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坛之首北京天坛公园

蔡文华

<h3>风景如画的天坛公园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筑有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h3> <h3>北宰牲亭一一是天坛公园的一个建筑群,位于天坛公园东门附近,由北宰生亭、北神厨建筑共两个院落五个殿组成。</h3> <h3>七星石位于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场地内。是明嘉靖年间的镇石,迄今己470余年,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块巨石,在它的东北隅还有一小石,表示不忘祖籍,因此说是七星石,其实为七大一小八块巨石。</h3> <p>祈年殿亦称祈谷坛一一由28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状排列,中间有4根“龙井柱”,支撑上层屋檐。</p> <h3>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在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h3> <h3>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h3> <h3>殿内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h3> <h3>祈年殿中间4根“龙井柱"象征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比龙井柱略细,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h3> <h3>外层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h3> <h3>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h3> <p>皇乾殿一一坐落在祈年殿以北,祈年殿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p> <p>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位的殿宇。</p> <p>丹陛桥一一是连接祈谷坛南砖门及南天门(成贞门)的甬道,也是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轴线,长360m,宽30m。</p> <h3>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m,南端1m,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h3> <h3>皇穹宇一一位于圜丘坛外墙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h3> <h3>皇穹宇殿前通道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h3> <h3>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篮琉璃瓦顶,就是著名的的“回音壁"。</h3> <h3>皇穹宇圆形院落的墙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体,磨砖对缝的砌墙方式使墙体结构十分紧密。</h3> <h3>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仍然可以清楚听清对方的讲话声音。</h3> <h3>圜丘坛一一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为三层篮色:琉璃瓦圆坛,清乾隆十四年扩建,并改为篮色琉璃瓦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杆。</h3> <h3>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的倍数,象征“天数“。</h3> <h3>斋宫一一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场所,位于祈谷坛西南隅。</h3> <h3>宫内有无梁殿、寝宫、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物。</h3> <h3>圴采用绿色琉璃瓦,以两重宫墙、两道御沟围护。</h3> <h3>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是中国古代祭祀斋戒建筑的代表作。</h3> <h3>神乐署一一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院。</h3> <h3>神乐署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初称神乐观,观中殿宇众多,环境优美,又称天坛道观。</h3> <h3>清乾隆八年改名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定名为神乐署。</h3> <h3>天坛神乐署的正殿,原为明清两朝演习祭祀礼乐的殿宇,现开辟为“中和韶乐"展演区,举办古代祭祀乐舞展演,同时作为中和韶乐乐器钟、声磬的主要展馆。</h3> <h3>踏上这条槐树环绕的大道,即将结束一天的参观,走出大门即是北京中轴线。</h3> <h3>祭天作为人类祈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文化行为,曾经是中国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至清末,一直兴举行祭天典礼,绵延五干余年,可谓渊源流长。再见!谢谢大家关注和支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