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左手育儿,右手学习,茁壮成长</p><p>——33卷《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导读</p><p>文/醉梅</p><p><br></p><p> 二月,静坐在阳光和煦的春天里,任春风替我翻开手中的新书。一篇篇故事徐徐展开,一段段金句迸入眼帘。这样很好,左手育儿,右手学习,孩子一定不会被我带到“沟”里。但,更想约上你,我的家长朋友,让我们一起从“书”出发——</p><p><br></p><p>NO1:过度管控,导致过度匮乏</p><p> 在《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是自由缺失》一文里作者说:孩子争抢控制权,是因父母管制过度造成的。只有“从小有自主权的孩子,长大后才更自信”。</p><p> 另外,过度的管制会带来匮乏感。有些孩子长大了会有不良癖好,如“食物癖”“恋物癖”“偷窃癖”等,都与童年时期特定的愿望没被满足有关。</p><p> 父母对孩子“吃零食”管控特别严,糖果、零食、路边摊一律不能碰,孩子只有羡慕别的小朋友吃零食份儿。于是长大工作后的他,在对吃上面永远没有满足感。大大小小的零食已堆满他的房间还不够,若有人向他要一小袋零食,或家人动了他的零食,他都会暴躁不安,生气发火。这,就是《不被满足的童年带来的“匮乏感”》,这个心灵黑洞永远填补不了了。正如尹建莉所说:“扼杀孩子小小的欲望,会导致孩子对某种事物极度地渴望,产生补偿性心理。”</p><p><br></p><p>NO2:道理不是讲的,是践行的</p><p> 有的家长说,《和孩子讲道理是浪费时间,未必吧》?就看你怎么讲孩子才爱听了。也有家长说,《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听不进去,怎么办》?其实,《说得有道理不会做得有道理》《给孩子讲道理不如让孩子体会道理》。“道理”如何体会?即大人自己少言多行。正如李雪所说:“想要孩子专心吃饭,自己就要享受食物的万千滋味;想要孩子写作业,自己就要拿起书本享受阅读;想要孩子热爱运动,自己就要下楼跑两圈。”所以父母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是最好的方式。</p><p> 家庭的和睦就是示范,若《父母经常吵架,孩子是什么感受》?实在避不开吵架,也要对孩子说:“这不是你的错,大人的事情会有解决的办法,而且爸妈会一直相爱,并且爱着你。”还有,《一个家,越过越好的四个迹象》是什么?这里并没有大道理,但个个都可以过好自己的人生。</p><p><br></p><p>NO3:谁的期待,就是谁的人生 </p><p> 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处处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己、不敢争取自己的权利吗?肯定不。然而如果你喜欢用自己过度的期待去代替孩子的期待,那么孩子就会长成这样啦!《权力之争没有赢家只有两败俱伤》,所以我替孩子们呐喊一声:《不要把我变成你期待的样子》!比如《不要过早地逼小孩阅读》,不要把孩子当成太阳,当《对孩子放手之后人生会豁然开朗》!</p><p> 《如果孩子成为和你一样的人》,你也未必开心,因为每个人都有资格成为不一样的形态。把生命活成一场旅行,而不是一场赛跑,不妨对孩子说:“《孩子,你不必活得太‘正确’》。”你要学的是《怎么做一个“恰到好处”的母亲》,怎么学会说话,因为《父母说话的语气决定一个家的温度》,还有《父母的生活态度影响孩子的性格》。</p> <h3>NO4:孩子不缺爱,只缺领路人
世界上从来不缺爱孩子的父母,缺的是正确施爱的领路人。假如你的爱释放太多,《你无微不至的爱就是青春期孩子的枷锁》,令人窒息;假如你的呵护千般百种,这种《“护犊”式教育会变相害了孩子》。有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宴席上把自己喜欢的肉菜据为己有,还把汤汁同时溅洒到几位客人身上,而妈妈却熟视无睹,只顾着跟人聊天。虽说这孩子成绩很优秀,但《饭桌上的习惯决定他将来的生活》,决定他人生的上限。
还有,教孩子《善良、宽容比聪明更难》,聪明关乎智力,而善良关乎情怀。智力可以训练,而善良只能熏染。学学《犹太家教:把聪明、善良种在孩子心中》吧!同时也读读《NBA传奇球星科比的教子故事》,启发会不小呢!
要做好孩子的领路人,不妨《为孩子开前路为自己留后路》;也更需要尊重孩子。一个孩子说:“《妈妈,请给我留点面子》。”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等于保护了他的自信。
在二孩家庭,你的理念可能是一碗水端平,但在《家有二胎,你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文中却倡导,“要对老大另眼相看”,因为老大是功臣,是英雄。你认同吗?
NO5:沟通的圣经,在于你用心
和孩子沟通难?因为存在巨人国和小人国的视角差。《拉近亲子距离只需要一个动作》,什么动作?翻阅书就知道了。
《妈妈这样说话孩子肯定会很懂事》,比如孩子不想睡觉,你说“还有10分钟就到睡觉的时间了,你想先洗漱还是先听一个故事?”设置选择键何尝不是一种教育智慧?
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难?如果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无名火从何而来》,相信你不会说难了。不但你会说话,懂得《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效果更好》还能让孩子好好说话,因为《最成功的教育是教会孩子好好说话》。.
具体说来,《孩子到了青春期要这样和他沟通》:少说教,多请教,做个傻妈妈。你的“弱”推出他的“强”。
还有,在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如何减少不良沟通对孩子的影响》呢?比如,当老人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困惑、惊恐、压抑时,妈妈就要出面:“这不是你的错,是外公外婆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你不喜欢就和妈妈玩,等他们解决了就会来找你。”所以,这点请放心,老人对小孩的影响大不过父母的影响。
NO6:被打的孩子,将来变残忍
有妈妈问,《打了孩子一次又后悔了怎么办》?请问《孩子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呢?专家建议:不要随便打孩子,实在打了,打完也要记得表达爱,把伤害指数减到最小。
《打骂孩子是一种陋习》《孩子不听话不要只会处罚》,专家说:“用大声叱责,用拳头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会出现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可怕吗?而残忍,往往和暴力联系到一起,《什么样的童年会导致暴力倾向》?是缺乏亲情、爱和安全感!
有个男孩经常丢三拉四,妈妈不得不把他的一张表格送到学校去,见到孩子时,妈妈没有像往常那样狠狠训斥他,而是心疼地、和颜悦色地说:“水壶也忘了带了,是不是一上午都没喝水,渴吗?”就这一句话,让孩子热泪盈眶!晚上孩子回家后,一反常态地变得温顺、听话,完全没有以往的顶撞。这就是《克制脾气带来的愉悦》,是亲情的力量!<br></h3> <h3>NO7:培养挫折力,里面学问大
《孩子怕输,与父母错误的夸奖有关》,“你真棒”“你很聪明”将导致孩子没有自信,输不起。只有一边“正确”赞赏他好的行为,一边接纳他的不好行为,才能让他内心强大,承受挫折。如果不知道如何夸奖孩子,就看看《卡尔·威特父亲的赏识教育》一文吧!
而要培养抗挫力,千万不要以打击快乐为前提。有篇《备受推崇的挫折教育让人丧失快乐的能力》文章中讲到一个故事:小女孩请求爸说:“爸爸,你有一个缺点,总是让人不开心。你能改掉吗?”爸爸却坚定地回答:“不能!就是要让你现在经常不开心,以后你才不容易崩溃。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否则进入社会,你无法生存。”这是什么谬论啊!
NO8:优秀孩子背后,有好父母
优秀孩子背后有个人格健康的父母,但《有些父母的嘴坏到你难以想象》,用相当刺激的话逼孩子跳楼、自杀,最后懊悔莫及。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有句话:“父母应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什么是,什么是“不带敌意的坚决”呢?看看书就知道了。
“懂礼貌、守规则、关心他人、有主见、敢于承认错误”,如果《孩子有这些表现说明父母教育得好》,这远比成绩好重要。而“不如意就乱发脾气、犯错了就推卸责任、不高兴就不理不睬”,《孩子这些表现不能惯,早纠正才正确》。
还有,《有仪式感的家庭教出的孩子不会差》,为什么呢?因为最庄重、最真诚的仪式能唤醒孩子灵魂中最美好的部分。有位妈妈要求女儿每天出门前和家人拥抱一下。女儿不理解,妈妈解释说:“因为要珍惜每次和家人拥抱的机会,要让彼此知道,我们互相在乎。”培养的家庭,还不够暖心吗?
书中的好文实在太多,我已走不出书海了。哦不,必须走出来,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得好不好,唯有实践了才知道。春天还在,春雨会来,小苗苗在爱学习的妈妈引领下一定会茁壮成长!<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3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页文章【专题策划】专栏【道理怎么讲,孩子才愿意听】第一篇文章《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听不进去,怎么办》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我也是这类“问题家长”之一,儿子曾经面对大讲道理的我,问我如果有人天天对你讲一大堆大道理,你是不是也会很烦?孩子对我说的次数多了,我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通过读《不输》中的文章,我反思和对照自己,发觉自己经常是在给孩子讲道理,自己还感觉不到自己是讲大道理的妈妈,所以无论我怎么跟孩子说一些他们似懂非懂的道理,都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孩子觉得我不理解、不尊重他们的感受。卢梭在《爱弥儿》里反复提到“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这句话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到这篇文章我才醒悟,经常跟孩子讲道理的父母,当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突然有一天他会对你说:“闭嘴,你的话太多了。”当孩子这么说,做为父母您是反思自己呢?还是继续以大道理压着孩子,让孩子不得不服从你。很多孩子因为调皮被父母说教,父母只在意问题本身,却不关心问题的起因。父母很多理性的道理会吞噬孩子的童真。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自我中心论”中给了一个答案——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孩子的世界很简单,跟孩子讲道理基本行不通,再好的道理,如果孩子听不进去,那就是没用的道理。父母把道理讲得让孩子听进去才是应该考虑的,而不是责备孩子不听道理。改变“讲道理”的方法,用实际行动或者其他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发现道理,想明白道理,效果可能会好得多。在孩子童年阶段,阅读和实践都是孩子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还有可以利用绘本帮助我们讲清那些道理,让孩子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真正的懂道理。鼓励孩子去实践、去体验,比做一个唠叨的父母要强得多。<br></h3><h3><br></h3><h3>石宣点评分享:感谢汪小洁的分享,这个主题和话题十分重要,看似我们在教育孩子,甚至理由也充分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却没有考虑到,我们做到了吗?我们说的真的对吗?我们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年龄特点了吗?其实,这是我们育人错误率极高的地方,需要我们学习,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和陪伴孩子,这才是和孩子一起成长。</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3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3页文章【专题策划】专栏【道理怎么讲,孩子才愿意听】第二篇文章《给孩子讲道理不如让孩子体会道理》教育从来都不是讲道理的过程,而是一个让孩子体会道理的过程。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些家长抱怨“孩子不能理解我的辛苦”!讲道理无用,怎么做才能产生效果呢?那就是行动和体验。文章案例中的妈妈带孩子亲身体验“地铁之旅”,让孩子感受到了妈妈上班的辛苦,这趟地铁之旅胜过和孩子说一车厢的道理;在后来妈妈再出现下班回家身心疲备时,孩子不会像以前闹情绪了。父母讲的道理,是从成人的角度强加给孩子的道理。父母带着孩子去感受道理、体会道理,才能让孩子从自己的角度理解道理,进而形成孩子的世界观。2018年刷遍网络的泰国妈妈,儿子对妈妈说他不想上学了,妈妈说可以,但是你必须工作,一个人不能无所事事。于是妈妈就陪孩子到街上捡饮料瓶等,用这些东西换取自己的生活费。通过捡垃圾的体验,让儿子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懂得了要珍惜上学的机会。后来,妈妈问孩子是想上学还是工作,孩子说想上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只有看见了,体会了,理解了,才能内化成他自己的道理;才能深深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挣钱的辛苦。大家看到这里,有什么感想和思考?当孩子对您说:妈妈我不想去上学,您会怎样回应?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大。给孩子讲道理,不如带着孩子去看见、去感受道理,力量远比讲道理大得多。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决定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父母讲的那些道理。父母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让孩子深切体会到其中的道理,远比你不停地讲道理要好!道理,永远抵达不了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父母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成长自己,更好的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结。<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3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5页文章【专题策划】专栏【道理怎么讲,孩子才愿意听】第三篇文章《跟孩子讲道理讲究方法也管用》在生活中,常常看见这样一个场景:父母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希望孩子具备正确的认知。可是父母给孩子讲的这些正确的道理,孩子真的听进去了吗?估计有不少的家长也会有这样的苦恼:“我家孩子太不讲理了,怎么跟他说都不管用。明明我说的都是正确的啊,他怎么就不听呢?学习了这篇文章,原来给孩子讲道理,讲究方法也是管用的。直接给孩子讲一些正确的道理,如果孩子不听,就换种方式给孩子讲道理。那为什么跟孩子讲道理会没有效果?这和孩子的成长过程分不开的。第一,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理论却是枯燥乏味、没有趣味的事情。第二,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去看世界,他们的世界很简单,一切都和他们自己相关。第三,理论不能决定孩子的行为。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认为:“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一个人能够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是这样,孩子也是这样。我们在告诉孩子一些道理的时候,要认真辨别一下,该怎么讲、时候讲比较好。有效对孩子讲道理,首先要分辨这个道理该什么时候讲。想要分清楚什么时候给孩子讲道理管用,就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育儿知识。其次,道理该怎么讲?家长怎样将一些正确地、孩子必须知道的道理讲给孩子听呢?并能让孩子愉快地接受,内化为行为的一种动力呢?第一个方法绘本的作用。比如孩子不喜欢吃青菜挑食。就给孩子读《肚子里的火车站》,通过绘本,让孩子明白哪些食物是小精灵们最喜欢的,哪些食物会导致小精灵们受到伤害。第二个方法是利用偶像的作用。利用孩子的崇拜对象,告诉孩子一些道理,孩子更容易接受。第三个方法是利用同伴作用。孩子在与同伴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会逐渐改变“一切从自我出发”的观念,开始试着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就意味着,孩子能够接受同伴的影响,从而获得一些正确的经验和道理。第四个方法实践的作用。与其告诉孩子一些空洞的道理,不如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第五个方法言传身教。《儿行千里》有一集讲哈佛大学博士生何江的父母文化不高,妈妈甚至不认识字,却能坚持在家里举行“家庭阅读比赛”。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不懂的就问孩子。这样的言传身教值得我们学习。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3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7页文章【专题策划】专栏【道理怎么讲,孩子才愿意听】第四篇文章《和孩子讲道理是浪费时间,未必吧》没学习这篇文章前,我也会觉得“小孩子,懂什么道理,等他长大一点自然就明白了”。学习这篇文章后真后悔当初没认真读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错过孩子幼小时期的正确有效陪伴。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形成的习惯,没有好好地跟孩子讲道理,长大了再跟孩子讲道理就晚了。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再想跟他讲道理,孩子是不会理睬父母的,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还是没明白过来,跟孩子硬来,只会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龙应台在安德烈的幼儿时期,推孩子出门便会跟孩子介绍周围的一切,跟安德烈讲道理。安德烈儿时就学会了听母亲讲道理,懂得有理说理、就事论事的道理。所以成年之后,安德烈仍能好好地听妈妈讲道理,这也是龙应台教育得当的结果。文章中作者的女儿所在的幼儿园让大人和孩子一起做灯笼,女儿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灯笼,舍不得带幼儿园,最后哭起来了。作者等女儿情绪平复后,开始和孩子讲道理,孩子听完妈妈的解释后,明白了灯笼的用途,心里也就释怀了。作者和孩子讲道理时的原则第一是不在孩子哭得死去活来的时候讲,第二把“为什么”留给自己,想清楚了孩子为什么要那么做,再和孩子讲。讲道理的实质是帮助孩子解开心结,如果没有找准心结在哪,就形同于鸡同鸭讲,浪费时间。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和孩子讲道理未必是浪费时间,当下的转变都是好的开始,从此刻起耐心地花时间和孩子讲道理,将来孩子能够跟你就事论事,做个理智的孩子。<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3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1页文章【成长烦恼】专栏第一篇文章《孩子的感觉是怎么被扭曲的》学习了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孩子有偏差行为是一种求救信号,是因为内心不能满足安全和爱的渴望。我们都很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没有清晰自我的人,他的一生也许都在用直接或扭曲的方式希望被别人看到。父母是否重视孩子的感受表达将影响着孩子。当父母因自己错误的管教方式惹怒了孩子,却对孩子吼:你生什么气?父母不能忍受孩子的怒火,也是因为父母自己内心的情绪,曾经父母自己也是痛苦的儿童。生活在非常残酷的家庭中,承受语言暴力和身体暴力的孩子会特别健忘,有些家长无奈也会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童年被伤害的孩子,总是警惕地防范各种危险,把注意力全放在他人身上,在失去自我的同时,还会失去拥有活力的能力。如果父母用残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会用这种方式预测他人和世界,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会像踏入家门之前一样自我检查一番,以为所有人都会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不知不觉进入防御状态。改变孩子感知世界的方式,文中的案例是这样的:孩子的父亲脾气非常急躁,经常为很小的事情打骂孩子,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心绪烦躁,和伙伴关系不好,记忆力很差,写作业也很困难,甚至还说过要自杀。这个案例咨询的思路是终止责骂唠叨,对孩子进行积极反馈。这个方法能够触动孩子的感觉,孩子变化的速度和程度超过了预期。如果家长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感觉被扭曲,那么在感知孩子的感觉的时候,就体会不到真正感觉层面的理解,自己才是一切的源头,做自己的重要他人,疗愈自己给自己最温暖的心灵依靠。</h3> <h3><a href="https://m.lizhi.fm/vod/1744291/2785974820434159110?u=2537468927103773740&from=message"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点击阅读收听</a></h3><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3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3页文章【成长烦恼】专栏第二篇文章《父母经常吵架,孩子是什么感受》生活中有很多家庭遇见意见不一致的事情很难心平气和的一家人坐下来讨论,意见不和就大声争吵,甚至还会大打出手,也从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和感受。生活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会变成什么样?这个问题我也需要反思,以前我的家庭也是三天一大吵二天一小吵,根本没有顾及过孩子的真实感受。有个对3000名学龄儿童的心理调查,问: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回答最多的是:害怕父母吵架,他们吵架的样子很凶!孩子害怕父母吵架,源于害怕被父母遗弃。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来说每分钟都是煎熬,更严重的有些孩子选择活着可能就为了熬到长大了能离开。心理专家表示,孩子的心理问题75%都是由家庭环境引起的,其中父母吵架对孩子的伤害最大。父母经常吵架孩子会变得很敏感没有安全感;孩子经常处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不仅会很害怕、恐慌,还会让孩子的心理产生障碍;父母的生活其实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经常争吵会让孩子对自己未来的婚姻和生活持很大的消极态度。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观察力,只有相爱的父母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幸福。当夫妻吵架不可避免时,面对无辜的孩子要向孩子做解释,父母及时要对孩子爱的表达,减少争吵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有时真正影响孩子并不是吵架本身,而是吵架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个和谐有爱的家,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孩子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伤害的,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父母温柔以待。</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4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5页文章【成长烦恼】专栏第三篇文章《孩子不快乐的背后隐藏着什么》这篇文章中孩子说的这段话,我在女儿小的时候对她说过,记得那时我还这么说了:“你还有什么不开心的,我就是把你惯坏了,才让你想买什么就给你买,不买你还生气,你就不应该生气。”这段话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剥夺了孩子生气的权利,孩子就要快乐起来,必须快乐起来给父母看。文中的孩子说为了避免被父母修理,慢慢地学会不开心也不表现出来,闷在心里自己消化。快乐是一个人的心理得到满足,通过言行举止流露出的一种情绪,那孩子不快乐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快乐是孩子身上很自然的一种表现,孩子不快乐有四个方面:一是没有自由,孩子被动地接受大人给予的一切,按照大人的安排生活,他们不能选择自己所决定的,这些不自由,孩子却要理所当然去接受。二是无处倾诉,成人有烦恼可以有很多渠道发泄,可孩子不开心大人总觉的孩子是无理取闹,大人体会不了两三岁孩子经历了什么。三是能力不足,小孩子日常经历的挫折:吃饭还要人喂,穿衣服也要被人摆弄等等;甚至有人告诉你:“你真笨你没用,这点事都做不好。”四是理解不了,对孩子而言,这个世界充满迷雾,让他们无比迷惑。如果想让孩子尽可能开心些,可以这么做:尽可能多地给孩子自由、帮助孩子提升自身能力、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帮他说出感受。快乐并不只是表面表现得开心,更重要的是心态的端正,父母平时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一个好的引导,让孩子在这些引导中学会快乐成长。<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4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7页文章【成长烦恼】专栏第四篇文章《六岁女孩控诉家人不喜欢自己被晒 》自从有了微信,有了微信朋友圈功能以后朋友圈各种晒,晒自拍的、晒心灵鸡汤、晒工作,当然晒什么都是自己愿意晒的,可是晒娃的朋友们,孩子愿意让你晒吗?我前几年的朋友圈也发晒娃的照片,在孩子上了初中后我想晒又不敢晒了,因为晒一张照片我要罚款50元。孩子第一次提出让我别晒他们的照片,我满口答应不晒了。可我又重犯了,孩子发现后说我说话不算话,我再次保证自己要是发照片一定先征求同意后发,如果私自发每张罚款50元,从此后我就不再随意发了。国外网站上传出一段视频,一个六岁女孩控诉家人晒她的照片,她觉得父母应该保护孩子的隐私,而且为什么成人的照片不能随意晒,而孩子的就可以呢?明星孙俪、邓超夫妇他们也晒娃,但是晒的照片都很有技巧。晒照片时不要把孩子看成什么都不懂的孩子,然后把所有的糗照都往外晒,关系到孩子的朋友圈父母征求孩子的意见和许可再晒出来才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和成人一样,我们把孩子看成平等的人,如果孩子不喜欢自己被晒,这是孩子的权利,希望父母们能尊重孩子的隐私。<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4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8页文章【成长烦恼】专栏最后一篇文章《12岁男孩状告父母,原因值得深思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你可能无法想象的真实故事,12岁黎巴嫩男孩赞恩的悲惨故事。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见了一个孩子艰难的人生。他铁了心要把亲生父母送进监狱,他的状词只有一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生而不养”是赞恩对自己父母的控诉。这部电影给了父母们这些思考:多少人,还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开始创造新的生命。仅仅是给孩子生命这件事情,并不伟大。就像赞恩决定起诉父母,因为他知道,妈妈肚中那个还未诞生的孩子,可能也会延续他的悲剧。父母们认为生下了孩子,孩子就应该感谢你。但比起生下孩子之外,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生活不易,你也能给予孩子爱,收留赞恩的单亲妈妈没有合法身份,还是拼尽全力带着孩子争取生存的机会。流浪的赞恩,在别人的妈妈这感受到了信任与温暖。赞恩是悲剧家庭的受害者,可赞恩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在战火纷飞的时局里,不懂如何去爱。面对儿子的控诉,赞恩的父母泪流满面。幸好,赞恩没有变成跟父母一样的人。酗酒,制毒,成为奴隶,一直不停地生育,固定模式的重复悲剧,在赞恩这里停住了。何以为家?爱和责任才能成全一个家。养育如一面镜子,它迫使你审视自己,如果你能从中学习,那么你自身也会有所成长。<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4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0页文章【成功之路】专栏第一篇文章《蔡笑晚:六个孩子五个博士一个硕士》蔡笑晚一位被誉为“博士之父”的“人才魔术师”,把一个孩子抚养长大,都需要父母付出巨大心血,把六个孩子抚养成才5个博士1个硕士,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背后的艰难可想而知,他的教育方法,有很多是我们特别值得思考和借鉴的。蔡笑晚和妻子坚信:“任何人都万万不可被父母歧视,一个被父母歧视的人不可能自信,不自信的人就是病态之人,根本谈不上成长。”在蔡家保持孩子对成功的信心,积极鼓励,每个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宠爱和鼓励下,慢慢成长起来。蔡家有几个增强孩子自信心的小技巧:比如和孩子聊某个话题时,有意识地和孩子们争论,让孩子在争论中取胜,再及时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还有只要孩子认路,出门孩子走前面,为父母带路;还有经常给孩子们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蔡笑晚重视孩子思维培养,也重视早教;在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他们夫妻就用游戏的形式,让孩子感知到数字。在他看来早期教育,并不是拔苗助长,而是给孩子打好精神的底子,帮孩子从小立大志。蔡笑晚对孩子礼仪和习惯的培养同样重视,他说“大礼是在小礼基础上形成的,礼貌待人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习惯”。生活中常有些父母会觉得,孩子还小,很多道理他以后就自然会知道,但很多行为好的习惯,都是越小开始培养越好,因为一旦坏习惯养成,等孩子长大后再进行纠正,就往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行。在孩子青春期里多引导少干涉,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蔡家老四在初中时经历向往武术大师的历程,被父亲蔡笑晚巧妙地化解了。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所永远代替不了的。<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4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3页文章【成功之路】专栏第二篇文章《刘墉:两个孩子都毕业于名校》作者刘墉的儿子毕业于哈佛大学,女儿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沃顿商学院,现在都有了自己的事业。有很多父母向作者咨询亲子方面的问题,我觉的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多父母的困惑,很多父母都是等到所有问题都出现了,再去寻找解决办法,而且是要立刻解决孩子问题的办法。比如说:孩子拖拉、粗心大意、上网成瘾、早恋等等,这些问题是表面现象,通过这些方式体现在孩子身上,父母找到问题根源才是关键。有很多父母也会束手无策,当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超出了父母的心理想象就会和孩子发生矛盾。原来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又会引发新的亲子问题。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做为父母要自己去发现孩子的长处;不要拿自家的孩子跟别家的孩子比,也不要太早给自己的孩子下结论。作者说:“如果没有母亲给他的自由和空间,放手让他搞自己的爱好,他就不会有今天。”作者受母亲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在适当的时候也放手,给孩子很大的发展空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学习最朴实的家庭教育,给孩子温暖的依靠。<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4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4页文章【成功之路】专栏第三篇文章《如果父母都在混孩子又凭什么拼》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父母对待自己、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积极和努力,便是给孩子最好的“不言之教”。中国父母的神逻辑之一就是只会比孩子,却不看看自己和别的父母有什么差距。每个孩子出生就是一张白纸,充满了无限的潜能。他成长为什么样,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父母的言传和身教。文章中的这段话让我想起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段子:孩子因成绩不好, 被妈妈骂笨鸟。孩子不服气的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妈妈问:那第三种呢?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这样的父母对自己的成长没有任何规划,对孩子的人生是充满期待望子成龙。为人父母之后,更要做好自己,努力成为孩子的好榜样。永远保持好奇心,有所学,有所得,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保持自我成长,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现在的家长都在给孩子创造最优质的学习条件。很多家长将此视为自己对孩子的全部付出,他们在孩子身上花多少钱都愿意,但唯独不愿意给孩子最需要的身教。父母的优秀并不是指你要赚多少钱,成就多大的事业。而是指你的努力,你的奋斗,你的上进,你永远不放弃自我成长的信念。与其逼迫孩子优秀,不如自己先成长。育儿是一趟因果旅程,父母是因,孩子是果,有什么“因”,便结什么“果”。育人先育己,为人父母,诚当一生学习。<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4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6页文章【成功之路】专栏第四篇文章《有仪式感的家庭教出的孩子不会差》幸福离不开仪式感,仪式感孕育幸福感,仪式感就是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提倡生活需要仪式感,并不是一定要在特定的节日给对方礼物,而是在平常生活中,尽所能为对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对方感到身心愉悦。平常我们所说的富养孩子,不一定是买多少礼物花多少钱,而是多给孩子一些生活上的仪式感。对孩子的教育也需要仪式感,用最庄重、最真诚的仪式来唤醒孩子灵魂中最美好的部分。在成都龙泉音乐广场上,有两位小朋友玩耍时捡到五毛钱,他们把钱交给了民警。警察叔叔拿出“接警本”认真的登记了小朋友的信息,看似简单的举动,却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警察叔叔用行动鼓励正能量的做法,给足小朋友做好事的仪式感。仪式感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安全感,仪式感能让孩子勇敢地走进他人生的每个阶段,仪式感能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与敬畏感。不注重生活仪式感的父母,带给孩子的也是得过且过的态度,孩子感受不到父母之间互相关爱,更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同样他对待别人也无法表达出这种情感。父母相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家庭里最好的仪式感。父母相爱的仪式感,就是每个孩子的终身安全感。有仪式感的家庭教出的孩子不会差哦!<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4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8页文章【成功之路】专栏最后一篇文章《最成功的教育,是教会孩子好好说话》最成功的教育,是教一个好好说话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平常生活中的语言带给了孩子什么呢?文章开头案例中男孩,吃饭时全程玩游戏,主食上来是面条当即生气地说:“谁点的面条,老子最讨厌吃面条”!男孩父母以“小孩子童言无忌”打圆场,并得意地说:“我儿子就是我赚钱的动力,我希望多赚点钱,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将来把孩子送出国念书。”“言为心声”一个孩子的说话方式,藏着他的教养与素质。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纵使他有天才般的才智,家财一万贯的背景,也免不了为嘴巴的放肆而付出代价。没教养的孩子说话让人难一堪,把口无遮拦当童言无忌。有教养的孩子说话礼貌得体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会说话的孩子总是有一种魔力,使周围的人愿意跟他接近,给别人带来快乐。好好说话这件事,靠父母身传言教。在孩子成功所需要的因素里,相较于出身、机遇、精力、智力、意志品质,我们最能控制的其实就是说话这件事。父母要懂得赞美和欣赏他人,给孩子做出正确的榜样,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不偏激、懂得欣赏他人的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慢慢变得会说话。爱孩子就从好好说话开始……<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4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30页文章【父母课堂】专栏第一篇文章《孩子有这些行为,说明他正在超越你》作者朋友家的电视是带儿童防沉迷功能的,就是播放完20分钟动画片,就会自动停止播放;电视摄像头需要对父母进行面部识别,才能继续播放。她家孩子用妈妈的照片往电视摄像头前扫描就通过了。这位妈妈还自作多情,以为孩子藏她的照片是在学校想妈妈了拿出来看一看呢!看到这个案例我想起孩子小时候用我的手机给自己设置了指纹识别解锁的事,我手机设置了密码,孩子也是知道密码的,有次在开车时接了个电话,急需另回复使用手机,只能边开车边输密码,孩子看到了说:老妈你用指纹识别不费劲,孩子拿过手机用指纹解锁了。我才知道原来孩子早就在我手机上操作好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感受是一定要鼓励孩子去超越,超越父母,超越父母给到他们的局限。作者说这一代的孩子是中国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一代人;他们是物质条件、信息资源最丰富的一代人;他们面对“变化”最多的一代人;他们是竞争压力最大的一代人;他们是情感发育最健全的一代人。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在这样一个时代,最需要的是充分利用这些便利的资源,去帮助孩子成长,并教会孩子甄别好坏的能力。给孩子提供优质的物质生活,还不如给孩子足够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未来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跟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父母终身学习,不断打开自己和孩子的眼界,跟孩子一起面对未来的冲击和变化。学习最朴实的家庭教育,做合格的父母,也做孩子最可靠的队友和反援。<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4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33页文章【父母课堂】专栏第二篇文章《不被满足的童年,带来“匮乏感”》学习这篇文章后感受到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感觉到被爱,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所拥有的被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并不能无限制地去满足。生活中有些父母给孩子买自己认为孩子需要的东西是很大方,可面对孩子的需求却经常跟孩子较劲,给孩子制造匮乏感。文中作者带孩子在小区游乐场玩,孩子和好朋友小宇分享饼干,小宇反应特强烈说“我不说”,他妈妈说:“我家小宇特听话,从来不吃外面的零食。”我不知道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妈妈,是孩子真的不想吃吗?还是妈妈不让吃呢?吃零食是孩子孩子的天性,文中小宇不是不爱吃零食,是压抑着自己的欲望。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中说:“扼杀孩子小小的欲望,会导致孩子对某件事物极度的渴望,产生补偿性心理。”这种人为制造的匮乏,通常来自家长的主观臆断。童年没被满足的愿望烙在心上,长大后心里留下了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大洞。孩子出于天性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留给日后的只有不满和内疚。对孩子来说,有零食的童年是幸福的。孩子想吃什么零食,只要健康和安全的,是可以满足孩子的。妈妈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食物,哪些零食更好。一个被满足的子,更加自控,更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真诚面对孩子需求,会发现孩子的心是那么纯净易满足。<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5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35页文章【父母课堂】专栏第三篇文章《备受推崇的挫折教育让人丧失快乐的能力》挫折教育经常被父母们误解真正的意思。真正的挫折教育,指的是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去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孩子正高兴时,突然喊停,扰乱他们的兴致。打断快乐,不是磨练,而是折磨。现实生活中就是有很多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故意不让孩子开心。当他们不让孩子开心时,看似是为了孩子考虑。实际却是内心有一个声音,在指使他们:“不能让孩子太高兴!不要太满足孩子!”这个阻止孩子开心的声音,是父母的:“匮乏感”。有的父母自己童年时经历过很多不如意,得到的呵护很少甚至被打压;有孩子后也从不夸孩子,总能鸡蛋里挑骨头,导致孩子不快乐。我自己不快乐,所以不快乐才是对的。我自己从没被满足的,所以孩子你也得不到满足。一旦父母潜意识里认同了,不让孩子快乐是“正义的”,经常打断孩子的快乐,慢慢地孩子就失去了快乐的能力。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故意制造挫折,不会令孩子如你想象的越挫越勇,只会让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在童年时期积蓄力量,相信未来更有力量去对抗更多压力。孩子有机会体验成功,也会有信心去面对未来变幻莫测的困难。很多大人眼中的“不必要的快乐”,对孩子来说却是生命力的滋养,孩子要的快乐,都是简简单单的。<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5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37页文章【父母课堂】专栏第四篇文章《简单粗暴的挫折教育忽视孩子的承受能力》文章案例中一位妈妈趁假期锻练孩子的意志,让孩子上街卖冰棍。可是妈妈有要求,完不成当天任务,就不让孩子回家;原本孩子挺开心既能锻炼自己又能挣点零花钱,孩子那天只卖出妈妈规定的一半数量50支,怕妈妈责骂,选择了离家出走。像这种人为地为孩子设置挫折的教育方式,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父母这样做。这种简单粗暴的挫折教育,忽视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让亲子关系变得疏离,父母离孩子的内心世界越来越远。盲目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有时候带给孩子的是更大的伤害。这种教育不但对孩子身心无益,还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打骂、体罚不等于“挫折教育”、“苦难教育”不等于“挫折教育”这两个误区。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足够的爱和鼓励。孩子面对挫折时,父母应该接纳、包容、理解、克服。作者分享了三个建议:一是情感上支持,引导孩子正视挫折;二是接纳孩子,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三是培养成长型思维,树立坚强的信念。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人在经历长期的失败和控制感丧失,并得不到帮助后,最终选择放弃抗争,连试都不愿意试了。父母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鼓励的话语,才是战胜困难最有力的武器。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如果你需要帮助,我们一直陪在你身旁。爱才是最好的“挫折教育”,让孩子一路勇敢前行。<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5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39页文章【父母课堂】专栏最后一篇文章《不必去寻找挫折生活自会磨炼你》挫折和打击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生活中总会经历一些挫折,有时我们所遇到的挫折困难,其实也是自己内心的烦恼。可是生活中很多做父母的都觉得,孩子过得太风平浪静,太顺当,以至没有抗挫能力;一定要制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吃点苦头,尝尝受挫的滋味。这些人为给孩子制造挫折的父母是不明白,打击无法孕育自信,爱才可以。有调查显示,在绝境中人的内心感受有两点被普遍提道:一是觉得孤立无援,二是觉得无能为力。转变玻璃心的孩子,突破点也在这两点。孩子遇到自然而然的挫折,父母要给孩子坚定的支持,化解孩子内心的无助感;变失控为掌控。并告诉他们:跌倒了应该如何爬起来,重新前进。父母们要避免一边代劳和包办,一边又嫌孩子经历的挫折太少,而故意制造挫折。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挫折,品尝失败的滋味,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战胜挫折。父母如果过分注重结果也会影响孩子看待失败与挫折的态度;要让孩子输得起,父母不能太想赢。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年龄遇到的挫折是不一样的,以父母的习惯和能力去揣测孩子的挫折,那些大人看来简单不过的事情,对于孩子可能就是无法逾越的大山。一部电影的台词这样说:不必去寻找挫折,生活自会磨炼你。所以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不用刻意地去进行,生活中的很多挫折都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的;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给孩子提供各式各样的情境体验。<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5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42页文章【父爱母爱】专栏第一篇文章《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孩子有多爱你》学习了这篇文章感触很大,做为妈妈也是需要反思的。文章中的四个案例相信父母们看了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生活中父母是不是也经历着类似的事情。对父母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各种酸甜苦辣,但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全世界。看到这篇文章想起,以前在网上看过的一个短片《你的孩子,值得十分的肯定》,看后很让人感动。短片里让妈妈们评价自己的孩子,妈妈们给出的分数都不高,最低还有不及格。到了给妈妈打分,孩子们不假思索地给妈妈打了满分十分。在妈妈眼里孩子都是不完美的,只有你做的好,你才可以拥有更高的分数。而在孩子眼中,妈妈就是完美的,不管妈妈是不是合格的妈妈,哪怕再差劲的妈妈,都是被孩子深爱着,孩子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的父母。父母们永远想象不到,你的孩子有多么爱你。孩子对父母的爱,是与生俱来的,在生活中父母用心去体会,总有那么一些瞬间,会感受到孩子对我们的爱。永远不要低估孩子对你的爱,他们比我们想象中爱我们多得多。我们给孩子的承诺,他们都会放在心上,看做是比天还大的事。孩子是上天送给你的礼物,像一只慢吞吞的蜗牛,带着你欣赏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学习最朴实的家庭教育,在为人父母的修行中不断充实自己;学着像孩子一样柔软、单纯而又包容,因为孩子一直都是这样爱着你。<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5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44页文章【父爱母爱】专栏第二篇文章《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篇文章中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让人感动。父爱和母爱不同,父亲不论在家庭外的场合有多严肃,在女儿面前好像都是没脾气了,对女儿撒娇淘气更无抵抗力。“你是怎么看孩子的?”爸爸从妈妈怀里抱过宝贝女儿,厉声责备妈妈。爸爸温柔地哄着玩器材摔倒的女儿,全然不顾因为委屈而甩手离开的妻子。文中的这个场景在现实生活中相信有很多妈妈都经历过。常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她从前世追到今生,依依不舍追到了这辈子。父亲就是来还女儿前世的情债,今生,情人做了女儿,男人做了父亲,要养育她,宠爱她,对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句话的解释听着很奇妙,不过在现实中父女之爱是无人取代的。父女之间的爱总是藏在心底最深处,嘴上不说但会体现在行动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说读到这句时,都无法掩饰内心的凄凉和无助的恐惧,对于女儿而言,父亲是她来到这个世上遇见的第一个男子,在以后她会遇见不同的男子,但无人再复制那样难忘难弃、疼惜的宠爱。父亲爱女儿也毫无保留的,他倾注了全部的爱,而不求回报。父母健在做儿女的一定要好好孝顺!
</h3><h3><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5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47页文章【父爱母爱】专栏第三篇文章《让大人操心的老头》作者八十岁的父亲和30岁左右的青年人一同开着大摩托车去大水库钓鱼,作者别提有多担心父亲了,看到父亲提着两条大鱼回来悬了一天的心才放下;这位让孩子操心的“老头”真是酷爆了。文中又分享了一则广告:五个台湾80岁的老人,骑着摩托车环岛1139公里,只为一个简单的理由:人为什么要活着?作为老人的子女,也一定会有“太危险了、如果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这些担忧,以前是父亲操孩子的心,现在轮到孩子操父亲的心,在父亲操孩子心的那些年月里,有多少次孩子的态度是这样的:“你少管”。父母年纪大了各方面都会不如年轻时,但有时我们是无法想象他们的能力,父母如果要去尝试他认为自己可以的事,我们一定要有足够耐心认真对待父母的事。人到老年有些变化无法阻止:耳背、多病、易怒、偏执等,这些都是人步入老年的自然规律。子女在对待老人方面,要营造爱护、愉快和帮助的氛围,让老人安享快乐祥和的晚年。<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5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49页文章【父爱母爱】专栏第四篇文章《有一种卑微叫作父爱》世上有很多不同的爱,但是父爱总是伟大的;也许父亲为了生活做着卑微的事情,但是父亲对孩子的爱并不卑微。这篇文章的故事是这样的:爸爸身高不到1米6,我和弟弟都遗传了他的基因,从小到大一直是班级最矮的学生;我从进门第一天就没正眼看过他;爸爸爱吹牛显摆,还超级不识时务。我们不待见他,按说他就该躲到一边好好干活,可他还是个话痨;到我们上了初中,家里的经济压力更大了,当时村里有一个人带队出去干建筑,妈妈立刻求人家带上爸爸。爸爸离开了家,我和弟弟都长出一口气。一直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爸爸的工头要看到通知书才付工钱,爸爸又舍不得每天70元的工钱,最后决定让我带着录取通知书去找爸爸。看到爸爸从脚手架上爬下来飞奔到我面前,看着他气喘吁吁满脸大汗的样子,我的眼泪更汹涌了。文章中的女儿这一刻才觉得矮小的爸爸已经变得很高很高;女儿从不接受父亲到接纳父亲,父亲始终是那么伟大。孝敬父母我想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让父母感受到欣慰这就够了!<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5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52页文章【父爱母爱】专栏最后一篇文章《怎么做一个“恰到好处”的母亲》文中说中国的母爱总是获得过度的赞扬,不少年轻人有“恋母”情结,这个责任应该由他们不合格的母亲来承担;究竟有多少母亲是不合格的呢?我也是要反思一下,为做个“恰到好处”的母亲而努力。学习到这篇文章我特别想感谢我的母亲,因为我觉的我母亲就是位合格的母亲,虽然普通但很有智慧,从记事起到现在父母传递给家庭的都是正能量。弗洛伊德说:“童年经历影响人的一生。“而你的经验首先来自于你的母亲。好母亲除了有包容之心,还需要“理智的沉静”,即恰到好处的态度,在不动声色中引导。恰到好处就是做到理性与温情的平衡,在不经意中使孩子获得解决难题的成就感。对于女性来说做一个“恰到好处”的妈妈,是天职所在。文章分享了关于“分苹果”的故事,同样是分苹果,结果很不一样。前者的母亲选择了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后者的母亲,却让孩子用虚伪的表演来换取他心中想要的东西。每个母亲总是会遇到类似的两难处境,其实都是很好的教育机会,不过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做一个恰到好处的母亲的话,常常会因为过度的母爱或者愚昧的母爱而误了子女的一生。以分苹果为例,妈妈可以这样说:“哥哥和弟弟的确都想要这个大苹果,妈妈也想要啊,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得到最好的。但是现在只有一个大苹果。如果谁独自分到了这个大苹果,其他人就得不到了。那么你们说该怎么办呢?”把问题交给孩子们去探究,是一个谦虚和理智的策略。以孩子们的聪明和实事求是之心,他们会找出共享的办法来解决。子女成家另一个独立家庭的诞生了,母亲过度惦记便是束缚,关怀与放手,正是恰到好处的张力。做一个恰如其分的现代母亲,正是中国社会更多一点现代性的开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而决不束缚他的成长和发展。把爱藏在心里,不无残酷地节制着感情对理智的干扰,这就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母亲。<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5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55页文章【家教艺术】专栏第一篇文章《拉近亲子距离,只需要一个动作》家长抱怨孩子越长大越让人心烦,讲也不听,说也不做,有时完全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很多时候大人以成年人的思维去理解孩子的问题,和孩子是有距离的。美国心理学家徳华·桑代克曾说:“父母只有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样才能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带到街上或商场里,大人们不知有没有觉察到,孩子平视只能看到大人的屁股、大腿和商场展柜挡板;五六岁的孩子,平视看到的是大人的腰,商场展柜的一半玻璃;孩子们其实生活在“巨人国”里。你觉得孩子“难管”“调皮”“不听话”,是因为没有站在孩子的视角,无法明白孩子的处境。换一个姿态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用心倾听孩子的言语,欣赏孩子所看到的事物,你和孩子心跟心最近的距离,就是你蹲下的那一刻;心近了,你说的话,孩子才愿意听。家长蹲下身子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也会乐于和家长分享自己内心的世界,因为孩子会觉得家长在和他们平等交流,家长在他们眼中不是一个命令者。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5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57页文章【家教艺术】专栏第二篇文章《家有二胎你需要具备三个要素》自从二胎政策放开以来,二胎的家庭越来越多了,甚至三胎的家庭也很多。以前经常会听到二胎的朋友说“老大照书养、老二当猪养”;二胎家庭看起来是两个孩子,其实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孩子。很多人生了二胎之后才发现时间不够用,如何精准高质量陪伴大宝,本篇文章分享了家有二胎需要具备的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老大是个英雄,老大是个功臣,父母要对他另眼相看。说老大是一个英雄,因为他把一个男性变成了父亲,把一个女性变成了母亲,他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关系。说老大是功臣,是因为父母第一次当父母,是老大把妈妈磨成了一个熟手的妈妈,把爸爸磨成了一个熟手的爸爸。第二个要素:父母的平衡不用刻意的去做,而是凭着父母的本心去爱孩子,孩子自然会感觉到你是平衡的。所以平衡不平衡、公平不公平,是要看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看你做的是不是绝对公平。第三个要素:情感需求就是想到孩子你就是开心的,而不是说孩子附加了你要的东西你才开心。妈妈爸爸眼中放射出爱的光芒,看到孩子本来的样子,不管孩子是什么状态,父母眼睛不由自主地放光。文中有个妈妈说有了老二以后,就记住了两个概念——专属的吋间、独特的感受。我相信这个关于陪伴孩子的例子,二胎妈妈阅读借鉴一定有帮助。<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6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58页文章【家教艺术】专栏第三篇文章《如何处理孩子的“欲求不满》“欲求不满”是心理学的一个名词,儿童欲求不满的特点有:喜欢什么东西马上就想要不能等待,否则就哭闹。对这种情况父母一般的态度是先讲道理,不听劝就打,再后来受不了了,就满足孩子的愿望。这样孩子就明白了只要我坚持哭闹,就可以达到目的。儿童时期出现的这种“欲求不满“的状况,需要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小心处理,切忌简单粗暴。这篇文章给父母们分享了三个办法:一是延迟购买,假如孩子想要一个东西,而又能够等待,说明他有能力控制和管理自己。延迟满足的难点是延迟的理由要花样繁多,如果只用一两种,孩子会越来越不相信。注意事项:要兑现一部分延迟承诺。二是部分满足,满足孩子一部分要求,既不让孩子过分失望,又让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被满足;部分满足的难点是孩子当时为了得到部分满足,答应得很痛快,但很快就会想要另外没到手的那部分,这时要坚持不买,但不要过度指责孩子,也不要有上当感或挫败感。注意事项:一定要让孩子自己选择想要的那一部分。三是转移目标,在孩子哭闹时,可以主动提出买另一个他没要的东西;转移目标的难点是时机把握要准,不能早也不能晚,早了孩子觉得太容易,晚了孩子不接受;注意事项:转换的物品要比孩子想要的物品价值低。也可以不用物品,比如说玩一下游戏机、吃一个雪糕等都可以。这几招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使用,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6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60页文章【家教艺术】专栏第四篇文章《打了孩子一次又后悔了怎么办》您打过孩子吗?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一次打女儿的经历,虽然不是那种“严打”,那也是出手了。我很认同作者“打完记得表达爱”的观点。记得在那个当下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立即主动向孩子道歉,并表达了我对孩子的爱,并且还自愿写了一个保证书。事情就是这么神奇,孩子看到我写的保证书,笑了!其实父母在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各类琐事的困扰,在和孩子相处时 ,无意中把自己未处理的不良情绪转嫁到了孩子身上,让孩子去承受父母没有解决的问题。“不要打孩子,不要骂孩子”这些我相信父母们都知道,但就是忍不住。如果说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那么语言暴力的心理阴影,比打孩子可怕一百倍。当我们成年,记住的那些被伤害的瞬间,不是身体的疼痛,而是言语反复的羞辱与伤害。那些缺爱的成年人一定有父母的不理解与冷漠,还有父母从来都没有向他们坦坦荡荡地表达过爱。父母们不要随便打孩子,打完记得表达爱,孩子不是纸糊的,孩子一生也是要经历很多事,有时问题的导火索并不一定是打孩子,而是不懂爱的表达。不管怎样打过孩子父母就要反思,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让自己如何的不同。打孩子肯定是不好的,作者关于“打完记得表达爱”的观点你认同吗?您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6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62页文章【家教艺术】专栏最后一篇文章《爱孩子,就要教他学会和社会相处》对孩子最大的爱,是让他明白这个社会的规则,让他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有很多父母一味看重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其它一些很重要的品质。做为父母要知道,孩子总归是要离开我们的,走上社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父母陪伴孩子度过每个成长阶段,但不是陪孩子走一辈子,总有一天孩子是需要自己去面对这个世界,自己去解决所有的难题,担当他自己的责任。文中正面例子台湾著名作家刘墉教育孩子特别有经验,辅导孙女学习规矩严格,如何让孩子尊重课堂,哪怕是在家上网课,这个正例值得家长借鉴学习。文中反面例子关于惯孩子,这个案例中的父母惯孩子惯出了水平,孩子最终进了监狱,监狱里没人惯着他了,不知道父母心里是否有悔意。有一位读者说:“我给孩子说的话就是,社会不是你妈,没人会惯着你”!每一位家长都承担着两种角色,既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又要让孩子感受到教育的严格。告诉孩子这个社会的规则,让孩子学会和这个社会相处,才是真正的爱,才是理性的爱。总是让孩子活在自己的羽翼下,无条件地对孩子纵容,表面上是爱孩子,实际上是在给孩子人生的路上挖坑。<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6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64页文章【家教误区】专栏第一篇文章《从“延迟满足”的源头,看看父母的误区》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做了“延迟满足”实验,18年后,研究者对当年参与棉花糖实验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当年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更具有竞争力、忍耐力”, 最后得到双纷食物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为出色;“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美国高考(SAT)成绩更优秀。家长们经常会使用延迟满足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学习了这篇文章才知道原来延迟满足是对孩子的诉求迟延回应,是父母利用强势地位欺负孩子的一种做法,是父母不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表现。作者解析这个说法有两个原因:更换了决定的主体和混淆了因果关系。把家长当作延迟满足的主体,延迟满足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孩子,而不是家长,孩子完全没有主动权决定自己是否愿意延迟。在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经常进行刻意的延迟满足训练,孩子的很多需求,家长都要来个“延迟满足”。在米歇尔的实验中,孩子是绝对的主导者,由孩子自己的意愿作出决定,并为结果负责。可见父母要把握延迟满足其中的尺度,如果孩子是被迫顺从选择,事态将会走向极端。因延迟满足造成孩子间的差距根源是父母主导下的家庭教育。当父母真正尊重孩子,无条件地爱着孩子时,孩子的内心是平和而满足的,他就会有丰盈感和幸福感。父母无需故意使绊子,让孩子觉得父母冷酷。<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6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67页文章【家教误区】专栏第二篇文章《逼孩子说谎话,还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您有过隐瞒孩子年龄或身高说谎话逃票的经历吗?或者您是不是在有意或者无意间让您家的孩子说了谎话呢?这样做对孩子究竟有什么影响学习这篇文章,相信对您会有一些启发。文章中第一个案例逃票省钱或是隐瞒年龄换得的小利,是无法等同孩子道德和公共责任感的缺失的!还对孩子情感世界造成困惑和不安全感;只要父母不贪小便宜,遵守公共规则引导孩子,这个问题相对容易改正和避免。第二个案例关于在长辈面前,必须要说违心话吗?说违心话的原因是为了尊崇一个中国文化里最不能动摇的美德:孝心!如果案例中的爸爸和孩子一起商量 ,“把不喜欢吃奶奶烧的鱼”调整措辞告诉奶奶,孩子也不会因违心,积累压抑委屈、别扭,最后发酵成为在情感上对亲人的疏离。我们中国很多家庭看似和睦,联系紧密,其实亲人间很少能真正理解彼此,都自以为是的做着“为你好”的事情,走着“报喜不报忧”的过场。那些看似为对方着想的言行,最后都成了彼此的负累,疏远着隔膜着我们的亲情。像案例中的事件,爸爸不需要逼孩子说那句:真好吃!不用把事情复杂化,拿掉情绪,把问题具体化,把矛盾点拆分,可以化解很多冲突。孩子和父母的相互信任,一个家庭的凝聚力,需要用彼此的真实来建立!要说谎时觉察自己问问自己为什么哦!真真实实的活在当下,给孩子树立榜样!<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6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70页文章【家教误区】专栏第三篇文章《 孩子怕输,与父母错误的夸奖有关》案例中一位妈妈说“孩子很怕输”,学习了这篇文章原来输不起的孩子,错的源头是在家长的表扬方式上,父母使用错误的夸奖。生活中常会看到一家人围着孩子夸说:“真聪明!”“宝宝是最厉害的!”“你是最棒的!”得到鼓励的孩子乐滋滋的,一旦没有得到就不高兴。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C.Dweck的研究表明:从小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强烈的与他人竞争的意识。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接受任何挑战。原因是孩子们因害怕失败了,别人会怀疑自己不聪明。所以选择不尝试。怕输是一种正常心理,关键在于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从容面对遇到的挫折。要想孩子“输”得起,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方法,拒绝无效的夸奖,接纳孩子的不足 ,正确地给予孩子回应和鼓励。我们对孩子的表扬,一定是表扬他内在的行为和品质,而不是执着的去关注行为的结果上。让孩子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接纳真实的自己,包括缺点和不足,是为人父母需要给孩子上的一课。父母给予孩子准确的鼓励和肯定,会成为守护孩子内心强大的动力。<br></h3> <h3>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6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72页文章【家教误区】专栏第四篇文章《 刻意去唱什么脸对孩子危害有多大》“孩子他爸是我育儿路上的绊脚石”文中妈妈们吐槽的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在家庭中只要一方有觉察愿意学习改变先自己,坚持下来,一定能影响另一方。双方把抱怨化成学习的力量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也许有时方式方法还是不一样,但双方的原则和立场会一致。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明明是教育孩子,最后会变成夫妻的战争,这也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导致的结果。蒙台梭利认为:刻意去唱什么脸,不仅让亲子之间缺少很多快乐,也让孩子失去了独特的成长空间。父母在产生分歧的时候处理方式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会影响孩子以后为人处世的态度。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如果因为孩子教育问题一个唱红脸,不利于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建立。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建立权威,如果有分岐俩人要私下解决,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或指责对方。夫妻双方要经常交流育儿方法和心得,多征求对方的意见。不要总想着说服对方,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更重要。孩子是很敏感的,能清晰的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和孩子相处。在孩子面前,使用爱和真诚,千万別刻意脸谱化的表演哦!<br></h3>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6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75页文章【家教误区】专栏最后一篇文章《 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可爱的吗》孩子可爱的笑容、天真的面孔,给家庭带来无限的欢乐。但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各种行为需要父母正确引导。为人父母,最大的误会是把孩子的一切行为都认为是可爱的。文章案例中三岁小女孩在海洋公园的行为令人无语。女童用泡泡枪目中无人的任自己随意玩,甚至对准一女孩的眼睛,女孩眼线与睫毛膏被喷化了,怒气冲冲地质问:谁家的孩子,有娘生没娘教吗?女童一家一言不发地挤出了人群。路遇没有教养的孩子,于我们而言,不过是一场事故,过后就忘记了;而对于那个孩子而言,却可能是一生的灾难,现在她在娇惯中所尝到的蜜,生活终将以加倍的苦归还于她。孩子是世界上最讲道理的生物,世上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方法不对或根本不想办法的父母。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充满规则的;规则任何时候都在,规则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它只会保护遵守规则的人,对于规则的破坏者,就只有惩罚。只有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则生存,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帮助。</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6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77页文章【国外家教】专栏第一篇文章《荷兰是如何管理对孩子的家暴》荷兰是一个人口只有1700万的小国,其人文关怀质量从来都是排名世界前三或前五的。荷兰对家暴,从宣传到一系列身心重建计划,已经走到世界最前端,是很多国家效仿的对象。在荷兰幼儿识别家庭暴力和性侵犯的早期教育做的很好;辨识和定义暴力的意识,越早灌输给孩子越好。荷兰将“打骂管教”定义成“教育无能”。在中国“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打打更听话”这些念头在父母的心里作祟,有些人的童年也是在不同程度的打骂长大的。荷兰的家暴普及讲座里称虐童案例造成的身体伤害中大部分都不是习惯性的,而是过失性。荷兰对“媒体传播物中的暴力情节”严控。荷兰这里正常的性爱是积极并且有正能量的,给社会带来愉悦。还有,性爱可以消除暴力,而暴力具有破坏性的,是荷兰人最在意的。挽救家暴受害的孩子,荷兰财力人力投资巨大。荷兰政府给“安全家庭”项目的口号是 “暴力不会自动停止!”。作为父母,不要因为“教育无能”而打骂和漠视孩子,不要以为打骂没什么了不起。从最源头做起,减少暴力的发生。如果受到暴力的侵扰,请学着荷兰幼儿园老师教孩子的话,大声地喝止:“住嘴!停止!我不要你们这样!”</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6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79页文章【国外家教】专栏第二篇文章《美国人普遍对孩子的感受很重视》很多中国父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团乱都是为了孩子,经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情感绑架,将孩子变成父母想要的那种样子;让孩子做一些父母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感受。在美国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只是家长,整个社会对孩子都是极其在意,都重视孩子的感受。在美国人看来,孩子并非家庭的私有财产,而是未来的社会公民,他们对孩子的重视和保护是很统一的;尊重和保护孩子的独立意识;如果在美国只要生下孩子,就不能因为任何理由而忽视孩子。作者在美国超市里深深地体会到,美国社会对孩子的感受是多么重视!收银员在还钱的时候有意识地避开了作者女儿的视线,不让她发现还钱的动作,小心翼翼地保护独立付账带给女儿的成就感。这样的细节在我们国内如果自己家长没有意识提醒,估计是很难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还有我们国内时有耳闻的孩子被父母打死的事情在美国几乎不可能发生——刚一出现就会被无数“多管闲事”的人制止了。在美国不要说虐待和伤害孩子,就是忽视了他(她)们也意味着是犯罪。我们要教会孩子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负责,你的感受是你的,别人的感受是别人。多留意孩子此刻的感受,学习美国人对于孩子尊重的教育,陪伴孩子成长,尊重孩子的选择,信任孩子,给孩子尝试的空间。</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7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82页文章【国外家教】专栏第三篇文章《美国小学生的早恋是什么样的呢》说到早恋,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一般都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在反对的家长观念中,早恋会影响学习成绩等等,对早恋是千方百计地阻挠。这篇文章中美国小学生经历的恋情很有意思,男生想要女生妈妈的电话,一定要经过女生妈妈同意,不然就是不负责;男生和女生两年后会进同一所中学读书,男生说“两年内我可能会移情别恋,但依然可以成为朋友”。我想如果一开始小女孩对妈妈说“有个男生喜欢我”时,妈妈就提高警惕数落阻止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男生一家邀请女孩去蹦床中心玩。美国的父母不会把单纯的好感当作洪水掹兽,都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小男孩和小女孩他们并不懂什么叫爱情,于是像大人一样,把这种好感称为爱,把这种关系叫作男女朋友。在英美文化里,男女朋友除了在生理上有更深入的交流外,其关系的本质并不会受到道德的绑架。亲爱的朋友们您能理解孩子们之间纯真的感情吗?如果您发现你的孩子对某个异性有好感了,你会怎么做呢?是试图把他们分开,还是把这种经历当作是对未来的准备呢?</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7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87页文章【国外家教】专栏最后一篇文章《这个惊艳韩国的女孩四岁精通四国语言》这篇文章分享的是韩国亲子综艺节目《超人回来了》里面被韩网称为“全世界男人梦想的女儿”会四国语言的混血小美女朴娜恩,之所以会四国语言,她的爸妈在孩子语言上从不强迫她,更注重她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亲子类节目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有些细节中教育方法和理念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娜恩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娜恩父母非常信任孩子,能放手让孩子做些事,放心地让孩子去做早餐、选衣服,甚至放心地让娜恩去喂弟弟。当爸爸看到客厅被孩子整的乱七八糟情景,很潇洒地加入孩子的创作队伍,佩服娜恩爸爸的耐心,无论发生怎样让他崩溃的状况,他都愿意站在孩子的视角,一起修复不当的行为,鼓励孩子的努力。当自己犯了错误,要第一时间道歉,然后尽力弥补,教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孩子优秀的背后,是父母平时点点滴滴的有爱的付出。孩子身上的每一个好习惯、好品行,都是无法速成的,有时候更多的需要父母们的耐心和不懈的坚持。坚持读《不输》就是父母最好的学习方式!</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7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89页文章【名人家教】专栏第一篇文章《孩子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说:“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更加小心,而不是诚实和负责。”孩子犯了错或其它原因现在的父母打孩子比以前少了,但个别父母还是有打的。有些家长想起自己说了半天孩子一点也没听进去,逼急了就打孩子......我们千万不能将打孩子变成自己发泄情绪的通道。学习了毕淑敏老师的这篇文章,深有体会打孩子打在孩子身,痛在自己心。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要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毕淑敏老师的孩子说:“妈妈,你经常打的一个人,那就是我。”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中的点点滴滴我想为人父母都经历着。打孩子,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但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还会想办法逃离父母的管束。孩子的心是一亩田,父母如同农夫,只要用心耕耘,孩子的心田就不会长出杂草。父母一定要用科学的方式方法陪伴孩子,确保自家的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7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91页文章【名人家教】专栏第二篇文章《NBA传奇球星科比的教子故事》很多人都听过那句科比的名言: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现在,更多的人却真的见到了凌晨四点左右通往天堂的科比 。NBA传奇球星科比,在北京时间1月27日凌晨四点乘坐直升机坠亡,同时遇难的还有继承了他优秀基因的二女儿吉安娜。有着“篮球之神”称号的乔丹眼中的科比是个很强大的竞争者,最伟大的球员之一,当然也是个最棒的父亲,深爱着他的家庭与女儿。科比退役后选择回归家庭,当起了孩子们的“全职司机”。科比退役后一直保持自律的品格,以身传言教的方式感染着自己的女儿们。科比希望女儿们也能像他一样,向着自己的目标而坚持、奋斗。科比坚持尊重孩子选择的教育原则,从不强迫女儿未来一定要从事体育。就算被女儿嫌弃,“宠女狂魔”还是喜欢把他和女儿“单挑”的视频放到社交网站上。科比很重视女儿们的感情问题,他让孩子们一直忙啊忙,忙到根了停不下来去约会。名人的孩子成才多,但是不要忽略了名人给孩子的宝物“良好的表率”!身教大于言传,如果希望孩子好好做人,父母应该如何做自己呢?如果希望孩子追求卓越,父母又应该如何追求卓越呢?愿曼巴精神永存,激励影响着又一代人为梦想而奋斗。</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7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93页文章【名人家教】专栏第三篇文章《卡尔·威特父亲的赏识教育》读到这篇文章联想到《不输》这本书页脚一行小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的家长。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更多地指责和抱怨,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认为孩子就是那个问题孩子。卡尔·威特是德国著名的大法学家、哈雷大学的教授。他在两岁半时,反应迟缓、动作呆板,傻乎乎的样子,像个痴呆儿。老威特坚信小威特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他说:“对于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老威特在没有孩子的时候,就有个固执的想法:儿童教育必须随着他智力曙光的出现而开始。他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在小威特能辨别事情时,他就开始教小威特说话;小威特能听懂说话时,老威特就每天给他讲故事;小威特三岁时就领着他到各地周游;在小威特四岁半就开始教他识字;老威特还培养小威特的爱好;在老威特的教育下,小威特的学习进步惊人,七岁半时就已经远近闻名。中国一位普通的技术员周宏用“赏识”的方法,把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教育成了高才生。他得出一个结论: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孩子,父母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孩子、拥抱孩子、赞美孩子。老威特的教育秘诀在于唤起孩子的兴趣和让孩子提出问题。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能做到赏识教育呢?孩子需要父母的爱、尊重和赏识,来建立自己的价值感和自信。真正的赏识是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欣赏的力量的,这种力量能够穿透孩子的内心,唤醒他们内在自我沉睡的成长意识。</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7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95页文章【名人家教】专栏第四篇文章《看看斯特娜夫人的“兴趣培养法”》斯特娜夫人是美国儿童教育家。她很容易地教会了女儿数数,并用做买卖的游戏教会了女儿数钱。但是当她要教女儿乘法口诀时,女儿却表现出厌弃的情绪,尽管斯特娜夫人把口诀编成儿歌也还是无效。斯特娜夫人并不强迫女儿背口诀,而是请教数学教授,教授教给她一套教数学的方法。她用这些方法教女儿数学后,效果果然很好,让孩子对数字产生兴趣。母女俩经常做掷骰子的游戏,为了使女儿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斯特娜夫人经常同她做模仿商店买卖情景的游戏。</p><p>斯特娜夫人用培养兴趣的方法教女儿学数学,现在的家长不善于用好的方法指导孩子的学习,当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时,更多的是利用逼迫让孩子学,越逼孩子越不想学。耐心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有意识地和孩子做学习上的互动,主动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切忌像之前网络上流传的一段小女孩背乘法口诀视频里的那种互动模式。孩子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自觉去学习,兴趣通常是与玩紧密联系的,在玩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7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97页文章【名人家教】专栏最后一篇文章《达尔文: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想象力》假如孩子的老师和同学向您反映孩子“说谎”,您会怎样回应孩子“说谎”这件事呢?很多家长听到自己的孩子撒谎以后肯定会严厉的批评责骂,而不是探索孩子“说谎“背后的原因。当老师反映达尔文爱“说谎”,达尔文的父亲不认为孩子是在说谎,而是在想象;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说不定有一天他会把这种想象力用到事业上去。孩子对事物有好奇心就会产生想象力;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父母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充实孩子的感性形象和理性知识。达尔文的父母十分重视和爱护儿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总是千方百计地支持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去努力探索,这为达尔文能写出《物种起源》这一巨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孩子向你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哦,这是孩子走上成材之路的开始。</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7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99页文章【家庭之道】专栏第一篇文章《一个家,越过越好的四个迹象》家是每个人避风的港湾,前提就是要有个和睦的家。和睦美好的家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家出现这4个迹象,说明日子将要越过越好了。第一是把健康看得比钱重要:健康就像一个家的地基,没有它,什么都是空谈。第二遇事不责备、不争吵:家人之间,少一分责怪,多一分包容,大家的关系才会更和睦,才能拧成一股绳轻松对抗人生的顺境逆境。第三界限感就是一个家的墙壁:家人在各自不越界的情况下相处,让彼此感受到得体舒适的和美关系;家庭成员做好自己的事,少干涉别人的事,帮别人时留点底线,求别人时留点脸面;爱孩子要在适当的时候放手,不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第四每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为人父母要过好自己的人生,让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让老人能安心体面地老去,一个家就算不能大富大贵,也能沿着一条正确的轨迹走下去。家和万事兴,家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学习家庭教育专业化知识,用最有力量的爱引领孩子!</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7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01页文章【家庭之道】专栏第二篇文章《别剪掉孩子的翅膀放孩子飞吧》学习这篇文章后感触很多。很多家长经常一边希望孩子能够成才,一边限制孩子成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让孩子能成为那个我们自己想成为而又不能成为的人。中国父母总想着控制孩子,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去成长。父母总有千万种理由拒绝孩子的需求,把孩子限制在自己想要的范围内。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再是你的私有财产了 ,孩子是要走向独立,他会有自己的家。千万别剪掉孩子的翅膀,就像一只鸟,如果把它的翅膀剪掉了,却又希望他能够飞上天,鸟儿没有了翅膀拿什么去飞?父母剪掉了孩子的翅膀,却怪孩子不会飞!父母操控着孩子,孩子像木偶一样,失去了创造本领的机会。学习最朴实的家庭教育,你会懂得,孩子呆在身边的日子是多么的难得与宝贵,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无论遇到什么都心存感恩!感恩孩子给我们第二次成长的机会。请不要剪断孩子的翅膀,让孩子自由翱翔!</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7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03页文章【家庭之道】专栏第三篇文章《为孩子开前路为自己留后路》作者刘墉在上海录节目,一个高中男生理直气壮地说:“我爸我妈要我拼命读书,说将来才能有钱买大房子。我对他们说咱们家不是很大吗?你们不是很有钱吗?房子留给我、你们省点花就成了嘛!”在河南的节目,一个初中男生,也理直气壮地说:“我将来要养一堆老的,我不干!”这俩男生说的话父母们要认真思考一下,孩子这么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当您的孩子这么说你会如何应对呢?有些父母在外辛辛苦苦赚钱,可知孩子对你的工作了解吗?你希望孩子理解你挣钱的不易,让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我想对一个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看到父母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父母工作生活充实,回家带给孩子有趣事,能够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父母要经常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很多话父母不说,孩子是不知道的,更不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父母的处境。</p><p>文章中有个问题是:如果孩子不肖怎么办?孩子不孝顺,父母要先自我检讨,自己是如何对待长辈的,有没有给孩子做表率。还有如果孩子不孝顺,跟父母的教育方式一定是分不开的。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应该给自己留后路,不要让自己无路可走。人生最大的贵人是自己,当下的改变就是最好的开始,学习家庭教育,强大自己的内心力量,当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你能给出真爱!</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8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04页文章【家庭之道】专栏第四篇文章《妈妈这样说话孩子肯定会很懂事》常常会听到妈妈们抱怨孩子调皮,不听话,很难管教;遇到这些状况时,妈妈们又生气又无奈,其实当孩子反抗或不理父母时,都是有自己的原因,妈妈掌握了正确的说话方式,管教孩子也可以变得很简单。这篇文章分享了七个让教育变得事半功倍的亲子小片段。</p><p>当孩子不想睡觉的时候</p><p>这样说:还有10分钟就到睡觉时间了,先洗漱还是先讲个故事?</p><p>不这样说:还不回你的房间去,这么晚了,别玩了,赶快!我都说了几遍了!</p><p>当孩子做事磨蹭</p><p>这样说:我们还有5分钟就要出发了,你是现在穿好衣服,还是拿着把衣服,你要背哪个包?</p><p>不这样说:你还在那儿磨蹭什么呢?我们要晚了,赶快穿衣服,听见没有!</p><p>当孩子说“不”的时候</p><p>这样说:好的,你可以说“不”,但是,我需要听听你说“不”的原因,我才能理解你。可以吗说出来吧。</p><p>不这样说:小孩子懂什么,你怎么这么犟啊,我是对你好。</p><p>当孩子弄坏东西的时候</p><p>这样说:没关系,这次有了经验,以后就不会弄坏了。每个人都会出错,我也会,不如试试把它修好吧。</p><p>不这样说:你这个孩子真捣乱,怎么把这么贵的玩具都搞坏了,我下次还敢给你买玩具吗?</p><p>当孩子不理我们的时候</p><p>这样说:孩子,妈妈感受到你今天有心事。我能帮助你吗?和妈妈说说,你心里就舒服了。你能感觉到我在担心你吗?</p><p>不这样说:我跟你说话呢!怎么回事,这孩子怎么又不理人啊!</p><p>当孩子不让别人玩玩具时</p><p>这样说:选择一下,你先玩5分钟,再给他玩10分钟,还是先给他玩5分钟,你再玩10分钟,或者给他另外一个玩具玩?</p><p>不这样说:你要学会分享啊。快给他玩一会儿。</p><p>当孩子想用哭达到目的时</p><p>这样说:如果你不哭了,我们一起商量一下看看怎么办。安静下来,你想对我说什么?</p><p>不这样说:哭,你就知道哭,哭有用吗?我怎么有你这样的孩子。</p><p>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正面的引导,有选择性的督促,并给孩子时间考虑,相信孩子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理解孩子引导孩子思考问题,切忌抱怨指责讽刺打压孩子。有时候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问题会变得简单起来。妈妈们摸准孩子的心思,孩子也会懂事听话。</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8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06页文章【家庭之道】专栏最后一篇文章《趁一切都来得及好好去爱你的家人》有这样一种人:对待外人和陌生人彬彬有礼,但是对待自己的家人却恶语相向。案例中的阿伟就是这样的人,他和妻子的通话让同学们对他都避而远之了,原本同学们对他印象还算不错。对外人彬彬有礼,是一种处世的圆滑与世故;而将好情绪留给家人,才是深入骨髓的教养。我们出门在外,待人接物常常表现得温和有礼,态度平和有耐心。可是一回到家里,面对父母,面对我们的另一伴,甚至孩子,却常常表现得不耐烦暴躁刻薄冷漠。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光怪陆离,家总是那片可以治愈你的净土。对待家人,多怀一份感恩之心,多怀一份体谅之情。对家人的态度,也是你的风水,不仅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也影响别人对你的关注和帮助,以致影响你的事业和运气。趁还能好好说话的时候就好好说话,能不计较不生气的时候就不要耿耿于怀了。释迦牟尼说:“伸手需要一瞬间,牵手却要很多年,无论你遇见谁,他们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茫茫人海间,这一辈子能牵手成为一个家人,本身就不容易。人这一辈子,很长,也很短。家长才是我们生命中最值得去用心、去守护、去珍惜的人。趁一切都不晚,趁一切都来得及,好好去爱你的家人。工作再忙,也记得好好善待自己的家人。愿我们都能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家人。因为,他们最值得。</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8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08页文章【专家论坛】专栏第一篇文章《孩子不听话不要只会处罚》相信家长一定有过类似的情况,你希望孩子做事情快一些,孩子要么不理你,要么拿一大堆理由反驳你;你希望孩子学习认真一些,他要么拒绝听,要么嫌你太唠叨;你让他放下电子产品,他房门一关,朝你发脾气……总之就是父母眼中“孩子不听话”。面对这些情况有些家长脾气上来了,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也发脾气,试图去搞定那个不听话的孩子。家长可以回忆下,不管孩子多小,只要你肯跟他说话,即使听不懂父母说什么,总是会很有兴趣的望着父母。这是因为每个孩子在人生的一开始,都是喜欢听父母说道理的。父母就是要在一开始孩子还似懂非懂的时候,就跟孩子建立起一个正确的沟通模式: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跟他们说明原因,不管他们有多小。不要用假装生气,来吓唬孩子。“父母假装生气”其实只教会了孩子一件事:下次父母真的生气了,我也不用太介意。处罚,永远是最后才需要拿出来用的教育手段。作者教养孩子的中心思想是“给孩子机会,给孩子改正的机会”。不论孩子能不能“事不过二”,父母永远都要给孩子机会。只要父母相信孩子会改变,他就一定会改变。只怕,孩子还没真正变坏呢,父母就早早给孩子贴了标签了。不要急着处罚孩子,如果不动用到处罚,孩子也真的不再犯了,那不正是教养孩子的更高境界吗?想要孩子听话,父母首先要以平等的、友好的、尊重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其实孩子早在你还不相信他能听懂的时候,就能听懂父母说的话了。</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8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10页文章【专家论坛】专栏第二篇文章《如果孩子成为和你一样的人》如果孩子长大成为一个跟你一样的人,你开心么?如果不开心,那就要暂停“亲子教育”这件事,用最大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自己满意的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一个死而无憾的人,一个能配得上成为孩子的榜样的人。如果开心那恭喜你,你可以永远都不用刻意做“亲子教育”这件事,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父母的行为最终是会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孩子是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观察父母的言谈举止而学习的。不管孩子成为和你一样的人是孩子的需求还是父母的需求,如果我们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认同自己,那么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让孩子耳濡目染,看到我们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以及我们的人生态度下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会是孩子见过的第一,也是唯一的方式。他们会把这个方式内化,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无论你是一个拥有什么生活方式的人,你最好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身体力行的表现出,这种生活方式带给你的快乐和价值。否则,你就是个反面教材。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有资格成为不一样的形态。自己现在是什么样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评价自己这个样子。所有的不快乐,都源自于自己对自己的不接纳。父母的责任不仅是给孩子关爱,还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给孩子鼓励,让孩子去尊重,去欣赏,去学习。父母接纳自己的状态,才是最好的言传身教,好的榜样是一种力量,潜移默化的力量,影响孩子,甚至一生。</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8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12页文章【专家论坛】专栏第三篇文章《说说生儿育女的意义是什么》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到底生儿育女是为了什么?每个父母都有不同的答案,光宗耀祖?为延续自己的梦想?还是一定要成为你希望的那种人?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里,生孩子是为了传宗接代,是为了延绵子嗣而生的。王志文在《天道》里对母亲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养儿是为了防老,那就不要再说母爱有多么伟大了。”父母们使出浑身力气让孩子成才;有些父母甚至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所有,但是未必付出就能养育出更优秀的儿女。如果生命有起跑线,那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不要对儿女有过高的期盼,尽量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儿女不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梦想而来到这个世界。孩子都是天使,他们在出生前就认真地挑妈妈,孩子是带着爱和使命来到我们身边。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光,因为孩子给了父母重启人生的机会。孩子小的时候依赖着父母,父母就是他的天。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会在你的生命里渐行渐远,就像我们离开自己的父母一样。真正的母爱应该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从你决定养育一个孩子的那刻开始,父母与孩子最好的关系不应是一生的牵绊捆绑,而是我真的爱你,但你有真的自由。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有些人选择寻一人白首居家过日子,也有人选择单身自由洒脱地过一生。不管如何选择,只要是心甘情愿那就是对的选择。不管生孩子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只要你生下孩子,因为你愿意生,就要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不能以父母的借口给自己找借口,原生家庭里的影响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8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15页文章【专家论坛】专栏第四篇文章《现在不流行严父》现在真的不同以往,严父慈母已经不流行了;更多的组合是严厉的妈妈和有情调的爸爸,一个有趣的父亲不仅会让夫妻感情融洽,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极为有利的;如果爸爸不有趣,不妨学着变得有趣,同时把你的孩子也培养成一个有趣的人。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家庭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有些爸爸觉得孩子的事情属于内的事情,就对孩子的事不闻不问。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尤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有着决定性作用。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母爱不能替代的。所有的情感都是互相的,你尊重了孩子,孩子才会尊重你。爸爸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高大起来;如果爸爸总是高高在上,摆出一副拒孩子千里之外的威严面孔,孩子只能把你当作挂在墙上的伟人相片。 孩子对爸爸的尊敬,不是靠吓、靠打出来的,而是靠爱出来的。父亲用自己榜样的力量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敬畏你。在家庭之中,距离产生的不是美,而是冷漠。打骂孩子的父母收获不了孩子的尊重,打骂恐吓对于孩子只能起到一时的效果,但在孩子心灵上造成的创伤却能影响孩子一辈子。</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8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17页文章【专家论坛】专栏最后一篇文章《聪明的妈妈都懂得“拒绝”孩子》这篇文章引发我拒绝孩子的很多思考,以前我也是个不懂得“拒绝”的妈妈。作者说所有的拒绝话语,如果有个合情合理的简要说明,不仅能让状况更明朗,也有助于缓冲孩子因为被拒绝所引发的失望。父母拒绝孩子的一些事,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看,可能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在孩子心里也许是件大事;父母制止或拒绝孩子时,先弄清楚自己的真心,如果一定要拒绝,要温柔艺术的拒绝孩子。父母不能答应孩子的要求或必须坚决制止某些行为,并非是随着自己的情绪起伏所施展的威权,监护的责任便是背后正当的理由。父母清楚地向孩子说明“为什么”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孩子们不至于误会“死缠烂打”是毅力的表现,他们也需要透过理由来了解生活的现实;另一是父母的说明也正教导了孩子如何拒绝别人的正确形式。拒绝孩子的时候理由简单坦白最好,别用吓唬来教导孩子。当妈妈们懂得如何拒绝给一个哭闹不止的孩子买一个你打心眼里并不想买的玩具,你也就有可能懂得了如何拒绝你中并不想做的事。真诚的和孩子互动,真诚的拒绝孩子,你会发现不带情绪的和孩子沟通,就算拒绝也是有弹性的!</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8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19页文章【警示篇】专栏第一篇文章《有些父母的嘴,坏到你难以想象》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我一定会更加注意自己对孩子说出的话。文中案例上海少年跳桥事件,在网络评论中有些矛头都指向了少年,很多人说“现在的孩子,抗压能力太差,被宠坏了”,但有没有人想过,这个孩子也有可能一直就没有被宠爱过,没有得到过正确的爱。这个事件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少年的绝望,有多少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灵魂已无数次地跳下了这样的桥,只是肉身还坚持着。在视频中他的母亲在高架桥上停下车来对着后车门骂他,可能之前已经在车里骂了他很久,我想一个孩子如能感受到爱是不会考虑自杀的,最终将孩子推向深渊的是父母。</p><p>有些父母的嘴坏到你难以想象,不是内心够强大真的活不长,父母的哪些恶毒言语让你厌恶? 相信经历过童年被父母恶语相向的记忆想起来还是会有痛苦。当孩子听到自己眼中最亲的人口中的失望、质疑和责骂,对每个孩子来说打击都是巨大的。经历过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尤其总是被冤枉的时候,是真的想过“去死”。可父母从不在意孩子当时过激的话语,只有等到孩子真的没了,他们才追悔莫及。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说:“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父母要做到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不能用诱惑激励孩子、不能用爱绑架孩子。</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8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22页文章【警示篇】专栏第二篇文章《中国家庭式的“激将法”会吃人》喜欢用“激将法”教育孩子的父母这篇文章真的要好好读一读,家长们要明白最伤人的东西,永远都不是拳头,而是舌头。“这孩子平时太懒了,不刺激下他,他根本不会动。”“我家这个就是这样,不拿优秀的同学刺激他,就这德性。”“你咋不去死啊”!这些话在孩子看来就是羞辱。羞辱多了,孩子就失去了生而为人的价值,他自然选择死亡。像文章案例里聚会中的孩子在妈妈一次次的激怒下捡起地上的餐刀扎向自己,所幸并无大碍。聚会不欢而散,妈妈道歉说“孩子不懂事,请大家原谅!”想要懂事,父母必须给孩子足够的自尊。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中国家庭式“激将法”从来都不是一种激发,而是一种侮辱。孩子不需要这种扭曲的“激将法”所带来的决心和动力。作者教家长一个“反向激将法”。你与其侮辱孩子,希望他能挽回尊严而行动,不如夸奖孩子,夸奖他具备某种优秀的特质,让他为了维护这种特质而行动。为孩子塑造一个有足够尊重的成长环境。“为你好”永远都不是侮辱的挡箭牌。真正的为你好,是每天都能让你更自信一点,更接纳自己一点。请家长换位思考,也切身体会一下,长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到底会成就一个人,还是会毁掉一个人?</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8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24页文章【警示篇】专栏第三篇文章《妈妈教的一句话让孩子逃过一劫》父母都会担心当孩子上学后,或者离开父母的视线,路上会不会有坏人利用孩子的善良去做出伤害孩子的事。孩子总是善良的,我们的教育也常常告诉孩子要乐于分享、乐于助人,但偏偏有人会利用孩子的善良天真,让我们防不胜防。我们无法不停地盯着孩子,所以我们必须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至少要学会辨别危险和寻求帮助。文章新闻中的俩兄弟因为记住了妈妈教的一句“安全法则”救了自己。这位英国妈妈在医院看病时让八岁和十岁的俩儿子坐在诊室门口的长凳上等着。然而就在她进诊室后不久,走来三个打扮得很奇怪的大人!其中一个女人靠近兄弟俩说:“小朋友,姐姐的男朋友因为害怕看病,现在躲在厕所里。你们能不能进去帮我劝劝他,告诉他医生会治好他的,不要担心了。”大儿子马上说,“不行,谢谢。”看到没效果,他们又继续围着小儿子说,“如果你们帮了姐姐,你们就救了他的命哦,帮我去叫一下他吧。”小儿子也没有犹豫,一样说,“不行,谢谢。”就在这三个人继续想办法“攻克”这两兄弟的时候邻居大叔终于来了,把他们安全送到了学校。回家后,妈妈听完孩子的描述赶紧报了警。没想到警察一查监控录像,那几个奇怪的大人竟然就是之前一起儿童绑架案的嫌疑人!俩个孩子牢牢记住了妈妈教的那句安全法则——如果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需要帮助,他会找另一个成年人,而不是向孩子寻找帮助。安全无小事,父母简单的提醒孩子“注意安全,让你别碰听见了吗,老实待着”,这些话不一定能记住,甚至还会因为反感说教,而导致个性叛逆。教育孩子自我保护最好的途径就是像英国妈妈那样,给孩子们阅读有关“安全教育”的绘本”。并让孩子铭记这句话:如果一个正常的大人需要帮助,他会找另一个大人,而不是向孩子求助。遇上这样的人,请马上远离他。</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9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25页文章【警示篇】专栏第四篇文章《什么样的童年会导致暴力倾向》作为父母,不管你是处在逆境还是顺境,生下孩子就要负责,孩子的童年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因为爱和安全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脑科学研究表明,童年缺乏亲情会导致暴力倾向。亲情缺乏是由于孩子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父母及周围人的关爱导致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哈洛教授将一出生的小猴子就与母亲隔离做了个实验。从研究上我们知道,从暴力家庭出来的孩子,成为暴力犯的概率比一般人高29%,受虐儿长大会成为施虐者。研究者利用核磁共振看到了童年的受虐不只是烙下心理痕迹,还会改变大脑的结构。研究者认为受虐儿的情绪经常不稳定,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还有小的时候杏仁核和海马回受损,会造成社会行为的缺失。父母的呵护和心理抚慰是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支柱。愿所有父母都能用心呵护孩子,让孩子在亲情包围中幸福地长大。</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9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27页文章【警示篇】专栏最后一篇文章《性教育的误区,可能会毁掉孩子》现代的家长对孩子性教育意识普遍增强了,但是还会有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不需要性教育,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懂了;甚至会谈“性”色变,对性的问题极力回避和排斥。父母应该及早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在不同的年级教授不同的性知识,让孩子能正确认识“性”,从而健康阳光地成长。社会上“未婚女孩屡次堕胎、中学生旁若无人的拥抱接吻”这些现象,人们会把责任归咎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网络信息,这些发生在青春期的离经叛道之举,早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就埋下了隐患。家长对孩子在性教育上的缺位和错误做法,要负主要责任。父母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注意避免性教育的误区,误区一性教育就是尽早地给孩子传授性知识。误区二性教育对女孩重要,对男孩没那么重要。误区三性教育就是不让孩子接触“黄色”的东西。好的性教育首先是生命教育。性教育的第一个任务应该是引导孩子树立性别意识,认同并喜欢自己的性别,知道两性差异,能把握好两性之间相处的尺度。任务二想让孩子拥有积极、正面的性观念,家长首先要有对性的正确认识。性教育,第三个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伦理道德观念,懂得两性关系中包含的责任和应当遵守的公序良俗,树立两性之间平等、尊重、互爱的意识。父母传授孩子性知识要注意方式方法,尺度和方法是有讲究的。美好柔和的性教育,是在人生价值观的塑造、精神品格的培养和兴趣爱好的熏陶上用力,而不是直接在“性”这件事本身上多下功夫。父母多给孩子关心、理解和正面引导,孩子拥有充分的自尊感和幸福感,还用担心孩子在性问题上误入歧途吗?</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9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31页文章【青春期】专栏第一篇文章《青春期孩子的无名火从何而来》青春期是一个孩子非常特殊的时期,孩子们处在一个“非正常的正常状态”。孩子和青春期之前的自己相比,是不正常的;孩子和同龄人相比,就是完全正常的。青春期孩子的无名火从何而来,学习了这篇文章收获多多,所谓的无名火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从三个变化来了解青春期的孩子。第一个是身体的外在变化,比方平时穿XL码的衣服,现在让你穿S码的衣服,而且24小时不能脱,睡觉也要穿着,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很紧很拘束,想脱又不能脱,感到烦躁难受,但又没有办法处理,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这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委屈几天或几周就可以改变,而是要陪伴孩子很多年。第二个是身体的内在变化,青春期是孩子性成熟期,男孩子在雄性激素快速增加的情况下变得暴躁、好斗。青春期男孩子的性压力和冲动都没有办法用最原始的方式释放,所以积累下来他们也难受。青春期女孩有了生理周期,人容易疲倦情绪不佳,这时去招惹她相当于火上浇油。第三个是表达方式的变化,青春期孩子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但会被父母认为是“叛逆”,父母需要好好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喜恕哀乐,了解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父母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特点,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度过这个特殊时期。这些都需要父母付出时间和精力,放下架子,认真学习。父母带着无条件的接纳和爱陪伴着孩子,当青春期的孩子随意都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无名火”也会消失的。</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9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34页文章【青春期】专栏第二篇文章《忙碌的爹,青春期的娃妈妈怎么办》不少家长面对青春期的孩子都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办?学习学习再学习!有位妈妈咨询:陪伴孩子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爸爸很忙,如何提升青春期男孩的高质量陪伴?妈妈应该如何配合?面对这位妈妈提出的问题,作者是这样分析的:对一个男孩子来说,他成长过程中的冲突要比女孩子多得多。首先因为男孩子的雄性荷尔蒙到了一定水平,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加速分泌的时候,问题会呈现出来。雄性荷尔蒙的一个主要作用,从动物来讲(人也是动物),就是攻击。一个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是一个男孩,在我们现在的环境下,他的攻击性不允许通过这样的方式释放出来,但是他那部分能量又在,所以对他是一种煎熬,是一个折磨。其次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希望男孩是乖巧的,是听话的,是能够承担责任的。妈妈们没办法通过自己的经验对青春期男孩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她们只是从理智上或者习惯上去要求男孩,或者从自己的情绪、身体的状况上去推断一个青春期男孩子的状态,这方面往往会有很大的误解。针对这个咨询作者给出了三个指导建议:第一父母要学习,学习了解青春期孩子发育的特点,孩子成长中每个时间的节点,每种行为的背后,每个阶段思路的变化、身体的变化、行为方式的变化。第二父亲要补课,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到母亲的身上,不能以忙作为借口,或者用忙去做一个性价比非常糟糕的交易,这是划不划来的。第三母亲要放手远离孩子,远离是为了他能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还有哪怕爸爸很忙没有时间,或者爸爸做的不好,作为妈妈一定要忍住,不要总想着冲到孩子跟前去约束管理孩子。忙碌的爹,青春期的娃,妈妈把时间留给自己,学习家庭教育,充实自己的生活,带给青春期孩子不一样的生活色彩!</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9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36页文章【青春期】专栏第三篇文章《你无微不至的爱,是青春期孩子的枷锁》在《少年说》中,有个叫康云逸的高一女孩说:妈妈一天24小时地陪着她,除了上课时间,妈妈才给她个人空间。她要单独做什么,妈妈都说不安全,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时时刻刻都不安全的人。最后她向妈妈宣告:“从今天起,我要独立,你要洒脱,我希望你真正快乐。”康妈妈全心全意为女儿付出,每时每刻都想保护女儿,却让女儿感到压抑。无微不至的爱是青春期孩子的枷锁,妈妈要学会放手。放手并不是放弃对孩子的指导和保护、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更不是放弃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而是放手对孩子的控制,放下对孩子未来的无谓担忧。青春期的孩子已经长大,他们渴望独立,父母却因为自己的恐惧而不肯放手,父母恐惧的背后是对孩子不信任,这对孩子不公平,更错失了机会培养孩子与其成长水平相适应的能力。还有些父母虽没有粗暴的控制孩子,但是会使用温柔的控制,温柔的控制使得孩子感受不到理解,失去自我感受,无法舒展地、自由地做自己。所以说温柔的控制也是伤害。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妈妈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兴趣爱好,持续地自我提升,孩子就会耳濡目染,向妈妈学习,成为努力追求上进的孩子。妈妈做好自己,为孩子树立人生的榜样。有一天孩子会活出自己,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那时,孩子感激的不只是你的无私付出,还有你智慧地放手。</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9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38页文章【青春期】专栏第四篇文章《孩子到了青春期,要这样和他沟通》孩子到了青春期,心理特敏感,自尊心也增强,会感到烦躁、冲动、压抑,爱争辩,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听父母的话。几乎所有的家长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与孩子沟通的困惑,而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有着更多与孩子沟通的烦恼。如何与青春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家长们需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父母要调整沟通的姿态和方式,本文分享了七个沟通时要注意的事项第一少说教,多请教,青春期的孩子强烈需要感受自己不再是个小孩子了,他通过反抗父母的权威,证明自己长大;父母要用尊重、请教的姿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尊重和需要自己的。第二忌情绪冲动,面对情绪化的孩子父母要用自己的平静去化解孩子的浮躁。第三做个傻妈妈,不要显得自己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妈妈弱了,才能让孩子长大。第四做个高远的爸爸,可以和孩子聊聊生命的意义、三观;要和孩子讲一些高远的、大格局的内容,从民族、国家、整个人类的高度,去和孩子交流。第五和孩子聊同伴;一定不要贬低他的朋友,要以好奇和请教以为姿态去和孩子聊。第六和孩子聊感情,不要直接干预孩子的感情,要等待时机。第七学会倾听孩子,只有真正的倾听,才能显示出对孩子的尊重。倾听孩子有一个方法叫“重复尾句法”,孩子跟你讲什么,重复孩子说的最后一句话就好。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父母自己不能太容易冲动,发生冲突时要学会及时喊停,还要学会共情做一个高情商的父母。使用本篇文章中沟通对话小妙招,温柔而坚定的坚持着,信任孩子,相信和孩子交流会越来越好。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让孩子放飞自我,孩子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精彩!</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9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40页文章【青春期】专栏最后一篇文章《“叛逆期”的儿子情商超常》作者儿子幽默地解决可能发生的“冲突”真的是高情商。按常理说父母教育孩子,学习了这篇文章真的是孩子也在教育父母。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者儿子不仅能用幽默的方式解决尴尬的场面,也能用他的智慧包容他的妈妈。当孩子对妈妈说:“你当时心情那么乱,需要的肯定不是我的怒气,你需要的是拥抱和安慰,我这么爱你怎么会跟你计较呢?我记得我们要先满足人在情感上的需求,然后再说理,对吧?”“叛逆期”的儿子对妈妈如此的贴心情商真高。又非常大气地把和同学合作的事解决了,真的是由衷的佩服。珍惜朋友的工作态度,把同学和他妈妈两个人的所作所为拎的很清,能为同学的切身利益着想。“叛逆期”孩子做到用幽默地解决问题值得我们学习,有些大人使用幽默都觉得难,何况孩子。希望孩子情商高,自己要有高情商。这孩子用幽默风趣化解了即要爆发的小情绪,可见家庭教育的根基扎实。学习家庭教育,降低自己育儿错误率,提升育儿素养!</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9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42页文章【经典案例】专栏第一篇文章《“护犊”式教育,变相害了孩子》在生活中孩子犯错后,父母拿孩子小不懂事为由,袒护纵容孩子,这种出于保护孩子的“护犊”现象,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好处,反而变相地害了孩子。因为有父母的袒护和纵容,孩子就失去了学习自我反省的机会,不懂得犯错是要承担责任的,最终会受到社会的惩罚。父母对孩子犯错的态度,通常是孩子认知世界的开始。而这个认知的过程需要父母用实际行动告诉他。孩子本无知,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但不严厉管教,还毫无底线地袒护纵容,这会在无形中毁了孩子的未来。像文中案例1和2里的“熊孩子”的父母不仅不道歉,还说别吓着孩子。作为父母,也许可以宽容、溺爱、原谅孩子,但社会规则不会,你不愿意让孩子吃的苦,社会愿意。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都明白。父母该做的是,孩子犯错时,该亮牌时一定要果断亮牌,若不及时制止,孩子就会为所欲为,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就像案例3中的九岁小男孩。孩子都很聪明,从父母的态度他会去捕捉信息,自己的做法需不需要改正。若犯错不需要承担后果,孩子不仅不会改正,反而会越发肆无忌惮。为案例4、5、6、中的妈妈点赞,孩子只有从小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长大后才能担负起自己的人生。教育学家简·尼尔森曾说: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时机,如何对待错误比犯的错更重要。孩子犯错其实是教育的最佳时机,父母的态度与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用爱滋养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纠正和改进孩子的缺点。世界上从来不缺爱孩子的父母,缺的是正确爱孩子的领路人。</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9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44页文章【经典案例】专栏第二篇文章《打骂孩子是一种陋习》打骂孩子的家长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打骂给孩子身心造成的伤害父母未必会关注,打了再说的父母还是有很多。指责打骂,孩子就容易破罐子破摔,负面行为放大,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对于家长来说,打骂是最简单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在孩子身上发生某种表面上的作用。父母打骂孩子只在发泄父母自己的情绪。打骂孩子的结果往往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只看到家长的愤怒,对解决问题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付出精力、时间认真对待,不要因为孩子听话才爱他,不要因为他取得了某个成绩才欣赏他,更不要因为他不遂我们的心愿就去打骂他。父母之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对孩子的尊重也应该是无条件的。生命只有被看见,被尊重,感受到爱时,才会拥有成长动力,愿意变得更好。</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9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47页文章【经典案例】专栏第三篇文章《克制脾气带来的愉悦》学习了这篇文章感触很深,今天晚上我回到家,敲开儿子房门,儿子正在按着电脑键,有点生气地对我说:现在课间,马上开始答疑课了。我知道儿子有点生气是觉得我对他的不信任,像查岗似的。我也意识到自己太突然了,笑笑就出来了。儿子下课后出来笑着对我说:老妈开心点哦!那个笑脸让我庆幸自己那会面对孩子的生气样及时停止了互动,给孩子空间,信任孩子。体验过一次克制脾气带来的愉悦,带着觉察就更容易控制情绪了。文章案例中的妈妈同样的事件不同的态度她体会到克制住自己的脾气带给自己的幸福感。这位妈妈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原来宽容竟有这么大力量,可以让一个从来不肯低头认错的孩子主动说出“对不起”。晚上孩子回家后,居然也一反常态地变得非常温顺,妈妈让他干什么,他总是情绪愉快地去做了,完全没有以往的故意顶牛。这次经历让她看到克制脾气的成果,给她带来信心和鼓舞。家长态度脾气转变好了孩子的脾气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好。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发脾气,会把发脾气归咎为孩子不听话,或孩子行为不像话等等,认为自己发脾气是为了教育孩子,不得已才要发脾气。家长若不和孩子斗狠比强,遇到事情有定力、有变通力,那么孩子也会在家长身上学到这些。亲子间的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发火并没有那么困难,只要家长温柔以待,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懂事。</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0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49页文章【经典案例】专栏第四篇文章《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是自由缺失》为买一个“棉花糖”就在地上打滚“要狭”父母;在家里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在吃饭的时候把米饭和面条弄得到处都是,会把家里的勺子筷子扔得满地。在没学习前就会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贴上“调皮捣蛋、不听话”等等之类的标签。学习这篇文章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这些行为,熊孩子背后,都是自由的缺失。《天线宝宝》里小孩子上美术课也是一种艺术心理治疗法。艺术心理治疗可以改善身体、情绪、认知和功能,提高自我觉察力,促进人格转变。文章案例中熊孩子的熊行为,家长要认识到这是正常儿童的天性表现,父母要给孩子空间,让孩子自由展现,做生活的主宰。还要经常给孩子放肆个够的机会。每个熊孩子,他们身上一定有着父母的影子。熊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和认同。父母要明白熊孩子有时是他们闯祸时父母无度宽容成就了熊孩子。“熊孩子”岀没,孩子本身有错,但根源不在孩子,而在于家庭教育。要避免培养出“熊孩子”,家长首先不要当“熊家长”哦!</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0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51页文章【经典案例】专栏最后一篇文章《权力之争没有赢家,只有两败俱伤》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朋友之间都存在着权力之争,特别是亲子之间的权利之争是重灾区。很多父母认为管教孩子,孩子听从父母的管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父母管教孩子往往忽略了一个前提:尊重。孩子再小,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也有自己的需求、情感和意愿。而权力之争,表面上是争夺谁说了算,谁听谁的,实质上,是双方都想让对方先满足自己的需求。就拿文章案例中这对赌气的母子来说,看似为了要不要再买一个蛋糕而僵持不下,但实际上,他们都有内心的需求想让对方满足。孩子的需求是:想通过让妈妈答应他的要求,来证明妈妈是爱我的。妈妈的需求是:你要服从我的权威,这样我才有当家长的尊严。妈妈和孩子的需求都是渴望被认可、被接纳。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权力之争,孩子可能会出现错误的应对方式有这几种:第一种,在和妈妈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学会压抑自己的需求,主动找妈妈和解。第二种,孩子大哭大闹,逼迫妈妈妥协。第三种,陷入僵持状态,隐性反抗,曲线救国。权力之争即便一方表面上赢了,比起这次小小的胜利,其实输的东西更多。避免权力之争要觉察自己的条条框框,觉察孩子在争什么,适当放权,给孩子选择权。如果父母经常和孩子陷入权力之争,就要反思是不是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还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减少权力之争,要真正做到改变自己,尊重孩子。</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0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54页文章【品格塑造】专栏第一篇文章《孩子,你不必活得太“正确”》生活里的小惊喜,小情趣,真的没有那么贵。要知道,一个孩子,看中了几只草莓,然后开口向妈妈要,这样的场景,你一生中遇不到几次。人生有很多事,你做了会后悔,不做也会后悔。所以有时候,不妨做一做。这就像春天里的草莓,夏天里的雪糕,一旦错过季节,便失去了当时的滋味。现实生活中,别人灌输我们要去做什么,要成为怎样的人。甚至让我们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即使抱怨,我们在别人面前也是装微笑面对。这样真的太累了!一定要告诉孩子,你不必活得太正确。人生短短几十年,你的每一个“想要”,都很难得。所以,请记得把生命活成一场旅行,而不是一场赛跑。你不必紧盯目标,心无旁骛,沿着一条道路直奔终点。 你不必活成一尊漂亮的雕塑,非要把看起来多余的东西砍掉,经历过分的打磨,活成别人的榜样。你只要做一棵小树就可以,向着光亮的方向生长,总不会太坏。在生活中我们都会为他人认为的正确的生活而活,不要因他人所认为正确的而禁锢了自己,要为自己而活。任何事你觉得值得,那便是值得的。</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0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58页文章【品格塑造】专栏第三篇文章《妈妈,请给我留点面子》学习到这篇文章我觉的我是给足孩子面子的妈妈。有些父母总觉得,有外人在,才是教育的好时机。大庭广众之下教训孩子,或是揭短嘲笑,父母的话像利刃扎进了孩子的心里。孩子的自尊如被父母践踏,身心所承受的伤害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当众羞辱令孩子颜面无存,只会让他从内心里觉得自己是个很糟糕的人。不给孩子留面子,除了夺眼球、制造别人的看点,几乎无可取之处。而且父母不分场合,不留面子的教育方式,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长期的打压下,孩子很容易成为一个自卑、怯弱的人。给孩子留面子是尊重,也是教养。林肯曾说:“一滴蜂蜜比一滴苦汁能吸引更多的昆虫。”若要亲子关系更好,就要给孩子面子,维护他,不让他在众人面前丢丑。我们都很看重并维护自己的面子,却不曾想过孩子也是要面子的。一个不懂维护孩子的父母,无法让孩子感受信任,遇事也三缄其口。每个人天生都会在乎自己的名誉与尊严,我们如此,孩子亦是如此。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是孩子的镜子,那么,尊重孩子的脸面,就是保有我们的体面。无论什么情况,父母都不要在外人面前落孩子面子,包括孩子的兄弟姐妹面前。维护孩子的自尊、尊重孩子的人格,收获的是孩子满满的信任。孩子能够感受到这份尊重,会更加地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从而让自己变得更优秀。</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0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58页文章【品格塑造】专栏第三篇文章《妈妈,请给我留点面子》学习到这篇文章我觉的我是给足孩子面子的妈妈。有些父母总觉得,有外人在,才是教育的好时机。大庭广众之下教训孩子,或是揭短嘲笑,父母的话像利刃扎进了孩子的心里。孩子的自尊如被父母践踏,身心所承受的伤害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当众羞辱令孩子颜面无存,只会让他从内心里觉得自己是个很糟糕的人。不给孩子留面子,除了夺眼球、制造别人的看点,几乎无可取之处。而且父母不分场合,不留面子的教育方式,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长期的打压下,孩子很容易成为一个自卑、怯弱的人。给孩子留面子是尊重,也是教养。林肯曾说:“一滴蜂蜜比一滴苦汁能吸引更多的昆虫。”若要亲子关系更好,就要给孩子面子,维护他,不让他在众人面前丢丑。我们都很看重并维护自己的面子,却不曾想过孩子也是要面子的。一个不懂维护孩子的父母,无法让孩子感受信任,遇事也三缄其口。每个人天生都会在乎自己的名誉与尊严,我们如此,孩子亦是如此。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是孩子的镜子,那么,尊重孩子的脸面,就是保有我们的体面。无论什么情况,父母都不要在外人面前落孩子面子,包括孩子的兄弟姐妹面前。维护孩子的自尊、尊重孩子的人格,收获的是孩子满满的信任。孩子能够感受到这份尊重,会更加地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从而让自己变得更优秀。</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0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60页文章【品格塑造】专栏第四篇文章《父母的生活态度影响孩子的性格》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三观和不同的生活态度,而父母的生活态度往往决定着养育孩子的方式,养育方式又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父母要明确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在教养时发扬优点,规避缺点,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以色列心理学家尼拉·凯弗曾提出著名的“生活态度取向理论”,主要讨论父母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文章分享了四种生活态度,每种生活态度都有优点和缺点,当在生活中时刻觉察自己的态度,找到那些不好的方面去克服它,在养育孩子时就能避免犯错误,从容面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各种挑战。“控制型”的生活态度建议这样做:第一,不要事事都要亲自掌控,适当放手;第二,从父母的角度出发,给孩子提供多种选择,让他自己做决定;第三,善于运用“启发式问题”,调动孩子的思考能力,教他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逸型”的生活态度建议建立日常规则,不要骄纵孩子;与孩子共同设立目标,一起解决问题;教会孩子一定的生活技能,提高他的生存能力和心理社会能力;允许孩子在选择和体验的过程中犯错,并教他学会承担后果。“取悦型”的生活态度建议:第一重视每个人的需要;第二让孩子学会真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愿;第三,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到,给他创造独自解决问题的机会。“优秀型”父母的生活态度建议:放弃以成功来评判孩子做得好不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他的需要和目标;第三,教会孩子享受努力的过程,不给他施加太大的精神压力。学习这篇文章后对照几种不用的生活态度取向,看看自己是哪一种哦!</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0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62页文章【品格塑造】专栏最后一篇文章《让孩子会审美究竟有多重要》美育究竟是什么?教育大师蔡元培说:“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我想让孩子会审美也就是让孩子有发现生活之美的眼光,拥有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一个孩子富有审美力,从小就懂得发现美和感知美,富有良好的鉴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良好的人格结构,拥有表达爱和接受爱的能力,他将会带着这份充满积极、阳光的力量,去面对自己人生的潮起潮落。这种能力从孩童期一直伴随到老年。主持人董卿说她父亲压制她爱美的同时,也限制了她认识美、追求美的好奇心,探索的勇气和想象力。甚至导致她曾一度缺乏自信,无法认同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虽然董卿很理解父亲,但她身上关于童年的伤口,却一直没有完全愈合。引导孩子发现美和感恩美,其实从生活中的小事就可以做到:打造优美环境,给孩子美的熏陶;带孩子感知大自然的无尽之美;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受艺术之美;让孩子亲自动手进行美的创作;以身作则,给孩子创造一个有爱的环境。父母自身的语言美、行为美、仪态美等等,都会影响孩子。父母只有自己的审美修养不断提升和成长,才能为孩子获得全面、完整发展的机会,才能让美育真正发挥作用,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以至完善人格。</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0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64页文章【身心健康】专栏第一篇文章《不要把我变成你期待的样子》 父母都希望孩子乖巧懂事,却很少去关注孩子是真懂事,还是在迎合父母的期待。父母“过度期待”是把自己的目标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完成那些其实“根本不可能”的期待。电影《黑天鹅》导演对妮娜说:“完美并不是来源于控制,它也来源于放手。最后妮娜放开自己,放下对自己的过度期待,对结果的控制,从而她体验到了“真正完美”的状态,那是比所谓的完美更完美的自由状态。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你可以选择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也可以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所有的一切由自己决定。追求完美,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过度期待。而完美本身就是不存在的,追求完美的人一直在期待着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状态。《无声告白》中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父母自以为是为孩子好的期待,其实正在毁掉最真实的孩子。放下所谓的期待,也是一种爱和教育。愿为人父母的你能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和支持,给孩子最好的呵护就是不要强制把孩子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父母只需给孩子适当的期望,让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0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67页文章【身心健康】专栏第二篇文章《不要把你的坏情绪传染给孩子》著名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童年的阴影就像往杯子里加了一勺盐,时间可以把它冲淡,但它始终不会变甜。”所以为了孩子,父母有个好情绪非常重要。当父母的再苦再累,累到坚持不下去了,也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撒气桶,累不是对孩子发脾气的理由。在家庭里父母如果一直吵闹,情绪不好,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都明白。孩子会从母亲那里搜寻情绪信息,而后釆取行动趋近或躲避。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映射着我们的缺点,提醒我们及时改正。科学家斯蒂芬·格伦回忆自己的母亲时,牛奶失手掉地上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也正是从那时起,他明白了,无须害怕犯错误,犯错误通常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父母避免把自己的坏情绪传染给孩子,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产生坏情绪,不要带到家中,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多陪孩子玩,陪孩子笑。孩子的世界小,什么小事都是大事,一些大人眼里的小情绪在孩子身上就会放大了很多倍,所以父母要用心耐心的对待孩子。情绪不同,心态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会不同,从此刻起,努力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不把坏情绪传染给孩子。</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0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70页文章【身心健康】专栏第三篇文章《孩子某些地方再脏也不要乱动》自从当了妈,娃的一举一动当妈的是操碎了心,孩子的小细节更是关注着,看到孩子眼睛旁的眼屎,立即要擦掉;看到孩子的长指甲,恨不得拿个剪刀立刻减掉;看到孩子衣服露外面,立刻就想把它塞进裤子里,看到孩子手上的倒刺,一定要揪掉。父母都想让孩子在无菌的环境中成长,并不是把孩子保护的越干净越好,有时太“干净”了,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微生物科学家发现,孩子在和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接触之后,身体会受到刺激而提高免疫力。那些经常处于“高度保护”下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生病。有“强迫症”的父母们,孩子身体的这些部位再脏,千万不要随意乱动。抠鼻屎,当心弄伤鼻黏膜,如果鼻屎太干,可以用棉签蘸点香油轻轻地转鼻孔,等鼻屎软化后再擤出来。挖耳屎,小心耳聋,万一耳朵被堵,不能用尖锐的器具去挖,容易碰伤鼓膜,引起中耳炎甚至耳聋,最好让耳科医生帮忙取出分泌物。私处不要洗得太干净,正确的做法是适当冲洗,而不是擦洗。肚脐的污垢不要抠。可用棉签蘸一点润肤乳涂在肚脐上,先软化污垢,然后再用温水轻轻擦拭。倒刺不要揪,让孩子勤喝水或补充含维C的蔬菜和水果,皮肤恢复弹性后,就不容易长倒刺了。以上这些地方孩子不要“绝对”干净,有时太干净了反而对孩子不利!</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1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72页文章【身心健康】专栏第四篇文章《性教育话题父与子的尬聊》当孩子向我们问起有关性的问题时,如果编个理由唬弄孩子,会让孩子失去了解性,了解异性的机会,甚至会刺激孩子的好奇心窥探欲,产生坏的影响。自然的性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身体,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尊重他人。大部分人在小时候都问过父母,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父母的回答五花八门,可能说的最多的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反正就不是父母生出来的。印度影片《父与子的性教尬聊》中的爸爸在面对儿子关于“性”的灵魂拷问时,这位爸爸的回答实在太绝了,比喻精准又简单,对于屏幕社交时代的孩子来说,非常容易理解。这位爸爸态度很开放,机智地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性观念。父母在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时,也要传递一个重要信息——性是人类社会正常的事情。月经篇让我想起以前一朋友来了月经,不小心儿子看到了问:妈妈你怎么有血,我朋友神回复:妈妈被刀劈了。妈妈这些解释只会引起孩子的不安;这位爸爸用邮件系统的比喻,生动地解释了什么叫做月经。作为父母涉及性教育话题,都应该多和孩子沟通,和孩子建立一种好的对话方式,用孩子易懂的方式,让沟通持续下去。性教育是伴随终身的教育,需要原生家庭的正确引导。</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1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75页文章【身心健康】专栏最后一篇文章《怎么和孩子解释性别问题》当孩子问你:“为什么我是男孩或妈妈为什么不是男的”时,你会怎么回答呢?父母正确的回应很重要,不然会混淆孩子的性别区分能力哦!。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性产生了好奇,但是中国父母对孩子早期的性教育都是遮遮掩掩;德国父母对孩子问的性别问题,大多数都会实话实说。在德国男孩子、女孩子对异性的不同,早就通过家庭和课堂的早期性教育而有所认识,没有我们这代人的种种害羞和无知。儿童专家卡塔琳娜·贝克尔认为:孩子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该回避,要尽可能坦白地回答,隐瞒的结果会导致孩子无知和好奇。如果告诉孩子实情,他们虽然开始好奇,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不断地纠正自己。孩子需要了解“男人”和“女人”生理上的自然规则,也要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的社会规则,让孩子从小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正确的性别观,真的非常重要。</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1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78页文章【能力提升】专栏第一篇文章《那顶帽子是我的,想象与现实分不清》故事一中的文文喜欢橱窗里的那顶帽子,可是妈妈没给她买,于是动画片里小女孩的帽子变成了她的帽子。这种情况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在说谎,当孩子这么说时,要对照年龄特点分析原因,不能轻易的就认定为孩子在说谎。幼儿期是儿童想象力最发达的时期。幼儿的认知水平不高,记忆有时不够准确,常将想象与记忆相混淆,甚至将渴望的事情经过想象在头脑中留下印象,以致变成记忆中的事情。幼儿由于受到情绪或认知的影响,沉溺于脱离现实的幻想,迷恋于想象的过程,这些都会导致幼儿将想象与现实相混淆。儿童1-2岁时开始出现想象的萌芽,2-3岁是想象的最初阶段;3-4岁主要是自由联想性质的无意想象;4-5岁时幼儿的无意想象出现了有意部分;5-6岁时幼儿出现有意的创造想象。想象力是幼儿智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我们要充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而家庭生活是幼儿想象中的重要来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尊重孩子的“异想天开”,不嘲笑、不讽刺、不否定;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看看花草树木和小动物;鼓励孩子大胆地想象,并加以正确地引导;父母利用读故事的机会,把孩子带入想象的状态;为孩子提供可操作性的材料,让他们创造新玩法。父母要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哦!</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1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80页文章【能力提升】专栏第二篇文章《教会孩子处理冲突是父母的必修课》这篇文章讲了三个关于孩子在校冲突的场景,真希望有更多的家长看到这篇文章,校园恶性事件起因也许就是小小的冲突,面对孩子在校园发生冲突,首先老师应该把两孩子叫到一起了解冲突的经过,教会孩子如何与同学相处。其次,学校应该把双方父母叫到一起,及时进行协调,避免冲突升级。第三孩子父母应该了解各自孩子在校的情况,引起重视,发现问题积极应对。教会孩子处理冲突才是父母的必修课。类似冲突,每个城市、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几乎每天都会出现。结果如何,取决于家长和老师如何处理。是冲动行事还是理性面对,后果天壤之别。第一个场景男孩的妈妈说: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小版,孩子与人接触,冲突在所难免。家长和老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化解孩子的冲突和矛盾,而不是放任或激化。第二个场景里的乙妈妈说:孩子被投诉,既不能偏袒自己的孩子,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责怪,先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尽可能交给孩子自己解决。迟早,孩子要一个人面对社会。第三个场景中的医生说:现在的家长太焦虑,孩子稍微受点委屈就受不了,把自己和孩子置于受害者的境地,稍有风吹草动,就贴上“欺负”的标签。作者认为大部分校园冲突都是孩子与孩子之间正常的冲突,真正上升到“霸凌”的高度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小学阶段。每个孩子都是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学会处理矛盾与冲突的,这是走入社会的关键。愿每一个真爱孩子的父母面对孩子间冲突时能妥善处理,积极面对。</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1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82页文章【能力提升】专栏第三篇文章《“坐不住,就是专注力不好吗》专注力是打开我们认知的门户,一旦专注力涣散或无法集中精力,这扇门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被挡住了,这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妈妈们也都特别关注孩子的关注力,读绘本时坐不住、玩玩具玩一个丢一个、做什么事都是三分钟热度,这些情况会不会是专注力差呢?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说:“专注力比智商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最终成就。如果把“坐不住”“走神”等作为评判孩子专注力好坏的标准,这样的判断对不对也许这篇文章会给家长有所启发。判断孩子专注力好坏的标准是:孩子专注力的持续性、孩子专注力的延续性、孩子的兴趣点。提高孩子专注力首先要保护好孩子的专注力,多给孩子独处的时间,在场但不打扰;面对眼花缭乱的玩具,一次不要提供太多的玩具。其次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每个孩子的兴趣点都不同,要了解孩子的兴趣以及孩子自身发展的情况,发现孩子的兴趣点;画画或玩玩具时要培养孩子有始有终;准备一些培养专注力的玩具;还可以通过一些“指令游戏”提高专注力。当孩子沉浸在喜欢的活动中时,不打扰就是最好的保护,父母千万不要破坏孩子的专注力,注意保护培养哦!</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1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84页文章【能力提升】专栏第四文章《孩子怯懦,因为父母做错了这件事》作者:刘墉。10岁女孩的妈妈向作者咨询: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因为她平时对孩子比较严厉,有时辅导孩子写作业就会控制不住地发脾气。孩子挺优秀的,就是不自信。那孩子为什么会怯懦不自信,原因在于父母过度严厉和父母太能干,父母过度严厉是很难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关注。孩子小的时候是无法理解父母凶他们、打骂他们也是爱的一种方式。父母太能干孩子变无能,现在很多父母一边抱怨养孩子太累,一边又能干的为孩子包办一切。事无巨细的包办和代替,完全剥夺了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孩子的能力缺失,是家长溺爱和纵容的结果。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勇敢的、富有力量的人,能无所畏惧地面对外界的困难。自信来自自尊,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要想孩子不怯懦,父母别再做错这件事,松开你的手,孩子可以成长的更好。</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1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86页文章【能力提升】专栏最后一篇文章《这几招让宝宝乖乖学会上厕所》作者:袋鼠妈。学习到这篇文章回想起育儿的点滴,呼吁幼儿时期的家长如能读到《不输》这本书,一定要坚持,珍惜学习资源。新手妈妈对宝宝是否能上厕所是会有困惑的,每个宝宝都要经历自己学会上厕所。而在训练宝宝如厕这件事情上,每家宝宝发育都不同,要遵循宝宝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进行训练。何时训练宝宝如厕,要宝宝说了算。一般建议在18个月大以后再进行如厕训练。父母要观察宝宝是否具备可以开始如厕的基本能力:膀胱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有排尿、排便意识;模仿大人坐马桶的行为,对小内裤、坐便器感兴趣;能听懂基本指令、动作协调;排便时间逐渐变得规律。给宝宝如厕训练之前,父母要给宝宝选择适宜的专用坐便器;选容易穿脱的裤子;还要准备一些如厕绘本、动画。在训练宝宝如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每天定时定点让宝宝坐在马桶上,没有大小便都没有关系,但每次不要超过10分。为宝宝换纸尿裤或引导其大小便时,在旁发出“嘘嘘”、“嗯嗯”的声音,让宝宝慢慢地懂得“尿尿”和“拉臭臭”的意思。因男宝和女宝的生理构造不同,决定了他们如厕训练的方式也有差异。这一阶段的宝宝热爱模仿,爸爸可以多带着男宝宝一起上厕所,妈妈带着女宝宝一起上厕所。要从白天开始训练大小便,因为宝宝在白天比较清醒,感觉也比较敏锐。可以让宝宝穿小内裤,引导宝宝慢慢体验臀部干爽的舒适感,体会到如厕的感受。临睡前2小时尽量不要再喝水或奶鼓励宝宝在入睡前和睡醒后,立即使用小马桶。宝宝每次如厕练习成功后,父母要多夸奖哦!</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1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88页文章【习惯养成】专栏第一篇文章《孩子有这些表现,说明父母教育得好》作者:钱志亮。现如今成绩好已经不再是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指标。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影响巨大,没有任何人、任何别的教育能够替代家庭教育。我想孩子做人的基本品质比成绩更重要,这些品质主要来源于父母及其原生家庭。鲁迅说:“教育就是要立人。”作者说孩子有五个方面表现,反映出父母教育得。第一懂礼貌,没礼貌的孩子,父母不管,总有一天会为此付出代价。 有礼貌的孩子到哪都受人欢迎,步入社会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想让孩子有礼貌父母要做好礼貌待人、与人为善的榜样,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教孩子基本礼貌用语和使用场景;另外教孩子公众场合的礼仪。第二守规则,一个孩子能自觉遵守各种规则,是他从家庭顺利进入学校,最终顺利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前提。第三关心他人,父母不要过分宠溺骄纵孩子,要教孩子爱别人、关心他人;给孩子制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体会关心他人的快乐。第四有主见,父母要允许孩子做他自己,多给孩子表达意愿的机会,多倾听孩子的想法;有主见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勇于提出质疑、坚持自我的判断。第五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是有责任感和正确是非观的体现,懂得为自己言行负责,不冲动行事,将来更有担当、更优秀。托马斯·萨斯曾说:“当一个孩子意识到他不仅有坚持真理的权利,而且有犯错误的时候,他就已长成了大人。”父母要把做人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尽早地教给孩子,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自己就是标杆。</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1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91页文章【习惯养成】专栏第二篇文章《孩子这些表现不能惯,早纠正才正确》孩子在生活上注意细节做的好,那在大的生活方面一定不会差,而那些生活细节做不注意,有很多坏习惯的孩子,他们得到的评价从来就不是好的,尤其是这些细节上的习惯。孩子有些表现不能惯,长大很容易出问题,父母要早纠正才好。表现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如意就乱发脾气;一个人的情绪,会昭示他的下一步动作,每个人多少都有些脾气,但是一个控制不住自己情绪,而乱发脾气的人,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肯定也不会很冷静的面对,那成功就只能变成遥不可及的虚幻。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教会孩子合理发泄情绪,而不是发脾气,那样孩子才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表现二犯错了就推卸责任,自己做错事情,就要承担错误,这应该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责任,如果孩子没有这样的意识,父母一定不要惯着孩子的坏习惯,看到孩子犯错就给及时制止并纠正,不然自己就成了孩子的帮凶。表现三不高兴就不理不睬。孩子明明听到大人是与自己的对话,可他们就是不给予回应,把大人的话置若罔闻。</p><p>孩子装作听不见,是因为是孩子做错事害怕被惩罚,父母可以先缓和孩子的情绪,然后再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教育,提醒孩子就算犯错也要记得及时回应爸妈,做到最起码的尊重。如果是单纯地不想理睬,那父母就要特别注意,若不及时纠正孩子这样的行为,放任孩子的这种态度,那孩子以后就很容易养成目无尊长的不良行为。孩子有这三种表现就要重视起来,因为大问题都是小问题累积的,坏毛病成为坏习惯会影响孩子一生,一定要及时纠正,才能帮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1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93页文章【习惯养成】专栏第三篇文章《饭桌上的习惯决定他将来的生活》在餐桌上有些父母们关注着孩子的营养,却对孩子的教养关心甚少。像案例一中八九岁的小男孩,从其他客人身边挤进餐桌,扒着自己喜欢的菜据为己有,最后吃又没吃完,好几个客人身上被孩子溅了汤汁。孩子的妈妈只顾和周围的人聊天,像没事人一样。孩子这些行为家长如果习以为常,宠溺着,可知当你忽视了孩子的餐桌礼仪,你就关闭了孩子展示自己的一扇门。培养孩子餐桌礼仪,父母必须重视。餐桌上,孩子通过的坐姿、动作、神态、表情、目光等,已经用无声的、丰富的语言在告诉人们你是谁、你有什么心态,甚至你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用餐礼仪,这是保证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孩子在餐桌上要养成的好习惯:用餐前(长者先,幼者后),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后,方可动筷;学习正确端碗、大拇指在碗边缘、其余四个指头放在碗底;用餐过程中,随时保持桌面的整洁;用餐时,细嚼慢咽,餐食在口中不说话;吃东西,喝汤不出声;不翻捡盘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筷子上沾有食物时不夹菜;不可挥动餐具指人;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费;退席时要将残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内,坐椅放正。从餐桌上养成的好习惯,将伴随孩子一生,这种教养的养成,是父母留给孩子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2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95页文章【习惯养成】专栏第四篇文章《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因匮乏爱》一提到坏习惯,有的家长就特别紧张,一提到好习惯,就想拿来训练孩子。一些父母像训练动物一样地训练孩子,通过惩罚、给脸色等让孩子知道界限养成好习惯,这样训练出来的好习惯能带来幸福的人生吗?影响孩子养成习惯的,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与父母的情感关系。训练孩子好习惯的过程没有爱的流动,没有轻松愉快的气氛,即使养成了好习惯,心里也是扭曲的。训练的过程没有爱成了坏习惯,任何顽固的坏习惯都是在呼唤爱。孩提时养成的好习惯对孩子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孩子们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处世。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灵魂自发、自然的选择。好习惯无须训练,有爱的流动,孩子的好习惯会自然呈现。而所有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孩子婴儿时期,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看见孩子,成长过程中,保持和孩子之间爱的流动。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努力地栽培自己,只有自己变得足够优秀了,才能散发内在的力量激励孩子。</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2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97页【习惯养成】专栏最后一篇文章《孩子中午睡不睡竟决定成绩好坏》学习了这篇文章才发现中午休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我家俩娃也没有午休的习惯,把极其宝贵的午休时间都浪费了。中午睡不睡,竟决定学习效率。学习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过程,它需要我们时刻保证清醒的头脑。中午不休息,孩子因犯困错过了一小节的要点,课后花再多精力和时间都不一定能补回来。孩子的听课效率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降下了,成绩下降那是必然的。而且,中午是学习效率最低的时间。睡眠不足是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造成直接影响的。如果作业多晚上孩子睡不了8-10小时,午休便能起到调节作用。中午睡一觉,还能加强记忆。美国睡眠医学学会旗下的权威期刊《睡眠》和英国《卫报》曾做过一个试验,最终测试发现被剥夺睡眠时间的孩子记忆力明显下降;将两组孩子对调后,结果依旧是睡了午觉的那组孩子,测试成绩更好。孩子的短期记忆力有限,午睡能让大脑巩固和加强记忆,帮助孩子把最近的经验转化为长期记忆。午休的正确打开方式,午休一定要选对时间。睡得短不要紧,哪怕只有20分钟也一定要睡。美国儿童睡眠专家马克·维斯布朗博士指出:12点-14点是人在白天小睡的最佳时间。饭后不能急着午睡;午睡前最好能活动10分钟助食物消化。睡醒后一定动动身子;抓住课间10分钟小憩,闭上眼睛,心无杂念发呆10分钟或出门晒晒太阳是最简单的恢复精力的方法,让注意力和意念更加集中。和同学讲讲笑话,学习也要讲究劳逸结合。欢笑是最管用的“降压药”,学习一两个小时后,和同学玩个小游戏、讲个笑话,都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孩子白天休息好了,晚上也能睡得更踏实。</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2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197页【兴趣培养】专栏第一篇文章《孩子问我牛顿是谁,我和孩子聊历史》作者跟孩子们一起跟着彩虹视频了解了光学折射反射原理,然后孩子突然问了作者一个问题,“妈妈,牛顿是谁呢?”说到牛顿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可以变出7种颜色的科学家,孩子们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他怎么可以在三百多年前就想到那么聪明的事情,而且能够把彩虹从手心里变出来。作者发现通过历史名人的传记让孩子了解名人从小到大会做的事情,真的是可以给到孩子很大的榜样力量。教孩子历史,让孩子走近有影响力的名人传记可以让孩子接触更多有趣的灵魂,提供更多辩证思考的话题,给孩子全局性的历史发展观。历史、人物、故事和事件,都是孩子感受世界,并且了解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更关键的是通过历史,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掌握更全面、更深邃的视角。如何让孩子接触历史文化,让孩子成为一个世界人、未来人,从历史典籍里,从人物传记里,看世界,看众生!透过纸张传递出的那份力量,那份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坚定,便是历史人物给予的。</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2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02页【兴趣培养】专栏第二篇文章《数学成绩差多读一些科普书》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事情,它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是必要的。通过阅读孩子的思维被打开,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当孩子学习困难时靠补课也不是最好的办法,而要增强阅读、阅读、再阅读。作者朋友的女儿学习数学吃力读不懂应用题,因多读了科普书数学成绩提高了;适当调高非虚构阅读的比例,就能解决相当一部分“因语文问题而导致的数学问题。”非虚构读物就是以现实元素为背景而创作的图书;作者将他要讲的知识,以独特的逻辑和有趣的方式组织起来,就是孩子们喜欢读的科普、历史和传记读物。一本好的非虚构读物都会有一些“小零件”,要教会孩子用书里的“小零件”,一般都会有目录、说明、小节、图例、图说、标题、词汇表、索引、补充这些小零件。非虚构读物不一定要从头读到尾,孩子可以利用目录和索引直接跳转到他们最感兴趣的信息。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会被自己想了解的信息所吸引。对于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家长要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让孩子学会评估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学习这篇文章让我反思当初孩子数学成绩不理想,我只想到补课,没有探索背后的原因。读《不输》里的文章受益无穷,每一篇文章都是经典,越早学习越受益!</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2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04页【兴趣培养】专栏第三篇文章《不要过早地逼小孩阅读》作者黄杏贞。一个妈妈困惑:“孩子上中班了,仍不爱自己阅读,在朋友圈里看到很多同龄的小孩都自己阅读了,我的孩子是不是智力差呢?”“还有些爸妈说孩子只喜欢听故事,不喜欢看故事。”“孩子对自己阅读很抗拒,不陪孩子看,孩子就不看,不知该怎么办。”作者说如果孩子未满七岁,拒绝自主阅读是正常的。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威林厄姆说:人类的大脑一开始并不是为了学习而设计的。小孩子的阅读习惯是需要培养的。不建议父母在孩子的幼年时期,用粗暴的方式逼迫孩子阅读。因为在人类的大脑中,有一种组织叫髓鞘。髓鞘发育成熟是阅读的基础,宝宝刚出生时这种组织较少,随着脑部发育,髓鞘慢慢增厚。一般到孩子五六岁时,髓鞘才能发育完,这对才具备阅读的生理结构。很多三四岁的小孩能够自主阅读,其中大部分是看图,偶尔有几个熟悉的文字飘进脑袋,陌生的漏掉,这种方式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前任主席丽莲指出没有研究证明孩子们必须在幼儿园阶段学会自主阅读,未来才能成为强大的阅读者。”如果过早地使用强迫的方式,孩子的智力更可能受到损害。年幼的孩子对自主阅读表示厌烦,父母千万别强迫,阅读“晚一点”并不意味着慢了,而是父母太焦虑了。</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2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05页【兴趣培养】专栏第四篇文章《孩子为什么喜欢恐龙》作者:伍罡。为什么全世界的孩子都对恐龙情有独钟呢?作者请教了专家,专家说恐龙具备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独特性。没有一个人看见过真的恐龙。爸妈可以给孩子买关于恐龙的书籍,可以带孩子看恐龙的化石展,但永远不可能给孩子捉一条活的恐龙来,所以恐龙在孩子的心中永远都是想象的样子。专家的答案打通了作者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阻滞。这位厉害的专家就是作者的女儿。恐龙是强大力量的象征,让孩子获得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持。而在现实生活中,两三岁的孩子自身实力不够,处处受到成人的保护和限制。他们渴望长大成人,拥有恐龙那样庞大的身躯和惊人的力量。有不少孩子还梦想能得到一个恐龙蛋,圈养一个庞大无比的怪兽呢,好像拥有恐龙,就拥有了各种奇特的力量。恐龙的三大特征满足了孩子们的需求:第一个特征凶丑怪,恐龙给人又凶又丑又怪的感觉,和孩子们心中恐惧、焦虑、难受、压力的感受是契合的;第二个特征种类繁多,恐龙样子千奇百怪,给孩子更广阔,且不受限制的想象空间。第三个特征没有活体验证,恐龙真实存在过但又无法在现实世界验证的特点,符合2~4岁孩子的心理特征。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借助恐龙解决问题,随着孩子长大,心理发育迈上了新的台阶,孩子会用更高级的方式处理自己成长中遇到的新问题,恐龙完成了使命会逐渐淡出孩子的内心世界。</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2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08页【兴趣培养】专栏最后一篇文章《给孩子读点诗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给孩子读点诗吧!诗歌的熏染,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精神气质,如学习舞蹈,塑造美好的形体气质一样。作者认为读诗歌有10个好处:感受韵律之美;提升对文字的敏感性;打开世界文化的窗口;了解科学知识;滋润情感,丰富心灵;启发丰富的想象;培养浪漫的精神;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自我独立的意识;塑造新时代的精神。孩子天生就是诗人。孩子读诗的第一个目的,是愉快而不是学习,一些描写风景、动物、植物、生活的诗歌比较适合孩子。如果说成年人的诗歌是生活的经验、情感的纠葛、命运的感慨这种总结式作品的话,那么,孩子的诗歌则是最本质的、最纯洁的、最优美的自然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反映。读诗是一个愉悦的享受过程,更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读诗的方式有很多,只要孩子读诗的整个过程是开心的,自然会养成阅读诗歌的习惯。读诗最重要的作用了,就是陶冶自己引发内心的触动。与其背诵3000首诗歌,不如被一首诗歌打动。家长朋友们一起来读书吧,用我们的行动陪伴孩子,相信学习着的父母会是孩子成长中最美好的记忆……</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27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10页【亲子沟通】专栏第一篇文章《大家庭如何减少不良沟通对孩子的影响》祖孙三代同住的家庭,不能把父母帮忙带孩子当成理所当然,一定要肯定老一辈的辛苦和付出,老人帮忙带孩子怀着感恩的心和老人相处磨擦也会减少。生活在大家庭中的孩子,有些父母会担心隔代溺爱或有不良沟通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一位家长咨询她们家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老人们多年习惯的说话方式不健康,如何尽量减少这种不良沟通对孩子的影响?作者说老人对小孩是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再大也大不过妈妈;妈妈是决定孩子人格最核心的要素,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确定性的。老年人之间的沟通不光有他们自身的原因,还有时代和环境的原因,他们已形成固定方式,我们想改变是很难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受他们的影响,不让他们的模式影响和控制我们的生活,而不是努力去改变他们。孩子的心理特质是很容易被影响,但也很容易被调整和修复;当发现老人的沟通方式让孩子困惑惊恐时,妈妈要及时干预。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受老人的影响,而变得焦虑和急躁。妈妈的情绪能直接影响到孩子,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父母的沟通模式,可以改变自己的应对模式。言传身教要从自身做起,和长辈一起住,父母自己要给孩子做好榜样。</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28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12页【亲子沟通】专栏第二篇文章《父母说话的语气决定一个家的温度》作者:钱志亮。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语言和学习。家长平时教育孩子,言传身教很重要,父母在和孩子讲话时,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的,很多家庭的矛盾纷争,都是在表达上栽了跟头。作者请学生到家里吃饭,学生羡慕作者一家说话温柔,学生说:他妈妈说话很冲,明明是一句关心的话,到他妈妈嘴里都能变成指责;所以他不愿意与妈妈交流。他爸妈也常常因为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这么说来家庭温不温暖,看父母说话的语气就知道。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良好的家庭,常常就毁于一句话上。想要好好说话,话气态度是非常关键的。能注意控制自己的语气,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不同的语气所表达出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中国式家庭,缺的从来不是爱,而是沟通技巧。有很多人心地善良,但嘴巴厉害说话不饶人,“刀子嘴,豆腐心”言为心声,无论你的初衷再好,刀子就是刀子,它划开的伤口实实在在。一个人说话的态度和语气,比内容要重要得多。说话语气好了,家庭才能好。因为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哦!</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29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14页【亲子沟通】专栏第三篇文章《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效果更好》与人沟通的时候,用不同的语气来讲述一句话会有不同的效果,有的语气能鼓励人,有的语气却像利刀一样能伤到人,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用什么语气沟通在孩子成长教育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有时候换一种语气往往能收获更加好的效果。这篇文章两个案例通过作者点评加指导,案例1因为妈妈扔了说明书这事在和孩子的沟通中,让孩子在事实层面上认识到,自己负有大部分责任。案例2妈妈放下埋怨的心态,对事不对人,只聚焦于当下问题的解决,把积怨变成顺畅的沟通。在与孩子沟通之前,最重要的不是想要说什么,而是想清楚自己处于一种什么情绪之中。用温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更能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更能正确的引导孩子乐观的面对事情。家长们在与孩子说话的时候,如果经常用信任、尊重、商量的语气,其实更能让孩子接受你的谈话。家长的不同语气,将对孩子产生天壤之别的影响,所以父母要尽量多使用正面的语气。</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30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16页【亲子沟通】专栏第四篇文章《父母这四句话竟是伤害孩子的毒药》很多时候父母并不认为自己和孩子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相信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着孩子的,但是不少父母总是忽略了对孩子的语言伤害,语言这种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这样的爱,对孩子来说,是一味毁灭的毒药。父母这四句话竟是伤害孩子的毒药:第一威胁孩子的话,“不听话不要你了,等你爸回来看怎么收拾你”等等,父母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会使用威胁的话语;其实这是一种偷懒的教育方法,面对孩子需要纠正教育的举措没有耐心循循善诱,只是企图用家长的威严来让孩子“顺从”。第二敷衍孩子的话,父母回应孩子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认知。敷衍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也容易造成孩子内心的挫败感,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是唯一的依赖,被拒绝的次数多了,孩子小小的心灵也会受到伤害。第三让孩子感到内疚的话,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但也是无私的,我们付出只是因为爱孩子,而不是为了“邀功”,更不是为了图回报。第四贬低另一半的话,父母的感情状态对孩子有很大影响,恩爱的父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孩子在父母感情良好的家庭环境里长大,得到了充分的爱的滋养,这样的孩子内心会更加温暖,有享受爱和付出爱的能力,才更有可能拥有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所以尽可能地少在孩子身边说贬低另一半的话,相反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另一半说话,让孩子多多理解爸妈。暴力伤害的是人的身体,语言暴力伤害的是人的内心;相信没有一个父母的本意愿意伤害到孩子,更多都是无心之失,所以父母们如果有不满有抱怨,一定要转化成正能量传递给孩子!</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31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18页【亲子沟通】专栏最后一篇文章《亲子谈话可以影响孩子大脑的生物成长》著名的“三万字的差距”调查研究记录了父母和孩子的对话,研究结束时测试他们的智商,词汇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三万字的差距”成为贫富儿童之间差距的缩影。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发现,孩子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p><p>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不是词汇量,而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孩子是社交型学习者。他们从与他们有关系并让他们感到安全的人身上学习。从婴儿的学习方式就可以观察到这一点。婴儿除了从环境中学习,其认知、语言发展都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父母和孩子谈话影响孩子大脑的生物成长,它具有一种强大驱动力,对大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学习到了什么,而是互动,在交流中运用到了什么。和孩子进行有效的交谈,所包含的原则包括花时间倾听、等待、不直接给答案等。文章案例中的妈妈就作出了很好的示范;这段对话中,孩子提问,妈妈通过给孩子提供思考的线索,与孩子进行反复多次的对话,将孩子的思维发散开,而不是仅仅给出标答案;也许孩子在其中会思考很久,这时候妈妈一定要耐心等待;在孩子思维进入正确方向的时候,也会及时进行正向反馈;这样的对话就是“有效”的。学习了这篇文章原来亲子谈话可以影响孩子大脑的生物成长,妈妈们“碎碎念”还会影响着孩子;学习朴实的家庭教育有智慧的“碎碎念”哦!</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32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20页【学习指导】专栏第一篇文章《如何引导孩子写议论文》提到写作文家长们都希望孩子有个“妙笔生花”的写作本领,如何引导孩子写议论文,家长们认真学习这篇文章,一定会让你有所启发。在英美学校写议论文有一套非常简单的模式;美国老师会花很多时间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叫观点,怎样说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对哪些事情表达观点;老师会花不少功夫让孩子们知道观点和事实的差别:观点不是事实,观点是需要原因和证据去支持的;孩子们根据对这些的了解,很容易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观点”,作为文章的主题开始动手写作。美国小学生到了二三年级以后,老师会正式教孩子议论文的写作方法:第一步引出你的主题、说明你的观点;第二步说明原因,一个观点至少需要三个原因来支持;第三步用例子和事实去支持你的原因;第四步就是结论,一般会先重申一下观点,再引出“下一步我们要做什么”这样的行动建议,常用的句式有总结一下,总而言之、最后。按四个步骤构造自己的文字后,还要训练孩子养成“修改和编辑”的习惯。总之国外教孩子写议论文,就是这么简单的模式:观点、原因、解释和结论。掌握了基本章法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以及文章的主题灵活发挥,让文字变得更精彩、灵动。</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33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22页【学习指导】专栏第二篇文章《怎么引导孩子学习精读》以前我总是困惑“孩子一本书读完了,一问三不知”,学习了这篇文章才知道要精读,做到精读对于我来说也很难,何况孩子;不过还是要引导孩子阅读时,对一些重点的要多读几遍,要带着问题去读,要能理解文章的结构逻辑,要能感受文章独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而且还要勤于动手,多做注释、笔记、总结 。为什么要精读,主要是希望孩子读书不要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是要有方法、有目的地从阅读中获取知识,锻炼思辨能力。引导孩子对一些重点的书进行精读,国外资深的小学阅读课老师总结了四个主要方面:首先,好书读三遍,第一遍,也叫 cold read,先把内容基本读下来;读第二遍,也叫 warmread,读得仔细一些,加深理解;第三遍,也叫 hotread,透彻地理解内容,有总结,有分析,有提炼。其次要学会思考和问问题,精读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孩子能根据文章内容提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再次要理清逻辑结构,理清文章的叙述、论证结构也是精读的一大“任务”。最后要做注释、做笔记,可以引导孩子去对一些难点、重点、疑问多加注意。精读的意义就是要突破人性的“舒适区”,去读懂自己觉得困难、不容易理解的内容。</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34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24页【学习指导】专栏第三篇文章《三个10分钟帮助孩子提高数学成绩》作者:乐爸。文章中的乐乐每周日上午都有学而思数学课,课外班的同学大都是名校初中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住校;乐爸参加了课前家长会,贾老师分享了每周三个10分钟帮助孩子提高数学成绩。乐爸觉得如果家长能够坚持每周三个10分钟和孩子一起做,孩子的成绩想不提高都难。第一个10分钟是孩子每周回家后,家长要抽出10分钟的时间给孩子检查一下这一周的作业。孩子住校不同走读,想要掌握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就是要关注孩子的作业;首先要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其实检查作业的准确度,最后检查作业的认真程度,分析是否保质保量地完成。第二个10分钟是让孩子给你讲几道题;家长可以多提问让孩子多讲,加深记忆。第三个10分钟和孩子一起订正错题;要和孩子一起分析错的原因,错的时候自己的思路在哪里,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应该如何去分析。孩子有不会的题,要给孩子五分钟,让孩子翻一翻笔记,看看同类型的题;再给孩子五分钟动脑认真思考;孩子仍然不会做再想其它办法。当孩子学习上有问题,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千万不要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 </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35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25页【学习指导】专栏第四篇文章《孩子作业拖拉原来是这些原因》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写作业磨蹭,写作业都要催很多次才能开始,孩子在家长吼声中才开始写,或者家长强迫自己接受现实,顺着孩子的磨叽。作者苹果妈分享了四种孩子作业拖拉的原因及对策:一逃避作业,故意拖拉,孩子放学回家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还有家长布置的额外作业,孩子为了少做一点,只好选择用拖拉来逃避。对策:作业不是每天做得越多越好,定时定量很重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给孩子一定的放松时间。二因为讨厌,所以拖拉,父母时刻监督孩子写作业,写作业本身对孩子也是件辛苦的事,面对自己讨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一拖再拖。对策:父母合理适时的提醒对提高孩子的作业效率很有必要;用引导替代催促。三追求完美,所以拖拉,学习上有的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花的时间也比别人长,追求完美的孩子,很容易对学习产生焦虑。对策:有“橡皮综合征”的孩子,父母不要过多指责,要及时给予鼓励或奖励,鼓励孩子多尝试,以宽容的心态对孩子的失败,不要要求孩子事事做得完美。四做事没计划,所以拖拉,没有规律的做事顺序,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对策:计划永远是治疗拖拉的最好良药,计划要清楚,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孩子写作业拖拉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也相关,孩子用拖拉的方式对父母进行无声的反抗。孩子做作业拖拉慢慢会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p> <p>汪小洁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36天分享:今天我学习了33卷第227页【学习指导】专栏最后一篇文章《喜欢阅读,为什么不喜欢语文》喜欢阅读,不喜欢语文,这是为什么呢?一家长咨询:孩子刚刚升入初中,他的数理成绩非常突出,也非常喜欢阅读科学书籍,但就是不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也很不喜欢上语文课和写作文。不知道如何帮助他提高语文学习成绩。作者从三个方面指导思考不喜欢语文课这件事。一是理科好而语文薄弱一点这是正常的;我们要坦然接受一个人不是每一学科都拔尖。二是为什么老师会认为他不擅长学语文呢?据作者观察认为一个如饥似渴阅读科学书籍的孩子的语文学习能力其实是非常强的。他可以阅读远远超过他学习年龄的科学书,没有语文阅读能力怎么可能呢?那么为什么语文老师会认为他不擅长学习语文?是不是我们阅读和写作的定义太狭窄了呢?三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不契合这类孩子,数理突出又喜欢阅读科学书籍的孩子,绝对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优势。孩子的未来不由某一个老师、某一次考试决定。把孩子的成长放到更长远的时间和更广大的世界去考虑。希望孩子们既喜欢阅读,又喜欢语文。</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