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线上画展”点赞——写在《透过名画学色彩》 元宵画展之际

晓雪

<h3><b>吴杨波: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b></h3><h3></h3><h1></h1><h3></h3> <h1></h1><h1> “这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场景,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一次性看到如此之丰富的作品的喜悦!”法国历史学家让·鲁(Jean Rou)在1667年参加第一届巴黎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的半公开展览后写下这样的感受。从那以后,美术作品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便是参加“大型展览”。</h1> <h1>  在公开的大型展览会上,社会主流人士纷纷到场,观众万头攒动,批评家跃跃欲试,而作品的创作者们则忐忑地等待着公众的裁决……此时,无论画家平时是桀骜不驯恃才傲物,还是勤勤恳恳低调做人,在展览会开幕、公众目光扫过画作的一瞬间,任何额外的表现都是多余的,只有靠作品本身来说话。这是展览的魅力所在,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h1> <h1>  从二十世纪开始,随着印刷和数码复制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随手翻开一本画册、点开一个网页,精美的画作扑面而来。观众可以随时随地体验美术作品带来的视觉享受。至于和画家的互动交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则更加不成问题。那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传统展览是否还被这个时代所需要?</h1><h1> 答案还在争议中。传统展览固然耗费颇多,但胜在郑重其事。通过仪式感十足的开幕仪式加持,以及作为事件带来的公众话题性,传统展览至今依然是美术界与社会交流的主要方式。“复制时代”(套用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概念)的全新展示方式目前还在艰难的探索中。要使线上展览拥有传统展览同样的效果和影响力,至少要满足这几个条件:</h1><h1> 一是展览内容的逻辑自洽。一个画展如同一台音乐会、一部电影,立意、主题、格调、结构、铺陈……一个不能少。好的展览需要敢于拒绝与自身逻辑不合的作品,如此方能保证自身的品质,保证自圆其说,保证观众在欣赏时的愉悦感。</h1><h1> 二是展览在主题鲜明和作品多样性之间取得平衡。每个参展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充满个性和张力的,但这种如水银泻地式的精彩需要巧妙的引导,如此才能使展览呈现出百川归海的气象,让观众对展览整体留下深刻印象。</h1><h1> 三是展览需要有固定的受众群体。传统展览有美术馆的固定观众群,因而有欣赏艺术作品的语境。线上展览由于访问者的随机性,带来语境的缺失。这对线上展览的普及是最致命的。</h1><h1> 庚子年春节,这是一个注定要写进历史的时刻。由于冠状病毒肺炎的肆虐,中国人被迫隔绝了现实世界的交通,所有的交流依靠互联网来进行。这是一个艰难的时刻,也是创新思维被激发的绝佳机遇。线上展览能否凑够上述的三个条件、借机强势崛起?</h1><h1> 《透过名画学色彩》是吴锡安先生历时多年撰写的一本色彩理论书,该书对色彩规律的探讨颇多新见解;数年来,吴锡安先生苦心筹划“《透过名画学色彩》学习群”平台,邀约国内外对色彩问题感兴趣并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好友加盟并参与讨论,使之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色彩研究团体。如今,这个群体已有近300人之多,成员通过经验分享、画作互评、资源学习等方式共同取得进步。</h1><h1> 近日,欣闻该团体拟筹备元宵线上画展,十分期待;看到拟展出作品,十分惊喜。该展览以探讨色彩为主线,逻辑自洽;每位参展艺术家和而不同,通过各<span style="line-height: 1.8;">精</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彩作品表现出对色彩的全新理解和探索,</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为百花齐放;关键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在这样的语境中展示作品,必然会引发社会的热烈关注。由此看来,虽然是线上展览,但已经具备了传统展览的基本要素,可以视为“名画色彩派/团体”的第一次正式出场!</span></h1><h1>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依托数码复制时代+网络时代的全新媒介,相信这样一个以研究色彩美学为宗旨的学术团体,将在信息时代绽放更多的光彩!</h1><h1> 2020年1月于娄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