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第二讲</b></h1><h1><b> </b></h1><h1><b> 二、教学活动反思的技巧</b></h1><h3> 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常常停留在观念的层面,而开展教学活动的反思需要让教师所形成的内隐观念外显,所以选择具体、直观的反思内容很重要。</h3><h3><b> (一)教学活动反思的内容</b></h3><h3> 教学活动是由几个关键部分组成的系统结构,要让整个系统运作协调就必须保障各个部分设置科学合理。所以对教学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进行反思,是提高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方面。</h3><h3> 1.教学活动目标达成情况。</h3><h3> 幼儿园教育强调教师能根据儿童的发展随时生成或修改活动,其中教师最难把握的就是目标的适宜性。因此,对目标的反思是教师提高活动设计准确性的一个简单策略。它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思考:我定的教育目标是否符合《纲要》精神?是否符合班级儿童的能力水平?本活动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什么?</h3> <h3> 这是某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对原有目标完成情况的剖析评价。她原来希望活动能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所以提了很多条目标。通过反思,她发现计划中有一些貌似很好的目标并不适宜,于是通过对目标的反思找到了该活动的教育重点。</h3><h3> 2.教育活动实施状况。</h3><h3> 对活动过程的反思可以从这样几点来展开:环节的设置是否合理?场景的设计、教具的使用是否科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是否有效?</h3> <h3>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不仅着重对活动环节进行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记录,同时对调整的效果也进行反思,对自己教学策略的运用进行充分的评析,从中得出了分段讲述的优越性,提高了自己语言教学活动实施的能力。</h3><h3> 3.师幼互动效果。</h3><h3> 教学活动的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师幼互动,教师一些细小的言行对儿童却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很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些细节,所以对教学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产生困惑。当这些教师仔细反思自己的言行后就会对教学活动有新的认识。</h3><h3>案例 </h3><h3> 绳子太长了</h3><h3> 这天的美术活动是让孩子们用麻绳绕画。会动脑筋的小朋友嫌绳子短,可是星星小朋友却什么画也绕不出来,最后还抱怨是绳子太长的缘故。但细想后,我觉得我的指导有问题,也想了许多途径帮助星星小朋友,但从最后的效果来看,是不够理想的。</h3><h3> 我第一次帮助他的时候不够有耐心,只是简单地说了要领,他根本听不懂。第二次是委派能干的小朋友帮助他,策略选择就失败了。虽然我们常常提倡生生互动,但这种互动应该建立在个体差异不大、指导难度不强的基础上。星星小朋友的情况明显不是这样的,同伴帮助只是帮他绕了一下,并没有教他如何设计,反而让他更摸不着头脑。所以我不该怪孩子,应反省自己的指导方法。</h3><h3> </h3><h3> 该案例中教师对两次互动行为不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实践中找到了根源,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h3><h3> 4.突发事件。</h3><h3> 教育过程是灵活多变的,会出现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而其中常常蕴含着重要的教育因素,是可贵的教育契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敏锐地发现和捕捉关键事件,发挥教育机智,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和反省。</h3><h3>案例 </h3><h3> 孩子们真能干</h3><h3> 我一直认为我们班的孩子创意不足,但今天他们却让我大吃一惊。今天他们竟然要求我把美术活动“在纸上画树”改为一起来制作一棵大树!小朋友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他们告诉我应该用什么东西做、可以怎么做,到了他们不能做的地方,他们还给我分配任务说:“王老师,这个树干你一个人做就好了,我们只要做树叶就可以了。”哈哈,对孩子们的分工我很满意。我想,这是由于这次活动我让孩子们参与到班级环境的创设中去,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的缘故吧。我以后真的应该好好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h3><h3> </h3><h3> 在该案例中,教师详细记录了幼儿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和自己的心理反应,找到了此次突发事件的原因,为以后的教学策略的运用找到了依据。</h3><h3> 5.幼儿的行为。</h3><h3> 幼儿的行为是教师教育是否取得效果最真实的写照。通过儿童的行为表现教师可以清楚地检测自己教育行为的适宜性,找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改进。同时,也可以深入观察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儿童的需要,从而找到最佳的教育途径。</h3><h3>案例 </h3><h3> 鬼戏</h3><h3> 活动开始后,我播放京剧的课件,然后提问:“刚才你看到的是什么戏?”有三名男孩说鬼戏。我尴尬地说:“鬼戏?”孩子们笑了。我告诉幼儿这叫京剧,是我国的一种民族文化,是国粹。这三名男孩仍笑嘻嘻地说:“啊?京剧!”我又问:“演员脸上有什么?”三名男孩回答:“鬼脸,像鬼一样!”“有个猪鼻子!”活动中我在脸上示范画油彩脸谱,这三名男孩见了立刻尖叫道:“耶!耶!”我请幼儿自己照镜子画,这三名男孩嚷道:“我不要画!这么难看!像鬼一样……”</h3><h3> 自我反思:</h3><h3> 从三名男孩的言行来看,他们性格外向、思维活跃,较一般孩子顽皮。从活动的表现来看,他们从来都没有接触、了解过京剧及其相关知识,不知道京剧脸谱代表的意义。因此他们在活动中的反应属于正常现象。三名男孩不愿意参与画脸谱的活动,可能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尝试过在自己脸上画画,对于一个并不太熟悉的教师(我是借班上课)所提出的这一新鲜事,他们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感。最后,其中两名男孩戴上面具参与了表演,一名男孩作为观众。这说明他们已从不了解、排斥京剧的状态过渡到了愿意接受和认识京剧脸谱的状态。本次活动给我最大的教训是必须在活动前了解儿童的经验基础。</h3><h3> </h3><h3> 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是教师基本的专业素质,它不仅体现教师所具有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也把教师所具有的儿童生理、心理学知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儿童的表现会让成人哭笑不得,但如果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去分析,是可以找到它们发生的根源的。</h3><h3> 从上面的教师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表面的调皮捣蛋行为其实是由于他们生活经验缺乏造成的。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在反思中的成长。</h3><h1> (<b>二)教学活动反思的途径</b></h1><h3> 如果说找到有效的反思的内容是教师开展反思活动的重点,那么运用合理的反思途径则是完成反思的重要渠道。一线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复杂,所以简单易行的方法对教师来说很重要。</h3><h3> 1.在教案旁写评析。</h3><h3> 教案是每个老师都要写的,在撰写教案的基础上开展反思,使教师能对照自己的设想和实践进行针对性分析,能有效提高反思的实效。</h3> <h3> 2.记教学活动笔记</h3><h3>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过程匆匆而过,但是很多细节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果能及时记录下来,对教师的成长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所以记教学活动笔记,对教学活动进行记录和回顾,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习惯。教师可以采用叙事的方式记录下印象深刻的事件,并针对性地反思自己的行为。</h3><h3>案例 </h3><h3> “对不起” 幼儿能理解多少 </h3><h3> 在阅读环节中,我让孩子们两人一组合读一本书,冰冰和甜甜一起看得津津有味。龙龙却把头凑了过来,似乎也想发表意见。可两个小女孩很不耐烦地皱起了眉头,等龙龙再次过来碰她们书的时候,她们终于不耐烦地说:“你干什么,走开!”可说时迟,那时快,书被龙龙撕破了一页。冰冰“哇”的一声哭了。龙龙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好像做错了,他慌忙对冰冰说:“对不起,冰冰!”教师问龙龙:“你为什么要撕她的书?这样做对吗?”龙龙有点胆怯,随即又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已经说过对不起了……”</h3><h3> 自我反思:</h3><h3> 近来我总在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着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道德教育。“对不起”作为一种礼貌术语,是我重点强调的。然而今天龙龙的“我说过对不起了”,却让我深思。从活动中可以看出,龙龙对“对不起”的理解与现实有很大的偏差。在他看来,似乎说了“对不起”就是没事了,就可以把自己的错误忽略了。 我认为孩子之所以形成这种认识偏差与孩子的认知水平与道德认知能力有关,反映了我在平时活动中使用教育手段、方法处理问题时,在科学性方面有所欠缺。看来对孩子们行为礼仪培养的道路还长着呢。</h3><h3> </h3><h3> 3.制作儿童成长档案。</h3><h3> 制作儿童成长档案是现在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在做的一件事。很多幼儿园都设计了富有园本特色的儿童成长档案,内容和形式各有千秋。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成长档案的价值,并充分发挥其在教育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成长档案不仅能把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记录下来,也能反映出教师对儿童发展需求的回应、支持、引导情况,能为教师改进教学活动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重视儿童全面成长资料的收集,如儿童的作品、活动表现、童言趣语等,并及时进行有效地分析,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来反思自己的活动指导方式合适与否。</h3><h3>案例 </h3><h3> 对一位新插班儿童的成长记录</h3><h3> 时 间:2019年11月17日</h3><h3> 活动背景:语言教学活动“续编故事”</h3><h3> 情况记录:在幼儿的续编环节中,程程开始只是听同伴讲故事,后来听到有趣的地方,会“嘿嘿”地笑个不停。再后来终于悄悄地举起手来表示想发言。终于轮到他讲了,他说:“我今天背(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青蛙买菜》……” 故事讲完了,全班小朋友报以热烈的掌声,程程兴奋得满脸通红。</h3><h3> 教师评价分析:程程讲的故事内容并不符合今天教学活动的要求,但讲述时他声音响亮,表情自然,表现得比较自信,而小朋友竟也给予充分肯定,说明在这段时间,程程和小朋友相处的比较融洽愉快,比较好地适应了班级生活。但也可以说明他并没有理解今天教学活动的内容。</h3><h3> 教学改进措施:要加强他的普通话训练,在教学活动中要经常针对性地提问他,帮助他掌握与家乡话相对应的普通话词汇;要注意鼓励他积极地参与活动。这篇儿童成长档案比较好地记录了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特别是能针对新插班幼儿的问题进行重点观察,通过具体事例发现问题,提出跟进措施,为进一步实施教育活动提供了依据。</h3><h3> 4.自我录音、录像分析。</h3><h3> 它是指借助影像资料所提供的现场案例,促进教师剖析、诊断、反思的一种形式。它以其特有的直观性、实效性,在反思中具有极好的效果。比如,大家一致反映某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表情过于严肃,而该教师则难以置信,认为自己对孩子一直非常和蔼,于是她在自己实施教学活动时进行拍摄,结果发现果然如大家所说,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时,自己就会着急且态度严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