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学习共同体,让学习真正发生——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李晓静

天天向上

<h3>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作者是日本当代教育界中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佐藤学先生。他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这本书记载了他以观察者、教育家的身份,深入于日本1000所学校、7000间教室,记录下的大量的观察、访问、调查与研究。这本书一版是2003年,再版是2014年,也就是说,这项改革已经经历了近20年了,而且在日本、台湾、及我国部分地区得到推行,呈现方兴未艾之势。</h3><h3>书中通过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告诉我们,一节生动的、有生命的课堂,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课堂不应是几个好学生的舞台,或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应该让它成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以构建“学习共同体”为主要形式来体现的。</h3><h3>一、什么是学习共同体?核心理念是什么?</h3><h3>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简单的以为学习共同体就是我熟悉的小组合作式学习,只是换了名称而已。就在上次参加红云小学的现场会上还有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它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与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是一样的。四人一小组,围绕一个问题大家进行讨论、汇报。但当我再次研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学习共同体重点不在形式,而重在过程,重在理念。</h3><h3>学习共同体强调的是深度学习、协同学习。</h3><h3>每个个体都真正参与学习,最终让每个个体通过学习发生改变,让学习真正发生。官方的定义是指学习个体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依存而进行共同学习,集体建构达到共同发展。</h3><h3>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呈现出状态是这样的:静悄悄的课堂,给予孩子们安全感的课堂,让老师们听见孩子学习的声音,真实的学习正在发生,有效提问,导入学习策略,成为提升学习品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密码。</h3><h3>学习共同体转变了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温暖他人的未来公民。学习共同体模式将是二十一世纪未来学校都要具有的一种气质。学习共同体课堂,让学教翻转,让课堂改变,让学习的文化改变,就好像在密不透风的围墙当中开了一扇窗,掀起一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让所有看到学生学习的幸福世界。</h3><h3>教师角色的后移。</h3><h3>台湾的李玉贵老师对好课有过这样的一个观点:“好的课堂,是老师上着上着就不见了。”教师的退隐与消失,恰恰是学生的彰显和出场。舞台没有焦点,才能让每个人变成焦点。</h3><h3>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尊重。尊重人性,尊重个性。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者。而不是把大家看作一个整体。因为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这和芬兰教育先见树木再森林的教育理念有一曲同工之妙。教师的关注点不是知识点的落实,而是学习是否真的发生,而且是真的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我们上的很多课都是“假课”,许多孩子上的学都是“上假学”。“假课”的一个表征就是课堂只属于那些出类拔萃的孩子,而“沉默的大多数”只是在陪读而已。因为老师的关注点都在教学环节落实上,在标准答案上,关注点根本没有在学生身上,这样的结果就是差生的产生。学习共同体就是为了改变这一现实应运而生的。</h3><h3>二、如何创建学习共同体?&nbsp;</h3><h3>学习共同体课堂上研究的课,不如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公开课好听,不如公开课来的这么热闹。在旁边听课的老师总觉得这个课堂整体的氛围是平淡的,甚至节奏有一些慢。但是他们一旦作为观察员的身份进入之后,不一样了。他会看到孩子整个的一个学习过程,突然之间沉浸进去,才知道原来这些学习共同体的孩子在课堂上经历了什么。</h3><h3>1.认真倾听</h3><h3>课堂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倾听为基础的,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倾听重于表达。首先是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并加以意义化在课堂上,分析学生的发言与文本内容或其他同学发言或自身经验的联系,并营造安全的学习氛围,每个人都有不会的权利,不经意的帮助,让教育变成一种自由的呼吸。其次是学生间相互倾听。包括同桌两人间的相互倾听,和全班间对同学发言的倾听,理解对方的表达</h3><h3>2.以悄悄话的方式交流,——互学互教。</h3><h3>通过悄悄对话进行互学互教的活动。主要是营造安全的氛围,让学困生主动向学优生求教。而后是学优生指导学困生,也可以是同桌配合两人各自表达后相互质疑、解疑甚至追问。从而使学习走向深化,这个过程是学生间构成平等关系的过程。改变了传统合作中学优生代替学困生发言,而是倾听,千方百计地倾听到别人的心声,百计千方地促进彼此间的交往,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形成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h3><h3>3.教师的串联与提醒。</h3><h3>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师就像是一个乐队的指挥,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理解,同时提醒学生学习从别人回答中完善自己,从与文本的对话中找到答案。改变以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附和、帮腔、评价、概括其意思等行为。教师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h3><h3>4.学校层面的努力。</h3><h3>教学,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革命就意味着破旧立新,也意味着思想和行为发展过程中产生深刻的质变。学校改革是一种挑战,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h3><h3>作为校长,要明确方向。行动为思想服务。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让学习真实发生,而这种发生是基于师生的一起学、协作学,这种合作、互助、分享、共赢的意识和素养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习共同体的变革,正是对未来的一种守望和准备。</h3><h3>肯于做细、做实,甘愿静心研究,耐得住寂寞。</h3><h3>选择了学习共同体,就是选择了一种以“研究”为核心的专业生活,也就选择了只有前进不能停滞的人生状态。只因为,我们看到的课堂的真实的风景,看到学生的学习困境和需求,看到教育生态中的症结,这些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来引领着我们进行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和实践。</h3><h3>好的教育是为了孩童顺其自然的生长。孩子们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不断有新的思想在提升。好的教育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境界。教师成全儿童的同时,也在成全自己,愿我们与儿童在教育的道路上一起成长,一起发展。</h3>

学习

共同体

课堂

学生

倾听

教师

发言

相互

教育

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