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秀玲】新四军四师群英谱第1集【历史梗概、编者的话】

孟秀玲

<h1><font color="#b06fbb">新四军第四师大事记</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新四军第四师编制系列</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新四军第四师画册——淮上拂晓</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东征西进——新四军第四师十一旅大事记</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抗战在淮北——新四军第四师老战士回忆录(共6辑)</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鏖兵苏鲁豫皖——新四军第九旅老战士回忆录</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淮北拂晓——《铁流万里》第一辑</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淮北拂晓——《铁流万里》第二辑</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 编 者 的 话</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font color="#333333">孟秀玲</font><font color="#ed2308"> <b> </b></font></h1> <h1> 新四军第四师是一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在彭雪枫师长的英明领导下,历经新四军游击支队、新四军第六支队、八路军第四纵队、新四军第四师番号的演变,相继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及后来的豫皖苏解放区、江淮解放区。新四军第四师的前辈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描绘了一幅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br>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许多新四军四师的老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战斗,无数前辈们在这里浴血奋战,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长眠于此。遗憾的是,许多新四军四师的英烈及前辈的故事并不为人所知,因此,发掘“红色基因”,让前辈们浴血奋战的悲壮历程、英烈们的英名和事迹变为永久的社会记忆就成为我们后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br></h1> <h1> 编者是新四军第四师后代的一员,热衷新四军四师历史及人物的研究,当看到英烈人物传记里柯愈强、杨德隆、王健堂、胡大炳等四师著名烈士的籍贯、诞辰、入伍时间竟然是空白,看到四师著名战斗英雄吴守训、张永远、佘锜义、杨森奎、王广文等宣传不够,看到千千万万普通指战员的英雄故事被历史湮没,一种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于是,十多年来着重编撰了有关新四军四师人物,并与新四军研究会及多地党史研究部门合作出版了多本有关书籍。<br></h1><h1> 今天,编者利用美篇这个新媒体平台,创建这个《新四军第四师群英谱》系列栏目,就是要连续登载新四军第四师将领的英雄事迹及丰功伟绩。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缅怀英烈功勋、告慰先烈英灵,这就是编者的初衷。</h1> <h1> 《新四军第四师群英谱》系列栏目的作者可以是新四军第四师老前辈的后代,他们大多数出生在新中国建立前后,没有亲眼目睹父辈们浴血沙场;少年时,因为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们只能从父母的只言片语或与父母老战友的接触中一知半解;长大后,他们当兵、工作独立前行,了解红色历史及父辈功绩的机会也不多;成家后,父辈离休了,有闲暇讲他的故事时,他们却忙于育儿理家,顾不上听了。而当后代们退休了,想了解父辈时,父辈年事已高或渐行渐远。针对这种情况,各地新四军研究会发起了“了解铁军历史从了解前辈开始”和“忆前辈、学前辈、写前辈”的活动。于是后代们查找档案、翻阅史料、走亲访友、重访旧地……于是,承载着两代人的浓浓深情,洋溢着前辈的熠熠风采,记录着先驱者光辉业绩的文章纷纷问世。 </h1> <h1> 《新四军第四师群英谱》系列栏目的作者可以是新四军第四师烈士的后代,当他们的父辈牺牲时,他们有的是遗腹子女,有的是尚在襁褓中的婴孩。他们从懂事起,就知道父辈是为国献身的英雄,为了寻找父辈的所在部队、壮烈事迹、牺牲地点、安葬之地及烈士身份,他们走亲访友、博览史书、搜寻遗物、重访遗址,苦苦追寻了一生,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有些后代是幸运的,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了解到烈士的成长过程、战斗经历及英雄壮举,将烈士的生前身后之事记录下来,鲜活地呈现给后人;有些后代是不幸的,他们的父辈或因战场信息的缺失、或因证人的离世、或因错过了普查烈士的时机,至今尚未被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今天,我们将这些英烈一并编入群英谱,以传世于后,并告慰无冕烈士的英灵!</h1> <h1> 《新四军第四师群英谱》系列栏目的作者可以是各地新四军研究会及各地党史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他们对新四军研究有较深的研究,学术上有较高的造诣。</h1> <h1> 凡是入选《新四军第四师群英谱》系列栏目的文章都是作者历经艰辛曲折寻访到的前辈的历史足迹、战斗历程和丰功业绩,他们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文章精雕细琢。但毕竟年代久远难免有失偏颇,编者出于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精神,坚持“严谨性、求实性”原则,会尽力协助作者进行一些技术处理。有些老前辈提供的履历表、自传与正规史实不尽一致,编者在查询有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尽量以正规史料为准;有些后代能寻找到的档案资料不全,某段历史不清楚,编者会采取某段模糊处理的方式;有些后代听前辈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活灵活现,但没记住时间和地点,编者就会协助查明史实;至于有些对父辈功绩不实的描述,编者也会实事求是地予以妥善解决。</h1> <h1> 由于年代久远及老前辈的渐行渐远,有些历史事实已难以确认,因此,《新四军第四师群英谱》难免存在不足和失误,敬请老前辈和后代批评指正。</h1> <h1> 感谢我们敬爱的父辈给我们留下的光荣历史、丰功伟绩、高风亮节和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后代肩负着承上启下、薪火相传的重任,砥砺前行而任重道远!</h1> <h1> <font color="#b06fbb">(孟秀玲,北京新四军研究会4师分会副秘书长)</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 </b></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b>新四军第四师历史梗概 </b></font></h1> 孟秀玲 <h1> 1941年2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第4师成立,她的前身是彭雪枫将军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新四军第6支队、八路军第4纵队。</h1> <h1> <b><font color="#167efb">新四军游击支队</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彭雪枫奉命到竹沟。</b></font></h1><h1> 1938年2月,党中央派八路军参谋处长彭雪枫到河南确山县竹沟镇,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随后张震等同志前往。在中共河南省委的领导下,积蓄力量,举办竹沟教导大队,创建拂晓剧团,组建抗日部队,准备东进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h1> <h1> <b><font color="#333333"> 抗日烽火燃豫东。</font></b><br> 在中共河南省委的组织领导下,豫东抗日武装风起云涌。1938年5月,中共豫东特委在西华县创建了“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员楚博,副司令员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魏凤楼,参谋长沈东平,政治部主任王其梅,辖3个支队,1500余人。</h1><h1> 6月,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长吴芝圃在豫东睢(县)杞(县)太(康)地区组建了睢杞抗日大队,7月,扩建为豫东人民抗日游击3支队,司令员吴芝圃,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海山,副司令员孟海若、政治部主任王静敏,辖3个大队,1000余人。</h1><h1> 7月,为加强睢杞太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中共河南省委组建了73人的新四军先遣大队,肖望东任大队长,从竹沟去睢杞太地区,配合豫东人民抗日游击3支队和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的东进部队与日伪军作战。<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 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b></font><br> 9月,奉中央指示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谭友林任政治部副主任,于9月30日在竹沟誓师东征。这时,仅有两个中队,连同机关人员共373人。出发前创办《拂晓报》。<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杜岗会师。</b></font><br> 10月10日,彭雪枫部抵达西华县杜岗村,与肖望东领导的抗日先遣大队、吴芝圃领导的豫东人民抗日游击3支队、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4支部队会师。12日举行会师大会,宣布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留在当地,其他3支部队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张震、谭友林、岳夏(秘书长)任职未变,吴芝圃任支队副司令员,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游击支队辖3个大队和一个警卫连。第1大队由肖望东先遣大队与豫东人民抗日游击3支队3大队8中队合编,大队长黄思沛、政委张太生;第2大队由竹沟东征的部队与豫东人民抗日游击3支队的3大队编成,大队长姜朗山、政委滕海清;第3大队由豫东人民抗日游击3支队的2大队单独编成,大队长冯胜、政委张辑五;警卫连由豫东人民抗日游击3支队1大队改编。全支队共1020人。<br></h1> <h1><font color="#b06fbb">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皖苏边开辟敌后根据地要图(1938年10月1日—1939年9月)</font></h1> <h1> <b><font color="#333333"> 首战窦楼日骑兵。</font></b><br> 24日,游击支队东渡新黄河,挺进豫东敌后。27日在豫东淮窦楼与日本骑兵巡逻队遭遇,击毙林津少尉以下10余人。这是游击支队在豫东打响的第一枪,首战告捷,鼓舞了土气,扩大了新四军在豫东的政治影响。<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 首次回师睢杞太。</b></font><br> 11月22日,彭雪枫司令员率游击支队1、2、3大队从鹿邑县回师睢(县)杞(县)太(康)地区,连战皆捷,争取当地抗日武装李广居、李寿山部参加新四军,支援了睢杞太地区的抗日斗争,又在杞县招收青年学生百余人,创办了支队随营学校,还重建了拂晓剧团。<br> 11月20日,组建党的豫皖边工委,张爱萍任书记。<br> 12月6日,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将邳睢铜地区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合编为八路军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共500余人,司令员兼政委钟辉。接着建立中共苏皖边区特委,李浩然为代理书记。</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333333"> 白马驿整编。</font></b><br> 12月下旬,在鹿邑县白马驿进行第二次整编,以第1大队为基础成立第1团,辖第1营(原1大队)、第2营(杞县李广居部),团长张太生、政委李耀;以第2大队为基础成立第2团,第1营(睢县李寿山部)、第2营(原2大队),团长滕海清、政委谭友林;第3大队编为支队独立营,营长冯胜、政委张缉五。<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333333"> 芦家庙第一个大胜仗。</font></b><br> 1939年元旦,商丘日伪军侵占鹿邑县城。1月1日,滕海清奉命率2团2营(原2大队)开赴商丘、亳县公路两侧寻机打击日伪军。1月8日,于毫县东北芦家庙歼敌300余人,这是游击支队东征第一个大胜仗,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奠定了基础。<br></h1> <h1> <font color="#333333"><b>立足永城书案店。</b></font><br> 1月5日,张震参谋长率1团1营(原1大队)东进永城打击日伪军。1月8日,彭雪枫司令员率领支队其余部队向永城地区挺进。1月19日,支队主力1、2团和独立营进抵永城、宿县、萧县、夏邑为中心的豫皖苏三省边界地区,与当地党组织及其所领导的抗日学生大队及抗日游击队取得联系,在永城地区连续战斗,消灭了大量的伪军、土匪、杂八队。2月13日,支队司令部进驻永城西南书案店。<br></h1> <h1> <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333333"> 二次回师睢杞太。</font></b><br> 1939年2月10日,吴芝圃副司令员率支队独立营从永城地区二次回师睢杞太,执行三大任务:扩军、筹款、接干部(延安派来的130多名干部)。进行了10多次战斗大获全胜,争取了几支地方武装参加新四军,部队扩大到2000余人。4月9日,独立营扩编为支队第3团,团长周时源、政委孔石泉。<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健全根据地党政机构。</b></font><br> 1939年2月,建立了皖东北特委,杨纯任书记。7月,成立了党的皖东北工作委员会,张爱萍任书记。8月,撤销豫皖边省委成立豫皖边区党委,吴芝圃任书记。11月成立了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吴芝圃任主任。<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333333">首次挺进淮上。</font></b><br> 全支队苦战5个多月,豫皖苏根据地初具规模。1939年6月15日,支队首长令第2团向淮上地区的怀远、凤台、宿南、蒙城等地挺进。7月,支队率第3团跟进,扩大了根据地,增加了税收,缓解了经费困难。<br></h1> <h1> <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以涡北新兴集为中心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b></font><br> 6月底,永城建立了我支队东进后的豫皖苏边区第一个县级民主政权。<br> 7月,永城抗日救国学生大队改编成游击支队独立大队,9月,编为支队3团3、4营。<br> 8月29日,永城抗日武装鲁雨亭部900余人要求加入新四军,经中央批准,编为游击支队第1总队,鲁任总队长,孔石泉任政委,下辖3个大队,年底编为1、2团。<br> 9月1日,豫皖苏边区党委和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涡阳县曹市集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议,选举出席党的“七大”代表。<br> 9月6日,游击支队领导机关进驻进驻涡(阳)北新兴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br> 11月,组建永城独立团,团长兼政委寿松涛。<br> 12月11日,我党领导的第一战区抗日自卫军第七路,在粉碎国民党项固派对其并吞的阴谋后,抵达豫皖苏边区,编为游击支队第2总队,总队长胡晓初,政委向明,辖4、5团。<br> 同月,萧县游击支队及宿县独立团编为支队的第3总队,总队长耿蕴斋、政委谭友林,辖7、8团。<br> 同月,睢杞太独立大队扩编为睢杞太独立团,团长兼政委蓝侨。<br></h1><h1> 12月 20日(1940年2月宣布),将皖东北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赵汇川、徐崇富两团,统一组成支队第4总队,张爱萍为总队长兼政委,辖第10团(支队第1团)、第11、12团及泗北独立团。支队派第1团加强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力量。</h1><h1> 1939年底,游击支队已拥有3个主力团,4个总队(各辖两团),3个独立团,总人数达17800余人,英勇战斗在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和皖东北抗日根据地。</h1> <h1><b><font color="#167efb"> 新四军第六支队</font></b></h1> <h1> 1939年11月2日,新四军军部指示∶游击支队改为新四军暂编第6支队。由于国民党对新四军采取歧视、限制的态度,新四军只限于几个支队。直至1940年2月1日,新四军叶挺、项英首长才正式下达改为“第6支队”的命令。<br> 1940年3月,1、3总队相互配合,粉碎了日伪军对萧县、永城边区的“扫荡”,毙日寇佐野联队长、北山大尉、木板十平少尉以下官兵数百人。4月1日,我第1总队、萧县抗敌总队、萧县支队在芒砀山李黑楼与日寇展开血战。1总队长鲁雨亭壮烈牺牲。<br> 3月18日,以随营学校为基础,扩建为抗大第4分校。<br> 6月1日,正在新兴集举行“五卅”纪念大会的第6支队各部,受到日伪军1000余人分4路的袭击。在支队首长指挥下,击溃了敌人。<br> 此战后,游击支队对部分部队进行了整编,第1、2、3总队各缩编为1个团,3总队8团编入支队特务团。为便于对地方武装的领导和指挥,成立了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耿蕴斋,政委吴芝圃,参谋长黄思沛、政治部主任刘作孚。<br> 1940年1月至8 月,支队第1团和第4总队,在张爱萍司令员指挥下,苦战在皖东北地区,保卫了初创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br></h1> <h1><font color="#167efb"><b> 八路军第四纵队</b></font></h1> <h1> <font color="#333333"><b> 与八路军南下部队合编。</b></font><br> 1940年6月下旬,八路军第2纵队政委黄克诚,率344旅、新2旅5个团,以及教导营共1.2万余人,从华北冀鲁豫地区南下华中与新四军第6支队会合,进抵涡(阳)北新兴集,与彭雪枫部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br> 6月27日,中央军委命黄克诚率新2旅和344旅的687团共3个团,东进苏北,会合当地部队组成八路军第5纵队(6支队第4总队和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编入该纵队)。<br> 黄率部东进后,彭雪枫兼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委,纵队其余领导人未变,辖4、5、6旅,共7个团。第4旅(原344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辖11团(原688团)、12团(原689团)。5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副旅长张太生,该旅所辖13、14团,分别为原6支队第1、2团。第6旅旅长谭友林、政委赖毅,辖16团(原6支队第3团)、17团(原1总队编成的1个团)、18团(原2总队7团)。<br> 1941年1月,睢杞太独立团撤离睢杞太地区,升编为5旅15团。这时,全纵队连同特务团,共9个主力团16000余人。<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b style=""><font color="#333333">板桥集击落日军飞机。</font></b><br> 1940年11月中旬,蚌埠、徐州、宿县等地日伪军纠集5000余人,汽车 70余辆、坦克20辆,在飞机掩护下,向涡河两岸地区进犯。17日,第5旅及特务团在滕海清指挥下,在蒙城以北板桥集与日伪军1500余人展开激战,经两昼夜战斗,歼日伪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坦克10 余辆、击落日军飞机1架,创造了敌后我军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耿、吴、刘叛变。</b></font><br> 1940年12月12日,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耿蕴斋、6旅17团团长刘子仁、18团团长吴信容在国民党顽军将领李仙洲等策动下,乘我4纵队主力战斗在淮上之机,裹胁所部共近 2000人叛变,投靠反共军,给豫皖苏根据地带来了巨大损失。<br> 耿、吴、刘叛变后,第4纵队首长迅速采取下述措施:</h1><h1> 一是以第5旅前往萧、永边境清剿叛部及土顽武装。</h1><h1> 二是将永城独立团团部及其1、2营与抵制吴信容叛变之原18团3营合编为新的18团、寿松涛、蔡永分别任团长、政委。</h1><h1> 三是将抵制吴信容叛变的原18团2营大部,与萧县独立团合编为萧县独立旅、辖两个团,旅长纵翰民、政委李忠道。</h1><h1> 四是将涡北自卫团编入16团,保持该团战斗力。五是以永、夏、宿部分地方武装和原17团逃回来之部队编为雨亭总队。<br></h1> <h1><font color="#167efb"><b> 新四军第四师</b></font></h1> <h1> 皖南事变后的1941年2月,八路军4纵奉命改编为新四军4师,原辖各旅依序编为第4师10、11、12旅。第10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主任高农斧,原辖11、12团分别改为28团、29团。第11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副旅长张太生,政治部主任黎同新,原辖13、14、15团依序编为31、32、33团。第12旅代旅长饶子健、政委赖毅,副旅长黄思沛、参谋长胡少卿、政治部主任刘作孚,原辖16、18团改为34、35团。<br> 3月,留在水东(新黄河以东,包括睢杞太地区)地区坚持斗争的新四军4师党政军组织,组建了水东地委和水东独立团。5月,王其梅任水东地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马玉堂任独立团长。<br> 4月,萧县独立旅并入12旅34团。<br></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 三个月反顽斗争。</b></font><br> 1941年1月下旬,日寇集中5个师团7万余人分3路发起围歼国民党军的“豫南战役”,4师奉命尾追日伪军、支援友军作战,“豫南战役”于2月9日突然停止,国民党军顽军14万人以7倍于4师的兵力猛烈进攻4师。豫皖苏边区3个月反顽斗争开始。虽然指战员英勇作战,获得不少胜利,但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于1941年5 月奉命向津浦路东作战略转移。<br> 4月19日,陈锐霆(中共秘密党员)率领国民党军92军142师425团举行反内战起义。<br></h1> <h1> <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精简整编。</b></font><br> 1941年6 月,4师到达路东地区后奉命整编,撤销12旅建制,35团编入32团,34团编成3个营6个连,由师部直辖。11旅33团编入10旅29团。11旅辖31团(缩编为直辖5个连的小团,同年底,恢复1、2营建制)、32团(直辖2个营6个连)。抗大4分校保持不变。<br> 7月19日,在淮宝县的仁和集召开了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总结和检查了反顽斗争中失利的经验教训。同年10月30日,陈毅军长在4师团以上干部会议上说:“4师在津浦路西英勇奋斗,坚持斗争,在艰难情况下,抗击了7倍于我之国民党正规军的大举进攻,完成了阻击顽军东进北上的战略任务,保障了苏北的发展与巩固,同时,保存了主力,将近万人的部队带到路东,这是很大的胜利。”<br> 8月1日,师将各旅骑兵集中300余人(马)组建骑兵团,团长兼政委黎同新。8日组建宿东游击支队,支队长姚运良、政委周启邦。师特务团缩编为营。<br> 8月7日,华中局决定皖东北和淮宝、淮泗地区划为4师活动地区。11日,中央军委命令邓子恢为4师政委、军政委员会书记。皖东北地区党委改为淮北苏皖边区党委,邓子恢为书记,刘子久为副书记。9月15日。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成立,主任刘瑞龙。<br> 9月9日,根据新四军首长命令,4师10旅归3师建制,3师9旅拨归4师建制。9旅辖25、26、27团,旅长张爱萍、政委韦国清。11月18日,张爱萍调任3师副师长,韦国清任旅长,政委康志强。9旅部队包括原新四军第6支队4总队和原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br> 10月1日,成立邳睢铜军分区,司令员蔡明、政委李忠道。<br> 10月21日,以12旅旅部改编为淮北保安司令部,司令员赖毅、政委刘子久、副司令员饶子健,参谋长白浪、政治部主任刘作孚。11月7日,撤销淮北保安司令部,成立淮北苏皖边军区,军区司令部由34团团部与保安司令部组成。34团所属各部分散编入地方武装。淮北军区辖第1、5独立团、6个独立团、3个县保安大队及邳睢铜军分区。<br> 11月,4师遵照中央“精兵简政”的指示,裁并机关,紧缩编制,充实连队。第9旅25团辖2个营6个连,26团辖3 个营6个连,27团直辖5个连。第11旅31团、32团暂时撤销,番号保留。两个团的第1、2营虽由11旅直接指挥,但均冠以原番号,分别为31团1营、2营,32团1营、2营。 </h1><h1> 12月,中央军委决定:水东地委、水东独立团暂归八路军冀鲁豫边区及冀鲁豫军区代管。1943年4月7日,刘少奇致电中共冀鲁豫边区委员会:华中局决定将新四军第4师派到水东地区的干部及该地部队拨归冀鲁豫边区领导。 <br></h1> <h1> 至1941年底,第4师辖9旅(3个团)、11旅(2个团)、骑兵团、宿东游击支队,总计13000余人。</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 建军三件宝。</b></font><br> 新四军4师彭雪枫师长建军的三件宝是:“拂晓报、拂晓剧团、骑兵团”。彭雪枫是著名的军事家、宣传教育家,他的治军和领导特色是文武兼备,一手拿枪杆一手拿笔杆,而骑兵团是新四军全军中惟一的团级建制骑兵团。<br></h1> <h1><p></p></h1><h1> <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粉碎日伪军扫荡。</b></font></h1><h1> 1942年11月,日伪军 7000余人,在飞机、坦克、大炮、骑兵的配合之下,兵分5路,“围剿”新四军4师主力及地方党政机关。淮北苏皖边区军民取得了33天反“扫荡”的胜利。<br> 11月23日,骑兵团3大队长展广蕴和教导员王孟凡率部,在泗县、青阳之间的簸箕窑村打响了反“扫荡”的第一仗。击毙日军小队长平林及翻译官以下15人,俘虏20余人,拉开了反“扫荡”战斗的序幕。<br> 12月10日,26团在曹庙乡朱家岗遭日军金子联队及伪军1500多人的偷袭。团长罗应怀、政委谢锡玉、副团长严光率300余人激战18小时,敌人弃械遗尸仓促撤退,毙伤敌近300人,其中毙日寇小队长以下13人。我伤亡100余人。朱家岗守备战成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span><br></div><h1> 1943年3月中旬,第4师在2师、3师各一部的支援下,于山子头地区全歼向我进犯之顽军韩德勤部,生俘韩德勤以下官兵1000余人,其纵队司令王光夏、独立旅旅长李仲昆被我击毙。 </h1><h1> </h1><p></p><h1> 1944年,新四军4师在地方部队的配合下,发动了春季攻势。历时3个月,进行大小战斗60余次,先后攻克了日伪据点46个,歼灭日伪军4000余人,开辟了5个行政区,10万群众获得解放,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根据军部指示,4师各旅不再兼军分区。 </h1><p></p> <h1> <b> 恢复壮大力量。</b></h1><h1> 1942年9月,淮北军区决定:将萧铜独立营改为萧宿铜陵总队,总队长许西连、政委寿松涛,下辖3个营,共1500余人。</h1> <h1> 1943年1月,为实现党政军一体化领导,淮北军区由4师兼(4师机关与淮北军区合并),辖4个军分区:9旅、11旅分别兼第1、2军分区,邳睢铜军分区为第3军分区,宿东游击支队兼第4军分区。</h1> <h1> 9月,4师主力部队先后恢复了原有建制。9旅健全了营、连建制;11旅于恢复了31团团部,辖3个营9个连。将32团1营与泗五灵凤地方武装合编为11旅直辖的泗五灵风独立团,恢复32团番号,同时将泗南大队升编为11旅独立大队。至此,11旅恢复了2个团建制又一个大队。</h1> <h1> 9月24日,淮北军区决定:在东南自泗阳,西北至宿迁,沿大运河线(江苏淮北段)的狭长地带,成立县级民主政权运河特区,下辖5个区,特区工委书记高峰兼运河大队大队长兼政委。1943年4月,特区转隶为新四军3师淮海区。</h1> <h1><font color="#b06fbb">运河特区图(1942年)</font></h1> <h1> 10月,山东分局和华中局批准:将位于陇海线以北的山东省峄南县更名为峄(县)、滕(县)、铜(山)、邳(县)县,划归新四军4师兼淮北军区的3分区(邳睢铜)建制,随之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因大运河西自韩庄,东至台儿庄,横贯该地区)改称峄滕铜邳县总队,总队长胡大勋,县委书记兼总队政委郑平。1945年4月,峄滕铜邳县回归八路军鲁南区建制,运河支队随之回归八路军建制。</h1> <h1><font color="#b06fbb">峄滕铜邳县地区地理要图,大运河西自韩庄,东至台儿庄,横贯该地区</font></h1> <h1> <font color="#333333"><b> 西征豫皖苏。</b></font><br> 1944年8月15日,4师主力4个团(25、31、32、骑兵团),由彭雪枫师长、张震参谋长、吴芝圃主任率领从淮北苏皖边西进豫皖苏边。顾寒星团长率萧铜独立团,跟随西进主力作战。此时,淮北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张太生率领独立团(原宿东游击支队)策应与配合西进主力作战。 <br> 8月21日至23日,首战萧县南部之小朱庄获胜,全歼敌人两个团1700余人,打开了西进大门。<br> 国民党挺进28纵队第3支队(原吴信容叛部)在我西进和小朱庄战斗胜利的影响下,支队长吴信元率部2000人起义,编为萧县独立旅。<br> 9月11日,彭雪枫师长亲率25团、32团、骑兵团,在夏邑县八里庄全歼顽伪合一的李光明支队。彭雪枫师长不幸在这次战斗中壮烈殉国。由于彭师长在4师和淮北地区有崇高的威望,他的牺牲一直保密到1945 年2月初才公开宣布,从中央到淮北,先后进行了隆重的追悼活动。<br> 彭雪枫师长牺牲后,中央军委命令张爱萍继任师长,9旅韦国清任副师长,继续指挥全师与敌人战斗。<br></h1> <h1> <font color="#333333"><b> 全面恢复豫皖苏。</b></font><br> 9月21日,中央军委令4师副师长韦国清和3师7旅彭明治旅长率9旅26、27团,7旅19、20团西进豫皖苏,会同张震参谋长,吴芝圃主任统一指挥作战。<br> 10月14日,顽暂一军军长王毓文率其暂14师,骑8师和几个“挺进纵队”,从涡河北岸向北进攻。叛徒刘子仁率两个支队由东开向保安山。保安山战役经8天激战,我军乘胜追击300里,歼敌过半,涡河以北地区完全为我恢复。共毙俘顽敌3600余人,各种炮100门、战马600余匹,受到新四军军部通电嘉奖。<br> 至1944年底,西进部队共歼敌13000余人,恢复8个县政权,315个乡政权,成立8个县总队3个独立团,全面恢复豫皖苏根据地。<br> 1944年12月,经华中局批准,路东原1、2地委、专署、分区合并,称1地委、专署、分区;路西新地区建立了2地委、2专署、2军分区。路东原3(邳睢铜)、4(宿东)地委、专署、分区合并,称3地委、专署、分区。整编后的第1、3分区各辖几个独立团。 </h1> <h1> 这样,第4师兼淮北军区在1944年底,直辖2个旅,5个主力团,3个军分区,20个县总队,11个独立团,还有1个萧县独立旅。</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 对日全面反攻。</b></font><br> 1945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4师9旅、11旅对日伪军发动“宿西战役”。5月上旬,与3分区武装相配合发起“睢(宁)南战役”。5月21日至7月1 日,11旅在27团和部分地方武装配合下,发起“宿南战役”,歼灭伪15师,毙俘官兵1900余人。 <br> 8月13日,4师奉命恢复12旅建制,以第3军分区的独1团(邳睢铜)、独2团(宿东)、独3团(萧铜)分别编为该旅34、35、36团。旅长饶子健、政治委员张太生、参谋长张登先、政治部主任王学武。同时以萧县总队第1营(原“西亢营”)、永城总队第2大队、宿西总队第3大队合编为11旅33团。<br> 8月10日,日本投降。4师待机歼灭不向我投降之日伪军。8月25日至29日,11旅强攻永城,全歼伪军;25团拔除孙町集伪据点。9月21日,伪18师师长杜新民(我地下党员)率所部 5000官兵在永城酂阳地区起义。9月27 日,31团攻克濉溪口城。<br> 9月19日,党中央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驻临沂);1师、4师(欠9旅)同各分区武装留华中坚持战斗。第9旅调往山东,编入津浦前线野战军(后编入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br> 自10月10日起,4师11旅、12旅、发起津浦路徐州、蚌埠段破击战役。</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333333"><b>完成历史使命。</b></font><br> 10月25日,华中分局、华中军区成立,邓子恢任华中分局书记,谭震林为副书记;张鼎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邓子恢任政委,粟裕、张爱萍任副司令员,下辖华中野战军,苏中、淮南两个军区及第5、6、7、8直属分区。华中野战军主要辖6、7、8、9、10纵队,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br> 10月下旬,4师在濉溪口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这是4师最后一次会议。张爱萍师长、邓子恢政委、韦国清副师长、张震参谋长、吴芝圃主任和各旅、分区首长都参加了会议,师首长分别就当时形势和任务作了报告。从此,新四军第4师完成了历史使命。<br> 会后,新四军第4师兼淮北军区除9旅已北去山东作战外,4师机关,直属队和雪枫大学(原抗大4分校)、特务团编入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领率机关及其直属单位。第11旅奉命编为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张震、副司令员饶子健、杜新民、参谋长姚运良、政治部主任王学武,下辖5个步兵团和原4师骑兵团。兼原淮北军区路西2分区编为华中军区第8军分区,由第12旅兼,辖34团(由11旅33团改编)、35团,司令员张太生、政委吴芝圃,副政委寿松涛、参谋长张登先、政治部主任李浩然。原淮北军区路东1、3分区合编为华中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张震球、副司令员赵汇川、政治部主任刘作孚。<br></h1> <h1><font color="#b06fbb">淮北抗日根据地行政区划要图(1945年8月)</font></h1> <h1> 新四军第4师(兼淮北军区)自1938年9月前身新四军游击支队创建,经历新四军第6支队、八路军第4纵队番号的演变,经过了创建、发展、受挫、再发展的曲折道路,大小战斗3000多次,歼敌6万余人。主力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地方部队发展到2万余人,开创和解放了淮北抗日根据地,使之成为我党领导的全国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完成了党所赋予的历史任务,经受了战火的洗礼。</h1><h1> 新四军第4师这支英雄部队的名字和它所建树的光辉业绩,将载入史册、彪炳千秋。</h1> 【本美篇所编发制作的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首发的知识产权,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自美篇的制作人及标题。联系方式13810037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