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粗浅的认为,武术人要提高文学素养、文字功底、文化底蕴,至少通过三方面进行“脑补”:</h3><h3>一、阅读</h3><h3>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无论文学、教育学还是武学典籍,首先要阅读,其次才能成为优秀的武术教育工作者、推广者、传承者。若无精致、丰富的阅读,我们可能沦为空洞的聪明人。无法通过语言之美传递武学的张力;无法通过深邃的理论,为学生讲述武学的魅力....所谓理解力、判断力、感受力的养成,以及沟通、创作、创意能力的培育,皆以扎实、巨量的阅读为前提。所谓进步和成功层面的差异和差距,往往与阅读总量和知识结构有关。</h3><h3><br></h3> <h3>二、写作</h3><h3>写作并非文人的专利。凡所看、所思、所想,皆可赋予笔端,形成文字。从事武术教育,更要养成写作的能力。人在写作中确认自我、呈现世界、表达思想,这是一个创造、创新的过程。写总结、写报告、写训练计划,相对容易,也最有价值;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反思,都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时间是挤出来的,半小时以上的大空没有,小空还是能挤出来的。充分利用三五分钟,记录个人思想的闪念、对教育现象独特的感悟、教育过程中的细节等等。有空再细致梳理、消化,长此以往,就能促进个人的专业化成长。</h3> <h3>三、交谈</h3><h3>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可以应付一生工作之需;而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就必须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才能跟上时代步伐!</h3><h3>为师者,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只有不断的学习,才具备充沛的水源。</h3><h3>做一名有文化的武术人,更具魅力!</h3> <h3>为师者</h3><h3>给学生一杯水</h3><h3>自己要有一桶水</h3><h3>“武人不苟战,是为武中之文;文人不迂腐,是为文中之武”,中国人自古就有“书剑同源”之说,并主张文武双修。</h3> <p>前不久,我请教一位武术教授:“武术人读书为了什么?”</p><p>他回道:“为了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干!(干事业、工作....)”</p><p>交谈中,教授直言:“提高习武人的文化素质,是当下一个普遍的问题。”</p><p>如何提高?他讲道:“文化是个综合体,首先要学会读书、学会做笔记、学会语言的表达能力。书山有路勤为径。只有在“勤”字上下功夫,才能让知识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p><p>教授特指了现在的一些武馆、武术培训机构,其内部参差不齐的教练员文化水平、教育水平,亟待提高。</p><p>听后,我深有感触。身为习武之人,尤其从事武术培训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到我们博大的民族史中摄取文化因子,滋养自身,回馈下一代。为孩子树立文通武备的榜样。比如一些武馆很好的把传统文化——如童蒙读物《三字经》、《弟子规》植入武术课堂,与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度的嫁接,把传统文化“生动”的提炼出来,嵌入新课程,这也是一种值得提倡、弘扬的教学“结合体”。</p> <h3>凡事皆可学。“学”字范畴较大,我们可以针对性的去学。例如我熟识的一位武术馆长,他首先培训员工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知不足”,这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教育团队不断内部优化的过程.....</h3><h3>就读书而论,不同的书,则收获不同的知识。有些看似“无用之书”,用心品读,知识就会渐渐地上了身。中国文化就像一座森林,一字一句,都是文化之林的叶子,你只有读之,才能用之,才能“自如采撷”,在演讲、教学中,更为准确的我抒我心,传递智慧的种子。</h3><h3>从古到今,凡生活充实、快乐的人,都深知文字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这话或许说得太绝对,但试想丰衣足食的今天,多少人患上了“精神贫血症”?!</h3> <h3>文人好学、爱读书,武术人更要好学、爱读书。文中有武,武中有文。文武并行,做一名有“思想”的武者!</h3><h3>作为一位武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专业上成为“专家”,要在学习上成为“杂家”。怀有兼容并“学”的求知心、探索欲,去读一些基础的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新闻学等,这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大有助推。</h3><h3>我也是习武之人,自幼拿剑比拿笔多。工作多年,深感“学”字的重要性。常怀“学无常师、永不止步”的态度去听、去想、去做笔记。</h3><h3>综上所述,要做一名专业习武的“文化人”,需“知其然”之后知更多“所以然”,从而能少一些“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遗憾。</h3> <h3>做人十二忌,让你一定成大气</h3><h3>一忌斤斤计较;</h3><h3>二忌待人不诚;</h3><h3>三忌急功近利;</h3><h3>四忌攻于心计;</h3><h3>五忌目空一切;</h3><h3>六忌心胸狭隘;</h3><h3>七忌过于苛刻;</h3><h3>八忌不拘小节;</h3><h3>九忌得意忘形;</h3><h3>十忌遇事不忍;</h3><h3>十一忌过河拆桥;</h3><h3>十二忌恃才自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