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夫人北京亲戚知道本人喜好摄影,特推荐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古村落。这个村名不会念且难写难记,弄了半天记不住。但冲这个字便产生了好奇心,很想立马探个究竟!</h3><h3> 在我想象中,北平北平应该是一马平川的,那知道跟着导航走出郊区后立马进入了原始环境。没走多久,前方便是高山峡谷,一路盘山而上,仿佛行驶在云贵高原的盘山公路上。一点都不夸张地说,有过之而无不及!</h3><h3> 虽距京城90多公里,但踩了大半天的油门才来到村口。迎面的便是这个村名但不认识的“爨”字!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让干部便于识别地址把“爨”改为“川”字,解放后一直沿用。改革开放后村里开发了旅游,各家各户整成了农家小院,为吸人眼球,将村名改回原来的古字。</h3><h3> 村子四面环山,用一句最能准确描述此处的词恐怕就是威虎山里的“夹皮沟”了!身处村中央如同井蛙观天,用摄影镜头来发话,站在村里东西南北头,20毫米定焦头都无法一镜概全。</h3><h3> 村里的房子大部分都建得古韵豪华,结构与老北平的古屋相似,只因山地陡峭,建的四合院不太规整,只能依山而建,顺势而形。还有一点非常不同,所用的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的含各种颜色的石块。</h3><h3> 关于该村的历史沿革和人情世故,网上有详尽介绍,无需赘述。但有一点始终没提及,古人为什么在这穷山僻壤的夹皮沟里建这么豪华且规模如此之大的村落?这是我到了实地看后一直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但凡看这类事情,还是抹掉现代的建筑、道路和交通工具倒回几百年前去想,就不难得出线索,加之打开现在的地图就一目了然了——“爨底下村”东依北京城、北靠张家口、西临大同、南接保定,由此可见它在这一带峡谷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不就是“茶马古道”,北京通往大西北的重要驿站之一吗?</h3><h3> 尽管村落古老豪华,但兜了一圈没见一个孩童及青壮年,均为老人和妇女们在看家并做起旅游生意,年轻人都奔城市时髦去了!</h3><h3> 以下是我用镜头记录该村落的粗略影像。</h3><h3> </h3><h3> </h3> <h3> 翻过无数座这样的大山才到达古村落。</h3> <h3> 广角接片才勉强拿下该村全景。</h3> <h3> 这便是不认识该村名的古字。</h3> <h3> 各家各户都有不雷同的门楼。</h3> <h3> 古老而彩色且唯一的石板大街。</h3> <h3> 全村唯一的一口古井。</h3> <h3> 各家各户都有自家独立院墙。</h3> <h3> 夜间可对着村落玩光绘。</h3> <h3> 村里第二级台阶院落,垂直近三层楼高度。</h3> <h3> 几乎都是这样的陡坡村巷。</h3> <h3> 建新房屋,一群鸽子邂逅飞过。</h3> <h3> 上世纪“文化大革命”年代留下的产物。</h3> <h3> 各家各户几乎没有雷同的门锁。</h3> <h3> 过去,南北方壳粮都用到的原始石头碾磨。</h3> <h3> 村里的关帝庙与村落一样古老!</h3> <h3> 每年柿子熟时是这一带最为彩色斑斓的季节!</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作者简介</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李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深圳市摄影家协会理事,深圳市艺术摄影学会理事,深圳市光明区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第一届、二届主席),深圳市宝安区摄影家协会顾问。 </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80年初开始涉足摄影,先后在市、省、国家和国际上获奖作品200余幅,在深圳四次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并出版作品集。主要代表作:《捕》1999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19届国展铜奖,该作品2002年通过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成功打赢了一宗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官司,为摄影界赢得了尊严和荣誉;《精准叼起》2015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优秀奖;《翁中捉鳖》、《太姥山远眺》、《寨英古镇》、《金钟》、《天壶》、《雪乡晨韵》《待发》、《骑警》等8幅作品先后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有关省、市联合主办的全国性专题摄影作品展优秀奖。《捕》和《骑警》荣获深圳美术馆永久珍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