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有一句话广为流传: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詩有远方。紧接着还有一句话:远方必须有西藏。2018年的8月底,我去了远方。那会儿,并不是因为生活苟且了才去了远方,而是去圆一个久有的心愿,到扎西活佛的家乡走走,零距离地触触法--藏传佛教。于是,就发生了一段美好蚀骨的经历。</h3><h3> </h3> <p>我和扎西师父相识于2014年秋天。他在回答我的修心询问做了一个区分:你洗毛巾本身还是洗毛巾沾染的污垢?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我对这位80后的年轻活佛顿时肃然起敬。后来彼此成为很好的朋友。</p> <h3>扎西师父一直诚邀让我去他的家乡看看,说那里很美,在金沙江旁边,有山有水是个好地方。我在高德地图上定位搜了搜,天,好远哦,离烟台3565公里,在西藏、青海、川西的中间。</h3> <h3>看了《冈仁波齐》电影后,去藏区的心愿越加强烈,尽管很远,还是要去的。我和扎西活佛约定并计划好,2018年8月26日在成都汇合,然后一起去他的老家。他从五台山过来,我们于27日出发。第一天,我们入住康定,第二天我们去了距康定17公里处的木格措景点游览。</h3> <h3>康定情歌(木格措)风景区坐落于贡嘎山脉中段,距离康定市区约17公里,系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约350平方公里,由杜鹃峡、芳草坪、七色海、药池沸泉、木格措(野人海)和红海草原六个景点组成,附近有其他多个高山湖泊和温泉,原始森林、草原和雪山景观互相交融。<br></h3> <h3>用慢门拍照,湍急的溪流变成了缥缈的云雾。</h3> <h3>景色秀美,衬托帅气的哥俩。</h3> <p>从木格措出来,我们没有走318国道,而是走了317国道,317路况比318差一些,虽然路不太好走,但遇到的景色令人心醉。路上经过了卡萨湖,哇,那山色湖光像水墨画一般美轮美奂。</p> <p>绮丽的卡萨湖全景。卡萨湖在甘孜县城向东约35公里,是川藏北线上最大的水鸟栖息地,也是四川鸳鸯数量最多的地区。所以,该湖也称“鸳鸯湖”。</p> <h3>鸳鸯湖旁边是青稞麦田,还有红色的藏居,与蓝色的湖、绿色的山、白色的云交织一起,美得动人心魄。</h3> <h3>继续西行,向着拉萨的方向。一路上,好景美不胜收。</h3> <h3>小山上的藏居。</h3> <h3>路过不知名的寺庙。</h3> <h3>像叠拼的别墅群。</h3> <h3>云彩像玉带、哈达飘在远处的山峦上。</h3> <h3>云雾缭绕。</h3> <h3>白日碧蓝澄净的天空还挂着月亮。</h3><h3><br></h3> <h3>真乃仙境。</h3> <h3>青稞收获之后。</h3> <h3>有一处山的植被下面是石墨层。</h3> <h3>塔公草原上的雅拉雪山。这是我第三次见到雅拉雪山了,前两次分别是2016年和2017年。雅拉雪山,藏语全称为“夏学雅拉嘎波”(意为东方白牦牛山),系藏区著名神山。位于四川甘孜州康定、道孚和丹巴三县的交界处,海拔5884米,与它东北方向的墨尔多神山遥遥相对。山顶终年积雪,是康巴地区一座著名的神山。</h3> <h3>路边的佛塔。</h3> <h3>那里的白云大的肆无忌惮。</h3> <h3>每隔一段路都会遇见寺庙。</h3> <h3>一座佛学院。</h3> <h3>新都桥景色。新都桥镇在国道318川藏线南北岔路口,其风光秀丽,神奇的光线,无垠的草原,弯弯的小溪,金黄的柏杨,连绵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的藏寨,星星点点的牛羊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旅游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被称作“光与影的世界”、“摄影家的天堂”。</h3> <h3>在距离成都约750公里到了甘孜州的德隆县。车子经过一处绵延整个山的寺庙,场面极为宏大。我问扎西师父这是什么寺庙?师父十分恭敬望着寺庙回答:这是扎西持林。</h3> <h3>扎西持林就是这座寺庙的名称。“扎西”藏意为“吉祥”,“持林”藏意为“宝座”。师父说这个规模宏大的地方将成为第二个色达。图为寺庙的坛城。</h3> <h3>坛,高台,道场的意思,城,聚居的区域。完整体系的佛法包含两大类,一类是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称为显宗;一类是去语言文字的,称为密宗。
坛城的说法是源于印度佛教中的密法。有坛城的寺庙都是很有气派和档次的,我在色达见过这类的坛城。<br></h3> <h3>坛城是密宗所独有的一种表达形式,它是指本尊以及眷属聚集的道场,你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成道者聚集的场所。
<br></h3> <h3>每逢有重大的法事活动,喇嘛们就会用大量的各色细沙,描绘出神奇的佛国世界。手法细腻,用色靓丽,耗时长久,持续几日十几日甚至几个月不等。<br></h3> <h3>持林中的坛城正殿。</h3> <h3>莲花灯衬托出坛城。</h3> <h3>我与扎西师父在持林的莲花生大师的造型前合影。</h3> <p>在寺庙中膜拜近一个小时,我问扎西活佛:这个寺庙的住持是谁?“希阿荣博堪布”。谁?希阿荣博堪布?就是写“次第花开”的那位作者吗?经确认后,我的内心顿时涌起一种亲切和崇敬的情愫。</p> <h3>两年前我读过《次第花开》,书中处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像点了一盏心灯。我读了好几遍,常常开卷受益,掩卷醒悟。扎西说:希阿荣博堪布是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颇具影响力的弟子之一。很想去拜见他,可惜那天他不在寺庙里。</h3> <p>离开寺庙前,扎西师父指着山门镌刻的一行藏语说到:这上面是希阿荣博堪布的上师晋美彭措法王临终前留下的一句话:莫舍己道,勿扰他心。意思为:不要舍弃自己原本的信念和信仰,也别去干涉别人所追求的信念和信仰。记得当时我的内心十分震撼,对我的当下太贴切了。这句话嵌入我的心底,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上车前我朝着扎西持林深深地鞠了一躬,之前为什么会鬼使神差地又折回来,不会无缘无故的,好像上天就是要让我回来,别漏掉了那句智慧的开示。</p> <h3>在快到德格县城前,我们经过了雀儿山。雀儿山主峰海拔6168米,有“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之说。山区海拔5000米以上雪峰有数十座之多,是康藏交通的要塞。师父指着远处山峰间有条依稀可见的山路说:两年前要去德格是要翻越这座山的,要走4~5个小时。我望着这座高耸入云,险峻壁立的雀儿山有些敬畏感。</h3> <h3>在雀儿山下,有一块湖叫新路海,它是晶莹的大型冰川从海拔五六千米的粒雪盆直泻湖滨草原而成。它海拔4040米,平均深度10米,最深处15米,是甘孜州著名的冰蚀湖。师父说这湖挺美的,值得看看。为了赶时间,我没有走进去,而是租乘了藏民开的摩托进去的。<br></h3> <h3>一到湖边,立刻被惊住了。面前呈现出一个白翠绿色的湖面,几块浸在湖里的礁石上刻着六字真言,五彩经幡点缀着空间,周围耸立着松柏,积雪的雀儿山倒影在湖中,当时整个湖区就我一人,没有风,没有其他声音,静谧地让我仿佛凝结了与所有的一切融为一体,无我的状态。有句话说到: 世界安静下来,你才能听得到心跳的声音。而我那时的状态是连心跳都没听到,这应该就是活在当下的感觉了,此时此刻,专心专意,融入其中。</h3> <h3>新路海,藏语名为玉龙拉措,传说是英雄格萨尔的爱妃珠杜来到这湖边,被那秀丽的湖光山色所吸引,流连忘返,她的心眷念着这美丽的山河迟迟不肯离去,后人取名为“玉龙拉错”,意为“为之倾心的神湖”。<br></h3> <h3>因为地质缘故,加上溪水乃冰水消融而成,既有多种颜色,又清清爽爽的,真是好看。湖尾流出的溪流就成为了措曲河源头之一。</h3> <h3>在德格住了一夜,又呆了一上午。上午去了德格著名的印经院。这里按下不表,今后再细细描述,那儿值得花点时间整理出一个完整的篇幅。我此行的终点和重点在扎西师父的老家卡松渡。从德格县城到卡松渡总共不到70公里,但是我们开车却走了近5小时。通往卡松渡的路是乡道,有的地方受山体滑坡的影响,难以行进。</h3> <h3>沿着金沙江旁的山壁凿出的窄路,错车都要找个宽一点的地方。</h3> <h3>终于在有些疲累之际看到了卡松渡的远景。啊,卡松渡,我想了你两年,今天终于看见你了。</h3> <h3>卡松渡是一个乡名,隶属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海拔3300米,人口1000出头,98.5%为藏民。它背靠山峦,面朝金沙江,四周树木繁茂,藏居依山而建,偎拱着一座古老的寺庙。</h3> <h3>扎西师父把我安置在他家他自己的屋里。屋外可以看到蓝天、白云、青山、江水。</h3> <h3>这是我的床铺。</h3> <h3>从床铺往外看去,就是院子。对面那座房子就是做饭的地方。还有用树墩做的茶台茶凳,有时候在这喝茶,有时候在这吃饭。</h3> <h3>早晨起来,站在院子里向南面看去。几乎天天清晨都会看到白云缭绕着青山这样的景色,这对城里人是奢侈的享受。</h3> <h3>卡松渡真的很美,我经常徜徉在金沙江边,看着牛儿喝水,周围的景色令我心旷神怡。</h3> <h3>我去的时候青稞刚收割不久,这里的牲畜都是放养的,它们活的很悠哉。</h3> <h3>村子的周围有很多果树,果儿酸甜。</h3> <h3>是沙棘么?</h3> <h3> 马儿听着梵音,互诉衷肠。</h3><h3> 我看到一些马牛尾巴系着五彩布条,了解才知道,藏民发了愿,将自己的牲畜献给上尊或者寺庙时都会给它们系上五彩布条,以示它们的身份。这种身份的牲畜就得到了许多保障,如不再劳作,不能受宰杀。</h3> <h3>海拔高的地方,太阳升起的晚。上午10点左右,还能看到云雾缭绕。</h3> <h3>山野佛塔。</h3> <h3>扎西师父的弟弟罗布成了我最好的导游。他是德格佛学院的学生,会听讲汉语的小喇嘛,这一点很重要,世界为此向他打开更多的窗户。</h3> <h3>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建立了很好的感情。</h3> <h3>这个人在装着深思熟虑。</h3> <h3>藏民在夯垒地基,要盖个房。</h3> <h3>到卡松渡的第二天早饭,师父就教我做糌粑。“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h3> <h3>糌粑是将青稞洗净、晾干、炒熟后磨成的面粉,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它不仅便于食用,营养丰富、热量高,很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br></h3> <h3>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br></h3> <h3>食用糌粑时一般用酥油茶和糌粑面搅拌后即可,有条件时可再加白糖和奶渣,这样可以增添美味,增加食欲感。</h3><h3> 瞧这个人的吃相。<br></h3> <h3> 在卡松渡有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康多寺。据师父提供给我的资料上提到,康多寺最早源于赤松德赞时期有位岭国大將荣察玛勒在卡松渡所建的堡,后来寺庙从堡演变而来。赤松德赞是西藏三十七代藏王,那会是公元760年左右,距今悠久了。</h3><h3> 今天的康多寺。那天寺庙里有法事活动,众多的喇嘛驾着摩托前来寺庙。<br></h3> <h3>有位喇嘛不慎掉入金沙江溺亡,找寻尸体后做了水葬,剁成尸块抛入江里。而后受家属嘱托,喇嘛们在去了家里做完法事后,又到寺庙借这个道场继续祈祷。我取得了允许,可以入内拍照。</h3> <h3>在念经文时,诵读者会变换不同的手势来表达不同的内容。有70多种,如施无畏印:右手上举至胸前,掌心向外,五指自然伸展。<br></h3><h3>手印含义:这一手印表示佛陀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据说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h3> <h3>寺庙大门的门环,距今有百多年了。</h3> <h3>和寺庙里的喇嘛留影。</h3> <h3>在寺庙门前。</h3> <h3>寺庙里有一副珍贵的历史文物,来自元朝某皇帝赐给康多寺的织锦。因年月太久,挂在那里,无法取下保护,任它顺其自然吧。何为在?何为不在?何为有?又何为无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相由心生。</h3> <h3>愿众生平安、健康、喜乐。</h3> <p>在寺庙前遇到一孩子,见到藏民经过他身边时,不论年纪大小,都十分恭敬地向他合掌鞠躬。我问师父咋回事?师父说他是几年前印度那边一法师指定找过来的继承者,到了时候(时辰),孩子就要去法师圆寂的地方就位了,那就是法师来世重生。师父说,我跟他合影时都不能超过他的头。</p> <h3>遇见来寺庙祈福转经筒的藏民,每个人都慈祥可亲,从不会拒绝,都愿意为他人做些什么。她们真诚的笑容会融化你的心。</h3> <h3>寺庙旁边的转经筒,简陋但殊胜。</h3> <h3>格桑花在阳光下灿烂盛开。</h3> <h3>藏民的房子。</h3> <h3>青稞收割后晒在房屋前,过段时间或加工成青稞面,或加工成青稞酒。</h3> <h3>金沙江里的鹅卵石捡到家旁边,刻上六字真言。</h3> <h3>扎西师父带我去看一个镌刻在山壁上的图文,其中一行六字真言据说是莲花生大师用手指刻下的。</h3> <h3>我在卡松渡的时候,扎西师父还为我举行了两次野炊。第一次就让我负责生火,在海拔3400多米的地方生火并非易事。</h3> <h3>扎西师父的母亲帮我寻来生火的木柴。她是一个话少笑多慈祥勤劳的藏族阿妈。</h3> <h3>野炊的地方在山里的一块草坪上,一家人坐在毯子上聚在一起。吃着牦牛肉,喝着饮料,聊着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欢声笑语,十分开心。</h3> <h3>野炊的主食就是牦牛肉,比一般的牛肉劲道,有嚼头。牦牛肉直接放到锅里,加上盐和生姜,煮上两个多小时,就捞出来放到编织袋上,再丢上几把藏匕首,就可以开食啦。</h3> <h3>除了牦牛肉,还有糌粑,就着牦牛肉吃,很有味道。</h3> <h3>野炊时遇到一位76岁的老阿妈,她是来附近的转经筒转经的。按照当地规矩,遇到聚会都不能视而不见,都要过来打个招呼,吃点东西,彼此加持。</h3> <h3>老阿妈帮着洗碗。</h3> <h3>老阿妈特别地害羞,一举起相机她就把脸遮住,然后用藏语说:我长得不好看,照了会吓坏人。看了我给她偷拍的照片后她又格格地笑,趴在我的肩头让人拍。她像孩子一样纯真,心里像清澈的泉水,我说您当我的奶奶吧,当师父翻译给她听后,她依偎着我开怀大笑。</h3> <h3>奶奶和孙子在研究念珠的材质。</h3> <h3>老阿妈给我采来野生的果儿,我给老阿妈送上块西瓜,我们都好开心。</h3> <h3>寺庙里的堪布也来参加了野炊,他长的好帅,很有气质,而气质是内涵的外溢。堪布是藏传佛教中主持授戒者之称号,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其后凡是深通经典之喇嘛,而为寺院或扎仓(藏僧学习经典之学校)之主持者,皆称堪布。担任堪布的僧人大都是获得拉然巴格西学位的高僧。</h3> <h3>有一天,师父说今天让罗布带你过江去西藏的昌都江达宗多去看看玛尼堆,那儿的与众不同。卡松渡的对岸就是西藏昌都,一位年轻的喇嘛带着我一起骑摩托去。过江时就是一座简易的吊桥。</h3> <h3>我出发前的打扮,用纸箱壳加胶带做了简易的护膝,怕山风寒侵。这个装扮是不是有点意思?!</h3> <h3>去那里的路很难走。</h3> <h3>载我的喇嘛成为我的模特。</h3> <h3>我觉得蛮酷的。</h3> <h3>我也骑行了一段路,边骑边拍,好爽。</h3> <p>沿着金沙江畔的小泥沙路,再纵深50多公里,经过几个村子后抵达了一个叫宗多的地方,在一个十分偏僻的山里见到了那个与众不同的“玛尼堆”。果然,此“玛尼堆”是我迄今为止见过最大的,大约有成千上万刻着经文、咒语的石板与石头积叠而成的“玛尼堆”。</p> <h3>在进入藏区后在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br></h3> <h3>“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堆”。</h3> <h3>每一片石板都细细镌刻着经文,每一个字都嵌入藏民的虔诚的信仰。</h3> <h3>这些杰作没有些岁月没有些坚持是难以成为的,背后的故事不得而知,但可以想像到,每一片石板每一块石头不仅镌刻着经文咒语,还折射出信仰与智慧的光辉,路途如此崎岖坎坷,也未挡住藏民们将石片石头送到这里的坚定与坚持,对此,让我肃然起敬,端首正姿,弯腰鞠躬。<br></h3><h3> </h3><h3><br></h3> <p>我望着这里的“玛尼堆”,回忆起塔公草原那边的“玛尼河”,以及多处见到林林总总的“玛尼堆”,我想,刻了它的人,那些供奉了它的人,那些瞻仰了它的人,都消融于时光岁月。然而对于他们来讲,今生今世不重要,个体生命消失不重要,有意义的是凝聚了灵魂永恒之愿的这些石头,拥有了与时光岁月同在的生命。</p> <h3>在那里,我也垒了一个小小的玛尼堆,让我的心愿和祈福也融入这殊胜的道场。</h3> <h3>我们开心地开了心。</h3> <h3>路过一个不知名的村子,那里连通话信号都没有,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越是没有wifi,就越是澄净。</h3> <h3>这个村子非常古朴。</h3> <p>回来的路上遇到摩托车队,好几个大约10岁左右的孩子骑着摩托。这里的孩子是放养的,父母不太管他们,他们满山遍野地窜来窜去,像成年的汉子一样。在贫穷的地方,孩子都早熟。在藏族家庭,并不太执着于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是因为他们了知今生在一起是因为缘起,下一世根据各自的业力各奔“前程”,各走各的道,分离了是因为缘灭,缘起缘灭,反反复复,循环轮回。这个理念其实是对死亡的从容,对生命的豁达,对关系的轻松。这样的理念下的家庭关系是健康的,谁也不依赖谁,谁也不干预谁,谁也不控制谁,独立自主,顺其自然,活在临在,因而关系和睦而不阻滞。</p><p><br></p> <h3>好几十年都没骑摩托了,刚骑的时候,有点晃。</h3> <h3>在卡松渡,有时候就躺到草丛里,晒着太阳,嗅着青草味,呆呆地望着蓝天白云。</h3> <h3>有一次驾驶摩托还摔伤了。小伤避大祸。😊😊😊</h3> <h3>我再次过江,在这个佛塔的位置拍卡松渡的全景。</h3> <h3>在佛塔前静思。</h3> <h3>傍晚,牲畜自己回家。</h3> <h3>田园牧歌。</h3> <h3>藏民在收获青稞。</h3> <h3>喇嘛在休息。</h3> <h3>我去卡松渡是怀有一个大心愿的:为孩子们做点什么。藏区的孩子学习分两条途径,一条就走国家安排的教育,另一条则走寺庙资助的教育。许多藏民并不望子成龙,只想让孩子皈依佛法,所以很小就送到寺庙资助的小学校专注地学习佛法。卡松渡就有这么一所小僧人学校,那天,在扎西师父哥哥干布的陪同下,乘中午孩子下课时间来到这个设在寺庙旁边的小学校。</h3> <h3>学校的条件比较简陋,但也有做饭的厨房。</h3> <h3>一些孩子自带家里做的干粮。</h3> <h3>老师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都认真专注且喜悦。</h3> <h3>这里的孩子都内在澄净外在喜乐。他们相信远多于怀疑,他们简单远多于贪欲,这就是快乐的原因。</h3> <h3>这双眼睛让我久久难以忘记,有信任、有纯真、有慈爱、有美好。</h3> <h3>和这样的孩子们在一起,恨不得也成为他们。</h3> <h3>我们都很喜乐。</h3> <h3>我受邀还给孩子上了一会画画的课,以四个鸡蛋为底子就可以画出各种形态的马。</h3> <h3>和学校的老师合影,我们一起做狮子的手势。</h3> <p>最后和孩子们合影,老师让我坐到中间,但我选择了这个位置和这个姿势,孩子和老师们都很开心,我更喜乐。</p> <h3>扎西师父是藏传佛教萨迦派一位尊贵法师选定的继承者,10岁时被通过转世灵童的方式寻到并筛选决定的。后送到塔公草原一座著名的佛学院学习深造,10年后回到卡松渡继续修习,并正式成为有影响的活佛。他虽是80后,但天资聪颖,修行刻苦,其学习力、专注力以及他的开放性包融性都令我十分钦佩,他为人谦卑虚怀若谷使我生出真诚的敬重。</h3> <p> 我们结缘于2014年,交集已深。2015年元月我们一起游历了江南六大古镇、天台宗发源地浙江的天台山国清寺、福州宋代名刹鼓山涌泉寺、千年历史的西禅寺。</p><p> 师父特别看重游历,他说游历是一种学习和体验,不能呆板地修行,局外生慧。我也十分喜欢游历,成功靠“三识”:胆识、见识、学识。有些人虽然学了很多,但总有点局气(受局限的气量),正是见识少眼界窄的缘故。</p><p> 2017年底我们再次南下,游历了安徽宏村、西递、古徽州以及福建的武夷山。并圆了他久有的心愿,登上九华山朝拜了地藏王菩萨。两次南下,我都受益匪浅,第一次听了他细讲了《心经》,第二次听了他诠释了《金刚经》,能听一位来自藏区的活佛为你宣讲解读和开示这两部极为殊胜的经文,那该是多么地有福气啊。</p> <h3>他前后还写了两本书,《遇见乔达摩》、《如是我闻》,我都有幸地参加初稿的校对,一次又一次地触法,让我从新的角度看自己看世界,身心停止了继续的分裂,深刻地理解并认同“万法皆心造”。</h3> <p> 后 记</p><p> 在卡松渡呆了6个昼夜,因为扎西师父兄弟三个要去冈仁波齐、拉萨等地朝拜,本来说好我一同随行,后来的因得了感冒未能如愿,很是遗憾。</p><p> 在短短的6天里,白天我四处走走、看看、学学,晚上则和扎西师父畅聊。我们聊过探讨过许多藏传佛教以及生命真相的一些内容。</p><p> 我们谈过汉人最敏感最恐惧的话题~死亡。师父详解了《西藏度亡经》中的中阴论,描述了藏传佛教对死亡的认知,让我对死亡有了更加深刻和豁达的领悟。汉人惧怕死亡是因为不相信轮回和涅槃后的重生,藏民们坚信生时践行佛法死后必定解脱生命还在。汉人恐死,恐死了就没了。藏民恐生,恐生时业障太重死后去往下三道。汉人死是终点,藏民死是开始。信念不同,活法不同,结果不同。</p><p>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类99%的恐惧都源于死亡,担心、害怕、焦虑、抑郁、压力、疾病、崩溃等均来自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我们绝大多数汉人面对这么大的恐惧似乎从来都没有认真地对待过,忌讳谈死,害怕死亡,可越是抗拒就越是持续,未做好死亡功课的人很多不得好死。</p><p> 信仰佛教的藏民对死亡的从容豁达源于他们坚信有来世,汉人的哲学里不断地提到要相信和创造未来,但他们对未来的认知只界定在这一生的时长。汉人的理念人的一生是从子宫到坟墓,藏人的理念人的一生是从子宫到坟墓再到子宫,生起灭去,灭去生起,生生不息。卡松渡水葬的那个喇嘛的家人,对亲人突然离世虽然悲痛,但无大悲大恸,号啕大哭,一切无常,他们平静地接受死亡,通过做法事祈祷逝者解脱涅槃,这是对逝者和死亡最大的尊敬。</p><p> 对死亡的态度其实就是对生命的态度,对死亡的认知决定了生命的质量。联想起在光合《狮子心》里静远老师多次提到如何向死而生,这是个大功课,对要想活着快乐的人来讲很重要。</p><p> 我们还聊过有关生命进化的话题。</p><p> 在卡松渡这些天,我亲身目睹和体验了藏区藏民的生活。他们物质匮乏和贫穷,但他们过得满足和快乐。根据马斯洛人的六层次需求理论,生存、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超自我实现,汉人与藏民个各在哪个层面呢?如今大多数汉人的生活水准已经高于藏民,但真相是:站在马斯洛进化的层次上在高位的则是藏民,他们虽然相对物质匮乏生活贫困,但精神富足,自在快乐。我在与他们接触中常有相形见拙的感受,他们的坦荡、豁达、真诚、慈爱、包融、热情、感恩等这些最基本的做人品格让我肃然起敬,心生感动。而许多汉人虽然已经物质富足但精神空虚,并没有进化到让人尊重及以上的的层次。是什么因素颠倒了理论上的进化论呢?到底是谁在进化呢?</p><p> 我觉得你如果多去几次藏区,深度地融入到藏民的生活里去,实践出真知,一定会得到准确的答案的。</p><p> 这次收获很多,有质量的旅行是一场修心。扎西持林在门楹上那句“莫舍己道,勿扰他心”的警言已经镌刻在我的内心。是啊,每一个人的过去不是你的过去,每一个人的未来不是你的未来,每一个人当下不是你的当下,所以你不能要求别人与期待别人 如你所是。过去,自己学了、经历了、感悟了一些东西,觉得很好后就把这些东西当做标准,要不去评判他人,要不去纠正他人,要不去要求别人,要不去期待他人,常去扰他人的心,最终,心心不悦。</p><p> 走自己的路,不惧他说,这是一个好的状态。但更好的境界是:走自己的路,不扰他人心。这个看见和醒悟让我十分受益与欢喜。</p><p> 离开卡松渡那天,我依依不舍。我拥抱了阿爸阿妈后转过身时内心积攒的许多情愫涌出了眼眶。</p><p> 感恩扎西师父的邀请,和他用心的安排和开示。</p><p> 感恩阿爸阿妈热情细心周到的照顾。</p><p> 感恩干布和罗布的尽心陪伴。</p><p> 感恩美丽的卡松渡给我许多殊胜的加持。</p><p> 感恩让我心灵得以洗礼和觉悟的佛法。</p><p> 随着车轮转动,卡松渡渐行渐远,同车的罗布放了一支歌儿,更让我柔肠百转。歌曲叫《西藏的云》,挺应景的,我把它作为这次美篇的音乐。</p><p> 歌儿唱到:</p><p> 白云在蓝天下悠悠地飘荡</p><p> 像哈达挂在蓝天的胸膛</p><p> 像柔慢轻纱披在高原肩上</p><p> 我的心在白云下歌唱</p><p> 白云在高原上轻柔地荡漾</p><p> 像卓玛赶着羊群在天上</p><p> 唱着那牧歌跳着那锅庄</p><p> 美在心里醉在天堂</p><p> 啊...西藏的云</p><p> 浪漫又吉祥</p><p> 像卓玛</p><p> 飘舞着雪白的衣裳</p><p> 啊...西藏的云</p><p> 纯净又吉祥</p><p> 像...雪莲花</p><p> 开在那高原的天上</p><p><br></p><p> </p><p> 美好的卡松渡,等着我,我还会再来,一定!</p><p><br></p><p> </p><p> </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