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各种习俗的来历

刘雨辰

<h3><font color="#b04fbb"><b>  首先要介绍“贴福字”的习俗来历:过年贴福字是为了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一顺百顺,诸事如意,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创造一个幸福的家庭。并且为什么有的大人都把福倒贴呢,因为这个寓意是福倒(到)。</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第2个就是“贴对联”了,我们来了解一下吧:对联又叫楹联,是写在纸、布、或者竹子上的对偶语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联的由来主要与古时候的桃符有关。</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相传桃木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周朝时期,人们便把写有神荼、郁垒名字的桃符悬挂在门上,以去除厉鬼。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后蜀主孟昶也亲自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句子。明代时期,民间对对子的习俗开始流行,对联的名字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到了现在,在春节这天贴春联也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第三个就是给红包的由来了:传统意义上的红包又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据传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裹,现在泛指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喜庆<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时</span></b></font><span style="line-height: 1.8;"><font color="#ed2308"><b>馈赠的礼金,也指贿赂他人的钱。在中国粤语区,红包被称为利市(俗作利是、利事、励事),是将金钱放置红色封套内做成的一种礼品。</b></font></span></h3> <h3><font color="#39b54a"><b>  第4个就是爆竹了: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故称爆竹。节日或喜庆日燃放,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 在现代的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爆竹,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爆竹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u>大家明白了吗?最后祝大家2020鼠年快乐!</u></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