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分自由的保障。”这是印在中文版《1984》封面上的话,很好地说明了奥威尔的力量所在。</h3> <h3>这一回,去缅甸,行前、途中,还有回来以后,我们不止看一本书。我们看了奥威尔的著作《1984》和《动物农场》,前一本是第二次看;还看了美国人艾玛•拉金写的《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h3> <h3>《1984》描述了一个全能○统治下的没有灵魂的社会。它用愚昧(所有的历史都被抹去,所有正在发生的事件都被改写)和恐怖(电幕无处不在,反对者会被人间蒸发)控制百姓。《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P121</h3> <h3>《1984》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作品用幻想般的笔划刻画了人类在JIQUAN主义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提醒世人提防这种幻想一般的黑暗变成现实。这种幻想实际上是一种预言,在现实中不幸一再被言中。</h3> <h3>《1984》成书于1949年。奥威尔的另一部小说《动物农场》比《1984》写得更早,问世于1945年。两书和另一本《缅甸岁月》合称“缅甸三部曲”,在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h3> <h3>从一处旅游地回来,总想写点什么,给自己留作红念。可这次从缅甸回来,却有点犯难。原因是拍回的相片与自己想表达的想法两不搭盖。</h3> <h3>因此,就作了这样一个十分违和、不伦不类的美篇。相片是相片,文字是文字,两者互不“契合”,与之前写过的博客与美篇追求的“看图说话”,图文对映的形式大相径庭。</h3> <h3>并且,文字也非自己写的,是从奥威尔和拉金的作品中摘录下来的句子。反正不过只是想要把自己的照片和著作者的观点留存下来。</h3> <h3>如果有朋友不合看了我们的这个美篇,并引起他产生一些不适或歧见,那我们只能解释为奥威尔书中的预言,其中有些部分像极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及之前发生的一些“运动”时的情状,别作其它牵扯。</h3> <h3>奥威尔1950年就过世了,终年47岁,死于肺部感染。在缅甸,所有读过奥威尔的书的人们都喜欢用两个词来形容他,一是“圣徒”,一是“先知”。因为,他死前留下两本书,一是《1984》,一是《动物农场》。</h3> <h3>“奥威尔的预言对我们而言依然非常准确。” “我们是一个拥有5000万人质的国家。”心理学家补充道:“他们扣押5000万人质的时间长达50年。”《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P34</h3> <h3>人们回忆他,奥威尔“面色蜡黄,瘦瘦高高,笨拙,无论如何精心裁剪的衣服,他穿着都像挂在身上。”《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p49</h3> <h3>巡逻警察没有什么可怕的,思想警察才要命。《1984》p4</h3> <h3>缅甸的监控机器(《1984》书上称作“电幕”)上无孔不入而且很有效率,让人恐惧。一言以蔽之,每个人都被监视,当局无所不知,他们非常、非常专业……《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p65</h3> <h3>真理部大厦,或者用大洋邦新语说,“迷理大厦”,那是一所在视线以内与其他景物截然不同的建筑物。《1984》P5</h3> <h3>从温斯顿站立的地方,可以遥望到三句精工刻出来的○的口号:战争是和平 自由是奴役 无知是力量《1984》P5</h3> <h3>对○盲从附和的,不假思索就相信所有口号的、业余的探子与好管闲事爱打小报告的,通常都是女人,尤其是年纪轻轻的。《1984》P11</h3> <h3>“两分钟仇恨”节目开始了还不到半分钟,大堂内半数以上的人已忍不住大喊大叫了。《1984》p13</h3> <h3>“太太”这种称谓,○是不认可的,谁称呼谁都该叫“同志”。《1984》P20</h3> <h3>猫对麻雀说,如今所有的动物都是同志了,随便哪只麻雀只要愿意,都可以走过来待在她的爪子上。然而,麻雀们依然保持着他们的距离。《动物农场》p31</h3> <h3>“你这个叛徒!”男孩子嚷道,“思想犯!欧亚国的间谍!我一枪把你杀死!把你蒸发掉!送你到盐矿去冷死饿死!”《1984》P23</h3> <h3>如果每个人都接受○制造出来的谎言,如果所有的记录都记下同样的话,那么谎言在历史中流传下去就变成真理了。《1984》P34</h3> <h3>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1984》P34</h3> <h3>他们原先发表的统计数据就是天方夜谭,这还有“正”需要“订”的?从头到尾都是玄虚的数字游戏而己。《1984》P40</h3> <h3>老大哥有时会在训令的场合中举一些身世寒微、地位不高的○○来做例子,勉励别人以他们的一生或死来做榜样。《1984》P45</h3> <h3>“老兄,你有没有想过,到了二O五O年,不会再晚了,世界上再没有一个活着的家伙听得懂我们今天的谈话了!”《1984》P51</h3> <h3>男婚女嫁唯一被认可的目的就是制造小同志将来为○服务。有时他居然忘了他是结过婚的人。《1984》p63</h3> <h3>○一说:今天成年无产者中,有百分之四十认得字;解放前,只有百分之十五而己。○又说:今天婴儿的死亡率,一千人中只有一百六十个;解放前,则有三百个。《1984》P71</h3> <h3>老大哥催眠的眼睛也瞪了他一眼,他马上感到一股慑人的力量向他袭来,钻入他的脑袋,扰乱他的神经,窒息他的信仰……这股力量根本否定温斯顿独立知觉的存在。《1984》p76</h3> <h3>我知道怎么去做,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做。《1984》P76</h3> <h3>你在大洋邦各地再也难找到一本在一九六O年前出版的书了。《1984》P92</h3> <h3>说不定表面看来煞有其事的牺牲奉献精神,其实是藏污纳垢的渊薮。《1984》P119</h3> <h3>没有什么感情是纯正的,因为总会夹杂着恐惧和憎恨的成分。《1984》p120</h3> <h3>这个早晚要降临的大限,就这么不讲理地在你的意识中时隐时现。逃是逃不了的,但或许可以拖延一下。《1984》p133</h3> <h3>“两分钟仇恨”节目里,她骂戈斯坦的话都比别人到家。可是戈斯坦究竟是谁,她一直搞不清楚,更不用说他代表什么理论了。《1984》p144</h3> <h3>每一份相关记录,要不是焚毁就是篡改。每个日期都随意修订。这种偷天换日、改头换面的工作,每天每分每秒都在进行着。历史停顿了。《1984》P146</h3> <h3>她在等待着无可逃避的命运降临。《1984》p153</h3> <h3>昂山素季和她父亲的面容惊人的相似:有着一样的高颧骨,迷人的杏仁眼。(昂山将军)一位被视为军队之父的男人,同时也是军队头号敌人的父亲,这有些让人不可思议。《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P144</h3> <h3>昂山素季,今年75岁,著有《免于恐惧的自由》文集。“《老人与海》是缅甸最畅销的书之一。老人仅仅剩下鱼骨,说明他曾经搏斗过。”摘录自《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p58</h3> <h3>“他们还不能够钻入我们的脑袋。如果你觉得保全人性是值得的,即使最后也发生不了什么效果,但在精神上来说,你已经把他们打败了。”《1984》P158</h3> <h3>战争的目的不是防止侵略或侵略别人,而是保持现存的社会结构一成不变。“战争”这名词因此容易使人误解,因为既然一天到晚都有战争,就等于无战争了…这就是○的口号“战争是和平”的精义所在了。《1984》P188</h3> <h3>我们的○骤看来阶级分明,形同世袭。《1984》P196</h3> <h3>不让他们看清历史的理由跟把他们与外国人隔绝的道理完全一样,这样他们才会相信他们的生活比祖先过得幸福,而物质生活标准也经常提高。《1984》P200</h3> <h3>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世事懂得最多的往往也是对真实的世界茫然无所知的人。《1984》P202</h3> <h3>明白征服世界是不可能的人,却又坚决要征服世界。这种把两种相对的观念(知识对无知、犬儒思想对盲从附和)混为一谈的习惯,是大洋邦社会的一大特色。《1984》P203</h3> <h3>有真正平等的地方就不会有疯狂现象出现。力量最后变为理性,这是早晚要发生的事。《1984》P207</h3> <h3>到了最后,他觉得最残忍和最不可原谅的事情,倒不是这些汉子心狠手辣,而是自已怎么不会昏死过去。《1984》P229</h3> <h3>“有时二加二等于四,温斯顿,但有时是三,有时是五,有时同时是三、四、五。你还得努力学习,要清醒不容易。”《1984》P238</h3> <h3>“……温斯顿,你不要做白日梦,以为后世会为你平反。后世永远不会知道你是谁。你在历史上的痕迹将会被刮得一干二净…过去没有你,将来也没有你,你从来没存在过。”《1984》P241</h3> <h3>“自由是奴役,你有没有想过,这口号可以倒过来?奴役是自由!只手空拳的话,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终被打败。”《1984》p251</h3> <h3>他现在发觉在亮处还是暗处睡觉实在没有什么分别,唯一可能不同的是,在强烈的灯光下睡觉做起梦来比较有连贯性而已。《1984》p263</h3> <h3>○是对的,○一定对。不朽的、集体的头脑怎错得了?《1984》p264</h3> <h3>人的大脑结构应该有一个警告系统,危险的思想一出现,马上就会自动地亮红灯,这在新语中叫“罪停”。《1984》p266</h3> <h3>栗树荫下,我出卖你,你出卖我——他们躺在那边,我们躺在这边。栗树荫下。《1984》p74与280</h3> <h3>在闹声中,温斯顿断断续续地听到:“伟大的战略部署——无懈可击的通力合作——彻底挫灭了他们的士气——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胜利——胜利,胜利,胜利!”《1984》p283</h3> <h3>“我们猪是脑力劳动者,本农场的整个管理组织部门全都依靠我们,我们白天黑夜都在守护着你们的福祉……因此让猪们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其重要性再显而易见不过了。”于是,大家无须继续争论便同意,让牛奶和苹果归猪们独享。《动物农场》p34</h3> <h3>救苦救难的恩公,你让万物欣欣向荣,幸福全仗你布施。哦,你像天上的太阳,每当我仰视你指挥若定的目光,我心中既温暖又亮堂,拿破仑同志。《动物农场》p145(注:拿破仑,动物农场里最高领导,是一头猪。)</h3> <h3>这里的人说:“在美国你过着狗的生活,也会胜过在缅甸你过着人的生活。”《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p22</h3> <h3>20世代20年代初奥威尔来到的时候,曼德勒三角洲以超过300万吨的大米领衔缅甸的出口商品市场,占到了世界粮食供应的一半。现在,缅甸的亚洲米仓的声望已经破碎。《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p77</h3> <h3>“真理部”供应谎言,“和平部”管理战争,“仁爱部”用尽酷刑,“裕民部”生产饥荒,“迷仁部”执行监视和镇压。底下还设子虚科、记录科等。思想警察、信息员、罪停、黑白、双重思想是热词。《1984》摘录整理。</h3> <h3>一个极权政府,知道自己对权力的控制是不合法的,因此,不可能允许真相被记录。为了维持现状,它依赖谎言。极权主义杀死了创造力。想象力像野生动物,不可能在笼子里喂养。《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p117</h3> <h3>本来不存希望,心事化作春泥。谁人巧言令色,使我意马难收?《1984》P131</h3> <h3>谁说时光最能疗创,谁说旧仇转眼遗忘,旧时笑声泪影,历历在我心上。《1984》p134</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