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姓如何产生,始祖何人,名人有何,郡望何方,缘何聚散,怎样演变。<br></h3><h3> </h3> <h3> 在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有一座"祭祖堂",内设神橱十座,凡从大槐树下迁出的移民,每一个姓氏设一个牌位,共计881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正堂口设一供桌,供前来祭祖的人们祭拜。现在说同姓的人五百年前是一家也是从这里来的。</h3> <h3> 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者络绎不绝,每年达百万以上。</h3> <h3> 自宋朝灭亡后,在元朝统治的100多年中,对百姓的盘剥是异常的残酷。到了元末,不堪忍受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起义。官方的镇压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h3> <h3> 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早、蝗、疫四大灾害,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元军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h3> <h3> 后朱元璋出兵江淮,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早、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h3> <h3> 山西与中原地区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加之难民流入山西,使其人口更加稠密。 </h3> <h3>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纳了户部郎中刘九皋、苏琦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见明太祖实录》)。</h3> <h3> 据史料记载,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移民。山西是人口稠密之处,而当时的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担负民众外移自然首当其冲。</h3> <h3> 明统治者定出的移民条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迀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的七零八散。</h3> <h3> 为了和亲人迁到一处,有的不得不改姓。有的半路逃回受到残酷惩罚,被割去耳朵,有的在脸上用刀划成标记等等。这让被迁者几十年甚至以后的几代人心灵的创伤都难以弥合。</h3> <h3> 为了让子女们永远记住自已的家乡,长辈们总是不厌其烦的诉说着当年离乡的情景,并告诉他们有朝一日回来时,找到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鹳窝就能找到自己的家。</h3> <h3> 第二代大槐树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距今已近400年历史。</h3> <h3> 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技叶繁茂,充满生机,以它独有的方式迎接着每一个回家的亲人。</h3> <h3> 一代大槐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现在的大槐是民国三年在原址上修建的遗址。</h3> <h3>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时,洒下了多少伤心的泪水。</h3> <h3>《大槐树移民情景剧》让人潸然泪下。</h3> <h3> 官府为达到移民集结的目的,在大槐树上张贴告示,宣布移民政策,宣称广济寺方圆三里之内可以免迁。</h3> <h3> 故土难舍的乡民纷纷前往聚集,却遭集体举迁的结局。</h3> <h3> 方知中了圈套,只有跪拜大槐树,含泪依依惜别。</h3> <h3> 人们被绳索捆绑,官兵押解。</h3> <h3> 年迈父母不得不与儿女分离</h3> <h3> 从此离乡背井,踏上了遥遥的不归路。</h3> <h3> 六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了历史的风尘之中。而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h3> 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h3><br></h3> <h3> 记录百姓历史,传承家族文明。</h3> <h3>摄影:夏天平</h3><h3>编辑:夏天平</h3><h3>音乐:网络</h3><h3>制作时间:2020年1月29日</h3>