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冠状病毒疫情从出现至今,都牵引着每个中国人的心。不得不说,面对如此疫情,产生焦虑和恐慌心理是很正常的反应,然而,有一部分人却焦虑、恐慌过了度,而这种过度的焦虑、恐怖带给当事人的危害,无疑白白增加了当事人的心理负担。这些过度恐慌、焦虑的人,则是我们需要从心理角度重点关注的对象。</h1> <h1> 他们有如惊弓之鸟,看谁都觉得有病毒,觉得哪里都不安全。</h1> <h1> 有网友看到大马路上的一个变黑的香蕉皮,被吓了一大跳,误以为是蝙蝠。</h1> <h1> 他们过度关注自己的生理反应,打个喷嚏就觉得自己可能被感染了。</h1> <h1> 长江网1月25日的消息。四十多岁的周先生每天反复量体温,大年三十晚上泡脚之后测出体温有点高,在家嚎啕大哭。七旬的老父亲抱着他说,我不担心你得肺炎,就怕你是精神出了问题。随后,老人及时拨打了心理热线求助。这就是对自己的生理现象过度关注,压力过大,精神太过紧张了。</h1> <h1> 他们胡思乱想,想着万一自己被感染会不会死,别人会不会讨厌自己,自己死了会怎么样。过度忧虑。</h1> <h1> 他们痴迷于各种防疫偏方。偏方太多,相信你懂的。</h1> <h1> 那么值得思考的问题来了,既然相应国家号召,居家防疫,就能有效防疫,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的人过度反应呢?除了认知因素,还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那就是谣言,或者说流言、传言。</h1> <h1><b><font color="#167efb">一、什么是谣言</font></b></h1> <h1> 我们先来看几个典型的谣言。<br>一、万物治肺炎。疫情已出,很多偏方妙药就出炉了。比如,喝高度白酒可以抵抗新型冠状病毒,往鼻孔里滴香油可以阻断病毒传染等。</h1> <h1>二、飞机撒消毒水。网传明天早上四点到四点半不要出门,因为政府安排飞机撒消毒药水,请互相转告。结果人民日报记者向武汉官方核实后,第二天就辟谣了,然而,第三天,全国各地都开始“飞机撒消毒水了”。这些谣言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传播得非常快。</h1> <h1>三、温馨提示: <br> 今晚9时30分,央视新闻频道(13频道),白岩松主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现场直播,邀请钟南山院士介绍疫情,请转发通知学生、家长和老师届时收看。结果很快又被辟谣。</h1> <h1> 看,这些谣言你是不是也听说过呢?<br>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h1> <h1><b><font color="#167efb">二、谣言会带来哪些危害</font></b></h1> <h1> 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疫情相关消息,这些信息中有的是官方消息,如新闻联播,有的则是缺乏确切依据的谣言,而这些谣言无疑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加速了恐慌产生的速度和程度。我们前面所介绍的过度恐慌与焦虑反应,就跟谣言有一定的关系。</h1> <h1> 谣言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根据,但都能广为传播。比如白岩松对话钟南山,实际上根本没那回事儿。如果百姓相信了谣言,而又没有看到访谈节目,那么就有可能对此事产生猜测:是不是情况更糟糕了吗,导致钟南山没时间接受采访?或者是不是国家公布的疫情信息不够透明等等,这无疑会加重社会紧张气氛。</h1> <h1> 谣言总是发生在和人们生活有重大关系的问题上,在缺乏可靠信息的情况下,最易产生与传播谣言。人们越是弄不清真实的情况,谣言就越是容易传播。尤其是在不安与忧虑的情况下,会促使谣言产生和传播。</h1> <h1> 例如,疫情发生后,有人谣传某地要“封城”,人们就会产生不安与忧虑,担心物品要涨价,于是关于物价上涨的各种谣言,就开始产生和传播了。</h1> <h1> 在社会处于危机状态下,如战争年代、地震、灾荒时,人们容易产生恐怖感与紧张感,谣言也容易传播。疫情发生后,各种类型的谣言出现了,造谣与辟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公安机关也加大了对相关造谣者的排查与教育、治理等。扰乱民心,也带来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大家都很忙,让警察叔叔去破其他的案子不好吗?</h1> <h1> 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等人发现口头传播谣言后,其内容会发生明显的歪曲。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这种情况,某件事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走样,最后弄得面目全非。在传播过程中,谣言内容发生变化的特点如下:</h1> <h1> 谣言内容越传越变得简略与扼要,遗漏掉许多具体的细节,流失了许多信息,越到后来越使人感到内容很一般化。听到谣言的人,由于对其中有些内容比较容易引起注意和兴趣,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经他再次传播时,就会强调其印象深刻的部分。</h1> <h1> 比如有网友感叹一颗大白菜63块钱,已经让人惊掉下巴,而后传来传去,可能就变成了一斤白菜63块钱,因为大家把关注点放在63块钱的价格上,至于是一斤白菜还是一棵白菜,或者是一袋白菜,却在传播过程中被忽略了。</h1> <h1> 谣言的接受者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需要态度等主观因素来理解谣言的内容,凡是他认为合平逻辑的部分就接受下来,同时凭自己的想象对它进一步加工(添油加醋)之后再广为传播。比如各种偏方深受长辈欢迎。“偏方治大病”,在数十年的生活阅历里,老人们沉淀了属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并以关爱的名义在家庭群里各种转发,也着实让人哭笑不得。</h1> <h1><b><font color="#167efb">三、如何做到不信谣,不传谣</font></b></h1> <h1> 谣言是完全可以制止的,因为它缺乏事实的根据。社会有关部门通过调查访问,向人们提供确切的消息,就可以彻底制止谣言的流传。此外,每个社会成员只要有冷静的头脑、明智的态度,就可以正确判断出谣言,并劝说他人不要参与谣言的传播。</h1> <h1>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h1> <h1><b>1、关注官方消息,切勿盲目听信“蜚语流言”</b><br><br> 疫情消息是谣言产生的认知基础。对待疫情消息,我们可以关注,但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对待数据的解读,也应该参照专家的建议,例如,近日确诊病例激增,不能简单解读为“疫情严重了”,我们还应该看到,我们国家对疑似病例确诊的速度提高了,研究抗肺炎疫苗的进程也在加速,不能以偏概全。</h1> <h1><b>2、调整心理状态</b><br><br> 不安的心理状态是谣言产生与传播的温床。关心则乱,每天过度关注纷繁冗杂且稂莠不齐的疫情消息,容易产生“就算没有效果也没有坏处”的想法,进而把这些看似无关痛痒却实则危害社会稳定的谣言给传播了出去。</h1> <h1><b>3、合理看待客观事件</b><br><br> 客观事件是谣言产生的认知线索。例如,武汉实施“封城”之后,其他城市要“封城”的谣言也就似乎更“可信”,无疑让人心生恐慌。但问题是,谁说的武汉“封城”,其他城市就一定“封城”呢?</h1> <h1><b>4、偶然事件切勿盲目推广</b><br><br></h1><h1> 例如有网友拍视频说,超市里的东西都所剩无几,而实际上,只有拍到的货架暂时缺货。但是在特殊时期,却很容易让人相信,</h1> <h1> 当然,新型冠状病毒是全新的病毒,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让很多人感到病毒“无处不在”,难以预防。所以,当我们在这样的大事件中,只要作为一个社会的人,都会自然地出现一些情绪反应。这是非常正常的,如果过了度,也不要担心,心理热线的专家会帮助您缓解您的焦虑与恐慌,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居家隔离,保护好自己,也让自己远离谣言的毒。我也更愿意相信,当我们的生活能够远离谣言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能够有更多力量去抗击疫情的时候。<div><br></div><div><br><h3><b>中国加油!武汉加油!我们加油!</b></h3></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