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幢建筑里看遍人类文明

澎澎

<h3>  在英国伦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景点绝对不应该错过,这个景点也是吸引我们前来英国旅游的原因之一。她,就是世界上公认的四大博物馆之首——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国的大量文物和藏品800多万件,都是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和文化瑰宝,其中不少是仅存的孤本,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就像大英博物馆的宣传口号所言:在一幢建筑里看遍人类文明。霸气非凡!</h3> <h3>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首座国立公共博物馆。博物馆造型仿希腊神庙,正门两旁,各有8根粗壮的爱奥尼式圆柱,正门上方是一个三角顶,里面雕刻着一幅巨大的浮雕。整座建筑气势雄伟,站在庄严的希腊式正门前,不免就会产生一种朝拜圣殿的肃穆感。</h3> <h3>  很喜欢夫人拍摄的这幅图片——抱着柱子的红孩儿,尤其欣赏她那一对明亮而智慧的大眼睛。好兆头耶,就此“借”一双慧眼,去寻找大英博物馆的珍宝吧。</h3> <h3>  进入博物馆就看见高大雄伟的大中庭,也许是受到卢浮宫修建玻璃金字塔的启发,英国著名建筑师福斯特,为原本露天的大中庭设计了一个玻璃采光罩,将原本使用效率极低的户外中庭,转变成众多游客的集散枢纽。</h3><h3> 大中庭于2000年12月建成开放,目前仍然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广场的顶部是用1656块形状奇特的玻璃片组成,有种魔幻的感觉。</h3> <h3>  广场中央的圆形建筑为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原先是汉斯•斯隆爵士捐赠的私人图书馆,英王乔治四世改建新馆时又捐赠了大量书籍。历史上许多学者、名流和政治家都曾光顾这里,博览群书,进行研究和写作。其中最出名的人物便是马克思,马克思人生的最后三十多年,就是在伦敦度过的,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查阅文献资料,写作宏篇巨著《资本论》。为此我特地上楼,想找一找当年马克思常坐的座位,可惜未能如愿。</h3> <h3>  围绕广场四周摆放的雕像,都是世界各地的远古珍品。</h3><h3> 这个石头大狮子据说是从土耳其弄来的,由整块大理石雕成,重达7吨,制作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70~350年。</h3> <h3>  马背上的青年——罗马王子大理石雕像,制作于公元一世纪。</h3> <h3>  加拿大原住民竖立于屋前的雪松木图腾柱。</h3> <h3>  大英博物馆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所收藏品达800万件,展品只占其中的1%,计8万件,即便每件展品用1分钟浏览,那么您不眠不休也得56天才能看完。而我们游览时间仅有2小时,所以只能事先做点攻略,主要参观埃及馆、希腊馆及中国馆,并且只选择那些必看的珍品。</h3> <h3>  中庭靠左的展厅便是4号展厅,大英博物馆人气最旺的古埃及馆。</h3><h3> 古埃及的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公元前6000年,而其象形文字也创造于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艺术品是大英博物馆最富盛名的收藏,藏品数量达7万多件,仅次于开罗的埃及博物馆。</h3> <h3>  罗塞塔石碑,这块貌不惊人的黑色玄武岩石碑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正是这块石碑成为破译古埃及文明的“钥匙”,让湮灭数千年的古埃及文明重新被世人所认识。[也可参阅“和我一起游埃及(1):<a href="https://www.meipian.cn/etjkj4f?share_from=self&amp;user_id=411177&amp;uuid=467dccf4b85842b3ecac271b875f6734&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411177&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3833d425918e6c9ee998181ed9168916"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穿越</a>]</h3> <h3>  很喜欢这件罗塞塔石碑纪念品,最上面的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中间是埃及草书,最下面是古希腊文。</h3><h3> 罗塞塔石碑的意义,就在于人类可用已识别的古希腊文,去破译古老的埃及文字,从而重新解读一个已经灭亡的文明,也可以说是拯救了这个文明,因此罗塞塔石碑作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谓名副其实。不过,由于罗塞塔石碑对埃及来说意义非凡,因此埃及人一直在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主人——埃及。</h3> <h3>  拉美西斯二世石胸像,雕刻于公元前1300年。在统治埃及的众多法老中,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一定是最有名的,他在位时间长达67年,正是在他统治期间,古埃及文明达到了巅峰。</h3> <h3>  雕像中的拉美西斯二世英俊威武,堪称古埃及雕塑中的“最美雕像”。这座雕像带着谜一般的微笑,头上戴着褶皱布料制成的头巾,顶端有眼镜蛇王冠。胸像由一块双色花岗岩制成,以区分头部和身体。右胸部有一圆孔,据说是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人所凿,试图盗走。直到1818年,意大利人贝尔佐尼利用杠杆和滚木才将这巨大的胸像运往英国,其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h3> <h3>  这座红色花岗岩制成的戴着双王冠的法老头像(出土于埃及卡纳克神庙 ),被认定是阿梅诺菲斯三世,阿梅诺菲斯三世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九位法老,在位38年(公元前1390~1352年),第十八王朝在他统治时期达到全盛。</h3><h3> 巧合的是,这座头像也是意大利人贝尔佐尼运到英国的。上百度查了一下,与其说贝尔佐尼是考古学家,不如说他是个强盗,凡是他看中的,从圣甲虫到方尖碑,无一幸免。</h3> <h3>  头像旁边摆放的是这尊全身像的一只手臂,可以想像全身像有多么巨大。</h3> <h3>  阿蒙霍特普三世坐像(其实就是阿梅诺菲斯三世,弄了半天才搞清楚是同一个人)。</h3> <h3>  圣甲虫,我们眼中的屎壳郎,却是古埃及的神圣之物。这件圣甲虫雕塑制作于公元2~3世纪,是现存最大的圣甲虫雕像之一,被看作是太阳神黎明时的形态。</h3> <h3>  圣船。Mutemwia是图特摩斯四世的妻子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的母亲,在圣船上扮作穆特女神,约是公元前1400年的作品。</h3> <h3>  二楼62~63展厅还陈列着约80具完整或几近完整的木乃伊,除了有成人的木乃伊之外,还有儿童和猫的木乃伊,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色彩之鲜艳,令人咋舌。</h3><h3> 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是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躯体内复生并进入永恒国度,所以要妥善保存尸体。</h3> <h3>  埃及纸莎草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纸画,是埃及的文化瑰宝。</h3> <h3>  古埃及的《亡灵书》是给死者随身携带的“地狱旅行指南",意在帮助死者穿越阴间达到来生。这是3300年前画在纸莎草上的《亡灵书》,也称亚尼的死者之书(图片摘自网络),是收藏家佛里斯班士于1887年在尼罗河中游卢克索西岸的墓室中发现的,是众多以纸莎草记录的《死者之书》当中保存最好的,是人类所遗留下来的最著名文献和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h3> <h3>  这座巨大的复活节岛大型石雕像(24号展厅)是1869年英军献给维多利亚女王的礼物。复活节岛位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东面,是世界上最与世隔绝的岛屿之一,但就在这样的小岛上竟然耸立着800多座这样的巨型石像,制作年代约为公元前1000年,不可思议!至于他们的来历,至今尚无定论。</h3> <h3>  巴比伦狮子浮雕(记不清在哪个展厅了)。这是一块彩色釉面砖的狮子拼图“迈步狮纹镶板”,来自公元前6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城“游行大道”两侧的墙面上,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标志。</h3> <h3>  埃及馆旁边就是古亚述展厅(6号展厅),在展厅口,您会看到不可思议的人面狮身有翅雕像(公元前900年作品),名为拉姆,为古巴比伦神话中亚述王朝的守护神。在神话故事中,它是一头人首半狮半牛怪,还有一对翅膀,它的形象正好符合了古巴比伦对于完美人类的定义:人的智慧、爬行动物的强壮和鸟类的飞翔能力。哈哈……无所不能!</h3> <h3>  亚述帝国是三千年前兴起于西亚和北非的大帝国,其疆域覆盖人类最早的两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所在区域。大英博物馆藏有大量亚述时期的浮雕壁画,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h3> <h3>  古罗马希腊馆是大英博物馆收藏品的另一个亮点。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其精雕细琢的大理石雕塑尤其引人注目,特别是帕特农神庙雕塑、涅瑞伊德斯纪念碑及命运三女神,为大英博物馆最令人神往的艺术珍品。</h3> <h3>  走进古罗马希腊馆,映入眼帘的第一尊雕塑就是这尊“沐浴中的维纳斯”,表现的就是维纳斯沐浴中看到有人来了,惊慌失措下打翻了沐浴瓶,遮住敏感部位时的姿态,把女性的娇羞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这么认为,这尊阿佛洛狄特石雕像,与卢浮宫那座断臂维纳斯雕像相比也毫不逊色。</h3> <h3>  海仙女神庙,也称涅瑞伊德斯(Nereides)纪念碑(17号展厅),建于公元前390年,稍晚于帕特农神庙,出土于土耳其西南的桑索斯。</h3><h3> 这座海仙女神庙深受当时雅典卫城风格的影响,神庙高8米多,神庙屋檐下的雕刻描绘的是利西亚的统治者阿比那斯和他的妻子儿女及随从,庙宇四周环绕着爱奥尼式柱子,柱子之间有几个女神的雕像,就是老海神的女儿,统称涅瑞伊德斯。令人惊叹的是,这座神庙是被整体拆卸后装运,然后将它完整地拼装而成。</h3> <h3>  18号展厅作为帕特农神庙的专用展示厅,被称为帕特农长廊。现在展出的这些帕特农神庙雕塑是当年英国驻希腊公使埃尔金买下,并卖给大英博物馆的,故被称作埃尔金大理石雕。(有兴趣亦可阅读<a href="https://www.meipian.cn/1akkwov5?share_from=self&amp;user_id=411177&amp;uuid=6d2c2ccf2b7209fa098d1b665e1307a4&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411177&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6bb8240e137166894e0630aa32d59cec"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雅典卫城,欧洲文明的摇篮</a>)</h3> <h3>  呜呼!埃尔金石雕在大英博物馆的展出长度合计为750米,原本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大门和殿堂顶部的几组最精华的部分,包括56座神殿雕塑、7面柱墙、19块三角墙……西方艺术史上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中,过半数的雕塑都被野蛮地“买”走了。</h3><h3> 希腊文化部的官方声明中毫不含糊地指出:“埃尔金在雅典的拆除行为整整持续了十年,被奴役的希腊人眼睁睁地看着这些针对他们文化遗产的犯罪行为”。希腊政府自1829年以来一直要求英国归还这些雕塑,至今还在努力之中。</h3> <h3>  尽管历经岁月打磨及人为破坏,埃尔金石雕仍不愧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雕塑之一,它们将原本没有生命的大理石化成了一尊尊线条分明,充满动感的人物肖像,充满了生命的活力。</h3> <h3>  《命运三女神》是帕特农神庙内保存得较好的作品之一,尽管雕像的头部和四肢已经失去,但从细密飘动的衣褶中依然能窥见古希腊雕刻艺术的鬼斧神工。</h3> <h3>  古希腊雕刻在衣服细节上可以说趋近极致。正因为如此,古罗马雕刻觉得无法从衣饰方面追上希腊,才有了后来罗马雕刻对裸体人像描绘活灵活现的追求。</h3> <h3>  这组雕像中,您有没有注意到,只有右边的人是有椅子坐的。那么,有椅子的男人英文就是Chairman,这就是如今“主席”一词的由来。</h3> <h3>  还有多幅浮雕,展现的是希腊神话中拉庇泰人和半人马战斗的浮雕。虽然是浮雕,但展示出的肌肉力量和人体结构,惟妙惟肖。</h3> <h3>  劫后余生的古罗马时代的宝石玻璃器皿——波特兰花瓶(70号展厅)。这是一件精心雕刻的罗马浮雕玻璃器皿,制作于奥古斯都(公元前100年)时期,难以想像在两千年前就能制造出如此精美的宝石玻璃器皿。遗憾的是,此宝曾在1845年被一醉汉打碎,化为200多块碎片,虽经修复,但仍能看到花瓶身上的细微裂缝。</h3> <h3>  沃伦杯(70号展厅)。这个银质高脚杯制作于公元10年左右(古罗马时代),出土于耶路撒冷,水杯的浮雕纹饰描绘了两个男性间的同性恋行为。哎哟!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原来同性恋鼻祖在这儿呢。</h3> <h3>  大英博物馆最萌的展品——路易斯西洋棋(40号展厅)。</h3><h3> 公元12世纪的路易斯西洋棋(早期的国际象棋),是在苏格兰的外赫布里底群岛中的路易斯岛被发现的,棋子由海象牙和鲸鱼齿制成,包括坐立的国王和王后、戴教冠的主教、骑在坐骑上的骑士、站立的狱卒和士兵……如今这批被命名为路易斯西洋棋子的精美雕像,分别藏于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被认为是中世纪北欧雕塑艺术的精品。</h3> <h3>  萨顿胡头盔(41号展厅)。</h3><h3> 1939年,在英格兰东部的一个名叫萨顿胡的小村落里发掘出一艘长约25米、中央宽约5米的公元七世纪左右的墓葬船,里面最珍贵的正是被称为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的萨顿胡头盔。这件头盔是斯堪的纳维亚样式,显示其生前的主人是一名来自古代北欧的武士——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征服者。</h3> <h3>  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对于我们华夏子孙而言,这里不仅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库,更是记录我们国家兴衰荣辱的历史见证。</h3><h3></h3><h3>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据,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世界上有47家博物馆进行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数量最多的一家,目前收藏了中国文物2.3万件,长期公开展出2000件,件件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从青铜器到书画、从陶器到玉器,无所不有。《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记录了100件文物,用来诠释世界简史可谓是非常难得,而中国有9件文物在列,足以说明“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大英博物馆对中国文物介绍的篇首语)</h3> <h3>  20件龙纹琉璃(明代),这些琉璃曾是中国北部山西省的寺庙建筑屋脊上的装饰品,比故宫的九龙壁年代更久远。</h3> <h3>  端坐在高台上的易县三彩罗汉塑像(辽代),栩栩如生。</h3> <h3>  三彩罗汉塑像的正后方就是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镇馆之宝——《三菩萨壁画》,也称《清凉寺壁画》(有些文章将其误作敦煌壁画)。这是一幅高4米,宽3.9米的大体量壁画,画面中有三尊菩萨,每一个都丰肥浓丽、雍容华贵。尽管年代久远,依然可以看出割痕把画面分成了12块以及当年的鲜丽色彩。此壁画原属河北省行唐县清凉寺所有,该寺建于金大定(公元1162年)年间,曾经是五台山下的第一大寺,历史上的诸家名流、达官显贵等到五台山去时都会到此一游。1926年秋冬,英国人与当时的县政府勾结,强行“买”走了三菩萨壁画。</h3> <h3>  明代彩瓷弥勒佛像,原先也是摆放在《三菩萨壁画》前面的,不知为何调换了位置。</h3> <h3>  明代陶塑地狱判官,青脸、紫袍、黑帽,趁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之际被英军抢走的。</h3> <h3>  位于中国馆大厅中轴线上有一矩形玻璃柜,里面陈列着一组唐三彩,这组陶俑体形高大,形态各异,釉色鲜亮,组合丰富。(收录于《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中)</h3> <h3>  陶俑分为六对,排在最后的是一对漂亮的双峰骆驼,头向后仰,做嘶鸣状。据查,这组陶俑都来自唐朝名将刘廷荀之墓,感叹陪同刘廷荀前往另一个世界的阵势真是浩大,也说明当时的唐朝实力强大,查了百度,鼎盛时期的唐朝,其疆域北至朝鲜,南抵越南,向西循丝绸之路一直延伸到中亚。</h3> <h3>  木雕水月观音(宋代/金代),仪容清丽脱俗。</h3> <h3>  明宣德掐丝珐琅云龙纹盖罐,民间称景泰蓝大盖罐(1426--1435),此罐尺寸之巨,令人惊叹。就连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见到这心驰神往的宝物,也忍不住单腿下跪与之合影,了却久远的心愿。</h3> <h3>  景泰蓝大香炉(清代),下面的腿居然是三只仙鹤,简直妙不可言。</h3> <h3>  《康侯簋》,西周(公元前1046--1000)青铜簋中的极品。在大英博物馆内的中国文物中,其知名度和历史价值仅次于《女史箴图》。(收录于《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中)</h3> <h3>  中国馆里最值得骄傲的便是大量精美的古代中国瓷器,摆满了整个展厅,看的让人眼花缭乱,和其他国家的瓷器相比,中国瓷器的做工、绘画、精细程度都是首屈一指的。真心盼望这么多精美的瓷器以及流落海外的文物珍宝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h3> <h3>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对至正型元青花龙纹大瓶,也称大维德花瓶,这是中国瓷器中的无价之宝。(我在展厅中未找到此瓶,故从网上摘录此图)</h3><h3>  大维德花瓶是1351年景德镇生产的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曾为奉献给寺庙的供器,样式上吸取了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又继承了宋代的青花瓷工艺,使得元代青花瓷制作更上一层楼,被西方学者称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瓷器”。(收录于《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中)</h3> <h3>  《女史箴图》局部(图片摘自网络)。</h3><h3> 《女史箴图》被称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开卷之图,是公元6~8世纪东晋顾恺之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可惜原画早巳遗失,现有的两个是摹本,最上乘的那幅就在大英博物馆,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收录于《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中)</h3> <h3>  度母雕像(33号展厅)由青铜打造而成,外层镀金,大小约为真人的3/4。</h3><h3> 不好意思,好像33号展厅也展出其它东亚国家的藏品,这尊度母雕像便来自斯里兰卡,制作年代公元700~900年。</h3><h3><br></h3> <h3>  走出大英博物馆,百感交集。不由得想起马未都先生在游览大英博物馆后的感慨,感同身受,就以他的这段话作为本篇的结语吧。</h3><h3> “250年来,大英博物馆数次改建扩建,最终成了今天的模样,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一流博物馆。中国文物自豪地占其最重要的一席,向全世界炫耀那久远文明的绚烂。我走出中国馆的时候蓦然回首,望见所有的中国文物都放射出智慧之光,让人热泪盈眶。”</h3> <h3>后记:两个小时在大英博物馆匆匆一瞥,遗漏了不少珍品。又忙着拍摄展品,来不及仔细听讲解,为弄清所看文物的身世,只好回来上网查了。上网查也非易事,要看大量的文章,还得甄别真伪,其中很多是以讹传讹难以分辨的。所以文内对展品的介绍难免会有错误之处,望内行人士不吝赐教,不胜感谢之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