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之城”曼德勒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缅甸自由行(2):金色宫殿僧院、固都陶佛塔

陈姐游世界

<h3>  2019年12月14日我们到缅甸自由行的第二天,继续在曼德勒包车游。上午我们游玩了马哈木尼佛塔和曼德勒皇宫(见缅甸自由行(1)),然后我们包车的司机鲍师傅带我们去吃缅餐。午餐后鲍师傅带我们去了曼德勒皇宫和曼德勒山之间的几座寺庙和僧院,然后到曼德勒山上去看著名的日落景色。</h3> <h3>  1、缅甸餐特色</h3><h3> 这家Mingalabar Myanmar Restaurant餐厅就在皇宫附近。</h3> <h3>  Mingalabar Myanmar Restaurant餐厅, 鲍师傅说这是曼德勒最好吃的缅餐,中文的意思就是“你好缅甸餐馆”,名不虚传!很像那种快餐,玻璃窗里很多菜自己看着点。然后一小碗一小碗的,方便尝到很多菜。</h3><h3> <br></h3> <h3>  我们因为不是很懂缅语,英语也只懂一点点,所以都是鲍师傅帮我们沟通,然后给我们点餐,我们每一人点了一样主菜(一般是鸡、牛肉、猪肉、鱼之类),然后就上来很多配菜。其实在缅甸,我看到有的本地人吃饭时,两三个人只点一份主菜,然后就够吃了,因为它的配菜很丰富,配菜和主食米饭都是免费不限量供应的。</h3> 缅甸人吃饭菜肴要丰盛,注重菜品要质精量小。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食甜、酸、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 <h3>  我点的是一个炸鱼的主菜,主菜的量并不多,但是配菜起码有七、八个盘子和小碗装着。缅甸菜的配菜里面有很多怪怪味道的调料,所以有些人可能吃不习惯,不过我觉得还是挺好吃的,每一样都尝了一下,那些从来没有吃到过的调味菜,也去尝试了一下,感觉还是价廉物美的。这一餐只需3500缅甸,不到20元人民币。<br></h3> <h3><br></h3><h3> 缅甸人吃饭菜肴要丰盛,注重菜品要质精量小。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食甜、酸、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h3> <h3>  午餐后我们包车的司机鲍师傅带我们来到了曼德勒皇宫和曼德勒山之间的几座寺庙和僧院,然后再到曼德勒山上去看著名的日落景色。</h3> <h3>  2、金色宫殿僧院</h3> <h3>  驱车不远就到金色宫殿僧院,它位于固都陶佛塔正南边,是敏东王的寝宫,也是他驾崩的地方。整个建筑本来是在皇宫内,但是由于其继任者避讳于敏东王死亡,所以整个被迁移到现在的位置,成为一座僧院。也正因为曾经是敏东王的寝宫,所以整个建筑比一般的寺院要精美繁琐得多。整个建筑为三层,底部以上百根柚木立柱为支撑,形成悬空高架的底盘,有利于通风防潮。第一层的主殿,外围配有一圈的木回廊;往上逐级收拢的两层,外围都有四重檐。大殿外围门墙立柱都配有精美的雕花,密密麻麻,让人眼花缭乱;而内部的墙壁和屋顶都涂有金色墙漆,金色宫殿的称号也是由此而来。</h3><h3> 这个寺的门票是包含在曼德勒通票内的。</h3> <h3>  又叫“柚木寺”,缅甸柚木建筑的代表作,大概是年头太久,外部黑漆漆的,难以想象昔日的辉煌,内部光线很暗,但是非常精美。</h3> <h3>  整个建筑的外侧和内测以及屋顶都是手工雕刻的装饰,所以整个僧院俨然就是一件高水平的艺术作品。</h3> <h3>  寺庙并不大, 这个僧院最有特色的就是木雕了,柱子上和整整一扇门全是木雕,而且是每一扇门都有雕刻,这还不算,重要的是雕刻都是那么的精美,虽然雕的都应该是跟佛经有关的故事和人物,我是不太懂,但丝毫不影响看着它的美,寺庙虽小,但值得好好看一看。<br></h3> <h3>  内部的墙壁和屋顶都涂有金色的墙漆。金色宫殿的称号也是由此而来。</h3><h3> 中文写着“女人不可以进去”。</h3> <h3>  这二小和尚好像在拜师</h3> <h3>  3、独特僧院</h3> <h3>  位于金色宫殿西侧,从独特僧院出来,步行200米左右就可以到达。 独特僧院比之金色宫殿僧院,貌似规模上很大,有一种气势磅礴之感。与曼德勒皇宫建造时期相同,都是由敏东王所建。原建筑全为柚木,在1890年被烧毁前,一直被称为曼德勒最美的建筑。现在所看到的大多是由缅甸政府于1966年用水泥原址重建的。虽不如柚木那般奢华,但还是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雏形。正门需要登上十几级的台阶,然后到大殿外的回廊。整个建筑主要为白色墙壁,门窗和顶部配有金色木雕,风格远看很类似于欧洲的大教堂。大殿内部主要是诵经念佛的地方,除了立柱基本没有其他东西,类似于室内篮球场,看起来空空荡荡。</h3><h3> 景点门票是包含在曼德勒通票内的。</h3> <h3>  因为地面很光滑,发现拍摄出来的倒影也不错。</h3> <h3>  4、固都陶佛塔</h3><h3> 佛塔在曼德勒山和曼德勒皇宫之间,离山达穆尼寺庙不远,也是白色的佛塔群,过顶部是呈葫芦型。佛塔建于1857年,全名为玛哈罗迦玛若盛佛塔,也被缅甸人称为“全世界最大的功德佛塔”。固都陶佛塔之所以非常有名,是因为在其修建完成时,敏东王召集了中南半岛各地2400位高僧,在此完成了第五次佛经的修订大会。这些修订好的佛经又用巴利文字被篆刻在729座云石碑上,后人又在每座石碑外围修建起白色的小佛塔,整齐排列颇为壮观。这些经书因为齐全的内容和宏大的规模,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书”(据称一个人如果每天阅读八小时,把这些经书读完也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br></h3> <h3>  入口</h3> <h3>  除了盛载经书的白色佛塔群以外,固都陶的每个入口都是由柚木所建,以鲜艳的大红色和金色为主(这种搭配在缅甸其他佛塔很少见),雕刻有佛家传说和神像。</h3><h3> 往里面走的路上摆放着小花环。</h3> <h3>  白色佛塔群</h3> <h3>  这是佛塔里面云石碑上刻的佛经。</h3> <h3>  这是寺庙中间的主塔,大金塔。</h3> <h3>  听到那边有锣鼓及唱歌表演的喧嚣声,我走过这个门去看看。</h3> <h3>  他们在唱歌跳舞</h3> <h3>  院子里有一颗大树,很多人都会此拍照,据称是已经118岁的古树。</h3> <h3>  往外面走的时候,看到这二个小姑娘装扮的非常漂亮。</h3> <h3>  出来留个影</h3> <h3>  5、山达穆尼寺</h3><h3> 隔壁的山达穆尼寺(Sandanmani Paya)看起来仿佛固都陶佛塔的孪生兄弟,很多游客会把它们混淆了。寺庙位于曼德勒山脚东南边,建于1866年,是敏东王为了纪念被杀害的弟弟所建。沿着大门,穿过长廊,就可以到达正中间的金色的大佛塔(里面存有敏东王弟弟加襄王的骨灰),正中还供奉一座金色佛像,据称是迁都时,敏东王从阿玛拉普拉古城迎过来的。旁边还有一座小金塔。围绕着大的金塔,以此往四个方向呈正方形延伸,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白塔758座,形成一个白色方阵。每个塔顶都有金色的铃铛,微风拂过,声声铃铛响,仿佛是敏东王在向自己的弟弟诉说哀思。</h3> <h3>  中间的金色大佛塔。</h3> <h3>  风过的时候特别美,铃声清脆,声声入耳,这些白色的塔,仿若隔世。</h3> <h3>  6、皎多枝宝塔</h3><h3> 曼德勒山脚下的最后一站是Kyauktawgyi Paya,皎多枝宝塔, 佛塔位于曼德勒山的南入口,建于1853年-1878年,供奉着的佛像是由重达800吨的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据称为了从伊洛瓦底江运这块大理石,总共花了13天的时间,动用了上万名工人。佛塔内墙和石柱全都用菱形的小块玻璃镶嵌,在阳光和灯光照耀下,金碧辉煌。主塔周围还有80座小佛塔,每座里面都有一尊佛像,不过为了保护佛像免受旅行者的损坏,都用铁门关着。<br></h3> <h3>  在这座佛寺的正殿里一座淡绿色的大理石佛像安然端坐,这尊大佛是由一整块重达八百吨的大理石雕刻而成。</h3><h3> 缅甸大多数寺庙里的佛像都贴了信奉者们进贡的金箔,而这里的佛像就是大理石。</h3> <h3>  7、曼德勒山</h3><h3> 曼德勒山高236米,虽然不高,但座拥在市区之畔。著名的缅甸母亲河—伊洛瓦底江从天边宛然而来,弯弯曲曲绕过曼德勒山,向肥沃的平原流去,从山脚下沿着山坡逐级而上,有1,700个台阶,沿途有八大寺庙。<br></h3><h3> </h3> <h3>  我们从山脚一直车到山顶。 鲍师傅把我们直接送到电梯口,然后我们脱下鞋放在他的车上,赤脚趁坐电梯上到平台上去。</h3><h3> 一上到平台,工作人员就认出我们是外国人,要花费1000缅币买票。</h3> <h3> 上到山顶是一个印度教的神庙,四周是一根根方形的柱子,柱子上用玻璃镶嵌成棱形的图案,柱子之间斗拱相连,回廊贯通,在早晨的阳光下夺目耀眼,晶莹剔透。</h3> <h3>  庙正中的墙上还写着“The person who wants to live long life should be sheltered by the shade of the Mandalay Hill(想要长命百岁的人,需要寻求曼德勒山的庇护)”。<br></h3> <h3>  从山上眺望,曼德勒全城和伊洛瓦底江景色尽收眼底。这里也是观看日出、日落的极佳位置。</h3> <h3>  曼德勒山上的和尚真的有些与众不同。他们气质儒雅,敏而好学,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聊天,是他们学习英语的最佳方式。<br></h3> <h3>  很多游客在这里等着看日落。</h3> <h3>  夕阳西下的序幕已经拉开,平台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游客。</h3><h3> 没有不提前占好位子,我只能在第二排拍夕阳了!</h3> <h3>曼德勒的名字也是来自这座城内最高的山丘——曼德勒山。当年释迦牟尼宣扬佛法时路过此山,指着山下广袤的土地,预言2400年后,这里会出现一座繁华的大城。曼德勒果然不负所望,在敏东国王的统治下,30年的荣景在历史中点缀成不朽的一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