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非常组合》故事一:2003年的初春,“非典”突然降临……北京市停止了一切文化娱乐活动,无奈,只能在家“养精续锐”……半个月过去了,一称体重哇塞塞!“养精蓄锐”变成了“养精蓄肉”!长了十几斤。郁闷中有朋友来电话(具体是谁已经记不清了)说可以去景山公园唱歌。听到这个消息,既好奇又惊喜。于是放下电话,带上口罩,走出家门。准备乘公交车前往……</h3><h3> 上了公交车一看只有三个人。呵呵,专车啊!</h3><h3> 进了景山公园东门,往后山走,哇!这里和一路上的情景完全不同。可以说是人头攒动,东一群,西一伙,口琴、手风琴、小提琴、萨克斯、吉他、京胡、二胡各种器乐声。唱歌的、唱戏的,独唱的、齐唱的,有男声,有女声……但是,我转了一圈,听了半天唯独没有合唱。没有真正的、有和声的合唱。这让我有些郁闷。去了几次之后,在人群中结识了几个歌唱水平不错的歌友。一聊,难得他们也愿意练习合唱。这样我选择了四个人,凑成了一个男声四重唱组合。</h3><h3>没想到的是,在这个非常时期诞生的这个“非常组合”从此一发不可收!</h3> <h3>《非常组合》故事二:</h3><h3> 公园里结识的歌友就这样组成了男声四重唱,每周日下午一点半开始在景山公园后山的路边开始了“景山周日露天音乐会”……无冬历夏,风雨无阻!在景山公园的群众歌咏人潮中又多了一个以唱和声为主的组合……演唱的有影视歌曲、中国经典歌曲、外国经典歌曲、军旅歌曲、民族经典歌曲和通俗歌曲等……由于我们的坚持,每周日下午去景山时都会有许多音乐爱好者早早的等在那里。形成了景山一景。呵呵……每每演唱结束时都为我们鼓掌喝彩👏 </h3><h3>[图片]</h3><h3>围观的观众都说,在这里可以免费欣赏一场露天音乐会。</h3> <h3>《非常组合》故事三:</h3><h3> 微信朋友已经催促我继续往下写了呵呵。 千万别急!故事多多哦。</h3><h3>刚刚也有朋友问我们当时都具体唱什么歌?我用歌词回答哦。</h3><h3>“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h3><h3>“我们都是神枪手”</h3><h3>“啊朋友再见”</h3><h3>“银色的月光,映照在无边海洋”</h3><h3>“日落西山红霞飞”</h3><h3>“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h3><h3>“红米饭呀嘛南瓜汤喽嘿喽嘿”</h3><h3>“我是一个兵”</h3><h3>“欢迎的晚会上,我拉起手风琴”等。</h3><h3> 以上是影视和军旅歌曲,其他还有很多呢!因为当年男声合唱的曲目很少,所以当时我们唱的曲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我编合唱并指挥的。其实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听的这些歌曲长大的……所以围观的朋友会有强烈的共鸣,有时他们也情不自禁的和我们一起唱。但又经常被另外一些听众朋友给制止。有时甚至会吵起来。弄得我们很不好意思!我们边唱,边劝</h3><h3>呵呵……</h3> <h3>《非常组合》故事四:</h3><h3> 自从景山公园里有了四重唱的歌声,在群众歌咏的人群里彰显出了音乐的魅力与表现力(主要是和声的配置)。演唱的音色、立体和声效果、歌曲的熟悉、与听众的互动交流等,无不融合着歌者与听者一体化的感染力……</h3><h3>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固定的手风琴伴奏,每次来景山时都是临时找琴师,这样对演唱的水平的发挥有一定限制……记得有一次刚刚唱完一组歌,正准备休息时,有一位女士找我说:有一位拉手风琴的先生要见我。于是我们就有了比较理想的手风琴伴奏老师。</h3><h3>我们所演唱的歌曲基本能定稿。当时大家非常开心,演唱的情绪和演唱的质量都越来越棒。而且被各界朋友邀请去参加各种演出。</h3><h3>并有幸参加了央视《星光大道》栏目第一期的录制,获得了周冠军。</h3> <h3>《非常组合》故事五:</h3><h3> 自从有了固定的手风琴伴奏,我们演唱曲目的技术质量逐渐的提高了。每个声部的音准;和声的密度与强弱层次;音乐的律动;整体强弱与速度的对比;还有咬字的清晰度等等都认真细致的进行排练。使得演唱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某星期日下午在演唱休息时,一位喜欢我们的歌友吞吞吐吐的提出去他们社区的消夏晚会演唱两首歌。因没有费用,只能给二十元车钱……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这也是宣传我们自己的机会呀!第一次演出刚刚结束,就来了两位不相识的先生,他们说:听了你们的演唱非常棒,能否参加他们的消夏晚会,而且可以给每人车马费五十元。哈哈!真是演出开始啦!</h3> <h3>《非常组合》故事六:</h3><h3>由于新组建的男声四重唱各位歌友的努力,演出机会逐渐增多。至今仍然活跃在音乐舞台上……随着男声四重唱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感染和吸引了越来越多喜欢合唱的歌友。有越来越多的歌友希望加入……从男声四重唱到男声小合唱,再到男声大合唱。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h3><h3>这其中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h3><h3> 微信的朋友问我为什么只成立男声合唱团?混声合唱团不是更好?</h3><h3> 其实成立一支首都百人男声合唱团,一直是我的梦想。可以说我对男声合唱情有独钟。早在2001年我就有这个设想,但当时的条件不足,无法如愿。天时、地利、人和……没想到2003年突发的“非典”给了机会。非常举措,产生了《非常组合》。</h3><h3>终于在2014年春节期间“非组”以整整齐齐的百人阵容,登上了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舞台。</h3><h3>压轴出场演唱《南泥湾》《清江船歌》,并破例返场演唱了《我为伟大祖国站岗》。获得了现场观众的高度赞扬……当然这仍然仅仅是开始……</h3> <h3>《非常组合》故事七:</h3><h3> 从故事的开始到故事六,多次提到“非典时期的非常举措,产生了非常组合”。但一直没有告诉大家,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还是听我慢慢絮叨絮叨吧。</h3><h3> 2004年春夏之交“非典”一年后的某星期日下午,在景山公园。我们正唱得兴奋时。突然从围观的人群中钻出来一个小伙子。身上背着一个便携式录音机,头架耳机,手拿话筒,瞪着双眼,神态惊讶的举着话筒在录音。我们边唱,他边录。还摇头晃脑的随音乐陶醉着。我们一曲刚刚唱完,他马上走到我面前,自我介绍:我是北京交通台音乐栏目的编辑,正在筹划一期电影歌曲的节目。你们唱的都是我们需要的,能否再唱一遍让我录音?我毫不犹豫的同意了。于是我们又把几首影视歌曲唱了一遍。这位音乐编辑认认真真的录着音。我们唱完他又提出能否采访我一下? 当然可以!我一口答应。他提的第一个问题是怎么看待通俗歌曲?我说:时代不同,接受的音乐感受不同。喜爱的感觉也不同。我不反对,但不参与……他对我的回答非常满意!他又问:你们四个人唱应该是个组合吧?我说:是!他问:那叫什么名字?我当时脱口而出:“非常组合”。他问: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说:非典时期的非常举措,产生了非常组合!</h3><h3><br></h3><h3>《非常组合》故事八:</h3><h3> 看了故事七后一定会急切的想知道,交通台编辑邂逅“非组”后的故事。我也收不住手啦。继续在被窝里絮叨了:</h3><h3>没过几天接到小编辑的电话☎️ 通知我们准备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进行直播采访!哇塞塞!我的小心脏有点受不了啦啦啦!</h3><h3> 直播采访的那天我又约了几个热爱唱歌的朋友(也是非组逐渐扩大的参与歌者)一起参加了直播活动。主持人与我进行了愉快地交流,我讲述了许多非常组合成立一年来的故事。并现场演唱了五首歌曲《游击队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回娘家》《阿拉木汗》《啊朋友再见》。同时还与打进电话的听众进行了对话交流。</h3><h3>谁曾想这么一群爱唱歌的退休老头还能到广播电台接受采访?而且还是直播啊呵呵……这也是非组首次进行了媒体宣传。接下来的事更是没想到……</h3> <h3>《非常组合》故事九:</h3><h3> 今天真有点搂不住啦!赶紧告诉朋友们下面的故事。</h3><h3> 2004年初夏的某周日下午,刚刚唱完一组歌。一群美女走到我面前。她们自称是中央电视台的。哇塞!口气不小啊!我内心在想:这一群小丫头片子想干嘛?这时其中一位小妞说:我们是央视新创办的一个音乐栏目,暂定名是《步步高》(后来改为星光大道)我是导演组的成员。现在挑选和征集节目源呢。听我母亲说,景山公园里有一个男声四重唱组合非常棒。今天我们慕名而来。邀请你们参加栏目的录制……哇塞诶!象是又一巨浪兜头打来,我一时有点儿反应不过来……冷静了一下,我说:我是你们的同行。</h3><h3>几位姑娘的表情十分惊讶!我又问:你们谁是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有三个美女举了手。我一一与她们握握手,并说:我是你们的师叔啊(长辈分啦)</h3><h3>她们特别高兴的给我们介绍了他们栏目的情况……但我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我说:我是多年搞影视幕后工作的,不想出镜。那个时候我还在影视行业混呐。我的同行会说,怎么改行啦?!几位姑娘实在劝不动我,只有叫来躲在一边的制片人说服我。制片人当时并没多说什么,只是约我去央视旁边的“梅地亚”喝茶面谈。</h3><h3><br></h3><h3>《非常组合》故事十:</h3><h3> 周一下午一点半如约而至,握手拥抱似兄弟呵呵……坐下来不谈正事,先与我侃起来茶道。哇噻出口成章,滔滔不绝,满腹经纶,阵阵茶香……我本身不喝茶(影响睡眠),所以不懂茶,不爱茶……制片人说茶如数家珍,条条是道。我听得还挺入神,都忘了来干嘛啦。书归正传后,我强调了不想参加的理由。他又掰开了揉碎了的劝说一番……无奈,看在同行的份上,和歌友的期待,答应啦!</h3><h3> 第一关是闪亮登场,我们演唱了《啊朋友再见》。</h3><h3> 第二关是才艺比拼:由男低音张纪春拿出绝活“捏泥人”和剪纸(现场给老毕剪了一个人头像)由马玉庆吹口琴、我弹电子琴、林宝琦吹萨克斯、再加上手风琴一起伴奏演唱了《茉莉花》。</h3><h3> 第三关是家乡美:我们有幸由栏目导演组介绍了一位北京单弦86岁的老艺人张先生教我们学唱了一曲儿《北京十六景》…我们四人穿上了灰色长袍,手拿折扇,林宝琦敲着八角鼓,只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连学带唱带演的拿下来了呵呵……</h3><h3>记得第一句唱词儿是:天安门 广场中央 五星红旗迎风展,在那四周围,建筑物,雄伟庄严……</h3><h3> 第四关是一锤定音:我们演唱了《回娘家》后获得了本期的周冠军!</h3><h3>遗憾的是第一期录制,第三期才播放。这是因为……(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