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第9课 桃花源记</h3><h3> 第10课 小石潭记</h3> <h3> 第9课 桃花源记</h3><h3>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这同陶渊明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h3> <h3><br></h3><h3>教学重点:</h3><h3>1、准确朗读并流利背诵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h3><h3>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h3><h3>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h3> <h3><br></h3><h3>学生自主探索过程:</h3><h3> 一, 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h3><h3> 二, 准确朗读并流利背诵课文;(可查字典)</h3><h3> 三, 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自主翻译。(可结合课下注释)</h3><h3> 四, 积累常用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h3><h3> 五,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通过对桃花源“美”与“乐”的分析,领会本文的主题。</h3><h3><br></h3><h3>作业:完成课后习题</h3> <h3><br></h3><h3>四, 1、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h3><h3>“具”通“俱”,完全,详尽</h3><h3> 2、古今异义词:</h3><h3> 词语 古义 今义</h3><h3> 鲜美 鲜嫩美丽 味道好</h3><h3> 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事业</h3><h3> 妻子 妻和子女 男子的配偶</h3><h3> 无论 更不必说 连词,不管</h3><h3> 如此 像这样 这样</h3><h3> 仿佛 隐隐约约 好像</h3><h3> 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h3><h3> 3、一词多义</h3><h3>舍:舍弃、房子 具:都、详细地 之:这;见到景象</h3><h3>志:作标记、所作的标记 其:那、他的,他 </h3><h3>寻:寻找、随即,不久 为:给;对、向;作为 </h3><h3> 4、词类活用</h3><h3>(1)渔人甚异之。</h3><h3>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h3><h3>(2)复前行,欲穷其林。</h3><h3>前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h3><h3>穷 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h3><h3>(3)初极狭,才通人。</h3><h3>通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h3><h3><br></h3><h3>5, 本文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无人问津;怡然自乐; 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落英缤纷</h3><h3>学生说出这些成语的含义。</h3> <h3>五、(一)抓住“美”“乐”,品析文本:(可在文中划出)</h3><h3>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h3><h3>2、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h3><h3>3、 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h3><h3>4、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情况的?</h3><h3>5、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淳朴的社会风尚的语句?</h3><h3>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h3><h3></h3><h3>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h3><h3><br></h3><h3>(二)问题探究,深入主题:</h3><h3>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h3><h3>2、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再寻,“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h3><h3>3、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h3><h3>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出这样一个理想社会?</h3><h3>5、今天我们应怎样看待陶渊明的这种政治理想呢?</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五,(一)答案</h3><h3>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h3><h3>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h3><h3>3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h3><h3>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h3><h3>5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h3><h3>6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h3><h3>7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h3><h3><br></h3><h3>(二)答案</h3><h3>5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h3><h3><br></h3><h3>揭示主题: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h3> <h3> 桃花源记----陶渊明</h3><h3> 景 美:清新、美好、宁静、迷人</h3><h3> 人 美:淳朴、热情、友善、好客</h3><h3> 社会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h3><h3> </h3><h3> 人 乐:黄发垂髫,并依然自乐</h3><h3> 踪 奇:处处志之;遂迷,未果</h3><h3> </h3><h3> 对现实社会(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 </h3><h3>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h3> <h3> </h3><h3> </h3><h3><br></h3><h3> 第10课 小石潭记 </h3><h3> 背景资料: </h3><h3>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h3> <h3><br></h3><h3>教学目标</h3><h3>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h3><h3>2.理清游记线索,品味语言,把握事物特点及描写方法。</h3><h3>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变化。</h3> <h3><br></h3><h3>学生自主探索过程:</h3><h3>一,走进作者</h3><h3>二,解决生字词,通读全文并背诵全文(课下注释)</h3><h3>三,疏通文意,能自主说出主要内容</h3><h3>四,具体研读,品味语言,体会主旨。</h3><h3>五,完成课后习题</h3> <h3><br></h3><h3>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h3><h3>1.字音字形。</h3><h3>篁竹(huáng) 为坻(chí) 翕忽(xī)</h3><h3>幽邃(suì) 犬牙差互(cī) 佁然(yǐ)</h3><h3>悄怆(qiǎo chuàng)</h3><h3>2.古今异义词</h3><h3>①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h3><h3>②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h3><h3>3.词类活用</h3><h3>(1)名词作状语</h3><h3>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h3><h3>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h3><h3>③潭西南而望(向西南)</h3><h3>④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蛇:像蛇那样)</h3><h3>⑤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h3><h3>(2)动词作名词</h3><h3>如鸣珮环(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h3><h3>(3)意动用法</h3><h3>心乐之(以……为乐)</h3><h3>4.特殊句式</h3><h3>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翻译:整块石头作为潭底。</h3><h3>省略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翻译: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h3> <h3><br></h3><h3>具体研读:</h3><h3>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找原文)</h3><h3>2,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h3><h3>3,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h3><h3>4,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h3><h3>5,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描写潭水的特点?</h3><h3>6,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分别抓住溪身和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h3><h3>7,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h3><h3>8,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h3><h3>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该怎么理解?</h3> <h3><br></h3><h3><br></h3><h3><br></h3><h3>具体研读答案:</h3><h3>1隔篁竹……水尤清冽</h3><h3>2隔-闻-伐-取-见</h3><h3>3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手法)</h3><h3>4游鱼,潭水</h3><h3>5清澈。作者通过写游鱼,阳光,鱼的影子写水清澈(侧面描写)</h3><h3>6曲折蜿蜒,参差不齐。比喻</h3><h3>7因为小溪非常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的见,一段看不见。一明一灭,非常精准的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h3><h3>8①幽深冷寂的气氛②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独凄凉忧伤的心境。</h3><h3>9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孤独凄凉忧伤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