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高湾中学,始建于1956年,时称盐山县高湾初级中学。位于高湾镇东北角,占地45亩。当时正值高级社,土地根据自然村的位置、人口进行调整。中学占地是从高湾街五村中调出的。当年开始招生,招收了两个初中班,实行双轨制、三年制。共有三名教师,其中有一主课教师。学校没有校长,由乡校长代理。随着每年招收新生,师范毕业的学生不断充实到教师队伍,一些当地完小优秀教师,也被选入学校。当时的招生范围,在盐山以东的乡镇,亦包括山东的崔口等地。到1960年已发展到8个班。1961年天灾人祸进入瓜菜代时期,财政困难,学校停学。1962年复课,减为6个班。当时,在海兴范围内的初级中学仅有高湾与赵毛陶,1963年,国家政策调整,赵毛陶初级中学撤并,学校教师及教学仪器、图书全部并入高湾初级中学。此时,高湾初级中学的师资及教学水平处在盐山县上游,属高湾中学历史上的黄金时期。</h1><h1> 1965年,高湾划归新成立的海兴县,更名海兴县高湾初级中学。1966年文革爆发,学校停止招生。1956一一1966,高湾中学经历了从创办到发展到走向辉煌,是硕果累累的十年。十年间,在教职员工的辛勤耕耘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优秀学生。在文革后期,海兴县科局、公社领导背景,大多出自高湾初级中学。更有成长为专家学者、党政地市县级领导及部队师团职干部。</h1><h1> 文革期间,学校的正常秩序受到严重破坏。文革伊始,滞留在学校的学生,纷纷戴上红袖章,文攻武卫,冲进造反有理的洪流。一些狂热的学生捣毁学校图书、教学仪器,游斗校长、老师,对师长进行侮辱摧残。这些教师除挨批斗外,还要头顶烈日,人拉耠子人拉耙,耕作高湾西南窑的十多亩地,如劳改犯一般。有许多教师调走。</h1><h1> 1970年学校复课,改称海兴县高湾中学,开始招收二年制高中班,为冬季招生,春节后开学。当年招收了一个班是学校老初中生,一个班是从各公社中学选拔出的优秀生。新生入学后,由退伍军人进行军训。班级按部队建制称作排,为一排、二排。同年,学校为响应最高指示,开展学工学农,勤工俭学。先是办了一个柴油机维修厂,帮助各生产大队小队维修机器。一段时间后,因白搭人工、机器零件,收不上钱来,维修厂关张。后又派教师到烟台考察,创办了校办工厂一一五七弹簧厂,成为学生学工基地。由于弹簧质量标准高销路好,为学校赚取了较多的利润,弥补了教学经费不足,较好地改善了办学条件。1971年招收第二届学生四个班,均从当年初中毕业生中由大队推荐入学,为三排四排五排六排。1972年招收两个班,先是叫七排八排,后改为七班八班。此后均改排为班。1973年招生,改推荐为考试录取。在学校复课后,由于学生班级不断增多,文革前留下的部分资深教师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时值在文革期间毕业的大学生,在学校闹完革命面临分配,老少边穷成为他们的首站。海兴县属于苦海沿边,沾了不少光。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毕业生,纷纷充实到高湾中学。尽管在这期间有这运动那运动的,但由于教师的高素质,学生们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h1><h1> 1975年,贫宣队进驻学校,要求停止文化课学习,开办农机班、文政班、电工班、红医班。高湾中学又一次遭受重创。</h1><h1> 1977年恢复高考,高湾中学师生卯足劲头,提升教学质量,备战高考,努力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然而,一项教育招生政策的改革,使高湾中学再无出头之日。1978年3月,海兴中学被确立为地区重点中学,将原本划片招生改为重点中学优先录取全县最优秀的初中生。高湾中学降为二类学校。海兴中学招生掐尖,让办学悠长曾培养出许多优秀学子的高湾中学陷入两难境地。1980年前后,文革间分配来的教师,纷纷调回原籍或大城市。</h1><h1> 1983年改学制为三年,实行双轨制,保持六个班教学规模。一路坎坷,一路坚守。1985年,在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经师生的共同努力,在高考中取得可喜成绩:有6门课程获全县单人最高分,有一名考生获全县总分第一名,有14名学生升入大中专院校。</h1><h1> 1989年,高湾中学最终没能熬过寒冬,被一个新的名称海兴县第二中学所取代。1993年又变为海兴县职教中心(设有附中),1995年职教中心迁入县城,附中未动。1998年,附中并入县二中。</h1><h1> 至此,高湾中学走过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有的成为部队高、中级指挥官,有的走上市、县、科局级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中高级优秀园丁,有的成为企业家或科学种田能手……但是,这些成就终究没能摆脱走向穷途的命运,在体制的挤压下,"老字号"高湾中学在风雨飘摇中落幕。</h1><h1> 之后,高湾中学旧址成为高湾镇上的初中学校,名称沿用了过去的高湾中学校名。</h1><p class="ql-block">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5年6月,王延辉老师应邀参加海兴建县三十周年庆典。期间,与高湾中学的老师叙旧座谈,并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间排从左到右分别是魏玉升老师、王延辉老师、何明生老师、齐维国老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2年4月,王延辉老师随在海兴工作过的老教师访问团来到海兴。由高湾中学校友陪同,王老师亲临高湾中学故地,在惟一有着标志印记的麻衣树下,饶有兴致地回忆着当年的故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延辉老师走进新建成的教学楼,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师生同堂,仿佛又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4年11月,十一班学生代表赴石家庄看望刘学恒老师(左二)、韩建芳老师(左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5年春节期间,七班、十二班学生代表赴北京看望王延辉老师(右二)、史有华老师(左二)。</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母校、老师、同学</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当听到看到高湾中学四个字,母校、老师、同学……当年一幕幕学习和生活的情景便浮现在我们的眼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啊!是您,尊敬的老师——当我们学习受挫时给予安慰和指导;当我们学习进步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我们感受到知识的魅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是您,尊敬的老师——寒来暑往,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为我们作出了最大付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是您,尊敬的老师——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精神的熏陶者。就像一盏盏明灯,为我们指引了人生方向,照亮了人生旅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纸薄笺无以承载我们深深的祝福。千言盛赞不能道尽我们浓浓的敬意。您的培育和教诲之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啊!母校,您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圣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啊!老师,您永远是我们最尊敬的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同学们,你可曾记得,宽畅明亮的教室、宿舍错落有致,浓郁的白杨整齐地耸立在砖砌便道两侧,平整的菜畦里种着南瓜、茄子、白菜……四溢芳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你可曾记得,一个个咸菜瓶装的是萝卜条、小杂菜、虾酱……大家有滋有味地吃着"小火轮",欢笑挂在脸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你可曾记得,在那个峥嵘岁月,琅琅书声,漫步校园,互助友爱,快活的体育场斗志昂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同学们,回想当年的校园生活我们有太多的留恋。美丽的校园,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草感地恩,方得其葱郁;花感雨恩,方得其艳丽;己感彼恩,方得其壮大。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余热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高湾中学十一班 付长周</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历久弥香同学情</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时光匆匆,快的一天还没顾得上拥抱清晨,就又要握别黄昏;快的一年没来的及欣赏百花盛开的春夏,却不得不迎来萧瑟的秋冬。1975一2020,弹指间,数春秋。岁月如驷之过隙,转眼近半个世纪已过去,我们也从青葱少年到现在的两鬓染霜。韶华和青春都随着时光渐已流逝,唯有那纯真无邪的同学情,犹如一条清澈的小溪,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涓涓流淌;如同一坛陈年美酒,历久弥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岁月虽然无情地苍老了我们的容颜,但她也霜红了枫叶,抚平了人生坎坷,更浓郁了纯真的同学情。聚散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历经近半个世纪的风霜雪雨岁月苍桑,领略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命途多舛,再回首,不免顿悟:唯有同学情才弥足珍贵,也最值得一生倍加珍惜。绵绵的同学情是盈盈一水间的牵挂,是遥寄明月与清风的思念,如同一首深情的歌,悠远而回味无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桑榆非晚霞满天,愿与无悔长结缘。虽然我们已到花甲之年,但仍要怀有一颗青春阳光的心,笑看晴空一鹤排云上,从容挥袖别忧伤。晓起推窗闻鸟鸣,月中升天嗅花香。把余生过成精致的年华,利用同学群这个平台,说学逗唱,谈古论今,让心灵时刻充盈着喜悦,让生命毎日感受着奇妙,潇潇洒洒每一天,快快乐乐度晚年。人至老年要简单生活简单爱。有诗云:“云淡风轻水清浅,人生丰盈素与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让我们用生命践行约言,初心不忘,心手相牵,时光不老,我们不散,愿我们的同学友谊天长地久,永远,永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高湾中学十一班 郭金岗 郭丰岭</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