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寒假来临,我和好友早早相约,报团参加缅甸七日游。1月18日,我们随团踏上飞机,开启了缅甸之旅。</h3> <h3>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飞行,我们终于到达仰光机场。由于是凌晨,机场里人员不多。指示牌上的缅文像各种圈圈的神秘符号。</h3> <h3>机场的大厅内摆放着一件乐器,非常显眼,这是缅甸传统乐器弯琴。弯琴本来不是缅甸乐器,它起源于古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经过阿拉伯、伊朗、印度等传入缅甸,但其他地方都已失传,只有在缅甸得以保存,并得到了发展,这是一个奇迹,也是古代乐器的一件活化石。弯琴在我国古代叫凤首箜篌,隋唐时期已出现。白居易曾在《骠国乐》中提到它,骠国就是现在的缅甸。</h3> <h3>到达旅馆,导游阿南用缅币给我们每人兑换了一百元人民币。一元人民币大约等于两百缅甸币。缅币最大面额为一万,约等于人民币五十元。手里拿着一沓破旧的,沾满异味的缅币,我半信半疑,导游说一百元花七天绰绰有余?据说缅北常年战乱,指不定这些钱币哪天就不能使用了,所以政府没有大量印刷缅币,老百姓用的大多数是破旧的缅币。</h3> <h3>柜台前办理手续的男人。衬衫搭半身裙,趿拉一双人字拖,背一个布袋,标准的缅甸男人行头。</h3> <h3>缅甸是世界上佛塔最多的国家,80%的人口都信奉佛教。这里的男人一生必须出家一次,但可以还俗,和尚在五个等级公民里排第一。而女人当了尼姑则不能还俗,反映出缅甸重男轻女的观念。我们这几天的行程大半都用来参观寺庙,了解本地风土人情。图为寺庙里虔诚诵读经文的女信徒。</h3> <h3>皇家湖公园位于仰光城内,是当地人休闲的好地方,但湖水极脏。公园内随处可见一只只,一群群的乌鸦盘旋于树枝上,房顶上,草地上。阵阵不吉利的哀嚎飘荡在园中。但这哀嚎在缅甸人耳中却是极悦耳的,因为乌鸦是他们的吉祥鸟。</h3> <h3>吃过午饭,我们往丁茵小镇出发,去参观一座建在水中的佛塔。丁茵小镇是伊洛瓦底江的一个港口小镇。</h3> <h3>这座寺庙香火极旺,游客络绎不绝,排队坐船也要好长时间。里面的佛塔金碧辉煌,游人们自得其乐,一幅岁月静好图。</h3> <h3>亲朋好友,或三五成群坐着闲聊,或拿面包屑喂河边的鸽子,或坐在走廊边闭目养神,怡然自得。</h3> <h3>缅甸的女生大多娇小玲珑,长发飘飘。 一袭长裙将身材勾勒得婀娜多姿,轻声细语间可以感受到她们似水的柔情。</h3> <h3>参观完寺庙,我们顺便到附近的街道上闲逛。这里的小摊位很多,卖吃的,穿的,用的,非常热闹。</h3> <h3>小摊卖的小吃大多数是油炸的,我担心吃坏肚子沒敢买。逛了一圈花五百缅币买了几个没见过的果实,吃起来像果冻。</h3> <h3>肤色黝黑,脸上涂着特纳卡的妇女在闲聊。特纳卡是缅甸的一大特色,无论男女老少,脸上都涂着特纳卡。特纳卡是用黄香楝的树枝研磨而成的黄香楝粉,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具有防晒防蚊清热美白的效果。这种美容方式很传统,最早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h3> <h3>返回仰光途中,眼前不断掠过的村庄,小镇,城市,脑海中只留下土色,棕色,破旧的印象。</h3> <h3>夕阳下的卡拉威宫,倒影在夕阳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风情。</h3> <h3>20日一大早,我们前往勃固镇参观勃固旧皇宫。缅甸历史上共经历了蒲甘、东吁、贡榜三个王朝。勃固旧皇宫建于1556年,是16世纪缅甸东吁国王的皇宫。据介绍,在整座宫殿内,主要有7座不同的建筑物,全部金壁辉煌、耀眼夺目。可惜,由于之后的战乱及大火,王宫毁于火海之中,从此化为灰烬。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是1992年缅甸政府仿照旧皇宫,在遗址上按照孟族风格重建和恢复的宫殿。<br></h3> <h3>皇帝出行乘坐的辇车模型和金銮殿上的宝座。几百年前,东吁国王曾在此面见文武百官共商国事。转眼间一切灰飞烟灭,只剩下小游客在龙椅前嬉戏玩耍。</h3> <h3>皇宫的大厅里坚立着一根根漆黑粗大的柚木,捆绑在每个柱子边上。这些柚木是真正的古董,从皇宫废墟里挖出来的。据说当时的皇宫柱子全是柚木所做,每根柚木底部都雕刻着一行缅文,注明在何时何地战胜了何人。我仔细看了下,还真有一行缅文。</h3> <h3>昔日在这座金碧辉煌皇宫里,曾上演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权利争斗,后宫争位。如今,徒留遍布青苔的城墙,在蓝天白云下,默默诉说着皇宫几百年前的辉煌历史。</h3> <h3>参观完旧皇宫,我们立即赶往僧院,观看千僧进餐场面。其实说千人是夸张了,几百人应该有。僧侣们将按年龄大小依次从过道经过,接受信徒的布施。围观者99%是中国旅客。大家纷纷举起手机,准备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情景。</h3> <h3>我花两千缅币买了一串香蕉加入布施队伍。僧人们缓缓走过,不能与女客有半点接触。他们目不斜视,瞧见食物递到眼前才打开钵盖。有些甚至连盖都不打开,默默走自己的路,仿佛这喧闹的人群与他无关。</h3> <h3>下午又顺道去看大金塔,佛塔看多了,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感觉都差不多,就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顺便在塔前拍了张傻呼呼的到此一游。</h3> <h3>路过市区看到了肯德基标志,目测是比较繁华的地段了,但商店门口依然是黄泥土。右边小店铺醒目的标语是OPPO 和华为。</h3> <h3>市内交通工具</h3> <h3>导游请我们品尝了当地饮料。这是本地人常喝的红牛,五百缅币一瓶,也就是两块五人民币。尝了一口,味道还不错,就是瓶子太小。</h3> <h3>20日的最后一站是翡翠山。沒到达翡翠山之前,我以为那是一座山,山上全是翡翠。到了才知道,那里其实是个圣窟,可以容纳上万佛徒开会的地方。因为外面的墙壁上全是镶嵌的翡翠石,所以才起了这么个名字。</h3> <h3>进去逛了一圈,没啥可看的,就晃到了外边。街上有几个妇女在赶路,居然是光着脚的。三个美丽的少女坐在路边小摊上吃面,我帮她们仨拍了这张美丽的照片。</h3> <h3>21日的行程安排是上午去缅甸翡翠交易中心购物,下午去乘坐古老的小火车然后去看瑞光大金塔。翡翠交易中心据说是军政府掌控的,里面的商品货真价实。柜台里的各种美玉琳琅满目,价格不菲,标的全是美元,看看就好。</h3> <h3>精致的四叶草墨玉项链。墨玉正常情况下是黑色的,强光一照就成了绿色。据说采矿工人挖到墨玉便不会再往下挖,因为墨玉是玉石矿的底层,而且越来越稀少。</h3> <h3>小郑是接待我的导购员,虽说是缅甸华人,普通话却比我还标准。她告诉我,她的月薪一千人民币左右,不包吃住,还得跟别人合租。她读书时在学校里也学汉语。普通家庭的孩子读完中学就出来打工,付不起学费,从一年级入学就要收学费了。我告诉她,在中国读小学和初中是免费的。</h3> <h3>吃完午饭休息片刻,我们奔向仰光百年火车站。火车站和铁路都是英国殖民时期修建的,一直沿用至今。</h3> <h3>古老的火车站与当地人。</h3> <h3>一辆绿皮小火车缓缓驶过,来不及抓拍。</h3> <h3>破旧的站台,脸上涂满特纳卡的儿童与妇女。</h3> <h3>火车上的乘客挤满了车厢。有吃午餐的警察,看书的学生,卖水果的小贩,还遇到三个来自美国的老大叔老大妈。他们说已经来缅甸好几天了,打算一路玩过去,走哪算哪,这里物价便宜花不了多少钱。不由得感慨,到他们这种年纪,我能否这么潇洒?</h3> <h3>21日行程安排的最后一个景点是瑞光大金塔,也叫仰光大金塔。它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塔和柬埔寨的吴哥窟一起被称为东南亚的三大古迹,是世界上最大、最贵的佛塔,也是缅甸国家的象征,更是缅甸人民的骄傲。在大门外就已感受到它的气度不凡。</h3> <h3>大金塔建山上,入门的规矩较严格。工作人员给我们裹上一件花布当裙子,脱鞋才能入内。顺着大理石台阶往上,经过三道电梯,再经过安检,终于可以一睹大金塔真容。</h3> <h3> 走出过道的一刹那,映入眼帘的景象是令人震撼的。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塔,周围环绕着几十座小塔,旁边还屹立着风格迥异的中塔。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游客穿梭其间,热闹非凡。<br></h3> <h3>大金塔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巨钟,用砖砌成,塔身高 112 米,塔基为 115平方米。塔身贴满纯金箔,所用黄金有 7 吨多重,真是名副其实的大金塔。大金塔最贵重的地方是塔顶的金伞。伞高13米,用500公斤黄金打造。金伞上嵌有各种宝石 、翡翠 、金刚石等共83850颗,挂着4016颗金铃和420颗银铃。这些数据摘自现场的简介。真不愧是世界上最贵的塔!</h3> <h3>这么独特的景观,到此一游的相片必须要有。</h3> <h3>景区也是本地人聚会游玩的好地方。</h3> <h3>与美女窃窃私语的和尚,西方小情侣,泰国佳丽团。</h3> <h3>景区里一半以上的游客是中国人。自从2018年缅甸开放旅游业以来,国人一批接着一批涌入这个神秘的小国,撑起缅甸旅游业的半边天。</h3> <h3>傍晚回到旅店,想去附近逛逛夜景,发现没啥可逛的。导游叮嘱过,晚上不要随意外出,危险。</h3> <h3>我们只好回到旅馆看电视。翻来覆去才有十来个台,且大多数是国内频道。好不容易找着一个本地台,信号又时断时续,算了,还是看国内电视剧吧。</h3> <h3>22日的行程终于不再安排寺庙。一大早,我们又坐车经过城镇,路过小村庄,看宝石去。</h3> <h3>既来之则安之,东瞧瞧西看看,时间就这么打发过去。</h3> <h3>金镶玉戒指,玉手镯,价格不菲。导购员一再的推荐,叫我试戴各种首饰。我只能跟他摊牌:姐姐没钱,你不用劝了。</h3> <h3>第二个景点是班都拉广场,在仰光市中心。走进班都拉公园,高耸的缅甸独立纪念碑傲然屹立于广场中央。这里绿草如茵,是市民们消遣的好地方。</h3> <h3>广场周围的建筑几乎都是英国殖民时代的:广场北侧的白色建筑是仰光市政厅,东侧红白相间的大厦是以前的议会大厦,再远处还有各种英式建筑物。<br></h3> <h3>大街上的小尼姑穿着粉红色袈裟,遇到行人便上前乞讨。</h3> <h3>缅甸男人穿的裙子叫笼基,一块布围起来在前面打个结。而女人的裙子叫特敏,一块布围起来在侧边打个结。导游说男人大多数不穿内裤的。万一这个结不小心松了岂不糗大了?</h3> <h3>邮局里红色的邮箱。</h3> <h3>大街上车水马龙,果然是市中心该有的样子。仰光现在已经不是缅甸的首都了,改成了内比都。</h3> <h3>当地的小轿车普遍陈旧,像用了十几年。导游说这些车大部分是日本韩国用旧了淘汰掉便低价收购来使用。</h3> <h3>乞讨的小和尚。据说很多小和尚小尼姑的父母去缅北淘矿遇难,寺庙便收留了这些孤儿,至少不会挨饿。</h3> <h3>第三个景点是圣玛丽大教堂。圣玛丽大教堂始建于1895年,属歌特风格建筑,是仰光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教堂的外观由红色砖石筑造,再加上两个尖塔,很有西方建筑特点。</h3> <h3>教堂内的飞升拱廊和五彩装饰,让人感受到一股异域风情。里面的游客零零散散,我也寻个角落坐下休息。<br></h3> <h3>眼看离出发时间还有一个小时,我便走到教堂对面找口罩。听说国内的疫情在不断蔓延,真令人担忧。</h3> <h3>偶遇一位头顶货物,双手玩手机的大婶。瞧她那气定神闲的模样,似乎头顶那一袋花生米只是几片棉花而已,这头上功夫了得!</h3> <h3>找了几个店仍问不到口罩,只好回教堂。这家超市摆水果挺有艺术感。</h3> <h3>逛完教堂接着去逛唐人街。临近春节,唐人街张灯结彩,透露着浓浓的年味。</h3> <h3>街边的小摊上摆满了对联、爆竹、红包,元宝等,中国元素十足。</h3> <h3>等待接客的人力三轮车夫。</h3> <h3>市场里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一片繁忙。</h3> <h3>卖花草的大妈。</h3> <h3>正在布施的西方小妞。</h3> <h3>在中国寺庙里摆拍的缅甸妹子,着装也是中国风,讲的是听不懂的缅语。说到缅语,我只记得一句“傻逼逼啦”,吃饭的意思。饭点一到,地导Teng 一说这句话,我立马回他“傻逼逼”,然后笑个不停。Teng一头雾水,我告诉他那是“傻瓜”的意思,他也笑了,他对汉语一窍不通。Teng是个近30岁的小伙子,带着一副眼镜,一脸书生样。他其实是个工程师,但是当地导工资高,闲时还可以当志愿者教小孩子。他问我们是不是放假出来游玩的大学生,我笑得更欢了。</h3> <h3>23日,在缅甸的最后一天。我特意起了个大早,爬到楼顶,想看看清晨的仰光是什么模样。</h3> <h3>随后,我走上大街,看看当地人早晨都在忙些什么。街道两边的店铺还没全开,只瞧见稀稀拉拉吃早点的人,化缘的几个和尚。</h3> <h3>在一个小巷子里,我遇到一位挑着鲜花匆匆赶路的中年男人。一身破旧的衣服,背着一个桔色的布袋,抿着嘴一脸期待望着前方的路。也许是赶早市盼望卖个好价钱,也许家里今天的希望就是这担鲜花了。这就是穷苦老百姓的缩影。</h3> <h3>吃过午饭,我们被司机拉到一家乳胶厂参观。接待我们的讲解员是一位教中文的华人。他是当时国民党远征军在缅甸的第三代华人。他家以前是做白粉生意的,超有钱。提到白粉,想起导游曾说,国内卖几百元一克,在缅甸七毛钱就能买到。这个小伙子后来家道中落,便去当了一名语文老师。之所以在这里当免费的讲解员,是因为军政府答应,服务满三年就发给他一张类似身份证的通行证。许多华人在缅甸是没有身份证的,尤其是他这类型。听他讲故事比讲乳胶有趣多了。</h3> <h3>参观的游客大部分都戴起口罩,我也不例外。在推销员向团友们介绍产品的一个多小时里,我躺在乳胶床垫上舒服的睡了一觉。</h3> <h3>下午导游带我们去体验缅式按摩,然后吃顿小火锅,感觉还不错。</h3> <h3>这几天的团餐还算可以,几乎顿顿有鱼肉有青菜,而且是中式口味。用那个中文老师的话说, 缅甸人民把他们最好的一面呈现给我们了,因为中国人帮助他们。部分缅甸人一辈子都未能吃上我们那样的团餐,住上我们那样的旅馆。都说穷山恶水出刁民,我看未必,这里的人就很淳朴。</h3> <h3>夜幕降临,我们匆匆赶往机场,怕耽误了登机时间。</h3> <h3>因为这里的登机牌居然是手写的,所以要花费时间!</h3> <h3>缅甸之行画上了句号。没能去探索古都蒲甘和曼德勒,没能去昂山市场逛逛,没能欣赏到缅甸歌舞品尝到缅甸美食,颇有遗憾。而遗憾,不正是人生常态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