是恰到好处的点拨,也可能是赏识肯定的话语,还可能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在一些课堂上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发言,是因为学生没有安全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在倾听时要能听出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教师不仅是在听学生发言,而是在听学生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这样的课堂孩子们在实实在在的经历成长,这才应该是“主体性”课堂应有的样态。</h3>

主体性

学生

课堂

学习

教学

倾听

佐藤

教师

神话

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