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渤海文学》继续与你同行,祈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文蔓

<h3>《渤海文学》一个纯文学公众号,点击二维码加编辑微信,获知更多精彩。</h3> <h3>尊敬的各位师友:</h3><h3>我们挥手告别了砥砺奋进的2019年,阔步迈入满载希望、包含憧憬的2020年。作为《渤海文学》的编辑,我感动人生中随处可见的真诚与宽容,我珍惜生命中每一位一起走过的良师益友,我祈祷我认识的和认识我的人都平安、健康与幸福。</h3><h3>感谢你们对于我的信任、理解,我的付出换来你的微笑,将是我最大的欣喜。愿《渤海文学》犹如点点星火,可以点缀你生命里些许的黑暗,可以使你体验情感的丰富层次,生活的斑斓色彩,或许令你归结人生感悟,远离失落,远离烦恼,才会活得自在,活得潇洒。</h3><h3>无论何时何地,我会一如既往,真诚地为众师友贴心地服务,并在新年之际,我谨代表《渤海文学》编辑部全体人员,祝福各位师友:合家欢乐、工作顺利、万事如意!</h3><h3>恳望各位师友分享、转发渤海文学岁末总结,让更多的文学创作者、爱好者关注。</h3><h3><br></h3><h3>滨州市文联薛希忠主席评语:</h3><h3>自4月6日至今,《渤海文学》走过了近270个日夜。这是一个全新的旅程,新就新在领全国纯文学平台之风骚;这是一个艰苦的旅程,苦就苦在区区几个人一以贯之的日夜辛劳;这是一个播种希望的旅程,一路走来、一路芬芳、一路希冀……</h3><h3>新故相推,展舒最美画卷;日生不滞,再谱绚丽新篇。《渤海文学》,以其博大之胸怀纳百川容万物;以其厚重之品格,育新人勇创造。祝福了我的国、祝福了我的朋友。</h3><h3>常增文老师留言:</h3><h3>@萤光·文蔓 致《渤海文学》:伫立渤海岸边,环视天下风烟,走进2020,遥望2049,泪水,欢笑,一步,一步,高擎文学大旗,身披猎猎长风,前进……[拳头]<br></h3><h3><br></h3><h3>岁月如歌留言: @萤光·文蔓 《渤海文学》是一扇窗,通过它,我看到了更多的美景,领略了更美的风情。2019,因为与《渤海文学》的结缘而变得分外不同!深深感谢文蔓老师[抱拳]感谢群里的各位老师[抱拳]<br></h3><h3>路远明老师留言:</h3><h3> 过了今天,明天就是明年了;到了明天,今天就成去年了。 时间,就这样地奔跑着。能看到吗?能看到。把它装进沙钟里,它是流趟的;把它装在表盘上,它是走动的;把它装进岁月里,它是凝固的。 不是所有的时间都能凝固,只有遇到那些让你深深感动的,并留下深深烙印的人和事的时候,时间才会凝固。譬如,那些阅读《渤海文学》“日刊”的时间,那些沉浸在渤海文学群里的时间,就被凝固在即将过去的2019年的岁月里了。 被凝固了的“渤海时间”,会陪伴你走过今天,跨入明天,永远地珍藏在岁月的昨天。 感谢文蔓女士的倾心付出,让群中的师友每日“美餐”,祝新年快乐![玫瑰][玫瑰][玫瑰] 同祝群中各位师友新年快乐![抱拳][抱拳][抱拳] 更祝《渤海文学》在新的一年里,独树一帜济沧海!<br></h3><h3><br></h3><h3>蒋新老师留言: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渤海文学》编辑老师付出辛勤劳动,和作者同耕耘,取得美丽骄人业绩。新的一年阳光已经冉冉升起,祝福渤海文学越办越好,以大海的胸襟,追逐一流的风采[强][强][强]<br></h3><h3>戴红梅老师留言: 温暖而又亲切的新年,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织就了2019渤海文学绚烂的锦绣,2020,愿渤海文学锦上添花,花开胜锦,祝各位编辑和文友们新年快乐[玫瑰][玫瑰][玫瑰]<br></h3><h3>2019,渤海文学盛装启幕;2020,愿它开门红,日日红,更上层楼[玫瑰][玫瑰] 我们一起走过的每一个日子都弥足珍贵,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读者的目光,今天,我们一起跨年,明天,愿我们一起再谱新篇[微笑] 祝福渤海文学<br></h3><h3>感恩2019,期待2020</h3><h3> 徐怡祥老师留言: 时间过得真快,今天2020年元旦了。恭祝《渤海文学》各位编辑以及广大文友新年快乐,幸福吉祥! 《渤海文学》是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我们交流作品,切磋文笔,共同提高,互相学习;《渤海文学》是个大课堂,萤光既是老师、辅导员,又是班长。每一篇文章都字斟句酌,精雕细刻,每一个呼声都及时回应,全天候陪伴文友成长;《渤海文学》是个大熔炉,大咖云集,新秀频出。文友发进去的有时可能是半成品,但每天推出来的都是优品甚至精品,每一篇文章都融入了编辑们的浓浓心血和辛勤汗水。《渤海文学》展示了不少名家,也历练出了更多新人,以应有的担当为新时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回首2019,文友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成长。展望2020,祝愿各位文友幸福生活、快乐写作、日有所进。祝愿《渤海文学》百尺竿头、更上层楼,新年新气象! 思无邪评论:<br></h3><h3>@萤光·文蔓 在2020年新年第一天,真诚祝福渤海文学越办越好[太阳]我来这里发文不算早,但是这一路走来,这里带给我很多感动,从《渤海文学》的文章质量,作者层次,编辑的敬业精神与责任感,以及网友的交流情况来看,这是一个有情怀,有温度,有高度的微信公众平台。在此真诚致谢经营《渤海文学》的所有领导和编辑,您们辛苦了!一并祝福平台所有师友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玫瑰]</h3><h3>王冬良留言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在过去的一年里,文友们又多了一个沟通交流的新平台《渤海文学》,在后台编辑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为我们呈现了一篇篇美文,这是滋润我们心灵的精神食粮。新的一年,希望平台上的文学创作队伍越来越壮大,更加生机勃勃😊<br></h3><h3>曹老师留言: 光阴荏苒,马上要跨过2019年的最后一脚儿了,回望2019,有的是感动,有的是收获,有的是拼搏,有的是挫败。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更不会一直消沉,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温暖。自打和(渤海文学)相识,并且登上这个舞台。这种缘分已经是命里注定了。(渤海文学)以她的亲和力,热忱度,以她的精益求精的办刊理念,让无数文学大家和文学爱好者积极地参与进来。并引来众多的文学评论者,批评家广泛参与。这一道道风景线无疑是大大提高了(渤海文学)的品味与知名度。 2019(渤海文学)不负众望,2020(渤海文学)一定更加辉煌。&nbsp;<br></h3><h3><br></h3><h3>@萤光·文蔓 在2020年新年第一天,真诚祝福渤海文学越办越好[太阳]我来这里发文不算早,但是这一路走来,这里带给我很多感动,从《渤海文学》的文章质量,作者层次,编辑的敬业精神与责任感,以及网友的交流情况来看,这是一个有情怀,有温度,有高度的微信公众平台。在此真诚致谢经营《渤海文学》的所有领导和编辑,您们辛苦了!一并祝福平台所有师友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玫瑰]<br></h3><h3><br></h3><h3>一个高雅不俗的公众平台,一个富有活力的创作团队,从二零一九年一路走来,她一直风光旖旎,魅力无限,姹紫嫣红,生机盎然,与我们相依相伴,不离不弃。祝福我们的《渤海文学》,在新的一年里越办越好,更上层楼!<br></h3><h3><br></h3><h3>@萤光·文蔓  留住美好,展望未来, 新年到来之际,祝愿渤海文学的各位老师朋友,鼠年大吉,阖家安康!更祝愿渤海文学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结交东南西北友, 播撒五湖四海文 横批 渤海文学<br></h3> <h3>笑对人生评论: 老师朴实的语言说尽鲁北之风情,道出了中国之几十年的苍桑巨变,勾起了在外游子对家的思念。小小的饺子了让载着无数的希望和思念,更是传承着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饭店、餐厅的饺子再好,一,总比不上"妈妈牌″水饺,既便是山珍海味也不会吃出"妈妈的味道"! 漠飞老师留言: 感谢各位老师鼓励,请多多赐教。祝各位老师新的一年里多一份温暖,祥和,扎根渤海文学这片热土,开花结果! 漠飞老师留言: 饺子,总和家联系在一起;家,总和妈妈联系在一起。我想中国人钟爱饺子,不仅仅是它的口感和味道,更多的是一种家的情结,一种温暖的情愫,一种爱的释怀,一种灵魂的归宿。 01-03 08:28 崔胜五老师评论:</h3><h3>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吃饺子不但是享口福,而是幸福的象征,是隆重的事情。除了过春节,平日里很少吃到饺子。特别是自然灾害时期,平时吃糠咽菜,可年初一必定吃一顿饺子。从包饺子到饺子出锅,等待的急迫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述。如今真好,想什么时候吃,吃什么馅的都随心所欲,但永远吃不到小时候饺子的味道了。漠飞老师的《冬至话饺子》勾起了对过去的回忆。 01-02 17:45 高延新老师评论:</h3><h3> “饺子”一个历经年代考验,经久不衰的好东西,五谷杂粮为皮,荤素搭配为馅。里面包着的是幸福,团圆,祥和。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拉近了与家的距离,增进了与家的亲情。尤其是在冬天,“饺子”被赋予更多寓意。我离家二十几年,每次回家,母亲不管多忙都会不嫌其烦的忙着给“捏”几碗“饺子”。一口吃下去,感受到了别样的味道。母亲在,家在,饺子在。这就是我钟情于饺子的原因。多少次跟着母亲学包饺子,总是不能学到其中的精髓,不是下锅破肚,就是皮厚馅少,没有学会也算是一大遗憾吧 01-02 17:04 周泽邦老师评论: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上车饺子下车面”,这是众多饺子谚语中的两则。&lt;div&gt;喜欢吃饺子,许是北方人的缘故吧!因为北方是饺子的故乡,在这里,饺子馆随处可见,无论是远方归来的求学游子,还是即将外出打工的务工人员,他们的相聚抑或是离别,都凝聚在一盘饺子里。家乡的味道是人一生的牵绊,而这饺子便是北方人挥之不去的味道,它承载着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思念,也寄托了太多的希冀。因而,在外的人思念故乡的时候会吃盘饺子,随着年的临近,人们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故乡,是为了那份浓浓的亲情,为了那份熟悉的味道,也是为了那份悠长的等待……喜欢读这样有温度、有亲情的文章,更喜欢那热气腾腾胖乎乎圆鼓鼓的饺子——家的味道,亲人的味道! 01-02 13:35 范廷伟老师评论:</h3><h3>记得当年尚在乡下生活的时候,人们常说“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所以,朴实的乡下父老,总是将能吃顿饺子当作生活中的最大快乐。每有亲朋好友到访,倾其所有包上一顿水饺招待客人,这是招待客人的最高规格了。记得那时村里有些青年参军入伍,母亲早早和人家打好招呼,包上顿水饺为他们送行。我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包水饺给他们送行?母亲微笑着耐心给我们解释:老辈人都说上马饺子落脚面,每逢有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或自己的家人要出远门,都要请即将出远门的人吃饺子,这叫“上马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和早些时候年间的银锭子和元宝很相似,送行的人们真心希望他们出门发财、事业有成;而每当要给他们接风洗尘的时候,必定是擀面条,因为面条像绳索,绊住他们的马腿,留他们多住几天表示亲热。我简直没有想到,就是这小小的水饺里面,还包含着人们这么多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呢! 01-02 09:47</h3><h3> 雷霆万钧评论: 赵老师的《冬至话饺子》,“话”得好!无论是吃饺子的习俗,还是与饺子相关的人与事,都描述地细腻生动,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 01-02 06:51</h3><h3> 白百合评论: 山东汉子不但会包饺子,还能写出贴近生活的文字。足见是一个心细刚中带柔的男人,也可见父母心教诲,父母也是懂事理明分寸点人。文章浅而易懂,从饺子写出人之交往,人生哲理和滋味。语言徐徐而稳。字里行间带有温暖挚爱。 01-02 06:44 <br></h3> <h3>清风习面评论 我个人非常喜欢养花种草,其中很大的缘由便是看它们开花。不管是仙人球,还是吊兰、马蹄兰、紫竹梅,看到它们开花,我的内心也莫名的欢喜。花开花落,像极了每个人的一生。不要只看到结果,更要珍惜、享受这个过程。花开是它们的一种权利,观赏是我们的乐趣! 01-03 18:20</h3><h3> 崔胜五老师评论</h3><h3>花草树木及世界万物与人类是自然界的统一体,都应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敬重,共同繁衍生存。违背规律和人为损害大自然,都要受到惩罚。《开花 是草木的权利》,也是自然法则,尊重花草树木,尊重生命,世界更加美好! 01-03 16:56 我相信XLG评论</h3><h3>昨天品尝美味的饺子,今天又欣赏美丽的花草,都是美文。 最喜欢群里老师们的评论,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写出来的评论就有不同的风格,虽是短短的几行字,但是都很用心。原创的文章很美,老师们的评论也很精彩! 01-03 15:37 曹同庆老师留言: </h3><h3>@萤光·文蔓  你说的太好了! 坚持读评论与文章想结合,除技巧外还获得思想! 每个人读了之后理解的角度不同,所以评论也五花八门。开放的渤海文学,思想放飞的园地。很好!俺举双手。人老眼花有好多别字背字。望谅。 01-03 15:36 芙蓉老师留言 </h3><h3>2017年参赛首届″旅行的意义”游记大赛,清晰地记住了余显斌老师,因为初赛只有我和他有三篇文章同时入围前二十名,虽一直无缘认识余老师,但余老师的文字,大气、深刻、自然值得分享和学习! 喜欢这样的文字,人比草木活得累,活得俗气! 01-03 11:05 漠飞评论 植物,就要开花,动物,就要奔跑,人,就要创造,这是上天赐予万物的权力和自由。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个世界,包容着万物,万物装点着世界。花开的世界,才有色彩和芬芳。花开是一个美丽的过程,也历经了扎根、发芽、成长、风雨地侵蚀、雷电地鞭打,但终究会绽放,绽放出自己的精彩。一生不绽放一次,生命还有何意义!人生岂不如是! 01-03 10:56 紫薇评论 </h3><h3>人类知道的果子,都是对自己有用的,这有点太现实了。和草木相比,人缺乏一种浪漫,一种优雅。 人比草木活得累,活得俗气。 01-03 10:22  高延新 老师评论:</h3><h3>世间万物都各有不同,草木也是。人的自私欲忽略了太多的美好。“有眼无珠”的人们是对世间万物最大的辜负。干净清白的一切都是值得赞美的,别看不起看似简单不起眼的“狗尾巴”草……是它(她、他)们装点着世间美好。人物一理,这是对社会底层的人们发出的最强有力的声音。不是“我们”不炫耀,我们更明白我们的价值。 和谐社会的人们都有追求自由的思想,权利,可那些“狗仗人势”“狐假虎威”的伪君子给低层的人们又重新戴上“枷锁”。一个扫大街的清洁工,起早贪黑,严寒酷暑,你随手把包着口香糖的纸巾丟出车窗,清洁工大叔在马路中间清理数分钟,安全没保证。你的所做所为,是不是再犯罪? 等等,一切的美好,出于每个人默默的坚守,道德底线也要坚守。 你的一个污点,让清新的空气臭气熏天;你的一个污点,让干净的马路垃圾漫天。 对,我们的忽略的太多,我们能做好的又有多少。 世间草木皆有蕾, 疏于发现心有愧。 心存道德警戒线, 天地开阔万物美。 读文章有感,个人思想,不代表一切。 01-03 09:59 风沙鸣老师评论: 人,统治世界,主宰大千,自以为是,工业革命以来,对地球随意践踏,毁掉森林草木,筑基工厂大厦,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便缺失了色彩浪漫,及至雾霾肆意横行,我们连呼吸甚是困难,文章所表达的,正是在狼藉遍地的今天,呼唤自然,崇敬草木。我坚信,草木有灵,有思想,这个世界缺少了草木,乱石丛生,大地干涸,我们很难想像如何生存。各色草木争奇斗艳,完成了生命之旅,同时点缀了我们的色彩,没有理由不珍惜呵呼身边的花草。文章语言跃动,说理透彻,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文章。欣赏。 01-03 09:58 曹同庆老师评论</h3><h3> 读开花是草木的权力受教非浅。作家把狗尾草、尤其爬根草的描写,写的如此之细,是对此种草认真观察而得。我家小院就有此草,每年曾为它的节节生长与节节扎根铲除不净而烦恼。而后作家推进对草的生长与开花连读的分折与想像。最后对各种花的形,色、艳描述是客观必然不可阻挡的规律。暗喻有思想的人应与野草般的种子,不大张旗鼓有准备的发芽,窜岀地面开花结果。好文,学习点赞! 01-03 09:44</h3><h3> 只有坚持评论:</h3><h3> @萤光·文蔓 《开花是草木的权利》总算有人站出来,为草木讨回了一次公道,替草木说了一回话,要不然草木还不委屈死。草木披红戴绿装扮人间,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氧气,让人类在诗意般的环境里无忧无虑地生存成长。他们换来了什么,他们等来了什么?他们等来的是肆意的蹂躏,无情的践踏,恶意的毁坏。人们总是按着自己的意愿行事,何时顾及了草木的感受。假如草木有灵性一定会说,你们人类太可恶了,你们为了自己的那点爱好,可以任意地把我们赖以生存枝叶修掉,可以把我们正茁壮成长的头颅抹平。你们把你们的喜乐化作我们的悲苦,把你们的审美凌驾于我们的痛苦之上。这就是你们总是标以精神文明的人类吗?我想替人类向草木道个歉,你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上天的恩赐,你们同样拥有自由的权利,你们也可以自由的生,自由的长,自由的开花,自由的结果,自由的飞翔。人类拥有坚强,草木何尝不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是咱们人类赞扬草木的诗句吗?余显斌老师的字眼文里,无不透漏着对草木花卉的关爱,对人类不文明行为的鞭挞。文如其人,文风自然可敬。学习,拜读。[强][抱拳][握手][咖啡] 01-03 08:24 <br></h3> <h3>李皓老师评论</h3><h3>孙德汉是条汉子! 滨州中海航母威武! 《滨州中海赋》大气磅礴![强][强][强] 01-04 22:22 美好心情评论 最佩服写赋的人,这要博古通今,融汇贯通,是最见文字功底的。 01-04 19:42 雷霆万钧评论 滨州“四环五海”,乃是改革开放以来滨州建设史上的 一大创举。滨州之变首先应 当是思想之变,思想一变天地宽。当年孙德汉书记主政 滨州,以其超前的意识、英雄的胆略和伟大的气魄,描 绘蓝图,“重整旧山河”,后来,几届领导“萧规曹 随”,才有了今天的滨州新貌。今天,常主任的《滨州 中海赋》对滨州新貌作了具体描绘,可以说是热烈激越,浓墨重彩,言辞铿锵,荡气回肠。常主任真乃辞赋大家,拜读、学习。 01-04 18:31 潘福平老师评论 “中海”之赋博古通今,犹为写今不吝笔墨。语言华美,句句激扬,催人奋斗。写“中海”,颂“中海”,实为赞美奋斗向上的中海人。“中海”美,中海人更美! 01-04 16:47 崔胜五老师评论</h3><h3> 滨州中海似锦,《滨州中海赋》如花!身为滨州人,拜读了常老师的大作,自豪感油然而生。 01-04 15:49 清风习面评论 四环五海,是滨州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滨州,因水而兴,因水而富。中海公园,置身于市区之中,提升了城市品味,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场所,可谓一举多得。水是万物之本,也是战略资源、发展资源。贤人说,有了水,就有了一切,就有了文化😁 01-04 13:37 笑对人生评论 滨州因老师的大作而精彩,我因为滨州人而骄傲。大美滨州,致善致美。“好客滨州人”、“好客山东人”欢迎您! 01-04 12:42 周泽邦老师评论 鲁北明珠,滨州滨城。滨城奇景,中海之庭。碧波万顷,花海千层。人约黄昏,月弄倩影。闻林中窃窃私语兮,观佳人双颊绯红;碑前驻足赏美赋兮,倚栏听细浪微声;一派风光九州同兮,共祝祖国繁荣。 01-04 10:43 李风军老师评论: </h3><h3>雄文宏篇,气势磅礴! 其文悠悠,其思绵绵。 其胸怀之阔远,天地人和; 其笔力之雄健,风雷电掣! 01-04 09:49 只有坚持评论: </h3><h3>@常增文  《滨州中海赋》滨州之赋,可谓滨州之幸!没有此赋,焉知“中海”。更不知滨洲人的奋发图强,不知滨州人的建设家乡的砥砺前行。没有“中海”哪来地坐标,哪来精神之寄托。常老师的赋文,大气磅礴,气贯山河,展现了滨州人的勤劳勇敢,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滨州的地坐标不是刻在了“中海”,而是刻在了滨州人的心里。[抱拳][握手] 李登建老师评论: </h3><h3>常增文先生早期以散文诗闻名,作品曾在《诗刊》《散文诗》《山东文学》《黄河诗报》等报刊发表,入选多种选本,并屡屡在全国性的文学大奖赛中摘金夺银。近年兼顾辞赋创作,独树一帜,产生广泛影响,其代表作《黄河赋》被镌刻在滨州市中心的石碑上。增文先生的赋大气磅礴,jiqiing膨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意象瑰丽、宏伟,语言华美、典雅,具有很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堪称词赋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点赞[强][强][强] 01-04 08:44 《滨州中海赋》作者常增文老师留言:</h3><h3> @萤光·文蔓 谢谢文蔓老师!“中海”以及它所体现出的干事创业的精神,以及延展开来的不忘初心使命的意志追求,应是新世纪滨州人的精神图腾!当下滨州,仍需埋头苦干! 01-04 08:43 高延新 评论</h3><h3>同是山东惠民县人,常老师的成就耳目共睹,这几年我们的家长在滨州市各级领导的带领下突风猛进,今年更是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 日子红火了,老百姓露出了笑容。这些繁华的背后总是有一批批负重前行的人在用力美化我们的家乡。 文人用美丽的文字写故乡, 企业家用实干兴邦, 公务员们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建设,守护家乡等等。 “中海”作为滨州市的地理性坐标,唤醒了一代代创业人,见证了当下的美好。 我更愿意把“中海”当做一种精神来寄托。 01-04 08:42<br></h3> <h3>河畔 听涛评论 妒火首先在迅雪的心中燃烧起来,毁灭了她的良知与理智。作为最佳拍档她比任何人都明白换香水的后果会很严重,但是她唯一没想到,这么一个举动竟然吞噬了顾盼的生命 。当血淋淋的现实摆在面前时,迅雪又吓破了胆,悔恨交加,精神崩溃。结果虽然完美的成就了妒火,误杀却让她生不如死。剧情跌宕起伏,矛盾升级合理,只是比迅雪技高一筹的顾盼关键时刻感冒了,鼻子味觉失灵,以至于误了性命。文章有点悬疑小说的味道,再一次揭示了人性中的一个恶点,进一步说明“防火防盗防闺密”不是没有道理的。 01-05 22:31 高延新老师评论 </h3><h3>读了该文章,心里莫名的心酸、落寞。按理来说,最佳拍档是同生共死,嫉妒心,蒙蔽了一方的双眼。眼红了,心黑了,自私欲在作祟。以至于使原来的最佳拍档成了狮子的口中餐。 人性的丑恶,是最让人防不胜防的。现实社会中缺很多这种见利忘义,小肚鸡肠,害人不死的伪君子。 是朋友真心以对,肝胆相照,不要给人性贴上伪商标。 我以前在班里是前几名的学生,有一次同桌为了让我跌出前十名,比她落后。再帮老师阅试卷是,给我改了两个题。这件事我知道,可我没有直接揭穿她,有一次我们班会,我讲了一个寓言故事,第二天她主动跟我道歉,并写了一封信放我课本中。知途迷返,善莫大焉。 现在美国跟伊朗开战了,目的也是这样,是什么让美国迷失了双眼,又是什么让伊朗不惜血本反击,道理一样。 01-05 20:40</h3><h3> 周泽邦老师留言</h3><h3>@萤光·文蔓 还有一处不妥,马戏团里伤过人的凶猛动物绝对不可能再用来表演!这应该是常识。&lt;/div&gt; 01-05 20:17 月童评论 《完美误杀》的精妙之处不再列举。只是有一处(我觉得)可信度欠考量: 香水换了,顾盼应该第一发现。 01-05 19:53</h3><h3> 雷霆万钧评论 此文描述惊心动魄,咄咄逼人,及至一气读完,禁不住唏嘘再三,唉,嫉妒之心像一股无名暗火,既将他人无端毙命,又引火烧身,害了自己,真是“完美误杀”,教训惨痛啊! 01-05 19:03 Mary评论 文章构思巧妙,文末点睛之笔,令人唏嘘不已,人性,一个永恒的话题…… 01-05 18:33 漠飞老师评论 有句话这样说,伤害你最深的往往就是你最亲近的人。对别人好不一定换得对方的好,就像农夫和蛇的故事。读后还是很痛心,但愿讯雪只是做了一个噩梦。不平衡的扭曲心理害人又害己,做人,还是学会感恩,不要一味的嫉妒和抱怨。心平和平静了才看到一个和平美丽的世界,才有美丽的人生。感谢作者。 01-05 17:02 只有坚持评论 </h3><h3>@萤光·文蔓 (完美误杀)嫉妒心诱发的灾难,良心受到了谴责。故事编排的好,悬念设置的好,,可谓步步惊心。人物心理刻画惟妙惟肖,不错的一篇佳作。点赞![玫瑰][强][抱拳][握手] 01-05 10:44 白云悠悠评论 </h3><h3>害人害己…!惨痛的教训,血淋淋的场景的背后…却出于人心狭隘的有心者的刻划导演的一场完美误杀,太不可思议了… 01-05 10:13 周泽邦老师评论 涉世太浅,无知愚蠢!本为儿戏,无端害命。天理昭张,警示他人。文虽朴素,切重要害。赏读! 01-05 08:27 范廷伟老师评论 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微妒”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似乎并非什么坏事。所谓“微妒”,犹如菜肴中起调味作用的佐料,而佐料终究不能当饭吃。如果一个人的嫉妒心过于强烈,“中夜恨火来,焚烧九回肠”,将自己的那种轻微的“嫉妒”,变成了深深的“恨”意,整天整夜中痛苦着别人的幸福,幸福着别人的痛苦,长此以往,人何以堪! 例如我们平日里所说的 “同行是冤家“”瑜亮情结”“文人相轻”“酸葡萄心理”等都是非常有道理的。说不出来的苦最苦,无言的嫉妒最深。人们这种发自肺腑的“嫉妒”,情到深处的“恨”,属于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小则伤害自己的身体,重则伤害我们来之不易的事业,有百弊而无一利。这篇小说可谓是构思精巧,叙述沉稳,起承转合,自然顺畅,堪称无缝衔接。 01-05 06:26<br></h3> <h3>周泽邦老师评论 石碾、石磨、碌碡、石夯等,都见过用过,其中</h3><h3>用的最多的是碌碡和石夯,石碾也用过几次,是小时候跟着母亲和大姐去压碾馔(用七八成熟的麦子压的一食品),这种食品有一种浓浓的麦香和淡淡的甜味。石磨只用过一次,已近半个世纪了吧,那时整个村子就一台机磨,送去了麦子加工面粉,整赶上机器坏了,要等五六天才能修好,但家里急等着用白面,于是父母就去一户陈姓人家用石磨推,五十来斤麦子,整整推了一天!小的时候,母亲每年都牵机织布,有时我也偷偷地坐上去织两梭,但大多数会挨骂,因为我织的是跳线。家里有两个兄长是木工,现在好多侄子也是木工,墨斗不仅那时用,现在也在用,我也用过。我们记住、记录这些东西,并不仅仅表现在追忆和怀念过去上,更是记录和记住一段历史、一段光阴,它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和情感。有人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是的,前一步是后一步的阶梯,没有历史,那有未来?赏读梅老师佳作。 01-06 19:41 今天文章作者梅老师留言:</h3><h3>谢谢各位老师和文友评论。他们对笔者拙作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评鉴,给予了肯定,这是对笔者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唯有忠恳的点评,才会让作者有所鉴悟,吸取营养,克服不足,提高写作水平和作品质量。同时,感谢《渤海文学》提供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不仅推送作品,还展示读者评论,这样的形式属于创新,在别的平台群里并不多见。这样可以让读者作者实现相互学习提高。&lt;/div&gt; 01-06 12:22 白云悠悠评论:</h3><h3> 石碾、墨斗、织布机,这些老物件对俺尚不陌生。特别是织布机,提及就想起了小时候奶奶跟姐姐轮流织布的情景,但时过境迁,已成为一段旧时光深处的一抹乡愁。见物忆亲,难免会触动那道心底结了疤的暗伤。 01-06 12:22 高延新老师评论</h3><h3>老物件,是人们对过去岁月的念想。老物件,是对人们智慧的沉淀。老物件,更能让人回味过去。这几样老物件,我家里还有,老父亲保存的很仔细。有一次回家,孩子出于好奇拿出来玩,父亲没有阻止,等我们临行时,父亲仔细的收拾起来,用湿巾擦,然后用卫生油涂抹,用保鲜袋封存,看到这一幕,我思绪万千,虽然这些老物件早已“下岗”,父亲对这些东西视如珍宝。一个下乡收古物的贩子,三轮车拉着满满一大车,父亲看到后,一脸的愁容,摸摸这件,看看那件。看出父亲真的很喜欢这些东西。不过出于资金有限,父亲也只是看看,后来,再于父亲的交谈中,父亲说,这些东西不能轻易丢掉,卖掉啊。这些老物件见证了我们那代人的成长。虽然清贫,但是不能阻挡我们的智慧。我制作的手钻,墨斗,脸盆架,木尺……这些在选材,打磨,上漆,精准度,都沁透着心血。我对他们是有感情的。是啊,老父亲年过六旬,也就是孙子,孙女们可以翻腾一下他的“宝箱”,要是换作别人,父亲一点不留情面。岁月可以改变老物件的本色,但是却不能疏远老辈人对它们的感情。这些老物件有的已经绝迹江湖,但是老辈人心中的记忆却印在心底。家里的一部织机虽然四条腿,三根腐朽坏了,但是父亲舍不得扔掉,虽然尘土满身,为西厢房添了一丝古韵。老物件,能勾起我们的思绪,让我们想起家,想起老人,想起童年。 01-06 11:49 清风习面评论 文中说的老物件,我都见乡亲们用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们也终将远去,犹如村里消逝的乡贤。但它们,却实实在在的温暖了我们的岁月😊 01-06 11:12 漠飞老师评论 老物件老农具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华夏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缩影。随着工业社会的推进,时代的发展,一些老物件正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只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现在的孩子对这些物件一无所知,他们心里只有电子游戏、手机、高高的混凝土大楼,沉重的作业。只有在非遗馆里才能见到这些物件了。梅老师细致地刻画描写勾起我对童年的美好记忆。石碾、墨斗、织布机都是我童年里经常见过的。碾子是每个村必备的,我小时候村里就有专门磨坊。我的一位堂伯是木匠,墨斗是他手中常用的工具。那个年代家家都有纺车、织布机,农闲时节奶奶纺线、母亲织布。那种田园式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也其乐无穷。梅老师用文字记录了这些物件,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 01-06 11:10 风沙鸣老师评论 老物件其实不老,仍未彻底弹岀吾辈人之视觉,我们的祖辈用了几千年,只是当下社会发展迅速,文中物件抛入废墟,我想老了之物件,在完成了它本身固有之使命,交付给我们一副慈祥厚重之美,终将归去,文章以迟缓之语言,叙事老物件,条理清晰,折射了老物件之美。欣赏。 01-06 10:50 崔胜五老师评论:</h3><h3> 梅老师的“农村老物件”,写得细腻、厚重,饱蘸着浓浓的乡愁,诉说着石碾、墨斗和织布机的过去和现在。提出了一个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如何融合的重要课题。美文,学习了。 徐怡祥老师评论:</h3><h3> 作家与我同龄同年代出生,都是这些老物件旳受益且见证人。但作家对老物件的起源故事描述细致入微。这些俺不知道。老物件是中国社会发展史。老物件是祖先生存沿息的必备。沒有文字记录,社会发展史就会丢弃,我们就忘了来时的路。作家正是唤起人们不忘历史,不忘发展,不忘奋斗这样一个高度! 01-06 09:42 范廷伟老师评论 我曾去过即将搬迁的千年古村西窝陀采访过,写过一篇《载不动的乡愁》,其中写道:大部分老人不愿意离开,是因为这里有他们那一代人的共同回忆,就连岁数尚显年轻的我来说,对于很多诸如西窝陀这样极具价值的古村落悄然作古,众多的文化遗产灰飞烟灭,特别是看到那些开着农用四轮、三轮车进村的文物贩子,又拉着一车车的纺车、织机、手推车、辘轳、豆腐梆子等木器,一车车的井桩子、碌碡、磨盘、石槽、拴马桩子等石器驶离西窝陀村的时候,我同样和这里的父老乡亲们一般恋恋不舍,心存隐痛。“破家值万贯”,这些不可复制、无处存放的民间文化,不仅仅是一门学问,它们还是乡村父老美好的精神生活和情感方式。 01-06 07:19 白百合评论 承载了人类文明的智慧,也是艺术。这些老物件走过的时间,也是人类在一步一步经历的岁月。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乡镇,都是从这些老物件中走出来的。即是乡愁亦是根。 01-06 06:15 <br></h3> <h3> 美好心情评论 一棵枣树,却维系着邻里之间的重要情感,记忆中儿时的乡村,乡邻之间的纯朴感情至今温暖于心。 01-08 06:00 崔胜五老师评论 </h3><h3>《甜枣》,乡土气息迎面扑来。乡村邻里之间的这颗枣树,祖祖辈辈相邻而居,久而久之,关系盘根错节,若处理不好,有时收获的不一定是甜枣,酸甜苦辣涩冲淡了栆的甜味。但枣树毕竟是枣树,尽管遭遇风雷冰霜,但收货甜枣是必然的。 01-07 16:25 杨椿 选材角度极佳,文字功底深厚,结尾隽永。学习了! 01-07 12:14 安颖光老师评论: </h3><h3>邻里之间,免不了铲子碰锅沿,若总是针尖对麦芒,那就永无和好之日。矛盾一起,先示好的一方终究心胸开阔,令人敬佩!《甜枣》一文中陈老汉首先伸出了橄榄枝,李老汉却未有所表示 ,略显遗憾。不如把倒数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调换一下,按照李老汉盖房后出气了--看到陈老汉另挖水沟懊悔--陈老汉还枣--李老汉主动晃动枣树请陈老汉一家吃枣顺序再描写一下为好。 01-07 11:28 曹广平老师评论</h3><h3>短篇两则,都是乡土题材,(甜枣)以一棵枣树为主线写了李家和陈家两好邻居之间的琐事纠葛。主题虽不算新,但人物形象刻画鲜明,结尾处又能让人眼前一亮。故,作品取得了成功。&lt;/div&gt;&lt;div&gt;(路)同样刻画了两位老人,但刻画的是她们凄凉的晚年生活,胖老太为自己的退休生活担忧,瘦老太已经麻木。胖老太立遗嘱后突然死去,遗嘱闹得孩子们分崩离析,亲情不顾。这允许是胖老太生前立遗嘱时可以想到的。但更多的,应是作者字行里间透漏给我们的信息,老人应该怎样养老,怎样防老,儿女们应该怎样尽孝,怎样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无后顾之忧,才是作者想展现表达的。读来整体不错,我感觉在这么短的篇幅里,景物描写是否多了点,尽管这些景物有所指。有的细节是否应该在推敲推敲。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祝好。[玫瑰][抱拳][握手]&lt;/div&gt; 01-07 11:27</h3><h3> 笑对人生评论 枣子虽小,但记录了生活中的酸、甜、苦、 辣,反映出了世间人生百态。就是这一颗枣, 使得两家鱼水交融;还是这颗枣,让两家不相往来;更是这颗枣,让我们感觉到两家握手言和,传承着华夏文明的美好! 路,还是那条路;人,也还是那些人。都说是人心变了,但为什么都是年青人变了呢?是他们接受文化教育不够?还是受到家庭的传承不多?这如同一件普通的家务事,谁又能断得清!老辈们有自己辛苦、宽容和美好,小辈也有着自己的梦想、奔波与无耐。 01-07 09:14 白云悠悠评论 </h3><h3>甜枣、路,两篇短型小说,揭 露了当今社会的常态,邻里之间有争斗、看似事出有因,一家子手足间窝内为了遗产产生矛盾、亦是见怪不怪的糗事一桩。《甜枣》结尾给人的寓意,一墙之隔的邻间,但愿像甜枣那样,有朝一日重修于好。《路》给人的启示,路总会有终止的时候,争什么…到头了不全化为无有了么? 01-07 08:41 lybksy评论 微型小说映衬的却是过去农村的农民的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反应出的却是时代问题,时代发展,邻里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也找不回邻里间那种质朴,真实的关系,文章以一棵枣树贯穿全文,作者文笔朴实无华让人读来仿佛置身其中。赏读 01-07 08:04 周泽邦老师评论 两篇微型小说,社会万象,人生百态,给我们提出了邻里相处与老年人养老的两个重大社会课题,看似平常,却蕴藏着无限的警示和重大的思想内容。文笔朴实,功底深厚。赏读。 01-07 06:35 <br></h3> <h3>简儿评论:</h3><h3> 放飞思绪,告别喧嚣,喜欢沉浸在独处的世界中,感受心灵与文字的触碰和缠绵,在落下的痕迹中捕捉残留的余温。就像文章开头写道:何为家?有房子不算,有人也不算,有了常住的人,并且发生了许许多多有温度的故事,融入了喜怒哀乐,夹杂着爱恨情仇,房子有了根,接了地气,漂泊的游子心里有了归宿,方称其为家,家是有烟火味儿的地方,有故事的地方……<br></h3><h3>01-08 16:22 蒋新老师留言:</h3><h3> 谢谢文蔓老师,谢谢写评论的这位老师。一篇小文能够得到读者认可,是最欣慰的事,何况安先生写下这么多文字。掬一捧刚刚飘落的雪,给你给渤海文学,祝福文丰笔健,得更大丰收[玫瑰][玫瑰][玫瑰] 01-08 09:49 段光景评论: 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情感,细腻的情节,让人深入其中流连忘返。 01-08 08:52 思齐 评论:《放飞的思绪》语言流畅,文评融入自己教育,对读者引领,对世事洞察,受益匪浅。 01-08 08:42 白云悠悠评论:</h3><h3>凤头、猪肚、豹尾,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小觑,结构严密,每一部分所要表述的内容都要经过精细的梳理,否则、一篇像样的散文,是难以一气呵成的。拜读安老师的评作,受益匪浅噢![强][强] 01-08 08:42<br></h3> <h3>作者留言:</h3><h3>我感觉这篇小说的读者不是我身边的同学,说实话,写下这篇小说确确实实不知道该给谁看。很苦恼的一件事儿。小说有迹可循,但被我加工到不像是发生的事儿。我最喜欢的这里的一句话:我一直想不通鬼冲到头破血流堕入轮回想为人,而有些人却放着好好的机会不珍惜装神弄鬼。我很开心可以发到渤海这本“日刊”。欢迎大家多多关注渤海,多多阅读点评(多拍砖多拍砖)[捂脸][玫瑰] 01-09 14:39 白云悠悠评论 拜读完小黄老师的文作《养小鬼》,让我一下子记上心来,影视剧《聊斋》的主题歌曲中的几句歌词“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牛鬼蛇神有时倒比那人更可爱…”,文中的李牧、丧失天良,他还确实定不如《聊斋》里的那些通灵人性的女鬼吧?! <br></h3> <h3>白云悠悠评论 </h3><h3>土留香老师串起生活中的点滴,爱屋及乌,着眼于烟火细微处,极其细致生动地描述了一双儿女活泼可爱童趣昂然的欢闹场景。亲情溢香,家庭和美,幸福的馥郁香息沁人心脾,一片馨怡的家园…恁不欣欣向荣蓬勃万长?![强][强] 范廷伟留言 作者的幸福流淌在字里行间,真情真意真感受,令人羡慕、赞叹。人们说,有幸福的晒幸福,没幸福的晒衣服,没衣服的晒皮肤。作者是一个有幸福可晒的人[呲牙] 01-10 15:44 崔胜五老师留言</h3><h3> 冬季的蚊子基本灭绝了。供暖后,室内暖暖的,存放的大米生出了小飞蛾。一天,灰褐色的小蛾子又扑棱着翅膀在客厅里慢悠悠地飞翔着,被我三岁的小孙女发现了,惊讶地喊起来:“爷爷,爷爷,快看,一只蚊子!”。我看了一眼说:“那不是蚊子,是一只小飞蛾。冬天蚊子都冻死了”孙女听了,满脸的不解,认真地对我说:“爷爷说得不对,蚊子没有冻死,它是穿着羽绒服飞出来的”。我听后笑了,无言以对。《吾子吾女》一文写了两个天真可爱的宝贝,幸福满满,真好! 01-10 10:16 高延新老师评论</h3><h3> 孩子是上天的恩赐。我们家长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孩子的进步、成长、成就家长看在眼,记在心。一切美好更能激发家长对孩子乐不知倦的付出。 作者能把家里的儿女生活写得入木三分,可见身为“爸爸”确实在孩子身上沁注全部,对孩子的观察细微。 文章的衔接紧凑,富有情感。 在表达孩子成就的同时,如果能把教育孩子的方法,跟孩子的沟通,互动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篇文章一定会更加美好,也给我们一次学习的机会。 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我也写过几篇《向上的力量》、《逆流而上的鱼》、《风雪中的坚守》这些文章被学校公众号,学校墙板报征用。 对教育的付出我们每个人都是义不容辞,对孩子的付出我们更是不计成本。最重要一点就是要言传身教,让孩子走在一条健康、快乐、幸福的大道上。 谢谢老师能跟我们分享孩子们的快乐。点赞[强] 01-10 10:15 范廷伟老师评论</h3><h3> 古人们说,人之初,性本善。童言无忌,童心清澈。当然,也有人说,儿童是天才的诗人、画家。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那么自然、纯净、真切、美好,他们即是家庭成员的开心果,也是人间亲情的粘合剂。作者家有儿女,醉意满满,手中的这支笔饱蘸着情,糅合着意,心中的幸福像清澈的小溪,汩汩流淌,尽情欢唱。我觉得仅有这些小满足,小确幸,小清新还有点浅,作者应在这篇文中有所穿插自己与子女的朝夕相处中进行言传身教的小故事,让他们逐渐耳濡目染,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因为孩子们一旦拥有了健康的身心,宽容的美德,必将在他们一生中收获笑容。说得不一定对,请土留香朋友斟酌、原谅。 01-10 09:22<br></h3> <h3>崔胜五老师留言</h3><h3>感谢潘老师的精彩点评!是啊,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学英雄做英雄,无私奉献是最为崇高的荣光;改革开放初期,军马退出了黄河入海口的大孤岛,牧马的城市知青也陆续离开了他们驰骋的草原。但那种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应该传承和发扬! 01-11 16:04 潘福平老师评论 “牧马记”记录的是一部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光辉篇章,文虽短,但意义非凡!作者带我们共同回顾了人类史上最为灿烂的光荣岁月。文章描写了英雄人物为国家为集体英勇献身的壮举。与当今物欲横流、自私逐利的人生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应该让我们永远铭记心头。感谢作者带我们重温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光辉灿烂的历史!为作者点赞! 01-11 14:46 萤光·文蔓 崔胜五老师留言 五十年前,在草原上给“五七红校”讲课的老照片中,那位手持铁掀的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看到此文后认出了那张老照片。80多岁的老师又一次对我的文章提了修改意见,令我十分感动。[流泪][害羞][抱拳] 01-11 14:41 <br></h3> <h3>高丽蓉老师评论</h3><h3> 付老师,你的作品简直太棒了[强]《饺子的味道》早在教育局网上拜读过了,还点过大赞[愉快]。今天细细阅读了《姥姥的~》,又是一次精神享受。你的作品太接地气了,浓浓的亲情,满满的家乡味道,叫人陶醉,让人想家~[强][强][玫瑰][玫瑰] 郭玉兰老师评论 </h3><h3>温馨的童年,快乐的时光,细细品味也透着艰辛的生活况味。笔触真切、细腻、自然,感情浓郁,娓娓道来很有味道,很棒的表现手法,很棒的写作风格[强][玫瑰][玫瑰][玫瑰] 01-12 19:43</h3><h3> 刘老师评论</h3><h3>生活的点滴,一代人的回忆。我们又仿佛回到了童年,又看见了那蓝蓝的天空,碧绿的田野,小小的村落,袅袅的炊烟,我们无忧无虑的时代。 01-12 17:59 韩老师评论</h3><h3> 刚仔仔细细拜读了你的大作,感觉就像小时候邻里家的事情,通俗易懂,接地气[强][强][强] 01-12 17:58 幸与君行评论:</h3><h3>文章描述了姥姥与花儿相依相伴的几个镜头,娓娓道来,令人回味。以生活细节真实感再现祖孙浓浓亲情。以杀鸡细节姥姥的话道出当时的农村风俗。这一节最后娘的言行反映了那时农村的生活艰辛。正因人物的特殊境况:姥姥重病,父母为一家人生计劳作不在身边,孩童很小,才有了特殊的情节。文章于细微处点题。道出童年的快乐、艰辛和生活不易。 01-12 17:19 曹同庆老师评论:</h3><h3> 花儿杀鸡,在今天看来,7岁的女孩不可信,可这是作者老师亲历。像传说,你神活,可恰巧说明穷人的孩子早坚强勇敢,更早地懂生话的穷苦。我是这么看。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五六岁的孩子看弟弟妹妹的比比皆是。今天五六岁是掌上明珠。 01-12 17:02 人生自有诗意评论 看了此文感觉暖暖的,意犹未尽,我从小跟随姥姥长大,生活中的姥姥是那种很泼辣、干任何事情都风风火火的人,不论是庄稼地里还是家常事情都做得又快又利索,对乡里乡村都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可以说姥姥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力我。作者虽是讲述的琐碎的小事,这也正体现了真正平凡的生活,也体现了平凡的姥姥,生活的点点滴滴才是我们写作的源泉 ,给作者点赞! 01-12 16:06 高延新 评论</h3><h3>读了这篇文章深有感触,隔辈亲,辈辈亲,在这篇文章中得以体现。 通过对几件小事的描述。真正可以看出“以小显大”的精髓。 我也是在姥姥的关怀下长大,姥姥走了有bajiu年了,忘不了姥姥最后走的那一刻,大冬天为了给姥姥买柿子,我跟哥哥骑着洋车子穿遍了各大百货部,母亲一口口为姥姥喂柿子的画面时常在我脑海浮现。 姥姥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视金钱如粪土。在整理姥姥遗物的时候,在姥姥的粗布衣兜仅剩几块钱。她把所有的积蓄为了我们十几个孩子读书,写字。 前几天老舅说姥姥的坟墓风水不好,决定把姥姥的坟墓迁走。我的心里如火在烧。老人一生清贫,为人低调,那在乎什么风水宝地。姥姥生不享福,入土为安后就不要在惊动她老人家。愿她老人家在天堂享福,一生富贵。 01-12 15:25 崔胜五老师评论 </h3><h3>《姥姥的家园有小花》,写的质朴细腻,生活气息浓郁,慈祥的姥姥,天真的小花,性格特点突出。学习了。 01-12 14:58 安好评论:</h3><h3> 没读出美感。 开始读着还好,到了杀鸡的那些描写,血淋淋,不忍读,一个老年人,一个孩子,将一只老鸡杀死,吃掉,实在不敢恭维。 养过鸡,吃过鸡蛋,但从不杀鸡吃,不杀鸡吃,不卖掉鸡,最后鸡们老死了,埋葬在树下,对生灵敬畏。 有位老师写的孔雀的叫声山高水长,很欣赏那篇,字里行间透着慈悲,彰显文人的悲悯情怀,"人们一边划着诗情画意的小舟,一遍给各种动物撒下落网。" 还有那篇什么芒儿的梳妆台,暖心,慈悲,都是很好的文。 不杀生,不给动物套笼子,套绳索。 "夫鸡,头戴冠,文也。足传距,武也。见敌而斗,勇也。得食相呼,义也。鸣不失时,信也。鸡有五德,君犹沦而食之,其所由来近也。" 个见。 01-12 13:01 风沙鸣评论 姥姥,温润,祥和,花儿,天真,灿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姥姥花儿编织了美妙之花环,令人赏心悦目,描写绘制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世外桃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有姥姥的呵护和慈祥之爱,如作者将其中的思想深度提炼溢流,似乎更美。欣赏。 01-12 11:26 子虚评论:</h3><h3> 付光芸老师的《姥姥的花园有花儿》很耐读。用平淡的语气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饱含着深情,生活细节充满了温馨。 01-12 10:45 杨椿评论 那些看似细小,那些实则沉重,就是生命中最该记忆和沉淀的东西! 01-12 07:26 <br></h3> <h3>孟先生评论:</h3><h3> 独辟新径,让人耳目一新,可见作者笔上功夫! 唉呀,可望而不可及!阳春白雪,何者盖寡! 01-13 22:37</h3><h3> 林必元老师评论:</h3><h3> "文学的指针旨在对准内心"深刻而犀利:对于作者,是视文学为圣土,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对于将此指针对准金钱的,什么有钱就写什么的人来说,此言无异于一柄投枪! 01-13 18:43 董慧慧评论</h3><h3> [强]文学的极致是面对自我,挖掘自我,活出自我。这个“自我”,不仅是“小我”,更是指宇宙万物的“大我”。 01-13 14:47 纤指素心评论 跟着卞老师的笔去旅行,仿佛自己就在那游轮上,一望无际的大海,各种肤色的人。世界还是原来的世界,眼前的一切都是初见。 01-13 12:30 卞毓方老师留言:</h3><h3> 曾经去过西欧,写了篇《马克思先生在垂钓》,我知道没有几人能看懂,但这正是我需要的。去过东欧,一字未写,因为去的写的人多了,没啥新意。年初加勒比暨美东之行,突然发愿要写一本书,半月之旅,二十万字,平均每天一万多,神经始终紧绷着,不管什么,抓到筐里就是菜。稿成,不想再干,因为即时的感触无法复制与代替。 01-13 11:41 风沙鸣老师评论 卞先生行文,看似平常琐碎之事,却是隐喻了其大气之文,乘船于异域,海上极目,景色人物大低如此,而卞先生却是能体悟,从平常琐碎中觉悟,世界究竟是大了?小了?心乃成大,以其握笔之手,披肝裂胆,行文从容,小中见大。点到即止。读文章,亦领略了异帮风景地貌,长了见识。问候先生。 卞毓方老师留言:</h3><h3> 曾经去过西欧,写了篇《马克思先生在垂钓》,我知道没有几人能看懂,但这正是我需要的。去过东欧,一字未写,因为去的写的人多了,没啥新意。年初加勒比暨美东之行,突然发愿要写一本书,半月之旅,二十万字,平均每天一万多,神经始终紧绷着,不管什么,抓到筐里就是菜。稿成,不想再干,因为即时的感触无法复制与代替。 01-13 11:09 吴静老师评论 </h3><h3>感谢卞老师的分享,文字优美思想性强[强][强] 世界还是一样大,”加勒比海盗的船长杰克感叹,“只是我们的空间小了。”有理,人人都感到天空太矮,大海太窄。“世界还是一样小,只是我们的空间大了。”倒过来说同样成立,证而明之的例子要多少有多少。世界是大了还是小了,这是形而上的问题,关键在于你心脏的大小和搏动的频率。 世界大小,在于心[玫瑰][胜利] 01-13 09:53 杨福迅老师评论: </h3><h3>卞老师是大家,文章开合自如,浮想联翩,浓浓的文学味[强] 01-13 09:30 郭园园评论:</h3><h3> 谢谢卞老[微笑]我也喜欢旅行,每次出发都是一种可以回头的告别,一次安全的冒险,[偷笑] 拜读过您的文章后、也想要试试游轮出行。 01-13 09:20 台湾亚瑟兰女士评论:</h3><h3> 本來是求快、想把卞老師的作品大口吞完。 讀到後來,覺得老師的文字應該細品,因為總有出其不意的可愛人性。 所以現在是讀怡情養性的,一天品2~3篇,是每天辛苦工作後給自己的犒賞。😇 01-13 09:15 张秋香老师评论:</h3><h3> 拜读!老师的文字触点浩瀚似大西洋的无垠,读完不单单如身临其境享受了视觉上的美感,如履加勒比海,更有引人深思人性感情上的共鸣。文学的笔,多情而又清醒的笔,它的极致不是天花乱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正视现实,面对未来…所言极是,深以为然![玫瑰] 01-13 09:13 白百合评论 一支笔延深了一条船对人类的摆渡的意义。 01-13 07:37 <br></h3> <h3>寒蕊凝香评论 黄河九曲,水随山转,顺势而为。 顺势,是一种生存技巧,是一种通豁达观;顺势是一种机智,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因为,力量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凝聚而成。 01-14 23:55 郭老师评论: </h3><h3>@萤光·文蔓 大河就是一首散文诗,语言唯美,情感细腻,描写细致,学习了[强][强][强][强] 01-14 22:56 纤指素心评论 气势磅礴的黄河,气势磅礴的文字。 01-14 20:45</h3><h3> 风沙鸣老师评论 文章从滴水凝聚开笔,渐趋成溪汇聚,浩浩荡荡,九曲万里,一路狂泻,东流入海,终究归入那句随处可见的广告语: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是的,黄河无论多么雄浑狂野,最终要归宿要回家的。海洋吞纳包容万物而不拒,黄河犹如孩子投入,如婴儿般温顺入海,或是一种回归。文章写黄河,喻一个人之一生,童年的天真,少年的混沌,中年的狂野及至老年的厚重温润,于笔墨中呈现,值得一读的散文。欣赏并致问候。 01-14 19:12 崔胜五老师评论:</h3><h3> 《大河的情怀》不仅颂歌黄河,是在写一个人的成长,写一个民族的精神。从一滴水几滴水到一条小溪,汇集成河流,跋涉千万里,历经艰辛奔腾如海,从起源到入海,从历史至现今,大气磅礴,令人震撼。我曾随父母在黄河入海口的大孤岛生活多年,亲身经历了大河的宁静,温柔,得到了大河的恩赐,同时也见证了大河的暴怒和不羁。对黄河有着浓浓的情怀,“大河情怀”共鸣了黄河入海之声。拜读和学习了。 01-14 15:31</h3><h3> 温暖评论 师哥写黄河,写它的情怀。因为有情怀,故能成其大。写他奔腾万里有容乃大。&lt;div&gt;大河入海,使来处悠远,归途浩瀚。&lt;/div&gt;&lt;div&gt;大河不息,携泥带沙有了自己的底色。&lt;/div&gt;&lt;div&gt;大河不息泽被后世,生命辗转蓬勃,生生不息。&lt;/div&gt;&lt;div&gt;此文简短有力,给予了读者足够的阅读空间。&lt;/div&gt; 01-14 15:04 晓雨暮阳评论:</h3><h3>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磅礴的情怀,缭绕的思绪……请随大哥的新作走近母亲河 01-14 14:50 高延新老师评论</h3><h3>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近几年来河水的污染治理有了提高。不过还是有黑心的企业不顾他人死活,还是一意孤行。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喝着黄河水长大。黄河就像母亲一样,哺育着我们。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人人都是参与者,更是监督者。 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以景抒情,来书写黄河风壮观,其实黄河的美在更深处,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里。 我家就在黄河附近,驱车十几分钟就到。每逢休息,我也会到堤坝一览黄河的雄伟壮观,滚滚东去黄河水,昼夜不停歇。伟大的中华民族更是繁荣昌盛。 关于写黄河的文章看的很少。因为黄河我们的母亲她的姿态已经足够人们记在心里,甜在心里,感动在心里。 01-14 14:22 梅老师评论 </h3><h3>大河古特指黄河。为何黄河称为大河?今从《大河的情怀》作品中读到了非常契合我的心情的诠释。作者挥动如椽巨笔,粗犷中不乏细腻,把对人生、历史、社会的体验揉进对大河的描写,恣肆挥洒,而又有条不紊,张驰捭阖自如,给人诸多感受和启迪。难得的上乘佳作。[强][强][强] 01-14 14:09 雪中梅评论 一条有情怀的河,才能成长为大河。 一个有情怀的人,才能写成这样的文。 拜读学习了。 01-14 13:19 只有坚持评论:</h3><h3> @萤光·文蔓 (大河的情怀)这篇短文,并没有因为他的短,而失去美文价值,相反,因他不温不火的叙事风格,而又让人意味未尽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染了我。真想在适当的时候,去看一看黄河。看看这条流淌了几千年几万年的母亲河。好文章就是这样,不因他的字数长而觉得枯燥沉长,又不因为他的字数少,而觉得索然无味。感谢作者,让我又有了一次愉快的阅读。[强][抱拳][握手][咖啡] 01-14 13:01 荞麦评论 芦苇,荻花,血红的碱蓬棵棵,身形桀曲的老柳,荆条。。。。。毗邻河口的沾化洼亦是此番景象 01-14 11:26 周泽邦老师评论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啊,你从诞生的那一刻就有蔚蓝的梦想。黄河啊,你万里跋涉、九曲奔腾,谢绝秀美风景的羁留,义无反顾地奔向大海的怀抱,在河口与大海亲吻、相拥。中华民族就像黄河一样自强不息,创造了与日月同辉的伟大文明。如今,振兴中华,共建和谐家园,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正是不忘初心、永往直前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是母亲河——黄河的固有情怀。 01-14 10:41 曹同庆老师评论</h3><h3> 读大河情怀,老师从一点水,一粒沙开始探寻大河的情怀!小中见大的笔法运用至极。是游记,更多的是抒情,让读者读的更亲。不同于其它游记写景记物。文字无法表达的可读愿意读,读了是享受的感觉。 01-14 09:20 宋涛老师评论</h3><h3> 我很喜欢梁衡的散文。您这篇不管是字词的选用,还是漫长时间、宏大空间上的信手一抹,无不显示了很高明的驾驭技巧,我觉得已经达到了精工的境地——济南出版社宋涛 01-14 08:50 范廷伟老师评论 俗话说,水流千遭归大海,树高千丈叶落根。黄河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中华民族的奋进历程。黄河从桀骜不驯,到广纳并蓄,从汪洋恣肆,到精彩纷呈,从一路欢歌,到沉稳有加,黄土地上黄皮肤的黄河的生命,就在作者这情感洋溢的文字挥洒中,立体、鲜活、生动、美好起来,读者的心境,也在这些文字的强力引领下,从亢奋、震惊、博大、延展的纷扬思绪里,逐渐感悟到一种昂扬向上的奋发精神,一种搏击天下的强悍力量。这篇篇幅不长的文章犹如黄河水般大气、豪放,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既相辅相成,又互为一体。尤其是结尾的这一句话,黄河入海,我们回家,在戛然而止的同时,令人感觉到了自然顺畅,合情合理。 01-14 07:40 <br></h3> <h3>胡庆国留言 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乡愁!好文章,点赞! 01-16 21:36 油条哥快餐评论 写的很真实,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仿佛回到童年少年,使人到中年已对过年不感兴趣的我重新感受到小时候过年的乐趣…… 01-16 18:38 十年磨剑评论 故园记忆,乡土颂歌!我的亲亲的故乡中,故园记忆,乡土颂歌。多少可歌可颂的风物,少时的记忆犹存,温情的乡音萦响耳畔!汲取原生地力量,开创新世纪美好! 01-15 20:43 互联网+评论 </h3><h3>《过年的记忆》写的都是我们曾经熟悉的经历,熟悉的生活,却又写出了不太熟悉的味道,与众不同的感受。面对着如此奢侈的过年期间人人都可遇见的点点滴滴,我为什么就不会去做这个生活的提炼?为什么就不能写出一篇文章来。不说像马老师笔下那样有滋有味的文字,有血有肉的情感,这样的想法也不曾有过。我想,这就是一个作家与一个凡人的差距。可以说,文中映入眼帘的几个场景,小时候有,长大后有,现在依然有。不管年代如何更迭,过年的气氛,过年的情趣,过年的习俗基本没有改变,乡间年味更甚。相信各地都是一样。不一样就是没有马老师的这双慧眼,这只妙笔,让一个地方的过年变得更为浓香清纯,生活更加爱意满怀。这是我的一点读后感受。 01-15 19:15</h3><h3> Mary留言 汪曾祺先生说:“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同样一件事,一个人可以说得娓娓动听,使人如同 身临其境;另一个人也许说得索然无味。”又说:“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趋势。”这说明小说和散文有很多的相同点,尤其是叙事散文,愚以为。 马士红老师的散文,就像汪曾祺先生说的“把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写得很有情致,娓娓动听!” 昨天,看到本来是我高度称赞和衷心敬佩的一位语文老师,抛开了自己擅长的写作取向,转而写“孙子兵法和领袖经略天下”的内容,深感不妥,就像看到“厨师不研究菜谱,研究开了兵法。”一个在地方中学教了一辈子语文的职业教师,评论领袖情怀、经世韬略,无疑是隔山相物,相去甚远!如此抑长扬短,不及隔靴搔痒!汪曾祺曾在散文《泰山很大》中写道:“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 马老师的文章,不写“经国安民”的“泰山”,就写自己所经历,所难忘,所感动的“竹篱茅舍,小桥流水”般的普通生活,并写得如此富有情致,最可贵!------以上是博兴刘东辉老师的留言,非常感谢! 01-15 14:34 杨宁宁留言 放鞭炮这事儿我小时候也干过 01-15 09:00 紫石凝英评论 </h3><h3>熟悉的小红鞭爆发出的噼啪声,熟悉的“压面"和出锅后透着浓香的长长馒头,熟悉的熙来攘往的拜年大军,熟悉的忙里偷闲噬书如命的读书情景…。感谢作者用这这一切把我带回童年的那个家。如今的我已丢了那个童年,丢了那个家[难过]。喜欢作者这种有温度的文字。真好![玫瑰][玫瑰][玫瑰] 01-15 08:45 赵云平老师评论</h3><h3> 年的味道里有腊八粥的飘香,有腊月二十三“送灶”的希冀,有年三十祭祖的虔诚,有大年初一走街串巷给长辈拜年的匆忙,有“破五”日满村鞭炮的炸响,还有元宵节提着用秸秆扎成的灯笼绕着老枣树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的乐趣,更有正月二十五“填仓日”母亲把那少得可怜的年底儿找出来让我们解馋的滋味……传统味道的年,渐行渐远,然而,对那种味道的思念,却像陈年古酿,历久弥香。 01-15 08:43 土留香评论 很温馨,很亲切,瞬间找回了童年的感觉。 01-15 08:29 Mary留言 喜欢回忆,不等于老去。珍惜记忆中美好的时光,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一切,坚定踏实,无所畏惧。心若向阳,岁月静好。 01-15 08:14 周泽邦老师评论 温馨的记忆,亲切的感觉。那些消失在时光尘埃中的忘事,会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回放,也会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想起。它时而唯美,时而柔软,时而羞涩……说到娶妻嫁人,媳妇儿也是在二十五岁时嫁给我的。我始终相信,只有心有灵犀才会一见钟情,只有一见钟情才会一生幸福。但是,这些需要成熟的心智,需要对人生和社会有足够的正确认知。从该文和接触来看,马老师是一个善良美丽的智慧性人,当然,更是一个好老师,向美女学习。 01-15 07:11 醉太阳评论 看了此文就像看到年少的我,感觉亲切!我跟作者一样,虽然是女孩子却玩着比男孩子还疯狂的游戏;虽然不认识几个字,却喜欢抱着大姐带回家的大部头小说看;推磨、揉面、拾草、割兔食……什么活都干,虽然有些活不爱干;到出嫁年龄,自己不急娘却急了,亲自到门上给自己的闺女说媒……小的时候盼望着快快长大,长大了却怀念儿时的点点滴滴。 01-15 07:05 <br></h3> <h3>  互联网+ 评论:</h3><h3>《洛阳夜牡丹》选择夜游洛阳的几个花絮:饭店女老板追人退钱,园中小伙子借车接人出园,老阿姨志愿当导游,出租车司机讲述洛阳典故,这些说来平凡却又善意的举动。作为一个外地来的游人,能得到热心人的帮助,自然如春风拂面般的愉悦。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自古就是中原的名城,尤以牡丹著称于世。在那个春风沉醉的夜晚,作者所遇见的那些心地善良,热情好客的人,多像一朵朵国色天香的牡丹啊! 01-16 22:09 笑对人生评论 初见标题,以为笔者是洛阳本地人。细细读完,却被打动心弦,洛阳的人文、地理、风情跃然纸上。家乡朋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洛阳。更是巧夺天工,借贤人之名问抒发自己情感。好一篇洛阳游记,又一篇现代牡丹赋! 01-16 17:01 崔胜五老师评论</h3><h3> 我知道洛阳,也知道洛阳的牡丹,但不了解牡丹之乡的风土和人情。恰恰张老师在《洛阳夜牡丹》里描述了如牡丹花一样的洛阳人的善良和美好。拜读和学习了。 01-16 15:15 风沙鸣老师评论 牡丹之盛艳尽人皆知,民间早就把牡丹喻富贵美艳吉祥,衣物及家用物品,绣描牡丹,以示美好。如是,写牡丹之文亦如牡丹盛开,写者甚众。如把握不好,难免流俗,人云亦云。该文以儿时断意取材,渐趋深入,及至洛阳游走,无不彰显了文风独特,令人赏心悦目而又笔墨老练,很好的一篇佳作,欣赏并致问候。 01-16 10:59</h3><h3> 思齐评论 </h3><h3>张老师《洛阳夜牡丹》一文,构思巧妙,从初知洛阳、初识牡丹,想到了洛阳纸贵、母亲的牡丹花衣服、戏曲《牡丹亭》等背景材料,最后到牡丹情、牡丹奇遇,行文老到,过度自然,首尾呼应,实属上乘之作,值得品味。 01-16 09:23 潘福平老师评论 牡丹,美的化身。洛阳牡丹更是娇美!洛阳夜牡丹尤为真美。美的行为,美的盛景,美的追路还款人。写牡丹,其实是在写洛阳人更美。好一篇牡丹之歌! 01-16 08:36 杨椿评论 作者文笔功底深厚,生花妙笔聚书洛阳牡丹之美,历史之美,人文之美,了不起! 01-16 06:00 <br></h3> <h3>风沙鸣老师评论 姥姥,于国人心目中,特别是七十年代左右岀生之人,永远是温润,祥和和慈爱的形象。作者用舒缓之笔墨,将其和姥姥共渡的美好时光,点滴回忆,修复记忆,驻足留存,时光不会老,姥姥鲜活之影像也不会老。相信大多数中年人均有随姥姥生活之时光,那份百般疼爱呵护恐终生难忘的。留下思念,驻存美好,应该是文章表达的主题,如再精炼一些,删减些不必要的语言,笔墨多些对姥姥形象事件描写,或是更耐看。欣赏。 01-17 13:08 月童老师评论 很棒的一篇叙事散文!叙事不急不缓,人物形象清晰,描写生动形象。抒情掌握得恰到好处,不虚空,不做作。“就这样,我们走走停停,把一座座山走低了,把一条条河走瘦了,把阳光走得遍地灿烂,把林地走得越来越密了……”多美啊!文章结尾,外婆去世,大舅也回了自己的家,叫人心里酸酸的!文章讲究韵味,这《外婆家的年味》和人味都浓浓的,值得大大的赞! 01-17 07:48 </h3><h3><br></h3> <h3>白云悠悠评论</h3><h3> 梁老师夹叙夹议,有理有据地对莫言大师的成长史,作了详尽的剖析与论述,入文以梁启超先师的“四长”展开,平铺直叙地再延伸于莫大师身上,可谓是对号入座。目前愚人我还没有阅过莫大师的作品,改日购入手一本,郑重地拜读一下。 01-18 07:49 范廷伟老师评论:</h3><h3> 从初出茅庐到遍地开花,从牛刀小试再到功成名就,莫言付出了很多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很多。他用独特的感觉,丰富的想象,展现出了一个万花筒般迷离的艺术世界,其在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特质的同时,又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批判意识。他真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用一颗老百姓的平常心,用老百姓的视角观察世界和反映世界,他深入到了人类灵魂的隐密处,以其独特的语言,营造着特别的文体,述说着神奇的故事,不断开拓着“高密东北乡”的文学疆土。他有一首打油诗写道:“左手书法右手诗,莫言之才世无匹。狂语皆因文胆壮,天下因我知高密。“这话丝毫不是狂妄,我窃以为是名正言顺,理所当然,恰如其分,实至名归。在偌大的中国文坛,只有他才有这种底气,这种勇气,这种自信,这种霸气。像安泰从地母身上才能汲取无尽的力量一样,莫言扎根乡土,走向天下,他用形式严肃,内容轻松的“打油诗”,当做了连接北京平安里与高密平安庄的情感脐带。有了这根“脐带”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他讲述中国,以二十种文字传播,全世界都是他的读者,那一天他走上了殿堂,世界一片安静。 01-18 07:31 范廷伟老师评论</h3><h3> 梁启超提倡的“四长”,与我们习总书记所说的“四力”,对于每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功要素。莫言作品的语言特色,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不按套路出牌,经常名词当动词用,或者动词当名词用,再就是在成名作《红高梁》中以“我”的独特视角,突破了早先一些抗战题材作品循规蹈矩、板板正正的传统写法,可谓石破天惊,“大逆不道”。看似自曝“家丑”的创新手法,令所有的读者都感到耳目一新,过目难忘。关于想象力,莫言也说,一个没有见过大海的人,想象起大海的浩淼无边,远比整天劳作与大海上的渔民丰富得多;一个没有谈过恋爱的人,想象起恋爱的种种美好来,也远比已经结过婚的人要宽泛得多。我们与其说莫言是一个少有的文学“天才”,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怪才”“偏才”“奇才”,他既有天赋,又有勤奋,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还有我们常人并不曾具备的那种敢想、敢写的胆识。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莫言成长、成才、成功的过程,作了详尽的分析,且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01-18 07:20 乡农留言:</h3><h3> 理论总是有点抽象,但也是文坛不能缺少的一角。笔者只是想以理论框架为载体,把积累的翔实资料综合加工,展示一下莫言所走过的文学道路,或许会使人从中受到某种启迪或激发。感谢文蔓主编不嫌枯燥,编发此文! 01-18 07:05 白百合评论 梁老师文笔底蕴深厚,让我深刻了解大师的人生之路。 01-18 06:11 漠飞老师评论 成功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给有准备的人。选定自己的目标之后,就勇往直前的走下去,执着,坚定,吃苦耐劳,孜孜不倦。学历真得不能代表什么,普通人读书的动机很明显,就是上大学谋个工作娶妻生子。有了工作就停止了学习与追求,心淹没于柴米油盐与滚滚红尘之中。而真正的学者智者是一生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创造自己人生。一个普通家庭的农村娃娃,取得如此成就绝不是偶然,向莫言老师致敬。感谢作者全方位的剖析。 01-18 05:47<br></h3> <h3>徐怡祥老师评论 </h3><h3>《安仁之仁》以引人入胜的笔触引领着读者进入三湘大地的安仁。文章从衣食住行、风俗文化各个层面给读者极深的印记,几乎每一段落展开来都是一篇耐读耐品的故事。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种“为民谋命,不屈不挠,发奋图强”的安仁精神也是国人的写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致敬作者,感谢渤海文学。 01-20 18:05 雷霆万钧评论 很喜欢郭老师文章的风格,幽默含蓄,娓娓道来,如同拉家常一般,把安仁县的历史故事、当今生活,描绘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为郭老师点赞! 01-20 15:25 我喜欢XLG评论: </h3><h3>喜欢这样的文章,一开头就吸引人饶有兴趣的读下去,还不觉得沉长乏味。安仁虽离我很远很陌生,但老师幽默风趣而细致的述说让我了解了一些安仁的风土人情,也让我想起了很多。你的“横拍巴掌直拍腿”,当年我的邻家婶子大娘吵架也是这样的;你枞树叶子烧辣椒,曾经,我们北方柴火灶里也烧出了同样的美味;还有那歪歪斜斜晃出门来的醉汉,你那里是“两只脚左右交替可以拧出一根麻花来”,我们这里打着飙腿扶着墙是一样的风采。 拜读了,好文章。 01-20 13:43 微信雁子评论 散步式的拉家常,亲切。不过有些还需严谨些,如外地人赶来安仁读书,清北年年不缺席,蒸酒要半个月,…… 01-20 13:31 云涯评论 一纸长文,因着对一片热土的爱恋而欲罢难休。安仁之仁,文题立意高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安仁恶劣的自然环境淬炼了安仁人富且乐,穷亦安的仁义豁达,安仁之仁里藏着土的厚重,酒的甘洌,风的洒脱,水的柔韧,辣椒的xx,云的高远,山的粗犷,山没能阻挡了安仁的视野,而是给了他们创建美好生活的雄心,所以安仁人有了特殊风味的美食,所以安仁人可以简单平淡地在田地里吃苦耐劳,所以安仁人也可以拼命的读书,拼命的盖房起高楼,所以安仁人闯荡向往外面的世界,文章娓娓的向我讲述着安仁人的故事,讲述着这样富且乐穷亦安豁达乐观时而粗犷的安仁人。群山给安仁留了一个缺口,安仁回世界以安仁式的豪情。作者用充满深情厚谊的语境带领我隔着山隔着水,隔着万水千山游历了安仁之仁,一息长长的呼吸之后是万千遐思,这也是我喜欢看游记的原因。 01-20 13:27 风沙鸣老师评论 地域文章不好写,把握不好,会涉嫌广告吹捧,单一描绘风物又会陷入人云亦云之俗套,郭先生用机智幽默风趣的语言,绘制了一幅极有地方特色的画面,风土,人情,性格,特点及至学子经济皆溶其中而又不落俗套,叙事老道而又轻松活泼,铺展而又紧绕中心,耐看耐读耐思,文体清新,非常棒的散文体风物游。欣赏并致作者问候。 01-20 12:55 思齐评论 湖南郴州,位于南岭北麓。受地形影响,成为南方冬季低温中心之一。十几年前春节前后那场雨雪冰冻天气,给当地电力、交通等带来很大的危害,尤其影响京广沿线的铁路、公路运输,影响春运。是年,全国高考地理卷,以郴州局域图为背景,出了一个综合题,令我记忆尤新。安仁作为郴州北大门,图中有所标注。今有兴得此文,让我了解了当地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受益匪浅。&lt;br&gt; 01-20 10:28 互联网十 评论:</h3><h3>读《安仁之仁》,有一种被中国文字魅力冲击的亢奋。那悠悠的柔情,那绵绵的蜜意让你止不住的要往下看。安仁人的一个动作,一种性格,一场酒席,一季农活都在郭老师笔下变得熠熠生辉,大放异彩。与身患眼疾,渤海文学并非每天都看的我,今儿恰好遇上她让我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了,是我眼福,也足见其遣字造句的功力有如安仁历史般的深厚。大赞👍。 01-20 09:38 曹同庆老师留言</h3><h3> 读了郭老师大作安仁之仁: 地理位量,风土人景,古今演变,由穷变富,小吃大吃。特色多多。文字比喻细而美。好文。学习了。 01-20 09:28 <br></h3> <h3>只有坚持评论:</h3><h3> @萤光·文蔓 (云铃)顾名思义,响彻云霄的一种ling声,通俗点讲,就是鸽哨。作者被这种哨音所打动,也确实,成群的鸽子飞在蓝天,那身上的铃铛齐齐地发出悦耳的声音,怎能不让人心动,何况面对的是一个梦想破败,处处失意中的青年,当他看到这群鸽子能在这广阔的蓝天里自由自在的飞翔,听到这种美妙悦耳的哨音,自然就会有心向往之蓝天的冲动与向往。这不正是青年落魄后的又一次振作吗?城市又如何,城市上空的鸽哨不照样在故乡的上空飘荡吗?(遗憾的是文章里有过多的灰暗色彩,削弱了这篇散文的品味,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正能量的东西应当放在首位)[抱拳][握手] 01-21 17:30 云涯评论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这凡尘有谁不是逐梦人呢?我们追逐着日月星辰,追逐着春风盛景,在冬天里叹息,在霜雪中坚持,在繁华与苍凉的缝隙中蜕变,人生所有的经历都是上天丰厚的馈赠,我总以为生活属于有心人,有心苍山负雪,依然春风又绿…… 01-21 13:15 思齐老师评论: </h3><h3>《云铃》一文中”冬夜的残月斜挂西天”一句有待商榷。”残月”是指阴历23以后的月亮。俗语:月亮”初八、二十三,出没半夜天”。残月三点,位置在偏东的夜空,不可能挂西天。若改为三点”月亮挂西天”,更为妥帖。就是用三点”弯月挂西天”也不妥。时间与天象必须吻合。 01-21 10:18 思齐老师评论:</h3><h3> 白云悠悠,云铃幽幽。”好一个《云铃》,让我想起鸽哨,想起家乡那一群盘旋飞翔的鸽子。在外漂泊的人,城市的鸽楼,没有一处是自己的归巢。故乡,只有故乡,才是自己灵魂安放的地方!本文,语言优美,构思巧妙,属打工文化的代表,值得收藏共享。 01-21 09:54 笑对人生评论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笔者之境界令人佩服,细细读完,收尾之笔,感慨之情令人心痛。为什么如此感慨?为什么如此纵情? 01-21 09:06 潘福平老师评论 一篇充满情感的散文诗,笔者用情至深。用深情抒发了现实主义的真实篇章,撞击着每个读者的心扇,云铃在天上,又在人心上! 01-21 08:47 蓝心玉清评论 生活中的一切苦难都是生命河沙成珠的磨砺。繁华也好,荒僻也罢,都是生命的道场。 01-21 08:38 思齐评论 ”白云悠悠,云铃幽幽。”好一个《云铃》,让我想起鸽哨,想起家乡那一群盘旋飞翔的鸽子。在外漂泊的人,城市的鸽楼,没有一处是自己的归巢。故乡,只有故乡,才是自己灵魂安放的地方!本文,语言优美,构思巧妙,属打工文化的代表,值得收藏共享。 01-21 08:33 遐姝评论 杨老师的文深刻,引入深思。向经历苦难依然初心不变的人致敬! 01-21 07:49 美好心情评论 我们这一代70后是儿时最渴望城市,中年后最想回归乡野的人,当一切繁华落尽,淡薄宁静才是最美好的生活吧! 01-21 07:00 杨椿 我今年年尾20天内发表的第五篇文章,也算是送给自己和大家的春节礼物吧,希望大家留言参预! 01-21 06:11 <br></h3> <h3>北杨市场6.5元休闲食品评论 杀虎刘老村,是我童年生活过得地方,虽然自从姥爷姥娘去世后,很少回去,但在梦中回去过无数次,老村搬迁时回去过一次,算是告别吧!但心里始终难过,每次去扫墓经过老村都不会止不住眼泪,今天有幸读了高老师文章,感情一下得到了宣泄,不再难过,取而代之的是替老村生活的乡亲感到幸福,谢谢高老师 01-23 15:21 云涯老师的评论:</h3><h3> 今天呢,要给高洪珍老师道个歉,开始一看又是乡土题材就觉得视觉疲劳,刚才把文章看完,才知道这篇文章反应的的确是现在中国乡村面临的典型问题,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乡村正在消失,很多人都在回不去的故乡和城市繁荣之间纠结…… 01-23 14:54 周泽邦老师评论 匆匆的时光啊,你要把我们带向何处?袅袅们炊烟啊,你怎么还在我们心中升腾?那些曾经的往事或故事却历久弥新。在社会前进的征程上,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一个故事一段往事、一个物件一段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和感悟? 01-23 02:24</h3><h3> 萤光·文蔓 高洪珍老师留言 @李登建 谢谢李主席!非常荣幸能够得到您的指导!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初学的路上,有您这样肯下力气帮助指导初学的老师,是值得敬佩和感激的。感谢李主席[玫瑰][咖啡][抱拳]这印象俩字,来得有点不妥贴,我也最初彷徨过,因为光题目就改了好多次,什么村庄的变迁,守望,一棵老树等等。因为看过一片写地方的文字,用的印象,我就觉得是不是可以用在这里[捂脸][捂脸] 01-22 23:33 李登建老师评论: </h3><h3>读了《印象杀虎刘》一文,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村的变化:村庄面貌的改变和人的观念的改变。我一直关注着这个问题,几年前村里人多数是不愿意上楼的,可是现在,不愿上楼的人已很少,大多数人很向往上楼了。这是事实。另一方面,农民上楼之后,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一个档次,这是当时人们没有想到的。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这个变化的过程,感情也很真实,而不是不顾“一切”地留恋往昔,一味地强说乡愁。但从艺术形式上看,结构有点松散,细节描写不够突出,题目中的“印象”二字也用得不太妥贴。个见,不一定对。 01-22 23:32</h3><h3> 河畔 听涛评论 杀虎刘村的前世今生,尽在文中。文章驰骋古今,有与苦难艰苦的抗争,有对人生追求的考量。致敬作者。 01-22 22:43 郭老师评论:</h3><h3> 杀虎刘一文,成功之处很多。第一,选题不新但题目新,显眼球。第二,语言表达精炼,令人很安静,读来清新有意境。第三,主题积极向上,弘扬正能量。第四,布局安排能打破常规,令人耳目一新。我又认真学习了一遍[强] 希望作者能用这种方式创作更多美的作品,带给我更多享受[强] 01-22 21:36 云涯评论 在城市化的变迁中,那些消失了踪迹乡村成了我们回不去的故乡…… 01-22 18:05 范廷伟老师评论 老树是位苍发长髯的老人,穿插文中,见证着杀虎刘的时光变迁。作者文中深情地写道:春天一到,繁花盛开,香气弥漫,整个村子便萦绕一片粉色的祥云之中了。桃树梨树,撒着欢儿地开,你争我抢,纷纷扬扬,让整个村子浸泡在了繁花里。诗情画意的杀虎刘,美不胜收的老村庄。感受着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我的心中立马泛起了一种说不出的触动与亲切。瓜瓞绵延,世代传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捧着这湾水,恋着这方土;心系这条河,情牵这条路,这究竟是多么温润人心的甜美抒情,又是多么恰如其分的真情描绘呀!这篇《印象杀虎刘》,作者文笔细腻,感情真挚,遣词造句,足见功力。本人觉得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是酸,后半部分是甜,前后反差大点,似乎不太协调。如果写成两篇文章,前半部分写成记忆乡愁,后半部分写成新农村建设,倒也是一种办法。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01-22 11:49 曹同庆老师评论:</h3><h3> 两次读完杀虎刘,夸度700余年的村子来历变迁,由一座桥,一条路,几户人家的传奇说起,引人入胜。其间,人们生存相处的故事,以和谐为主旋律,特别是进入公寓后的老年人,相互依托照顾如亲如至。给人美而满向往幸福! 好文。点赞。学习! 01-22 09:27</h3><h3> 安颖光老师评论: </h3><h3>一篇好散文,有古代故事,有历史回顾,有情感流露。用心的作者化用了名家的语句,朱自清的,艾青的,宗璞都在文章里似曾相识,您读出来啦吗? 01-22 09:17 静云(大爱无疆) 评论:</h3><h3>文章首篇叙述了“杀虎刘”村名的由来,用墨不多,却写出了传说的凄美。中篇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描绘了杀虎刘昔日印象。尾篇可谓神来之笔,展示了杀虎刘新村风貌。三部分环环相扣,结构严谨,缺一不可。文章值得赏读与推介! 01-22 09:16 思齐评论 《印象杀虎刘》一文,从枣阳桥切入,引出由”八门殿”到”杀虎刘”的传奇故事。继而描写了在这片热土上人们的美好生活。随着合村并居等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古村落的消失,给人们传统生活带来了冲击,也勾起了乡愁。”乡愁文学”的兴起,也是时代发展的折射。本文构思巧妙,语言精美,堪称上乘之作,值得品读。 01-22 08:55 发哥版版(西交大社)评论 作者文字驾驭能力很强,对事象的安排和刻画精准到位、严丝合缝。环境描写能给人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意境。个人感觉老槐树部分的个体叙事太细,对整体的大格局稍稍有些损伤。 01-22 08:24 杨椿评论 此文语言清新,诗化,颇有味道,极其耐读! 01-22 07:43 木兰花评论 这个杀虎刘村我第一次听说。但刘妻杀虎的传说让我想起了武松。刘妻乃是女中豪杰。不畏艰险,英勇杀敌的精神流传千古! 01-22 07:41 <br></h3> <h3>杨福迅老师评论 </h3><h3>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诗不仅在远方,更在眼前,在脚下,在红萝卜的娇艳,在四季豆的青翠。把琐碎的日子过成诗意的叫生活,把平淡的生活打磨成文章的叫文学。《半是烟火半诗意》,有接地气的味道。[强][强][强] 01-23 16:57 萤光·文蔓 鸿来老师评论 《半是烟火半诗意》很认真读过,好的方面不想多说,没有精彩之笔编辑老师也不会发表出来供大家欣赏。我要说的是散文应该是形散神不散。这篇文章前后两部分基本上找不到密切相关的共同体。前半部分看似文字优美,生活气息浓,却有种流水帐之嫌。当然正如昨天一位文学老师所说,这几天全是推出的散文,是否有种视觉疲劳的感觉?我的作品大多是小说,也就不排除是门外汉在胡言乱语了,不妥之处老师见谅。 纤指素心留言 行走百丈红尘,穿过人间烟火,我始终是那个坚持内心的自己。人,可以不写诗论文,但心里,一定要有诗意,也一定要紧抱烟火气息。感谢所有认真看我文章的朋友们。鼠年马上到了,祝福大家鼠年快乐!心想事成! 01-23 13:10 雷霆万钧评论 “这世道,总要有人很认真,总要有人偶尔计较,才不至于乱套,才能维持正常秩序,不是吗?”很喜欢这样的语言。特棒!特耐咀嚼。为陶老师点赞! 岁月如歌评论 这文章很女子,很随性,跟生活,写出的就是万千城市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语言灵动多姿,想来是极富文采的女子。个人认为,若写来自己留存,大可信马由缰,自由自在,但若写来发表,与大家共赏,是否再洗炼一些更好? 01-23 11:50 安颖光老师留言:</h3><h3> 一半烟火俗到家, 柴米油盐酱醋茶。 一半诗意鲜灵动, 凭借心剑走天涯! 打油一首,[捂脸][捂脸] 01-23 09:48 郭老师评论: </h3><h3>烟火一文,作者文字功底深厚,生活感悟透彻,值得学习。但结构上分成两半我个人觉得中心主题被分散了,如能做到融为一体,那就更喜欢了。[抱拳][抱拳]文中二维码留言有点麻烦,直接在这啰嗦了[捂脸][捂脸] 01-23 09:48 周泽邦老师评论 人生已一过半,走过了许多路,遇见过许多人,看过了许多风景,经历过许多事。然而,从小具有的那一颗浪漫飞扬的心依旧不被红尘烟火所击溃、不被世间沧桑风浪所淹没,依旧保有一颗善良纯洁的童心,生活便有了一半烟火一半诗意。这一半烟火是生活的必须,一半诗意是灵魂的必须。当我们被生活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身心俱已疲惫,我们必须有自我调整缓解压力的方法,更得明确曾经的奋斗目标。活在这个一世界上,总得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总得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于是,心中的诗意便诞生了!它不是痴心妄想,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享受。新春佳节及至,祝文朋诗友愉快、幸福,生活一半诗意一半烟火。 01-23 06:48 杨椿评论 半是烟火半诗意,好一个唯美的女子!仿佛李清照款款自宋朝历史的雾霭中走来! 语言造诣如此之深,才情如此之高,令素来有些自傲的我折服得五体投地! 她的老公是让人忌恨的,有妻如此,生女如斯,夫复何求! 01-23 05:59 <br></h3> <h3>悠然评论 这是一篇好文章,浓浓的年味,真挚的情感,对生活的热爱融为一体,值得点赞。 01-27 08:24 风沙鸣老师评论: </h3><h3>有的人也可能觉得过年只是一种行式而已,并无多少实际意义。其实不然,我觉得,过年是在过一种富裕、满足、快乐的生活,是在重温一种原始、自然、纯朴的文化,是在享受一种天真、纯洁、伟大的人间真情,是在欣赏一种蓬勃、旺盛、辉煌的人生yuan满,是对亲情的重塑,是对友情的升华,是对乡愁的巩固,是对生命的感悟。 因为它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所以总能让人期盼,让人回味,让人激动,让人难忘……这是对年极好的诠释。欣赏并致问候。 01-24 10:00 崔胜五老师评论:</h3><h3> 大年三十的早晨,零星的鞭炮将我叫醒,翻开《渤海文学》,“永远的民俗—过年”映入眼帘,于是给尚在被窝里的在读三年级的孙子诵读起来,那通俗易懂,生动幽默的科普忙年过年拜年娓娓道来。孙子说,这篇文章真棒,比爷爷你写得好多了!我肯定的点了点头 ,学习并为作者王老师点赞! 01-24 09:25 曹广平老师评论:</h3><h3> @萤光·文蔓  留住美好,展望未来, 新年到来之际,祝愿渤海文学的各位老师朋友,鼠年大吉,阖家安康!更祝愿渤海文学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结交东南西北友, 播撒五湖四海文 横批 渤海文学 01-24 06:30<br></h3> <h3>风沙鸣老师评论 十二生肖,个个活灵活现,似在眼前跃动,遣词造句,通俗耐看,一组很棒的生肖画像,值得称道的是;不仅写活了动物之形,更把动物的特点写的活,实属不易。欣赏并致作者问候。 01-25 16:37 高延新老师评论</h3><h3> 仁华老师的组诗,通俗易懂,富有诗情画意,能把十二生肖写得灵动活现,可见文学功底之深厚,向您学习 01-25 14:57 曹广平老师评论: </h3><h3>@萤光·文蔓  新年来临之际,推出十二生肖,很合事宜,祝愿(渤海文学) 新年有新意 生活有底气 一日一创新 万事都随意 恭祝(渤海文学)的各位师友,新春快乐!吉祥幸福![抱拳][握手] 01-25 08:26 云涯评论 最喜欢《鸡年说鸡》,遣词用句典雅,浓郁的古风意蕴,大家风范。 01-25 06:25<br></h3> <h3>闫庚卉评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的这首《浪淘沙》​里我最喜欢——“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人生莫过于此。文章中的莫沙亦莫过于此。一篇小说为什么不能打破前因后果,给莫沙一个幸福的人生? 01-26 19:55 勇敢的心评论 小说很成功。人物性格鲜明,命运坎坷;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一起推动故事进展,结合得很好;语言细腻生动,准确到位。但是,整个基调有点悲切,看不到光明和正能量。 01-26 17:13 风沙鸣老师评论 小说以女孩为主线,描写了爱情利益中,世态乱象,情节迂回曲折,语言铺陈老道,各色人物把握较好,特别是对主人公描写,真实到位,系一篇紧扣现实的好文章。欣赏。 01-26 12:30 杨椿老师评论 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细腻传神,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富有悬念感,结尾发人深省,令人唏嘘不已!妙文 01-26 09:42 潘福平老师评论 人生本是一场梦,梦长梦短煎熬中。似梦非梦皆为梦,几番轮回梦相同。梦里不知身是客,字里行间皆是痛。期许人间真爱存,情与爱来两相拥! <br></h3> <h3>李登建老师评论</h3><h3> 过年期间,皓哥捧出他的随笔《过年三题》,让文友们在大碗吃肉的同时,也享受一份精神的美餐,非常感谢[抱拳][抱拳][抱拳] 01-27 20:17 风沙鸣评论 作者以年为点,泼洒自如,少年中年及老来对于年的体悟,个人思想串联其中,给予读者新颖别致的年,由此及彼,再铺展开去,街头门市,横扫笔墨,世态过年之情景,徐徐舒展,语言活跃,手法娴熟,很好的写年的散文。欣赏并致问候。 01-27 17:01</h3><h3>扈广拥老师评论:</h3><h3> 有情有识有文,年是仪式,年是节日,年是团圆,年是压岁钱,年是盘点,年是祭拜,年是教化,年说不完过不完,年年幸福,幸福年年。为《过年三题》点赞[强][强][强] 01-27 12:13 思齐评论 《过年三题》,《过年的时间有多长》从童年、少年、青年到中年,如年代秀一般,展现了不同年龄对年的记忆。《年的来去与我们的态度》,从闲话年的来历入手,谈了不同年龄、不同时期年的经历与感受。《街头过年》以寻找年的体香为线索,采用拟人手法,聪横的方面写年。三题话年,纵横结合,三位一体,构思巧妙,手法娴熟,值得借鉴。 01-27 11:57 雷霆万钧评论 年是什么?李浩老师的《过年三题》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年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感悟:年包含了太多的风俗民情:街头看年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不同经济济条件下的人对年有着不同的体验。很欣赏老师的语言风格,点赞! 01-27 11:55</h3><h3> 灯火阑珊评论: </h3><h3>老师真情流露的文字,娓娓道来。有回味,有品味,有展望;有声,有色,有情。非常接地气,极具烟火气息的文字。浓浓的“年味”在读者的心头洇染开来,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老师大手笔,拜读学习了![强][强][强][抱拳][抱拳][抱拳] 01-27 11:34 崔胜五老师评论: </h3><h3>李老师的《过年三题》立体感很强 ,入理、入心、入时,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年。拜读和学习了! 01-27 11:18 云涯老师评论:</h3><h3> 文字是真的很棒,是我目前在这里看到的最自然流畅,凿痕较少的文章,所以全篇拜读 01-27 11:17 曹同庆老师评论 </h3><h3>写年味年俗的文章没少看读。老师的过年三题别具一格有新意! 一样的年,不一样的意!感悟深刻令人叫绝。 01-27 10:57 陈文中主席评论: </h3><h3>《过年三题》写得好,民俗与感悟杂糅得天衣无縫,大手笔啊!点赞! 01-27 09:10 天天看天 评论: </h3><h3>写的真好!值得品读。年的元素释得得体熨帖,特别是童年青年中年对年的期盼、享受和岁月的注解,真是感同身受! 年味随着时代有变化,但亲人团聚共话桑麻永远不变。有着年的分段,各种奋斗各种努力各种成绩才能有个共同的时间标杆丈量,是总结,也是鼓励,一步步,走出人生的繁荣,走出国家的富强! 过年三题 01-27 08:30 杨留坤老师评论:</h3><h3> 有关年的文章,写的人太多,读的文章也太多,一般,一写就会落入俗套,一俗便没有了味。@泉歌 则不然,文章写出了新意,写出了年在人生中留下的烙印以及过年在人们心目中的感受。语言也精炼,一篇好文章,点赞,学习! 01-27 08:23 杨椿评论 “年”在中年人的回忆里感悟里,是中年人特有的不温不火,不疾不徐,说来平淡,其实深沉的人生体验和思索硕果! 01-27 06:33<br></h3> <h3>徐怡祥老师评论</h3><h3> 玉徳同学的文笔越来越老辣,《歌诗达》游记耐读耐品,尤其喜欢对海与天的描写,细腻温婉,韵致灵动,构思巧妙,大气磅礴。给玉徳点赞! 01-28 21:57 范廷伟老师评论 可谓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旅行,一种细腻美好的描述,一份真诚深刻的反思。这篇文章令人赏心悦目,有感有悟。李主席文章越写越好,日臻佳境!拜读学习![强][玫瑰][握手] 01-28 19:05 崔胜五老师评论:</h3><h3>见过大海,坐过一般渡船,但未搭乘过如此豪华的邮轮,更未深海远航。在躲避冠状病毒的宅室里,好客的li老师带领大家乘歌诗达旅行,领略了海上古罗马的风情,见识了远海的静美与浩瀚。结尾部分作者的内心纠结,也吻合了出生在五六十年代人的情感。拜读和学习了。&lt; 01-28 12:37 豌豆 评论:</h3><h3>最近一直在关注渤海文学的文章,每天清晨的等待就如一份“饕餮大餐"吸引着我。我没见过歌达号,但即凡见过,也绝没有li老师笔下的让我更清楚。文笔的优美足见功底的深厚;细腻的刻画看出独到的见解;结尾更引起我的共鸣:爱国,无论何时何地。喜欢li老师的文章。 歌诗达见闻 01-28 12:35 雷霆万钧评论 十几年前吧,我曾经,乘坐长江观光6号,游历长江一线,那感觉至今难忘。今天阅读了老同学玉德主席的《歌诗达见闻》浮想联翩,深感老同学文字功夫了得,太棒了,登临歌诗达邮轮,对轮船的所见、对邮轮周边海上景色的所见,是那样的美轮美奂,是那样的雄奇壮观,真是婎妙婎肖。加上作者从登轮的那一刻的“不愿”到结尾处那个伪中国人的“可恶”,感情基调也已确定。好文章,是一篇特定环境下的好散文。喝彩、点赞! 01-28 12:27 笑对人生评论 神来之笔,妙!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游轮豪华壮观,大海波澜壮阔,心情跌宕起伏。万分感慨,内心忿忿,感中华之盛世,立华夏之神威,继炎黄之祖训,做龙的传人。 01-28 11:13 丝路花雨评论</h3><h3>喜欢大海的广阔无边,只是未曾有过这种经历,海的波澜壮阔,海的宁静柔美,在li老师笔下让人如临其境,如梦似幻。烟波浩淼,海天一色,自然之美,让人惊叹!文字的魅力,把海景描写得如此之美,欣赏学习!<br></h3> <h3>范廷伟老师评论<br></h3><h3>既能断舍离,又念旧时光。当舍则能舍,当恋记心上。把以前那些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统统忘掉,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镌刻在时光深处的那些温婉、忧愁、甜美、伤感的往事,往往在某一个不经意的节点上重新映入人们的眼帘,涌上人们的心头,令人反刍回味,不胜唏嘘。或清晰、或模糊的画面,多是带着一丝丝的伤感、一丝丝的不舍,却经常令人温情泛涌,缠思绵想,难以释怀。我认为是不错的一篇散文,感觉题目有点拗口,不好理解。个见,请见谅! 01-29 12:50 杨椿评论 童年的某一事某一物总会沉淀在记忆深处,成为永远的痛或美丽! 在作者文中,那只小山羊就是。它是童年时光闪亮的记忆点。是生活的参照点。<br></h3> <h3>李同书老师评论 </h3><h3>冷是感性和理性思维的综合结晶,是人生况味独特的感知,是物理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冷,被作者诠释和解读得令人温暖,在这个瘟疫肆虐的冬日尾声,我们感受到了除了冷之外另一种暖意,《冷之魂》[强] 01-30 17:48 淡月疏影评论 冷的思考,暖的记忆!触动读者也在记忆的温床上不断追索,遥远而又切近,都因为作者笔下的文字有温度! 01-30 17:15 赵丰老师评论</h3><h3> 冷之魂写出了冷的另种感觉,融入了个性的生命体验。好文! 01-30 16:50 安子👣评论 读丁老师的文章,总感觉是面对面侃侃而谈,言语温馨朴实,行文顺畅,落笔成章,学习! 01-30 15:41 萤光·文蔓 白云悠悠评论 丁老师天马海空,通过片段冷的描述,实质是在对世间暖的阐道。由此把个冷暖的尘世,赋予了一抹精魂的温度与馨润。 01-30 13:41 辛巴 评论:</h3><h3> 细腻的描写,真挚的情感,海阔天空的联想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让读者思考,让人沉思,好文! 01-30 13:29 杨椿评论 围绕“冷”,用个性语言,写冷之事件,道冷之感受,明冷之深义,巧妙过渡,结尾形收而意永,妙手! 01-30 10:32 丝路花雨 评论: </h3><h3>老师对冷的解读令人钦佩。语言有着冷峻之美,透过冷,让我看到了作者内心的温情与优雅。我想作者肯定是位冷美人才不输这冷艳的文字,果真!喜欢! 冷之魂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