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齐太平</p><p class="ql-block"> 对于佛家来说,我是滚滚红尘中的俗家人,没有智慧和学养对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进行认知和研究。对画界来说,我是游走于殿堂之外,不谙绘画之道。演一法师潜心禅修绘事,不入世事,虚心谦行,忌扰他人,因此我们难能谋面,无从交往,远远谈不上是熟人熟事了。</p><p class="ql-block"> 友人送我一册演一法师的新作画册《应物游心》,我本无知无识无资格妄加评说,只谈点读后感。据说演一法师来九华山出家前不仅是京城颇有成就的画家,还是一座知名高等学府的美术教师。令人费解的是,他人生顺顺当当并无大的波折,家庭也浸润着普通人的平凡喜乐,事业在志趣和赞美声中成长,为什么要遁入佛门呢?显然,他不是看破红尘,而是思想上的机缘和绘画上理智的追求,即超越物质和自我的畅性与达型,一个无“色”与“法”的世界。英雄不问出处,出家不问缘由。这里,我们且不究演一法师的过往和业绩。</p><p class="ql-block"> 禅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禅修是思想修炼或静虑,也就是经历人生和世事之后,把一切看淡,心如高山流水、山石树木一样自然,在天光地气中得到净化和培育,向着真善美、向着智慧、向着觉悟方向前行。</p><p class="ql-block"> 禅画就是以禅修作桥,以画禅修,以简约脱俗直观的具象悟证心灵。演一法师从欲望喧嚣的尘世里挣扎脱身,无声地融入九华佛国的丛林,身心虔诚地进入卓尔不群的佛禅境界,以画知禅,以禅作画。禅即是画,画即是禅。禅、画、身、心一体也。演一法师谦卑地说,不知禅只想画。实际是画到深处已知禅,这难道不是禅画的至高境界?在《梅香岁寒僧坐忘》画作配诗中,演一法师说,“林幽寺古杉松老,潭静藤枯兰梅开;无始无人人无我,自觉道法法自来”。就是这种境界的示释。</p><p class="ql-block"> 有些人以为简约、高远、空灵、素朴、淡雅就是禅画的意境,其实这只是在表象上与禅画形似。基于儒学、佛学、道学的中国哲学文化是禅画的灵魂,“空而不虚,寂而不灭,简而能远,淡而有味,高古脱尘”,是来自于客观物象又离开客观物象的水墨形象的无上智慧,真正表现的是事物的真如实相和禅家的心象。在画作《生活即道》中,演一法师描绘的和尚树下担水,以不完整的事物形象展现无限的空间,表现“八方四千芳草地,耕出新土种自由”的无象世界。在画作《不可量,不可思,不可说》中,他以简约粗放的墨线,舍去细节,突出苦行僧顶天立地的气概,气度恢宏地表达了“明了诸相无常,即可演扬妙法;明晰自然之道,方知一化天开”的思想感悟。而在《望月》画作中,他利用虚写实写的方法,显现出一个“鱼读月”、“鸟谈天”的空灵美好世界,表现万物皆有灵性,充满着禅意,心游物应也。人的肉体生命总是要终结的,人的生命是有限时空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演一法师的画作带我们突破有限生命时空的束缚,进入无限时空的思维。在《太朴石》、《空山坐忘》、《别有洞天》等画作中,演一法师给我们描绘的空间可以无限无限地向四面八方延伸、拓展,没有边界;时间像没有始终的线,不断不断地延续,没有昨天、今天、明天的区别,是一种永恒的长在。这是什么?这是大、无、虚、空、清静、安宁,是永恒不灭的觉悟、智慧、力量,是无限向善的方向。因此,我们无所畏惧生死,要不停地努力,为着永远的希望。 </p><p class="ql-block">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引用的一些诗句,都是演一法师所作。他的配画诗,并不是对画的阐释注解,也不是独立于画之外,而是诗画交融,互为提升、扩延、深化、升华。如他的配画诗“有有有非有,非非非有非;无心非心空,水月即天月。”(《别有洞天》);“般若本无相,佛法即是空;了知天地妙,何须分东西。”(《枯木亦是林》)等,充满着禅机哲理。禅画和禅诗是演一法师飞动思想的双翼。</p><p class="ql-block"> 二〇一四年元月二十七日于西安导航家园</p> <h3>作者与演一法师会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